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的复习计划

2024-05-13

高三地理的复习计划(共11篇)

篇1:高三地理的复习计划

一、自然地理部分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由宇宙中的地球、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形地貌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单元要素构成。复习的过程中要注重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复习流程,先从细化知识点出发,小切口进入复习,将知识点逐一击破,弄清地理现象背后的形成原理,切忌不可死记硬背,复习时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渐适应高三一轮复习的节奏。

当“点”的累积达到一定水平后,开始注重知识点归类,将各部分的知识点按照形成顺序和因果关系归类成“线”,比如学习了锋与天气、气旋与反气旋之后,可以将冷暖锋与气旋反气旋融合,把冷暖锋与温带气旋串在一起,组成锋面气旋,串“点”成“线”;然后再和等压线图的判读结合,搭“线”为“面”,按此方法构建完整的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框架体系。

二、人文地理部分

人文地理部分主要由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问题等单元要素构成。人文地理部分的知识相比自然部分要好理解很多,因此理解并不是学习的障碍,复习过程中按照人、城、农、工、交、环的顺序稳步落实,把重点放在抓住记忆核心知识和缕清分析主干原理上,制定相关复习规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在复习中紧密结合案例,构建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当下实际去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注重知识内部的关联性,归纳类比相似地区,比如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或者我国内部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似之处,不同的区域在处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时往往互相借鉴、吸取经验。

三、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地理部分涵盖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等单元要素。

区域地理部分是先前自然地理部分和人文地理部分的综合,它将前两部分系统性的原理知识真正的落实到我们周围的地理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验证地理知识原理对生活实际的影响。

区域地理命题时往往更加注重区域的比较分析,先通过经纬网、区域轮廓、城市、山脉、河流、海洋等地理要素确定区域位置,其次通过添加案例、图形、统计图、表格等对该地区的地理事物进行描述或分析,再其次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对区域发展问题和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和意见。

因此“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应该第一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准确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对重要的地理要素进行记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进行精准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教材案例,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出发,架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将课堂所学知识联系到区域内,学习致用。

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主要为初中地理部分学习内容,很多人看到“初中”两个字,便觉得该部分的复习不是那么重要,其实恰恰相反,高中对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考查,在难度上远远大于初中,该部分所涵盖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在考试中往往渗透入区域地理中进行考查,而且考查内容非常广泛。

区域地图作为地理考试中的信息载体,对学生掌握运用该部分知识的要求非常高,如果说必修三是对必修一、二的整合升华,那么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便是对必修一、二、三的总体概括升华,是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中的最后一步。因此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重点记忆地图知识,积极整合地理必修阶段的内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总结规律。

四、选修地理部分

选修地理部分涵盖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大模块,其中北京高考考查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在选修地理复习过程中,注重教材中案例分析的思路和解读技巧,侧重总结方法和规律,配适当的习题加以练习。明确各选修模块的考查内容和方向,答题时精准对应所问内容,如题目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时,应紧紧抓住旅游资源的价值(质量、集群性、地域组合状况)、客源地及客源市场远近、交通通达性、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状况、旅游环境承载力等几个角度分析,而不能回答发展旅游业利于创收外汇,回笼货币等;或者在考查灾害部分时题干所问为地质灾害,答题时却回答洪水等灾害(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等,而洪水属于水文灾害)。

篇2:高三地理的复习计划

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由于今天的高考更重视思维过程,所以在复习中让学生多想想为什么?怎么得出的结论?进行思路的交流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测试性要求的特点。

二: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兼顾

《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毕竟是终极性的,即应该达到的要求。但是在复习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分阶段来达到,制定阶段性目标或称之为过程性目标,我们对于知识的复习按章节安排都是胸有成竹的,而对能力的形成和思维训练,如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去培养,恐怕就考虑得不多了。

三:系统性知识与专题性知识的综合

篇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备考的建议

一抓住共性, 强化读图

地图既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正所谓无图不成题, 文科综合试题36、37题, 都是以地图作为切入点, 设置自然、人文地理问题。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

