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2024-05-11

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共10篇)

篇1: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线阅读策略与研究 王黎丽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线阅读策略的实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普通印刷文本阅读策略和在线阅读策略进行了定向和定性的数据提取,用MARSI理论为指导,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线阅读策略中,元认知理论仍然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加对于学生在线阅读策略的培养。关键词:在线阅读策略 元认知理论

一.引言

近30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大科研课题,日益为广大专家、学者、教师所重视,大批相关的专著和论文纷纷问世,初步形成了具有规模的的研究体系。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因特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提供超文本、超链接的友好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达到图文声像并存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效果。在网络课堂中,师生、电脑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与灵活,也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形象和生动,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计算机使用的增长使在线英语阅读技能的培训变成了必须。越来越多的学校给学生们布置了在线作业。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更是提出了网考的新型考试题型。本项研究尝试调查一般大学中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在线阅读时使用的阅读策略,确认不同的策略类型和阅读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关系。旨在为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在线阅读策略的研究寻求一些数据支持,并对大学英语在线阅读的教与学提出尝试性建议。

二.研究理论

2.1 元认知

“元认知”是继识别、记忆、注意、思维之后的属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新名词。首先使用该名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udd Flavel)l。尽管迄今为止对此概念的表述尚未统一,但一般都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理论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我们可以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知,是对原来形成的认知结构经过元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就学生而言的元认知就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元认知理论的核心是元认知能力。一般认为,元认知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Flavell,1979;李健民,2006;刘培华等,1998)。元认知知识是主体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关于影响认知过程与结果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的知识。元认知知识又包括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关于认知主体的知识,即主体关于自己和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的特征的知识,其中包括关于在认知方面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的知识,还有关于不同个体间认知相似性的知识。二是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指个体对于认知活动的内容、目的和要求的认识,以及对于认知材料的性质及结构特点的知识。三是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指个体对于认知策略的内容、特点、使用方法及其有效性的知识。

2.2在线阅读策略

在线阅读策略被定义为“读者通过浏览超文本的不同节点而租售的的阅读策略“(Salmeron,卡纳斯,Kintsch,法哈多,2004:P5)。Schmar-多布勒(2003)发现,互联网的读者已把阅读一般文字使用的策略应用在互联网上的文本阅读上。一般有六种文本的阅读策略和一个超文本阅读的策略:(1)启动先备知识,(2)监测的理解;(3)确定重要思想,(4)综合意见;

(五)制定的推论;(6)提问;

(七)导航策略。

读者要在英语阅读中,运用相关的英语背景知识和非英语背景知识去理解含有一定英语知识和非英语知识的文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篇章知识的总和就是英语知识。直接或间接获取的英语知识以外的背景知识的总和被称为非英语知识。对于阅读训练的加强,学生们可以获取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打破英语阅读的神秘感,轻松地发现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阅读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文字信息的增长迅速。知识不断更新,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网络超文本链接阅读和信息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在线英语阅读能力,能扩大知识面,适应网络时代的迫切需要.对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在线阅读环境中,网络读者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对于相同话题的多篇文章,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最后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关的背景知识。根据Krashen(1982)的窄式阅读理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对阅读话题的逐步了解,积累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后,他们理解起文章的话题就比较容易。这种理解有利于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隐含在英语文字中的本质思想,并可逐步善于从语篇的角度去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动机。同时,因为大量的词汇重复出现,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这些词汇,理解他们的意思,由于词汇量不足而造成的阅读障碍就会减少,达到真正读懂的阅读目的。这样,读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比较容易的对语言进行解码,同时自上而下的利用自己已经理解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准确构建。这使得我们处于在线阅读环境中,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有了一大优势。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在线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掌握的知识和阅读策略,读者应积极运用,提出假设并修正假设,准确理解在线文本中所读到的语言信息。在这个信息理解的过程中,读者的监控、调整、评价、总结等多种心理活动都会涉及到。因此,在线超文本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应运用元认知知识和阅读策略。元认知知识阅读中,读者会掌握把阅读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知识。主体知识中,包含读者可以掌握的影响阅读的各种因素的知识,读者对自己阅读能力的判断,以及读者对自己能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决心和态度。阅读中的任务元认知知识包括读者对阅读的内容、目的和要求的认识,以及对所要阅读的语言材料的了解。读者要进行大量的元认知控制行为,管理和调控阅读活动,才能把握住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和内容大意。

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例如,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会产生多媒体效果,即信息借助多种媒体,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呈现于学生面前,但是这样也会一定程度上分散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其次,网络教学环境中各种信息会产生邻近结合效应,即在相邻空间上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的出现,在时间上更替出现时,代表不同形式的信息会在时空范围内上很好地结合,这样,读者的信息加工就会更为有效果。这样看来,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学手段是否能有效运用,与学生的在这一情境中英语阅读的元认知能力紧密相关。换句话说,如果要想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这一现代电化教育技术的潜能,进一步探讨网络环境中的学生英语阅读的元认知能力水平凸显重要。于是,笔者进行了如下对于元认知能力的研究和分析。

三.研究步骤与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是:

一、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在线阅读策略是什么?

