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2024-04-22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共10篇)

篇1: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促进边境沿海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进一步规范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主要用于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明确用途、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四条 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其中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行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

第五条 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以下统称省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

第六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是有陆地边境线、存在边境小额贸易以及承担特殊边境和海洋管理事务的地区。

第七条 财政部按照陆地边境线长度、边境县个数、边境县总人口、行政村个数、边境一类口岸人员通关量和过货量、边境贸易额等因素,结合各地区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部于每年5月31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级财政部门;9月30日前,按照当年实际下达数提前向省级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下达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补助范围,同时考虑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情况的绩效评价结果。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将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有边境小额贸易的市、县(市辖区),由其安排使用。

省级财政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以下财政部门;11月30日前,提前向省以下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九条 省以下财政部门应当将省级财政部门提前通知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全额列入年初预算。

第三章 资金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责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政策,向省以下财政部门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省以下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安排和使用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二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边境沿海地区承担的中央事权、具有显著区域特点的支出责任,以及边境一线地区、海岛等特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方财政部门在研究确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范围时,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十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包括国门建设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界桩、界碑的树立和维护,界河河堤及河道整治,沿海岸线保护,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边民和民兵的补助机制等。

(二)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包括在全国统一的“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实施“整村推进”,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室、改造村民危旧房;建立和完善村卫生室制度,加强道路、桥梁、人畜安全饮水设施、敬老院、乡村中小学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基层政府办公条件等。

(三)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包括边境一类口岸运转,通关条件改善,边贸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安排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技术培训、科研、创新、人才引进、提升服务水平等能力建设。

第十四条 对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各级政府不得调剂用于其他边境事项。地方财政部门在安排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征求同级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财政部依据程序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高效、结果横向可比的原则,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下达、管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以及所辖边境沿海地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情况实施绩效评价。

第十六条 财政部根据工作需要,对边境沿海省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财政部。

第十七条 对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具体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2009年3月31日财政部公布的《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9]31号)同时废止。

本文由上海注册公司网 http:/// 搜集整理,原文刊登于中国财政部网站,仅供学习交流,不得用于盈利。

篇2: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

财预[2012]43号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厦门市、山东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政策是一项强国惠民政策,实施这项政策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边境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为进一步加强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提高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我部制定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政策落到实处。

附件: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附件: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促进边境沿海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进一步规范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财政部

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主要用于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明确用途、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四条 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其中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行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

第五条 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以下统称省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第六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是有陆地边境线、存在边境小额贸易以及承担特殊边境和海洋管理事务的地区。

第七条 财政部按照陆地边境线长度、边境县个数、边境县总人口、行政村个数、边境一类口岸人员通关量和过货量、边境贸易额等因素,结合各地区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部于每年5月31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级财政部门;9月30日前,按照当年实际下达数提前向省级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下达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补助范围,同时考虑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情况的绩效评价结果。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将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有边境小额贸易的市、县(市辖区),由其安排使用。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省级财政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以下财政部门;11月30日前,提前向省以下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九条 省以下财政部门应当将省级财政部门提前通知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全额列入年初预算。

第三章 资金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责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政策,向省以下财政部门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省以下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安排和使用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二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边境沿海地区承担的中央事权、具有显著区域特点的支出责任,以及边境一线地区、海岛等特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方财政部门在研究确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范围时,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十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包括国门建设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界桩、界碑的树立和维护,界河河堤及河道整治,沿海岸线保护,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边民和民兵的补助机制等。

(二)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包括在全国统一的“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实施“整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村推进”,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室、改造村民危旧房;建立和完善村卫生室制度,加强道路、桥梁、人畜安全饮水设施、敬老院、乡村中小学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基层政府办公条件等。

(三)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包括边境一类口岸运转,通关条件改善,边贸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安排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技术培训、科研、创新、人才引进、提升服务水平等能力建设。

第十四条 对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各级政府不得调剂用于其他边境事项。地方财政部门在安排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征求同级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财政部依据程序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高效、结果横向可比的原则,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下达、管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以及所辖边境沿海地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情况实施绩效评价。

第十六条 财政部根据工作需要,对边境沿海省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财政部。

第十七条 对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中国服装:女式牛仔裤为你提供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具体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篇3: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最近, 财政部公布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办法》规定, 中央财政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其中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行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分配对象是有陆地边境线、存在边境小额贸易以及承担特殊边境和海洋管理事务的地区。《办法》自2013年7月9日起实施。

篇4:社会保障资金转移支付效应研究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理论沿革

社会救助亦称社会救济,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救济的对象大体包括三类:(1)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是孤儿、孤寡老人、领社会保险津贴但仍不能维持最低生活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意外灾害降临,遭受沉重的财产甚至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国民和家庭。

追溯我国分配体制的历史渊源,孔子之道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均而患不安”的思想深入统治者的治国之道。早期的分配思想对各代君王影响重大,如建立施粥所、济贫院,实施救灾济困的活动等,这就成了较早期的转移支付方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社会福利中一直担任传统“父爱主义”角色,建立了以工作身份为基础的“单位制”职业福利,社会成员对单位存在显著的生存依附关系,我国至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奉行平均主义的理念,以及实施的以“低收入”为前提的城镇劳动人口普遍就业政策,城市贫困问题并不突出,当时的转移支付面向全体国民,支付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

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救助改革的重点主要在农村,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对农村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时期,其标志就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打破了城镇职工的终身铁饭碗,城市贫困现象加剧。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中央正式有力地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的实施。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使这一制度上升到行政法规规范的层次。