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 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 其种类虽然繁多, 变化各异, 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 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规律。

在做有图 (表) 题时, 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首先看图名, 若是区域图, 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 若是统计图, 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曲线发生转折的地方, 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 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第二轮复习重点在课堂, 关键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第一, 自然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掌握地理概念, 如在给学生讲地壳物质循环一章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组概念: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 题目中一谈到地质作用就认为答案应是内力作用, 这就是对概念不理解, 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而地壳运动又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就是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就是构造地貌, 如断层就是地质构造, 但断层山就是构造地貌。其次, 掌握地理原理。如热力环流原理、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整体性原理等。再次, 掌握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等。最后, 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二, 人文地理, 应结合案例分析, 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 但内容分散, 不容易抓住重点, 需要记忆的东西多, 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 应抓住核心知识, 即区位因素 (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 , 剖析典型案例, 理清知识线索, 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第三, 区域地理, 区域定位是学生的学习弱点, 在第二轮复习时应强化区域定位, 首先要抓住主要经纬线, 用它们“框住”区域各大洲的边缘线、中心线, 如20°E是非洲的中分线来定位非洲, 90°E可看作是亚欧大陆的中分线, 命题素材很丰富, 它经过孟加拉湾可以考这一区域的自然灾害如飓风、喜马拉雅山的成因及雪线、新疆的地形等问题;其次根据重要的地理事物来定位, 如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 定位出地理位置后, 推导出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进而推导出该地的人文特征。

三精评精讲

试卷评讲要时时抓住考情分析、典例解剖、变式拓展三大环节。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 从审题、挖掘提取有效信息、转化已知条件到最后布局谋篇等环节上逐一落实;第二, 要引导学生领悟, 挖掘此类题的解题规律, 举一反三;第三, 通过变式训练、补偿练习将知识规律落实到实处;第四, 要求学生揣摩原题与答题的逻辑关系, 试题分布与答案采分点的联系。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是课本上的例子和个案剖析;第二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常规题型的答题要点和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自查错误、自我纠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四后期复习要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 梳理知识, 把厚书念薄, 以点连线, 以线结面,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重点关注图表和方框内的阅读材料部分, 突破重点、难点, 不留盲点、疑点。立足模块复习, 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 提炼主干知识。复习过程中, 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 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 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 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 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五劳逸结合, 战胜自我

由于第二轮复习时, 与高考的“约会”近在咫尺, 学生身心每天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太大, 往往会出现失眠、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的现象。这个时期应做到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加强锻炼, 适当活动;注意营养, 合理饮食;保证睡眠, 精力充沛, 使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运行机制, 让大脑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篇4:高三地理复习的有效策略

高三地理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考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考生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 以纲为纲、立足双基

1. 掌握基本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俗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各类试题,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无论对能力要求有多高,试题必须以基本知识为载体。因此,考生要成绩大幅提高,复习时必须对基本知识“精耕细作”,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如对地形与地势、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凌汛与汛期、光照与热量、地形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与水力资源、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绿洲农业与灌溉农业等一些易混淆概念应加以对比掌握。

2. 基本能力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当前,在地理高考中很难找出考查教材中记忆性知识的题目,几乎每一道题都要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强调发展基本能力。一方面要着力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真正提高综合能力。

如大洲、大洋的分布、板块构造的分布,世界地震、火山的分布,世界主要高原、平原的分布,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纬向分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分布。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字(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能力,特别是遇到“陌生”名词,要顾名思义、层层推理。如“图中哪个地点最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解答的切入点是对“滑雪”一词的顾名思义:第一,“雪”如何来?(温度条件——冬季平均气温要低于0℃);第二,“雪”是否厚?(降雪丰富——迎风坡位置);第三,人怎样“滑”?(坡度条件——山区)。综合上述推理,能满足“1月气温低于0℃,降雪量丰富,且在山区”3个条件的地点才适宜修建滑雪游览中心。

