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教学模式

2024-04-25

历史课教学模式(精选8篇)

篇1:历史课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课堂生本教学模式初探

黄小芳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近年来,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我们沐川县历史教师,在县历史中心教研组的带领下,提出了初中历史“问题牵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八个步骤,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一、创设情境,目标呈现

(一)创设情境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情感跃然纸上。那么台湾第一次从祖国分离是在何时?又是怎样回归的?当时侵略我国的国家还有哪些?

(二)呈现目标

1.记住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战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

2.列举明请反侵略的斗争。

3.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4.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自主学习,收获展示

(一)戚继光抗倭(请一学生介绍戚继光)

1.“倭”指哪个国家?“倭寇”又指哪些人?

2.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3.戚继光主要在哪些地方抗击倭寇?

4.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小结:正是戚继光的坚持抗倭,才结束了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患,保卫了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I卫了国家的尊严。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辉典范,数百年来受到人民的爱戴和纪念。除了戚继光以外,明清时期和他齐名的民族英雄还有驱逐荷兰殖民者的郑成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播放视频)

问:从视频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问:美丽的.台湾曾有过许多名字,名字的改变见证了她的历史。你能举例说明吗?

台湾问题至今仍然是摆在两岸中国人民之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亟待解决的头等问题。郑成功抗荷收台的事迹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笔,他的英名将永垂史册,他将永远活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

过渡:东南海疆战事平息,沙俄侵略者又入侵我国东北边疆,烧杀抢掠,强占城池。面对强敌入侵,清朝政府是如何做的?结果如何?几位同学将此历史再现在我们面前,下面请欣赏小品,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三)雅克萨之战

活动设计:

旁白:沙俄是一个欧洲的小公国,与我国并不接壤,经过不断侵略扩张,到16世纪末开始与我国领土相邻,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的急先锋波雅科夫和哈巴洛夫匪帮先后窜入黑龙江流域,他们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进行烧杀抢掠。面对沙俄侵略者的残酷扩张,清政府实在忍无可忍……

康熙帝:众爱卿,沙俄侵略者入侵我大清领土,多次给予警告,仍不思悔改,并狂妄地叫嚣,要清政府“归依沙皇陛下的最高统治之下”。拟旨,朕决定派军队用武力把沙俄侵略者赶出我大清领土。

旁白:1685年,康熙帝派遣3000名清军水陆并进,并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猛轰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沙俄败退,并承诺永远离开雅克萨城。然而不久,沙俄侵略者竟背信弃义地再次入侵雅克萨,清政府于1686年再次挥师北上,打败俄军,双方就边界问题进行了谈判……

(双方开始谈判,多媒体出示地图)

沙俄代表:我们要么以黑龙江为界,要么以雅克萨为界,否则以军事行动达到目的。

(以动画方式显示上述地点)

清官员:尼布楚、雅克萨和黑龙江上下游以及与黑龙江相通的每一条河、每一条溪流都是我们的领土,都不可沦为俄罗斯的地盘,否则终止谈判。

旁白:正在双方谈判处于僵持状态时,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正在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康熙帝考虑到准格尔部可能会与沙俄勾结,作了一些让步,双方就边界问题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这时动画显示中俄边界条约及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边界,加深认识)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问题牵引,合作探究

戚继光、郑成功、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着名的历史人物,说说他们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民族英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时,在�I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四、例题精析,练习巩固

1.例题精析

阅读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1)这是哪朝、哪位历史人物表明心迹的诗句?

(2)“海波”是哪些人掀起的?

(3)这位历史人物是怎样率领军队平息“海波”的?

(4)如何评价这位历史人物?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高尚品德?

2.练习巩固

(1)下列人员,属于倭寇的有

①中国商人 ②日本武士 ③日本不法商人 ④日本海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雅克萨之战 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3)明清时期出现的两位民族英雄是()

A.岳飞、文天祥 B.戚继光、郑成功

C.戚继光、郑和 D.岳飞、戚继光

(4)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中俄两国停战问题 B.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C.中俄两国西段边界问题 D.中俄两国北段边界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并不是与你们作战,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台湾归还原主。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大军”指什么军队?

②为收回“产业”,这支军队与谁作战?结果如何?

