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2022-06-27

第一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

“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①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③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④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⑤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⑥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基本操作流程:

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 →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

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 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

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

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

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

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

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

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

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

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

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

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

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

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

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二)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

(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

(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

(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

(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

老师交换意见。

(2)教会学生倾听: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3)教会学生评价: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允真诚的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4)教会学生合作:在合作小组内,能以宽宏大量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优势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分享自己的智慧优势。不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信息。

第二篇:“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诠释

(注:模式原名为:自主预学、合作探究、反思提升)

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育才中学自创办以来吮吸着通州高中丰厚文化底蕴、一流育人环境、科学管理理念的甘露茁壮成长。学校南迁以来,育才人秉承独立创业的精神,走内涵发展之路,依据新的办学形式及多年积淀的初中办学经验,在借鉴、继承通州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预学、导学、悟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背景

1. 深化课程改革:提升理念的必然之路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运动,涉及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内容及教材等多个方面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范式的根本转换。为了使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得到真正的体现,一方面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另一方面要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2. 应对“五严规定”:尊重规律的显然之路

2009年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中的“五严” 要求有利于加快构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五严”背景下,各学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规范作息时间,减少课时总量,控制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然而,减负并不意味着可以减少教育的责任、可以降低教育教学的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求有让人们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每一所学校都必须积极探索“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学校而言,“五严”的实质就是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以往教学中耗时间、拼体力、搞题海的做法。 3. 走向“均衡教育”:义务教育的实然之路

教育部不久前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将推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前一些学校由于少数优秀而遮蔽了多数平庸,部分好课的精彩遮蔽了整体课堂效益低下的现实。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提高我校甚至整个地区的办学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4. 建设“特色学校”:“责任文化”的应然之路

学校的本质特征应该是文化育人。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完善统一。学校间的竞争不是压垮对手,而是指向发展自我,沉淀自我的文化含量,提升自我的文化品味,成就自己的文化特点,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因此,学校是非功利的,甚至是超越功利的。育才中学在南迁之后的发展之路上,始终以构建“责任文化”为契机,健全制度,搭建平台,建立机制,以“责任”引领有效教学,以“责任”促进有效学习,以“责任”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不是从外部输入到人的心灵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人的心灵内部建立起来的。这一观点认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的知识建构活动;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刺激个体反思,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模式中的“预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形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导学”要求教师用有效的“导”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特别强调在情景中让学生合作讨论,动态生成。整体上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2. 最近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他认为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需要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模式中强调“预学”,让学生首先解决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形成进一步发展的知识基础。“导学”要在全面了解学生预学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用精彩有效的导入吸引学生主动获取所学新知,以期促进师生的自能发展;“导学”中情景化问题的解决正是将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置于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的环境中完成的,把握了学生的最佳教学区,有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

3.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主张向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方式亲自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都存在较大差异,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优势,结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达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模式中提出“悟学”的命题,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主动建构完整的知识及能力模型。同时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反思过程中,可以寻找“课堂更优化”的策略,以不断改善自己教学行为,达到课堂效率的提高。

4.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内容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思想认识、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思维的心脏。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沿着“问题”去展开思维的翅膀。模式中的“导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尤其要关注生活问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致力于师生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问题引领学生探讨和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往往通过预设多个有思维梯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二、“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和谐的课堂系统内,教师对学生自我能动的科学指导,学生主体充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师生、生生双方交流协作,同质互激,异质互补,各展其能,共同发展。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教案预设→学案预学→疑难导学→问题探究→课堂训练→反思领悟

(一)预学

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的文本导读等。教师在“读学生的过程中”,自然产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感受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自我期盼,为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即“以学定教”。

我们特别关注教师的“协作预学”,即“集体备课”。我校集体备课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由预先确定的主备人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自己所备的教学内容,对照本校学生的实际,合理预设教学案。而后备课组长带领组员认真讨论教学案,形成“一人主讲、众人补充、质疑、解难、整体突破”的良好备课氛围。近年来我们实施了电子备课及教学案一体化方案,一备的内容(经过集体讨论)应分课时备课(并标明授课时间);教案中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要定位准确;教学环节与过程要科学合理;要有课堂小结(知识要点和概括);要有课堂训练布置(安排与授课内容同步的练习,练习中应注明分层要求);提倡有教学后记(课堂教学的成功体会与改进措施),教学案形式可根据学科特点多样化。电子教学案必须提前3天上传学校资源网。我们的二次备课必须提供纸质的备课笔记,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及教师的教学风格重新设计并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特别在教学导入部分要有特色,要始终坚持为学生的“学”服务;对学生的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必须提出分层的要求,同时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必须在二次备课笔记中体现出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便于下一次设计练习再次巩固)。