二、 突出“要”点、提高“时”效

1. 核心问题需重视。“知识钉图,一清二楚”。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图象关是高考的核心关。其中,等值线图是图象的核心问题,屡见于历年高考试卷之中。因此,备考复习时,考生必须注意归纳知识要点。

如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判读地形种类、地形部位、坡度陡缓、确定水库坝址、绘制地形剖面图)、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判读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根据凸向判读季节、洋流流向和性质、根据等温线判读地形特点)、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判读气压场、风向和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压线数值大小、根据等压线垂直方向上的形状判读高低压中心)。

2. 思路方法需建立。高考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以区域为载体实现的,区域定位便成了地理高考的门槛。备考复习时,考生必须掌握地域区位的思路与方法。

如① 经纬定位:根据地理位置包括经纬位置(重要的经线、纬线及其所经过的主要地区,重要国家及城市的经纬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主要指交通位置及区域界线等)等来定位;② 轮廓定位: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大陆、岛屿、半岛、海湾、内海、海峡、主要国家、主要湖泊等的轮廓以及主要山脉、主要河流的走向分布)等来定位;③ 空间定位:根据重要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分布、通过整合知识系统(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来定位。

3. 难点疑点需钻研。地球投影图(含经纬网图、日照图)的判读经历了从平面投影到立体投影,从“有图考图”到“图形变换”、“无图考图”的变迁。考生学习地球运动知识需要有很好的空间思维能力。一般而言,地球投影图的判读可从以下几方面讲解:定南北极点、地理坐标、太阳直射点、方向、晨昏线、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时间(地方时、时区、区时)、昼长夜长、不同日期的范围。

4. 学会“浅尝辄止”。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些知识是高中知识无法解释的,就不必钻牛角尖。

如臭氧层空洞春季在南极上空最严重的原因;回归年和恒星年的区别(轴移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并垂直于等压线的原因;三圈环流中极地东风带(冷而重)的最终去向;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的原因;火山口(火山湖)的成因等等。

5. 不做无用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利润最大化”,即不做自己不看书就会做的题。

三、 训练技巧、规范思路

1. 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第一、明确题干要求。把主题干与分题干都要读清楚,不要只读分题干、忽略主题干,对关键指导语最好用笔圈画出来。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其中,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根据图上信息”,把那些表达正确但无法从图中获得的选项予以排除。

第二、判断选项对错。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内容。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误为因果② 表述绝对化③ 前后矛盾④ 概念混淆⑤ 表述错误⑥ 半对半错。

第三、分析材料信息。高考选择题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给一段文字或图表资料,多角度设计选择题组。解题时,要认真分析材料,领会实质含义,正确理解信息联系,包括① 从哪几个角度考查;② 情境是否相同;③ 条件是否有继承;④ 后面的对前面是否有启示。往往第一题的解答最关键,若解答错误可能会影响后续问题。相反,若在解答后续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则需反思第一步的选择是否有误。

2. 客观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仔细审题、回忆地图。仔细审题要做到“三审”、“三定”。“三审”即审材料、审设问、审题分。“三定”即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定性质——确定考题是简答题还是论述题;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按照正确思路,逐步在脑海中回忆、再现与题意相关的地图,快速进行图文、文图和图图转化,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再将正确分析出的内容落实在地图上。

第二、准备提纲、准确回答。在完成审题与忆图之后,为了克服缺乏逻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现象,可以写出简略提纲,组织答案要点。一般来说,组织答案要点要做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例如,在很多地理简答题中,凡是出现问“原因”、“优势”等问题时,回答思路很稳定,一般从自然(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资源)和社会经济(劳动力、科技、农业、工业、交通、市场)两方面去分析。答题时要注意分方面、抓要素、标番号,千万避免由于条理不清导致“得点不得分”。