二、是否在线阅读策略依靠对网络的熟悉性?

三、是否在线阅读策略依靠阅读理解之能力本身?本文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作者依据有关理论,特别是元认知理论,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展开了实验,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大连大学电子、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大学非英语专业中等水平的学生。在网络多媒体教室中,这些学生经常进行英语阅读学习。本研究的目标即考察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在线超文本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元认知英语阅读学习能力,这其中包括学生所具有的元认知理论知识、在在线英语阅读策略使用中的元认知体验状况和元认知监控能力。

首先是完成的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本阅读策略量表(MARSI)由莫卡塔里&赖克德(2002年)创建。第二次调查是在线阅读策略量表(奥西)。第三次对学生们做了简短的调查,调查学生的网上活动。对于他们在校学习和个人娱乐两个方面对网络的使用进行了研究。对于实验数据,作者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形式来进行分析,即:①非常不符合,②不符合,③不确定,④符合,⑤非常符合。学生选取最能代表自己状况的选项。①到⑤选项分别记分为1到5分,分值越高就代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水平越高。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一、在研究项目中,学生们于普通印刷文本阅读相对比,在线阅读使用了更多的策略。

二、他们对互联网的熟悉水平和阅读理解的能力并未表现出对阅读策略的影响。

三、元认知理论在在线阅读策略中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阅读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多种的策略,包括用鼠标跟踪超文本链接,使连接到文本的其他媒体文本,并寻找其感兴趣的项目。

依据O Malley(2001)的信息加工理论, 学习策略被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种策略, 其使用者能主动计划、规范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策略等问题, 教师应该加强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训练, 对学生自我规划、自我发现的能力的锻炼。培养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如果在学习中能掌握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方法,学生对学习过程就会及时反馈, 及时调整, 学习效率和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有必要对于学生进行在线阅读策略的教学,尤其是元认知理论的教学,掌握了在线阅读策略,可以使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来使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的提高。四.启示

在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下,本论文从元认知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能促进在线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教学启示。网络多媒体为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同时学生也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想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快捷高效率的英语阅读学习,学生就应该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练习。作者期望通过本文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在在线英语阅读教学中得到其实和帮助,是大学英语教学跟上互联网发展的脚步,并同时拓宽其研究视野。

参考文献

胡道旭 《应用元认知理论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 陕西 中学生物教学,2004(4).(P13—P14)

李亚琴《元认知理论的发展及其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考试周刊 2007年第10期 作者简介:王黎丽,讲师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省大连市。邮政编码:116001 联系信息:大连大学英语学院,87403530,317927467@QQ.com

篇2: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本文通过对几种学习动机理论的分析,结合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激发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几种方法并对探讨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策略.

作 者:步鑫 彭跃刚 BU Xin PENG Yue-gang 作者单位:步鑫,BU Xin(贵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彭跃刚,PENG Yue-gang(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篇3: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中国人很多从小就开始学英语, 但是效果并不好, 有人学了十几年英语, 仍无法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教育体制、语言环境、教师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 但是学习者缺乏必要的语言学习策略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O’Malley&Chamot (1990) 称通过使用教授的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者可以提高语言表现。

Oxford (1990) 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而 (有意识地) 采取的行动”, 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用学习策略能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这一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研究了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 (Wharton, 2000;Kusumi, 2007;Wu Yaling, 2008;文秋芳, 2001;刘立, 2014) 。有些研究侧重学习策略和其他变量之间关系 (Oxford, 2003;陈芙, 2011;王思缘、郝苏娅:2016) 。有些研究侧重学习者在特定语言技能上学习策略的运用 (Mu Congjun&Carrington, 2007;李晓艳, 2006;李晶、赵波, 2011) 。可以看出国内外的学者围绕学习策略进行广泛的研究, 但是现有文献研究中很少有对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也少有研究对此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鉴于此本文运用Oxford的问卷调查青岛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 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 把问卷中的原始变量转化成少数能反映众多原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的基础变量 (秦晓晴, 2003) , 然后分析学习者专业差异对他们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调查青岛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旨在解决以下问题:1) 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主要有哪些;2) 学习者的专业对他们的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是否有显著性影响。

2.2 受试对象

2015年9月, 笔者对所任教的236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发放问卷并全部收回, 剔除无效问卷后, 获得合格问卷215份, 问卷有效率为91.1%。受试者包括环工专业72人、财管专业81人和经管专业62人, 其中男性101, 女性114, 平均年龄21岁, 受试者均有七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

