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案

2022-12-11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中古时代的欧洲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中古时代的欧洲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庄园形成的时间,记住11世纪前后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的名称,记住拜占庭帝国名称的由来和灭亡的时间;了解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理解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5世纪叫世纪西欧和中国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教会的作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西欧社会结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封建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比原西罗马奴隶制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西欧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奴的处境仍然很悲惨;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析教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教会统治的黑暗; 通过对比9世纪一14世纪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情况,认识东方文明的先进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的统治。

二、难点 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具:挂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封建等级制度

1.读书,列表:欧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结合地图)

法国:西法兰克→法兰西 德国:东法兰克→德意志

意大利:意大利王国

英国:英吉利王国 2.阅读教材,理解

1)欧洲封建社会的核心是什么? 2)欧洲封建等级制度采取什么形式?

3)西欧封建庄园在封建制度中的地位。 回答,明确

第一,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

第二,等级制度是由于实行采邑制形成的。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即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下,臣下又把自己的封地再次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下属又将土地再分封。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等不同爵位的封建主等级。各封建主之间以主臣关系依次隶从,构成一座封建等级金字塔。各级土地分封都要举行“臣服礼”的仪式。

第三,西欧封建庄园。西欧封建庄园是随着9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的确立而形成的,兴盛于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到资本主义萌芽的9世纪一14世纪。它既是西欧封建社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封建主实现其封建剥削的基本组织,它既是封建大地主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又是封建社会最基层的政治组织。

教材插图《西欧庄园情景图》作了生动的展现。指导学生看插图)。

二、教会的统治

提问:罗马教皇国是怎样形成的? “丕平献土”

阅读、讨论:为什么我们把欧洲中古时期称为“黑暗时代”? 指导学生归纳要点

1.政治上:教会是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 2.经济上: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地主。 3.思想文化上:教会推行愚民政策。 结论:“黑暗时代”

三、西欧城市的兴起 1.兴起的根本原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根本原因:学生答出)→产品增多→对外交流增多...............→手工者、商人聚集(讲述法)

2.西欧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3.城市和商业兴起的影响(学生齐读) 积极影响(促进贸易)、消极影响(刺激战争) (分析)

四.拜占廷帝国的败落(阅读部分)

指导学生学生阅读:简介帝国首都的富庶、建筑物、帝国向封建社会转化。

巩固小结

(提问)⒈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时间⒉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⒊西欧封建社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⒋西欧最强大的封建政治力量和封建地主

作业:学习目标 板书:以上条目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二篇:[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全册) 华东师大版18

九年级历史第7课 战争与民族交往

【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应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三个方面把握。关于希波战争重点掌握希波战争的经过及希波战争中希腊胜利产生的重大影响,了解马拉松比赛的来历。亚历山大东征重点掌握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罗马征服地中海重点掌握罗马通过扩张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在长期的扩张战争中,罗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扩散到帝国全境。

【课文撷英】

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

【重点精析】

亚历山大是怎样的一个国王?他的东征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亚历山大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代表马其顿和希腊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②他的远征是侵略性质的,给被征服一区的人了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③但是,通过东征,他把广大地区统一为一个大帝国,加强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他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的文化也传播到西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得到很大的发展。

【疑难点拨】

本课讲述的文明与冲撞的三件大事对以后地中海及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①政治方面:东方的君主专制与西方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综合形态。

②经济方面:通过远征而形成的欧亚非三洲一体的希腊化世界对沟通希腊和埃及、西亚、中亚以至印度的商业贸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③文化方面:亚历山大的征服使东西方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撞和交流,使得西方哲学与古代埃及、西亚的数学、天文学知识相结合。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节风格也相互影响,希腊雕像的艺术风格甚至通过印度传到了中国。

④思想方面:亚历山大帝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胸怀,希腊人从此走出了狭小的城邦界限,不再认为只有自己是文明人。人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平和的目光看待世界和别人,强调人生的平等,充满世界主义精神的斯多亚哲学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的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元前490年,波斯进攻希腊,两军激战是在(

