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2024-04-08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精选8篇)

篇1: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对世界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是中国主动应对世界发

展潮流的必然之举,从而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

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宝贵

经验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理论,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世界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十

分困难的局面:国民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十年内乱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

等方面的混乱现象极其严重。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发达

国家纷纷进行后工业革命,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中国周边

国家和地区的异军突起。所有这些,都对我们党和国家形成了巨大压力。面对困

境和压力,我们党科学分析世界大势和国内状况,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所谓贫穷的社会主义的一种反思和超越,是要以改革

开放为动力,打破旧体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依次实现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摆脱贫困和实现现代化,这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党要思考的问题或要面对的问题。一些

国外政党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治党

治国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他们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习和借鉴中国共

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

巨大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贡献,也是对世

界人民的贡献。当然,我们党和国家历来认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

模式解决。我们高度尊重人类发展的差异性和文明进步的多样性。我们既然一再

强调走自己的路,就决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别国照搬照套我们的发展道路、发展

模式。但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发展进步的经验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

些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经验,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将对中国的发展

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会惠及世界的发展。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我们将继续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30

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

中国。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

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

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而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也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特殊性的过程,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的过程,也

是对世界做出中国独特贡献的过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中国将对

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形成的经验将对促进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的理论

支持。

旅游1002 高燕勇 2010112449

篇2: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

三改革开放中的问题

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论改革开放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关键词】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978年12月,具有战略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及重大调整。经济建设取代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取代了闭关自守。

1979年,在中国首创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试验田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1984年,提出并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商品意识、商品经济得到宣传和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多元所有制主体纷纷出现并得到中国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极大地改变了国营、集体经济大统大独的局面。

198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再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社会、世界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建设中,务必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要在世界高科技、尖端科技占有一席之地、重要之地

【摘要】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正确思想。

【关键词】物质生产体系 国际地位 教育发展经济增长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

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摘要】虽然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

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国企改革教育 住房

三改革开放中的问题

我们引进西方思潮,但是我们把西方的信托责任也引进来了吗?甚至让我们觉得可笑的是,你拿了不属于自己的国有资产(国企的管理人员霸占国有资产),还敢上台来大谈产权改革的经验。我们这个社会连一点就起码的判断标准都没有。这一种让全国的老百姓来负担社会改革成本,而让少部分得利的国企改革,已经严重的违背了邓小平的改革理念。

教育改革越改越可怕。原本应该免费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居然在改革开放30年后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害人机制。所谓全民高文凭的愿景下其实批着的是血泪的吃人事实。国家的原意可能是延缓社会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并同时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我们暂且不论其出发点的优劣。我们光从目前的事实来看,应该说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是彻底的失败了

我国的住房改革是促进中国GDP大幅度增长的极大因素。正是福利分房的取消,才造成了商品房市场的井喷,从而带来了相关很多行业的黄金发展期,并最终成就了中国GDP连续大幅度增长的神话。但是这一切是需要代价的,代价就是几代人的艰辛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改革首先开始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在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首先经济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点不必多说,但是在经济增长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呢?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正在变大,没有实现改革开放前期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再者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出现了许多以前少见的现象,比如污染极其严重,官员腐败严重,气候变化无常,国外糟粕思想进入,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改革开放的不同,所以改革开放有得也有失,要全盘考虑。

【摘要】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三是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

总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篇3: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一、改革开放,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前所未有的开放,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1]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国家现代化, 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正是由于始终坚持这一点, 改革开放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使改革开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当家作主权利得到保证, 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讲求实效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主流, 迸发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积极性。

改革开放坚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广大人民群众历史中清醒地认识到,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同时,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不可能一帆风顺,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 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我们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和部署, 着眼新时代, 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改革开放, 具有历史性的宝贵财富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取得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高度概括了这些宝贵经验。

第一个结合,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 原因在于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第二个结合,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 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站稳脚跟, 充满活力。

第三个结合,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强调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 在于我们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 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第四个结合,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第五个结合,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第六个结合,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七个结合,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 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八个结合,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独立自主的权利, 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九个结合,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 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 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十个结合,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强调我们既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推动党的建设, 又通过推动党的建设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胡锦涛同志指出,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