2.3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Oxford (1990) 设计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 (SILL7.0) , 该问卷主要用于调查外语和二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问卷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调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学习英语的年限、每周学习英语的时间等。第二部分调查受试者的语言学习策略, 共含50个问卷项目。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该问卷的Crohbach alpha为0.8798, 说明题目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很好, 问卷信度较高。剔除34和42两项后, 计算的Crohbach alpha为0.9058, 说明该两项与其他项相关性较低。因此, 在随后的分析中, 共采用48 (剔除34和42) 个项目做分析。

2.4 数据分析

笔者将215份有效问卷结果输入计算机, 用Stata/SE 12.1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进行信度效度分析, 分析检验数据的结构效度。问卷的KMO值为0.823, 表明样本大小符合要求,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Barlett’s球型检验Chi-square=3757.526, p=0.000, 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Masaki Matsunage (2010) 指出确定所需保留因子个数的特征值法, 因子碎石图法并不可靠, 只有平行分析 (Parallel Analysis) 法 (Turner, 1998) 最为准确。因此, 本文利用平行分析法, 确定要保留的因子数。根据平行分析图 (图1) 可以看出最多可保留6个因子。

3 结果与讨论

3.1 语言学习策略分类

为了回答第一个问题--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主要有哪些, 对问卷中的48个观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 运用最大似然法, 并配合斜交promax旋转法, 抽取6个因子, 负荷值小于.400的变量几乎没有什么重要性, 因此结果中不包括负荷值小于.400的变量, 根据各个因子中题目的内容, 分别将六个因子命名为形式操练策略、交际策略、社会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猜测策略和记忆策略, 具体情况见表1。

注:运用最大似然法配合斜交promax旋转法计算得出结果

3.2 学习者专业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

为了回答第二个问题—专业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否有显著性影响, 本文使用t检验和Hotelling T2的方法来获得结果, 本研究中, 文科包括财管和经管专业的学生, 理科包括环工专业的学生, 具体情况见表2。

注:表中“*”和“**”, 分别表示在10%、5%置信水平上显著

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 就整体学习策略而言, 文科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理科学生, 且文理科的学生在整体学习策略 (t=1.8983, p<0.1) 的使用上有显著性影响。就学习策略分项来看, 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在社会策略 (t=2.2647*, p<0.05) 和元认知策略 (t=1.7785*, p<0.05) 的使用上有显著性差异, 在所有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偿猜测策略和记忆策略, 使用频率最低的是社会策略, 形式操练策略、交际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居中。

Park (1999) 的研究发现学习人文专业的学生比学习理科/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Dreyer和Oxford (1996) 也发现学生的专业对学生的策略使用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上述研究是一致的。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 学生仍分文理科, 文科生比较擅长语文、历史、地理和政治等需要背诵的课程, 英语也属于此类课程, 与理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比较高, 因此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会运用更多的学习策略来提高英语水平。文理科学生不仅在整体学习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且他们在元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的使用上也有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见文科生在英语学习上比理科生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要强。

在所有策略中, 文理科生使用最频繁的是补偿猜测策略, 使用最少的是社会策略。学生频繁使用补偿猜测策略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不够或不扎实, 因此运用英语过程中会使用补偿猜测策略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 非英语专业学生不是特别喜欢问问题或向别人尤其是向老师寻求帮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老师通常代表着权威, 因此向老师问问题或寻求帮助需要鼓起足够的勇气, 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自己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补偿猜测策略和记忆策略的频率高于其他策略的使用, 这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学生最不擅长使用的是社会策略,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向同学或者老师寻求帮助, 教师也应多花些时间多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尽量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 学生才愿意向老师寻求帮助。非英语专业学生不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 可能是学生对元认知策略不是十分了解, 但是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重要性不容忽视, 因此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教授学生有关元认知策略的知识, 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的计划性和管理性, 能及时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从而促进语言学习。

从专业差异来看, 文理科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有显著性差异, 教师教授不同专业学生时要考虑到这一差异,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实施因材施教。

篇4: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关键词】语音 技能 语音教学

引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已明确指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完成四年的专业英语学习之后,英语能力要达到“发音正确、语调自然、语言顺畅”的要求。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仍有待提高,特别是英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就语音教学方面,明确改革教学原则,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应用为目的,切实做好语音教学工作。

一、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语音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语音教学认识不足。绝大部分学生对语音教学认识上存在偏差。英语是初中甚至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学习的一门学科,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学习了部分语音知识。但不少学生器满意得,认为自己已经充分掌握了英语语音知识,所以忽略了英语学习中的语音学习方面,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记忆单词和学习语法上,忽略了英语学习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

2.学生间语音基础参差不齐。虽然大学生在初高中英语学习阶段都接触过英语语音方面知识学习,但在大学语音学习中仍都存在着问题。有的学生不仅音素上存在问题,在对重音节奏的掌握上也明显存在问题。不少学生习惯将每个单词、每个音节都清楚的一一读出来,忽略了英语中非重读音节连读的习惯,这种朗读方式重音不对、节奏语调不自然,所以说话人就很难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思想,而听话人就更难明白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影响双方正常交流。