进入本世纪后,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同时,最大的事件是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其他转项救助制度建设。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任务,同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对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标准;全国各地随之积极推进农村低保工作,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自此正式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进。此外,各地普遍开展了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建设,在低保制度的实践中还采取了分类救助的办法,以使有特殊困难的低保户家庭能够获得更多的援助。

面对生活困难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手段调节并缩小这种差距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方法,同时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应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几方面(1)对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因素的分析(2)对社会保障预算的研究(3)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4)对我国社会保障支出适度水平的研究(5)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地区差异分析。

国外,早在1920年,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指出,可以通过向穷人直接转移支付如举办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设施,缩小贫困差距;凯恩斯主张政府实行普遍福利,减小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马斯格雷夫关注低收入阶层,强调设置最低收入。

社会救济强调的是一个相对的结果公平,是作为一个处于非常境遇的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相对的结果公平是社会救助追求的目标,实现它需要从多个内容来完成,据民政部2009年1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650.6万人,享受五保待遇的人数达550.9万人,传统和农村临时救济的人数达173.1万人,庞大的数据给社会救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分配现状分析

(一)整个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例太小,投入太少

在肯定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发挥越来越重要保障作用的同时,必须承认,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由于投入偏低,保障水平都不高。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0%以上。欧盟国家在2003年、2004年、2005年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7.4%、27.3%和27.2%,福利国家这一指标甚至超过30%。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在2006年约为1.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明显低于欧盟国家。

虽然政府对担负社会救助责任已成为共识,资金投入的来源由财政拨款已无可厚非,可以说在制度层面上已确立了以政府为核心的这一“兜底”保障线。但是,实践中却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尴尬场面,每年投向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内的各项社会救助财政资金不到财政支出的1%,而需要救助的对象却是以千万甚至上亿人数计,这就使得现实的社会救助制度,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城乡差距

2009年第一季度,据民政统计季报数据显示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40.5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4310.1万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总计为126.1亿元,月人均支出水平为1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总计为9l,9亿元,月人均支出水平为71元,而城市医疗救助支出总计为5.3亿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总计9.4亿元。统计数据说明,社会救助体制不仅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而且城乡差距显著。另外,对农村医疗救助投入虽然从绝对数上超过了城市,但是相对于绝对人口的数量平均数来看,却是甚微的。

另外,从政策层面上分析。制度的分割,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整体效能的提高。城乡分割、分治时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也同样成了社会救助制度的特征。建国初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实行二元分治,进而形成二元分割的社会救助体系,并各自独立发展,到二十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一条先发展城市后发展农村的道路,初步从经济上拉开了城乡差距。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1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工作通知》,这些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失业、下岗职工等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使救助人数稳定在2200万人左

右。而在农村,虽然于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毕竟范围狭窄,受益人数太少,直到2007年7月1 1日,国务院才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度的通知》,所以城乡分割的社会救助制度导致了救助资源的分配不公,进一步强化甚至扩大了城乡差距。

(三)东、西、中部地区最低生活保障的差距

基于区域分析的需要,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各抽取四个省份进行研究,在进行三大区域划分时,既考虑了传统的三大区域划分办法,也考虑了各省实际的GDP水平,由于近年来广西GDP的水平比较低,列入东部地区分析实有偏颇,基于这样的原因将广西列入西部地区作为分析对象。

从图表数据显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在最低生活保障的享有人数,资金的支出上差距是明显的。这种差距较大的现实,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救助制度转移支付的总效用,即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会削弱社会救助制度的效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等水平地区、欠发达地区,这三个区域尤其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这种对比的悬殊在降低总效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效用成为整个转移支付效用的瓶颈,在认识到这一瓶颈的同时,就为提高这个社会救助制度的转移支付效用找到了核心。

(四)返贫困现象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制度的冲击

如右图显示,从纵向来看,贫困人口是呈递减趋势,但是返贫困率高的让人反思。1998年,返贫困率占贫困人口的33.1%,1999年,返贫困人口占到51.5%,2000年返贫困人口占45.4%,从返贫困人口的庞大比例来分析,社会救助制度的转移支付效应不是令人满意的,如此高的返贫困率也佐证了社会救助转移支付作用受到了折损。从侧面说明了社会救助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手段方式途径内容等方面,是有待改进的,对深入探讨彻底脱贫的研究成为社会救助制度研究的一个重点。

三、计会救助转移支付分配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在一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原则

自改革开放之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旗帜屹立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行业,无论在生产还是在分配领域都鲜明地采取了效率优先的原则,使得今天缩小收入差距演变为“解百日之寒冰”的艰难工作,“效率优先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但是,人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鸿沟已成事实,相对贫困人口呈直线上升趋势,在这里仅以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为例。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133.6元。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5425.1元;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2162元;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13785.8元;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4140.4元。

(二)政府不同时期的任务侧重点不同

1978年以后,“三个有利于”作为标尺来衡量经济、社会、政治,其核心是发展经济,积累财富,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度相当不够,所以,对社会救助转移支付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缺口较大。

这一点可以从有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看出,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3月17日孙志刚案件后,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1994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还有规范性文件: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2001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2007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三)经济发展差异是社会救助支出差异的主要根源

从前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东部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在社会救助投资上远大于西部地区省份如云南、甘肃、宁夏、广西等省。但是,进一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产业结构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此以各地区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佐证,论证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而对转移支付的影响。如右图所示,单位:%

(四)社会救助制度自身发展的缺陷

现行社会救济制度主要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使其它隐藏功能得不到发挥,主要表现在社会救助的实践中,管理机构由于处于简单行事的考虑。往往将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补贴等其它专项救助简单地累加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上,各种专项补助和优惠政策均以申请者享受低保待遇为必备条件,从而形成这些专项救助制度忽略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同时也增加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金量,这就形成今天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另外,这种捆绑式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陷阱。