其次是学生的“预学”。即学生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特别低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预学”的能力,我们提倡“引领式预学”,即:学生主体预学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教师必须给予明确指导,提出“预学”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新授课学习内容的大致框架,明确重点难点,激发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疑问,确保他们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目标学习,保证他们能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师在初期可以邀请家长、学生小老师督促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完成“预学”的任务,到最终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形成完全“自主预学”的习惯。长期坚持预学的学生,善于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等,能比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自主预学是自己能动的独立的接触新知、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这种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旦形成,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受益一生。 预学的物质载体是“学案”,其设计应该包括: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资料收集的具体要求、文本预学导读关键词、初想问题检测、预学疑难提问留白等。学案设计的着眼点:“眼前有课本,心中有学生,学法即教法”,用学生的思维去设计,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预学阶段的一般操作流程为 教师设计学案→学生完成学案→生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答疑

由此可见,“预学”不同于传统的“预习”:第一,对象不同。预学包括教师预学与学生预学,预习仅仅是学生预习。第二,抓手不同。预学的抓手是学案,而预习则没有标准和明确的抓手。第三,评价不同。预学的结果要展示并进行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而预习结果一般只有教师评价。

有效进行“预学”的注意事项:

1. 预学是自主的行为,但不是放任的行为,预学成功需要一定的目标驱动。教师首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适时地、适当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将教学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教学案的情景设计,创造浓厚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预学目标的难度可以小一点,利于学生能够达成目标,产生成就感,有足够的信心继续完成下一个目标。

2.“学案”设计要有开放性,即“学案”的设计要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以及师生特点有所变化。预学的开放设计包括形式上的开放、内容上的开放和空间上的开放等。形式上的开放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可以有不同形式设计。如: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学科多有文本预学、资料搜集、问题初想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则应有实验器材准备和实验须知等。内容上的开放是指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在学习内容上应有所侧重。如:物理、数学要预学相关定理、学科思想、方法等;语文的阅读教学则应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与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空间上的开放是指预学可以安排在课前完成,如学生的课外时间难以安排,也可以安排在“前课”进行。

3. 预学展示本身就是一种鼓舞,鼓励学生在同伴面前表达自我的劳动所得,有利于克服自卑,培养自信。预学中的一般问题让学生互评,利于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利于学习小组的建设,增强团队精神;重要的问题由老师点评,点评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预学习惯奠定基础。 4. 预学案的编写要强化学法指导。通过教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教学案”本身就是一份探索性的自学提纲。学案设计时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热情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科学地设计问题引起探索,适时引线搭桥帮助探索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

(二)导学

“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导学。传统知识传授型视阈下的教学容易导致教师教学的相对积极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消极,老师“抱着”、“搀着”甚至“赶着”学生走,培养的是“勤”教师和“懒”学生,并逐渐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心”课堂教学思想,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结合不仅仅是一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惑的具体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新的教学原则、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她的基本定义是:自主学习并求得恰当指导,学在导前、导学结合。“学”即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导”即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学生自觉主动地学是第一位的。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的作用,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一是学有“投入”。一节课中,学生实际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称为投入时间。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的投入时间,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率。首先学生应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课堂上学生要用主人的身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要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科学安排好课堂上每一个学习时段,做到充分预习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专心致志,调动自己全部的学习器官,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学有“产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产出(收获)。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学习有效的核心指标。每节课后学生应该感觉得到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高效课堂里的学生要学的扎实,学的灵活,记得住,能运用,更要借助课内学习,打通终身学习的通道,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三是学有“双赢”。学生的学习合作能产生“双赢”的效果。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要跟课本合作,走进课本又能从课本中跳出;与同学合作,共同研讨学习问题,一起解决学习困惑;与老师合作,接受老师的指点帮助又能与老师一起,共同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建构。要把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必须建好学生的学习型小组。小组四至六人为宜,要选择一位相对成绩好的、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课堂小组活动就有了组织者,活动也才能有主题、有层次、有小结地开展下去并收到实效。四是学有“体验”。 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高效课堂里的学生应该兴高采烈,其乐融融;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他们来说,掌握了好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学起来就轻松,效果佳,就会快乐,就会有更多的成功体验。

