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2024-05-04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教案(精选8篇)

篇1: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第29讲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

[考 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 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①政治上:提出了“仁”和“ ”的学说;注 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②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1)孔子的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③整编文献:《诗》、《书》、《礼》、《乐》、《易》、 《春秋》。②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2)孟子的思想

”的学说。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学说,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 另一方面,又提出了“

”(3)荀子的思想 的思想。②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把握“礼”。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思维升华 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同时也要注意荀子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2.老庄之学

①认为“ ”是世界的根本。指出事物具 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1)老子的思想②老子的理想社会是“

”的社 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 限和差别。(2)庄子的思想②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 要影响。3.法家思想

(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①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使秦国实力强大起来。

(4)韩非: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5)影响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

体系中, 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4.墨家思想

(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_____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方法点拨 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要注意归纳:(1)治国上,儒家主张(2)在人性上,“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批判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

①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1)背景②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养士求贤,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2)确立: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 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3)影响 地位。②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3.太学的出现 校。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

(1)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还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易混易错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史论要旨 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和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种文化政策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文化的专制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统治的目的。

“百家争鸣”

主题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地位

(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备受统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主题2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强调德治、仁政有利于争取民心,巩固统治,与当今“以德治国”、“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理念有相通性。

史料二 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法家强调实事求是、及时改革的治国主张及发展史观成为历代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题1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名师点津 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主题2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史料一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君,” 主”即皇帝。他说: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意之所予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史料二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

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主题3 评价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2)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例1(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实施“仁政”与“分田制禄”间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山东高考)“视人之国,例2(2010·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一是理解引言的意思,二是清楚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本题容易误选为儒家“仁爱”思想。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的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例3(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进行问题转换。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体现民本、仁爱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影响。能力立意上注重文言文阅读和信息获取、不同流派思想的比较能力。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思想道德规范建设

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古代民本思想

2.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 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 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题点 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

3.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追求真善美,遵纪守法

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一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

()

C.道家

D.墨家 题点 有关儒家思想的新材料

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 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2.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 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B.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

()3.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B.孟子 D.韩非子

()C.董仲舒

()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 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6.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人物最反对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

C.韩非

B.墨子 D.黄宗羲

()()7.下列关于先秦儒家学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B.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与佛、道思想融为一体

D.是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的学说

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

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9.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C.老子“无为”思想

B.孟子“性善论”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10.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

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 A.民本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

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材料四 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儒家社会道德观。(6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6分)

——《朱子语类》 ——苏格拉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故一则治,” 篇宣称:国危无日矣。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

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1)①礼(2)②仁政

(3)①制天命而用之 2.(1)①道 ②小国寡民 3.(4)道家(5)②儒学 4.(2)汉代 命题探究

1.A 2.B 3.B 4.A 5.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C 3.C 4.C 5.C 6.B 7.D 8.C 9.D 10.B 11.C 12.D

13.(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治,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2)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

(3)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14.(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学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

篇2: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黎绍娜

【考纲要求】

1、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及三大执政方式的关系。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提高综合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考情播报】

1.以往高考:本课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属于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近三年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有: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等。命题形式上主观题与客观题都有,特别是主观题的考查。

2.2012届高考:由于党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之2011年是党成立90周年,也是党的17届6中全会召开之年。因此2012年考查时,能够借助的热点平台非常多,但无论哪个社会热点,基本的考查角度是:党为什么重视某某问题和党应该如何处理某某问题。从答案的组织上来说,要求具有较高的整合性。

【教学重点】党的性质、地位、执政方式

【教学难点】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以及第三单元第五课复习过的主要行为主体的相关知识。

(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

2、指导学生建立第六课的知识体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体系)

二、导入新课

时政链接:观看视频《风雨90年》

思考回答问题:

90年风云变幻,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永驻,是谁选择了她赋予她如此神奇的力量?