③大军收回“产业”,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率军抗击沙俄入侵的斗争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面临外国侵略的关键时刻,总会涌现一批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他们的爱国情怀,已成为史册上感人的一页。他们的崇高精神,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长流不息。最后让我们在《中华自古有尊严》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新课!

篇2:历史课教学模式

黄小芳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近年来,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我们沐川县历史教师,在县历史中心教研组的带领下,提出了初中历史“问题牵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八个步骤,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一、创设情境,目标呈现

(一)创设情境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情感跃然纸上。那么台湾第一次从祖国分离是在何时?又是怎样回归的?当时侵略我国的国家还有哪些?

(二)呈现目标

1.记住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战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

2.列举明请反侵略的斗争。

3.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4.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自主学习,收获展示

(一)戚继光抗倭(请一学生介绍戚继光)

1.“倭”指哪个国家?“倭寇”又指哪些人?

2.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3.戚继光主要在哪些地方抗击倭寇?

4.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小结:正是戚继光的坚持抗倭,才结束了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患,保卫了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I卫了国家的尊严。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辉典范,数百年来受到人民的爱戴和纪念。除了戚继光以外,明清时期和他齐名的民族英雄还有驱逐荷兰殖民者的郑成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播放视频)

问:从视频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问:美丽的.台湾曾有过许多名字,名字的改变见证了她的历史。你能举例说明吗?

台湾问题至今仍然是摆在两岸中国人民之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亟待解决的头等问题。郑成功抗荷收台的事迹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笔,他的英名将永垂史册,他将永远活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

过渡:东南海疆战事平息,沙俄侵略者又入侵我国东北边疆,烧杀抢掠,强占城池。面对强敌入侵,清朝政府是如何做的?结果如何?几位同学将此历史再现在我们面前,下面请欣赏小品,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三)雅克萨之战

活动设计:

旁白:沙俄是一个欧洲的小公国,与我国并不接壤,经过不断侵略扩张,到16世纪末开始与我国领土相邻,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的急先锋波雅科夫和哈巴洛夫匪帮先后窜入黑龙江流域,他们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进行烧杀抢掠。面对沙俄侵略者的残酷扩张,清政府实在忍无可忍……

康熙帝:众爱卿,沙俄侵略者入侵我大清领土,多次给予警告,仍不思悔改,并狂妄地叫嚣,要清政府“归依沙皇陛下的最高统治之下”。拟旨,朕决定派军队用武力把沙俄侵略者赶出我大清领土。

旁白:1685年,康熙帝派遣3000名清军水陆并进,并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猛轰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沙俄败退,并承诺永远离开雅克萨城。然而不久,沙俄侵略者竟背信弃义地再次入侵雅克萨,清政府于1686年再次挥师北上,打败俄军,双方就边界问题进行了谈判……

(双方开始谈判,多媒体出示地图)

沙俄代表:我们要么以黑龙江为界,要么以雅克萨为界,否则以军事行动达到目的。

(以动画方式显示上述地点)

清官员:尼布楚、雅克萨和黑龙江上下游以及与黑龙江相通的每一条河、每一条溪流都是我们的领土,都不可沦为俄罗斯的地盘,否则终止谈判。

旁白:正在双方谈判处于僵持状态时,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正在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康熙帝考虑到准格尔部可能会与沙俄勾结,作了一些让步,双方就边界问题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这时动画显示中俄边界条约及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边界,加深认识)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问题牵引,合作探究

戚继光、郑成功、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着名的历史人物,说说他们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民族英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时,在I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四、例题精析,练习巩固

1.例题精析

阅读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1)这是哪朝、哪位历史人物表明心迹的诗句?

(2)“海波”是哪些人掀起的?

(3)这位历史人物是怎样率领军队平息“海波”的?

(4)如何评价这位历史人物?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高尚品德?

2.练习巩固

(1)下列人员,属于倭寇的有

①中国商人 ②日本武士 ③日本不法商人 ④日本海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雅克萨之战 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3)明清时期出现的两位民族英雄是()

A.岳飞、文天祥 B.戚继光、郑成功

C.戚继光、郑和 D.岳飞、戚继光

(4)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中俄两国停战问题 B.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C.中俄两国西段边界问题 D.中俄两国北段边界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并不是与你们作战,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台湾归还原主。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大军”指什么军队?

