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欣赏走进化学的教学反思

2024-04-23

让欣赏走进化学的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让欣赏走进化学的教学反思

12月29日,区教研室到我校进行了周三听课活动,我在豫小自然实验室上了一节音乐欣赏课《走进新疆》,区音乐中心组教研员徐建秋老师以及美术教研员作为听课教师,在课后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也做了深刻的反思。

我上的是一节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整节课主要由欣赏新疆民歌《新疆好》为主,简单欣赏新疆其他民歌为辅,让学生感受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通过欣赏,了解新疆民歌的演唱形式及特征,并感受歌曲的舞蹈性节奏,拍手给歌曲伴奏。也明白新疆人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感受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课前我做了很大的准备,我收集了多首新疆的民歌和舞蹈影片,准备了多幅新疆地域特色的图片,并整理在多媒体课件中,我还准备了新疆特色的小帽子和铃鼓。我整节课的设计比较流畅,用具有新疆曲风的儿歌《娃哈哈》导入很自然的过度到了新疆这个话题,大量分类了的新疆图片的展示是我的一个亮点,可是由于大屏幕没有遥控器打不开,我准备的资料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欣赏歌曲《新疆好》的整个设计过程和实施过程都是我需要反思的。

设计过程我是让学生听赏歌曲之后说说歌词唱了什么内容,通过歌词描绘“风吹草地见牛羊”、“戈壁沙滩变良田”、“葡萄瓜果甜又甜”等一派美丽富饶的新疆景色让学生了解新疆热爱新疆,而后简单介绍歌词曲作者,让学生对其有个简单的了解。接着哼唱歌曲感受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并找到有新疆特色的节奏为他伴奏伴舞。最后,用对唱新疆民歌来结束课。徐老师说得很对,课的设计表面上是很流畅很完美的,但是我注重了表面却放松了音乐内涵的挖掘。

声乐作品和标题音乐可以在标题和文字中找到根据,那么对于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学生是不是照样能感受到呢?为了更深入地让学生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乐 音本身的写作手法的形象描写上下功夫。

设计是如此,但是在实施教学的时候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

我上课的班级是六(2)班,由于男孩子多,又不在自己本班教室,所以孩子们都按捺不住自己,让整节课沸腾起来。这就是我要反思的第二个问题,高年级音乐课堂如何组织教学。

六年级学生大多是十二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求知欲旺盛,活动性大,模仿力强,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那我就要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要把组织教学有效地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更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扬长避短,使自己始终保持一定的权威性、示范性,减少失误。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上课的激情和基本素质我都是拥有的,但是要做到更好就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兼顾,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不断完善自己,保持我原有的优点,“取精华而去糟粕”,把缺点改变成自己新的亮点。希望在今后的听课活动中能学习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吸取更多的教学经验。

篇2:让欣赏走进化学的教学反思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了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了化学实验的要求。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的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学生明确了实验后废物的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等等。课堂上,我讲解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时,结合了具体的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演示完成后让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只注意了实验的现象,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与方法,总是急切地盼望自己动手实验。因此,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显得不规范,进行实验时成功的可能性就降低了,缺乏整体的认识。在后面的活动与探究中,要着重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这一块作必要的训练。

篇3:让情景教学走进化学课堂

一、课堂情景实验化, 增强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 应该重视实验, 实验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化学教师, 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效教学手段来创设情景, 既能达到对疑难问题的解决, 也符合现在探究性学习的要求.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现象,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 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喜爱除了来自于实验千变万化的现象, 还有学生对于未知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在实验中学生亲自操作, 受外来约束、压力比较小, 那种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他任何时候无法比拟的.如果是演示实验, 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所学知识的相互探讨, 验证原理, 发现实验中的新问题, 然后对物质的反应和操作进行分析,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素养、求实的探索精神.

因此, 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试验和学生实验,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例如, 在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之前, 我们先叫学生做“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的实验, 这样便把学生引入到一个非常好奇的意境中来了, 当然整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课堂情景问题化, 增强趣味性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 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 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化学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全堂课起关键作用的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这就形成了想迫切学习的情景, 为后面学习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中建构问题情景, 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矛盾运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讲酯的内容时, 首先提出问题 (1) 为什么老陈酒有一股醉人的香味? (2) 厨师做菜时经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作调味剂, 为什么?问题轻松, 涉及生活, 学生兴趣非常高, 之后演示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 学生亲眼观察到在Na2CO3溶液中凝结一层油状液体, 亲自闻到了它的特殊香味.结合前面所提的问题, 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情境后, 再讲解相关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所提出的问题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不能过高或过低.

三、课堂情景生活化, 增强真实性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 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创设情景,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为了加深学生对油脂性质的理解, 我们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情景———实验室的棉花很容易吸水, 大家都知道棉花树是在野外生长的, 那如果开花时碰到下雨, 棉花树会不会遭灭顶之灾呢?这个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 看似简单, 但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解决了这类问题后, 在日后再遇到“鸭子游泳时为什么不会湿?”等类似问题是, 就会将鸭子的羽毛与化学的油脂知识联系.

