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备课教案

2024-04-29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精选11篇)

篇1:初中历史备课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篇2:初中历史备课教案

江夏区初中历史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思路: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中很重要的一课,在世界近代 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1、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分别确定为:知识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的经过;《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基本史实。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原因上来看,应该从当时英国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的分析,概括出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苏格兰人民起义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

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教学中,教师应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多次的反复,最终才取得革命的成功。

4、教学方法采用区教研室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首先对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的影响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本课所讲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教师讲解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预习情况有重点的讲解,体现有针对性,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面面俱到。师生共同探究是历史导-预-议-讲-练五步教学法中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教师应巧设问题,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概括总结历史结论的能力。

篇3:初中历史教师怎样备课

一、把课文、图例和注释有机的结合起来, 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在备课过程中, 既要弄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又要摸清历史地图、历史图像和课文注释, 哪些内容要做教学要求, 那些不做教学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的组织自己的教学, 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 避免学生走弯路。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其涉及的路线, 地名极其繁杂, 而课文上提到的地名却不多, 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要识记些什么好。教师钻研课文和此图后, 可给学生去定如下识记要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大致路线, 但要给学生指出, 路线所经过的地点如占城、旧港、锡兰、忽鲁谟斯、阿月、木骨都束等等地名不必识记;掌握主要地名、地域的位置:西洋、文莱;掌握主要注释:南洋、西洋、文莱。通过教师指点, 学生对此图的识记目标就一目了然了。

二、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使它综合化、条理化、专题化

近年来, 中考在考查历史事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 越来越多的题目要求考生,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于是, 在历史教师面前, 摆着一个如何把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并灵活地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 教师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是借助教参等辅导资料对每章 (节) 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 然后结合中考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对该章 (节) 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和分析, 正确理解其所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第二点是形成简明扼要而又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以纲目点的形式反映历史知识点间的并立和内在地联系。教师在灵活掌握每章教材的基础上, 统观全局, 对整部教材进行综合分析, 挖掘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以“纵向”归纳和“横向”归纳两种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 概括出整部教材的主干线索, 并根据线索和教材的内容、高考命题的特点, 把教材分成若干个专题。在加强“纵向”专题复习的同时, 加强“横向”复习, 注意同时期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和对比, 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等等。

此外, 还要注意到各章节间的一些“隐蔽”性联系。所谓“隐蔽”性联系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两个联系不强而实际上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例如, 讲授“英国工业革命”就不能孤立分析它, 应该联系“美国内战”, “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章节的内容, 说明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上半期也迅速向法、德、美、意、等国延伸和扩展。

三、注意运用课外教材充实教材内容

篇4:初中历史集体备课要追求高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备课行为的自觉性

要想走出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形式化误区,必须从初中历史教师观念抓起,让教师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明白集体备课应是初中历史教师个体思维的相互碰撞,是教师情感与情感的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执教者还要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教师。

二、 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备课的实效性

1.制定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施程序,可以按“自备——研讨——整理——验收——个——总结”六个环节进行。

(1)自备。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重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而个人自备是集体交流的基础,只有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才有交流时的侃侃而谈,这就需要个人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应明确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搜集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根据课改理念思考重点环节的设计方案,当然,这种方案的设计不一定是十分详细的,可以是突破难点的方法,可以是处理某环节的策略,可以是作业题的设计等。个人自备重在对教材的理解,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

(2)研讨。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重头戏”应放在集体的交流与研讨上,应该强调的是,一定要进行集体交流,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设主讲人,负责陈述上课内容、目标、重点、难点及注意点等。但是这种交流中没有谁是权威,也没有谁是听众,大家是平等的参与者。在中心发言人陈述后,大家要能畅所欲言,展示出个人自备时收集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教学见解,为教学设计出谋划策,特别是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要勇于争辩、讨论。这样通过商讨,聚集集体智慧,最后形成最佳教学思路。

(3)共案。在集体交流后,要指定人进行整理,并打印成教案。整理工作可以由初中历史备课组成员轮流执笔记录,所设计的共案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可以提供出集体讨论时得出的多种解决方案,供老师选择。在共案的右面和后面要留有空白,以便老师作个性化添补和总结。

(4)验收。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确实提高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经过整理打印成的教案,应交教研组长把关验收,合格后方可打印发放给每位教师。

