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05-12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级宏观经济学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64/4

四、先修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1.介绍一些宏观经济现象与事实;了解宏观经济学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及其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理解导致经济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的根源; 3.理解宏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订者通过政府政策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效果。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导论篇:8学时

了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目标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变量及其度量方法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国民会计方程

2.长期篇:12学时

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总产出、收入分配及产品市场的均衡是如何决定的 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影响及社会成本

了解自然失业率的含义、成因及其背后的决定因素 了解小开放经济模型的含义及政策对开放经济的影响

3.增长篇:10学时

了解索洛模型中稳态的含义、黄金稳态的决定和向稳态的调整过程

了解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意义、长期增长的源泉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了解储蓄率、人口出生率等变量对稳态的影响及相关政策含义 能解释美国新经济现象,并为不同国家的发展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4.波动篇:16学时

了解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在模型方法上的异同 了解凯恩斯学派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及其政策主张 了解IS-LM模型的含义及其在政策分析中的作用

了解IS-LM模型到AS-AD模型的推导及其在政策分析中的作用 能将IS-LM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并掌握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含义

了解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不完全信息三个总供给模型及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律和牺牲率等概念

了解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模型思路、政策主张、主要结论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

5.政策篇:8学时

了解政府预算、财政政策和李嘉图-巴罗等价命题的政策含义 了解货币政策规则

了解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

6.基础篇:8学时

了解消费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核心思想

了解投资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现代投资理论的进展 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货币供给的生成过程

7.中国篇:2学时

了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的表现及政府政策的效果评价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N.G.Mankiw.Macroeconomics.5ed.Worth Publishers, 2002.主要参考书: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her, and Richard Startz.Macroeconomics.McGraw-Hill, 2001;Andrew B.Abel and Ben S.Bernanke.Macroeconomic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95;William Branson.Macroeconomic Theory and Policy.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1989.九、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60%平时作业:30% 课堂表现:10%

篇2: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 课程代码:ZX1002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学分:3 学时:54(理论学时:54;实验实践学时:0)面向对象:财政学专业

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旨在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解释性逻辑框架,演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需要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弄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

三、课程考核要求

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校效果。

2.考核形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考核,包括考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另一部分是期末卷面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3.成绩评定:采取百分制进行核算,其中过程考核占30%,期末卷面考试占70%。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中级微观经济学》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第一讲 导论与预算约束

第二讲 偏好与效用

第三讲 选择与需求

第四讲 显示偏好与斯勒茨基方程

第五讲 需求分析与跨期选择问题/不

确定性与资产市场

第六讲 消费者剩余、市场需求与均衡

第七讲 生产技术

第八讲 生产成本

第九讲 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第十讲 市场势力:垄断和买方垄断

第十一讲 垄断行为

第十二讲 寡头垄断

第十三讲 博弈论与寡头垄断分析

第十四讲 交换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第十五讲 生产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第十六讲 外部效应

第十七讲 公共物品

第十八讲 信息与激励

合计

第一讲 导论与预算约束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及学习内容;具备建立市场模型进行分析的能力;掌握预算约束相关理论。

教学重点:经济假设与模型、预算约束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税收、补贴和配给对预算线的影响 第一节 导论

1、教材及学习说明;

2、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二节 市场

1、建立模型;

2、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

3、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4、均衡价格和数量;

5、帕累托效率 第三节 预算约束

1、预算集与预算线;

2、税收、补贴和配给对预算约束的影响

第二讲 偏好与效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偏好的意义;了解效用及效用函数的相关概念;能够用偏好及效用的相关理论解释消费者行为。

教学重点:偏好假设、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效用函数、效用函数与边际替代率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替代率 第一节 偏好

1、消费者偏好;

2、关于偏好的几种假设;

3、无差异曲线;

4、偏好的实例;

5、良态偏好;

6、边际替代率;

7、边际替代率的其它解释;

8、边际替代率的性状 第二节 效用

1、基数效用;

2、构造效用函数;

3、效用函数的几个例子;

4、边际效用;

5、边际替代率;

4、通勤车票的效用

第三讲 选择与需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消费者是如何选择的,掌握消费者进行选择的相关理论;认识不同的商品,掌握反需求函数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最优选择与消费者需求、商品分类、反需求曲线 教学难点:不同商品的种类、反需求函数 第一节 选择

1、最优选择;

2、消费者需求;

3、若干例子;

4、估计效用函数;

5、边际替代率条件的意义 第二节 需求

1、正常商品与低档商品;

2、收入提供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3、几个实力;

4、普通商品与吉芬商品;5价格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

7、替代和互补;