学习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运用, 以方便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才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归宿,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化学课本的密切联系, 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课堂情景多媒体化, 增强信息性

多媒体技术因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 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可以宏观模拟微观, 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变静态为动态或对瞬间定格分析;模拟实验室中不能或不易完成的实验, 使实验更加完整;各种场面模拟, 展示感性材料, 缩短时空距离.多媒体影像生动形象、图文并茂, 为学生创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情景;优美的韵律、欢快的节奏, 使学生为之动情, 即集中了注意力、乐于求知, 又巩固和加速记忆所学的知识.例如, 像盐类水解这样抽象的教学内容我们便可以制作模拟动画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又使得整堂课更为轻松.

五、重视学生思维训练, 增强灵活性

化学情景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 能让学生越学越聪明.情景教学强调概念的形成过程、解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和规律的揭示过程, 常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问题的探索研究上来, 就是连差生也容易想进去, 学进去, 从中尝到思考的乐趣.逐步爱上化学, 真正做到把兴趣还给学生, 把魅力还给化学.然而,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 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 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篇4:让欣赏走进化学的教学反思

一、案例背景:关于氯气这节课的教学,很多老师还是以比较传统的上法为主。从氯气的物理性质讲到化学性质。其中有的老师只是演示一小部分实验或者直接讲实验。因为他们其中有这样共同的顾虑:氯气是有毒气体,让学生的动手,如果没有操作好,会发生实验事故。干脆不与这个有毒气体打交道,直接用多媒体演示。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氯气这个单元的教学就很难真正落实课改精神。我开始思考是否真的不能落实课改精神呢?改变传统的教法。我受到大学微型实验课程的启发,把微型实验搬进了这堂课。

二、案例事件:

1、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在必修一的专题二,其主要内容包括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钠镁及其化合物。其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又包括了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溴碘的提取。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 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 使学生初步掌握氯气与金属、氢气、水、碱等反应的化学性质;

③ 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与金属、氢气、水、碱等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2)、过程与方法:①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

③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通过对氯气的重要用途和氯气是有毒气体的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好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②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③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与水反应、与碱溶液的反应

4、课时安排:2课时

5、教学准备:(1)仪器:学生自制的一套微型仪器(包括消毒过的青霉素瓶、针筒、输液管等)

(2)药品:浓盐酸、氯酸钾、淀粉KI试纸、超细铁丝、火柴、有色纸张(或红花)、氢氧化钠溶液、品红溶液、PH试纸、硝酸银溶液、稀硝酸

(3)多媒体教室

6、教学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氯气的性质体现反思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

(2)过程:用学生收集的含氯生活材料创教学情景→引入问题→实验探究→总体深化升华→阅读、总结要点→结合实际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化学走近生活。

(3)方法: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采用讨论探究、实验验证、自学归纳等方法,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入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和亲身体验

第一课时

7、教学过程:

[展示材料、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展示、发表课前收集的含氯材料或信息

[教师活动]:与学生共同分享,作出评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并简要汇报该材料的化学成分

[设计意图]:①让学生在收集过程中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②通过汇报,学会交流、分享;③同时起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教师活动]引入课题:氯气有这么多的用途,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氯气,为什么它有这么多的用途。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财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制取一小青霉素瓶氯气并观察一下氯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学生学生观察、讨论、(事先要指导学生闻有毒气体的方法)由学生得出结论:氯气为黄绿色的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

[设计意图]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鼓励多动手,克服对有毒物质的恐惧心理。

[学生设疑]氯气有毒, Cl2中毒如何处理?氯碱厂在生产中如何防止氯气泄漏?多余的氯气如何处理?

[教师活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学生活动]:用碱溶液来吸收多余的氯气,把用针筒吸5ML的氢氧化钠注入刚才制取的氯气中,发现氯气的黄绿色消失。

小结:氯气可以和碱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盐、金属氯化物和水。工业上可以用氯气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

[设计意图]:直接从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关于漂白粉的教学为氯气与水是否反应的探究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氯气会与氢氧化钠反应过渡到引导学生对氯气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引出结构决定性质的主线:让学生分析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结论:氯气是很活泼的气体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哪些实验来证明氯气是很活泼的气体呢?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积极展开讨论:

氯气和活泼金属(锌、铁)反应、活泼的非金属反应。与淀粉KI反应。(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介绍过)

[教师活动]:肯定并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一]:先用微型仪器制取一比小青霉素瓶氯气。把超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粗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段小火柴梗,点燃火柴,待火柴即将燃尽立即把细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二]: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实验现象

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一般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

2Fe+3Cl2 2FeCl3

(2)Cl2与碘化物、溴化物、FeCl2等还原性物质反应

Cl2+2KI=2KCl+I2(I2遇淀粉变蓝色,这个性质可以用来检验I2的存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分享。阶段性小结,学会归纳整合。