第三、把握技巧、有效得分。① 是防止漏答。回答尽量少而精、不重复、不遗漏。如要求分析原因的,既要考虑自然因素,又要考虑人为因素;如要求对条件进行评价的,既要讲有利条件,又要讲不利条件。但是,如果回答没有把握,应遵循“少答不如多答”为宜。② 是适当模糊。回答尽量做到具体详细。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适当模糊,不要“自露马脚”,影响得分。如“苏门答腊岛为何多地震?”如果不确定苏门答腊岛的位置,可模糊回答:“苏门答腊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千万不要答成“苏门答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③ 是套用课本。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上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时,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就比较高。如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措施有哪些?这类问题只要联系“鲁尔区”,套用课本知识,一般基本正确。

篇5: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由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环境问题等单元要素构成。人文地理部分的知识相比自然部分要好理解很多,在复习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抓住记忆核心知识和缕清分析主干原理上,制定相关复习规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在复习中紧密结合案例,构建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当下实际去思考,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地理部分:涵盖区域可持续发展、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等单元要素。“定位”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应该第一步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准确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对重要的地理要素进行记忆,以便在答题时能够进行精准定位,在此基础上,分析教材案例,紧密结合生活实际,从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出发,架构地理学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将课堂所学知识联系到区域内,学习致用。

4、选修地理部分:涵盖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大模块,在选修地理复习过程中,注重教材中案例分析的思路和解读技巧,侧重总结方法和规律,配适当的习题加以练习。

地理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一轮复习中,很多同学容易进入学习误区,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下面就是六个常见的一轮学习误区: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3、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篇6: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为进一步搞好高三地理的教学工作,搞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高三地理备课组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制订本计划。

二、学生现状: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成绩不甚理想,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目标:

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的好的成绩。

四、本期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

4、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5、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本期正常行课时间短,二轮复习的时间比较紧,只有一个月多的复习时间,按要求在四月底或五月六日前完成二轮复习,内容多,任务紧。具体教学进度计划如下: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20日----3月29日专题一:地图

专题二:等值线

专题三:宇宙环境2、3月30日--4月8日专题四:大气环境

专题五:陆地和海洋

专题六: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3、4月9日-----4月18日专题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专题八: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专题九: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4、6、理辅导

篇7:高三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1、时刻内容安排:

17周:(12月20日-12月26日),6课时;温习必修Ⅱ3课时,月考有关3课时。

18周:(12月27日-1月2日),5课时(双休日补课抵去元旦放假);温习必修Ⅱ5课时。

19周:(1月3日-1月9日),4课时(其间会考及会考温习停课)温习必修Ⅱ4课时。

20周:(1月10日-1月16日),6课时,温习必修Ⅲ6课时

21周:(1月17日-1月23日),6课时,温习必修Ⅲ6课时

22周:(1月24日-1月30日),5课时,归纳温习操练及讲评(2课时),考前教导1课时。

2月1、2、3日,杭州区域期末一检。

2、课后操练安排:

(1)配套操练除用好手头的《导与练》,依据温习进展印发配套的章节操练。

(2)补充操练以针对性操练为主,就每一个重要的常识点,出一些典型操练题,让学生在课后做。遇到学生大面积存在疑问的常识点能抽时刻团体教导,涣散的疑问则个别教导。

(3)《区域地舆》温习功在平常,首要以做空白地图为首要手法来协助学生堆集常识,进步空间定位才能,目前要点需求的图有我国政区和地形图、我国气候图、我国水系图、我国工业和农业生产分布图、我国矿产资源图;板块结构图、国际气候类型图、国际天然带图、洋流图。

(4)归纳操练出题分配:必修Ⅰ(天然地舆),沈利;必修Ⅱ(人文地舆),李国庆;区域地舆(国际地舆、我国地舆)谢波。

3、操练讲评安排:

操练讲评放在讲堂,方案每课时中前20分钟温习收拾一个板块的首要、骨干常识,后20分钟解说板块相应操练。

总之,面临本次期末考试,上课时刻十分困顿,乃至有些匆促了。需求备课组内教师按作业分配尽早安排好相应的温习操练;一起使用自修课、晚自修时刻多下班教导,及时答疑。争夺在期末一检中获得好成绩。