所谓贫困陷阱。是指当低保对象通过各种努力增加收入时,可获得的与其个人收入水平相关的补助却不断下降,其实质就是再次征收了税收,从而导致低保户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增加收入的结果却是实际收入的下降,最终使得处于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员不能自拔,贫困陷阱会造成不同程度上出现“动力真空”和管理的易进难出等问题。

四、对社会救助制度转移支付公平性的对策方案

(一)“民生问题”刻不容缓,应加大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社会救助制是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而存在的,它的对象是低收入阶层尤其是生活困难的社会阶层,肩负着免除国民生存危机的重大责任。所以,把社会救助看作保民生的重要体制是合情合理的,作为民生问题来研究这一高度就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得到更大的投入。

用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分析,这一指标是衡量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与重视及财政公共性强弱的核心之本。在国际上,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40%甚至50%,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指标控制在20%—30%,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2007年时为11%,属于偏低型。对此,有关专家指出,从发展可能和需要出发,到2012年、2020年、2049年,这一指标应分别不低于15%、20%、30%,从我国政府近年的关注度来看,这一指标是可以实现的,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的安排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560.76亿元,增长45.1%;科学技术支出1133.98亿元,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增长24.2%。

另外,社会救助乃至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和人力资源支持。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志愿工作者队伍。

从功利主义的眼光出发,中央政府对社会救助的投资是高回报的、有效的。如1999年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有效地保障了下岗、失业工人的基本生活,对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地方政府的责任分担不仅是分税制下的财政体制决定的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保民生责任,也是地方政府保一方平安的一项基本再责任。

(二)在转移支付分配中,倾向性分配是必要的

从上文的研究中不难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西部地区,对社会救助的需求量更大,通过倾向性的转移支付来缩小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社会救助差异,作为一个还不是非常健全的制度在初期应对的难题、重点也应该有核心,有侧重点地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制度完善的必要。

(三)社会救助体系的城乡一体化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逐步缩小,应当消除社会救助的户籍差异,推动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浙江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说明这一目标并非超时代的。当然,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与城乡分割及其造成的制度分割非短期内能够完全消除,推动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也非一步可及,当务之急是建立城乡之间的制度公平和制度协调,更加合理地分配城乡之间社会救助的责任和资源,以便保障底线公平。

(四)从以低保为核心向综合救助转变

从前文阐述中我们得知,由于含金量太高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导致了贫困陷阱的出现,所以从现实角度出发,要求救助项目应当丰富,将与公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医疗、教育、住房等救助项目的空壳充实起来,形成综合的、统一规范的救助制度,使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补贴从名义的角色转变到有实际意义。

另外,综合救助的建立能有效地消除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临时救济、特困补助、送温暖等临时性救济措施,使政府的救济行为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五)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责任分担机制

中央政府承担社会救助的责任基于两大理由:一是基于政权合法性的缘由;一是政府对公共资源在全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分配,是一大责任。中央政府有能力承担这项责任。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有较大提高,1993年比重仅为22%,而1994年之后,每年都超过50%,2005年为52.13%,所以,中央政府有能力承担在分配的职能。

五、结语

篇5: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第五章第二十一条,《司法部、财政部关于修订〈司法业务费支出范围的规定〉的通知》(1985年9月20日发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号发布 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以及省市两级财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包括政法办案(业务)费和政法装备经费两部分:

一、政法办案(业务)费

政法办案(业务)费每年由市级财政根据省专项资金指标文件所分配的指标额度下拨给区级财政。区级财政在接到市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后,必须及时将资金拨付到政法专项资金核算账户,政法专项资金管理会计在接到区级财政拨付的政法办案(业务)费后,按照进度和《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一条和《司法业务费支出范围的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

(一)支出范围

1、政法办案费的支出范围如下:(1)特情耳目费;

(2)扣留和罚没物资的运输、仓储(包括简易仓棚修建)、整理等费用;

(3)侦缉调查补助费。包括侦破、调研、审理案件的差旅费、办案专业会议等补助费;

(4)办案专用车、船的燃料及修理补助费;

(5)办案业务费补助。包括办案宣传费、大宗文卷资料印刷费,化验鉴定等补助费;

(6)其他费用补助。包括分给联合办案单位的办案补助费、告发、告密人接待费。

“办案费用补助”不得用于增加人员编制开支和基本建设支出;严禁给执法人员滥发奖金。

2、司法业务费的开支范围如下:(1)调解费

调解委员会的办公文具、纸张补助费,调解人员学习专业资料费、表彰会经费。

(2)宣传费

法制宣传和业务用的报刊、资料、书籍、简报、汇编、图片等的印刷、翻译、购置费;举办展览会、报告会、制作幻灯片等费用;组织指导和协助制作法制宣传影片的费用及法制宣传报刊、杂志的补助费。

(3)短期培训费

短期培训基层司法干警、公证员、律师、司法助理员、调解员、公证联络员、法制报告员、法制宣传员所需差旅费、住宿、公杂、伙食补助、误工补贴、讲课、书刊资料、场地租赁费等。

(4)专业会议费

不属于行政工作的各种司法专业会议、座谈会所需的开支,其开支标准按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会议费标准执行。

