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2024-04-29

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精选12篇)

篇1: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87岁院士,800多万捐款,卢永根倾其一生为华农,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布衣院士”卢永根的事迹材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他是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3月,他撑着孱弱病躯,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他,是卢永根。他无数次说,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祖国!

卢永根院士。

近乎苛刻的节约

毫无保留捐出毕生积蓄

记者到华农采访时,是9月6日下午3点。在农学院8楼,我们推开了卢永根办公室的门,房内的办公设施非常简单,办公桌上的日历恰好翻到了去年9月6日。卢永根的同事们介绍,在那以后,他生病住院了。

同事们说,在入院治疗前,卢永根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回复邮件,拿起放大镜读书、看论文。一到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到莘园饭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每份饭有一个荤菜、一个素菜和二两饭。在饭堂吃完,卢永根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徐雪宾。

华农师生再次见到卢永根,是在今年3月。当时,他撑着孱弱病躯,在徐雪宾的陪伴下,把一生积蓄880多万元,一笔又一笔地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卢永根到银行捐款现场。

卢永根叮嘱说,这笔捐款要用于奖励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嘉奖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资助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前来讲学交流。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很多人不知道,在卢老慷慨捐赠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节约。”卢永根的学生、华农农学院副教授刘桂富说,卢永根厉行节约,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老式收音机、台灯,“他还在楼顶‘耕田’种菜,自给自足,尽量少买菜少花钱”。

2007年8月,卢永根(左二)在福建省尤溪县考察再生稻。

前几年,他的同事学生看到卢永根年纪大了,建议请个保姆,有个照应,出门叫上学校配的专车,保障安全。一听这建议,夫妇俩直摇头,继续“我行我素”:卢老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缓缓步行到公交站坐公车,一旦遇上大雨,就摞起裤腿,趟着雨水回家;徐雪宾则踩着一辆28寸凤凰单车,车铃叮叮当当,响彻华农校道。这也成为华农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

卢永根为何要捐出毕生积蓄?对记者的疑问,刘桂富说,卢老年轻时的经历,或许能很好地解释他现在做出的决定。

纪念恩师

女儿取名“红丁”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他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在乡下待了将近两年之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此时,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老师,受其影响和教育,他在全国解放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党。当时,卢永根年仅19岁。

卢永根很快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内地,到私立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迎接广州解放。年轻时的学习和革命经历,让卢永根不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0年,卢永根(左)与胡景钊在岭南大学北校门码头。

正是在广州,卢永根初为人父。1959年,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房,卢永根的女儿出生了。夫妇俩共同商议后,决定给襁褓中的女儿取名“红丁”,以纪念恩师丁颖。

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但丁颖与卢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学界佳话: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卢永根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学术上,卢永根也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这些特殊经历,使卢老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习惯。”华农农学院副院长孔琴说,在卢老的要求下,作物遗传育种系党支部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党员每月按时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

住院后,卢永根还主动向农学院党委申请成立病房临时党支部,所有党员每月按时足额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员把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华农科研最新动态带到他的病床前。

践行诺言

“卢永根精神”令人敬仰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询问他不选择国外优越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原因,卢永根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团队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是的,这就是一位农业科学家的赤诚之心、家国情怀。借助国外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卢永根发挥“拿来主义”,大刀阔斧改革,推动了华农的跨越式发展。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华农校长。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专访时,他谈到自己的党员、校长、教授三个角色关系时表示,要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

华农原校办主任卢吉祥表示,担任校长期间,卢老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南八大金刚”,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1987年的华农的人事改革成为全国关注焦点:破格晋升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以人才断层困局,破论资排辈风气。如今,这些当年破格晋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温思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农原校长骆世明、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泰岭等,分别成长为政界、学界的优秀人才。

2008年,卢永根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在那些难以被人看见的日日夜夜,他逐步为学校长远发展铺就了道路。”当年被破格晋升的华农原校长骆世明深有感触地说。

这些年,即便头上有多个“光环”,卢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诚底色,保持科学家的求真求知热情和深沉家国情怀,指导学生读书,看论文,整理著述。

华农校长陈晓阳感慨地说,这就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科学家和教育家应有的品质、责任和担当!

近日,华农师生和校友在得知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后,深深被卢永根的高尚品格所感动。无数校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留言:“向卢永根院士和其夫人徐雪宾教授致敬!”

篇2: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他一生爱党爱国,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国家的贡献却毫无私心,把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只为帮助那些求学困难的学子能更好地学习。卢永根院士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这两个字在他的心里的份量却是无限的,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并且传承下去,用行动说话,做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好党员!

