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2022-12-15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核酸高三一轮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核酸高三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扩展语句教案

扩展语句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把练落到实处。特别要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课时安排】

八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导入:

《考试说明》对本能力的要求是:“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D。“扩展语句”,是指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简单凝练的语句或一组词语,扩展成表达具体明朗,语言丰富多彩的语段。

扩 展 语 句

一、“扩展语句”考查方式:

①从正面补充使其丰满;②从反面补充使其更加严谨

③加过渡性的语句(大阅读中);④加首扩句或尾扩句

二、新题型透析

【例题】2000年全国统一高考试题: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 同学们 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 我 歌声

【参考答案一】

上周三,在学校为高三年级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手拉着手,满怀激情地唱起了校歌,用歌声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感激,用歌声传达了他们对母校的热爱,用歌声唱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那歌声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边。

期中考试前夕,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忽然,从远处传来一阵优美的歌声,那歌声像妈妈的手温柔地抚摸着我,使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催我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参考答案二】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一齐高唱《毕业歌》,那歌声铿锵有力,气贯长虹,使得白云驻足,大河止步。

考试前夕,我独坐窗前,静听着街头传来的歌声,那歌声,嘹亮动人,似一声声进军的号角,令我精神振奋,催我勇赴前程。

【参考答案三】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高唱《毕业歌》,歌声整齐洪亮,洋溢着拼搏奋斗的激情和报效祖国的斗志。

考试前夕,我站在走廊上放声歌唱,歌声驱除了连日来复习的疲劳和内心的紧张,伴我轻松愉快地复习迎考。

【参考答案四】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那激越的歌声如咚咚战鼓,充满着豪情和自信,叩击着大家兴奋的心弦。

考试前夕,紧张而有节奏的歌声不时从我的心里传出,伴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病态答案示例】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有说有笑,热闹非常。彼此都谈论着今后的理想,未来的打算,时不时还传出阵阵歌声。(既不合语境,重点也不突出)

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唱出欢乐的歌声。(基本上没做扩展)

毕业典礼上,张雨同学激动地唱着,那歌声,如泣如诉,包含着师生间的离别谊,蕴满了同学们的不了情。

提醒注意:扩写时⑴符合规定的情境,体现出两者的差别;⑵构思新颖,语言形象生动,没有语病。⑶不要误将扩展语句理解为字面上的简单解释或改头换面。

简单小结:扩展语句是2000年出台的考点,考生多失分在:①没有围绕“中心”、突出重点;②不擅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写。如2000年第27题有的考生把扩展的重点放在了“典礼”或“同学们”上。有的考生对“歌声”只作概括性描述。

扩展语句不能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是因为审题不清,在语言操作过程中分不清主次,详略失当,不擅描写,归根结底在于考生形象思维能力差。

扩展语句的复习备考首先要让考生明确两种题型。一种是把一组词语(主题词)扩展成一句话或一段话;另一种是把一句话的意思加以充实或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在解题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扩展的方向,仔细观察原句(或主题词),把握扩展的基点。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连缀、补充、添加、插入等方法多管齐下扩充新句。

针对学生不擅长描绘的情况可采用多角度描写某物、反复描写某物来训练,如下面一道扩展题,“花园里,花”让学生反复训练,写出了不少绝妙好词:

①花园里的花儿有的盛开怒放,有的含苞欲吐,有的紧绷自己的花骨朵,真是满眼春色,美不胜收。

②花园里,秋海棠长出来,两瓣圆鼓鼓如玫瑰颊间的酒窝,两片长长伸展着的叶子如昆虫翼翅,从石阑干下斜斜擎出的茎仿佛在诉说一个凄美的故事。

③花园里的桃花盛开,猩红的热情,粉红的妩媚,那白瓣上洒着点点红斑的,则显得淡雅端庄。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

三、扩展语句的基本类型

扩展语句是通过扩展语意或语境使简单的、抽象的、概括的句子尽量丰富、形象、具体起来,它是近几年高考新出现的一种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这种题型,采用一题多练法,可以使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变得直观而有效。

扩展语句的形式很多,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三种基本形式:

一、句意的丰富,

二、情景的再现,

三、话题的拓展。这三种形式可以使几种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得到训练,还可以使我们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下面我们通过举例,具体体会一下,这种训练形式在思维和语言的训练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句意的丰富

对一个结构简单的句子,通过加修饰成份,或通过加修辞手法使之具体生动起来以克服语言枯燥、表述乏味的毛病。

如:用三种以上的方法,使下面的句子逐渐丰满起来。

“她笑了”

扩展1:加修饰成份

她含着泪笑了

扩展2:加修辞手法

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

扩展3:加表现手法

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加娇媚。

扩展1比原句多一点特色,扩展2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含着泪笑动人之处,扩展3通过花和月烘托了她的笑的灿烂和娇媚,这样她的笑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这里通过给出参照句子和参照要求,通过依次加深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简单到丰富。思维的

深入再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语言自然变得有表现力了。

(二)情景的再现

给出几个情景信息词,然后根据这几个词提供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2000年语文高考的第五大题即是这种形式。这种形式由于所给的几个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个空白给我们的思维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间。想什么?怎么想?这对我们的思维的信度和广度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思维的信度即思维的合理性,思维的广度即思维的丰富性,这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的品质。

请看下面一组训练题:

1、以“黄昏 我 海风”中的“海风”为重点,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情景描写

黄昏时,我走在沙滩上,轻柔的海风萦绕地我的耳边,向我诉说着关于海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黄昏时,我漫步海边,海风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撩拨我的头发,撩起我的衣角,也撩乱了我的思绪。

2、以“黄昏 我 海风”中的“我”为重点,展开想象。

黄昏时,我伫立在海边的一个巨大的礁石上,海风迎面吹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放飞的风筝。我飞上高空,我看到了海欧追逐着怒涛的英姿,我听到了它那欲征服大海的嘶鸣。这给我的体内灌注了无穷的力量。

3、以“黄昏 我 海风”中的“黄昏”为重点,运用想象写一段话。

在海风的陪伴下,我独自领略海的黄昏:落曰熔金,她带着她的炽热还有一天的疲惫缓缓向西沉去,而海——她最宠爱又任性的孩子——正在撕裂,正在摔打,正在吼叫,想把心中的不满都发泄在礁石和沙滩上,但落日静穆地看着这一切,不为所动,继续带着她的宽容而慈祥的微笑缓缓地离去,她知道,搏击就是他的性格,就是他的生命。

这里通过不断地变换写作重点和表现手法,告诉学生一种思路拓展的方式和写好语言的技巧,在这一系列明示要求的提示下,学生的思维能很快被激活,从而迅速地进入一种最佳的写作状态,找到一种最佳的表达途径。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这种拓展技巧一旦被熟练掌握,就会自觉引导学生思维和表达。

(三)话题的拓展

这种形式旨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以议论为主的表达方式。其形式是给一个中心句或首句或结句,要求运用某种论证方法加以充实或拓展。

请看下面的训练例题及学生的写作例句:

1、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2、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假设推理法进行拓展。

如果没有爱迪生999次试制灯丝的失败,就不会有他第一千次试制的成功;如果没有司马迁在仕途上的失败,就不会有他在史学上的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3、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首句,运用因果论证法加以拓展。

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获得的,失败带给我们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或经历一次失败就退缩的人,那是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败则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

我们可以变换要求,继续拓展下去,这样可以从各个角度打开学生的思路,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其实学生大脑中并不缺少存贮,他们之所以在运用时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提取资料的路径,教给他们拓展的方法,即是教给他们提取资料的路径。

四、“扩展语句”的方法

主要有四种:⑴添枝加叶法;⑵定位填补法;⑶拆分组合法;⑷巧用修辞法。

五、练习指导

(一)辨情景 指准确辨识题目所提供的具体情景及情景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所扩展的内容也应笼罩在这一氛围中。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河水”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夏天 大雨过后 河水

情景二:冬天 中午阳光下 河水

情景一:炎热的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泛滥,如猛兽下山,冲毁农田,阻隔交通,吞噬村庄,令无数人无家可归。

情景二:晴朗的冬天,中午和煦的阳光下河水一片碧绿,清澈见底;一阵清风拂过,河水荡起涟漪,如婴儿甜蜜的笑容绽开。

(二)明重点 指知晓题目扩写的对象是什么,为了突出扩写的重点,不至于使话题转换,可采用偏正短语作主语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被动句的形式。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树”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狂风中 马路边 树

情景二:阳光下 小河边 树

情景一:狂风中马路边的那棵大树,被吹得折弯了腰,它低着头,似乎在乞求狂风的宽恕。

情景二:灿烂的阳光下,小河边的那排树,笔直地站着,像一个个哨兵,默默地守护着小河。

(三)巧想象 指描写、叙述的内容,要做到想象自然、贴切。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感情”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 车站上 我 感情

情景二:在课堂上 老师突然点名表扬 我 感情

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置身于陌生的车站,我的感情如涌动的潮汐,翻滚不停;如猛烈的骤雨,下个不停;如漫天的飞雪,飘个不停。

情景二: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我,我的感情如骤起的波澜,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道不清,说不明。

(四)善表达 指要选好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特别注意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的选用。同时还要注意排比、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伞”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暮春时节 小雨霏霏 我 伞

情景二:盛夏时节 烈日当空 路上行人 伞

情景一:暮春时节,小雨霏霏,我的那把油纸伞,为我遮着风雨,它如同我的朋友,伴我走过风雨人生路。

情景二: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路上行人撑着的一顶顶小花伞,远看像一束束色彩绚丽的鲜花,像一朵朵惹人喜爱的蘑菇,它给人带来爽心的凉意,带来一份好心情。

六、课后练习巩固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心情”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假日 海滨 我 心情

情景二:国庆之夜 焰火广场 我 心情

第二篇:2008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一课时)

江苏省盱眙县马坝中学 孙高宏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 2. 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B)

教学重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教学过程:

学生回顾课本相关内容,自主学习5分钟 教学内容:

一、探究活动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课件展示)

2.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三者之间的关系(课件展示) 3.反射弧的5个组成部分功能特点(提问,课件展示答案) 思考与讨论:

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吗? 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二、探究活动二:兴奋的传导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静息状态和兴奋状态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及其形成原因(课件展示)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用箭头和文字表示,教师适当提示,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及时练习: (课件展示,学生回答)

1.①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 。②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③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④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 这样就形成了 。 ⑤电流方向在膜外由 流向 ,在膜内由 流向 。 2.下图为一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荷分布及相关处理。据图回答: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一个强刺激,则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是()

A 不会发生偏转 B 发生一次偏转 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导(递质传导)

1.突触的结构(学生画图,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评价)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课件展示,学生讨论课件中的思考题)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思考与讨论:

1 1.请用箭头和文字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2.①突触小泡的形成与何种细胞器有关? ②神经递质可以成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吗? ③突触小体内完成的是何种信号的转变 ?