②为收回“产业”,这支军队与谁作战?结果如何?

③大军收回“产业”,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篇3: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

那么, 怎样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将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初步探究出了一套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 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案引导, 自主学习

一堂有效的历史课, 教师在课前除了要编好教案, 还要编好学案。学案是指教师在课标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它一般可以分为:学习目标、重难点解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网络、典型例题解析、课堂检测等。其中,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定要坚持问题化原则, 这是编写学案的创新重点, 依据教学内容, 将基础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 (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 、质疑、释疑、激思, 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高中历史课容量大、教学任务重、时间紧, 因此, “学案”要在课前发给学生, 这一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课前完成, 这样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问题自主学习, 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带进课堂学习, 课堂上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这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振奋学生的精神, 激发学习兴趣, 顺利进入学习情境。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一般又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因此, 设计好导语, 选择适当的形式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一) 热门话题引入式

有时候, 历史总会以相应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重现”, 通过当前正在发生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过渡到历史, 既有利于让学生体会“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 也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如讲《罗斯福新政》时, 可结合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导入:如何才能摆脱金融危机呢?我们可以借鉴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是如何摆脱经济危机的。

(二) 故事引入式

哪个学生不喜欢听历史故事?教师在上课时讲一段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故事, 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如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 先讲“岳母刺字”的故事,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

(三) 疑问悬念引入式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提出疑问,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曹操统一北方》前, 就可以设置悬念:凡是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是“乱世之奸雄”,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是这样吗?通过设疑, 会激起学生急于解惑的要求、探求未知的乐趣。

(四) 创设意境引入式

中学生情感丰富,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积极创造意境, 以此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讲解高中历史必修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 先让学生聆听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让学生从这首诗中体会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和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感情。学生的心一下子被揪起来了, 都在思考“祖国什么时候能统一?如何解决台湾问题?”这些问题。这样的意境设计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心理, 为下一阶段的教学任务的有效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生合作, 教师释疑

(一) 生生合作

学生在完成学案中“自主学习”的内容后, 他们对本课的内容就有了初步了解、消化。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对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交流, 实现“兵教兵”, 这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进而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益处。

(二) 教师释疑

这一环节, 实质上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帮助学生释疑解难, 还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加以点拨总结,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借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 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解决难点, 加深理解。

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实施“自主学习”, 课中学生可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惑, 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得以强化, 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互动,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这是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最不容忽视的环节, 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还应精心筛选经典例题帮助学生了解自学效果, 及时巩固知识。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知识拓展的重要途径, 不应忽视。

模式: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的重要形式) ,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各组推选一人阐明观点及相关论据, 还可谈谈探索的基本思路、途径、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等;其他组同学也可给予补充, 加以完善。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适时调控, 组织学生及时评价, 对学生争执不休的问题, 进行点评或帮助, 及时调控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汇报后, 教师应适时总结, 指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矫正偏差;对学生在自学、质疑中提出的带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供学生进行反思的步骤、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全过程中的行为。

学生反思并总结: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感受历史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加深对重难点的领悟, 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 并记笔记, 以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构建网络, 提高能力

学生先自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学案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了解、理解历史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用一定的符号按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将其有序地连结起来, 形成简明的、直观的知识框架[3] 。

教师指导并总结。教师要注重指导和培养学生, 提高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传授给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 并进行总结, 把学生归纳整理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和完善, 构建起最佳、最牢固的知识结构体系。章节结束完成, 要进行章节或单元知识结构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达到知识的同化与重组。

通过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系统、牢固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形成对历史的宏观把握, 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有效性。

六、课堂检测, 矫正达标

教师出好精选题 (学案的课堂检测) 。习题要注意紧扣课标, 题目应由易到难, 题量适中, 题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试题可以分基础题、提高题, 使每位学生都能发展。

学生当堂做课堂检测:学生在课内按时、独立完成。教师巡回督促检查辅导, 教师在小组间巡视、答疑、辅差;注意学生的答题情况, 便于掌握信息, 进行反馈矫正;并当堂面批部分作业;其他同学没时间批改, 小组内学生之间互相批改。

课上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力求使绝大多数学生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自我总结, 谈心得、说收获, 这样能够更有利于激励学生, 使学生更加明确发展的方向。

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可以分基础题、提高题等;作业要求书写“每课一得”, 内容包括每节课认知结构, 自己的疑难与质疑,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三方面。

课堂检测对于师生双方都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教师及时总结、及时矫正, 及时改进教学;学生及时了解学习成果、自觉弥补学习缺陷, 这样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当然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遵循课堂教学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以六步教学规程为主线, 依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不同, 优化并形成不同情境下的变式模式, 能有效地指导我们当前的历史课教学实践, 不断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教育, 2006, (9) :10-11.