三、改革开放, 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把“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这一总结具有极高的政治分量和极大地理论内涵。

“十个结合”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其中, 前三条是统管全局, 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第四条到第七条, 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 则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曾经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 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 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2]因此, 改革开放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一要求的, 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走的也是唯一正确的一条康庄大道。

摘要:改革开放, 自1978年以来已经进行了30年。本文总结了这3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 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分析了在未来的征途上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杨纪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篇4: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29-1

北京时间2010年3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全力推行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这里面有着太多的利益博弈,无论我们站在哪一方,有一点都是值得赞同的,那就是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改法案真正的做到了惠及全民。回望我们国家,医改之路漫漫修远,我们有太多的困难要面对,那么,在综合国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美国医改的成功,对我们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作为医疗改革体系的一个重点,公立医院又会有哪些改善,长久以来的药品采购及使用,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再次把中国医改推向了民众讨论的最前沿。

1美国医疗改革的背景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每年用于医疗保障体系的费用远远高于其它国家,但还没有做到全民参保,仍有一部分人没有被列入到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内,因此美国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全民参保的发达国家。历史上,多位美国总统曾为之而努力,但涉于各方面的压力,都没有得以实施。奥巴马这次推行医疗保险改革,也是涉及到了多个利益集团的博弈。保险公司、制药集团和医院,这些都是美国医疗体系中的受益方,新医改方案的推行,必然会影响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利益份额,因而它们一直是医改的阻碍力量;另一方面,美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即个人主义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医疗保险的民众,主流价值观认为这是个人的问题,应该由市场做出选择而并非政府出面干涉,由此可见,在奥巴马投入大量政治资本后,各方的矛盾得到了缓解,新的医疗保险改革最终涉险过关。

美国医疗保险改革法案的通过,无疑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即便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社会制度下,每一个公民都应享有医疗保险的权利,甚至有人评论,美国的医疗改革有些社会主义的味道。对于我们,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医疗体系改革,更应该覆盖到每一个公民,彻底解决长久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2中国医疗体系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医疗改革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目标,要建立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以及药品保障体系。在我们国家的公立医院,看病需要排队,用药贵的吓人,同城医院药价不等,这些都是医疗改革的重点方面,完善药品保障体系建设,就是要让老百姓在需要药品的时候,能够获得并且有能力承担药品费用。公立医院要进行改革,改变以往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能全部由市场主导,应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每一位患者的权益。

中国有着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优势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推动医疗改革的进行,而不需要像美国那样经过数次投票而艰难通过。在中国,医疗体系改革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城乡群众,看病就医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专家门诊前常常排起长龙,甚至有人倒卖专家门诊的挂号,这些问题不因为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中国医改不会像美国那样,对低收入人群进行医疗保险从而分享现有资源,影响了主流人群已经享受的医疗服务,伤害了上层社会的既得利益。同时中国与美国还有着较大的不同,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其医疗保障水平需要大幅提高,美国推行医改,可能仅仅为了15%的民众,但在中国,远远不只这个数目,因而,需要政府有更大的决心,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引导社会相关群体,来推动整个体系的建立。

另外,我们不能照搬美国医疗改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商业保险制度不同于美国,我们没有达到其法制化的地步,中国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异地就医,保险理赔,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医疗改革的重要困难。

3医疗体系改革中医院药品的使用

新的医疗体系,就是解决每一个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这里面,医生的诊费相对可以接受,但高额的药品费用让人惊讶,特别是公立医院,同类药品的价格往往高于一些社区医院和个人诊所,患者永远都是弱势群体,他们不懂得哪种药品更适合他们,因而,医疗体系改革,应该首先在试点公立医院推行统一采购,同城同价。同时,公立医院应该转变服务观念,应该收取较高的诊费,而降低药品的费用。用药不一定要用好药,贵药,适合患者的就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建立药品使用监管程序,谁来开药,谁来卖药,病人买回去后是否需要人长期监管,如果患者有问题谁来回答,如果这些都有专人负责,或者建立一个规范的体系来监管,那么患者在医院获得的医疗服务效果才是最佳的,换句话说,患者在医院应该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4总结