三、案例结果

上完这节课,就有学生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什么时候我们再来实验室做实验。我笑了。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原来化学也可以学得如此轻松有趣。也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有毒气体的恐惧,只要制取、使用方法正确,是不会发生事故的。

四、案例评析及启示

在本节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学习,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质疑、相互欣赏、相互合作、相互分享、有智慧的碰撞,也有思想的共鸣,培养了开放思维和参与意识。

在课后,我在以下几个发面进行了思考:

1、在实验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观察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多方面培养提高观察能力。

2、微型实验不仅仅在氯气这一章节的应用,可以进一步的推广。

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更追求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篇5: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篇6:让我们走进地理世界 教学反思

一、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1、本节课我讲授的时间有多少?

讲授时间长,将近30分钟,播放视频约6分钟,学生发言时间少,不过每个问题之后都会与学生有简单问答,但不深入,学生普遍害羞,不喜回答问题。

2、我的说话语调怎么样?

过于平和,不够抑扬顿挫,起伏不足,轻重音把握不好,听起来有些沉闷。

3、体态语言怎么样?

可能有些紧张,动作不够自然,手抖动被学生发觉,学生问“老师,你看起来有点紧张”。所以,记得要淡定,备好课,就什么都别怕。

4、在教室的走动情况?

在过道之间不断走动。但是我不知道这种走动的频率应该怎么样才适合?学生讲话时,走经学生身边也是一种保持课堂纪律的方法。

5、对学生微笑了吗?,10班的课我都是微笑着面对学生,但13班似乎少了微笑,也许这是这节课上得不好的原因。

6、训斥学生了吗?

在9、10、13班上课,9班的纪律是最好的。我想原因在于9班第一节课没有驾驭课堂,倒是课堂秩序有点混乱,学生很活泼,对感兴趣的话题积极性非常强,喜欢与周边同桌交流,而害怕举手发言。但是尽管如此,我都没有怎么对学生发火。课后,一个同学对我说“老师,其实你可以凶一点。”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心里有点挫败,第一节课,虽然是导入课,虽然达到了我课前所预想的引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的教学目标,但总的感觉并不是很好。13班的时候,我对个别学生做出了较严厉的批评。原因在于他们一直不守纪律,一直在说话,我的声音根本盖不住他们的讲话声,全部各个角落的声音都把我的声音覆盖了,没办法只能停下来几次,忍无可忍之下我对部分较突出的学生进行了批评:“如果你们再讲话就请你们站到后面,再不行请到课室门外去。你浪费了我一分钟,就是浪费班上每位同学一分钟,加起来你就占用了别人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请你注意言行。”

7、授课后,你快乐吗?

还是快乐的,但是我还是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些挫败的感觉。

8、导致我心情不佳的事件是什么?

在13班上课的时候,有个别学生在下面重复我说过的字词,是因为我的普通话发音不准?我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咬字,语言要更加精炼些。这种不被尊敬的感觉,挺令人难受。

9、尊重学生举例:

今天学生举例有撒哈拉沙漠我的封闭式提问太多,开放式提问少,导致学生的思维开阔度不高,也许是13班后半节课课堂有些沉闷的原因。

10、我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

篇7:让欣赏走进化学的教学反思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扬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表扬其实就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进行愉快教学。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善于表扬学生。他因多表扬,勤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成为“乐学”即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有人统计,在《论语》中,有关孔子表扬学生的记载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他即使批评学生,也言语友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美国一教育学家詹姆斯说,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今日的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对表扬更是倍加关注,新理念要求我们通过表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信任、尊重、激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高度发现并挖掘学生潜能。

笔者认为,要抓好课改,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勇于挑战自我,重视表扬,要把表扬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巨大法宝。

二、表扬——需要多种方式

1、以“口”为主的表扬——用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

2、以“笔”为主的表扬——利用“作业本”、“板报”表扬。

3、以“笑”为主的表扬——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

4、以“评”为主的表扬——评选先进集体或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5、以“展”为主的表扬——选拔优秀或进步十分明显同学的作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展览。作展览要与教学紧密结合,目标要明确。每次的展览,是偏重书写、格式、正确率,还是偏于技能训练等,老师要心中有数,要体现作业展览的计划性。作业展览,不光使受表扬同学受到表扬激励,还能为他人树立榜样,提高全体同学的作业水平、实践能力。

6、以“奖”为主的表扬——发奖品或给予丰富多彩的精神奖励。

7、以“生”为主的表扬——让学生自我表扬与相互表扬。

三、表扬——需要把握分寸

1、培养学生反思、自纠的意识——通过谈心、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等教育途径,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在和善、诚恳、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民主评议,个别谈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注意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勤于自检,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表扬时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形式上不搞“两极分化”——对优生的表扬,注意多论事,通过表扬具体的事例,让他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赏识,对学困生的.表扬要注意多点名,在面上要加大对他的表扬力度。要让学生特别是优生,能不断拿自己近阶段成绩与昨日成绩相比,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的意识。