④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答案) 3.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例题1: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请据图回答:

(1)图中反射弧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依次为图中的 (用序号回答) (2)图中所示包含神经突触 处,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 。 (3)图中A、C和D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填箭头旁字母)。原因是 。

(4)E、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如果在E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 次偏转。

例题2.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 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 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 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 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____离子的 性发生变化, 离子大量流向膜 ,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 段。

教师总结:略。

第三篇: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10

2011届高三音美班政治复习教案(经济)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能力目标:辩证分析现状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讲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 基础构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 我国小康社会的表现及特点

(1)表现: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国家的 大大增强。

(2)特点:我们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 、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 ,努力实现经济 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 体系基本建立, 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

文明,基本形成

和 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 。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必须把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2.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 能力,建设 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 ,是提高 的关键。

(2)加快转变 ,推动 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3)统筹 发展,推进 建设。

(4)加强 和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 协调发展,缩小 差距。

(二) 考点精析:

【例1】(2008·广东)福建省南平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用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并发电, 用鸡毛、鸡肠等制成高蛋白的鱼饲料。鸡粪、鸡毛、鸡肠等“垃圾”不但没有污染水源,每年还能带来数千万元的产值。这启示我们( ) A.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B.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

C.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D.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解析: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 【例2】(2008·江苏)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这说明( ) A. 采用先进工艺能提高资源利用率 B.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性

C.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 D. 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解析:江苏省电力公司依靠自主创新首创的“电网安全自动防控系统”,将电网紧急状况处置时间缩短到0.1秒,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使江苏电网在2008年初的雪灾中始终保持平稳运行”,使企业实现了社会效益。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故选D项。A项说法只提出了经济效益,故不选。B、C项说法都没有准确概括材料的意思。

答案:D 【例3】(2009·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 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排除①,因此选A项。答案:A

(三) 考点精练:

200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庆祝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大会上指出,西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伟大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据此回答1~2题。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

)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③生态环境良好

④人民生活同步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 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 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的速度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于能否带动广大人民持续增长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2009年我国GDP增长指标调为8%左右。这表明

(

)

①GDP不再是衡量我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②GDP无法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状况的影响 ③政府应通过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宏观调控 ④我国经济发展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②③

4. 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三万亿元的同时,单位能耗、排污等环保指标则继续下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指标一增一减,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广东现象”告诉我们,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必须(

)

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降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从下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中可以看出(

) A.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B.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C. 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断改善

D. 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城市和乡村共同努力,漫画《共同创业》启示我们(

) ①应统筹城乡发展

②加快结构优化升级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④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④ 7. 漫画启示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有利于(

)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②实现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A .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材料一

中国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形成了一大批优质农业基地和品牌产品。

材料二

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1)材料一是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科学

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第四篇:2016届高三政治生活一轮复习教案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1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考点1)

(1)国家及其根本属性: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考点2)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考点3)

(1)广泛性: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具有广泛性;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 (2)真实性。

①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考点4)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载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考点6)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 2.我国公民必须承担的政治义务(考点7)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我国的国家性质

• 题眼突破

1.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的重要意义

国家性质是我国政治生活的根本所在,也是党和政府实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1)决定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我国公民与国家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2)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 (3)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进方向。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有序扩大民主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我国的国家性质。

(4)是正确理解我国各项制度、方针政策的关键: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正确认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1)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的统一。

(2)其“新型”即在于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和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

(3)其“统一”体现在二者相辅相成,既要坚持和扩大人民民主(这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所在),又要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以保障人民民主。

 学习小贴士

“我国国家性质”知识的常见误区

(1)割裂人民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认为民主比专政更重要或只要民主不要专政。

(2)混淆人民民主的两大特点,对广泛性与真实性的表现、内涵不能准确掌握。

(3)不能理解民主的阶级性,如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全民民主、超阶级的民主等。 3.关于人权问题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和重要的人权,对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2)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反对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核心考点2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 题眼突破

1.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的重要性

(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公民全部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2)①依法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维护公民尊严、幸福的重要体现,是文明、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②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则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③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正是通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来体现和保证的。 2.对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正确认识

(1)权利主体:空前广泛,但并非所有人都享有这一权利。如未满18周岁的公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等。

(2)选举对象:人大代表。因此,村委会选举、行政官员的选举、党内的选举都不能说是在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重要意义: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第2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1.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2.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3.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权利的途径和方式考纲呈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4)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6)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备考提示1.结合近期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进行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的事例,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内容、方式和途径2.结合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运用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知识说明国家这些做法的政治依据及意义3.结合国家加大反腐力度的案例,明确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探究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考点1)

1.选举方式 包括: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2.影响因素

(1)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来决定; (2)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3.选举制度

(1)实行方式: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决定因素。

①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基本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4.珍惜权利

(1)原因:选民参与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要求。

①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②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③理性思考、判断,审慎投票。

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考点2)(1)间接参与:选举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2)直接参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考点3)

(1)对决策机关: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对公民自身: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四、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考点

5、6)

1.民主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3.重要意义

(1)对国家: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对公民:激发公民的主人翁精神。 4.负责地行使

