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17

【摘要】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门学校是边境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巩固国家边防安全、实施科教兴国、促进教育公平、树立国门教育形象、引领边境教育的整体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边境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境文化发展论文 篇1:

科普助力广西兴边富民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最近,广西提出在8个边境县(市、区)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本文从如何充分发挥科普的功能作用,切实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普工作,提升边境地区居民科学素质的角度,阐述广西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总结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相关探索与实践,提出科普助力广西兴边富民的思考与建议,为广西推进科普兴边富民工作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科普;公民科学素质;兴边富民

最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落实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l~2015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那坡、靖西、大新、龙州、宁明、凭祥、东兴、防城等8个边境县(市、区)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吹响了新时期广西兴边富民的新号角。

近年来,广西通过深入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边境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自然、政策等因素影响,广西边境地区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仍然落后。边境地区科普水平低,劳动者科学素质低已经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群众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颈”,成为严重阻碍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重要因素。因此,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广西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行动中,充分发挥科普的功能作用,对提高广西边境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兴边富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科普对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普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科普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公民,其目的是使公民在任何阶段都能接受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科普对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2010年3月,广西科协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广西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据经中国科普所综合测算,2010年广西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水平的比例为1.40%(即是指每万人中有140个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低于同期全国公民的平均水平(3.27%)和西部地区公民的平均水平(2.54%)。同时还显示,广西公民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群、城乡、民族的群体之间科学素质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性别上,男高(1.90%)女低(0.80%);在年龄上,年龄段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越低;在文化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越大;在城乡分布上,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3.0%)高于农村居民(0.5%)。

1.2边境地区科普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作为广西边境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普遍较低,留守本地的居民又多数是女性、高年龄段、低文化程度的农村居民,可以想象,其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水平更低。而边境地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低下的现实,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依靠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边境地区多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边境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科普设备和经费上难以保障科普活动经常开展等原因,导致了边境地区的科普工作仍普遍存在投入水平低,场馆供需矛盾突出,设施落后,人才队伍缺乏,科普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1.3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科普工作任重道远

因此,广西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中,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有关的边境县(市、区)应注重通过加强科普工作,大力提高边境地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提高边境居民的生产、生活技能,提高边境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启发个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应注重通过加强科普传播,大力宣传、弘扬对边境居民的价值观可产生重要影响的科学文化(包括科学精神),倡导边境居民树立学用科学的态度、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科学地判断和解决个人在就业、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帮助他们掌握科技致富的手段,助力兴边富民行动的开展和取得扎实成效。

2.科协组织以科普助力兴边富民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广西科协及有关市、县(区)科协组织,积极围绕兴边富民行动计划的实施,因地制宜做好科普兴边富民工作,通过狠抓示范,典型引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多措并举,为实现科普助力兴边富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扎实的成效。

2.1以带动边境居民“致富”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普示范和科普培训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广西边境地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边境居民的科学素质相对较低。为此,各级科协组织注重以科普示范基地为重点,以科技培训为平台,大力向边境居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带动边境居民实现科技致富。

如与云南省和贵州省接壤的百色市隆林县科协,以“科普基地”为载体,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科协所属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立了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普基地:一是建立“优质烤烟栽培示范基地”,面积33.3hm2,并以基地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二是建立“隆林黑山羊原种保护基地”,推广黑山羊圈养技术。目前,全县黑山羊年存栏量近15万只,年出栏量约8万只,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另一个重要产业。三是在天生桥库区建立网箱养鱼示范基地,推广科学养鱼技术。由于库区移民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维护了库区移民的稳定和团结。自2005年6月以来,隆林县科协还在全县开办新型的农民培训课堂一“农家课堂”,积极培养民族地区农村实用型人才。在农村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家中开设实用技术培训课堂,让群众学习在农家,吃住在农家,通过农民培训农民,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农家课堂”的显著特点就是实行“点菜式”培训,使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真正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通过搭建“农家课堂”这一平台,创新了农民培训的新模式,提高了党员中心户、致富能人的科技水平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新型的实用型人才。