三、考点研析

考点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这一考点通过学生观看视频,自主思考得出结论)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知识梳理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对点训练

【例1】(2011·广东高考27)某县委2010年底试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来,出现了从“组织公开什么,群众就看什么”到“群众关注什么,组织就公开什么”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党()

A.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B.增加人民的监督权力

C.强化人民的政治责任D.扩大人民的政治权利

考点三: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知识梳理

(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统筹全局协调各方)

(2)为什么:三个“才能”

2、对点训练

【例2】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说明()

A.我国政府履行文化建设职能B.我国政府依法行政

C.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中共中央委员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考点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1、知识梳理

(1)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以及三种执政方式的联系

(2)领导方式

2、对点训练

【例3】(2010·北京高考)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B.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

C.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例4】2011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

A.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党派共同执政B.我国实行多党制

B.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D.我国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四、易错易混点区分

操作:

1、先做题(单项选择题)

2、根据做题反馈进行易混易错点的澄清区分

3、进行选择题解题方法指导

【例5】中宣部2011年10月25日至28日,在京举办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会议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说明()

A.共产党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B.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

C.共产党以人为本,依法行政D.共产党科学执政,发挥核心作用

易混易错知识点一: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

易混易错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府的关系

【例6】[2011·全国卷]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许多中央部门和地方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先后亮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①是全面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②是全面推进依法执政的领导方式

③有助于扩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④有助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易混易错知识点三: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与领导方式

五、实战宝典

当材料没有直接出现“党”的字眼,而是出现标示“党”的其他表述时,学生普遍很难确定是不是该联系到党的知识。对此,帮助学生总结材料中常见的关于“党”的表述,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战能力。

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标示语:(材料出现这些表述,就是要联系到党的知识)

“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锦涛总书记”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中宣部、中组部)

“政治局常委”

“中央委员”

“X省委/市委/县委/镇委书记”

“X届X中全会”等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

2、教师点拨,再次强调易混易错点以及重要考点在高考中的运用。

六、演练提升

材料: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问题: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什么要强调上述内容?

操作:

1、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作答,其他学生在随堂本上作答

2、教师巡视指导、评讲点拨

3、主观题解题方法总结指导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探索“文化课堂”之“361”高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计的,这样上下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内容上,我能很好的分清重难点,而且把选修部分结合在一起复习(因为必修中的“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方式”与选修中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是考生的易混易错点),区别对待不同地位的知识。比如:考点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要求学生记住这一结论就可以了的,所以我通过一段2分钟的时政视频,让学生自主地自然而然的感受得到并且深刻体会得出这一结论即可;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和考点三“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学生自己看书就能明白的,我就不多讲解,只是强调这两个知识点在考试中怎么应对;而考点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教学重难点,所以我把时间主要放在教给学生区分这些方式的方法指导上。这样的处理,学生复习起来感到轻松明了。

2、教学环节上,我注重讲练结合,而且针对知识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讲练结合方式。比如:“考点

研析”这一环节,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我先指导学生梳理考点知识,然后进行“对点训练”,及时的巩固检验该考点的掌握;而“易混易错知识点区分”这一环节,我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些易混点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所以,我先让学生做相关的易错题,如果学生普遍做错了,那就更加凸显老师的重点区分纠错的价值了,也让学生对这个易混点牢牢记住。

3、教学时间上,我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把学生练的时间和老师讲的时间分开,而是自然而然适时的穿

插在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去体现。学生看视频思考问题的时间+看书梳理基础考点知识的时间+做题的时间+回答问题默记齐读齐背知识的时间+记笔记的时间不低于25分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总结提升上,我采取的做法是:各个知识本身的总结引导交由学生完成,我主要是进行知识的整

合以及解题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整理实战宝典。

5、教学氛围上,首先我是微笑着很精神的去上课,课堂上我充分关注到各面学生,做到及时肯定学

篇3:高三历史一轮有效复习初探

一、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

靠什么来把握方向呢?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学科指导意见》 ,还有就是近几年的高考卷,尤其是实施新课改的各地高考卷。

1.《课程标准》。课标起到的是统领全局的作用 ,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这些,对我们的高考复习教学起到目标引领的作用。

2.《考试说明》。主要是框定了考试范围 ,明确了考核目标与能力,把考核要求细化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人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方面,体现能力能力要求的递增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科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考查范围 ,明确了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让我们清楚了学生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进行高考复习教学,提供了便利。

二、高考复习的策略

1.用足教材,夯实基础

( 1) 阅读导语,构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导语往往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呈现本专题的知识框架。