每一次看卢院士的事迹都会有触动,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动!他不仅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更是一名中共党员!他对个人生活的简朴,他对教育的热爱,他对党的忠诚,他用自身行动为我们每一个预备党员解读了什么叫做无产阶级战士!卢院士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深思。

篇3: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2.“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3.“康巴铁汉”——才哇

颁奖词: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4.“雷锋传人”——郭明义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5.“舟曲之子”——王伟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6.草原曼巴“仁者”——王万青

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曼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

7.“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垫爱!

8.“三栖尖兵”——何祥美

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著手中抢,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9.“最美”洗脚妹——刘丽

颁奖词: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10.“警界保尔”——孙炎明

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

特别奖

1.八位维和英烈

颁奖词:中国人为和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一刻,感动的不仅是中国,还有世界。

2.K165次列车乘务组

颁奖词:临危不惧让我们看到了工作态度,而临危不乱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水准,正是这个团队,成了奇迹创造者。

3.中国志愿者

篇4: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观后感

卢永根院士,将毕生的存款8809446元悉数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没有给自己唯一的女儿留下一分钱,尤为感人的是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这是多么无私的精神啊,要知道说句话的时候,卢永根院士已经87岁高龄,而这也不是他心血来潮的决定,卢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坚定为国奉献,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每一名《感动中国》的观众,点燃了我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践行初心的生动示范。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做出过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出了重要作用。但是,让我们敬佩的是他的选择,作为一名香港律师行高级职员的儿子,卢永根的生活是衣食无忧的,在1949年,他从避难者梦寐以求的香港来到了岭南大学农学院,并从此扎根广州,再也没有离开祖国的大地,作为一名老党员,他的一腔热血,也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他的家国情怀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年轻人也正是在卢永根的感召下,学成归国,这种爱国精神将持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卢永根对党和国家的发展非常关心,特别是农业领域的粮食问题,他尤为在意,在他的心中,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一直保有一种忧患意识,那就是粮食作为根本,农业作为基础,不能丢,不能大意,并且在每次的党支部会议上,卢永根也会根据自己对党和国家最新政策的学习和对国内国外的大事要事的见解发言,始终坚持一名共产党员对自己的严标准、高要求,即时躺在病床上的卢永根也没有忘记组织生活,经校党委批准,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了,一个月开一次会,卢永根院士一直没有离开党,他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就在2017人物颁奖典礼上,因为身体原因,卢永根院士无法来到现场,现场连线了他的夫人徐雪宾老师,徐老师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卢永根院士的一张卡——遗体捐赠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倾其所有之后他仍然想着对祖国再做一点贡献,生动体现了什么是“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真正是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对于卢老,科学是他将自身命运与民族复兴结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而我们普罗大众,对比卢老,从事着普通工作的人们,唯有立足岗位做贡献,积极作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九大精神上,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观后感二

卢老祖籍广州市花都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佔领,卢老被父亲送回老家乡下避难,童年的苦难,与正确的三观,使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革命者,因此87岁高龄的挠挠才会在2018年3月14下午3:30带着存孱弱的病躯在夫人徐雪宾的搀扶下缓缓的走入银行把一生节省下来的八百多万元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帐户里,全班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一个人勤俭节约为自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勤俭节约为别人。卢老的是种大爱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当与徐老连线时,得知卢老要捐献遗体,为医学做贡献,全班再一次响起掌声,这是声音更响亮堪比排山倒海。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峰。”这是卢老一生恪守的原则,如今在卢老的感召下,同学们让我们都传承着卢老的这种家国情怀和严谨的求实的学风吧!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观后感三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卢永根院士的选择,展现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奋斗、为事业拼搏、为社会造福的高尚人生。他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胸怀坦荡,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

看了昨晚的直播,回顾卢院士的一生,无不是在为人民服务。我敬佩他对党极致的热爱;他把入党的时间当成自己的生日,入党赋予了他光荣的新的身份。他始终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再院士,即使卧病在床,也要过党的组织生活。我敬佩他对农业、教育事业的执着付出;他亲力亲为、注重实践,既传承了前人的大成,又把知识和精髓传授给后代,为其注入新生生命……

卢院士和他的夫人,把他们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学校;也办理了遗体捐赠书,把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社会。如今,卢院士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永远温润着我们的血脉。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观后感四

一直有说我们的老校长,布衣院士卢永根,可是对他的青年时期其实并不是太了解。今天有幸观看时代楷模节目,了解到了卢院士的青年时期。他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持续了数十载不变,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是初心不忘,他那感人的一生,令我久久难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观后感五

卢永根院士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中国人,他一生爱党爱国,勤俭节约,但是对于国家的贡献却毫无私心,把毕生积蓄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只为帮助那些求学困难的学子能更好地学习。卢永根院士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这两个字在他的心里的份量却是无限的,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并且传承下去,用行动说话,做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好党员!