)

A、马拉松平原

B、爱琴海西岸

C、伊朗高原

D、地中海东岸

2、奥运会“马拉松长跑”项目,来源于(

)

A、希波战争 B、亚力山大东征

C、罗马征服地中海

D、三次布匿战争

3、马其顿国家崛起是在(

)

A、公元前5世纪

B、公元前4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2世纪

4、下列哪一地区不是亚历山大东征时所征服的地区(

)

A、波斯

B、埃及

C、两河流域

D、西班牙

5、亚历山大东征的后带来的积极意义有:①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②东西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 ③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 ④其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 ⑤希腊同时从东方汲取了不少的文化养分

(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6、公元前490年,波斯王大流士兴兵进攻希腊,在马拉松平原展开激战,雅典人

_______,重创波斯军。

7、希波战争,雅典的胜利,使雅典的______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8、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经过十年战争,最终建立地跨三大洲的______帝国。

9、公元前3世纪,罗马经过百余年的战争,先后征服了迦太基、马其顿、西班牙、希腊以及西亚的部分地区,成为地中海世界的___。

三、读图识图:

10、下面两图的建筑物相似于哪一古国的建筑物?

四、材料解析

11、阅读材料 材料一:亚历山大虽然以解除波斯的奴役为号召,从小亚细亚到埃及一路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但一旦遇到抵抗时,他是不惜大动屠刀的。城市被摧毁,幸存者被出卖为奴,财富被洗劫一空。 材料二:(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会,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在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内,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 回答问题: ①材料一中,人民对亚历山大东征既支持又抵抗的原因是什么?亚历山大远征给东方人民究竟带来了什么?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

四、问答题

12.亚历山大帝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版图包括几大洲?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13.除本课提到的这些史实外,再举出几个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事例。

【拓展提高】

14.有学者认为,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成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史林采风】

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在亚非各地曾建立数十座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是建立在尼罗河三角洲西部的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将托勒密占据埃及建立托勒密王朝,以该城为首都。亚历山大城成了当时整个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地中海地区和东方各国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它输出的有粮食、织物、纸草和玻璃等,输入的有中国的丝,印度的象牙、珍珠、香料以及阿拉伯的宝石,其中一部分还转销他处。城里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当时规模宏大的学术中心。图书馆里几乎包括了所有古希腊的著作和一部分东方的典籍。博物馆是科研机构,设有文学、数学、天文、医学四个部门。希腊著名科学家欧几里得就是在这里取得学术成就的。亚历山大城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亚历山大城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合家幸福!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创新的关键 华东师大版

初中历史课创新——观念的转变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但如何把这种新理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我认为应包括

(一)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字: 创新观念转变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不仅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硬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软件的现代化。对于历史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现在许多学校的历史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本人认为,历史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和良好行为习惯。

总括起来讲,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援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缘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行为。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历史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这样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历史课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影响思想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历史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已成为目前思想历史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

题。面临困境的历史教师若不改革课堂教学,历史课的实效将难以落实,历史教师的地位也将“岌岌可危”。要使历史课真正受学生欢迎,历史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历史课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从何入手呢?

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地启示。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较大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

1 用心爱心专心

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对思想历史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历史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制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不要板着脸走进教室,应面带微笑,保持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和谐和学习氛围,这点我感受颇深。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这位教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会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那应怎样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对待学生就应与对待自己的子女,弟妹一样可蔼可亲、可爱、可敬,要亲近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智力发育适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更不能对他们有偏见,从心底里瞧不起他们。因此,平时我也注意了这一点。比如说,课间时间,我都会以朋友、大哥哥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聊天、谈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尽所能帮他们排优解难,接近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消除他们对自己的畏怕、顾虑,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还是比较喜欢我的,许多学生课间都爱找我聊天,有一些心事或生活中碰到什么事或问题也会找我谈心,找我帮助、解惑。所以,我相信,教师只要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一般不会居高临下地训学生,而是尽量用谈心、交换意见,鼓励改正的方式代替批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觉得这种做法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老师如果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也会赢得学生对你的理解、支持。