3.语音教学未得到相应重视。随着英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英语学习中的语音学习也越来越受关注,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但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在对具体课程进行设置时,忽略了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受目前教学条件限制,很多高校英语专业并没有完全开设语音课,只是在英语语音语音知识方面做了相关指导。即便有的学校有条件开设语音课,课时也很少,起不到作用。

4.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多数的英语教师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外教的数量相对很少,这就会导致教师在英语语音教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困难。加上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教师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导致师资水平受影响有所下降。而且有的英语教师本来在自身学习中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就更没有向学生传教语音知识的可能了。而就算有的教师之前接触过正规学习,但是对语音内容掌握又不够全面,教学中仅凭自己的感觉对学生进行语音教学,不能理论结合实际有效解决大学英语专业语音教学问题,语音教学由此处于一个长期自由状态,停滞不前。

二、英语专业语音教学策略研究

1.培养学生语音学习的能力,纠正错误意识。结合实际向英语专业大学生讲明英语学习中语音学习的重要性,比如让学生去大街上找一些外国人进行交流,学生会发现交流很困难,就算自己的书面知识掌握的很好,但在听说方面还是有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国个高校依然注重考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关注,导致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自主性弱、依赖性强等现象。语音语调是英语口语与的基础,那么英语的语音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鼓励学生跟读模仿,几人合作互换角色联系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2.加强教学针对性。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改掉自己在英语发音上的不足之处,以减少学生学习时对缺点的进一步扩大。同时,教师也应该研究针对学生在语音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找到问题根源所在,从根本上纠正学生语音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3.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语音教学主要还是依赖于模仿实践,英语教师在语音教学中的语音语调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榜样。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摆脱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的误区。为学生安排足够的语音课课时,从大一开始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音教学,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再进行系统的补讲,纠正学生以前错误的语音知识。

4.大胆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在语音教学中,应跳出传统的授课模式,将课堂转变为朗读艺术型的新课堂。让学生摆脱传统跟读等机械操练模式,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语音兴趣作为语音教学的首要任务,比如,选择一些英文绕口令、歌曲等让学生聆听,再自主分组练习,调动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束语

语音是学医一门语言最基础最有效的技能之一。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语音教学方面还不是很重视,教学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改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语音学习能力来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是使我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国际化,推进我国人才面向国际,加快我国国际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美玮,谈英语语音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5).

[2]罗立胜,张菜湘,英语语音教学的回顾及目前英语语音教学的几点建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篇5:英语高专学生的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运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 I3.0对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专科生的语音学习策略与语音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英语专业专科生在语音学习中使用学习策略,但使用频率不高;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补偿策略和情感策略与语音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交策略与语音成绩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英语语音水平不同的学生在策略使用上有差异.

作 者:曹娜 李蓓 作者单位:曹娜(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5000)

李蓓(黄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篇6: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与思考

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存在盲目性、费时低效,缺乏自我监控能力,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大学英语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对此,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鼓励合作学习,加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措施.

作 者:王彦昌 WANG Yan-chang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刊 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9(12) 分类号:G42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   教学   建议  

篇7: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

摘要:本研究对5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确认了13个英语学习动机变量,并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的假设因果模型.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LISREL)分析方法,获得了动机因果关系的`最终模型.研究表明,动机前提中的可控归因和学习兴趣对动机行为的预示作用明显;情感中介的自我效能是调节动机前提与动机行为的重要变量;而认知中介的远期学习目的和近期学习目的则与目标定向一起对动机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还表明,外语学习动机的高低并非取决于孤立的动机变量,而是取决于整个动机变量系统. 作者: 秦晓晴[1]文秋芳[2] Author: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 期 刊: 外语教学与研究 PKUCSSCI 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34(1) 分类号: H319 关键词: 外语学习动机 内在结构 非英语专业 机标分类号: G44 G64 机标关键词: 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动机行为动机变量学习目因果模型自我效能重要变量运用结构英语学习因果关系学习兴趣行为产生问卷调查认知中介情感中介目标定向分析方法方程模型变量系统 基金项目:

篇8: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本课题通过对2007级非英语专业20个自然班本科生的两年英语学习情况的跟踪调查研究,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基于Holec等人的自主性学习理论, 并采用相关英语教学研究方法, 对数据等进行客观的分析整理, 了解学生课外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探讨其原因并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80年代, Holec首先将自主学习 (autonomous learning) 引入外语教学范畴, 随后Little、Dickinson和Littlewood等也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Holec认为自主学习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Little把自主学习界定为“一种独立地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策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Dickinson认为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态度, 又是一种独立学习的能力”;Littlewood认为自主学习主要是“学习者独立做出选择的愿望和能力”。综上所述, 研究者都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行为或能力的体现。