篇8:让环境保护走进高中化学教学课堂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知识, 增强环保意识

学校是培养环保意识的主要渠道, 但是培养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 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某些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 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有时也要依靠有效的化学方法。因此, 高中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 化学教材中潜在着许多与环境教育相关的话题, 在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到化学各章节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珍惜资源、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同时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优秀科学家的小传, 突出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1]。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离不开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接受化学知识、认知物质性质与制法都与化学实验密不可分, 在化学实验中进行环境教育最有效。通过实验这样的感官教学, 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够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决心。

三、通过多媒体演绎“参观实践”, 让学生感知环境的重要性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的普遍存在, 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或产生环境污染物, 而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 学生因身临其境, 深受其害, 所以结合环境污染实际, 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2]。但我国大多数学校以高考为出发点, 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一些实际单位参观实践。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学生在教室就能够形象地感知一些铁粉厂、水泥厂、造纸厂、牛奶厂的生产和环保情况, 看到这些厂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描述, 在拓宽学生视野, 增强他们感官认识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学生感知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印象。

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环保, 自觉树立环保意识

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有些事情是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的,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很多都与环保有关。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多加关注,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此外,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环保理念带进家庭之中, 让每个家庭成为绿色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 即环境标志产品, 不用或少用塑料袋, 节约并循环用水, 垃圾分装等等[3]。

五、结语

总之, 将环保意识渗透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来, 不仅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拓宽学生眼界, 丰富课堂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从心灵深处唤醒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金晓红.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J].中学生数理化, 2012, (4) :86.

[2]张敏笼.在化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考试周刊, 2012, (3) :96.

篇9:让家庭小实验走进中学化学教学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来完成,可以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還可以自由发挥,可以反复观察,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非常乐意去做这样的家庭小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

(二)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家庭小实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重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家庭小实验的实验材料以及仪器的替代品,既价廉物美,又安全可行,更可贵的是学生真正体会到 “有用的化学”的实用价值,因为兴趣,有了主动的态度,也就有了探索的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加强了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

化学课本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枯燥。家庭小实验起到了联系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例如,节日的烟花五颜六色,照亮星空,多么漂亮,而它也是由含多种金属元素的化学试剂制成的;平时看电视,会看到不少各种各样的广告,特别是药品广告,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探究它们的成分。家庭小实验的开展,可以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进一步的关注,明白平时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验活动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其中既有操作活动,又有思维活动;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既有知识经验成分,又有技能经验成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和理解化学基础知识,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

二、家庭小实验案例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高度重视并依靠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家庭小实验,最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特设计如下实验,给学生在家开展家庭小实验提供参考。

(一)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利用家庭现有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实验药品和仪器,研究这些药品中金属元素的存在,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些药品中分别存在的Ca2+,Mg2+,Al3+,Fe2+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实验的原理

1.通过焰色反应验证Ca2+。

2.通过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

产生白色沉淀,并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证明有Fe2+,先产生白色沉淀后逐渐减少,最后白色沉淀保持不变,证明有Mg2+,Al3+。

3.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Al3++3OH-=Al(OH)3↓

Al(OH)3+OH-=AlO2-+2H2O

Mg2++2OH-=2Mg(OH)2↓

(三)药品种类

铝碳酸镁片,钙中钙,速力菲,旺旺雪饼包装袋中的干燥剂,苏打,白醋(含6%的醋酸)。

(四)实验器材

玻璃酒杯,小碗,小塑料量杯(喝止咳中成药后留下),一次性筷子,燃气灶,一次性塑料杯,洁净白纸,空的玻璃药瓶,塑料小喷壶,白酒,白醋。

(五)实验过程

1.验证速力菲药片中是否含有Fe2+。

步骤:

(1)取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袋(含CaO),剪开袋口将干燥剂倒入一只塑料纸杯中,再加入适量苏打(Na2CO3)后,加水溶解,筷子搅拌后,静置(制NaOH溶液)。

(2)取一片速力菲药片,瓣成两半放在一张洁净的白纸片上,用药瓶快速将药片研碎,转移至小碗中,加适量白醋溶解,用一支筷子搅拌,静置。

(3)取(2)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玻璃酒杯,再用塑料量杯加入足量的(1)中的上层清夜,观察现象:(不见明显的白色)灰绿色的沉淀,上层有红褐色,放置一段时间后全部变红褐色。

结论:速力菲药片中含有Fe2+。

2.验证铝碳酸镁片中是否同时存在Mg2+和Al3+。

步骤:

(1)取铝碳酸镁一片,拌碎后放在一张洁净的纸片上,用药瓶将它研碎后,转移至另一洁净的纸杯中,加适量的白醋溶解,搅拌静置。

(2)取(1)所得上层清液于一洁净的玻璃酒杯,少量逐步加入如第1个实验方法所得的NaOH溶液,观察。

现象:刚开始白色沉淀逐渐增多,后来逐渐减少,继续添加足量NaOH溶液后,仍然有部分白色沉淀存在。

结论:铝碳酸镁片中同时存在Mg2+和Al3+。

3.验证钙中钙药片中是否含有钙

步骤:取一片钙中钙药片,放在一张洁净的白纸上研碎,转移入一洁净的小碗,加适量的白醋,搅拌溶解后,装入小喷壶,然后打开煤气,往火焰上喷。

现象:火焰由蓝变砖红色。

结论:钙中钙药片中含有钙。

三、开展家庭小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使家庭小实验更加生活化、趣味化

生活离不开化学,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化学的学习妙趣横生,因此,在进行家庭实验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成为我要学,使学生从兴趣的培养转化为稳定、持久的学习化学的热情。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尽管是家庭小实验,也应该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注意安全,指导学生安全完成家庭小实验,并且根据教师所讲的要求、步骤,开展实验、记录好现象、填写好实验报告,在家由家长签字,同时,学生一定要将实验过程中见到的异常现象做好记录,作为今后继续探究的内容。

(3)教师要及时验收评价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所完成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这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如果对参与“家庭小实验”的同学给予积极的评价,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及时验收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总结和评价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采取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过程评价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能真实反映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和描述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分析归纳的能力等。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更懂得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与环境、社会发展关系密切,教师要长期耐心地指导。家庭小实验也是同学们自己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同学们就是演员,爱怎样表演,都能够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篇10:让欣赏走进化学的教学反思

一是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感悟道理。“尊重国旗、热爱国旗”的情感,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为说,是比较抽象和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捕捉了几个“生活现象”(即国旗出现的几个场景),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国旗的亲近感和爱国情感,同时对下文启发学生想象国旗为什么是红*的以及几个黄*的五角星分别代表什么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是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的既定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思品课上要有意识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学生情,以情促行。《下课了,放学了》这一案例中,为了教育学生放学后怎样合理安排看电视和做作业的时间,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师创设了《放学后》这一小品,让学生通过小品受到启示。

三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天地”,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行为。《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一些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把道德认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

篇11:让教学反思为化学教学插上翅膀

宜兴市官林中学 胡一平214251 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如何教,如何教得更有效,更切合新课程实际,更切合新时期学生实际,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如同做实验,尽管课前的准备工作已相当充分,思考已到位,计划的制定也非常详细,但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验的结果也难以预料。所以,教师不应只满足于把教案写了,课上了,作业批改了,还应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的所得、所思、所感,不断总结,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让反思为化学教学插上翅膀。

那么,反思是什么?反思是指对已经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再度进行回顾、分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其经验与教训,进而重新编制新的方案或策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教学是狭隘的教学”。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师功底,提升专业素养

显然,化学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只有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老师方向发展。不仅要对观念、兴趣、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而且要对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进行思考、质疑,更重要的是要从课堂教学目的、内容、组织、方法、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方面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书写“教学案例”、“教后感”等方法来反思自身的教学。因此以下问题可以成为我们经常思考的对象: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到位?本节课应如何设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和方法?媒体使用是否恰当?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何改进和优化?等等,经过长期的思考,并能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就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事实证明,反思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总结精彩片断,反思最佳教法

就如何把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巧妙联系,我设计了这样的过程片断,请学生写出Fe2O3分别和盐酸和氢碘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请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结果全班写出的都是两个相似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6HI=2FeI3+3H2O 此时,我因势利导:(1)谁能回答以上反应是否正确?(2)我们已学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FeCl3和HI是什么剂?具有何性?(3)Fe3+和I-能否共存?系列问题使全班气氛由静思到议论再到高潮,顿时思维定势被打破,立刻有同学回答第二个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主动上黑板写下了离子方程式:Fe2O3+6H++2I-=2Fe2++I2+3H2O。

这个问题的反思一直延续到了课后,学生最后在学习小结中说:这两个反应反应形式相同,反应本质完全不同,因为有FeCl3溶液而没有FeI3溶液。我认为教师应充分寻找知识间的最佳结合点,引发学生共鸣,留下精彩回忆。

三、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教学中要把问题看作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以问题来促进反思,通过反思来生成更多的新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反思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氯气时,提出以下系列问题:①日本侵略我国时,使用过氯气弹,使成千上万的中国军民惨遭毒杀,在战场上氯气弹被称为杀人不见血的“魔王”,由此你能推知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②根据氯气的原子结构,你能推知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③战场上为防止氯气的毒害,常用稀碱性溶液浸过的毛巾捂住口鼻,你又能推知氯气有哪些性质?④Na2O2、H2O2有漂白性,氯水有漂白性吗?⑤制取氯气的反应为MnO24HCl(浓)依据该制取MnCl2+Cl2+2H2O,原理,联系以上所推得的有关物理和化学性质,结合初中我们学过 的H2、O2和CO2的制取,你能预测制取Cl2的发生、干燥、除杂和收集装置吗?⑥通过Cl2的性质的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能说出Cl2有哪些用途吗?通过以上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反思教学得失,倡导理论提高