(5)个案。整理好的初中历史课教案并不可以直接使用于课堂教学,因为这种共案毕竟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不具有特殊性。事实上,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用统一的教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位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本班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再创造,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力求体现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在形成个案的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创新、实用、个性。

(6)总结。总结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再总结,可以不断丰富对教学实践的认识,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对一节课的总结,不必要求老师面面俱到,可以就上述内容中的一点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2.严把督查关。为了能把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抓到实处,学校相关处室一方面要安排专人在研讨时间到各组检查,研讨情况好的表扬,差的批评,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教研组的考核。另一方面要结合领导听课,了解课堂教学情况,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教学实效性。

三、减轻抄写负担,激发备课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课集体备课中,备课组成员轮流整理讨论、交流的材料,并将整理好的材料发给每一位执教者,要求执教者只作个性化的修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初中历史教师抄写的负担。当然,解放出的时间是为了让初中历史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钻研、总结和改进教学。

篇5:初中历史教师怎样备课

安图县朝鲜族学校

范贵海

中学历史教材既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托。要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教师自身必须全面地深入地掌握教材,过好备课关。

一、把课文、图例和注释有机的结合起来,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弄清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又要摸清历史地图、历史图像和课文注释,哪些内容要做教学要求,那些不做教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组织自己的教学,减轻学生的识记负担,避免学生走弯路。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其涉及的路线,地名极其繁杂,而课文上提到的地名却不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不知要识记些什么好。教师钻研课文和此图后,可给学生去定如下识记要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大致路线,但要给学生指出,路线所经过的地点如占城、旧港、锡兰、忽鲁谟斯、阿月、木骨都束等等地名不必识记;掌握主要地名、地域的位置:西洋、文莱;掌握主要注释:南洋、西洋、文莱。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对此图的识记目标就一目了然了。

二、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使它综合化、条理化、专题化

三、近年来,中考在考查历史事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题目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于是,在历史教师面前,摆着一个如何把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并灵活地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第一是借助教参等辅导资料对每章(节)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然后结合中考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对该章(节)教材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和分析,正确理解其所包含的历史基础知识;第二点是形成简明扼要而又密切联系的知识结构。以纲目点的形式反映历史知识点间的并立和内在地联系。教师在灵活掌握每章教材的基础上,统观全局,对整部教材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以“纵向”归纳和“横向”归纳两种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概括出整部教材的主干线索,并根据线索和教材的内容、高考命题的特点,把教材分成若干个专题。在加强“纵向”专题复习的同时,加强“横向”复习,注意同时期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和对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到各章节间的一些“隐蔽”性联系。所谓“隐蔽”性联系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两个联系不强而实际上有着内在联系的内容。例如,讲授“英国工业革命”就不能孤立分析它,应该联系“美国内战”,“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章节的内容,说明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上半期也迅速向法、德、美、意、等国延伸和扩展。

三、注意运用课外教材充实教材内容

篇6:初中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交流、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立足新课改,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尝试,用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课堂,用新的思想武装自己。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课改心得和体会,将新课改和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结合起来,形成有本备课组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成员的整体水平。

认真落实学校对集体备课的相关要求,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加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各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认真组织好“老带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初三历史备课组要领会学校的意图,切实搞好“老带新”这项工作。首先明确带帮关系,创造老教师和新教师的有效沟通,其次鼓励新教师多听,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对新教师进行重点帮扶,群策群力,使其尽快适应历史教学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形成组内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4、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提高历史组教科研水平。

提倡本组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对课堂所教、所学、所感、所思进行总结和提升。鼓励教师多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论文的评比和优质课的评选,并为每位教师提供相关方面的帮助。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推动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5、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营造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师生两方面入手,推动历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工作重点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

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强化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历史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制定翔实的备课组计划,备课组活动制度化。

2、配合落实好学校教研组的各项考核与检查。

3、加强听课、评课活动。保证全员参与;听课节数在数量上保证,在质量上提高。

4、强调统一和协调,同时张扬个性。教学中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难点和突破方法、统一基本作业和测验,鼓励教师张扬个性。

5、积极进行学科间、班级间的密切交流、彼此借鉴、相互学习。

6、注重日常教学经验积累,培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科研意识。

7、自觉加强业务自修,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五、教研分工

以学校教研课题为中心,确定本组人员的教科研重点方向如下:

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课堂教学评价。

ppt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实施教学科研对教学效果的促进。

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7:初中历史备课组工作总结

桥东区第五中学九年级历史备课组经验交流总结

第五中学九年级历史备课组自2009年组建以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全组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很好的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和任务,2010年中考,五中学子载誉而归,其中文综有13名同学取得满分。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备课组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备课组建设

1、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市区两级教研员对我校历史教学给予了极大帮助,如王天宝老师在九年级开学伊始就到我校听课视导,睢锦丽老师也多次下校与我们共同教研,临近中考一周与我们奋战在一起。

2、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成员每周制度性地进行两次集体备课。备课时组织全组老师对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以及中考说明进行学习,研讨、分析教材,做到组内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作业。此外,在个人备课、教学中遇到问题随时研讨,做到对教材吃得很透,信手拈来,驾轻就熟,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点等一清二楚,了如指掌。

3、开展扎实的听课评课活动。同头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做到课堂教学的完全公开,学习他人驾驭课堂,选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主性,甚至如何应对偶然因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这种形式加强交流,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了互相观摩、积极研讨的好氛围。

4、组织组员互帮互学,促进成长。我组共6位教师,是典型的老中青相结合。教师之间做到相互听课,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安排任务时各尽所长,老教师有经验,就负责问题的归纳和挑选;年轻教师使用电脑熟练,就负责在电脑上的整理,从而互补互助,和谐发展。

二、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九年级的教学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所以我们从一进入九年级就周密安排工作计划,做到每走一步都心中有数,使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具体的做法如下:

1、立足九年级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授课和复习计划和目标。

2、进一步研读课标和课标解读以及中考说明,使我们的新授课和复习课更有目标与方向;力求抓得准,练得精,不走弯路,快速高效。

3、新授课稳扎稳打,一轮复习重点突出。

进入九年级后首先是要完成世界历史部分的新授课,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求每节新课要上精上细,不留尾巴,稳扎稳打,为后面的复习奠定基础。新授课结束后,我们进行的是第一轮的单元复习,我们要求单元复习不能平铺直叙,要重点突出,不能因为是已经讲过的知识就麻痹大意,该花时间的一定要用够时间。

4、第二轮专题复习,思路新颖,亮点突出。

在夯实了基础知识后,我们进入到了专题复习。此轮复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时刻,也是决定成败的一轮。从一开始我们就定下了周密的计划。首先是制定专题,我们的原则是保留原有经典专题,结合热点开拓创新,整理思路另辟蹊径。如我们整理的“世博会”和“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等都是其中的经典专题;其次所有专题都由电子稿呈现,并辅助以课件,上课均使用多媒体,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复习课的直观性;最后合理安排人员,做到经验与电脑使用相结合。

5、上好引领课,创建高效课堂。

初三年级率先实行了教师“引领课”活动,每周安排2-3名教师做引领课,备课组其他教师听课。我们历史备课组结合本组特点积极参与,有效落实,创建高效课堂,以引领课为抓手推进历史教学工作;各位教师的公开课充分展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展现了教师教学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风采,老师们相互观摩、相互学习,起到了鞭策和激励的作用。

6、精选小卷,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

在精练巧练上下工夫,在加强课堂内训练上多花力气,在重视考练之后的分析讲评上多费心血,在创设新的训练题上多想办法。而且小卷下发一定要及时,最好讲完一个单元后,学生就能拿到手。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确保选好、编好练习卷,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在资料的搜集上我们还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7、加强对中考信息和热点的收集。

研究考试信息,把握考试思路,特别是对试题的研究非常到位,努力在“变”字上下功夫,把平时的训练题拼接改造,力求原创。

三、重视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具体指导

1、教会学生阅读教材。首先先读目录,包括单元主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还要精读细读教材中大字,阅读小字、图表以及引用的名言与材料等,争取做到熟悉课本的每一个角落。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教材,最好上完课后马上读三遍,效果最好。

2、帮助学生锻炼记忆力。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记忆力特别好,别人问他原因,他说是坚持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就是每天用一定的时间要求自己记住一定量的新知识,日久天长记忆力就提高了。因此我们每节课在讲完新授内容后都会拿出五分钟时间及时背诵重点大题,并要求学生强迫自己每天做十分钟记忆力体操,增强记忆力。

3、进行解题方法的有效指导。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逐年深化,试题的设计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在一个材料阅读题中,往往会涉及多种形式的提问,从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增大,形成一定坡度,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理出思路、组织内容、解答问题。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法的点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答题关键和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灵活应对各种提问方式,在考试中稳操胜券。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效指导:

(1)在平时的作业讲评中,引导学生理解并牢记重点,进行答题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2)选择经典习题组织练习,提高做题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中考试题是最好的思维训练题,所以在考前复习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做近几年涉及本段历史的中考题,让学生从审题过程中体会考试“怎么考”,从解答过程中体会答题“怎么答”,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

(3)抓住讲评课进行方法、思路点拨。讲评时重点讲评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并针对这道题举一反三,并由此拓展开来,联系相关的知识以加深印象;由学生谈他做错的原因以及做题时的想法,再根据情况引导与纠错;讲解题目时除了讲解思路、纠正错误,同时要强调规范作答,并对一些题目的答题方法多次提醒学生注意,养成好的答题习惯。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加大对优生的引导、指导力度,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也及时地表扬他们。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总之,我们关心每个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

总的来说,备课组成立以来,我们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正确指导下,各位老师统一协调行动、共同合作、共同配合,取得了较好成绩,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飞跃。

张家口市第五中学 九年级历史备课组 2010年9月

团结拼搏迎接新挑战与时俱进再铸新辉煌

篇8:初中历史备课教案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案编写,课堂教学,关系

教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对于初中历史来说, 教师需要结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为整节课堂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包括对教材内容的简析和对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练习设计的分析等。如果教学中缺乏科学的设计, 那么务必会使教学过程充满盲目性, 不仅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还会使学生丧失对历史的兴趣。因此, 教师需要正确理清历史教案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以便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

一、依据教学目标编写教案

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一种预期, 能够指导教学活动的方向,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案编写的关键。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必须整体把握需要讲解的教材内容, 将该课中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 比如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不同朝代的纵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以及历史和现代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 在整合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其他与历史相关的学科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清历史关系。其次,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 还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反映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后需达到的水平, 教师必须在编写教案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深入到学生当中, 才能够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情况, 从而有助于教师因人施教。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 学生的教育背景不同、知识掌握的能力也不一样, 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量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方向, 找准切入点, 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帮助他们提升历史成绩。因此,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还需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教学内容编写教案

教学内容作为教案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内容的好坏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成效。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 教学内容是要教给学生什么, 而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 教学内容是要学习什么。教师在编写教案的时候, 需要明确自己这节课需要向学生讲述什么内容, 以及讲解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关键在于以下两点:第一, 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情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这就需要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 哪些内容是需要重点掌握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选择教学内容时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 因材施教, 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第二, 一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能够学习到的难易程度和量, 既不将教学内容过分地挤压在一节课中, 又不浪费课堂的每一分钟。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 而应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知识和核心知识, 适当地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 教案中教学内容的目标性和适度性对课堂的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根据选择的教学方法编写教案

教学方法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手段, 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因而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遇到一些比较枯燥的课程时, 教师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这样能够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比如, 合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 进而找到历史知识和生活的切合点, 以此进行引导, 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时, 首先引入康乾盛世, 并结合学生看过的一些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历史剧, 还有女学生爱看的一些喜剧如“康熙微服私访记”以康熙为视角, “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里面涉及到的是乾隆, 通过这些学生所熟知的影视, 调动学生的热情, 再让学生回答在清王朝最强盛时期有哪些皇帝在位, 并思考清王朝强盛的原因是什么。然后, 教师再结合前面所教的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友好往来的史实, 向学生讲述新的内容。这样一种结合教材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能够让沉闷的课堂充满活力,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 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着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 教师在教案编写的时候需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总而言之, 初中历史教案编写的好坏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 进而结合课本和学生实际来编写教案, 编写出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教学计划, 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耿霞.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J].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教育) , 2015 (15) :61-62.

[2]徐梅弟.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谈初中历史课的创新教学[J].考试周刊, 2014 (46) :154.

[3]张瑜.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4) :139.