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不能包办学生开发各自的智能。首先,教师要“导”正“学”的航向。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一切围绕学习,一切为了学习;要让学生开动一切学习器官,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行动。其次,教师要“导”好问题情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问题,通过情境引导,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导”谐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时,老师的鼓励、幽默是改变学生心情最好的兴奋剂。当学生处于浮躁情绪时,老师的批评提醒就是最好的清醒剂。当预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没有困难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快节奏;当学习任务过于困难时,老师应该调慢学习节奏,直至困难的解决。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引导,是高效完成各个学习任务的保证,既不浪费时间、又不影响目标的达成,同时能够调整好学生的精神状态,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理想状态。第四,教师要“导”拨情感大门。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情感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情感投入,和谐激情的课堂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艺术,促成教师能力的飞跃。学生思维闪现的灵感、智慧的火花激发教师教学时不可预约的神来之笔。

“导学”探究活动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元素:组织合作小组、创设探究情景、生生研究交流、师生交流评价、生成问题研究等。一般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情景导入,引导示标→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点拨引导,质疑解惑 有效进行“导学”的注意事项:

1.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角,教师则起引导和掌控节奏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本质之一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因此要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学习效率。新课改的实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决不意味着不要或者弱化教师的导。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一旦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高效课堂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只有教师合理控制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

2.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优质的导课正是激发学生良好状态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性的提问、幻灯等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来创设新、趣、奇、疑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达到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和学习动机的目的,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针对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使之与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内在联系,要符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兴趣差异等实际情况。同时注意各学科教材本身的系统性,要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使导课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揭示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旧知识通过新授加以扩展和深化。情境导入时要尽量以生动、具体的事例为基础,引入新知识,要让学生从浅显简明的事例中发现问题,进而从问题着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积极思维和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3.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是每一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标的制定有多种方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预学情况进行设计,也可以根据对课堂预习的诊断随堂生成,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也可以师生共同研究制定。目标既可以是问题式的,也可以是提纲式的。制定教学目标前必须做好对学生预习效果的诊断,以充分把握好学情,确保教学目标能够准确地反映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层次性,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同时要紧扣“三维目标”,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4.问题是探究的核心。问题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知、情、意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共同提高的过程。探究的问题来自三个方面。①教师预设。问题设置要注意适度,既要注意“数量”,更要考虑“质量”。对重点、难点的设问要引导多层面、多维度解读,可以变化提问、移位提问、串联提问等。②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课堂质疑设问,引导大家共同讨论,激起思维火花。③课堂生成。课堂生成的问题,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探究需要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问题生成”,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有利于实现师生共赢。

5.课堂探究强调师生互动,这种互动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其实质是一种互补。课堂的探究过程,是师生互动互补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探究中的师生互补首先体现在视角互补。教师视角的“预设”与学生视角的“经验”在问题探究中逐步达到“视角融合”,最终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其次表现在知识互补。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带着他们对这个丰富世界的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的,教师也会从学生的认识中得到许多启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第三表现在精神互补。探究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精神感染源,学生的虚心精神、探索精神、求真精神等也会感染教师,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实现“树与树的互相摇动”。

(三)悟学

“悟学”在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早有论述,如“教贵引导,学贵领悟”、“学思结合”、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当是师生不断检验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预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领悟知识。“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悟学”强调后课阶段的反思和领悟,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反映新课程要求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过程。师生双方在“导学”教学环节之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对前面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考、总结和提高。 首先是学生的“悟学”——对学习活动的领悟。教学由导学阶段推向悟学阶段,实质上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用心去领悟。在悟学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反思力图领悟知识真谛,把握知识精华,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和重组,掌握其原理和规律,通过探究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找到揭开原理、规律的突破口。其次是教师的“悟学”——对教学活动的感悟。教师的“悟学”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回顾、思考的过程, 是对学生学习信息进行检查、归纳和反馈的过程,是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评价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悟学”环节的主要措施有阶梯训练、学生自我小结和反思、教学质疑、课外延伸拓展、教师自我教学诊断等。学生的小结和反思安排在“学案”的最后一个板块,明确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问题?我对教学的建议”等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小结。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当然,这一过程视教学的进程可以放在课上,也可以放在课后进行。 同时,我们提倡教师主动进行教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和“教学案”,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是否有效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有效进行了“沟通”和“合作”,是否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等等。教师在悟学阶段要将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等及时记载下来,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 悟学阶段的具体操作流程为:

阶梯练习巩固→延伸拓展迁移→学生小结反思→教师检查反馈→教师教后反思 有效进行“悟学”的注意事项: 1. 努力实现教学相长。“悟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师生双方主动、有效的反思,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自己,通过再现课堂基本知识体系和总结知识内在逻辑关系,完成所学知识的个性改造;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以便与同学共同研究或与老师探讨,更好地达成自己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求知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学案”“留白”处学生的反思信息,从中找出成功与不足,利于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解惑。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学生对于某一道题解法的疑惑或是新的发现;可以是学生对于知识整理后的心得和感悟;可以是教师对某一教学环节中的自我质疑或收获,等等。

2. 重视检查与反馈。要让师生的教学反思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检查与反馈。学生的课堂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审视自我学习行为,形成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诊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学习提供高效的服务。教师只有注重检查,学生才会将“反思”作为重要的“课堂作业”来完成,才会认真反省自己的学习行为,才能慢慢形成习惯。教师在检查过后还有重视交流反馈。在学生的心目中,“反思”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一个课堂环节,还在于自己对课堂的感知在教师的心中是独特的、受尊重的,自己对教学的具体诉求教师是重视的、能满足的,这样就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价值需要,强化了学生良好学习行为,师生双方在这一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提升。

3. 关注差异发展。差异发展是指师生个体获得的提升具有独特性。一方面,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情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的提升也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同于学生,教师的发展提升也有不同的要求。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差异发展。无论是对预学的评价还是导学时的点评,都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个体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处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独特价值;同时,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阶梯训练,把统一的训练变为不同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激发各类学生的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提升的体验。

三、“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收获和反思

“预学、导学、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尝试。不仅丰富了我校教育教学理念,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在对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反思中,老师们敢于新旧观念的碰撞,充分认识到“预学、导学、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教师的课堂,是从教走向学,从传授到参与,从规训到自主,从注入到探究的课堂。这一模式真正让教师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凸显了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和态度,把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他们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新模式引领下的课堂,充满着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气氛,包容着生命中的暂时缺陷,也呼唤着潜能的觉醒。学生敢于站起来,面对教师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质疑课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逐步掌握了预习、探究、反思、检测等学习方法。他们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寻找方法,验证想法;他们已习惯乐于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争论、检测,善于与他人协作学习、交流想法、独立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尊重着生命的多样性,彰显着生命的光泽和灵动,真正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

这一模式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不乏着陆的措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低年级起始学科由于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怎样展开“预学”工作?教师如何发挥导学作用,避免边缘化?能否让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如何避免学案的习题化、课本化?如何科学建设、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避免假学习、假活动、假探究、假展示等形式主义现象?等等。

一种教学模式的成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总结和反复的实践验证、改进和完善。我们的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效推动着“高效课堂”的打造。但是,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学校、所有学科、所有教师,也不可能适合于某一学科的所有教学内容。“预学、导学、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仅仅在一定条件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有效教学手段,显然她不是惟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顺势而为,灵活运用,合理取舍,方能真正实现教学有效乃至高效。

(执笔:姚卫新 张明 王言娟 顾海明)

第三篇:“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李沧区教体局教研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一、“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简称“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以活动建构为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以当堂达标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目标性、自主性、开放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学生生命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

二、构建“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掌握学习理论

(二)活动教学论

(三)建构主义理论

(四)“课堂生命说”

三、“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流程:目标导学→活动建构→当堂达标 教师活动:设标创境→指导尝试→测标矫正 学生活动:学标质疑→自主建构→达标巩固

四、“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目标导学(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提纲,让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二)活动建构(约20—30分钟)

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捕捉信息,及时矫正;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自学能力、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生命的多方面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意义建构”(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个性发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流程一般为:梳理问题——独立思考——活动探究——协作交流——灵活运用——展示反馈。

(三)当堂达标(约5—10分钟)

这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方式是多样的,根据不同学科、课型、教学内容确定,通常以检测题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检测题,检测题要尊重差异,分必做和选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达标情况要当堂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确定好课后要辅导的对象,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外辅导。

五、“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一)以学定标:学生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