教学总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反思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备课时遇到什么困难,是否调整教材,其目的在于显现教师的内隐理论;二是课堂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其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三是下课后感到有哪些满意的地方,有哪些困惑,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价,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如“物质的量”是老师公认难讲的概念课,我反思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制约教学效果的三大“瓶颈”:一是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发达,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不强;二是教师很少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驾驭教材,教学内容整合不够;三是教师未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得不够,导致学生似懂非懂。我尝试按“三么”流程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第一、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教师以客观需要设问,“如何知道一杯沙子的数目?”学生自然会想到数,是一粒一粒地数吗?教师以生活经验启发,“为什么将12个鸡蛋称一打?”等科学记数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科学计数应遵循的原则(精确而方便),引出用“分集团”数大量微观粒子的方法。第二、(物质的量)是什么?教师类比,“如何描述一杯沙子的质量?”学生自然想到用克(单位)理解质量(物理量),“多少质量是1克?”这涉及单位的标准问题(教师要多举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论的熏陶,如何描述概念?);类比引出规定,用摩尔(单位)描述物质的量(新引入的物理量),多少(微粒)是1摩尔?这也需要确定摩尔标准,自然引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和阿伏加德罗常数,理解科学研究继承方便的原则。第三、(物质的量)怎么用?教师继续类比,“已知一杯沙子质量,如何求一堆沙子的杯数?”“已知一杯沙子的数目,如何求一堆沙子的数目?”引出摩尔质量、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的关系。根据上述教学过程,学生能将抽象概念与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学习起来很轻松。复原科学研究历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以生活素材为例,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是学习概念的重要手段,新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同化顺应程度,是关乎本课成败的关键。这种反思利于教师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设计教学环节,高屋建瓴地掌握概念课程教学的实用套路。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提升教师的功底,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真正让教学双方都从反思中获益,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服务。

篇12:让期待和欣赏走进学生的心

1 了解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专学生大多数中考成绩不理想, 对学习缺乏自信, 对未来非常迷茫, 有一部分学生选择中专就读完全是家长的意愿, 而本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 因此, 厌学、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逆反成为在校中专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专学校里, 有一部分学生不愿与他人沟通, 缺乏团队精神,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享乐;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思进取, 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 沉迷于网络, 上课说话、吃东西, 课间抽烟, 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这些行为加大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度, 也对班主任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中专学校的班主任, 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 要设法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重新建立勇于面对一切的信心。

2 针对学生特点, 建立心灵沟通的桥梁

2.1 关爱与尊重

教育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学生, 这种关爱要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方方面面, 要涉及每一位学生。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生两颗心发生碰撞的过程, 在不断碰撞中, 实现情感的交流、升华。要想实现这种情感的升华, 班主任就必须以真诚的心来赢得学生的信赖, 以高尚的师爱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生懂得爱。只有这样, 师生的关系才会拉近, 心才会贴近, 谈心才能有好的效果, 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那些违纪的学生, 班主任更要了解他们的心理, 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在笔者所带的班级里,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学生偷偷拿走了同宿舍学生的手机, 丢手机的这位学生找到笔者, 说明了事情的经过, 笔者了解情况后, 并没有在班级公开批评这位偷手机的学生, 而是在课间把他叫到没有人的实验室和他谈。这位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好, 父母都是下岗职工, 笔者对他说:“老师相信你, 你是出于对手机的喜欢, 一时有了错误的想法, 对吗?如果你真的喜欢, 老师送你一部手机。”最后这位学生含着泪说:“老师, 对不起, 我知道错了, 我下午就把手机还给他。”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问题上, 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真心想帮助他进步, 让教育在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2.2 理解与欣赏

作为一名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要理解学生,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对于成绩不好或极其调皮的学生, 批评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并表扬其优点, 把优点放大, 再具体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实事求是地帮助其分析错误, 这样比一味地严厉批评效果要好得多。教育的奥妙在于给予学生足够的赏识, 而这种赏识正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只有赏识学生, 学生才会向你讲真话, 认可你、信任你, 教育才能不停留在表面, 而是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变成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 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3 新时期中专班主任应具备的教育理念

3.1 增强学生自信心, 激发潜能

新时期中专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应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 增强他们创造美好未来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我行, 我们能行, 我们能做到”是给中专学生提出的口号, 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即使自己没有机会上重点高中, 将来同样可以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3.2 正确把握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 班主任会遇到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学生, 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千篇一律, 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时, 教师要正确把握好教育的时机, 掌握教育的度。现在在校的中专学生大多是“90后”, 年龄偏小, 思想不成熟, 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 过于严厉的批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难以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相反, 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正确的引导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篇13:让音乐欣赏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题音乐;反复聆听;小学音乐四步法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应该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那么,在我们的欣赏课上应该让学生聆听什么?怎样聆听?为什么这样听?如何在课堂中追求有效的聆听呢?

