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4-12

《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共12篇)

篇1:《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①

张孝祥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④。看清贵。

【注】①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敌人,作此词。②山阴乘兴:这里指访友。③《维摩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④青蒻:青色的箬笠。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万里扁舟”一句属于实写,通过写空间距离的遥远,说明了词人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见不易。

B.词中的“五年”和“三至”形成对比,“喜”“忧”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相逢后内心的感受。

C.“不药身轻”照应上片“问疾”,是说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但由于故人相会,身心顿觉轻松,精气神十足。

D.该词结尾“绿蓑”一句与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E.下片开首三句写词人与友人短暂相会之后就匆匆离别,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解析】A项,“实写”错,应为“虚写”。C项,“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理解有误,词中是一种假设说法。E项,“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分析有误,“归计”表面指返回家乡,实有归隐之意。

15.①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之情。访问友人乘兴而去,流连忘返。故人相会一处,虽生病但不用服药也身心轻松,愉快地进行者高深而高尚的文流。②对友人深切的眷恋之情。美好的相聚时光对词人来说总是那么短暂,不禁感叹每次匆匆聚首又匆匆告别。③意欲归隐之情。词的结尾词人写自己内心已厌倦了世俗生活,有一天将会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从尘世中隐退,以一种蔑视权贵的心态立于世间。(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篇2:《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①

张孝祥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④。看清贵。

【注】①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敌人,作此词。②山阴乘兴:这里指访友。③《维摩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④青蒻:青色的箬笠。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万里扁舟”一句属于实写,通过写空间距离的遥远,说明了词人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见不易。

B.词中的“五年”和“三至”形成对比,“喜”“忧”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相逢后内心的感受。

C.“不药身轻”照应上片“问疾”,是说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但由于故人相会,身心顿觉轻松,精气神十足。

D.该词结尾“绿蓑”一句与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E.下片开首三句写词人与友人短暂相会之后就匆匆离别,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解析】A项,“实写”错,应为“虚写”。C项,“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理解有误,词中是一种假设说法。E项,“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分析有误,“归计”表面指返回家乡,实有归隐之意。

篇3:《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4分)

(1)(3分)示例一: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象征前途的迷惘;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艺术手法1分,简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赏析

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 “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 “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正如叶嘉莹先生评此词说: “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唐宋词十七讲》)与秦观悲剧性一生 “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祯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篇4:《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1、“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动用的手法

篇5: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B

4.4.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4分。两幅图景各1分,情怀1分,分析1分。)

篇6: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参考答案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二:1.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 梨花 柳絮 晶帘 金衣 樱桃树 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 天涯絮 为谁垂 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 旧河山 月痕 深深处 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 犹 休 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注释踏莎行:词牌名。莎,音suō。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灵已化作柳絮飘向天涯。春魂,春之精灵。晶帘:水晶垂帘。金衣:指黄莺。故国茫茫,扁舟何许:故国不知消失在何处,任凭小舟漂流,不知将飘向何处。故国,指明朝。碧云犹叠旧山河:美丽的碧云,覆盖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月痕:月影,月光。赏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写初春景象,神貌毕至。这是春愁还远未滋生的时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墨客准备好了无数瑰丽的辞藻来讴歌美丽的春日,可徐灿笔下却是一片萧瑟伤情。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 写其悲凉,天涯絮 则隐隐逗出 山河破碎风飘絮 之感,其实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帘宛转为谁垂 之疑惑、金衣(即黄莺 作者按)飞上樱桃树 之跌宕就别有意味,预示着在词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初春。故国沦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应该选择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安定城楼》)之路,可是那一叶扁舟又在哪里。赵宋遗民张炎曾写道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甘州》)的凄恻词句,而徐灿面对的仍然是那一轮夕阳,天上碧云,层层叠叠,依稀做出旧日山河的模样,那无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处,免得清晰的呈现出残山剩水,令人痛伤!这就是徐灿笔下的初春。词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带景,章法井然,笔致蕴藉,传达出沉郁悲凉的时代感觉,因而获得高度评价。如谭献《箧中词》云: 兴亡之感,相国愧之,带入陈之遴,所评极精审;又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其末二句云: 既超逸,又和雅,笔意在五代北宋之间,亦得个中三昧。相关阅读:篇二: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8.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 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 天涯絮.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 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 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原创说明】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采取主观题的形式考核,两道题目11分,分别考核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是必考的内容。选材一般为唐 诗、宋诗和宋词,近几年考核宋诗和宋词的几率较高,课标二卷去年出现了对比阅读,但主要也是考核上面的内容,此题选取的是宋词,考核的是意境和情感,和课 标卷较为接近。篇三: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踏莎行 初春 徐灿 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 踏莎行 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8分)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篇7:《踏莎行·情似游丝》阅读答案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②飞絮:柳絮。阁定:停住。