篇8:高三自然地理的复习策略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 而自然地理知识较难, 逻辑性强, 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如能教会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掌握地理规律, 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可突破高考瓶颈,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自然地理分析思路如下:

(一) 地形类问题分析方法

1.地形类型。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五种基本宏观常态地形以及微观的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等地形类型。

2.山地的地形部位。包括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地形区。必须指出具体名称。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

4.地势特征。指的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应指出哪里高、哪里低以及山脉走向等。

5.地形特征。包括主要的地形类型、地势特征、沿海还包括海岸特征—平直还是曲折。

(二) 气候类问题分析方法

1.气候类问题分析主要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来分析。

太阳辐射直接影响着某地的热量带。太阳辐射强弱又取决于当地太阳高度, 而太阳高度是由高纬向低纬递增的。故从高纬向低纬依次出现寒带、温带、热带这些不同的热量带。

其次大气环流决定着降水量。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盛行上升气流, 容易成云至雨, 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压, 盛行下沉气流, 多晴朗、干燥的天气。信风一般炎热干燥, 但如果从海洋吹来, 则较为湿润, 西风温和湿润, 极地东风则寒冷干燥。季风环流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 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下垫面状况由比热容和地形因素决定。

比热容直接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

大陆———比热容小, 气温变化快, 日较差、年较差大, 形成大陆性气候。

海洋———比热容大, 气温变化慢, 气温日较差小, 形成海洋性气候。

地形因素不仅影响气温高低而且影响降水分布, 山地、高原海拔高低影响气温, 而且山脉走向能影响气流的运动状况, 从而影响降水分布,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此外, 洋流和地面反射率等也直接影响着局部的气温和降水。

(三) 河流类问题分析方法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力资源状况。水位的高低和变化特征,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及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流量的大小和季节变化, 取决于河流补给水源的补给量与支出的数值;如果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则与降水特征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有关。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结冰期有无或长短, 取决于最冷月月均温的高低;水力资源状况取决于河流的落差及水量, 水力资源状况与流域内的地形和气候特征有关。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水系特征包括流向、流程 (长短) 、流域面积 (大小) 、水系归属、河流密度 (支流的多少) 、弯曲系数 (河道状况) 等。

3.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航运价值从水量、水位变化情况、运输量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影响航运价值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降水、河流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社会经济条件包括流域内经济状况, 人口多少, 运输量大小。

二、重组知识体系, 提高复习效率

自然地理重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能否讲清地理原理和规律, 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自然地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因此在专题复习中, 不应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能力的逻辑要求, 应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一线索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知识, 将知识进行必要地拆分、加工和重组, 对有关联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 利用自然地理要素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通过重组, 形成知识主线, 比如, (1) 以地理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为线索重组知识, 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四季变化, 产生季风环流, 从而导致印度洋洋流流向的变化和热带季风气候不同季节特征不同, 最终导致水文、植被的季节变化和生产活动的季节变化。 (2) 以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为线索重组知识, 如内陆盆地, 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降水稀少, 造成植被、河流稀少, 多耐旱植物、动物, 多内流河, 缺少水源, 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 多绿洲农业和畜牧业。

三、注重图文转换, 增强读图、析图能力

地理图像在高三自然地理教学中意义重大,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分析地理图像资料, 注意从图像资料中解读和获取有用信息, 实现地理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 促进地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读上图, 判断气候类型

图文转换

亚热带 (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夏雨型

首先分析图中最冷月气温, 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 (或温带海洋性气候) , 降水集中夏季, 为夏雨型, 从而判断本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少雨。

四、建构答题模式, 提高解题速度

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是高考第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 因此学生能否运用专业的学科术语、准确的文字、清晰的条理独立编制答案的表达能力和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在高考中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建构答题模式, 可快速提高解题速度。如对航运价值问题可建构如下答题模式:

长江航运价值大的原因:长江河流水量充沛, 水位稳定, 含沙量小, 无冰期, 流域内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运输量大, 河流航运价值大。