国内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 目前国内在自主学习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对国内不同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等方面的探讨和实践中。比如何莲珍 (2003) 、肖飞 (2002) 、魏玉燕 (2002) 等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具体做法。彭金定 (2002) 、王笃勤 (2002) 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调查与评估等方面都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此方面的研究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参与以推动外语教学进程并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选题意义和价值

(一) 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体制下英语教学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特别是网络技术, 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将设法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将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 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换言之, 改革重教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学生学习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构建自主学习型的英语学习模式。

众所周知, 目前我国大学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任务重、时间短, 由于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 学生不可能只通过每周的8学时课堂教学获取所需的大量语言知识, 培养各种语言能力。真正掌握一门外语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而要靠课后大量的自主学习与实践。然而, 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 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的倾向, 这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耗时低效、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等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 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极强的依赖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 对目前课堂采用的互动教学活动缺少应有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的意识非常薄弱, 学习缺乏计划, 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管理, 更不具备独立承担一切自主学习责任的能力。此外,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人数剧增, 教师人数相对不足。综上所述, 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以及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教师可通过改善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和动机, 加强对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引导自主学习等措施,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未来就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而言, 走出大学校园, 走上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 并不意味着英语学习的结束, 而是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英语的开始。因为, 随着中国加入WTO, 当今社会对所用人才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上, 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用上英语, 例如阅读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共享因特网上的国外信息、与外国同行进行交流等等。没有一定的英语水平是很难胜任的。因此, 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让他们在没有英语课堂及教师的环境下, 根据自己或工作的需要, 不断扩充英语知识, 全面提高英语技能。如果他们在校期间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技能, 那么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就会得心应手, 取得更好的工作成绩。

三、研究目标、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对五位教师所教授的2007级20个自然班,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两年英语实际学习情况跟踪调查,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基于Holec等人的自主学习相关理论, 并采用相关研究方法, 对所采纳的客观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 了解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 探讨其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 主要内容

本课题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技能;4.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三) 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 转变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

责、对未来的学习保持一种积极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领域, 通过自主学习理念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来对待, 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目的, 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使其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活动中来, 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在实际教学中, 学习过程的安排, 学习方法的采用, 学习效果的评估应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做出决定。与此同时, 教师要协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自主学习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成绩进行适当的调整, 并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是我校的优

势, 我校于2004年5月建成《大学体验英语》教学自主学习系统, 为学生课余时间提供了较好的学习场所, 同时监控系统的完善可以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动态, 随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和指导;除此之外, 校内的英语电台也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构建了平台。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是以新的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采用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教学模式向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逐步过渡。在以学生为中心, 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下, 教师也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监控者。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四、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 研究方法

以2007级在校本科生20个自然班为研究对象, 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系列教材。具体方法如下:1.相关理论研究;2.学生问卷调查;3.教学方法的应用及研究成果分析;4.数据统计分析;5.提出可行性的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二) 实施步骤

本次课题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通过新生入学测试、问卷调查、自主学习测试系统, 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个性差异, 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

1. 对入学的新生在开课前进行一次综合测试, 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现状以及个性差异。

2.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 进行数据分析整理, 了解学生英

语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 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通过英语自主学习系统、综合测试、课堂互动以及英语学习小组等形式, 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首先, 通过监控模式了解所带班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系统练习听说的情况, 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 掌握他们每周学英语所花的时间, 督促学生坚持学习, 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第二课堂学习英语的时间。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计划。其次, 通过第一课堂对所教授的精读内容及英语自主学习应完成的相关内容进行书面测试, 把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最终成绩作为测试目前学习方法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再次, 通过英语学习小组, 可以保证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互相监督, 共同提高。在本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对这20个自然班的学生四个学期的期末总成绩以及最终的四级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 及时发现问题, 调整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意识和学习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改进和完善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比如:利用外语电台, 外籍教师参加的每周两次的英语角, 英语讲座, 每年一次的英语体验周, 英语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及语言应用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对于大班授课的教师来说, 通过英语学习小组,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锻炼口语;给他们提前布置任务, 可以在课上使用启发式教学,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创造以大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参与, 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在教学实践中,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公共邮箱, 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建立QQ群, 了解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的需求,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第四阶段:分析、检验和完善自主学习方法实施情况, 总结完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五、结论

本课题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实践, 对照分析实验结果, 证明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增强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课堂气氛明显活跃, 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争先恐后地尽全力回答, 以前不敢开口说话的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 学生不再把学习英语当成是一项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这样他们花在英语学习上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加,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同时, 教师不断改革创新, 业务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此课题历时两年, 在此过程中, 我们随时发现问题, 随时调整并解决问题, 以适应目前的英语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此种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以便更好地改进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1981.

[2]Knowles, M.S.Self-directed learning: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M].NewYork:Association Press, 1975.

[3]Zimmerman, B.J.and Schunk, D.H. (Eds.) ,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C].New 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1989.