(1)上片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结合所用的典型意象简要分析。(4分)

篇8:《踏莎行·情似游丝》阅读答案

缠绵离情如漫空飘浮柳丝,漂泊游子似随风飞舞柳絮。离别时,珠泪盈盈空相望默默无语。一条小溪烟笼柳丝万缕,也难以把那远去的兰舟系住。

鸿雁穿过斜阳高飞,烟雾弥漫沙洲草树。到如今离愁郁积多得不可数。且不说明朝要如何思量,只忧愁今宵怎样熬得过去。

篇9:《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请为上片开头三句展现的画面内容,拟个标题:

[解析] 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2)上片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 比喻;把“离愁”比作“春水”,写出愁绪如春水般无穷无尽,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更容易感受,也更亲切。

(3)根据下片的内容可以推知,是从谁的角度来表达离愁的?后两句一向被奉为名句,试分析它在抒情上的特点。

[解析]居者或女性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在想象之中将怀人之情更进一步。

【赏析】

篇10:《琵琶行并序》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明年秋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因为长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3. 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色彩 古义:______________

4. 老大嫁作商人妇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

5. 凄凄不似向前声

今义:表示方位,朝前 古义:______________

6. 曲终收拨当心画

今义:小心,留神 古义:______________

7. 整顿衣裳起敛容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 古义: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言

感斯人言(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自言本是京城女( )

2. 为

因为长句( ) 初为《霓裳》后《六幺》(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2. 商人重利轻别离()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 送客湓浦口。()

2. 转徙于江湖间。()

3. 感斯人言。()

4. 本长安倡女。()

参考答案

一、1. 第二年;2. 因此创作,是连词“因”和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3. 容貌;4. 年纪大了;5. 时间副词,以前;6. 在……中心;7. 整理。

二、1. 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2. 动词,读“wéi”,写,创作/动词,读“wéi”,弹奏/介词,读“wèi”,替、给。

三、1. 夜,名词做状语,在夜里;2. 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四、1. 省略句,省略虚词“于”;同时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

2.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 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篇11:《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先府君①行实

[明]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明弘治中,居南门德安里,是为大南门张氏。张氏非大南门不共谱。端孙钦,钦生洲。洲生宏道,万历中举于乡,官开封府通判,生典。典生以鼎。以鼎生铭伛。铭伛生采。采生金第,娶于白,生府君。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而铭伛当明之亡,独不为制举业云。

府君生九岁而孤,有兄曰思楷,弟曰瑞斗。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补府学生,试高等廪膳②,常教授乡里间。其后游沅州,一岁得疾归,遂卒,年三十有八。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其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而府君之执友汤先生宾辂,郑先生梦杨,笃行君子也,知府君深,守道德,不毁誉,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汤先生曰:君好学深思,不事穿凿,善为诗及制举文,操纸笔立就。性沉挚,寡欲少言,尤不喜说人过。与人交,不设城府,久而能敬。郑先生曰:薛心筠、董仲容、汤宾辂,君兄弟总角③交也。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谓两人于人道近也。笃于孝友,平生未尝与人迕,人亦未尝迕君。或问之曰:‘天壤间何处可使性气?’其为人如此。郑先生又言:府君有异表,中夜目光闪闪,或一二尺许。尝自言:‘秋夜偶玩月,见河汉间云鳞鳞,士女数十人,云裳霞佩,执诸乐器,飘飘过太虚,肤发纤悉可辨云’。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皆常州武进人。