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心理学家验证,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鼓励、赞许更能增添人的自信心。孩子的身心毕竟是稚弱的,倘若总是加以指责,势必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反之,稍加以鼓励,他们会为此兴奋不已,增强自信心,更加努力,发奋图张,不断发展进步。俗话说得好:“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进步需要老师的欣赏、鼓励、表扬,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幸福喜悦的滋味。所以,在教学中,我总会有意地给基础差一些的学生提

些难度稍低的问题,让他们尝到能回答问题的甜头,从而建立了他们应有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进入了良性的循环。那怕是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的学生,我也会用鼓励的语言,肯定的眼光给他们树立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励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进步。比如,初二(1)班有位男同学,虽说非常主动回答问题,但有时回答的问题根本牛头不对马嘴,同学们常会说他,他也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但我经常鼓励他、表扬他、使他兴趣不减,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同学们不由自主的掌声。在我的鼓励、同学的帮助支持鼓励下,自信心增强了。有一次他还主动举手要回答问题,令我很惊喜,同学们也投去了惊讶、支持的目光,他的回答结果令同学们刮目相看,非常精彩,赢来了响亮的掌声。而且下课了,我在班上呆一会,与学生聊一聊,对他们笑一笑,说句:你今天在课堂上发言了,好棒啊!继续努力喔!哇!你今天的回答好有创意啊!也可以摸摸他们的头,和他们说上几句贴心话,然后和他们一起痛痛快快快地大笑一场;还可以为学生整理一下凌乱的领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就融洽了。

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在初一(4)班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唐都长安及玄奘鉴真的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时一位从未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男同学第一个就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了。大家鼓掌鼓励,我也很高兴,而这位同学讲述时是手舞足蹈的,很开心,我们也分享了他的快乐。因此,我觉得只要你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就不怕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

相比较而言,现行初一教材浅显易懂、可读性较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特别是初一(4)的学生,热情很高,都是抢着发言的,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学习、领悟、体验、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口,提高认识,受到启迪,获得感悟。如在讲“统一国家重建”一课时,我针对这一课跨度较大、容量大的实际,组织学生对照材料,把自己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谈一谈“中国历史上几次统一局面”,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在教师讲解中结合练习,学生谈„„。在议练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而且学生们的发言各有千秋,各具特色。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且,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

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初一的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就能解决学生实际中的许多烦恼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情绪不良、心理障碍等。(许多同学课后也经常向我咨询)同学们都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历史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

面对课改,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改要求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和强制性,强调课堂的支配权应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负责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全方位地向学生开放,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这种开放的历史教学给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尚需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完善、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本》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3《神话与历史》教案华东师大版

《神话与历史》

《神话与历史》是2016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讲述了黄帝和炎帝的传说,尧舜禹的禅让。本课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为下一单元——国家的产生奠定基础。本课的特点在于强调我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宿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神话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贡献及尧舜禹的传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黄帝、炎帝的贡献,尧舜禹禅让的传说。 【教学难点】

区别史实与传说,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 课前准备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黄帝、炎帝的有关资料。

【导入新课】师:在讲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图讲的是什么?

师:我们知道,在世界各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都会定期祭祀黄帝,那黄帝是距离我们现在约50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纪念他呢?他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3课 神话与历史。

【自主学习】1.炎黄战蚩尤时间:距今______年前概况:______和______两个部落一同由西北发展到中原,结为炎黄联盟。不久,与以______为首领的东方部落大战于______之野,蚩尤被擒杀,部分部落成员退回到了南方。结果:此后,中原的部落推举______为部落联盟首领。

2.黄帝的贡献传说黄帝发明了______和车,他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______发明了2养蚕缫丝。又说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都是在黄帝时发明的。相传黄帝生了25个儿子,他们不断繁衍壮大,逐渐成为后来______的主干。炎帝和黄帝因此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______。