(二)思维赛跑:课堂是学生思维的竞技场

(三)智慧复演: 每一个问题在学生手下解决

(四)生命自觉:情感让学习变得美丽

(五)达标第一:一切为了达标

(六)底线评价:从合格迈向成功

六、运用该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关于教和学的目标

把教的目标转成学的目标。教师要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细化成每个学期、每个单元和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每堂课出示的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精练实用,这是“目标导学”的关键。

(二)关于教和学的方式

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完全适合于每一个学生,但总有一种方式适合于学生自己。活动建构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基本形式,旨在代替目前“教师讲授、学生静听”构成的课堂教学形式。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有效教学策略支持下,开展的自觉主动的学习。这意味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清楚,学习方法明确,并且能把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学生的思考、协作、交流、探究、展示等。 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先学”前,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学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善于学习策略的指导,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获取尽可能多的直接信息;在“后教”中,根据生成的问题,有效地组织好探究教学,一是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活动时间,二是注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方法。

(三)优化课堂时间结构

合理安排“学”、“教”、“练”。教师单向讲授的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说和做最大化。同时,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准时上下课,杜绝拖堂现象。

(四)达标的内容及方式

达标题的设计,目的要明确、难易、份量要适中,层次要分明,实用性强。学生测标时应严格要求,跟考试一样,独立完成,老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补标要“准”,要求当日巩固。达标评价原则坚持底线评价,以基础性目标的达成为主。不同学科的达标形式不同,可以集中在课的最后达标,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分散进行。

(五)“三定三统一”的备课要求

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二次备课相结合,集备要做到“三定”:定课时、定教学目标、定测标题;“三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达标计划、统一教学案格式。

第四篇:导学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自觉主动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体现在学生能独立自主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学案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一. 导学案设计

设计好“导学案”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以下做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即“导学案”。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课前复习与回顾”、“新知导学”、“新知探究”、“巩固训练及达标检测”等,根据每单元谈论话题的不同可以灵活掌握内容设置。特点是:让学生结合导学案预先了解所学的内容及要达到的目标。导学案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设计“导学案”时,应依据学习的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而变,没有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格式。但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导学案”设计一般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框架

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导学案中学习目标体现三维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通过了解知识结构来实现的,应在导学案上明确体现,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去落实。而能力与德育目标虽然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与体现,需要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知识结构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课时知识结构。在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结构框架的同时,适当留出部分内容,由学生尝试着总结概括,连接知识链条。

(二)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

“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找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 向 老师质疑。从而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解决了知识的重、难点,并逐渐的引导学生找到“会学习”的切入点。

(三)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自学纲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像理化生学科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自然科学,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设计学法指导,即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掌握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难度,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解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及时小结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还要有一部分,就是对学生自学探索后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各个层面的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和质疑。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指导。这样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五)课堂检测——注意知识的运用与升华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依据以上方法和要求,“导学案”就可以编制成功了。“学案”提前下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的链条,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前进行初步预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学习,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提出恰当的质疑。进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教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第五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石坝九校夏令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一、学案的组成

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内容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五个部分

1、学习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比如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等

2、新课前测评

就是测评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有问题要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测评形式: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3、自学指导

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当堂小结

把当堂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防止遗忘。最好学生自己总结。时间不可太长,

3、4分钟即可。一般采取的是模拟课堂的形式,就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把本节课重点知识讲出来,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这个方法比让学生单纯的总结好的多。

5、测试阶段

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尽量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但难度不能太大,主要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二、学案的实施

1、课前预习阶段

我们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在课前或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

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导学阶段

这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可采用:自学式或讲授式。

学生自学式:就是针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我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我们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师生共同探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

方式进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我们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另外一种是讲授式,就是对学生无法自学或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但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当天完成,我们要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提供信息。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有时课上时间不够,我们就得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

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如何实施学案导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案也有所区别。学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使用学案的注意事项

1.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千万不要当成练习题来做,否则就成了变相的练习课。

2.学案设计的内容不宜太多,不能繁杂,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以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案只是列举了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或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3.不同类型课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新授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习题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方法、思想、能力在哪道试题上得到了体现,自己的缺陷又在哪里;

应该在对每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们最好把刚讲评完的试卷再重新考一遍,看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

4.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便于学期末学生复习使用。

5.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案导学的优点很多,但对教师的要求也响应的提高,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体,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大型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读习惯的力量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