[4]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 2002年第5期17-23.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华维芬.自主学习中心——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环境[J], 外语界, 2001第5期, 41-46.

[7]魏玉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外语教学新概念[J].外语界, 2002第3期, 8-13.

篇9: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关键词:学习策略;外语习得;SILL量表

【中国分类号】H31

一、引言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中,学习策略类型的使用及使用的频率都会对二语习得的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一些心理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及教育工作者对二语习得的研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本研究拟采用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Rebecca Oxford1 于1990年编制的学习策略问卷对某校本科生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拟回答两个问题:(1)量表各项目的有效性;(2)某校本科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Oxford以她的語言学习策略分类系统为基础,编制了一个学习策略问卷—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简称SILL)。该量表经过多次修改,目前已成为一个比较流行的测量语言学习策略的标准量表,Ellis称之为“一个极富价值的诊断性工具”。

本研究拟利用该学习策略量表,对某校部分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研究的项目主要包括:(1)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2)量表各项目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下面具体介绍研究对象和测量工具。

1.研究对象

参加本项调查的受试者是某大学一年级两个基地班的学生,共56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是美国应用语言学家Rebecca 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表(SILL)。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做出回答,把原英文的调查表译成了汉语。该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 共50个小项目,分别测量6个语言学习策略。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一个莱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即5点量表上对每个项目的论断表明自己的态度或对每一项陈述评价符合自己的程度。

3.计算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计算工具是SPSS10.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

4.数据收集与分析

所发问卷56份,实收问卷56份,回收率为100%。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表1:六种学习策略方差同质性检验表

Levene Statisticdf1df2Sig.

1.0385330.395

从显著值(Sig.)0.395可以得出结论,各策略的方差在0.05的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别,即各策略方差是同质的。(p<0.005)

对数据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中,F值等于8.588,显著值(Sig.)为 0.000,由于该值小于0.05,因此各策略之间有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表2的结论一致。

笔者对该组数据进行了Cronbach分析,从结果中的碎石图(Scree Plot)可以看出,在SILL量表中的50个项目主要可以归为4个因素。而且大部分项目集中在第一个因素中。从转轴后的成分矩阵表中可以看出,项目40、11、14、44、38、48、17、1、31、34、13、8、23、4、35、43、33、47、30、37、49、2、32、7、20、41、42、45可以归于同一个因素中;项目29、9、12可以归于第二个因素中;项目46、6可以归于第三个因素中;项目16和10可以归于第四个因素中。由于第三和第四因素中只有两个项目,少于3个项目这个最低限,因此,我们说该量表中各项目之间的同质性很高,量表总的来说是适用于中国学生的。从公因子方差表中可以看出,若抽出50项中的任何一项,特征值低于在相关分析中得出Alpha值(Alpha = 0 .9157),这说明每个项目都可以用于量表中对中国学生进行测量,不必修改该量表。

表2:学习策略使用情况描述性分析数据

变量名平均数 标准差

直接策略记忆策略 2.4786.5589

认知策略2.8725.5339

补偿策略 3.1754.5993

间接策略 元认知策略 2.9148.6399

情感策略 2.6789.7159

社交策略 2.7534.5488

表2显示,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不同,最常用的是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其次是社交策略,情感策略,最不常用的是记忆策略。这一特点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者个人特征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中,学生对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似乎与其他一些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有所相悖。在一些研究者的调查中,中国学生对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为最高,在这一点上本次调查结果的出入最大。也许是因为基地班的学生基础都比较扎实,同时对记忆策略用于二语习得有些偏见,不愿意承认使用了记忆策略或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记忆策略,对此还有待扩大被试者范围,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

被被试学生经常使用认知策略,这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和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关。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使用一些认知策略,比如:利用汉语作为基础来理解英语(翻译);利用现有的信息去猜测词义、预测结果或填补信息(推理)等等。

四、结语

本文借用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Rebecca Oxford于1990年编制的学习策略问卷—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在某校部分本科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并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方差同质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数据的分析结果验证了该量表的信度,并且表明该量表适用于中国学生。本研究的结论:某校本科生对学习策略中的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及社交策略使用频率较高,对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较低。本研究还不够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涉及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性别,英语学习时间以及英语水平的关系。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注意和研究学生的各种学习策略的使用,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使他们能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在必要的时候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学习需求,以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Oxford, R.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90.

[2] Rubin, J.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J]. TESOL Quarterly, 1975(9).

[3] Chamot,A., O’Malley, J., et al. A Stud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irst year report [M]. Washington DC: Inter-America Research Association,1987.

[4]Cohen, A.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

[5] 吴一安,刘润清.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6] 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

[7] 王文宇. 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

[8] 杨翼.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9] 李炯英.中国学生二语学习策略的观念与运用[J].外语教学,2002(1).