(5)业务设备消耗费

司法行政业务用的器材设备的保养费、修理费、燃料费、饲料费、武器修理费。

(6)公证、律师业务补助费

实行定额补助的公证处、法律顾问处(律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费用的定额补助费。

(7)科研费

司法行政部门业务专题科学研究经费。

(8)其他

上述一至八项未能包括的其他司法行政业务费用。

(二)资金管理

1、定点维修

机动车辆维修(护)须在政府指定车辆维修地点进行维修维护。

2、严格执行开支标准

差旅费核销标准执行《新青区(局)关于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的若干规定》。

3、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条例

杜绝大额付现,当地出具发票金额在1000元以上,外地出具发票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资金须转账支付。

4、规范票据

工作人员发生业务时所取得的原始发票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必须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

二、政法装备经费

区级财政每年在接到市级财政下发的政法装备采购计划后,根据上级部门规定的采购级次确定本区的采购计划。

一、省级和市级统一采购

本年内采购计划由省级或市级统一采购时,区级财政应督促政法部门及时编报当年政法专项设备采购计划并报上级批准,装备到货后及时验收登记,并将装备分配单及验收证明及时上报财政登记固定资产账簿,政法部门同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备查。

二、区级采购

本年内采购计划由区级采购时,区级财政在接到市级转移支付补助指标文件后,应及时组织政法部门编报采购计划

上报审批。收到上级部门批复的采购计划后,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装备采购招投标工作。确定投标对象后,按照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待装备全部到货后,由政法和财政双方进行验收,并根据购货合同、发票、设备验收单等相关资料支付货款,登记固定资产账簿,政法部门同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备查。

篇6: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以下简称 农综改资金)管理,推动中央、省有关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177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综改资金是指中央和省财政安排 用于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工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我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由省统一领导和部署,具 体工作由市州、县市区开展,支出责任主要在市州、县市区,省财政结合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予以适当支持引导。

第四条 农综改资金的安排使用遵循客观公正、突出重 点、管理规范、力求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农综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村一事一议公益性 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以及中央和省需要推动落实的农村改革发展事项。不得用于人员工资、楼堂馆所建设等与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不相关的支出。

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奖补资金不属于本办法所指的农综改资金,其分配、使用和管理执行《湖南省村级组织运转保障资金管理办法》。

第六条 农综改资金应创新投入和使用方式,可采用以 奖代补、民办公助、贷款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有关事项,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第七条 农综改资金投入形成的公益性资产应当明确主 体,及时移交产权,确定运行管护责任。国家直接投入的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除拨付时明确产权的以外,原则上归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在集体组织和成员之间量化的可按股权比例量化。

第八条 省财政按照农村人口、乡村个数、国土面积、财 政困难程度、重点改革任务、考评结果等因素分配农综改资金,原则上,省级资金在预算批准后30日内下达,中央资金在收到文件后30日内下达。

中央和省里有明确试点任务要求的,如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根据政策规定,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择优遴选方式进行分配。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实行统筹整合使用的农综改资金,按照中央和省有关规定分配、使用和管理。

第九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年 度重点任务、本地农村综合改革实际情况安排本级资金,与上级下达的农综改资金统筹使用,确保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资金需要。第十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中期财政 规划要求,编制农综改资金使用三年规划,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一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加快预算执行,及 时分配和使用农综改资金,并将资金分配文件报送省财政厅。

第十二条

农综改资金的支付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 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农综改资金的使用、管理由市州及县市区财政 部门具体负责。市州及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责任到项目,并加强基础信息资料和档案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四条

农综改资金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各级财政部门 应当及时将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分配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综 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进展等情况进行自评考核。省财政厅根据各地自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考评,考评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订。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将采取适当方式通报绩效考评结果,并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考评结果的运用,将考评结果与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等工作挂钩,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农综改资金管理和监督 检查,自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农村综合改革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 员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工作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或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标准分配资金等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农综改资金使用管理中有关单位及个人存在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等财政违法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应依据本办法,结合本 地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篇7: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河北省财政厅

关于印发《河北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设区市、直管县财政局:

为促进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规范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厅根据财政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9]345号),研究制定了《河北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河北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革命老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确保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落到实处,进一步规范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安排,用于加强老区专门事务工作和改善革命老区民生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为对中国革命作出较大贡献、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财政较为困难的革命老区县(市)(以下统称老区县)。

第四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重点。资金主要用于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和解决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

2.公开透明。资金使用和项目选择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纳入政务公开范围。

3.注重实效。坚持办实事、重实效,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强化绩效考评。

—2— 4.专款专用。资金必须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不得用于平衡预算,不得截留或挪做他用。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

第五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革命老区专门事务、革命老区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

(一)专门事务。包括革命遗址保护、革命纪念场馆建设与改造、烈士陵园维护与改造、老红军及军烈属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等。

(二)民生事务。主要是指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关事务,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事项和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等设施的建设维护。

第六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得有偿使用,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不得用于投资经商办企业,不得用于购置交通工具(专用车船等除外)、通讯设备,不得用于能够通过市场化行为筹资的项目以及不符合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原则及范围的其他开支。

第七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设区市和县级财政配套,也不得为其它专项资金进行配套。设区市和县(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与省财政补助资金一并使用。

—3—

第三章 管理权责

第八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第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全省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政策,向县级财政部门分配和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建立和管理全省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库;审批县级财政部门上报的项目;实施对县级财政部门管理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十条 设区市财政部门负责初审、汇总本市老区县(不含直管县,下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组织县级财政部门申报项目;按省确定的具体项目和资金数额下达转移支付资金;配合省级财政部门实施对县级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以及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 县级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安排和使用本地区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建立和管理本县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库,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项目,根据省级财政部门的批复具体组织项目实施和资金监管等工作。