再如,崇左市科协以科普促“双赢双富”,积极推广甘蔗种植技术,帮助与崇左市接壤的越南地区边境居民致富。在距离中越边境只有18km的越南高平省下琅县,由于历史原因蔗农甘蔗种植技术相当落后,为了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两国边境居民脱贫致富、和谐相处、实现边境和平安宁,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与龙州县有关部门把甘蔗种植技术推广到越南。几年来,多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越南甘蔗基地免费为越南群众举办甘蔗培训班,参加培训的越方人员达500多人,并邀请越南下琅代表团54人到龙州县甘蔗种植基地观摩、学习甘蔗种植技术。现在越南人种植甘蔗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原来种植玉米、木薯及黄豆等其他农作物的2倍,许多越南农民靠种甘蔗走上致富的道路,现在甘蔗种植面积达666,7hm2以上,每年龙州回收所有种植的原料蔗,2008~2009年榨季越南甘蔗入境龙州6万t,边境双方实现了“双赢双富”,促进了龙州县的经济发展。

2.2尊重边境居民的生活习俗,打造富有特色的边境科普活动

近年来,广西少数民族工作队积极指导全区各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结合实际,努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科普工作。如崇左市科协通过多年努力,开创了“夜色科普”、“壮语科普”和“边境科普”等几项特色工作。

“夜色科普”活动是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利用晚上,错开群众的劳动时间,解决群众生产劳动与学习科技知识的矛盾,深入到各县(市、区)乡镇、社区、学校,特别是少数民族村屯播放科普教育影片。几年来,到基层放映10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万多人次,使群众既学到了科技知识,又陶冶了革命情操,丰富了文化生活。在边境山区放映时,用当地方言土语解说科技种养知识,使山区少数民族群众易看、易听、易懂,深受群众欢迎。

“壮语科普”是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结合本地实际,开播壮语电视节目,为少数民族群众传递科技种养致富信息。崇左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市,为了便于壮族群众学习科技知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与市民语委在龙州、宁明、凭祥3个边境县(市)电视台开播壮语节目,用当地壮语方言向壮族群众传递科技种养致富信息,很多壮语群众通过壮语电视节目学到技术、找到发展生产项目和获得科技种养致富信息后走上致富道路。

“边境科普”是与崇左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与相邻的越南边境地区合作开展双边科普活动。每年崇左市工作队与凭祥市、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合作开展1~2次“科普边境行”等较大型的科普活动,邀请相邻的越南谅山省长定县、高禄县、文朗县的科技团体、青年团和群众代表参加,主题主要围绕“远离毒品”、“防治艾滋病”、“环境保护知识”、“科学种养”等切合实际的内容。通过开展双边科普活动,全面提升了南疆科普的开放形象,打造出具有边境国际特色的科普品牌。

2.3发挥科普大篷车机动作用和优势,打造科普大篷车活动品牌

考虑到广大边境地区山路崎岖,边境居民按民族分散聚居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广西科协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作用,组织联合行动,上山下乡、趟河临海,开展各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主题科普活动,努力打造科普大篷车活动品牌。

如“科普边陲(山区)行”活动,是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和平台,面向基层群众,服务“三农”而深入边远地区开展的一项群众性科普系列活动,每年以“科普边海行”、“科普瑶乡行(苗乡行、侗乡行等)”等名称不定期开展多次,在八桂大地播散下了科学的火种。特别是近年来在策划开展活动中注重贴近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和民族特色,并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和各级部门整合资源,联合行动,取得了扎实的成效,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已成为广西科普助力兴边富民行动的工作亮点。

“科普进军营”是着眼于促进边境地区军民共建,拥军护军的科普活动。该活动针对广西边防驻军战士的实际情况,每年与崇左、北海等沿边沿海市科协共同组成科普大篷车队伍,开赴军营,通过车载科普展具向青年战士普及科技知识。由于近年来在中国科协大力支持下,车载科普展具更新快,科技含量更高,吸引了广大战士的求知兴趣,有效提升了青年战士的科学素质。

3.科普助力广西兴边富民的思考与建议

科普助力广西兴边富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多年来,由于缺乏全区性的统一规划,边境地区科普基础设施不足,专业科普队伍组织建设滞后,科普经费投入较少,整合科普资源能力不强等因素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各地科普兴边富民工作的开展。结合新时期的兴边富民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发挥科普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助力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切实加强。

3.1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技教育工作,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技教育质量和水平