( 2) 阅读教材的主体部分。课前预发填空题,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有基础性的了解, 复习时重点解决老师根据本目、本节、本专题所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完题目后,用高考题或者各地新课程的模拟题加以巩固。

在复习完一个专题后,选择一些问题和练习来强化巩固知识,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内部各节内容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本专题和其他专题或者其他模块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纵观高考题目,史料浩如烟海,丰富多彩,考查角度千变万化,但史实和答案还是在教材之中,我们应该还是要立足于教材。当然,在引导学生关注史实同时,要有更高层次的视野,建构符合历史规律的世界。我们要有新的维度和思考层次,提供新的思路。

2.一轮复习课中的具体教学要求

( 1) 知识点定位要准确。包括每个具体知识点的各个基本要素:如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等,同时,要明确每个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 要掌握到何种程度) 。在备课中老师应该对考试说明所框定的核心知识进行逐条解读,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 2) 核心概念讲解要透彻。要讲透重要概念的内涵 ,即概念本身的含义, 然后梳理与此概念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并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设计一些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3) 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要清晰。

近年浙江文综卷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比如:

【2009浙江卷】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阶段特征。

怎样梳理基本线索、理清阶段特征呢? 按时间,梳理大事年表;分领域归纳相关知识。通过梳理形成以时间为经线,以领域为纬线的知识网络, 横向体现同一时期不同领域的情况;纵向体现不同时期同一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从变化和发展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梳理,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繁多的内容, 也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梳理归纳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 4) 高考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要关注。

高考动态的把握主要依靠对近几年新课程高考题的分析,教师可整理近几年高考中考过的、高频的、未出现过的考点给学生,使学生更明确考查的方向。

另外,作为教师,还要多关注报刊杂志,关注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一旦发现自认为有价值的一些信息,要注意进行分析整理,在课堂中渗透给学生。比如2010年的浙江文综高考卷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肯定了国民政府的一些经济上的成效。更为可喜的是关注了当前国内舆论界争论的制度创新如美国的三权分立, 第39题的三则材料涉及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我发现在《历史教学》( 中学版)2010年第1期上有万绍红的《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 ; 第3期上有薛伟强、高景龙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第5期上有《单一的“三权分立”还是全面的分权制衡》等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有效训练

我们平时都有很多的练习和考试,基本能很好的检测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复习的效果。但是有的时候有些题目还是缺乏针对性,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好题的积累,对在月考、训练等出现的试题,有价值的有针对性的要及时摘录下来,以便在复习中有的放矢。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每个老师都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但其实每个人的文化底蕴、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学功底、风格水平等都存在差异,所以一味学习他人的经验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并能体现自己特色的复习方法是最好的。谁的课堂谁做主!

摘要:新课程高考浙江省自主命题已经第6年了,作为一线的高三历史教师,本文从高考复习研究的方向、高考复习的策略两个方面来谈谈本人近几年新课改高三一轮复习的心得体会。

篇4: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有感

第一轮复习实际上是单元复习,是高三复习极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专题复习而言,它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就无综合可言。单元复习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兼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且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从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

所谓知识结构,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指构成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指这些内容是按怎样的方式连接起来的,即通常所指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就掌握了阅读教材的钥匙,就能把看起来分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系统之中。掌握知识结构的基本做法是:1先让学生用最为简洁的文字分别对本章几个子目的内容进行概括。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可概括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2引导学生弄清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如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与第一目讲的都是战争的原因,但一个是根本原因,一个是战争的借口。3帮助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重视课本,处理好大小字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大小字和原始材料的关系,也是搞好单元复习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按四种情况处理:1对课文正文的或历史概念做注解或阐释的小字和异体字,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2属历史常识性的小字部分,也要求学生掌握。3属补充性知识,又离课文子目要求较远的小字,只做一般了解。4属拓宽知识面,又离子目要求甚远的小字,不要求掌握。同时,教师要深入研究大纲和考试说明,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内容,而在考试中提出这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的,也要适当补充。对课本的处理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课本上明确了的内容,就没有必要写在黑板上,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只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澄清,要求学生对关键性的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对比,明确其异同点。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而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加强对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中学历史教学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按照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法上加强指导:正确阅读教材的方法、表述问题的正确方法、记忆年代和历史事件的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联系和类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正确思考的方法、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审题和答题的方法。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将得到迅速提高。