第四章 项目申报和审定

—4— 第十二条 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分配工作程序: 1.申报项目。老区县按照申报项目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项目。

2.建立项目库。省级财政部门对老区县报送项目进行汇总,建立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库。

3.审核项目。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对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库项目进行评审论证、绩效评价工作。

4.批复项目、下达资金。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审核结果筛选项目,同时统筹考虑以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结果,平衡全省各老区县使用老区资金情况,确定老区县补助范围及具体项目,及时批复各市县,同时下达资金。

第十三条 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确定项目申报所需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申请书、项目所在地图示。

第十四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及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各项目单位填制项目申请书,经审核后提出审核意见,将审核意见及项目申请书等申报材料,上报设区市财政部门。

第十五条 设区市财政部门对县级财政部门上报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将审核意见及县级财政部门上报的项目申报材料一并上报省级财政部门。

第十六条 直管县直接向省级财政部门申报项目。

第十七条 设区市财政部门按照省级财政部门批复的老区县

—5— 项目和资金数额,于一周内向有关老区县如数下达,不得随意变动。

第五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八条 县级财政部门根据省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项目和下达的项目资金,组织项目实施。

第十九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计划、预算和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不得随意调整。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由县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告,报经省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变更。

第二十条 依法应当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法及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当与项目单位签订项目实施责任书,并根据项目进度或合同要求拨付资金,具备条件的应实行报账制管理或国库集中支付。项目单位根据批复的项目预算,组织项目实施,基本建设类项目应当建立工程监理制度。

第二十二条 项目完工后,县级财政部门组织对项目的技术、财务、资产等进行审核验收,出具项目验收报告,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登记。县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省级财政部门的规定编制项目实施报告,于终了后三个月内逐级上报省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 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完成后资金如有结余,应核报省级财政部门。经省级财政部门批准,可调剂用于其他革命老

—6— 区转移支付项目。

第二十四条 利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的项目,应当统一设立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标志,标志的具体样式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 建立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县级财政部门应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将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情况向社会公开公示,公示内容应当明确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性质,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工期、投资额、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补助额、预期社会效益(如受益人数、学生数、村庄数、地域面积,预计粮食增产情况等)等主要内容。

第二十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对县级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对完工项目进行项目评审,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进行日常检查。有关设区市和老区县财政部门应当按照省级财政部门要求做好对革命老区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绩效评价、项目评审、监督检查相关工作。

第二十七条 对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

—7— 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2006年公布的《河北省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冀财预[2006]32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革命老区 资金 管理 通知 河北省财政厅办公室 2009年8月28日印发

篇8:加强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探索

一、东明县加强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安排使用改革资金, 政法部门办案业务经费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自司法体制改革以来, 按照上级要求及时拨付政法转移支付资金, 在经费使用上优先保障基层办案需要, 东明县政法部门办案业务经费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经费不足状况明显改善。按照政法部门行政编制数计算, 县财政及时按照省确定的分部门、分项目资金数额将改革资金批复到政法部门使用。2012年, 中央和省对东明县政法转移支付共计1893万元, 其中:办案 (业务) 经费926万元, 业务装备经费967万元。按部门划分, 公安1195万元, 占政法转移支付总额的59%;检察院282万元, 占政法转移支付总额的13.9%;法院437万元, 占政法转移支付总额的21.6%;司法110万元, 占政法转移支付总额的5.5%。

(二) 合理优化支出结构, 科学安排政法机关各项支出。

积极探索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有效方式, 规范管理政法转移支付资金, 按照政法机关提出的业务装备配置计划, 合理安排相应经费, 并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 每支出一笔办案专款财政部门审批后方可拨付使用, 严把支出关, 真实准确划分各项支出, 并在专款明细账中单独核算和反映, 业务装备经费及时列收列支, 固定资产据实入账做到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 注重政府采购政法部门装备配备, 节约资金使用成本。

针对政法业务装备种类多、专业性强、涉及资金量大的特点,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本着既要满足政法机关需要, 又要节约资金, 着力提高政法资金使用效益的原则, 积极实行政府采购, 保证预算单位及时办理政府采购手续。业务装备按上级规定的采购范围采购,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批量大额购置, 一般业务装备全部实行公开招标, 保证采购程序规范、透明, 并在项目实施结束后, 将有关采购资料报政府采购中心备案, 确保每项支出都做到合理、规范。

二、对政法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一) 资金缺乏有效管理, 增长机制和分配方法有待完善。

从2009年实行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以来, 中央和省级政法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 但增加的标准和幅度不一致。目前, 资金分配主要是依据干警人数、办案数、地方财力状况、办案经费实际支出水平、装备管理、日常计财管理工作等因素确定, 但由于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不完善, 缺乏有效管理, 资金浪费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 开支范围过窄, 开支项目应进一步细化。

根据文件精神, 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办案 (业务) 经费在使用中仅限于办案 (业务) 支出, 限定使用范围过小。当前, 进入信息化时代, 政法工作也正在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 技术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技术设备不仅提高了执法办案效率, 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由于技术设备属于固定资产, 而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办案 (业务) 经费在使用中仅限于办案 (业务) 支出, 不得购置固定资产, 从而制约了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 装备规划还需完善。

政法转移支付资金有效解决了当前基层政法机关装备落后的现状,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但随着政法机关业务的不断拓展, 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 东明县目前政法机关装备虽然不断更新, 配备新的设备但由于政法转移支付资金拨付的数额有限, 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 政法装备难以跟上形势发展, 一些先进、技术含量高的装备, 如红外线夜视仪、现场搜查窥镜等有些设备, 价格较高在短时间无法配备, 政法机关开展工作很难发挥装备的技术优势, 影响办案水平提高。