[2]任鹏杰.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3) :F0002.

篇4:历史课教学模式

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爱好。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爱好,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爱好,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碰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实践证实,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爱好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熟悉;“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熟悉聪明,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聪明。“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熟悉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

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熟悉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把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练习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重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熟悉,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目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根据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而当共产党力量强大以后,还可以从国民党内部来把握政权,实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习爱好。

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实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学唱革命歌曲;指导学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5:历史课教学随笔

历史课提高教学效率教学随笔

凉泉中学 李凤

第一、认真备课是基础。

教师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点拨;要依据课程标准标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找寻突破重点、难点,澄清疑点的方法;如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进行知识迁移和拓展提升;如何联系现实和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是鲜活生动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第二、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是核心。

高效课堂教学一定要体现出学科特色,作为历史学科,它具有事实性和叙事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的基本特点。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学生要掌握所学章节涉及到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得到培养,通过学习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做到这些,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才会是高效的。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途径。

高效课堂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这种兴趣的激发不是靠一两个历史故事做“包袱”,而是要有技巧,要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并且要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第四,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亮色,也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自己措手不及。课后反思就应该把这些散落在课堂记忆中的碎片拾起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养分,这也会成为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阶梯,我们会继续攀登,高效优质历史课堂永远是我追求的目标。

历史课:课堂希望 希望自己:

①快乐教育(积极情绪)②板书工整,美观(正对黑板)③激情,活力和冷静 ④说话慢、清晰、大声有力、有调,幽默;⑤形散神不散,有思想,有个性; 希望同学们:

①我希望同学们预备铃声响后,迅速回到自己座位坐好,拿出课本,辅导资料,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②我希望上课迟到的同学,请轻轻的走进教室,给大家一个安静的课堂环境;(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③我希望同学们在我讲课的时候及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提问发言的时候,你们都能保持绝对的安静,学会倾听,注意力高度集中;

④我希望同学们任何时候都彬彬有礼,说话得体,懂得尊重教室里每个人; ⑤我希望同学们课堂上做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为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共同努力;(课堂上大声讲话、聊天,玩手机,看课外书,传纸条,吃零食,睡觉,旷课等除外)

⑥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业上全力以赴; ⑦我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有事,提问回答问题请事先举手.教育关键词: 学生:

①自信、大胆 ②乐观 ③阳光 ④负责⑤宽容 ⑥独立 ⑦守信、准时 ⑧关怀、同情 ⑨阅读与思考 ⑩合作大度 老师:

篇6:历史课教学模式

河南省温县南张羌镇第二初级中学 田保红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上历史课。从历史的成绩看,多数学生的历史成绩不及格。究其原因,因为历史课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多,理解论述的内容繁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去探索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我认为,凡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下面是我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探究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应从预习入手。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众所周知,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听课效率的有效手段。现在许多学生对预习不中式,并且也没有掌握预习的科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作预习方法的科学指导,并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失误,改正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良习惯,并做到对预习工作的检测,以了解预习效果。例如,在上《鸦片战争》之前,我就让学生上网收集整理一些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相关背景资料,初步了解虎门销烟只不过是英国侵略战争的借口。这样在自主查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对课文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时才能有话可谈,有据可依。事实证明,做这项工作对历史有效教学是很重要的。

二、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应从激趣开始。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使学生产生兴趣呢?首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或历史事件主动逼真的“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孔子这一课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补充有关孔子的史料,同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指着教室孔子像语言诚恳指出“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在世界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学生兴趣盎然,引起共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另外可适当穿插文学语言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讲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无上的权威引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讲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引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忆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司仓禀俱丰实。”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记忆,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应同质疑结合。