欣赏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反复聆听,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在聆听中去感受、体验、表达、表现以及创编。那么,我们的“反复聆听”应该怎样听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心里明确:“学生现在在哪里?”“你将要带着学生到哪里?”有目的的,丰富的听。

我在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课时,主题音乐的学习就是通过反复的聆听来记忆的。在断听、精听这一环节来完成的。

第一次聆听,目标:情绪。“请你来说说听到这段音乐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用内心直接碰触音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上升一个梯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导出音乐要素:情绪。启发式的问问题,教师作为引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聆听与思考的过程中教学。

第二次聆听,目标:初步感受,律动,旋律走向。“让我们随着热烈的音乐动起来”。在听的过程中,加入律动,让听变得更丰富,让学生用身体来表现音乐。这次的律动是老师预设好带着这孩子们来做的,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用这个动作来表现音乐呢?”这个时候,问题抛出来,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律动也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从律动中获得了答案:旋律的上下行。

第三次聆听,目标:再次感受,创编。“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来表现一次”。第一次的律动也许学生还有些模糊的跟着老师来做的,但通过上一环节,学生明白了“律动是跟着旋律的上下行来表现的。”有了理性的思考,再来表现音乐然后自己来创编律动。

第四次,第五次的聆听,目标:感受,创编,由个体面向全体。“我们一起来学学他”。是根据学生自己创编的律动来表现音乐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六次聆听,目标:细致化,图谱。有了前面聆听,律动的铺垫,“这段音乐有几句呢?”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了大体的方向,学生和老师一起动动手,画一画音乐,触摸音乐,把听到的音乐用线条视觉表现出来。

接下来,就是学唱主题旋律。与歌唱的整合。唱会——唱好——会唱。循序渐进的来演唱,①老师范唱。②默唱。③轻声唱。④放声唱。⑤解决难点。⑥提高难度唱好。⑦创编歌词。

最后,学生在聆听,律动,演唱了主题旋律已经熟悉的情况下,完整聆听全曲,“这段旋律在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呢?”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比较简单了,教师出示主题音乐:因为这段旋律在乐曲中反复出现,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主题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反复聆听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时候要想着:我是为了学生更直观、更容易、更兴趣的学习,才使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的,而不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某种创意、某个亮点而专门设计的。我的这节课主题音乐的学习是通过探究法,有坡度,层层递进来设计的,课堂效果良好。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第一主题

再次,说说欣赏课中的几个小点:

(1)语言的准确性。这点突出的表现在给学生讲知识点的那部分,我们经常把节奏、节拍;这个音乐、这个串铃;讲了什么?弄混。应该把语言用音乐的术语表达出来,比如:这段音乐,这件小乐器,表现了什么情景等等。

(2)用音乐的手段解决音乐的问题。也就是知识怎样和音乐活动融合起来。听一位老师的课,整个课堂都比较舒服,但一遇到知识点就让大家觉得听得很累,学生学的也很累,比如说,在讲切分音时,把节奏单独拿出来讲解,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掉了下了,而且觉得越讲越难,如果我们把它放在音乐中,让学生多感受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3)提问的有效性及指向性。我们每一个问题都是为谁服务的?在备课时一定要琢磨好,而不能无目的的问,为了问而问。比如,我在讲《在钟表店里》这节课时,设疑导入,“在这段音乐中有许多有趣的声音,它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声音呢?”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你能用你的声音或动作来模仿它们吗?”既模仿了声音又做了律动。是遵循新课标中提到的三年级的学生应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喜欢的音响这一点的,所做的律动,也是学生自己的体验,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规定动作。“我们一起来学学他”用一句很自然的话把全体学生都带动起来,学生的参与面广,面向全体学生。

(4)提问要有效、有指向性,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的评价语也要丰富、有针对性,有音乐性的评价。我在学校做公开课《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节课时,学生创编歌词:“在这金色的大厅里”我就顺着学生说:“你真是个创作天才,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里。”说到这,学生能创编出这样的歌词,我想是从前面的导入观看管弦乐演奏视频联想到的吧。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只要我们设计好导入,就很容易把孩子们带入到我们课堂的情境中。设“难”。课堂中怕学生出错吗?不怕。这就是教和学的过程。我在讲《在钟表店里》这课时,“谁能来唱一唱刚才你听到的旋律?唱了几句?哪两句是相同的?”给学生仍问题,再解决。