三、东明县加强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问题的探索

东明县对政法工作非常重视, 为保证政法部门发挥应有作用,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压减其他支出。在年初足额安排个人部分的同时, 对政法系统公用经费也按标准给予了足额安排不折不扣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政策。2012年, 东明县政法部门办案业务经费人均提高0.37万元, 其中, 公安部门办案业务经费人均提高到2.9万元, 检察部门办案业务经费人均提高到2.04万元, 法院部门办案业务经费人均提高到2.11万元, 司法部门办案业务经费人均提高到1.13万元。进一步规范资金的拨付和报账制度, 严格执行办案经费全部用于办案所需、资金使用与案件挂钩, 单独核算办案业务专款。

四、改善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一是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完善资金分配办法。进一步加强对政法经费体制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 吃透精神实质, 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发挥司法行政法制保障、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 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做贡献。一方面, 不断提高政法转移支付的规模, 促进政法部门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另一方面, 完善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 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 以及影响办案业务经费开支的客观因素, 科学测算我县政法部门的经费保障水平, 不断调整完善转移支付测算中各种因素, 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 促进政法部门协调发展。

二是提高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 加快出台各项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在部门预算编制前下达资金分配计划, 按政法部门办案业务量等进行资金拨付, 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装备采购。因此, 按照向基层倾斜、符合实际的原则, 建议完善政法部门分类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可逐步采取按办案实绩予以奖励或适当补助的办法。建议放宽经费使用范围, 允许购置相关的专用技术设备。另外开支项目只是明细到款, 没有一个具体的开支明细范围, 建议将开支项目进一步细化, 利于基层预算单位的进一步操作。

三是加强政法部门专项办案 (业务) 经费使用的培训力度。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 对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对于财政部门和政法机关如何管好、使用好政法转移支付资, 认识了解掌握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办案 (业务) 经费的相关管理知识和规定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此专项资金的管理, 建议上级相关部门能开展一些业务培训和业务探讨的业务交流活动, 从而更好的把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办案 (业务) 经费管好用好,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是进一步加强政法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 维护政法部门资产安全完整。进一步增强对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的职能, 加强对各类政法资金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在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上, 应认真审核业务装备的购置计划, 严格把关, 防止用于机关非业务高档装备购置、设施改造, 防止重复购置, 在做好实物资产管理同时, 对配发的业务装备, 及时登记入账, 反映收支, 增加固定资产, 确保账实相符, 保证专款的安全运行, 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同时, 进一步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 把监督与检查关口前移, 坚持管理与监督并重, 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合法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摘要:加强政法经费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战略部署的重要措施, 中央和省财政加大转移支付资金投入, 提高了政法部门在办案工作上的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财力不足的压力, 但由于资金使用中缺乏有效管理、增长机制和分配方法不完善、开支范围过窄, 支出项目细化不够等多方面原因, 资金存在不同程度浪费现象, 制约了经费的使用效率, 影响了政法机关办案水平的提高。为解决这项, 支持政法系统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东明县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篇9: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关键词: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含义;分类核算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17-1

1 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含义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农村取消“三提五统”出现的支付缺口,普遍采用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进行补助,以保障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遵循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补助收入”账户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的财政等部门的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补助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补助收入”科目。因此,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当全部纳入“补助收入”账户核算。如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上级拨付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8000元,其账务处理应为:

借:银行存款 18000元

贷:补助收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18000元

当时的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只能用于村干部补助和村级日常管理费用。因此,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的账务处理为:借记“应付工资”或“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如村集体经济组织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付干部补助10000元;购买账簿500元,其账务处理应为:

借:应付工资——干部补助 10000元

借:管理费用——办公费 500元

贷:现金 10500元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政策进一步向农村倾斜,对农村的资金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村级转移支付资金成倍增长,资金用途也从管理费用的补助扩展到了公益事业建设。但由于上级拨付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没有明确多大额度的资金必须用于日常管理,保障村级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多大额度的资金可用于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因此,在农村会计核算中就出现了沿用过去的财务处理办法,核算现有财政转移支付的情况。如某村级收到上级拨付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50000元,其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50000元

贷:补助收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50000元

该村具体使用时将40000元用于管理费用,其账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40000元

贷:现金 40000元

余10000元用于村内自来水工程,其账务处理为:

借:在建工程——自来水工程 10000元

贷:现金 10000元

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收入支出类科目余额转入本年收益。因此,上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本年度收到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年末应当作以下账务处理:

借:补助收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50000元

贷:本年收益 50000元

借:本年收益 40000元

贷:管理费用 40000元

结转后,本年收益账户出现的贷方余额10000元,是可用作收益分配的。但是,本例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将10000元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自来水工程建设,显然不能再用于收益分配。因此,将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益事业支出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作为补助收入核算明显虚增了当年可分配收益,应当予以调整。

2 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按用途分类进行核算

为准确核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根据资金用途的不同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可用于管理费用或其他费用支出类的资金,如村干部补助、费用支出性的卫生、美化环境等的资金;二是用于形成资产性质的资金,如道路建设、公益事业性工程等的资金。针对这两类资金,在会计核算中应当采取不同的核算办法,以避免虚增当年收益的情况。

对用于费用支出类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收到上级拨付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借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补助收入”科目。如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上级拨付的村干部补助30000元,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0000元

贷:补助收入——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30000元

对用于资产性支出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收到上级拨付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借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如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上级拨付的道路建设补助资金20000元,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0000元