8、反需求函数

第四讲 显示偏好与斯勒茨基方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消费者模型的研究方法,了解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实现的理论;掌握从消费者偏好到需求的转变过程。

教学重点:显示偏好的概念与应用、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教学难点:不同商品的种类、反需求函数 第一节 显示偏好

1、显示偏好的概念;

2、从显示偏好到偏好;

3、恢复偏好;

4、显示偏好弱公理;

5、检验显示偏好弱公理;

6、显示偏好强公理;

7、如何检验显示偏好强公理;

8、指数;

9、价格指数。第二节 斯勒茨基方程(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替代效应;

2、收入效应;

3、替代效应的符号;

4、需求的总变动;

5、变动率;

6、需求法则;

7、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例子;

8、另一种替代效应;

9、补偿需求曲线 第三节 购买和销售

1、净需求和总需求;

2、预算约束;

3、禀赋的变动;

4、价格变动;

5、提供曲线和需求曲线;

6、修正的斯勒茨基方程;

7、斯勒茨基方程的运用;

8、劳动供给;

9、劳动供给的比较静态学 第四节 购买和销售

第五讲 需求分析和跨期选择问题&不确定性与资产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跨期分析、资产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资产四个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在跨期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生产要素禀赋与预算约束、跨期选择的预算约束、期望效用、风险度量 教学难点:跨期的现值分析 第一节 跨时期选择

1、预算约束;

2、消费偏好;

3、比较静态学;

4、斯勒茨基方程和跨时期选择;

5、通货膨胀;

6、现值:更仔细的研究;

7、对若干时期的现值分析;

8、现值的用途;

9、债券;

10、税收;

11、利率的选择

第二节 资产市场(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报酬率;

2、套利与现值;

3、对资产差异的调整;

4、具有消费报酬的资产;

5、对资产报酬征税;

6、应用:金融机构 第三节 不确定性

1、意外消费;

2、效用函数和概率;

3、预期效用;

4、预期效用为什么是合理的;

5、避免风险;

6、资产多样化;

7、风险分散;

8、股票市场的作用 第四节 风险资产(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均值一方差效用;

2、风险的测度;

3、风险资产的市场均衡;

4、报酬如何调整

第六讲 消费者剩余、市场需求与均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工具消费者剩余;掌握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最后到市场均衡的过程;掌握的是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弹性定义、弹性的各种应用和均衡。

教学重点:消费者剩余、弹性、边际收益、市场均衡、税收 第一节 消费者剩余

1、离散商品的需求;

2、根据需求曲线建立效用函数;

3、消费者剩余的其他解释;

4、从消费者剩余到诸消费者剩余;

5、近似于连续需求;

6、拟线性效用;

7、对消费者剩余变化的说明;

8、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

9、生产者剩余。第二节 市场需求

1、从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

2、反需求曲线;

3、离散商品;

4、广延边际和集约边际;

5、弹性;

6、弹性与需求;

7、弹性与收益;

8、弹性不变的需求;

9、弹性与边际收益;

10、边际收益曲线 第三节 均衡

1、供给;

2、市场均衡;

3、两个特例;

4、反需求曲线和反供给曲线;

5、比较静态学;

6、税收;

7、税收的转嫁;

8、税收的额外净损失

第七讲 生产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厂商短期生产理论与长期生产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能够了解二者之间不同的生产活动的特点,并把握其中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生产技术、生产函数、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线、长期与短期、规模报酬 教学难点:技术特征的归纳。第一节 生产的技术

1、投入和产出;

2、技术约束的表述;

3、技术的例子;

4、技术的特征;5生产函数 第二节 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

2、短期和长期;

3、可变更投入品和固定投入品 第三节 一种可变投入(劳动)的生产。

1、长期和短期;

2、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

3、报酬递减规律;

4、劳动生产率 第四节 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

1、报酬递减;

2、投入品之间的替代;

3、生产函数的特例 第五节 规模报酬。

1、规模报酬递增;

2、规模报酬递减;

3、规模报酬不变

第八讲 生产成本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成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短期成本理论与长期成本理论,并能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各种成本的概念、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教学难点:反要素需求函数的获得过程。第一节 成本的测量

1、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

2、沉淀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

1、总成本;

2、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3、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

4、短期成本的决定因素;

5、成本曲线的形状 第三节 长期成本

1、成本最小化的选择;

2、等成本线;

3、生产者均衡。第四节 长期与短期成本曲线。

1、短期生产的固定性;

2、长期平均成本;

3、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4、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第五节 范围经济

1、产品转换曲线;

2、范围经济程度 第六节 估计和预测成本

1、成本方程与成本函数;