篇9:初中历史集体备课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集体备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054-1

一、树立集体备课的正确认识

1.增强对集体备课的思想引领。“教师思想的引领是集体备课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灵魂,伟大的思想才有伟大的行动。人的行动一旦失去了思想的指挥,就成了行尸走肉,这样的集体备课反而成了拖累。”集体备课已在中小学校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但教师对于集体备课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师队伍中,还有部分人对于一些问题仍然存在疑惑。如果想要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教师就必须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也希望得到一些专家帮助,解决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2.集体备课的思想引领形式。可以采取专家请进来、教师走出去、培养本校专家等形式。在各学科和各备课组教师中,都有自己集体备课的一套或研究专长,如果我们在学校或备课组集体备课时能够请一些“专家”教师做一些经验介绍,或许还更贴近实际。

3.集体备课的思想引领需注意的环节。首先要加强教师集体备课意识,其次要端正思想态度,特别是专家思想引领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其实,身处一线的教师需要的不是专家讲授多少高深的理论,而是能了解中小学课堂的专家,能了解学校的发展实际、符合教师真实生存状态的交流式谈话的报告,其报告要基于常态的教学行为研究和案例的评点分析,要贴近教师的生活和教学实际,更要有能引起教师共鸣的话题,能为教师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因此,“专业引领下的培训既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也应当让教师感到是一种待遇。要让教师在这种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因尊重而享受专业的品位,因提高自我发展内在需求感受到职业的幸福,这才是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必然选择。”

二、掌握集体备课的合理方法

1.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集体备课、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集体备课、不同学校同学科集体备课、随机集体备课、主题式集体备课、教学式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式集体备课、网络式集体备课等形式。

2.集体备课的程序:

①初备。按照集体备课安排(表),主备人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梳理教学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备课过程中要备注自己的困惑和疑问,集体备课时供大家重点讨论。

②集体交流。首先,由主备人谈谈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计并阐述相关理由,并提出自己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其次,由备课组员就自己备课时的困惑和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并对上周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交流,要体现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集体备课以讨论并形成教案为主,并附以课堂练习、检测试卷等,讨论交流时自由有序发言,不拘形式,民主平等交流。

③确定教案和课件。在集体备课活动后,主备人收集备课组教师的建议,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应力求完美,符合规范要求,最后交由主持人审阅后实施。

④个性设计。备课组员拿到教案和课件后,必须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做好备注。

⑤教后反思。教学时间后,教师要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把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灵感、困感、不足等记录下来。

⑥二次集备。每位教师在集备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心得,并对本课教案、课件形成最终的修改意见。会后,再次按照集体备课的修改意见修改教案、课件,将集体备课的所有资料整理存档。

三、明确集体备课的基本原则

1.目標定向性原则。目的是行动的动力,集体备课也是如此,通过集体备课达到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培养敬业型、科研型、专家型、创造型的教师队伍,从而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这就说明构成集体备课过程和决定集体备课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教师。所以,“明确教师是集体备课的主体,是实现备课目前的任务的主要凭借和重要保证是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原则。”

2.系统针对性原则。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要求每个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重点与难点、能力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做到胸中有数,对教材本身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任务做到了然于心,对学生实际能力层次、智力因素、心理机制等实际情况都非常清楚。

3.全员参与性原则。“传统的单干式(以教师个人为主体)的备课方式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规模地强化教改力度、整体提高办学效益的大背景下,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暴露出了很多先天不足。”“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大山倒。”集体备课中通过教师团结协作、集思广益,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隔阂,消除了个体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差距,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出现了双赢和共赢的好局面。

篇10:文学的繁荣历史备课教案优秀

1.阅读教材,识记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苏联文学、亚非拉为学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全面分析十九世纪以来各主流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各历史时期主流文学出现的成因,把握它的基本特征;进而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在此基础上,认识各主流文学产生及主要成就带来的影响,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学法指导

1.联系语文课的相关内容,学会欣赏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 2.关注时代特征与文学的关系,理解它对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

1.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流的主要特点;雨果、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和他们的代表作。苏联文学的成就。

2.难点: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苏联文学的盛行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篇11:音乐与影视艺术历史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爵士乐和摇滚乐是二战前后流行音乐的主流。音乐的大众化、多元化趋势。电影的诞生;电视的出现。

2.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

3.运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有关书目、曲目,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欣赏。

2.通过音乐再现参与音乐作品的赏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对重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的回顾,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著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通过这一回顾,使学生珍惜并努力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难点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问题:18世纪在欧洲占主要地位的音乐是什么?19世纪欧洲音乐又有哪些发展?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1.时代背景

(1)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束缚和教会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3)由于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音乐呈现出的多样性、民族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音乐成就

(1)欧洲浪漫主义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学生欣赏。

问题:以上音乐作品有什么特点?

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

(3)主要表现形式及代表

上一篇: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下一篇:新任乡镇纪委书记培训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