质疑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上《七七事变》这一课时提出问题:“假如没有日本兵借口士兵失踪进行搜查,会爆发七七事变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大部分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士兵失踪进行搜查,只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而已。另外,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用人才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设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

四、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应与动脑同步。

该让学生动脑想的,一定要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林则徐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渣滓。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当今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由一位历史人物,这位同学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有效性。

五、历史课的有效教学应从动手深入。

一些重要的人名、地名、文献名、结论、名词等,要让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有些需要学生批注的地方要让学生批注。认真填写好与课本配套的地图册、练习册,以便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或论述题列出答案提纲,动笔写写,这在考试中不至于眼高手低,不写错别字或少写错别字。同时在回答问题时又可以使他们整理深化自己的思路,加深对这些问题认识,从而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还要求教师做好导师。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历史挂图、实物等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提高学生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使学习者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体现了导师角色。

篇7: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反思

(一)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的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一切创造始于“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在知识层面上止步,而是应当大胆地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的理念,并让课堂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思维实验室。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问题探讨课堂,让学生以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解决者的身份而存在,使师生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互动的交流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好奇、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历史知识灌输、思维方式培养之外,还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歌曲、播放历史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让学生出演历史短剧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历史、触摸历史、理解历史,对历史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久的精神动力。另外,在课后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材料、图书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让他们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当多提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帮助学生联想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学生独立、成熟的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当下教材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实践上的优化,将简单的理论分析和史实记述等辅以矛盾的说法、各种史学观点、丰富的史料等,达到“无疑处生疑”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其中提到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

篇8:历史课教学模式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教师的自身素质包括思想修养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教学艺术素质三个方面。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高尚的职业情操, 热爱历史教学工作, 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做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形象语言的使用、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教师自身的素质, 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师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喜怒哀乐的感情色彩, 辅之以形象生动的教学图片,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习的动机、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有益的, 教师的教学能“俘虏”学生的全部思维, 完全“占领”他们的心灵, 使之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二、新颖教学方式的设计

历史教学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各纲目不同的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做到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竞赛式等各种教学方式, 在教师的主导下, 学生也能主动自主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虚拟历史情境法。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 以前, 我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 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 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课堂气氛僵化,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朝经济的繁荣》一课时, 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 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 等等, 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 再分组讨论, 然后分别上台扮演角色[学生发言附后]。整整一节课, 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课后调查来看, 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2、模拟辩论探究法。

在中国历史上, 有很多战争史的内容或重大的历史事件, 讲这一类内容时, 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 即先分析原因 (或背景) , 再讲过程 (或内容) , 然后分析结果、影响这种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模式。我让学生以当时大臣或谋士的身份, 开展辩论、拿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

例如, 在学《赤壁之战》时, 我让学生先预习, 然后搭建一个“殿前辩论舞台”, 我扮演曹操, 学生演大臣, 然后, 请各位“大臣”就“我”能否打这一仗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中形成了主战、反战的两种力量, 唇枪舌战, 展开激烈的辩论, 我从中归纳。主战派分别说出了四个理由, 说明这仗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学生的争论过程, 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真正体味到了探究的滋味和乐趣, 课堂效率明显有了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 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 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 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 我在上课时, 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 以扣住学生的心弦, 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 在讲科举制时, 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 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各抒己见。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 我接着说:“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起源于哪个国家吗?我国古代为什么没出现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人呢?”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 于是,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讲完以后, 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 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养了学生的兴趣。

4、多媒体辅助视听法。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 教师口授、学生听记,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 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这种教学方式, 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 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中, 我有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 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 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的过程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 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 无需教师多费口舌, 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 唤起探究的欲望, 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

如讲到《九一八事件》一目时, 我首先播放一首同学们熟悉的歌曲《松花江上》, 让学生在哀伤的歌声中感觉到九一八事件后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以激起人们对日本侵略的仇视, 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捍卫国家独立,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此外, 在多媒体教学中, 我常常把收集到的大量教学资料 (包括资料数据、声音、录象等) 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有限的时空中, 使学生增加接受知识的信息量, 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分析问题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终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的状态。

上一篇:碧玉歌,碧玉歌孙绰,碧玉歌的意思,碧玉歌赏析下一篇:梦启程的地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