四、精心设计和选择练习题

练习题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讲解时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题目要概括性强、灵活性大,能一题多变,启迪思维。习题要有针对性,紧扣教材,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要注意克服练习的盲目性、片面性。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和审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作为解题的突破口。要求学生在解题之前反复读题,在读题中弄清已知条件和所问的结果,明确所涉及的范围条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理清思路,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五、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训练是实践,评是练的继续和补充,练要合理,评要点睛。对每套题,第一遍要学生独立完成,充分显示他们在基础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遍,教师点评。根据反馈的信息,让学生了解教师的审题、判断、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转换思维角度,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借题发挥,评出问题的最重要特征。对大面积含糊的知识漏点、难点、疑点,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如此点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较快的升华,从而适应高考的要求。

篇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要诀

一轮复习以通史的体例进行复习,把握历史的时序性,和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由原来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转变为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等方面强化记忆。把历史知识放在历史的阶段特征中进行理解和记忆。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试着理清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教材进行整合,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以保证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内容,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学科本质

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依托于教材,切忌死记硬背,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扫清知识死角,把教材吃透,把书本读厚。历史学科在命题时越来越回归历史学科本质,通过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教材的研究,加强历史探究问题的能力,回归历史学科本质。

3、加强重点题型的训练,总结常见题型的分析思路

篇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组

进入高三以来,我们历史备课组深入分析了课本和考纲的要求以及近几年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借鉴上届高三经验,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手段,努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1、一轮复习指导思想:

①立足现实,合理整合教材,做到知识点全覆盖,把知识和能力做到实处,踩实考点,不留死角,初步构建知识框架;②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时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科追随者,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认真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特点,明确学科教学的广度、难度与深度;④加大训练的实效性,讲练结合,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⑤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新老高三之间、南北学区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

2、备课组主要复习新策略:: ①实施三轮复习法:

一轮,以模块和小专题为主干,辐射边缘知识,夯实基础;依据课标,整编章节,构建纵向知识体系。

二轮,以阶段历史为主干,进行通史复习,依据考纲,整编教材,构建横向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三轮,知识点扫描,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尤其突出重点难点,以试题形式呈现,提高知识难度广度,深度,进行综合模拟训练,以适应高考要求。

②一轮复习策略: 按照第一轮复习讲全、讲实、讲透的原则,按照考纲考点,一步到位,落实知识和能力,不留死角。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教师的功夫在于备课,要加强教师在史实、史识、史观等方面的修养。力争在第一轮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构建知识网络,按模块、专题的结构,构建纵向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总结归纳知识框架,老师进一步指导完善。

重视规范考试和试卷讲评:我们相信能力是练出来的,潜力是挖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规范训练。首先使学生明确学科高考能力要求,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坚持限时训练,练思路、练速度、练规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讲评,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及时确定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个别辅导。

关注新的史观研究,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篇7: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1、时间安排: 8月底—1月底,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的是单元复习,通常是按照教学顺序来复习。

2、复习思路:狠抓历史基础、理清历史脉络、构建历史架构、提升历史认知。

3、主要任务: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解释任意一个历史概念、历史事件;

归纳整理历史规律,能复述某一历史事件涉及到的知识点;

查漏补缺找出不足,通过老师讲解、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

篇8: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教案

第一轮复习基本上就是紧紧围绕考纲重新梳理课本知识, 对重要的考点进行深入分析, 这是复习的普遍做法也是巩固记忆的必需过程。但随着复习的展开学生的倦怠感也逐渐显现:课本的结论性要点看过、听过多遍, 甚至基本上能准确无误地背诵这些考点和重点后, 复习课就显得无趣, 复习也显得低效, 很多学生甚至自己做练习而不再听教师讲那些老生常谈、索然无味的陈词滥调了。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答案便是“弱化”课本 (少重复教材中那些结论性的语言) , 而代之以细节, 让学生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细节真正理解历史、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体会趣味。历史细节好处在哪, 如何活用?