2、成本函数和规模经济的计量

第九讲 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以竞争性市场为研究对象,要求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特征,并着重把握厂商短期与长期均衡的若干情形以及厂商的决策过程。

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反要素需求函数、市场特征、厂商供给曲线与行业供给曲线、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教学难点: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获得。第一节 利润最大化

1、厂商的目标

第二节 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利润最大化

1、竞争性厂商的需求和边际收益;

2、竞争性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第三节 选择短期产量

1、竞争性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2、竞争性厂商的短期盈利能力最大化 第四节 竞争性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1、厂商对投入品价格变动的反应 第五节 短期市场供给曲线

1、市场的供给弹性;2、短期的生产者剩余 第六节 长期的产量选择

1、零利润;2、竞争的长期均衡;3、经济租;4、长期的生产者剩余 第七节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2、成本递增行业;3、成本递减行业;4、税收的短期和长期效应;5、长期供给弹性 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

1、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定;2、可竞争性市场

第十讲 市场势力:垄断和买方垄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介绍产业结构的一种极端情况——垄断,要求学生掌握垄断的含义;能够描述出垄断的形成,垄断的经济损失、社会成本;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分析方法解释一些垄断现象。

教学重点:垄断与自然垄断、垄断的社会成本、垄断形成的条件、限制垄断形成 教学难点:自然垄断的形成 第一节 垄断

1、垄断市场中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2、垄断者的产量均衡;3、垄断者的定价法则;4、需求变动对垄断产生的影响;5、税收的作用;6、多工厂模型 第二节 垄断势力

1、勒纳的垄断势力度;2、垄断者定价的简单法则 第三节 垄断势力的来源

1、垄断市场需求弹性;2、厂商的数目;3、厂商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 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

1、价格管制;2、自然垄断;3、回报率管制;4、管制滞后 第五节 买方垄断

1、买方垄断与垄断的异同 第六节 买方垄断势力

1、买方垄断势力的来源;

2、买方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

3、双边垄断 第七节 限制市场势力

1、平行定价;

2、掠夺性定价;

3、反托拉斯法

第十一讲 垄断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所介绍的几种垄断行为的定义以及实现方式;熟练地运用数学公式或图形曲线来解释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总收益、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分析买方和卖方垄断及其给社会带来的成本。

教学重点:价格歧视、两步收费制、垄断竞争 教学难点:搭售的基本原理及运用 第一节 侵占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含义,生活中有哪些一级价格歧视;

2、二级价格歧视:含义;

3、三级价格歧视:含义,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依据 第三节 时期间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

1、时期间价格歧视、高峰价格定义;

2、高峰价格与三级价格歧视的不同 第四节 两步收费制

1、两步收费制概念;

2、入门费和使用费的确定 第五节 搭售

1、搭售的基本原理、消费决策;

2、混合搭售:混合搭售的原理,比较分开销售、纯搭售、混合搭售;

3、搭售实践:最优价格的确定;

4、配售:概念,配售的优点

第六节 广告

1、广告的效果;

2、广告的简单法则:广告对销售比率的确定

第十二讲

寡头垄断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产品市场垄断、要素市场(劳动力)垄断、买方垄断、上下游一些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机制,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寡头垄断的定价策略和企业行为。

教学重点:寡头垄断特征与模式、联合定价与合谋 教学难点:各种垄断的模型表述 第一节 要素市场

1、产品市场上的垄断;

2、买方垄断;

3、上游垄断和下游垄断 第二节 寡头垄断

1、选择策略;

2、产量领导;

3、价格领导;

4、价格领导和产量领导的比较;

5、同时设定产量;

6、古诺均衡的一个例子;

7、趋向均衡的调整;

8、多家厂商的古诺均衡;

9、串谋;

10、惩罚策略;

11、各种解的比较

第十三讲

博弈论与寡头垄断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上策、纳什均衡、重复博弈、序列博弈等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学会用博弈论的分析工具思考合作问题、竞争问题、共存问题以及承诺问题。

教学重点:策略选择结构、占优策略、纳什均衡、囚徒困境、序贯博弈、零和博弈 教学难点:最优反应曲线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博弈论

1、博弈的收益矩阵;

2、纳什均衡;

3、混合策略;

4、囚徒困境;

5、重复博弈;

6、实行卡特尔;

7、序贯博弈;

8、遏制进入的博弈 第二节 博弈论的应用

1、最优反应曲线;

2、混合策略;

3、合作博弈;

4、竞争博弈;

5、共存博弈;

6、承诺博弈;

7、讨价还价

第三节 行为经济学(本节可根据需要不讲和略讲)

1、消费者选择的框架效应;