[10]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篇10:大学非英语专业语音学习策略研究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年级:姓名:

学号:2授课教师: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1、个人的目的首先,因为《质的研究方法》作业而开始的,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完成作业是首要的一个目的。第二,我本人正在备考四级中,所以掌握好的外语学习策略对自己考试有益。最后,此次研究在增强我作为一个教育学专业学生的论文理论水平以及增强我的科研动手能力及其操作规范性,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研究过程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让自己能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上得到提升。

2、实用的目的一是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能改善那些因策略而学不好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尽管在策略训练起步阶段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但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训练一段时间后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三是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整体素质、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在外语学习中,构建良好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教学中的首要且艰巨的任务,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教师还应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策略不是万能钥匙,好的语言学习者不能只依靠学习策略来弥补技能方面的弱点,而是要在提高包括技能和知识在骨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策略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科学的目的学习策略的研究是认知心理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人类自身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心理不再是一个不可打开的 “黑箱” , 大脑学习机制是可以作研究的;另一方面也促使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在教和学的研究上, 从 “教” 偏向于 “学” , 从以往着重研究教学方法转移到研究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策略, 以及这些特征和策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的意义

外语学习策略的选择对提高外语学习能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任何运用得当的学习策略都更有可能使学习者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学习策略可以减少学习者的困惑和焦虑,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外语环境下,越是成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越多。所以,对大学外语学习策略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习者的策略取向,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使英语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质

二、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研究综述)

(一)现有的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在成果

长期以来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以教师为出发点的理论模式上。这个模式通常关注教师可以控制的因素,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美国著名教育家Bloom。他认为,只要教师教得有法,学生的成绩差异就能缩小到最低限度。于是人们研究教法热情高涨,如60年代的听说法、视听说法,70年代的认知法、交际法,后来出现的沉默法、全身反应法等。70年代,澳大利亚教育学家Bigg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模式。这一理论模式包括了一系列学生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动机、方法等)。应用语言学家Rubin发现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于是在1975年率先描述了善学语言者的7大共性;同年,又一位语言学家Stem总结了语言学习成功者的十大特点。1985年,O’Malley和Chamot研究了在美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的24种学习策略。此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O’Malley 和Chamot认为元认知策略控制了认知策略的使用,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成败。进入90年代,语言学家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每一位教师应该知道什么》为多数的策略问卷系统分类奠定了基础。1998年,语言学家Cohen的《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问世,该书对语言学习的主要贡献在于“以策略为基础的外语教学”。

Rod Ellis(1994)列出了语言学习策略的8大特点:1.策略可以指总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指外语学习的具体活动和技巧。2.策略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即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是为了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

3.学习者一般都能意识到所用的策略,并能够描述策略的内容,特别是当别人要求他们注意自己活动的时候。4.策略涉及语言及非语言的活动。5.语言策略能够运用母语或非母语执行。6.有些策略是从外部可观察到的行为,有些策略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活动。7.大部分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可处理的语言信息,因此对语言学习有间接的影响。但有些策略也可能对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记忆策略。策略的运用因事因人而异。

较流行的策略归类有4种,例如,O’Malley和Chamot(1990)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学习者对自己脑力活动的了解及反映如何学的能力,起着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作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主要用于获得、储存、恢复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社会/情感策略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元认知策略包括提前准备、集中注意、选择注意、自我管理、事先练习、自我监控、延迟表达和自我评价。认知策略包括重复、利用目标语资源、翻译、归类、记笔记、演绎、重新组织、利用视觉形象、利用声音表象、利用关键词、利用上下文情景、拓展、迁移和推测。社会/情感策略包括协作和提问。

外语学习成功者(GLL)策略主要研究成果有Rubin(1975)归纳的GLL7大特征和Stem(1975)总结的GLL10项策略等。Steml983年又把10项归纳成4项:1.积极主动的计划策略。指学习者确立总的学习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了解学习进展情况,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2.学术性学习策略。指学习者认真分析、研究目标语的规则、含义及与母语之间的差异,进行必要的操练,并培养记忆技巧,注重语言的知识及技能的双重性,不断监控自身的表现,以达到语言的精确和恰当使用。3.社交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写作、媒介、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求与本族人交流的机会,并培养自身的交际策略。4.情感策略。指学习者能正确处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动机等问题,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

2、国内研究现状成果

2.1 王兄和黄怀芳指出胡斌武将学习策略的构成要素分成元认知作用下的操作性方式及操作控制方式。操作性方式指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时所用的操作程序,通常可视为操作方法、认知技能或认知技术。操作性方式进行各种认知加工,作用于认知过程的各阶段,是学习知识的最直接的手段,是学习策略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操作控制方式是学习策略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一种内隐性的认知操作。这两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史耀芳指出学习策略可分为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两个层次。基本策略指对直接的学习材料起作用的各种学习策略,包括注意集中策略、学习组织策略等。辅助策略是由允许基本策略中那些能有效地进行操作的各种策略组成。