篇5:卢永根简介

一名老科学家,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前校长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

因患重病,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可以说“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

今年3月,卢永根院士及其夫人徐雪宾教授的善举,刷爆了华农人的朋友圈。华农的学子和校友们纷纷留言,或回忆在校园里与卢院士的接触,或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卢永根同志事迹心得感想<二>

高军青院长首先带领全体教师党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介绍了卢永根同志的基本情况,并从学习卢永根同志的爱国主义精神、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创业精神三个方面对教师党员进行引导。

课堂上,高军青院长结合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卢永根的一些爱国主义言行以及陶行知、黄大年的感人事迹,表示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师德建设的和外延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任何不与时代进步和历史背景相结合的思想都是落后的,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一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始终是一名爱国者。而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卢永根精神,首先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具备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师德情操,就是要学懂弄通贯彻实践十九大精神,只有在十九大精神灌溉下的师德建设,才是符合中国当前时代精神,契合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蓝图的强国教育之道。

随后,高军青院长还谈到卢永根同志所具备的坚持原则、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应具有的时代风采,要求广大党员应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崇高品质。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光要有规范和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注重思想建设、人格养成和价值培养。作为党员教师,要把党性修养和师德修养相结合,将党的十九大科学论断和目标任务与自己教学工作相统一、将中国梦的实现与自己的教学理想相统一、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与习近平思想相统一,只有这样,师德才能从党员的先进性当中得到最大的优化。

高军青院长认为,脱离群众是一名党员的大忌,必将发生党性丧失和蜕变,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从来如此,脱离了学生,也就走向了歧途。“教学相长”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也与党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一脉相承。高军青院长要求全体教师党员要以学生为主,热爱学生,真心为学生着想,与学生虚心平等交流,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贡献,从教学实践和与学生交流当中体会十九大精神、解读十九大精神,把卢永根同志的精神时刻记在心上,认真学习卢永根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共产党员的情操和勇于创业的精神,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探索、践行和完善十九大后的新时代师德。最后,全体教师党员结合高军青院长的党课内容以及自主学习的情况,分别谈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均表示要学习卢永根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潜心育人、培养人才的敬业精神。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使文学院教师党员更加准确地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卢永根同志事迹心得感想<三>

校党委副书记钟仰进在讲话中强调,卢永根院士夫妇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严谨的求实作风,践行了把一切奉献给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初心。希望大家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内化为自觉行动,发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争当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深情讲述了“最美奋斗者”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她带领大家回顾了那次令全校上下感动不已的捐款,由此介绍卢永根院士胸怀党和国家、追求科学与真理、低调朴实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党林夕说道:“卢院士用毕生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虽然卢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

原农学院党委书记、“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展基回忆了与卢院士的交往,讲述了卢永根院士对党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人故事。张展基总结道,卢永根院士一直坚守着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党的干部的初心、农业科学家的初心和高校教师的初心,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卢永根院士将永远在华农人心中。

卢永根院士生前秘书、农学院赵杏娟跟随卢院士二十余年,她从治学严谨、公私分明、勤俭节约、学习不辍、学农爱农和扶贫济困等六个方面,回忆卢院士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件小事,无一不体现着布衣院士崇高的品格,令在场的党员感动不已。

报告会结束前,大家一同观赏了迎新晚会上讲述卢院士事迹的节目《大爱芬芳》。

会上同时发放了主题教育读本《“最美奋斗者”卢永根的初心故事》,该读本选编了卢院士生前十三个小故事,体现了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的崇高品格,将激励广大党员在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中坚守初心使命、奋力担当作为。

篇6: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中,而他,正如名字一样永远扎根在深爱的祖国大地上。有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卢永根院士的家,从中可见其生活简朴。破旧的家,简单的饭,一点一滴都昭显着这位老人骨子里的淳朴。他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正能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的坦荡胸怀,我们要向这位中华民族的楷模学习,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情的中国人!