美国医疗保险改革的成功对于中国医疗改革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每一位公民都有获得医疗服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服务应该是有制度进行保障,公民能够承受得起。这需要政府、医院、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但我们不能全部照搬美国的模式,毕竟我们有太多的区别,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来逐步展开。即,尊重患者权益,政府出头,地方支持,医院试点,多方位,全线进行调整。另外,要大力推行药品采购、使用等流通领域的制度完善,改变潜在的以药养医的局面。

随着中国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相信各大公立医院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医疗服务,药品的使用将会成为一个焦点,有序、合理的药品使用流程将会使广大患者获得更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Sean D. Sullivan, US health care reform:a work in progress. Eur J Health Econ.2010, 11:117–118.

[2] 张俊鹏,李瑞明,等.浅谈医院药师如何面对医疗改革[J].中国药房,2009,20 (7):556-557.

[3] 杨锦华.试论药品采购与库房管理[J].华西药学杂志,1998,13 (3):211-212.

篇5:改革开放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

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

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结束语

篇6: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今天,中国和共产党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回顾过去,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无数人民深受本国封建压迫的同时也在饱受帝国主义的迫害,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追寻光明是人们的首要任务。但是,经过农民阶级的探索,经过资产阶级的改革,由于本身阶级的局限性,加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这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决定了两个阶级的失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实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经济,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世界,这句话都会有所适用。在新民主主义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渗入中国,这一思想给予了中国探索者已深深的启迪作用。于是,有了由工人阶级的产领导的革命运动真正崛起,其中又联合了农民阶级共同斗争。把握了社会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情以及经过无数的斗争不断地壮大了起来,并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新势力。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4)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伟大意义:(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2)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3)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振兴进行过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但这些英勇的斗争成效甚少,屡遭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能代表人民利益并密切联系群众、组织上坚强有力的政党,作为凝聚和组织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先锋队和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新的革命运动有了发动者和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很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党发动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并积极开展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和其他各项工作。同时,党通过领导中国革命的初步实践和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很快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形式、任务和目标以及前途等问题;同时确定要通过民主革命进一步创造条件,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对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又一个重大进步和飞跃。党通过发展工农运动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是一个有50多名成员的小党,但它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预示着中国的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以坚定的信念为中国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经过80年的英勇奋斗,它已发展壮大为一个拥有64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并在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里领导各族人民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开始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开始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但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事件,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对着许多的国内和国际问题,军阀割据,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等等,面对着这些挑战他们任然继续努力并取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成功。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曾经创造出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发展处于又一个紧要关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长期以来的东西方两极冷战结束了。世界的这种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中央迅速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传达到全中国共产党,国务院也相继作出一系列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全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中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快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面对这一冲击,中国共产党中央当即提出“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的指导方针,果断采取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7年后,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相应改善,外贸出口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度回升,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在周边许多国家因这场危机而出现经济衰退、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实现了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为缓解这场影响全球的风暴承担了风险,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积极贡献。全世界都看到,中国的确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稳定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进一步提高。

伴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夏,中国又遇到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闽江也一度发生大洪水。受灾人口达二亿二千三百万。面对特大洪水的袭击,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周密部署。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抗洪第一线,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奔赴现场,同广大军民一道顽强奋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三十余万官兵参加抗洪斗争,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上下万众一心,军民协同作战,终于夺取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由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通过外交谈判终于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回归问题。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时刻。在如期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起,五洲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中国人民终于洗雪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1999年12月20日,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也如期举行了政权交接仪式。澳门的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这是旧中国的政府不能也不敢解决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逐渐朝着“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台湾当局尽早结束与大陆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同时还多次表明:不能允许有“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坚决反对“台湾独立”;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允许任何外国干涉。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这一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体现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中国的科学也在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不管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依然会不断促进中国的发展,带领万千中国人走向跟辉煌的时代。

篇7: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论文题目: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指导教师:

院系名称:国际会计金融学院

学科专业:财政税收专业

完成日期:

摘要

1994年税制改革实行了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类型选择适应了当时和财政的实际,为政府支出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但是随着国民经济战略从限制非理性投资向扩大内需和提高经济效率进行战略转移,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就成为公认的增值税改革方向。我国已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这是我国税制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全社会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的形势下,它将为启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拉动宏观经济更上一个台阶提供必要的动力。那么,增值税转型究竟对企业财务有何影响,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影响

目录

第一章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1

第一节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1

第二章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2

第一节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2

第二节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5

第三节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6

第一章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的概念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动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所谓增值,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得的收入,大于购进商品和取得劳务时所支付的金额,是纳税人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新增价值,根据对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金扣除方式的不同,增值税制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

二、增值税的转型

(一)增值税转型的概念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已征增值税,只允许扣除用于生产经营的流动资产的价值,如原材料、燃料等。因此,生产型增值税的增值部分实际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其税基最大,重复征税也最严重,收入型增值税除允许扣除流动资产的价值外,还可以扣除固定资产的当期折旧价值,其增值部分实际上相当于国民收入,税基小于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纳税人一次性扣除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全部价值,实际上相当于只对消费资料征税,而生产资料不征税,因此其税基最小,消除重复征税也最彻底。我国2009年1月开始实行的增值税改革,就是将原来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增值税转型。

(二)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在全社会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的新形势下,我国推行的增值税转型旨在降低企业的税负,促进宏观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其核心内容是在维持现行增值税率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抵扣其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与以前实施的增值制度相比,此次增值税转型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改变:

(1)允许企业新购譬如的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并明确:①除专门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等的机器设备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外,包括混用的机器设备在内的其他机器设备均可抵扣;②不动产在建工程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所谓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③根据其上位法授权,将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纳税人自用消费品,具体明确为应征消费税的游艇、汽车和摩托车。个人拥有的上述物品容易混入生产经营用品计算抵扣进项税,为堵塞漏洞,规定凡纳税人自己使用的上述物品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但如果是外购后销售的属于普通货物,仍可以抵扣进项税额。

(2)对企业新购设备所含进项税额采用规范的直接抵扣办法,不再采用先征后退、增量抵扣的办法,增量抵扣是指纳税人当年新购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只能在纳税人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增值税额中抵扣,没有新增增值税额的不允许抵扣,而直接抵扣办法,纳税人当年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其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抵扣不完的结转以后抵扣。

(3)为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扩大一般纳税人进项

税额抵扣范围、降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负担的同时,调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把增值税的征收率分别由原来的6%和4%统一调低到3%。

(4)与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相配套,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用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同时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第二章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影响

第一节增值税转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增值税转型能更真实反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国家允许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从企业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即购进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科目,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等。由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企业向国家缴纳的增值税将会减少,同时由于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税基础包含增值税,所以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会减少。一方面减轻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更加明确。

另外,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其实际发生成本,不包含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增值税转型更符合配比原则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因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而使抵扣链条中断,相应的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减少。同时固定资产折旧额增大,计入产品成本中的成本费用增大,产品收入既定条件下,不符合配比性原则。增值税转型后,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企业的存货一样核算增值税,购进时统一设定“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允许从当期的销项税额抵扣,更能体现税收的公平性和会计的可比性原则。

三、增值税转型降低资产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行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中,由于购进增值税不能抵扣而只能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导致资产价值增加。又由于增值税不能抵扣,从而导致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明显增加。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额一次性全额抵扣、增值税额明显降低。同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因不再包含购进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相对明显减少,从而导致企业计提折旧额减少,推动企业盈利水平提升。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帮助企业保持一种稳健的财务结构。

第二节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的影响

企业设备投资与配套投资将大幅增加,因为进项税额抵扣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使企业的投资倾向于能够带来进项税额抵扣的设备投资。另外转型降低了设备投资的回报要求,企业的设备投资计划会有更大的可能性通过可行性分析。