乌苏里江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乌苏里江纬度较高, 封冻期长, 有凌汛现象。流域内经济不发达, 人口稀少, 运输量小, 河流航运价值不大。

五、精选练习, 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练习在高考自然地理的复习中及其重要, 但要避免题海战术, 以免事倍功半, 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自然地理复习贵在领会原理和规律, 一旦领会其中规律, 就能触类旁通, 因此必须认真精选典型习题, 才能取到复习效果。如 (2009福建文综) 读图5, 完成10-12题

10.若EF为赤道, P点出现极昼现象, 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是

A.0°-20°N B.0°-20°S

C.20°N-23°26′N D.20°S-23°26′S

12.若O为北极点, H、P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交点, 则E点的时间可能为

A.5月23日8时B.6月22日18时

C.11月23日6时D.12月22日18时

此题是涉及到晨昏线特征判读和太阳高度、时间计算的经典试题, 通过练习可训练学生对晨昏线特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六、钻研考纲, 收集信息, 把握高考动向

高考考纲是命题的依据, 认真分析考纲, 内容有的增加有的减少, 因此复习过程必须适当增减, 有的内容是平时忽视的, 必须及时补上, 有的内容已经删减, 因此在复习中可大胆放弃。高考往往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 特别是高考前两三个月的时政要闻尤其重要。因此收集信息, 关注热点 (如利比亚战争、南海争端、亚运会等) 才能把握高考脉搏。

此外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是自然地理应结合人文地理进行复习。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具有密切关系,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 人文地理必须建构在自然地理之上, 不能孤立存在,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系统复习地理, 并能起到良好效果。二是合理安排复习时间。首先, 自然地理是基础, 必须先复习;其次, 自然地理难度大, 内容多, 复习过程所用时间较多, 如果不加注意, 速度太快或太慢, 都将影响复习效果。三是难度不宜过大。自然地理本身难度大, 复习过程应该循序渐进, 不宜跨度太大, 提升太高, 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高考课题研究组.福建省高考总复习纲要——地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3.

篇9: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一、目标具体化

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因此应该认真研习考纲,力求明确考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真正领会考试说明的精神实质即真正明白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在复习时也就不会一味地求难求偏,而更注意夯实基础和重视地理学科的基本技能的训练,知识的全面复习就不会受到冷落,能力的专项复习和专项演练也就会提到应有的高度。

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牢牢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并把《考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特别是摄取有效信息能力、读图绘图能力、空间定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能力专项训练和全面训练,如此,在以能力型和应用型为命题方向的试题面前,也就能够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

因此复习时必须将基础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识记,并让学生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现将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体系整合为以下几个专题:

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调水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其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如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其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如西部大开发)、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高考典型题型分析与解法提炼。通过这些知识专题复习,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

三、思维的程序化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思和归纳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特别是要对解决问题中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进行纠正与培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常见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总量线、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等震线图等图形。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明确和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走向、疏密、弯曲、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并将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训练的简约化

从近年来的文综卷地理试题可以体会到,试题都以新的情境呈现出来。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认真选取高质量试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限时解答和临场演练,要通过这种有效训练来“练思维、练方法、练心理、练规范、练速度、练感觉”,并在演练过程中特别来悉心领悟试题的知识价值、思维价值、能力价值,从中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认真感悟“提高思维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和效果,以期从中受到启发和启迪思维,从而能够加深对考纲的理解,更加熟练地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的效果。

试题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联系实际,关注热点问题,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方法造成了高中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篇10:高三地理第三轮复习计划

------回归课本,提高应试能力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大家就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5-6月高考前)在这一阶段,大家应该想到自己在通过前一段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时间有限,建议同学们采取这样的做法:

一、认熟区域地理,透析自然地理,用活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1.梳理知识,把厚书念薄。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但过多、过细全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2.重视地图,抓住地理的核心。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复习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原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此外,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如: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3.辨析概念,做到所问所答。地理中有很多概念,有些同学不重视,往往考试时因相混淆而丢分。在最后阶段应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的概念进行比较,直正弄懂其内涵和外延,在考试时才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及差异。