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广西边境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是直接影响这些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根本因素。边境地区教育的落后,不但在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落后,而且教学设备配制、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等方面全面落后于全国和全区的平均水平。边境地区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也不足,科技教育手段落后,形式单一,师资缺乏,科技含量低,难以保障必需的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使科技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远远不能满足边境地区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科技文化需求。此外,边境地区在基础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与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联系密切领域也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些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科普助力兴边富民,必须从切实加强边境地区科技教育工作着手,通过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技教育质量和水平来提升边境地区居民的科学素质,进而实现兴边富民的伟业。

3.2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普服务能力

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推动科普兴边富民,就是要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兴边富民工作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普为手段,以兴边富民为目的,以提高边境地区群众科学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的科普能力建设。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通过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和增加投入等多种措施,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普工作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基层科普组织,加强科普设施、科普示范和科普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培养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科技人才和乡土人才,提高基层科普服务的能力,构建科普工作长效机制。为此,建议在边境地区县(市、区)深入科普兴边富民工程,推进边境地区科普能力建设,建设的内容包括: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科普宣传车、科技服务车”的特殊功能,为边境县(市、区)配置辆科普大篷车;加强和完善边境县(市、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建设,发挥工作队科普轻骑兵作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科技培训、科技边疆行等活动;因地制宜建好一批农技协会、一批科普富民兴边示范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及带动作用;加大各类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起稳定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等。

3.3加强边境地区科普资源的整合利用。提升边境地区的科普工作水平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用大协作、大科普的思路对科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统筹运作,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是推动科学素质工作落实的基本方法。因此,推进边境地区的科普兴边富民行动,必须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科普资源的整合利用和集成共享。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科普中的主要社会力量作用,扩大科协组织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支持科普工作,博物馆、天文馆、科学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科普示范基地以及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景观等都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宝贵资源,各级政府要加强协调管理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掘其科普资源潜力,推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工作。三是加强大众传媒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各地要在继续办好现有的科普节目和现有科普报刊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品牌科普节目和报刊。

总之,科普助力兴边富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全民,利及子孙。广西各地应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切实重视科普兴边富民工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各单位和部门应围绕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十二五规划》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全力推进科普兴边富民工作,以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积极助力广西兴边富民行动取得实效。

作者:蓝妮春

边境文化发展论文 篇2:

论国门学校的发展与展望

【摘 要】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门学校是边境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巩固国家边防安全、实施科教兴国、促进教育公平、树立国门教育形象、引领边境教育的整体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国门    学校    边境    教育

国门,旧指国都的城门,也指守护球门的小神,今指边防哨所与海关。在古代,国门起着防御外敌、方便百姓出入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门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国门已经成为象征国家综合实力、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文明精神风貌、民族文化的窗口。透过国门,可以将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展现给世界。从学校的角度看,国门学校是指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学校办学水平、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方面的边境上的窗口学校。

一、跨境民族教育的发展催生了国门学校的兴起

跨境民族教育主要是指居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国家的同一民族子女相互跨国就读的情况。边境国门学校的兴起,同时也归因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向边境地带的渗透。国家边境贸易的兴起,带动了边境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构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点。随着云南省边境口岸的开放,国家间的边境贸易得到了充分发展,经济贸易的往来也带动了跨境民族人口的流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云南省边境跨境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学生到境外读书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重视。2000年,云南省民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云南省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小学学生免费教育试行办法》,对边境沿线的小学生实施了免除课本费、杂费和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2005年起,云南省民委实施了“三免费”和“两免一补”。免费的教育政策极大改善了边境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了边境贫困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许多到境外上学的孩子又重新回国读书,并且邻国跨境的学生也纷纷到云南读书。

云南毗邻的几个国家,越南、缅甸和老挝有不少的跨境学生到中国读书,这反映了他们对我国教育的认可。许多越南边民子女都希望孩子来中国读书,学习中文。1993年,河口县小学开始招收越南籍学生,当年招收两三人,而如今有一百多名越南学生。

跨境子女就读流向关系着国家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跨境线上的教育竞争,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形象的窗口,需要推动国门学校的不断发展,才能将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教育形象发扬光大。