企业投资行为会主动跟随国家政策。企业对转型政策效应的预期会使企业的投资行为尽可能与政策导向一致,一方面出于税收中性的考虑,企业会认为转型是个利好消息,企业会主动配合转型的实施,以期获得由税负公平带来的竞争地位改善另一方面企业会对转型的推行路径产生影响,为获得并保持转型带来的超额收益,企业有强烈的动机来采取行动,并有可能对转型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节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中会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例如可以降低产品价格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这有利于我国的商品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另一方面转型刺激企业投资,可以借这个机会开发新的产品种类开拓新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利用更新更高质量的产品来夺取市场,而不一定会降低产品价格。对于试点,由于试点的地域性就有了一个均衡价格的重新调整过程,如果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假设区域内外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同,则区域内企业可以将产品价格一直降到将区域外企业挤出市场为止。这种价格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上,特别是存在地区市场分割的情况下,可能区域内外企业的产品可以分别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因此在整个市场上存在多个区域性的均衡价格。这种局部的增值税转型试点还有可能导致相关产品整体价格水平的下调,但是这个过程与试点政策的推行情况密切相关。试点政策越稳定,持续时间越长,试点企业的行动效果越好,这要面临着国家颁布新政策的风险和其他地区企业的对抗压力,转型路径的形成是几方力呈均衡的结果,试点企业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篇8:论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2013年10月25日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此举主要是为了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 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 创新政府监管方式, 建立高效透明公正的现代公司登记制度, 可以说是新一届政府转变职能总体部署和改革方案中又一项重要举措, 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调动社会资本力量, 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 推动新兴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顺应广大市场主体的热切期盼, 有利于扩大社会投资, 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而且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更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减少对市场的微观干预, 进而保障劳动创业权利,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使普通老百姓在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能更多的获益。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为:

(一) 主要为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 (发起人) 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 放宽市场主体住所 (经营场所) 登记条件, 由地方政府具体规定。

(二) 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 使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化。

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 克服检查的随意性, 提高政府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率。

(三) 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

注重运用信息公示和共享等手段, 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予以公示。完善信用约束机制, 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的“黑名录”, 并向社会公布, 提高企业“失信成本”, 使企业想为而不敢为。

(四) 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降低开办公司成本。

在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实行由公司股东 (发起人) 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 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

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企业经营的具体影响

2014年3月1日, 新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正式施行, 同日, 修改后的《公司法》也正式运行, 改革随着时间的进程在一步步推进, 那么对企业来说, 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了呢?具体会有哪些影响呢?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对于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福音, 企业能先办起来, 因经营所需的资金可以一步步到位, 不必再为了资金问题而作一些不必要的折腾, 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 使办企业、创业来的更容易些, 特别是当下的大学生创业等, 这无疑将大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从而激发经济活力, 促进小微企业, 特别是创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当然, 这一格局的变化, 同样也使一批原来围绕注册资本的增减、代理为核心业务的公司纷纷转行或是停业, 这一曾经红红火火的现象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办企业是方便了, 但在当下的信用及信任体系下, 确实存在很多担心,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是否会造成皮包公司泛滥呢?“如果一家公司一分钱都没有, 我的货销给了这样的企业, 钱能不能收回来?特别是在信用体系不健全, 配套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万一碰上和这样的公司做生意, 风险如何来控制, 又如何来衡量呢?”所以说, 1元钱能注册办公司了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如果真碰到这样的公司是没有人放心与其做生意的。因此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 并不是说开办公司就没有条件、不用花钱, 注册资本只是设立公司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讲, 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营是需要适量的流动资金的, 完全不花钱办公司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那么, 如何做到企业间相互信任呢?健全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监管体系就变的非常必要了, 这样很多政策才能接地气。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由于今年是第一年取消工商年检, 而年度报告的方式还不明朗, 所以很多企业的感受是不用再跑工商去年检了, 但年度报告公示到底是怎么回事, 报告公示在哪儿、公示什么内容、什么人可以查什么、三大报表是否都公示, 这些大伙都不清楚, 既然不清楚, 对企业有多大的影响, 那也就说不上了。