(1)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民主选举与民主决策

• 题眼突破

1.区分四种选举方式

 学习小贴士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

(1)直接选举适用于县级以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及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选举。

(2)间接选举的适用范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各级人大代表、乡镇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 2.区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本、民情接待室、民情热线、民情沟通员、民情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反映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存在的“急、难、愁”问题。

(2)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采用事先公示、事中公示、事后公示等方式在新闻媒体、相关会议、文件通报、单位政务公开栏和有关行政村公告栏上进行,对公示后的群众反映、建议和举报,必须依法受理并予以答复。

(3)专家咨询制度: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可以通过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其优势是集中学者的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机关通过听证会,征求各方面代表的意见,对拟定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做到决策利民。

核心考点2 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 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村(居)委会的性质

(1)村(居)委会不是国家机关中的任何一种,也不是其派出机关,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居)民同人民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不履行国家职能。

(2)区别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组成部分,不同于村(居)委会。

(3)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

(1)必要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共建和谐文明社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3.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突出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突出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考生要注意区分以下几个易混点。

(1)把信访举报制度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混同。从手段上看,这两者都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但信访举报制度突出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突出公民就自身日常生活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

(2)把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当作民主决策的途径。人大代表参加人代会主要是审议表决国家机关的报告,对各种国家机关报告进行监督。即使是在人大代表的日常工作中,公民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也是通过监督,督促有关国家机关加以解决。因而,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属于民主监督的途径。

(3)把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混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说的是要注重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本、民情接待室、民情热线、民情沟通员,民情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建立起来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涉及的是关乎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它是通过决策机关依法主动将决策信息进行公示并征集意见和建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是宪法赋予公民知情权得以实现的体现。

 学习小贴士

一句话区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

决策制定之前属于参与民主决策,决策正在执行或执行结束的属于进行民主监督。 4.全面理解公民的监督权 (1)“谁监督”:行使监督权的主体是公民。 (2)“监督谁”:监督对象是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3)“监督内容”: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4)“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及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为什么能监督”:我国的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民享有监督权。 (6)“为什么要监督”:公民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有重要意义。 (7)“如何行使”:一要勇于使用监督权,二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解题模板

以公民为主体的主观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本专题的试题考查中,一般是设计以公民为主体的选择题和问答题,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公民为主体,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公民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2)公民如何参与民主决策(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因往往从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性,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对自身、党和政府、社会等方面谈重要意义。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往往从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方式、对公民自身的素质要求等方面回答。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知识主线

第3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分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考纲呈现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2)我国政府的作用(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备考提示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考题大多围绕政府转变职能,关注民生、管理创新等,考查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等主干知识2.对于政府职能这一知识点,要学会通过材料,分析政府的行为,准确判断出政府履行哪些职能,知道政府履行职能对人民的重要影响,理解国家性质与政府职能的关系3.要结合热点材料,学会分析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我国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我国政府的职能(考点1)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政府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我国政府的作用(考点2) 1.重要作用:管理与服务

2.公民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1)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三、我国政府的宗旨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考点3) 1.宗旨:为人民服务。

2.原则:对人民负责。具体要求:(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提供求助途径

(1)一般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

(2)法律途径: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制度,国家建立行政诉讼制度。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区分经济职能的四个方面

(1)经济调节:主要强调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创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2)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督,维护市场秩序;改革公用事业体制,克服行业自然垄断。

(3)社会管理:保障公民宪法权利,保证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维持社会安定和经济秩序。

(4)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转变政府职能

(1)转变政府职能是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些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会有所弱化,而覆盖全社会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仅不能弱化,还必须强化。二是必须精兵简政。三是必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不该管、不必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和中介组织。

 学习小贴士

从行为主体判断是否是政府职能

判断某项活动是不是政府职能,一定要分清执行这一职能的主体是否是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如果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党的机构、群众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人民政协,则不属于政府职能。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表述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提出,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核心考点2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 题眼突破

1.明确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关系

(1)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的关系。

(2)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

(3)我国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在履行职能时必须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政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 学习小贴士

综合运用政府知识分析问题

就本课来说,“政府(国家)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和“政府(国家)怎样做好某件事”是两个最为典型的设问方式。在回答这两类题目的时候,经常会综合用到国家性质、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等知识。

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要求具体内容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深入工作态度:为人民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服务害人民利益,违法失职行为受追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工作作风:求真务务意识,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实众和历史的检验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来信工作方法:从群众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不懈做好事

3.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政治依据

(1)从国家性质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从政府的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坚持对人民负责为工作原则。政府职能的履行是由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政府性质的体现。

(3)从政府的地位看,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它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关于政府职能的选择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第一步:区分行为主体。

(1)政府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各级政府、其组成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如国务院或其下属部委、教育局、派出所等。

(2)人大、司法机关等履行的是其他国家职能,不是政府职能。

(3)党委、群众团体、政协、村委会等不是国家机关,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 第二步:分清政府的行为内容:找关键词。比如: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①保卫国家;②保护公民;③保护财产;④保障民主;⑤协调矛盾;⑥打击犯罪;⑦维护治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②组织和发展教、科、文、卫、体等事业。

(4)组织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公共设施、就业、医疗、社保、人口;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等。