二、国家对边境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门学校的发展

边境地区作为国家的门户和窗口,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是国家整体教育状况乃至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体现着国家的教育形象。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作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自然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切实提高边境民族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国家民委、教育部等中央部先后制定了诸多的政策和措施。其中,现阶段影响较大的是国家民委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该行动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2000年至今已给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和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近些年,云南在边境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也做出了许多行动。例如,在“兴边富民”中实施“三免费”教育,即采用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实施“三免费”(免教科书、杂费、文具费)教育,范围从2000年边境沿线村委会的13万名小学生扩大到2004年边境沿线所有乡镇、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藏区的408626名贫困中小学生,经费由1800万元增加到7263万元。2005年,边境“三免费”教育纳入了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范围,同时,提高了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为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布朗族、基诺族等14个少数民族在昆明举办大中专班等,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打下了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巩固边境民族地区“普九”成果,支持边境县(市)和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加强“国门学校”建设,进一步改善边境县(市)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4个省定特困民族和藏区的教育发展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急需的紧缺教师,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支持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双语幼儿园;支持民族院校和边境地区高等学校的建设;扶持建设一批有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的学校,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同时《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将“国门学校”建设纳入桥头堡建设工程,增加投入,全面改善边境地区民族的教育办学条件;完成边境口岸中小学、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市)一中、117个边境沿线乡(镇)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适当提高边境县(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标准;重点加强边境州(市)高校建设,提升边境州(市)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增强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提高在边境县(市)执教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福利待遇;建立开展勤工俭学、帮困助学的长效机制。

从2011年起,云南省将优先支持25个边境县小学标准化建设,建立地区职业学校和高质量的高校,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被提上云南教育工作的日程。《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边远地区中小学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办学。

从以上来看,国家对边境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国门学校的建设,努力提高和改善边境教育状况,努力树立我国的国门教育形象。这些优惠政策为国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政策保障。但就目前来说,国门学校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对国门学校将来的建设和保障尤为重要。

三、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国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云南处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对外开放的地缘支点,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有着4060公里的陆地边界线,约占全国陆地边界线的五分之一,是我国唯一能够通过公路、铁路和水路进入环太平洋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省份。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云南走向海洋的重大机遇。云南处于东南亚板块的北部,与东南亚地区构成一个区域整体,是中国大陆板块向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延伸的核心地带,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形成地缘三角。2006年至2010年,云南建成昆明经河口连接越南老挝的国际公路;昆明经磨憨口岸到老挝连接泰国曼谷的昆曼国际大通道;建成昆明经边境城市腾冲到缅甸支那连接印度雷多的中缅印公路。这4条国际大通道中,两条连通太平洋,两条通往印度洋。从云南出境,经过缅甸,到达印度边境300公里,到达孟加拉国500来公里。

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充分发挥了云南的地缘优势,经济的发展需要为边境地带培养更多的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就给我国边境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推力。

国门学校作为边境教育教育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维护国家边境教育安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推进教育与社会公平、加强边境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以及加强与边境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寄予国门学校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河口县教育局相关统计数据.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

[4]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

[5]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6]何跃.桥头堡建设中的云南周边国家安全环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11).

作者:赵曙

边境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知识女性的心理困惑与构建研究

【内容摘要】 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知识女性”的存在属于一种必然的产物,在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因素和历史原因使这里的“知识女性”蒙上了一层特殊的色彩,知识女性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要想发挥当地知识女性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地推动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各方面发展,必须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当地知识女性走出心理困惑。本文主要集中研究在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知识女性的心理状况和找出其困惑所在,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实现当地知识女性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

【关键词】 中越边境;知识女性;心理困惑

1   知识女性的界定

“知识女性”泛指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科学知识的女性群体。本文对“知识女性”的界定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从文化、所处的阶层、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来界定。因为男女两性间的生理差异不能直接导致社会地位的高低和不平等,而是通过普遍存在的社会秩序来对两性群体进行社会定位,包括政治、文化、物质、阶层等等。本文所界定的“知识女性”主要是指在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内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具有稳定职业的女性 , 包括女教师、女公务人员、女事业单位人员、女国有企业人员或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这些女性对自我状态认识比较清晰,并且在社会生活中职业层次较高。

