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2022-08-05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我看到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江南地区的开发》时,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但是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老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是在一节课里老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置身于世外的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诸如,9.11事件发生后,有些学生兴高采烈;在“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崇拜希特勒等等。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提供更有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历史课教学创新谈

问题之一: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及中学生思维水平

人们常有这样的误解:创新教育就是必须对前人的结论进行发展、开拓、提高,甚至是否定、更正已有的结论,否则,重复过去的观点,推理出已有的成见,或者是仅仅触及前人结论的一点皮毛就不是创造性劳动。究其原因,在于把历史

课教育的对象提升为历史学科的专业研究人士。其实,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创立了多少历史新观点,更不在于他们为历史学科做出了多少新的突破性的发现,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获得历史见解的一种方式、途径和过程。由于历史学科涉及庞杂的历史史实,还包括深邃的史学理论,中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仅能形成对历史的相对的、肤浅的认识,不可能形成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成熟看法和见解。因而,要学生产生石破惊天的思维成果是不现实的。

问题之二:信口开河,创新无所规范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如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问题之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思维训练不够深入

历史课教材内容庞杂,如果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面面俱到的目标教学,对每一个小问题都进行讨论、比较、归纳、推理、演绎、创新,完全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将有限的时间放到最需要深化、发挥、拓展或者是总揽全局的重点知识上,不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渗透和影响,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加深,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从容不迫地拓宽自己思维的空间。

问题之四: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

我们反对把历史课上成对史料的简单罗列,把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的“容器”的模式,也反对对历史知识作过多的拓展铺垫,甚至把历史课讲成故事课。但要防范另一个误

用心爱心专心 1

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共)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

一、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使学生掌握周朝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并能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的史实。

技能: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

1、 多媒体与历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

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3、 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东周开始的时间?东周包括哪两个时期?两个时期名称的由来与哪些历史有关?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课件展示)

(意图:让学生明确历史概念,考察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预习情况。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春秋五霸

1.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

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设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先组内发表意见后在班上交流。(课件展示答案) 教师过渡:春秋时期历时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2春秋五霸:

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各自的位置?(课件展示 春秋形势图)

学生:观察形势图,掌握好两种说法的五霸名称,介绍春秋大国位置,画出方位示意图。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逐渐树立起空间概念。充分发挥地图辅助文字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准确性,不断地重复,尝试回忆加深记忆。便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弥补。)

3.齐桓公争霸:

原因:教师:分析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 2.采取了哪些有利的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叙述改革措施,评说管仲改革的作用。(将归纳要点课件展示一下) 标志:教师增加葵丘会盟的时间、盛况、意义 设计思考题: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有什么联系?(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的思想。)

4、晋楚争霸

(1)、晋文公改革

提问:晋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教教材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书、总结思考,明白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做到史论结合,有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2)城濮之战: 提问: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晋国为何会以少胜多?(展示课件)

学生:介绍城濮之战情况。展开讨论作用。讲述“退避三舍”的故事。 提问: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 提问:“退避三舍”的作用?

1.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2.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设计意图:分析史实,学习古人诚信的态度,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3)楚庄王称霸

学生:讲述“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的故事。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提问:在哪次战役后,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5.吴越争霸:投影《卧薪尝胆》图(略讲)

学生:观察此图,讲述卧薪尝胆故事,学生畅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学习他们的志向毅力。) 小结:a.知识点展示。

b.讨论: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课件展示:归纳要点)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重用人才;重视改革内政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教师过渡语: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二、战国七雄

1.提问:七国的形成有哪两类情况?(学生阅读并进行分类) 2.学生读图:利用顺口溜掌握七国的名称和具体位置。(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3.利用课件和小字介绍了解当时的三次战役的双方和影响。 小结:略。

课后作业:寻找有关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成语及成语故事。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 题: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 学校: 沈阳市四十七中学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二章 第5节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的原因

一、 知识与技能

1、 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 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 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 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 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 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

2、 故事讲述法;

3、 小组讨论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 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 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 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 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 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 为什么会“乱”?

2、 怎么“乱”的?

3、 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 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

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2)秦晋之好;(3)问鼎中原;(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 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 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第五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课 题: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授课教师: 李赟峰 学校: 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

教材:____七年级历史_____第__二__章(单元) 第__5__节(课)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 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 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 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 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 过程与方法

1、 问题教学法;

2、 故事讲述法;

3、 小组讨论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 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 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

1、 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 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 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 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 为什么会“乱”?

2、 怎么“乱”的?

3、 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 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 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2)秦晋之好;(3)问鼎中原;(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 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 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500字) 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3000字)

上一篇:操作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创业者所需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