卢永根同志的一生是共产党人的写实,究其一生,无论是学生角色、教师角色、院士角色,亦或是退休老人的角色,都在为共产党人的时代任务奋斗着,践行着,尤其是卢老同志改编的那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深深地冲击我的神经,久久不能平静,这正是一名共产党人的纯正信仰、伟大精神,是我们广大时代青年值得也是必须去学习和践行的!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二

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卢永根院士的选择,展现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奋斗、为事业拼搏、为社会造福的高尚人生。他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习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学习他胸怀坦荡,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

看了昨晚的直播,回顾卢院士的一生,无不是在为人民服务。我敬佩他对党极致的热爱;他把入党的时间当成自己的生日,入党赋予了他光荣的新的身份。他始终坚持先党员,后校长,再院士,即使卧病在床,也要过党的组织生活。我敬佩他对农业、教育事业的执着付出;他亲力亲为、注重实践,既传承了前人的大成,又把知识和精髓传授给后代,为其注入新生生命……

卢院士和他的夫人,把他们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学校;也办理了遗体捐赠书,把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社会。如今,卢院士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永远温润着我们的血脉。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个人心得体会范文三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的消息传回了他长期工作生活的广东,在初冬的岭南大地引发了热烈反响。广东各界,尤其是来自高校和农业农村系统的党员干部们,追忆着“布衣院士”矢志报国的初心,坚定了自己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信心。

恰逢华南农业大学建校110周年,消息传来,让学习、工作于这所卢院士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学和老师们更添激动和感慨。“岁月更替,精神永恒。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就是要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高尚的、大写的人;就是要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长江学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少奎说。

“安于清贫,是卢院士一生的写照;不忘初心,是卢院士终生的信仰。回望卢永根的奋斗历程,他爱国、爱校、爱民,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了‘丁颖精神’,一心追求和实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科学家的崇高境界和远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心血,勇攀高峰而不慕虚名。”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生丁允贺表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他会努力学习老校长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卢永根院士一生报效祖国,对祖国深沉的爱、对学科炽热的情感,贯穿一生。生活中节俭朴实,是‘布衣院士’,毕生积蓄回馈教育事业,他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科研和教育。卢院士的事迹激励着我更加努力,以卢院士为榜样,践行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责任。”谈到如何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与高校教师的工作实践相结合时,暨南大学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高昊动情地说。

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东省“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总决赛上,来自华农外国语学院的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向大家讲述了卢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众多观众。“卢院士是我们华农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对于我来说,我将继续讲好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让他的精神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种,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党林夕表示,在讲述院士故事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方向。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农业系统工作者,来自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文芝认为,身为农业系统工作者,在被这样心怀家国、品德高尚、节俭朴素的学界泰斗深深感动之余,更应该学习大师的奉献精神,时刻不忘毕业时的初心,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在农业基层平凡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与张文芝怀有同样想法的,还有肇庆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向阳。“对于我来说,作为奋战在基层‘三农’工作一线的党员干部,我们唯有立足岗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三农’事业作出贡献。”

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四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原院士卢永根“时代楷模”称号。11月15日晚,央视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讲述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的节目。我市各地文明办(党群工作部)、市直各单位纷纷组织干部职工收看,深入学习卢永根信念坚定、至诚报国,开拓创新、勤奋耕耘,勇担重任、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

卢永根是著名水稻遗传学家。他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2019年8月,卢永根因病在广州逝世。

15日晚,在市委宣传部会议室内,党员干部职工在大屏幕前观看节目直播,大家无不被卢永根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所感动。“卢永根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学识上孜孜不倦,生活上艰苦朴素,让我很受教育。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祖国建设时期,他都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市委宣传部党员刘佩玲说,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会努力向卢永根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卢永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献出一切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知识分子楷模,为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市委讲师团教研室主任刘红星说,卢永根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这让他深受感动:“他为我们提供了榜样的力量,在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们要以他为楷模,坚定理想信念。”

关文章:

1.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最新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2.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3.党支部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心得体会3篇

4.2019时代楷模卢永根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篇7: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唯深刻的理解,方确立真正的反思。《旧年的血泪》以强大的理性将此类体式中极为匮乏的识见因素托举了出来,既钩沉了战争形态下诸多反人道、反文明的残暴细节,又从历史的苍凉图景出发,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现场的走访,探微历史表象之下深层次的逻辑和行为法则。

冯杰《北中原民间环保手记》颁奖词

继往开来的时间行旅中,劳作之美的细节浸透于字里行间,通过系列的建造,冯杰抵达了乡土的纯正性所在。在冯杰笔下,草木虫鱼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深情凝望的平等主体。而纸上的北中原,也成为看得见的乡愁符号。《北中原民间环保手记》就呈现了作家的一种介入姿态和现实关怀的力度,而古典精短叙事的气息和特性,也在这篇散文作品中再一次被激活。