第4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1.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2.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考纲呈现1.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4)我国行政监督体系2.政府的威信(5)政府的威信(6)我国政府威信的树立备考提示1.结合生活中的廉政建设、行政不当、决策科学或失误等多种事例,理解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措施2.结合行政问责制、强制拆迁、安全问题、微博问政等热点材料,运用民主决策、加强行政权力监督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要加强对政府威信的表现及树立的理解和运用。就如何树立政府威信问题,要注意把政府职能、宗旨和原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用权受监督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1.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与要求(考点1)

(1)意义。

①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③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的权威;

④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⑤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等。 2.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考点2)

(1)原因:政府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政府的决策关系着国计民生。 (2)怎样做到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

①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③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④政府要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考点3)

(1)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重要性: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②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③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

④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建立有威信的政府。 (3)政务公开的意义。

①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1)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考点4)

①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

②外部监督: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社会与公民、司法机关的监督。

二、政府的威信

1.政府的威信(考点5)

(1)含义:政府在管理和服务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 (2)决定因素: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 2.我国政府威信的树立(考点6)

(1)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要有良好的业绩,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 (3)要重品行、做表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依法行政

• 题眼突破

1.依法行政的原因

(1)根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决定了政府要依法行政。

(2)必要性: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意义: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如何坚持依法行政

(1)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从根本上讲,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2)落实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3)要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4)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5)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方略、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关系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

(2)依法行政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3)实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因此,依法行政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 学习小贴士 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1)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2)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依法执政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政治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表现。 4.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关系

(1)从内容上看,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表现在三点,即: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2)从目的上看,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即在有效规制地方政府权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效能,以此实现民众的利益诉求,履行政府的责任。强调权责统一是要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但这一规范并不简单地以构建有限政府为最终目标,而是为了更充分地开发政府的效能,并保证政府效能发挥最终的合理性。

核心考点2 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

• 题眼突破

1.正确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必要性:

①根本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性质。政府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保证政府权力的运行受到监督,政府权力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

②重要原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2)意义。

①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决策利民) ②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提高效率)

③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清正廉洁) 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树立权威) (3)措施。

①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 ②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民主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舆论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通过民主集中制,提高中国共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监督政府工作。

法制监督: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人民代表大会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2.各种行政监督的法律效力是不尽相同的

(1)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2)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有民主监督的职能,社会与公众有民主监督的权利,但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

(3)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通过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制约,并可向权力机关提出相应建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3.我国政府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1)政府与人民: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原则,政府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

(2)政府与人大: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国的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政府与党:我国政府是人民和党的意旨的执行者,接受党的领导。

(4)政府与政协:我国政府接受政协的监督,听取政协的意见,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6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考点1)

1.地位: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才能维护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考点2)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考点3)

1.执政能力:不仅具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2.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1)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2)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考点4)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①性质: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主题:团结和民主;

③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3.基本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 4.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1)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3)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全面总结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1)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地位: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地位(执政党)。 (4)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5)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依据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3)是由党的作用决定的。

(4)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的。 3.更好地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要求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广纳民言、广集民智、广聚民意,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1)区别: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职能;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最高国家权力,依法组织建立并监督其他中央国家机关。

(2)联系:全国人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集中人民意志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经法定程序即全国人大的批准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全国人大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常见的几个易混易错点:

(1)中国共产党不是政府机关,不能履行政府职能。

(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政府机关。 (3)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不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4)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解题模板

以党为主体的主观题解题方法 【方法技巧】 关于政党的相关知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一般考查中国共产党某种行为的原因、意义和措施。一般来说,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之类的问题,要从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党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做某一件事情,可以参考以下术语: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3)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始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8)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各民主党派保持密切联系,虚心听取意见、建议。 核心考点2 我国的政党制度

1.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1)政治上:执政与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种领导是指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2)组织上:相互独立,不存在隶属关系。

(3)法律上:地位平等,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5)监督上:互相监督的关系。

21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异同关系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国家职能)人民政协多党合作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是国家职能)各界通过民主协商推荐政协委员组成不同由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产生点职能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具有属于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监督法律约束力,通过听取报告、约束力,基本方式是建议和效力质询、检查工作等方式进行批评相同点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都有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

3.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

(1)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2)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3)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 (5)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

(6)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4.我国国家方针政策出台过程

(1)中国共产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主张和政策,然后通过全国人大的法定程序,使其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2)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决定,由国务院和其他国家机关贯彻执行。一般情况下,国务院根据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和作出的决定,起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并征求全国政协委员的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批准。

 学习小贴士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地位各不相同

(1)中国共产党: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人大:国家权力机关。

(3)政府: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行政机关。

(4)政协:多党合作的组织形式;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第7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22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点1)

(1)重要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考点2) (1)内涵。

①民族平等:各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②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2)具体要求。

①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②付诸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考点3)

(1)现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

(2)意义:有力地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巩固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点

4、5)

(1)含义: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范围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内容是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基本内容。

①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核心内容:自治权,包括立法、经济、文化管理及其他自治权、变通执行权。 (3)原因。

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我国国情。(必要性) ①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②现实情况。 社会基础:“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3

政治基础:各民族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4)显著优越性。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考点6) 1.我国宗教概况

(1)我国是多宗教国家。

(2)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但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2.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目的是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弘扬科学精神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科学文化,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考点7) 1.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1)坚持三个“结合”: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2)符合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24

核心考点1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1.切实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1)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2)要求:不应该有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也不应该有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破坏民族团结的事,在行动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团结和帮助少数民族。