一、细节让复习更有实效

首先, 只有透过历史细节才能真正了解历史的真相。历史的魔力就在于细节, 通过历史细节才能洞察历史的走向。细节使历史丰盈, 细节使真相清晰, 不读细节, 历史只是一个故事梗概。只有关注历史的细节, 才能看到真相, 才能重现历史。放眼历史大势, 可使我们站得更高;关注历史细节, 可使我们增长智慧。关注细节、关注历史的真实面目, 是我们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出发点。绚丽缤纷的人类历史也是由无数个精彩细节构成的, 抽去这些细节, 历史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生硬的说教, 失去了它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脱离历史细节、脱离历史真相, 历史的教育功能就荡然无存。

其次, 近年来各地高考历史在考查主干知识时就是从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入手, 如果教师在平时复习中经常运用这种方式, 那么学生在考试中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正确率自然能得到保证。学生通过对这种细节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乐于探究这些教材中所没有的但又能印证教材中那些相对“死”的要点, 让学生真正明白教材的表述是科学准确的, 这种心理必然会让学生真正相信历史、喜欢历史。通过对细节史料的探究与分析, 学生的解题能力、应试能力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再次, 细节让复习更有新意。一位教育界的前辈曾说:“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 而好的例子一定要有典型的细节。”高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常常表现为对概念式、标签式的说教条文有一种被动接受的习惯, 无法真正融入学生的骨子里, 这样必然对那种炒冷饭的复习方式感到厌烦。抽象、客观、理性的史实陈述让学生形同嚼蜡, 无法进入状态, 运用历史细节则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乏味为生动快乐,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著名史学家张荫麟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 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 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防止’知古而不知今。”所以, 要发现历史的魅力必须把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 关注历史的社会性需要, 这些现实问题就是生活中存在着的细节。所以利用现实生活的精彩细节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也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教材的距离及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细节处理要把握几个“度”

1. 坚持“适度”原则。

复习离开具体历史事实, 历史课堂便变成空喊口号的场所, 所以一定要有具体的事实做支撑。但又不能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在课堂上大谈《明朝那些事儿》、《细说》等。如果把复习课堂变成“浪漫主义”的修饰, 就会让学生沉醉在历史细节的碎片中不能自拔, 学生虽知道了一个个生动的微观历史, 却忽略了对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与分析, 那样就背离了历史复习的走向, 复习就仅仅具有娱乐性而不具有实效性。

2. 坚持“准度”原则。

细节之美, 美在通俗与趣味, 但也美在严谨与准确科学。叶小兵曾说:“有时历史教学中科学性的错误, 往往是出在细节上。”有些野史影视出现的细节, 虽然有趣生动, 但不能因追求课堂新意而不加甄别就随意引用。如果所选的材料不能反映历史的真相, 那么细节教学就会违背历史教育价值。课堂是严肃的圣地, 史学以真实为崇高, 历史细节应该来自“名门正派”, 所以课堂运用的细节应出自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或摘自权威性著作, 对文学作品材料的选用要谨慎, 这是历史教育者从事教育的基本准则。

3. 坚持“深度”原则。

历史细节无比繁复, 复习课就必须有所取舍。课堂上选取的细节应该是有典型特色的, 能够反映本科重点主旨的, 可以以小见大, 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和认识考纲重要史实。同时由于高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解读能力, 因此历史细节还必须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 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 不要仅仅为了一个知识要点而引出一个个繁琐的细节。典型特色的历史细节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还能从中窥见历史现实和历史规律, 使历史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

三、细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历史细节能让课堂鲜活、生动、有效, 如何备好一堂有效的复习课的课题就摆在教师面前。细节教学应用无疑对高三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 能触类旁通。教师在平时应博览群书, 遇到有用的历史史实要认真收集记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现象, 分析历史与现象的关系, 使历史能在现实中生存和发展, 为课堂上的历史教育积累好素材。所以历史教师一定要有专业性和广博性。

综上所述, 要有效地展开第一轮复习, 必须在课堂上运用鲜活的历史细节丰富课堂, 这既符合历史本质与真相, 又符合素质教育下的高考试题走向。当然教师对历史细节的运用要采取正确科学的策略,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摘要:高三历史复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作者针对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细节运用的优势与注意点阐述个人观点。

关键词: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细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 2005 (9) .

上一篇:王冠乔新歌《感谢所有爱我的人》献礼感恩节歌词下一篇:证券投资顾问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