何向阳《柳青的“于心不安”》颁奖词

《柳青的“于心不安”》一文借助多年前作家的一封书信,诵其文,读其心,洞悉了扎根乡土的老一代作家柳青的素心所在。日常起居,内蕴大道,何向阳借助短章小制,致力于发掘为文之道与为人之道的本来颜色,语少而意远,文短而思深,彰显了散文小中见大的文体特性。

艾云《谁的个人悲伤》颁奖词

艾云以富于自传色彩的《谁的个人悲伤》一文,撬动已然板结的记忆,回到身体在场的视角,借以透视身体、疾病、成长与时代、生活间秘密关联又相互否定的对立统一,自我的经验与他者的经验彼此印证,且相互激发。通过对身体的深刻指认,趋近“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而又常读常新的哲学命题。立意玄远,思性精深,内心清明,自成高格。

王族《判断者说》颁奖词

《判断者说》以精准的白描手法和出色的陌生化的能力,抵达了现象学宣称的“回到事物本身”层面,也正是因为对事物本身的恢复,使得读者可从中洞见自然和生活的诸多秘密。其中有树木的生长、河流的神圣性和无常性,也有马的饥饿与苦恼以及人的谦卑。近年来,王族以此系列的精彩作品,由地域上的西北之北,来到了散文写作的超拔与辽阔之境。

李颖《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颁奖词

李颖的《父亲的三个可疑身份》有效根除了亲情叙事中最常见的讳饰成分,而是回到人本的立场上,书写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间的冲突、磨合、妥协的过程。对于亲人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亲情之爱,还有充分理解基础上达成的和解,而和解则标志着书写者与社会生活之间本质性关系的确立,贴近与审视,爱与相拥,人本的向度,皆在和解的态度中被包容。

王月鹏《切口》颁奖词

王月鹏的《切口》,采用了当下通行的组合件形式,场景指向各有不同,却同样以微小的生活细节为端点,通达个体灵魂深处的悸动。几只喜鹊的陡然莅临,女儿碎纸成花的举动,城市闲置的荒地……它们混合着时代的繁杂气息,向着我们汹涌而来。其作品语言流利畅达,细节钩沉准确有力,哲思宽阔,富有新意地呈现了现代人变动不居的生活体验。

叶兆言《困学乃足成仁》颁奖词

散文作为文类之母,所具备的开放性、包容性特征,皆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古代,尺跋、丛谈皆可成文,而在今天,讲座发言、博客随记亦可成章。叶兆言《困学乃足成仁》一文即为其例。《困学乃足成仁》所谈乃文学与写作,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大道至简的认知能力,皆被作家宽大的手掌,收拢于家常话之中,实则为自我本心的一次敞开。

篇8:卢永根事迹感想800字

高军青院长首先带领全体教师党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论述,介绍了卢永根同志的基本情况,并从学习卢永根同志的爱国主义精神、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和创业精神三个方面对教师党员进行引导。

课堂上,高军青院长结合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卢永根的一些爱国主义言行以及陶行知、黄大年的感人事迹,表示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师德建设的和外延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任何不与时代进步和历史背景相结合的思想都是落后的,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一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始终是一名爱国者。而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关键要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卢永根精神,首先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具备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师德情操,就是要学懂弄通贯彻实践十九大精神,只有在十九大精神灌溉下的师德建设,才是符合中国当前时代精神,契合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蓝图的强国教育之道。

随后,高军青院长还谈到卢永根同志所具备的坚持原则、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等优秀品质,展示了优秀共产党员应具有的时代风采,要求广大党员应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崇高品质。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不光要有规范和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注重思想建设、人格养成和价值培养。作为党员教师,要把党性修养和师德修养相结合,将党的十九大科学论断和目标任务与自己教学工作相统一、将中国梦的实现与自己的教学理想相统一、将对社会和工作的认识与习近平思想相统一,只有这样,师德才能从党员的先进性当中得到最大的优化。

高军青院长认为,脱离群众是一名党员的大忌,必将发生党性丧失和蜕变,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从来如此,脱离了学生,也就走向了歧途。“教学相长”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也与党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一脉相承。高军青院长要求全体教师党员要以学生为主,热爱学生,真心为学生着想,与学生虚心平等交流,在教育教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出贡献,从教学实践和与学生交流当中体会十九大精神、解读十九大精神,把卢永根同志的精神时刻记在心上,认真学习卢永根同志的爱国主义思想、共产党员的情操和勇于创业的精神,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探索、践行和完善十九大后的新时代师德。最后,全体教师党员结合高军青院长的党课内容以及自主学习的情况,分别谈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均表示要学习卢永根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潜心育人、培养人才的敬业精神。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使文学院教师党员更加准确地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卢永根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素材<二>