贷:公积公益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20000元

篇10: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广州市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2016年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转移支付制度与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相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广东省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和完善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转移支付是指市财政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区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转移。转移支付资金包括市本级财政安排,以及中央、省下达的资金。

第三条 根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转移支付方式包括:返还性支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一)返还性支出包括对区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其他税费返还等,由区财政统筹使用。

(二)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指为均衡地区间财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财政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的财力性补助资金。主要包括:体制性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补助、企业迁移预算划转补助、结算补助等,以及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等专门领域未指定具体使用项目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对有指定使用范围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应按规定使用。

(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指市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无偿给予区政府,由接受转移支付的区政府按照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的资金。

第四条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专项转移支付分为委托类、共担类、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等五类。

(一)委托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中央、省或市政府事权,上一级政府委托区实施而相应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二)共担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中央、省或市与区共同事权,中央、省或市将应分担部分委托区实施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三)引导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区事权,上一级政府为鼓励和引导地方按照上一级政府的政策意图办理事务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四)救济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区事权,上一级政府为帮助区应对因自然灾害等发生的增支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五)应急类专项是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区事权,上一级政府为帮助区应对和处理影响区域大、影响面广的突发事件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

第五条 对区的转移支付方式,按以下原则确定:

(一)对中央、省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按中央、省规定的转移支付方式转下达区。

(二)返还性支出由市财政部门负责纳入对区的转移支付预算,并按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达区。

(三)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对各区转移支付数额或标准固定的,以及以国家、省、市相关政策为资金分配依据,原则上采用因素法、公式法分配的经常性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市财政部门按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区。

第二章 管理责任

第六条 市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我市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审核转移支付资金的设立和调整,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清理、整合转移支付资金,审核转移支付项目预算及资金分配方案,办理转移支付资金拨付,组织实施转移支付资金财政监督检查和总体绩效评价等。

第七条 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申请转移支付资金的设立和调整,编制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方案,申报转移支付资金预算,负责监督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执行,审核指导及监督转移支付资金具体项目绩效评价和信息公开等。

第八条 区财政部门负责贯彻落实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和拨付,对转移支付资金定期开展自查,负责转移支付资金的财务管理和监督等。

第九条 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转移支付资金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包括组织、指导和监督项目的绩效评价和信息公开。

第十条 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单位应对资金的使用安全和管理全过程负责,包括项目的绩效评价和信息公开。

第三章 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十一条 转移支付资金的设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依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设立、调整、分配、拨付、使用、管理资金。

(二)明晰责任。属于市级事权和委托区的市级事权项目,由市财政负担资金;属于市与区共同事权的项目,由市财政按相应事权的市区两级政府支出责任划分比例分担;对属于区事权的项目,由区财政负担资金。结合各区完成经市、区人大通过的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市政府分解目标情况,可以给予区一定的扶持或奖励。

(三)注重绩效。市对区转移支付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对以落实具体政策为资金使用目标的,将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适当挂钩。

(四)公开透明。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管、绩效评价等按规定公开和接受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纳入年初市本级预算支出的项目,执行中如需转移支付至区,市业务主管部门必须报市政府审批。属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级财力安排的转移支付项目无需报批:

(一)现行法律法规要求设立且明确管理规定的项目;

(二)按国家、省、市规定和要求设立且明确管理规定的项目;

(三)现行财政体制已明确规定计算或清算方法的项目;

(四)根据国家、省、市现行专项政策设立且按因素法、公式法安排用于个人或单位补助的项目。

第十三条 专项转移支付经批准设立后,市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明确该专项转移支付政策目标,部门职责分工,资金用途,补助对象,分配方法,资金申报指南、条件,资金申报、审批和下达程序,实施期限,绩效管理,监督检查等内容,做到政策目标明确、分配主体统一、分配方法一致、审批程序唯

一、资金投向协调。需要发布申报指南或者其他与资金申报有关文件的,应当予以明确。

第十四条 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预算实行“一年一定”,不再固化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有明确的实施期限,且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拟长期实施的委托类和共担类专项除外。

第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每年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对现有的转移支付项目资金进行清理和整合,对到期项目、一次性项目、按照新形势不再需要设立的项目予以撤销;对重复交叉、方向类同的转移支付项目,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的方式进行整合安排;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转移支付方式,不断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第十六条 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定期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市级财政部门每年编制年度预算前,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评估,区分情形分别处理:

(一)不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的,予以取消。

(二)因政策到期、政策调整、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等已无必要继续实施的,予以取消。

(三)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予以取消;可由市场竞争机制逐步调节的,规定一定实施期限实行退出政策,到期予以取消。

(四)绩效目标已经实现且项目不再产生持续性效果、绩效低下、绩效目标发生变动或者实际绩效与目标差距较大的,予以取消或者调整。

(五)委托类专项具备由市级直接实施条件的,调整列入市本级支出。

(六)属于区事权的专项转移支付,可以列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区统筹安排的,适时调整列入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

(七)政策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予以整合。

第四章 预决算管理

第十七条 转移支付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市级财政部门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省、市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编制转移支付三年滚动规划。

第十八条 一般性转移支付应当按照中央、省和市规定的基本标准和计算方法编制预算,专项转移支付应当分项目、分地区编制预算,准确列入收支分类科目。市业务主管部门应按年度预算编制管理的要求,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一并编制转移支付预算随同部门预算报送市财政部门。

第十九条 一般性转移支付原则上采取因素法、公式法分配,科学设置分配的因素及权重,充分考虑转移支付性质和各区实际情况,促进实现地区间财力分布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十条 专项转移支付可以采取因素法、项目法、因素法与项目法相结合等方法分配。