(选自《张惠言文选》,有删改)

【注】①府君:作者的亡父。②廪膳: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③总角:少年时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不得再食再:再次

B.又弗敢审审:细察

C.率常连日夜率:经常 D.或一二尺许或:或许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万历中举于乡寡人之于国也

B.府君生九岁而孤吾尝终日而思矣

C.兄弟相厉以儒学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其为人如此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父亲在世时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英年早逝;他为人纯厚朴实,他所交往的朋友,也都是朴实的君子。

B.张氏家族世代读书、教书,是个书香门第;作者的祖父去世的早,家里贫穷,而父亲不善言谈,但深得友人敬重。

C.本文详尽记录亡父友人关于父亲立身行事的回忆,借他人之口,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父亲的哀思与挚爱。

D.本文写亡父行状,全篇落在一个实字上,对家世族谱的罗列,是实录;对亡父生平事迹的记述,也是实录。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

(2)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

(3)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答案:

4.D(或:有时)

5.C(C均为介词,用。A介词,在/介词,对于。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代词,他的/代词,表指示,那。)

6.B(表述不够准确,不善言谈这一说法不恰切,原文是说他少言,少言并不等于不善言谈。)7.(1)从张典直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为)有文章出名,(所以)世代以教授生徒为生。(得分点:至、皆、名、事)

(2)先父在世上已经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又没有活得长寿,来充实他的学问以至不朽,他的著述都未能完成。(得分点:表见、永其年、就)

(3)因此(我)记下他们说的话,把它作为先父的生平事迹。(得分点:故、著、以为)

参考译文:

先父,名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他的先祖从宋代起由滁州迁到常州来,常州的张氏大多由滁州迁来,家谱已经毁坏,世代不能记述。祖先的后人名叫端,出生在明弘治年间,居住在南门德安里,这是大南门张氏。张氏不是出于南门的不共谱。张端的孙子是张钦,张钦生张渊,张渊生张宏道,万历年间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官至开封府通判,张宏道生张典,张典生张以鼎。张以鼎生张铭伛。张铭伛生张采。张采生张金第,张金第娶了白氏,生先父。从张典直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为)有文章出名,(所以)世代以教授生徒为生。而张铭伛生在明亡之际,惟独他不参加科举考试。

先父生下来九岁时就成了孤儿,有兄长叫张思楷,弟弟叫张瑞斗。家里贫穷,每天不能吃两顿饭,遵奉母亲白氏的教诲,兄弟用儒家道德修养之说来相互勉励。后来补授先父为生员,(他)参加高等廪膳生员科考试(之后),常在乡里靠教授学术谋生。那以后他到沅州游学,一年后得病回来,就离世了,享年三十八岁。先父在世上已经不得志,无处施展才华,又没有活得长寿,来充实他的学问以至不朽,他的著述都未能完成。他死的时候,我才四岁,遗腹子张翊在他去世四个月后出生,他所说所做的值得记载的,也无从得知了。从别人传闻那里得知的(有关他的事迹),又不敢细察。而与先父志同道合的好友汤宾辂先生、郑梦杨先生,都是品行朴实的君子,(他们)对先父了解较深,而且(为人)坚守道德,不轻易(对人)褒贬,因此(我)记下他们说的话,把它作为先父的生平事迹。

篇12:《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

2、上片起三句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下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起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郊外游子图,于梅残柳细、草薰风暖之时,信马徐行,何等自在。而紧接两句却写了离愁,其景愈乐,其情愈哀。

3、下片最后两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传唱久远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斜阳已远,而芳草更在斜阳之外;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情景交融,在想象中将怀人之情更进一层。

8.简析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二字的妙处?(5分)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案】

8.“残”,凋落,写出梅花之凋零,“细”,细嫩,写出了柳条之初生。(2分)交代了出行时间——初春时节。(1分)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浓浓的离别愁情(1分),为整首词奠定了凄楚动人感情基调(1分)。

上一篇:高中地理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进出口贸易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