校党委副书记钟仰进在讲话中强调,卢永根院士夫妇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严谨的求实作风,践行了把一切奉献给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初心。希望大家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内化为自觉行动,发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淡泊名利、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争当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党林夕以《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为题,深情讲述了“最美奋斗者”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她带领大家回顾了那次令全校上下感动不已的捐款,由此介绍卢永根院士胸怀党和国家、追求科学与真理、低调朴实的一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党林夕说道:“卢院士用毕生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虽然卢院士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

原农学院党委书记、“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书记张展基回忆了与卢院士的交往,讲述了卢永根院士对党忠诚、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感人故事。张展基总结道,卢永根院士一直坚守着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党的干部的初心、农业科学家的初心和高校教师的初心,共产党员、人民教师卢永根院士将永远在华农人心中。

卢永根院士生前秘书、农学院赵杏娟跟随卢院士二十余年,她从治学严谨、公私分明、勤俭节约、学习不辍、学农爱农和扶贫济困等六个方面,回忆卢院士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件小事,无一不体现着布衣院士崇高的品格,令在场的党员感动不已。

报告会结束前,大家一同观赏了迎新晚会上讲述卢院士事迹的节目《大爱芬芳》。

会上同时发放了主题教育读本《“最美奋斗者”卢永根的初心故事》,该读本选编了卢院士生前十三个小故事,体现了他一心向党、一生爱国的崇高品格,将激励广大党员在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中坚守初心使命、奋力担当作为。

不少师生党员听完报告会深受感动和震撼,有学生感慨道:“听完报告会,才真正的明白什么才是布衣院士,什么样的精神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卢院士艰苦朴素,一心为党为人民为科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园艺学院辅导员庄碧云表示:“虽然已经听了很多次卢院士的事迹,但是今天的卢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依然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无数次为之潸然泪下。作为一名辅导员,我定当将卢院士的事迹讲给一代代的学生听,传承院士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强农兴农。”

卢永根同志事迹心得体会素材<三>

篇9:学习卢永根个人先进事迹

砥砺奋斗,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院士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把一切献给国家和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舍。他指引我们坚守信仰,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我们要将信仰化为自觉地行动,砥砺奋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懈奋斗。

淡泊名利,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回望卢永根院士的奋斗历程,他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潜心科研,淡泊名利,将自己全部全部热情和心血倾注到教育和科研事业上。我们要弘扬卢永根院士无私奉献的精神,时刻不忘初心,立足本职岗位,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更好地服务人民。

至诚报国,秉承爱党爱国爱民情怀。卢永根院士毕生献身科研、勇挑重担,致力于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秉承榜样精神,把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根植心中,永远站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努力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篇10:时代楷模卢永根观后心得精选

师生们不吝怀念与敬仰的这位卢永根,是华农的教授、博导、前校长,在作物遗传学领域成就斐然。

有学术成就的教授千千万,但让华农校友们高山仰止的,却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科学家,还因为他是一位人生楷模。

生于香港,长于乱世,他又有了新的生日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家道还算不错。11岁那年,香港沦陷于日寇铁蹄,他被父亲送回广州花都老家避难,不想这里也随后被日寇蹂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卢永根永世难忘。在对国土沦丧的反思中,在身边进步人士的影响下,卢永根从最初的迷茫中渐渐走出,“对祖国的命运不能袖手旁观!”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17岁的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这是当时地下党的一个外围组织,两年后的1949年8月9日,他在香港正式入党。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说起来依然满眼甜蜜:“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入党一个月之后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入学广州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

解放后,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农的学生。第二年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他在作物遗传学方面的长达66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

卢永根曾经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稻作科学之父”、同在华农的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优质种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

在水稻作物研究上,华农走出了“一门三院士”:1955年丁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丁颖的学生卢永根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于当选中科院院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家徒四壁”,简朴度日,却捐出了880万的毕生积蓄

卢永根除了用学术成就影响他人,最让人感动的,还是他的人品。

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卢老家中连窗帘都舍不得挂,家具仍在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虽然斑驳,但却整齐干净。卢永根说:“不舍得(扔),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我认为生活过得好,不是单纯地追求所谓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种比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万事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生活中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他,对捐资助教却慷慨到毫无保留。

20,身患癌症的卢永根,征得在老伴徐雪宾的陪伴下,将毕业积蓄8809446.44元全部捐赠给华农,设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而后又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他将此看作院士最后的科普工作。卢永根唯一的女儿也非常尊重父亲,“他的决定,我都尊重。”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款。早在,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