因素法是指根据与支出相关的因素并赋予相应的权重或标准,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分配的方法。

项目法是指根据相关规划、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特定项目的方法。

市本级向区级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当以因素法为主,涉及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除外。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因素法的,应当主要选取自然、经济、社会、绩效等客观因素,并明确相应的权重或标准。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采取项目法的,应当主要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通过发布公告、第三方评审、集体决策等程序择优分配资金。采取第三方评审的,要对第三方进行规范,明确第三方应当具备的资质、选择程序、评审内容等。第三方应当遵循公正诚信原则,独立客观发表意见。

第二十一条 除委托类专项有明确规定外,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提取工作经费。

第二十二条 对部分转移支付资金实行提前下达、年中(终)清算制度。清算时间根据年度预算编制时间或决算时间具体确定。

(一)返还性资金由市财政部门按全额提前告知区;涉及市与区财政年终结算的项目,由市财政部门按预计数提前告知区,年度终了后清算,清算资金通过批复决算下达。

(二)对市财政审核确定纳入预算的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和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如预算资金已细化分配至各区,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按100%的预算金额提前下达区;对预算资金虽已细化分配至各区,但需在年终(中)清算的项目资金,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按不低于预算70%的比例提前下达区,执行中再根据清算情况追加下达剩余的转移支付资金。其中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比例达到90%以上,区应将提前下达资金编入区级预算。

(三)提前下达时,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应明确下一年度拟实施的具体项目;对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等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可不规定具体的项目,但应规定任务目标及绩效考核目标。

(四)市财政部门每年应于12月31日前完成提前下达区的下一年度转移支付项目资金指标工作,资金在下一年度拨付。

第二十三条 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原则上在预算编制时应细化至各区,对确无法细化的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市业务主管部门应在市人大批复预算之日起60日内,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资金分配方案并下达预算。

市财政部门自发文下达区转移支付项目指标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拨付资金。

第二十四条 对省提前下达我市的转移支付资金,涉及到转移支付区的,中央、省对资金拨付时间有明确规定的,按中央、省的规定执行;中央、省没有规定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对省已明确安排补助区金额的,市财政部门应在收到省下达指标7个工作日内转下达区。

(二)需由我市制定分配方案的,市财政部门会同市业务主管部门应在收到省下达指标的30日内制定分配方案并转下达区。

(三)省下达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如下达时间较迟导致市财政无法在当年列支的,由市财政部门统一办理结转,并参照第(一)、(二)款的规定将项目资金转下达区。

第二十五条 区财政部门应将市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并报同级人大审批,将市追加的转移支付资金列入本级年度决算并报同级人大审批。

第五章 资金使用

第二十六条 转移支付区的资金由市财政部门统一拨付,市业务主管部门不得自行对区的各部门拨付资金。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违规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国库转入财政专户,或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付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银行账户。

第二十七条 除据实结算等特殊项目可以分期下达预算或者先预付后结算外,市对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市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内下达到区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在60日内下达到区级财政。区级财政接到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后,应在30日内正式下达到相关业务部门使用。

第二十八条 对有规定的使用范围或具体项目的转移支付资金,区应按规定使用;对没有规定使用范围或具体项目的转移支付资金,由区统筹安排支出,但应优先用于关系社会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底线民生项目以及其他民生实事支出。

第二十九条 对市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如区已先动用本级财力预安排了该领域或该项目的支出,下达的资金由区统筹使用。第三十条 对市补助给企业的转移支付资金,如被补助企业已注销或搬迁至外市或经各区资金主管部门确定无法发放资金的,区财政部门应将该项资金上缴市财政。

第三十一条 区级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清理盘活转移支付结转结余资金。对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预算尚未分配到区业务部门的,由区财政部门将资金缴回市财政部门;已分配到区业务部门的,由区级财政部门在年度终了后90日内收回统筹使用,并在下一年度3月31日前将使用情况汇总报市财政部门和市业务主管部门备案。未满两年的结转资金,区级财政可在不改变资金类级科目用途的基础上,调整用于同一类级科目下的其他项目。对被统筹使用的转移支付项目资金,若该项目需继续开展的,区财政部门应在以后年度预算中用本级财力重新安排支出。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三十二条 除涉密项目不予公开外,区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将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情况向社会公开。第三十三条 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市财政部门负责对区财政部门实施不定期巡查监督和重点抽查;区财政部门负责定期开展自查,并向市财政部门报送自查情况。

第三十四条 转移支付资金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预决算管理。包括提前下达资金编入预算的完整性、年度追加资金编入决算的完整性。

(二)资金分配。包括资金分配的及时性、合理性和公开性,以及对上级资金分配方案的执行情况。

(三)资金使用。包括资金的使用范围及方向,按规定程序和时限拨付资金情况,以及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资金使用绩效。包括指定使用范围的投入保障情况及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五)是否虚报项目以骗取转移支付资金,或故意拖延项目进度以回收结转资金供区本级财政使用。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对违反上述第(五)条的,应责令区财政部门将转移支付资金退回市财政。违反上述第(一)、(二)、(三)、(四)、(六)条的,应责令区财政部门予以整改。

第三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每年对区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资金到位率、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资金使用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效益等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通报,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六条 市审计、监察、财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年度计划安排,每年有重点的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实施审计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对中央、省已制定专门管理办法的专项资金,按照中央、省的规定执行。在执行中,如本办法与中央、省新出台的关于转移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的,则按中央、省的规定执行。

上一篇:高级财务会计实训报告下一篇:孙斌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