(5)课堂的生成。我们年轻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容易按着教案的流程走,而没有注意到课堂生成的东西,反而发现它要压住它,或者不管它,直接略过,原因就是“我的教案里没有”。我在上《在钟表店里》这课时就有这种错误,在我用碰钟模仿完大钟的声音后,有一位学生的答案是小闹钟,我没有理会直接掠过,如果能够让这位学生拿着碰钟试一试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不怕出错,老师最后再把他拉回来,体现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6)怎样表现。主题旋律的学习,用不同的声势来表现它所出现的次数。我在讲《钟表店里》这节课时,主题旋律出现了三次我都让学生唱歌词,把前面做过的音乐活动都省略了,相当于前面的音乐活动白做了,如果能够用唱词,律动,伴奏不同形式来表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放听环节也同样如此,把前面做过的活动有计划、有层次都融入进来。

(7)最“笨”的办法来学习。就是说,我们的一节欣赏课中,学生必须学会的知识点,我们即使用最“笨”的办法来学习,也要学会,学扎实。我在讲《在钟表店里》这节课时,主题旋律第四句的学习就没有学扎实,应该再放慢脚步,多唱几遍。其中,在听辨主题旋律三次的出现有什么不同时?应为这个问题比较难,我就用最“笨”的办法,把三次音乐单独截了下来,准备让学生对比听。没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一个惊喜,他们能够分辨出来。我的这个“笨”办法也就没用上,这里想补充的一点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要过多的停留。

篇14:让艺术欣赏走进幼儿生活

一、挖掘日常生活中美的元素

桌布的图案、童趣化的镜子等都成为日常生活中美的元素。可以通过细节的改变, 激发幼儿主动改变身边事物的欲望, 让幼儿在普通生活中培养艺术情趣。

1. 多元互动, 区域材料中凸显艺术元素

区域活动中, 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来丰富自己的经验, 因此, 材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关键和灵魂。将艺术元素渗透到材料中, 使材料体现出多元互动的特征, 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感受力。

2. 由活动室向盥洗室、睡眠室拓展延伸

在环境创设中, 盥洗室、睡眠室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实际上, 它们都是幼儿非常熟悉, 且喜欢停留的地方。这些场所中富有新意的布置与设计, 能巧妙地向幼儿传递出艺术的信息。

造型与色彩是美术的两种基本语言, 也是欣赏的最基本要素。睡眠室中, 从室内整体色彩的运用到屋顶的灯饰都力图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 在保证幼儿睡眠质量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欣赏的元素。墙裙、窗帘、枕套等的色彩运用简洁明快、协调统一;星形、花瓣形、月亮形等不同形状的灯具, 让幼儿领略到生活中同一物品的造型变化。

盥洗室中, 除了童趣盎然、整洁明快的大环境, 细节中也巧妙地将艺术的语汇渗透其中。形状各异的镜子, 层次交错的绿色植物, 造型别致、颜色迥异的水龙头, 旋转、推拉、按压等不同的出水方式, 让孩子在体验造型与色彩形式美的同时, 也积累起更多艺术化的生活经验。

二、营造蕴含艺术美的活动环境

“生活即环境, 环境即艺术”, 可以把生活中的色彩、线条、材料、肌理等有机组织起来, 在幼儿生活的各处, 于细节中融入艺术的元素, 使幼儿时刻浸润在具有形式美的环境氛围中, 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

1. 由室内向户外的拓展延伸

幼儿在园生活包括了入园、盥洗、进餐、饮水、如厕、睡眠、加餐、离园八个主要环节。将不同形式的审美元素融入到这些环节中, 让幼儿随时接受“美”的视觉刺激, 这种实效性是单纯的“欣赏课”所不能替代的。

以入园、离园环节为例, 楼道、门厅是幼儿入园、离园的必经之路。为了让幼儿在这种每日的“重复”中欣赏到美, 我们在低矮的墙面上创设了“立体旋转名画拼图区”, 幼儿每每经过都可以触动旋转拼图, 欣赏变化中的大师作品。这种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的体验方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审美体验的需要。

户外是幼儿最天然的学习场所。在户外儿童生态乐园—桐心园中, 依次坐落着木工房、石头屋、道具坊、泥巴棚等, 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表达, 用木块、刨花、石头、陶土等多种自然材料进行独特的艺术创造。嬉水池周围的鹅卵石被幼儿绘成了青蛙、鲸鱼, 废旧的地砖被幼儿用来制作成了石板画, 粗大的水泥管穿上了艳丽的服装, 废弃的水缸也绘制成了别致的景观。幼儿在这个清新、自然的环境中嬉戏、玩耍, 美化自己的生活, 感受自然美和艺术美。

2. 融合专业, 创设儿童美术创意室

儿童美术创意室呈现出互动性、多元化的艺术氛围, 使幼儿时刻感受到视觉的满足。创意室的活动既有别于以教师预设为主、具有高结构性的集体美术活动, 又不同于空间相对狭小、材料相对单一的班级美术区域活动。在创意室的绘画区、泥工区、综合材料制作区, 幼儿不仅能接触到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决定与创作。

三、让幼儿自主参与到艺术化的环境创设中

上一篇:实验课听课心得体会下一篇:庆祝建国70周年教师演讲稿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