2、不确定性;

3、策略互动和社会准则;

4、行为经济学的评价

第十四讲

交换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学生对一般均衡分析、竞争性均衡实现的条件、效用可能性边界、消费者商品有效配置的实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冲突、契约曲线、埃奇沃斯盒形图等要点熟练掌握。

教学重点:埃奇沃思方框图、瓦尔拉斯均衡、均衡的定义、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教学难点:用埃奇沃思方框图进行分析 第一节 一般均衡分析

1、两个相互依赖的市场——向一般均衡移动;

2、一般均衡的实现 第二节 交换的效率

1、贸易的好处: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分配的原则;

2、埃奇沃斯盒形图;

3、有效配置:交换的效率;

4、契约曲线;

5、竞争性市场中的消费者均衡;

6、竞争性市场的经济效率

第十五讲

生产经济与福利经济学定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竞争均衡的相关概念,并对福利经济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生产的交换经济与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偏好的汇总与社会福利函数。教学难点:竞争均衡的形成 第一节 生产

1、克鲁索经济;

2、厂商;

3、鲁滨逊问题;

4、不同的技术;

5、生产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6、生产与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7、生产可能性;

8、比较利益;

9、帕累托效率;

10、遇难人公司;

11、消费者;

12、分散化的资源配置 第二节 福利

1、偏好的加总;

2、社会福利函数;

3、福利最大化;

4、个人社会福利函数;

5、公平分配;

6、嫉妒和平等

第十六讲

外部效应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外在性的概念,正的和负的外在性和无效率,纠正外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的三个基本办法,对产权理论和科斯定理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外部性的定义与表现形式、Pigou税与Coase定理、公地的悲剧、信息技术。教学难点:如何纠正外部性的办法 第一节 外部效应

1、抽烟者和不抽烟者;

2、拟线性偏好和科斯定理;

3、生产的外部效应;

4、对一些条件的解释;

5、市场信号;

6、公地的悲剧;

7、汽车污染 第二节 信息技术

1、系统竞争;

2、互补性问题;

3、锁定;

4、网络外部性;

5、具有网络外部性的市场;

6、市场动态分析;

7、网络外部性的含义;

8、双边市场;

9、权限管理;

10、知识产权共享

第十七讲

公共物品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集中讨论公共物品问题。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公共物品的概念和特性等要点。

教学重点:公共物品的定义、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教学难点: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及其问题。第一节 公共物品与搭便车

1、什么时候提供公共物品;

2、私人提供公共物品;

3、搭便车;

4、不同水平的公共物品;

5、拟线性偏好与公共物品;

6、搭便车问题;

7、与私人物品的比较;

8、投票。第二节 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

1、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

2、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的事例;

3、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的问题

第十八讲

信息与激励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集中讨论信息与激励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要求掌握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与激励的相关概念和特性等要点。

教学重点: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激励、不对称信息。教学难点:如何有效率的进行激励 第一节 道德风险

1、次货市场;

2、质量选择;

3、逆向选择;

4、道德风险;

5、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二节 激励

1、发送信号;

2、激励;

3、不对称信息

五、课程学习指导与修读建议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和掌握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学习本课程,需要学生多涉猎本领域内相关的书籍,多观察、多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微观热点问题,逐步培养自身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掌握其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了解其最新发展前沿;另外,在学习活动中,要求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练习。

六、推荐教材与阅读书目

首选教材:范里安著,费方域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选教材:平新乔著,《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推荐阅读书目:

[1]高山晟著,刘振亚译,《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Hal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sixth edition, W.W.Norton & Co., 2005;

[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3版·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 张军译,《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3: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案例教学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 众多学者 (战勇, 2008;祖晓青, 2010;李海明和翁卫国, 2011) 从教学范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 (初级教程) 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然而, 目前国内学者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的教改关注的较少。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 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和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比较起来, 经济学基础课程 (初级宏观经济学) 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高级课程则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 作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之间的中级课程, 则更多地起到培养学生经济学直觉的作用。我们学院一直以来在大一开设宏观经济学 (初级教程) 的双语教学, 在大二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本文就我们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 尝试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我们学院本科教学一直使用曼昆的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因而, 在这里主要分析该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1.理论的抽象程度高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在美国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 是用来分析美国的经济问题的, 教材内的案例主要是来于美国。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市场经济结构完整, 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发展充分。在这种环境下, 不论是以需求为导向, 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我国, 市场发育还相对不完善, 国内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主体, 还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很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理解宏观学经济的理论。其结果是, 这些理论对学生往往显得抽象难懂。