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现在确实有很多企业享受到了这一改变的便利和成果, 比如说, 今年3月和4月这两个月的时间, 就有不少企业把原来的注册资本500万变更成了5000万, 诸如此类的文字游戏很多企业忙的不亦乐乎, 以符合各种各样的或是形式上的, 或资质上的要求, 比如, 建筑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 就有对注册资本的要求, 当然, 注册资本是改了, 钱实质上肯定是没有到公司的账上的, 反正现在信用体系还没有规定要公布哪些内容, 先这样做吧, 笔者曾经很担心的问, 这么多的钱一点都没有到账, 如果以后报表要公布, 那如何解决呢?不怕, 有企业这么说:到时再减资呀。针对该种状况, 也难怪大家都相互不信任, 很多企业认为当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时, 营业执照上只显示注册资金, 那么怎么能看出公司实力的大小呢?所以说:“没有资本和场所限制, 就必须要加强监管, 必须要有监管部门去监管资金流向。”要增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他说:“以前更看重硬件如经营场所、资本金, 现在可以多看软件, 有没有人投诉, 有没有纠纷, 开办企业的企业家背景如何等等。由此可见, 公开透明的信用制度是何等的关键。

再来说说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吧, 目前, 全国的、省级的、各地方的信用信息公示平台都如火如荼, 无论是目前还是长远来说, 解决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是商业社会的头等大事, 公司登记制度改革举措赢得众多点“赞”, 但能否真正成功, 能否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 还要看诚信制度、信用体系的透明度, 很多时候改革意味着利益的调整, 意味着矛盾和冲突, 意味着必然面临许多挑战。这就需要政府拿出勇气和智慧, 将这项利国利民的改革进行到底。公司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 就是进一步放松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 降低门槛。也是对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的高度认可。为企业松绑, 不折腾企业, 不等于不监管。事实上, “宽进”之后, 如何严管, 对政府有关部门而言, 更是一道严峻的考题。当前, 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 加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制定企业信用公示条例, 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违法企业黑名单制度、境外追偿保障制度等, 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制度约束和法律依据。但真正说到对企业的影响, 目前还是相当小的, 可以说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路漫漫其修远兮……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 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条铁律。此次公司登记制度改革笔者认为最大的难点便是诚信体系的构建, 说实在的, 技术上的难点几乎是不存在的, 都准备了那么多年, 无论是软件的开发, 还是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我们的条件都已具备, 难的是这么多年来累积下来的事故的后遗症, 现在要拨乱反正, 何其难也, 这就像是现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雾霾和较高的PM值一样, 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好的, 要改变, 但是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经济下行的压力, 员工失业的压力等等都会不断涌现, 曾经用牺牲环境来赢得GDP的做法, 现在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公司登记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行政干预, 让市场之手来调节经济的运行, 而要做到这点, 首要的就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 马云的淘宝之所以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就是因为用工具很好的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 而政府要做的事便是把企业和人的信用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 其实记录下来不难, 我们现在做的虽然还不是很到位, 但已初具规模了, 难的是公之于众, 不搞小利益团体。

现就企业信用体系和诚信建设中的公示内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大家都知道, 企业间做生意, 最重要的便是对对方企业有一个了解, 当然了解可以来自各方面, 但无可否认的核心之一便是报表, 实收资本只是报表中的一项内容, 如果报表公开了, 很多事情便无处可躲, 众人的眼晴是雪亮的, 好与坏, 真与假, 人们自会有自个的考量, 然而正是这一核心点, 目前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怎么公布?向谁公布?公布什么内容?然而虽说是遇到了困难, 在进度和内容上可能会有所保留和迟缓, 但有一点, 每个企业心里都是明白的, 报表公示、信用体系建设是不可阻挡的未来趋势, 套用一句网络俗语, 那就是你信或是不信, 你准备或是不准备, 未来他就会在那儿。所以, 留一点时间给自己的企业, 马上行动起来, 或是完善内控制度, 或是规范企业和法人的行为等等, 借助公司登记制度改革之契机, 做好充分准备, 以期在即将全面铺开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不做被淘汰者, 成为市场化建设中的胜利者。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并根据当前企业经营的现状, 再结合工商登记改革的内容, 分析了新形势下企业经营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提出了借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机会如何做好企业经营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公司登记制度,改革,经营,影响

参考文献

[1]余丰慧.注册资本改革将激活内生动力.[J].经济参考报, 2013-11.

上一篇:钓鱼岛国际法问题思考下一篇:b站成员会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