平时,老两口也是捐款不断,“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

他捐出去的很多,留下来的更多,捐出去的是自己的成就和积蓄,留下来的是影响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

篇11:给卢永根的颁奖词 年度

1.中流砥柱经大忠

经大忠,男,44岁,羌族人,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地震发生时,经大忠正在开会,他果断地组织与会人员疏散,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经大忠始终战斗在第一线,3天3夜没有合眼,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我们舍命,被埋的人才有希望获救。”震后,北川县城大部分被埋,经大忠家中的6个亲人全部遇难。

【颁奖词】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赏析】结构严谨,语句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寥寥数笔却为我们勾勒出了共和国人民公仆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整散句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而且巧妙地写出了这位县长的主要感人事迹,突出了其果敢、智慧、深情的形象。“担起一城信心”写出了其心系百姓的伟大敬业精神和崇高的爱民情怀,“心系百姓、忠于职守”体现了主人公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一心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切实地“凸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短短三句,体现了人们对这位县长的无比热爱之情。

2.死的光荣武文斌

武文斌,男,26岁,济南军区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2008年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水泥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颁奖词】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竖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赏析】如冷云入梦般,颁奖词连用三个强烈的对比博得读者深深的震撼:山崩地裂的骇人与绿色迷彩撑起的希望;竖起的旗帜与倒下的身躯;灾难黑色的背景与那一道最亮的光束。这些对比像跌宕的交响乐,鲜明刻骨,激荡人心,塑造了武文斌临危不惧、顽强坚毅的光辉形象。同时,“悄然”一词又在读者心头狠狠地敲了一下,我们似乎看到了他慷慨牺牲时的悲壮。“26岁的青春”,这真是最沉重的一笔,更像烙铁一般重重打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我们坚信,那“最亮的光束”正指引着我们前行。

3.男儿榜样李隆

李隆,男,31岁,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5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颁奖词】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赏析】“火场”、“废墟”,简单的语言反映出救援环境的紧急与危险,这也是李隆当时奋不顾身、迫不及待的心理写照。“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简单的文字饱含着深刻的赞颂之情。“出生入死”让读者为被困者及抢救队员紧张,紧接着“不离不弃”回馈人们以轻松、平静,给人留下惊心动魄后的自然、安宁的感觉。这不仅赞扬了李隆等抢险队员不顾生死的敬业特质,更让读者对生活与生命予以深刻思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含蓄而有力,深层次地讴歌了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用自己的生命延续到别人生命的真理信仰。

4.惊世华彩张艺谋奥运导演团队

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呈献给世界的“第一印象”。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推掉了高昂报酬的商业合作,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及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颁奖词】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赏析】“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句式对称,音韵和谐,描绘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壮观与人民的激情。“舒展”、“跳跃”、“激荡”、“喷放”用得恰到好处,动静快慢无不入微。他们仅仅只是用“人类共同的语言”,却“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强调了团队工作的朴实但不平庸,用智慧和勤劳谱写了对中华民族的赞歌。“那一夜”强调了特殊性,强调张艺谋团队的团队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超凡脱俗创造力凝聚后的大爆发,意味着留名史册。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分子,但却能“惊艳”世界,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骄傲自豪、万千豪迈的心情。

5.大写尊严金晶

法国当地时间2008年4月7日中午,北京奥运火炬在巴黎开始第5站环球传递。当天,几名藏独分子试图从中国火炬手金晶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坐在轮椅上的金晶面对暴行,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同时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虽然她被威胁、被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

【颁奖词】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赏析】首句以感叹句的形式高度赞扬了金晶勇于拼搏的精神,以“柔弱”对“残暴”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显现金晶的勇敢。以“美丽的微笑来传递力量”,这足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以及我国和谐友好的精神面貌。“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是总结,一语道出金晶感动了中国,感动了全世界。

6.点燃生命吉吉

中国登山队19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奥运圣火在海拔8844.43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峰火炬队2008年5月8日凌晨3点出发,队员们的前进速度甚至超过了事前的预估,9时10分,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第一次在珠峰燃烧,第一棒火炬手吉吉高举的祥云火炬与圣火在珠峰实现完美融合。

【颁奖词】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赏析】开头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了吉吉攀登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白的雪”与“红的火”形成对比,“刺骨的风”与“激荡的心”又形成另一组对比,既描绘了艰苦的环境,又刻画出主人公不畏艰难,在恶劣环境中积极勇敢的情操。把英雄比作“失去同伴的鹰”,这与她不畏艰险攀登和敢于挑战的精神相吻合,也暗合了吉吉在为完成丈夫的遗愿而努力工作。接着用递进词“但”引出了她“飞得更高”的目标。最后又将她比喻成“高山上绽放的雪莲”,突出了她有雪莲一样坚强、勇敢、高洁的品格。可以说,在高山上,每走一步路,吉吉都用爱和梦想在把温暖催燃,所以她踏出的是人类最强之音。