2.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扶持帮助不违背民族平等原则

(1)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发达地区存在事实上的差距。因此,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和照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扶持帮助的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扶持帮助,不仅没有违反民族平等原则,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举措 (1)从党和国家角度看。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关键。 ②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③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④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2)从公民角度看: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常见的两个易混易错点:

(1)混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关系,将民族团结看做政治基础、各民族共同繁荣当成前提条件等。

(2)错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主要内容,如:将其当成根本政治制度、将民族乡作为民族自治地方、将一定的自治权混同于高度自治或完全自治、将少数民族居住地当成“聚居地”等。

核心考点2 我国的宗教政策•题眼突破1.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注意点①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非鼓励公民信教。②国家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③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这里的“正常”,其实就是指在宪法、法律和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活动。④宗教不能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等。⑤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教

25

依法管理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并不是要限制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事务而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这项权利。②不法分子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国家有必要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坚持独立①我国的宗教采取自治、自传、自养的方针,我国的宗教自主自办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②我国的宗教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并不是要阻止宗教界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做到“两个要求”“两个支持”。②也不是说宗教的本质发生改变,宗教仍然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我国为什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发展宗教。

(2)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信仰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其政治上、经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关于宗教问题的常见误区:

(1)我国宗教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不等于宗教本质发生了变化,也不等于宗教没有了消极作用。

(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3)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与打击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活动不矛盾。 3.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的关系

(1)民族、宗教与国家密切联系,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各民族又都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因此民族、宗教无小事,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多种宗教流传、许多少数民族几乎全民族信教,因此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必须正确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6

知识主线

第5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考纲呈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3)人大代表的产生(4)人大代表的职责(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6)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备考提示1.结合每年三月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议题,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职权2.根据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利益的案例,分析人大代表的产生、权利、义务3.从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民主集中制原则等方面,分析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议会制的依据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与职权(考点

1、2) 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2.完整体系

(1)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代行其部分职权。

(2)地方人大: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3.主要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不直接去办,而是由行政、司法机关贯彻执行。

二、人大代表的产生与人大代表的职责(考点

3、4) 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1)直接选举:县、乡(镇)两级的人大代表。

27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人大代表(不包括县级),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 3.基本义务

(1)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4.主要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考点

5、6)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3.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三对关系上 (1)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3)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4.决定因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5.基本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权。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6.优越性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网络构建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大代表

• 题眼突破

1.从关键词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四项职权

(1)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废、改的决定,则是立法权。

(2)如果是对国家机关干部任免的决定,则是任免权。

(3)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

(4)如果是对其他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则是监督权。 学习小贴士

“决定”不都是决定权

不能简单地看文字表述中有无“决定”两个字而判断是否在行使决定权。2.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应注意区分的几个概念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

28

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国家元首、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它们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负责,由前者产生,前者对后者进行监督,注意只能是同级别的监督,如某市政府、法院对市人大负责并受其监督。

3.人大的权力与人大代表的权利的关系关系主体人大权力人大代表的权利区别内容联系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构是一个个体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监督权质询权在人代会会议期间,当人大代表个人的权利“集中”起来,就可能变成会议通过的决议、决定,成为权力性存在

4.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1)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出席会议权、审议权、动议权、建议权、选举权、表决权,以及依法行使代表职务的保障权。人大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出席会议、发表意见,做好会议期间各项工作,积极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与原选区选民和选举单位及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勤勉尽责等。

(2)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因为担任代表职务而产生的,所以不能像私权一样可以让步或者放弃,在某些方面往往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二者是统

一、不可分割的。比如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各项议案、报告和其他议题,既是代表的一项权利,同时又是代表的义务。

(3)义务与权利相比更是对代表的约束性要求。比如,代表有权利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有义务按时出席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学习小贴士

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4)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

29

2.图解民主集中制

 学习小贴士

注意区分几个“制度”

(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方式

(1)直接行使: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这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间接行使: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大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司法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4.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人民三者的关系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

(2)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3)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5.人民代表大会与党的关系

(1)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和法律作为根本活动准则,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2)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领导。

30

(3)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党的主张要通过人大上升为国家意志。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知识主线

第8课 走近国际社会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考纲呈现备考提示1.知道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1.国际社会的成员成的;确认主权国家(1)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2)国际组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3)联合国负责任的国家2.评述国家之间合作、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是决定(4)国际关系及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其决定因素说明我国在国际关系(5)维护我国的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国家利益家利益1.说明联合国和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说明我国不断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项活动的原因和意义2.运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3.通过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具体事例,说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国际社会的成员 1.主权国家(考点1)

(1)地位: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3)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4)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 2.国际组织(考点2)

(1)成立特点: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31

(2)分类。

①按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②按范围:世界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 (3)积极作用。

①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②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联合国(考点3)

(1)性质: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 4.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3)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考点4)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具有多样性,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4)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2.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考点5)

(1)必要性:就是在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2)内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

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要求: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网络构建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32

核心考点1 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 • 题眼突破

1.正确认识主权和人权的关系 (1)区别:

①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国际交往中,侧重于强调国家的主权属性;

②人权是一个国家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项民主权利,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2)联系:

①主权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公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人权享有的范围和程度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及社会制度分不开,它要有物质的、法律的和制度上的保障;

②人权具有国际性的一面,但本质上属于一国内政问题。 2.正确区分主权国家各项权利

(1)独立权是指主权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其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外力控制和干涉的权利。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2)平等权,即一切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发展程度如何,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