2   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中越边境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使得当地人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传统的社交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女性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天然的过程中,是受到诸多社会力量形塑的。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作为当地发展的主力军之一,她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影响着中越边境地区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在我国对外交流过程中代表着国家形象。本课题所研究的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主要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接壤段,广西段中国与越南有 1020公里的漫长的陆地边界线,在相交界处,中国广西一侧的有防城港、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的广宁、谅山、高平3个边境省接壤,交界处有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常常吸引着诸多外来游客。例如,德天瀑布所在的城市-崇左市、友谊关所在的城市-凭祥市、通灵大峡谷所在的城市-百色市、金滩景区和京族文化聚集地-东兴市等等。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从地理位置上和社会形态上其自身具有特殊性,在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发展、地域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的过程中,考查当地知识女性的真实生活与工作状况及心理状况,了解其心理困惑所在,并为当地知识女性的心理发展提供相应的调适方法。

2.1  知识女性占当地女性数量比例较低

随着中越两国交流不断深入和交流,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经济、政治、商务、旅游等方面交流往来不断增多,由于历史原因,当地社会经济并不发达,教育制度也相对落后,导致当地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女性更是如此,加上中越两国通婚的现象较多,越南籍女子嫁入中国的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与中国当地的习俗融为一体,加上这部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有限,从而导致整个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占当地知识女性的比例较小。

2.2  知识女性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

地处广西边境地区,由于长期受越南文化的影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逐渐被改变,当地的知识女性除了需要照顾家庭外,大部分的精力需要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因此,在实质上男女并没有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当地女性仍然需要将工作和家庭责任放在同等位子,随着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建设,知识女性的事业被极大地拓展了,当地知识女性逐渐成为了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她们正逐渐成为中越边境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但随之而来的是压力的不断增大。

2.3  知识女性的家庭地位普遍较低

处于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当地家庭中大多是男尊女卑,大事由男性负责,女性很少在大事面前有决定权。知识女性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家庭,还需要将生产劳动等各种重担承担起来。不管是为家庭还是为社会,这些知识女性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在一些具有较多劳动力输出的中越边境地区,存在着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在从事社会生产劳动中女性化的倾向非常明显;二是照料老人和子女以及家庭其他生活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单亲家庭化倾向;三是男性大多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处于顺从的境地。

2.4  知识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

由于广西中越边境处于社会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发展水平总体滞后。而特殊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面大、跨境性、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加上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很多家庭在生活困难条件下,很多家长在力所能及情况下,送男孩上学而不送女孩上学,女性受教育机会比男性少,导致了当地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

2.5  知识女性的心理压力较大

笔者通过三次深入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开展实地调查,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当地知识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可以总结出当地知识女性的心理压力源主要包括女性心理的内隐观、文化适应、日常生活、工作就业、家庭婚恋问题等方面。

2.6  知识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困境较大

以男性作为参照维度来审视当地知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从而可以看出她们在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的生存压力;例如,工作晋升渠道的有限性、投入家庭的精力透支从而影响到日常工作开展。

3   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心理困惑形成的原因

3.1  社会因素

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边境地区,根据中国相关标准所认定的民族包括壮族、苗族、汉族、哈尼族、彝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历经千年的发展变迁并最终定居在中越边境,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不断融合下,中越边境的各个民族产生了相近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处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中越边境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网络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当地属于较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外来人员所带来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给当地知识女性心理上带来的较大心理冲击,致使当地知识女性的心理困惑越来越大。除此之外,随着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女性实际上已经承担起了建设边境地区的重要任务,这也给予了知识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当地知识女性的作用也逐渐被社会所公认,知识女性的角色从不自觉地承担建设社会的任务,向逐渐自觉地开展经济社会的建设转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在知识女性身上的角色出现多样化角色,难免会使得她们在应对这多重角色时产生心理压力。

3.2  历史文化因素

地处中越边境的各地区,都有自己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以及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传统文化。给当地的人民造成压力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也正在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日益频繁,因传统习俗、国籍身份、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适应压力的情况也增多。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心理产生、发展的源泉。同样的地处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内的诸多知识女性的心理压力的形成也未能摆脱历史因素留下的痕迹。

此外,落后的意识观念与当地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也是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导致当地群众心理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3.3  个人因素