黄旭(1990)认为学习策略主要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组成。其中学习方法指会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方法或技能;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中使用的调控学习行为,尤其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元认知是个人关于与他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任务、目标和方法等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其实质上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在学习策略的结构中,学习方法是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学习的调控处于“中介”地位,而元认知是结构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集中反映了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控性这一本质特征。

2.2 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

影响外语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很多。学习者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两类最主要的因素(张庆宗,2004 :243,王小萍,2000 :50);王小萍(2000 :

50)认为还应该包括任务因素;王奇民和王健(2003:43)强调社会环境、学习文化、学习观念、学习动机、教学模式等因素。我认为学习者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分类比较合理。

(1)学习者因素,即学习者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性格类型、认知风格、智力因素、语言水平、学习态度和动机等。学习者年龄不同,外语语言水平不同,使用的策略也可能不同。学习外语的目的、对目标语社

团的态度、对教师和学习材料的态度,也会影响学习策略的运用。性别影响表现在男性多使用翻译策略,女性则多使用监控策略。学习者观念对策略运用也有影响。持有“学习外语首先要正确,其次才是流利”观点的学生通常多使用语言准确性的策略。

(2)环境因素,即外部因素,包括语言环境、社会环境、学习任务、教学方法等。学习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和国家的语言政策会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受中国传统学习文化“厚积薄发”、“重文轻语”、“师道尊严”等的影响,中国学习者较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但不善于言语表达;听从教师的安排,但不善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作为外语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师生的角色关系、教学任务等都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

我选择这个研究问题,就是因为我英语成绩到了大学就开始变差了,四级考试也没有过,急切的想找到好的学习策略;而且在身边也有很多和我一样处境的人,所以希望能通过我的研究来帮助自己,帮助他们。

在影响英语学习的诸多因素中 ,学习策略是一个较新的领域。近些年来 ,国内外语言学者对学习策略研究给予广泛关注 ,但目前国外学习策略理论的定义和分类并不统一。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分类有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直接和间接策略、学习和运用语言策略。

我比较赞同文秋芳的定义,英语学习策略系统的理论框架又为学习策略研究搭建了新一层平台。该策略系统包括观念和方法两个子系统 ,方法又分为管理方法和学习方法;英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观念、管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总称。英语学习策略中各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观念影响方法 ,方法决定学习结果;在方法中 ,管理方法又影响学习方法的选择;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同时系统内的所有要素还受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类为学习者的外部因素 ,即环境因素 ,另一类是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从理论上讲 ,文秋芳的英语学习策略系统清晰、明确 ,概括比较完整 ,有效地描述了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情况。然而 ,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虑这个系统 ,可以看到:环境因素往往是既定的 ,是学习者难以控制的;此外 ,在学习者自身因素中 ,智力、学习能力、认知等因素也是学习者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的。所以 ,按逻辑推理 ,学习者所能控制的因素主要为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这二者直接影响策略系统,并与之构成整个系统运行的决定性因素。这个系统可以细化为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

三、研究对象

重庆师范大学09级教育学专业学生

四、研究关系

(一)、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1、研究者的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我是一个男生今年20岁,被研究者也是同龄男生,能够和被研究者更好的接触,不会遭到年龄差距的心理影响,我们之间可以有比较投机的话题。被研究者也是我们学院的的同级的同学,我们身处在同样的文化中,同样都

是汉族,接受同样的教育,所以我在对被研究者进行访谈时效果更加明显。

2、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

我作为研究者应该认为“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在从事研究之前我有自己的假设,我的任务就是到实地去了解有关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假设进行证伪。

我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会因为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的兴趣照成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在研究中自己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结果的“前设”保持客观的态度;因为我四级考试没过,英语成绩也很差的经历可能会对我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对于被研究者的回复误性阐释和评价

(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我的研究采取公开的形式,让被研究者知道我在做研究,让他也完全参与进来;但是对于被研究者来说我是局外人,可能不能完全了解他,对于我这个外来群体来说研究会造成很多困难,不能让他们把自己完全暴露出出来。

五、参考文献

[1]黄旭.学习策略的性质、结构与特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4).:82-106

[2] 刘电芝,张荣华.学科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运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26-29.[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586-590.[4]斯日古楞.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19-23.[5]魏声汉.学习策略初探[J].教育研究,1992(7):56-70

[6]王奇民、王健.制约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策略因素探析[J].外语界,2003(2):41-46.[7]王兄、黄怀芳.学习策略研究综述及其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1(2):111-113.[8]王小萍.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述评[J].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47-51.[9]张庆宗.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1-244.[10]周春宇.外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114-116.[11]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3)

[12]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 2001(5): 66.[1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2.[14]文秋芳.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导读[M ]科恩1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1.[15]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

(1): 39.[16]杨翼.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93.[17]吴平.从学习策略到对外汉语写作教学[J].汉语学习,1999(3):55.[18]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9

上一篇:互联网创业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教案《小老鼠吃辣椒》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