(3)自卫权是指一国在已经遭受到外来侵略和武力攻击时有进行单独自卫和集体自卫的权利。《联合国宪章》明确肯定自卫权是国家的“自然权利”,即主权国家的固有权利,同时对自卫权的行使予以限制,国家自卫权的行使要以受到“武力攻击”为条件,而且在安理会采取必要办法之前,还应“立即向安理会报告”。

(4)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包括对驻外使馆和侨民的管辖。

 学习小贴士

“关键词法”区分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1)独立权:“自己意志”“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 “自主决定”等。 (2)平等权:“不分大小国享有投票权”“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法律地位平等”等。 (3)自卫权:“国防建设”“建筑要塞”“还击入侵” “捍卫主权”等。 (4)管辖权:“管理本国公民”“保护本国公民”“维护侨民权益”“管理驻外使馆”等。 3.正确理解联合国的作用

(1)历史地看待:既要看到联合国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也要立足现实,肯定其在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着眼于未来正确认识联合国改革的必要性。

(2)全面地分析:既要看到联合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业绩和成就,又要看到其也有挫折和不足,对许多世界焦点问题的解决显得软弱无力,有待于更多地参与全球性事务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核心考点2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 题眼突破

1.一国的对外活动与其国家利益的关系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是其对外政策的具体体现。

(2)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不能只顾本国利益,还必须履行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尊重别国的正当利益,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更不能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

33

侵犯别国的正当利益。必须反对为维护本国利益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做法。

2.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要求

(1)是什么: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统

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怎么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①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要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要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抵制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等。

②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③从公民角度看,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 学习小贴士

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的几个易混易错点

(1)不能认为国际关系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不能认为只有一种形式。

(3)不能认为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唯一因素。同时,也不能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牺牲本国的国家利益。

第9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34

课标要求·考纲研析课标要求考纲呈现备考提示1.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展示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3.阐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1.联系当前国际社会变化发展的势具体实际,加强对国际竞争的实质、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运用,注(1)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意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影响(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2.要高度关注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秩序的主张要结合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作用、我国在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策和主张来分析和运用(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3.注意分析十八大报告、十二届基本目标、宗旨人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我国(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在领土争端、贸易摩擦中阐述的(6)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立场、观点,关注时政语言的理解和运用(7)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 考点梳理

一、时代的主题(考点1) 1.和平问题

(1)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3)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4)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2.发展问题

(1)含义: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3.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有效途径: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3)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般主张。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4)中国主张。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考点2) 1.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35

(1)表现: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3)意义。

①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②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

(1)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对策:世界多数国家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3)我国:面临机遇和挑战,必须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三、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宗旨和基本准则(考点

4、5)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即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考点6)

(1)成就: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原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考点7)

(1)决定因素: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2)内涵: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3)意义: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将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举措。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③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④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网络构建

36

 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 题眼突破

1.和平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2)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2.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

(1)从意义看,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但从现状看,世界多极化是一个发展着的趋势,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随着多极化发展,各国之间合作在加强,竞争也在加剧。必须增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在多极化格局中维护国家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

(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基本特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多极化有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推动经济全球化中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推动政治多极化。

 学习小贴士

关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易混易错点

(1)不能将和平与发展问题与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混为一谈。不能认为当今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改变。

(2)不能认为多极化格局已经建立。

(3)不能认为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3.当前我国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国际形势 (1)有利形势。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有利于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③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⑤国际形势总体稳定,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2)不利形势。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②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③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仍然危害着人们的安定生活。④我国在经济、科技上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⑤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严重危害我国

37

国家利益。⑥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南北发展不平衡,不合理、不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未改变。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主权国家间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2)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核心考点2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题眼突破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1)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既消除了我国屈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决定了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的,是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2.正确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1)区分宗旨和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区分基本目标与首要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包含在基本目标之中。

(3)区分基本立场与基本准则。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明确这一立场包含了不结盟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 学习小贴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3.正确理解国际关系、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

(1)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2)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性质决定对外政策的性质,国家

38

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内容。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行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对外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3)随国家利益的变化导致主权国家对外政策的改变,从而使国际关系发生相应变化。同时,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

4.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

②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⑤我国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⑥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3)措施。

①从国际社会成员的角度看,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②从国际竞争的实质的角度看,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③从国际形势的角度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A.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B.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C.加强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⑤从外交政策的角度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纠纷。

39

第五篇: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人物形象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记忆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2、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学习方法:

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更新玄幻、言情,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但是,喜欢看不等于喜欢选择小说阅读题,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太难把握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揭开小说人物脸上那层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展示学习目标。(考纲) 重点探究

三、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

1. 活动一:假如你是一位小说家,如果以班主任为原型来塑造人物,你将如何来塑造?

正面描写:

(1)肖像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2. 活动二:欣赏视频片段,视频中的“华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侧面描写:

(1) 故事情节的烘托 (2)周围人物的衬托 (3)环境描写的烘托

四、小说中人物形象题型探究。 1. 高考中“小说人物形象”考查题型。

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2. 探究“小说人物形象”题型的做题方法及答题步骤。 例

一、 烛心 李丰春

①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②“笃、笃、笃”,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③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④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⑤“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⑥“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⑦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面……

本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谁?其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小薇和小男孩的妈妈,小薇:处世冷漠,多疑,以致误解。小男孩的妈妈:热心肠,与人为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点,复习并总结小说类阅读题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熟练掌握考点的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并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策划:

一、引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是呀,“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此,我诚挚地祝愿大家都能决胜高考,都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一缕阳光。在语文高考试题中,主要有基础题、阅读题和作文题,你们哪一种题型的得分率最低呢?是呀,阅读题的分值就占了全卷总分的40%,。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复习现代文阅读内容之一的小说类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二、我们先来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纲考点:

三、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些呢?