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广西中越边境知识女性要承担家庭与社会工作的双重任务,在家庭里,她们要照顾和教育子女、负责丈夫的衣食住行以及对老人的孝道;如果只顾事业,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可能引起家人的不满,出现家庭危机。若因家庭而影响了工作,又怕在上级和同事面前失去应有的信任和尊重,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在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下,许多知识女性出现心理疲劳症状,表现为易劳累、心情欠佳、头昏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等。如何处理好家庭与事业之间的矛盾,并非易事,常常会出现有顾此失彼现象,从而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再者,个人的人格特点的差异性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导致当地知识女性不同层面的心理压力。人的四种人格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例如,属于胆汁质的个人特点,通常具有干练、做事风风火火的劲头,但是容易冲动、做事浅尝辄止,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碰壁;属于抑郁质的人格特点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多愁善感,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遇事容易想法偏激,具有较大的隐忍性,不善于疏导自己的情绪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和历史文化因素对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的心理压力形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传统习俗、个人意识观念是影响当地知识女性心理压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4  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走出心理困境的策略

健全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三种,这也是心理结构的三个方面。认知因素也称为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志因素也称非智力因素。情商体现个人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水平,包括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移情能力等。德商,就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道德商数,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具体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当时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操守、行为规范,它包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理解和以此为指导而在个人心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观念。只有使智商、情商、德商协调发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家庭、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外来理念的冲击,要使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能尽快走出心理困惑,需要加大社会力量的支持和从知识女性自身的努力和调节。

4.1  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从实质上真正做到关注和重视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知识女性的心理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制订出更多、更完善和更全面的政策来帮助、支持和保障她们的利益,在个人创业上,在资金方面给予更多更优惠和宽松的政策支持。为了减轻知识女性在家庭的负担,当地政府还应积极鼓励边境地区知识女性,尤其是男性积极创业,如开发特色旅游业、积极参与跨境旅游业、边民互市贸易等活动,政府及金融部门还应为他们创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支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中越边境地区知识女性的经济地位,还能够使这些知识女性以更加自尊自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线中。

针对当地知识女性开展积极的教育培训,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要想有效地解决当地知识女性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致力于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各级各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女性的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使其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只有其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使她们得到更多的尊重,從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困惑。

4.2  政府应加强当地文化建设

加大对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知识女性的健康教育的投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将健康教育的投入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普工作计划,在地方财政和科普经费中设立专项经费,专门支持当地知识女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此外,加大力度开展当地关于女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女性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感。

4.3  加大人文关怀

妇女协会、社会组织开通相关工作室,例如心理工作坊,开辟多条心理咨询渠道。定时邀请女性心理专家为当地知识女性做专业化讲座,提供实质性的心理调节方式方法。

4.4  解除困扰,扮演好双重角色

当地知识女性要想把握自己的独立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 個“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性,就必须要克服“男主女从”传统的思想意识和“男强女弱”的自卑心理,既要承担家务劳动、教育孩子,又要承担起职场的工作任务,而且还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当地,对当地知识女性的心理带来冲击。因而,作为当地的知识女性要利用这一契机很好的开创自己的事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排除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困扰,扮演好双重角色,以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从事的事业中,达到心理的平衡,从而减少心理压力。

4.5  自身具备竞争意识,不断完善自我

面对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竞争,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要想适应工作环境,首先要加强自己的竞争意识,要有那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危机感,在网络技术、专业技能、业务能力等方面,注重持之以恒的学习,加强自我修养,更新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与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必然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调整好心态,以客观的心态接受现实,以顽强的毅力适应现实,以积极的态度改善现实,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充分体现自我价值。

4.6  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生活在中越两国边境的人们,尤其是当地的知识女性,作为建设边境的重要力量,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交往和交流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涉及两国文化和习俗的地方,需要具备中越两国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更大限度的减少人际交往障碍而减少心理压力。

5   结语

由此可见,处于广西中越边境旅游区域的知识女性只有通过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自身具备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才能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来迎接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可以为建设边境经济和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巧梅.跨国婚姻女性移民的文化适应[D].山东大学,2015.

[2]桑农:《花开花落——历史边缘的知识女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3]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8.

作者:谢娟

上一篇:工业计算机技术论文下一篇:民间剪纸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