4.掌握原理,讲求解题思路。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原理、掌握规律,解地理题就入了门。因此要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5.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最后阶段当然要做习题,它可检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开阔思路,训练各种能力。但题要典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以找一些近些年的高考真题。但注意千万不要以做题代替对知识的复习,或过多钻研难题。在做题后要思考,该题主要考核哪些知识?考查什么能力?明确出题意图就可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6.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所以了解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也是目前阶段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体而言,考生应当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地理学科内(或以地理学科为主)的热点知识。

二、熟记巧思,活学活用,建立学习档案学会自我反思。

1、讲:串讲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拔升能力,如区域地理讲授顺序:①弄清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区位关系;②本区内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交通等;③相似区域的比较。例如:比较西欧与北美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抓住影响的主要因子,从纬度位置(影响太阳辐射,都是温带地区)、大气环流(都受到西风的影响)、下垫面性质(如山脉的走向影响东西的跨度范围不同,洋流 的强弱影响南北延伸的范围不同,因此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东西跨度和南北延伸的范围都比北美大得多)来进行分析。

2、练:精选精练,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重现一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评:针对性的评讲,“打蛇要在七寸,用钢要在刀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调得分点,同时由个案到类型,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成因特点比较分析,进行普遍性规律和特殊性区域差异比较训练。

4、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多年来的备考经验,研究高考考题导向、特点及其答案和评分标准,组编考题,合理安排训练量,难度系数控制在0.5左右。

5、结:没有总结,就不会有能力的提升,仅仅只是知识的再现,遇到新材料,新情景的题就会不知所措,因而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很重要。

篇11: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复习中采用合理的技巧和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二轮复习应分专题对学科主干知识和学科核心能力进行梳理、概括、综合、强调和训练,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中须做到、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

一轮复习应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遵循深化、提高的原则,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轮复习到二轮复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但也不能没有区分度,如果过早地练综合性过强、知识跨度过大的题,就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导致思维障碍,对以后的复习不利。

2.地理与文科综合的关系

应贯彻“重单科复习、少跨学科综合”的原则,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目前,大部分省区实行“3+文综”考试,命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近年文综卷就是政史地知识的拼盘。因此文综复习必须坚持抓好单科的学习和复习。

3.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绝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

二轮复习要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整合完善知识结构。主要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骨架,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有序地附着在高中地理基本原理上,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促进理解记忆,加强地理学科自身知识的贯通,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综合意识,增强学科内综合能力。同时,也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高中地理“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理中的“地形和地形的变化”。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4.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地理复习中要牢牢地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基础、关键。热点问题只是试题的背景材料,是试题的“切入点”。高考命题中可用于设置的情景材料、背景材料极为广泛,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可立足于学科知识,适当关注、思考热点问题,切忌刻意地去追逐热点。对热点问题的把握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二是长期的热点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它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是决胜高考的支撑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命题立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型,考生会产生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好像现在高考重能力轻知识。其实高考命题立意的变化,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要求考生具有更厚实的基础。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便无从谈起,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这一认识误区,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复习应考中,我们要重视基础,善于提炼主干知识。

在二轮复习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对于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规律要准确理解、清晰记忆、切实把握、灵活运用。对于世界和中国的各个主要区域要能准确定位。为此要对主干知识进行挖掘、整理、归纳,同时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网络。同时加强运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区域中实际问题的训练。对于知识和能力上的漏洞要认真查找,重点加强。

三、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充实,但略显散乱,就像一股脑地塞进电脑的各式文件,没有经过系统地分类整理,要用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地理知识进行拆分、重组,形成有主线、有知识内在联系的专题,这样就如同为电脑中的文件建立各级目录。经过专题复习,有助于梳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使考生在考试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准确快捷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从而形成地理学科思维习惯和地理学科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①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③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如注重学科间知识的交叉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从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利用、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去思考世界和我国有关地理方面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等)。

五、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还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

上一篇:以劳动为话题的600字作文下一篇:输煤运行安全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