3.“禅让”的传说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______。传说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推荐继承人,大家推举舜。舜年老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把首领位置传给禹。这就是尧舜禹的“______”。

4.“禅让的实质”“禅让”带有传说的成分,但也反映了远古时代以______方式推荐首领的历史情形。

【讲授新课】

1、炎黄战蚩尤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2、黄帝——“人文初祖” 提问: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黄帝:车船、弓箭、衣服、宫室、历法、音律、医药等;嫘祖:养蚕缫丝仓颉:文字。 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并交流心得体会。

教师归纳: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3、尧舜禹的“禅让”

过渡:相传黄帝之后,我国的黄河流域又相继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他们就是尧、舜、禹。他们是通过什么方法称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学生回答:禅让

教师: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领袖呢?

学生回答:……

【能力提升】试着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神话传说与历史史实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总结:区别: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夸张的,也添加了神话的成分。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是真实可信的。

联系: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复原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讲了很多神话传说,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神话传说和史实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从炎黄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先民早期创业的历史,当时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从禅让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传说中“天下为公”的时代,文明的曙光已从神话传说中透露出来了。

第五篇: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3课 全民族抗战开始

【内容标准】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等知识。分析理解七七事变为什么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围绕当前日本右翼的一些否认历史的观点展开讨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教学要点】

要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在七七事变后,长期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党领导层的对日态度趋向强硬,并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合作。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从“卢沟晓月”导入。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工程浩大, 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编号的办法,共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卢沟晓月原本美丽祥和,可是,1937年7月7日……。

【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7.7

2、地点: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

3、经过:(P86)1937.7.7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严拒。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2页

4、七七事变的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影响 日:全面侵华 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中: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是一个标志,对日本来说,它把局部性的侵华战争扩展成全面性的侵华战争,这是侵略行为的升级。对中国来说,从此前的部分爱国将士和爱国民众自发的局部抗战转化为此后政府官兵有组织的全国性抗战,这是中国历史进入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

5、七七事变后国共态度(P87)

共产党:7月8日,中共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国民党: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原因:亡国之危迫在眉睫;威胁到其统治.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简介统一战线形成过程:(P88)1937年,根据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至此,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意义: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淞沪会战(1937年7月——11月):上海失守,但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P88)

四、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89小字部分)

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时期陪都)。

六、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用活埋、集体屠杀、刀劈、火烧、水溺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

2、铁证如山:引导学生看教材P90—91,思考课本P90—91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对揭露大屠杀的真相起了什么作用?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大屠杀的罪行铁证如山,无可置疑,不容掩饰。

铁证

(一)是中国人的控诉;铁证

(二)是中立国人士的目击;铁证

(三)日文报纸的报道是日本侵略者的变相“自供”。

3、列举近代日本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野蛮的南京大屠杀;发动细菌战等

4、你认为日本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说明了什么?

提示:日本政府没有对二战作深刻的反省,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5、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给我们什么警示(或教训启示)?

提示: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只有铭记历史的伤痛,才会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教育城中考网:http:///zhaokao/zk

第3页

更珍视今天的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要正视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学习日本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我们要冷静理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等行,

6、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a、日本必须正视历史;b、必须要注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必须牢记历史,不能重走军国主义道路;d、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认识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真题训练】

1、70多年前,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其标志性事件是( C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要实地调查抗战时期陪都的情况,你应该去( C )

A、南京 B、北京 C、重庆 D、武汉

3、对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A、两次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B、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C、都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策划的

D、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可乘之机

4、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把亚洲人从欧美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以下侵华史实中能使这一谎言不攻自破的有( C )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屠杀 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大学生中间传唱这许多歌曲。这些歌曲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这个共同主题最有可能是( D )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抗日救亡

【教学实践与反思】

本资料由教育城编辑整理

更多资料:http://s.12edu.cn/SearchDatum.aspx

上一篇:河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下一篇:合唱歌曲二度创作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