7.大爱至朴十三农民兄弟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河北唐山人,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使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来自河北唐山的13位农民宋志永等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赏析】用两个“不是……是……”的分句结构准确地概括了13位农民的两次无私援助。“不是归途”与除夕夜合家团圆形成鲜明反差,凸显出农民满腔的热情;“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反应了13位农民不辞辛劳、无私助人的淳朴善良的性格品质。“不是邻里”,路途的遥远与救援的及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反映出农民救人的毫无顾虑、立即行动的生活作风。“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是对农民善良无私的优秀品质的再次强调。紧接着自然概括出他们“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良好品质。而这一切都基于“兄弟“的名义。“兄弟”一词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情同手足、血浓于水的亲情。

8.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

翟志刚,男,汉族,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刘伯明,男,汉族,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景海鹏,男,汉族,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上校军衔。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他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颁奖词】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赏析】言简意赅,荡气回肠,以“辽阔”和“深邃”来形容太空,道出了太空的神秘和探索天空的艰难,从而印证了中国航天员的伟大壮举。“深远的回声”暗示中国人对航天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国进入太空,留下“足迹”,“回声”一词留下太多的奇妙感觉。当然,最难忘的感觉是:“神七”航天员,好样的!

9.烛照深山李桂林、陆建芬

李桂林,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

陆建芬,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李桂林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

【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赏析】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概括了夫妻二人的伟大事迹。“最崎岖的山路”象征着他们工作环境的恶劣。“火把”象征着光明,象征着光明由李桂林、陆建芬带来。“拉起”表面上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举动,可是却给孩子们带来了希望与智慧,拯救了孩子们脆弱的心灵。“19年”,突出了时间之久,“清贫、坚守和操劳”更显示出他们精神的可贵、灵魂的高尚。“让希望发芽”,承载着人们对这对主人公的高度赞扬和无比钦佩之情。

10.这就是爱韩惠民

韩惠民,男,55岁,苏州人。韩惠民和妻子徐敏芳默契“配合”,共同照顾一位瘫痪病人,已经持续了整整34年。这位长期卧床的病人正是韩惠民年轻时的初恋情人……

1972年,韩惠民与比他小1岁的吴月瑛心心相印。1974年4月,吴月瑛遇车祸中枢神经断裂,再也不能站立,也不能坐,只能躺在床上。在吴月瑛和她父母的屡次劝说下,韩惠民终于答应找女朋友。不过他有个前提,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34年倾情照料,如今韩惠民与吴月瑛两家人早已成了自家人。

【颁奖词】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赏析】精短的话语,质朴的语言,回答了一个其实极为深奥的问题——什么是爱。爱,韩惠民,一位55岁的老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本则颁奖词紧扣“爱”这个字眼,演绎了主人翁对初恋情人不离不弃的真挚情感,可谓海枯石烂。这种爱是“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突出了时间之漫长,更有了这份爱的珍贵。“不变的是真情”,表达了人们对这位老人由衷的敬佩,是对他的精神魅力至高无上的准确刻画。这才是真正的爱!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组委会还别出心裁地将特别奖授给了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篇12:学习卢永根个人先进事迹

按照广东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厅《关于广泛开展向卢永根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院士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11月15日晚上21时,中央电视台一套《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播出卢永根院士感人的先进事迹。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于 11月15日晚上21时,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在图书馆306党员活动室集中收看央视直播,认真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

通过观看视频短片的介绍,学生们纷纷被“南粤楷模”、“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同志的事迹所感动。卢永根同志以“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为原则,坚定对党的信仰,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和师生利益放在首位,这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升华。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不畏艰辛,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勇担重任的敬业精神,更是为指引不同专业的预备党员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上开拓创新和攻克困难方面,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活上,卢永根同志的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是体现了他争做时代先锋的精神,彰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广大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就是个人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行动。学习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党员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树立为祖国争光的雄心壮志,也再次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大家一致认为卢永根同志是当今时代的楷模,我们要学习他爱国敬业、甘于奉献的好思想,学习他刻苦钻研、真才实学的好本领,学习他拼搏奋进、淡泊名利的好作风,将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发扬光大。

上一篇:学生车辆接送协议书下一篇:初中历史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