四、人物形象的揣摩。

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而命题者自然会从人物这一角度设置试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解题技巧。

1、常见题型

首先是常见题型,从人物的角度命题,一般有以下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解题方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如陈奂生是一个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漏斗户主,所以难免会在住一宿招待所花了他两顶帽子的钱时表现出狭隘自私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如孔乙已面对一群小孩子给他要茴香豆时说的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不多也”,这就表现了他迂腐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药》里的华老栓为什么会拿革命者的鲜血来做人血馒头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呢,原因就是他生活着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犹如一间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周围的人都在是迷信的,愚昧的,麻木的。所以他的迷信、愚昧、麻木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项链》的作者就曾这样介绍玛蒂尔德: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如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将自己54岁以前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表现了他沉迷于仕途,热衷于功名的性格特点。

五、牛刀小试:

阅读小说《木 笛》,回答文后题目:

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意图是什么?(5分)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3分)

4、你认为文中的音乐大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阅读指导:

第一步:请大家浏览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和主旨,整体阅读,把握要点这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活动

1、抽生复述故事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活动

2、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文后题目,并请四个学生分别在黑板上写出四个题的答案。

阅读指导:

第二步:审读试题,揣摩题路(审分值和问题,要试着从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去揣摩。再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相应的位置。)

第三步:对位推敲,摘取答案(锁定了题目在文中涉及到的区域后,就要认真揣摩上下文,细心准确研读有关语段,找到信息源,筛选出关键词句。)

第四步:紧扣原文,整合答案(就是将筛选、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合,组织答案)

活动

3、师生共同评议答案。

第一题是对朱丹这一人物的综合考察,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①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②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①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②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第二题:抽生读原文 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第三题A属于外貌描写,B在什么背景下(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打扮做了什么事),自然有特殊的用意,我们只要再结合C(“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去思考,问题就可得到解决: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六、小结: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的过程是从印刷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活动,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的是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把它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必须扣住原文迅速获取信息。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记忆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人物形象分析题型做题方法、答题步骤;

2、运用所学方法概括人物形象、性格。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

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一、单元复习

这个单元学习小说。所选的小说,题材内容各异,主题思想丰富多样,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教学时要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认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揭示了人民被迫奋起反抗的社会原因;《装在套子里的人》以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概括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生存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边城》讴歌山村田园生活的质朴、纯真,与庸俗、堕落的社会形成对照,表现作者重构理想世界的信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人物

林冲的性格: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如:他被高俅陷害,刺配到沧州,仍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正直、善良、侠义。如帮助李小二等;刚猛激烈、嫉恶如仇。如买刀寻敌,山神庙手刃仇敌,都表现出他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细心、缜密。如林冲看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尤其是熄灭炭火的细节表现得最为充分。

2.情节 课文的情节张弛有致、波澜起伏,反映了林冲性格思想的变化过程。路遇李小二,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是情节发展的开始;买刀寻敌为他走向反抗奠定行动基础,矛盾冲突紧张起来;看管草料场,局势又平缓下来;雪夜杀敌,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林冲被逼上了绝境,终于迸发出彻底的反抗精神,走上了与黑暗政治决裂的道路。

3.主题

课文表现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林冲的人生遭遇得出答案。如果说《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林冲就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从林冲个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社会政治黑暗的状况,像林冲这样的中层官吏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不是更痛苦、悲惨吗?为了活下去,民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逼上梁山”的社会含义就是“官逼民反”。课文使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认识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人物

别里科夫的性格:封闭。他穿着雨鞋,带着雨伞,“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怀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害怕新鲜生动的现实生活;胆小、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和反动政府统一。而且乐于告密,人格卑鄙。他压制着身边的人们,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2.悲剧 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3.主题

(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反动政府的统治。(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拒绝、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4.思考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这些人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5.形式

小说主要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表现人物。夸张一是夸张人物形象,二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讽刺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边城》 1.对美的讴歌

在作者的笔下,古老的边城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人情美。边城的人热情诚实,民风淳朴,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着。风情美。边城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的庆典、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古老的风俗是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的,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景色美。边城山青水绿,蕴含着原始、自然的气息,美仑美奂,好似天然不加雕饰的美玉。

2.主题

作者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诚心相待,相互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在摹写边城人生命的形态和生活的方式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3.语言

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

二、 高考备考 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此题就考查对小说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时就要从全文入手,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答案:(1)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断,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是为了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此题只要注意到小说情节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其连贯性与完整性,注意前后勾连,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等情节特点,便不难回答。答案:(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这篇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我们不难得出答案:(1)母亲虽然不能理解父亲,但仍然深爱着父亲。对于父亲的行为,母亲觉得“羞辱”,但她明知道我在偷偷地为父亲提供食物,不仅没有阻止,还“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2)父亲是一个隐忍,并且不善于表现的人。对于父亲的行为,她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四、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上一篇:衡水中学中考复习计划下一篇:护士长半工作总结模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