2.与宏观经济实际联系紧密

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 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对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要求都很高, 要求学生要具有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基础, 要有较高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要有对一些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 还要具有紧密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宏观经济的科研基础。

3.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强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首先对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三个重要变量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作了一般性的介绍;接着, 从长期角度 (当价格伸缩性时) 分别考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这三个宏观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 (即第3-8章的古典理论) ;然后, 从短期角度 (当价格粘性时) 分析这三个重点问题 (即第9-13章的经济周期理论) 。在此基础上, 讲述了稳定宏观经济的政策。整个课程, 条理清晰, 逻辑严密, 系统的将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 使得这些宏观经济理论表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三、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手段比较简单

教师在课堂中大多采用口授形式, 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往往会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解的非良性教学现象。并且, 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其中大量的数学推导, 导致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此门学科缺乏兴趣, 产生畏难的态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 存在大量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分析过程, 而教师们往往采取口授的方式, 使得原本艰涩难懂的推导变得更加无趣, 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兴趣。结果是, 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以后, 常常觉得根本没有学到什么, 也不知道如何去解释众多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

2.切合中国实际的案例非常少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的特点是逻辑严谨, 思路清晰, 教材安排也比较很适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需要。但是该教材采用的是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案例, 缺乏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式的案例。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以及美国的案例, 缺乏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相结合, 特别是缺乏能够贴近当代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前沿的话题。这使得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仅仅停留在理解的程度, 很难进一步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 使得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够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 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 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 这种对分数的过分推崇往往会扭曲事实的真相, 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得教师习惯于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授课, 学生也主要以书本学习为主, 而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 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 因此, 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不只是理解它的数学推导或者它的计算公式就足够了, 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

4.课时安排的相对偏少

从教学内容的进度安排方面来看, 我们学院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时安排是54个学时。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54学时显然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材上的内容, 教师常常需要赶进度。每上一次课 (一次课三个学时) 需要讲完一章的内容, 差不多是三十页的教学内容;即使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 要完全吸收课题上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的时候, 教师已经在往后面赶教学进度了。其结果是, 学生后面的课自然听不懂, 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改进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结合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一些主要问题,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以提高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1.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包括自己主讲的内容和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课堂设计的目的旨在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深入浅出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又能从这些抽象的理论中体会到其内在的精髓, 能够从所学知识中对社会有初步的了解。好的课堂设计还要突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课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问题的设计和精选, 课堂问题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 学会把前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 而不是只记住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这样, 学生才能明白所学知识的用处, 才能把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组织上, 应该将启发式教学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以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课堂上教师需要以章为单元, 概述基本内容、强调基本概念、讲解重点难点, 把枯燥的理论讲解转为活跃的讨论研究。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初步的运用理论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将讲授的内容设计成若干个问题,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来, 或者是在讲完某个原理后, 随即向学生提出一个跟原理应用相关的问题, 通过“即问即答”, 引导学生看、听、说、思考联动, 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

3.采用中美比较的案例教学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采用美国的案例, 如果仅采用教材上的案例,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教学实践看, 通过引入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案例以后, 学生的兴趣提高了, 教学效果更好了。例如, 在讲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构成时, 通过中国和美国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较, 学生既掌握了理论, 又理解了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 在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尝试同时大量引用中美两个的宏观经济现象, 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 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 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及应用背景。

4.适当增加教学课时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 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 该课程的知识量又大, 如果要实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教学安排上适当增加课时, 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如果课时能够多一些, 上课的进度能够稍微放缓些。这样在课题上可以做一些课题练习, 及时加深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并且, 在每一章结束后, 教师都能有时间给学生总结一下本章的重点、难点、讲解习题或提出案例进行讨论;通过这些环节来强化知识点, 丰富教学内容, 这样, 无疑会得到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 (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海明, 翁卫国.宏观经济学:教学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12-116.

[3]战勇.在反思和创新中学习宏观经济学[J]学术问题研究 (综合版) , 2008, (1) :98-102.

篇4: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摘 要: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学术型研究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效果的实证调查,分析其所在问题,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充分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及多媒体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法,进行跟踪性调查,不间断召开毕业生及校友交流会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探讨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方案的寻求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研中对经济学的假设与模型的设计的应用都有许多重要的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又普遍存在着诸多不足,鉴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生在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反馈,通过此调查希望找出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言献策。

一、实证调查分析

为全面了解此项工作的实效性,笔者本着能得到客观的,学生坦诚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在该门课程授课完最终考核成绩公布后的前提下,笔者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2014届和2015届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以及2014级高校师资人才培养计划经济管理专业10名学生,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国际贸易等10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在实际的科研分析过程当中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支撑。

针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做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占到98%。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受调查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这三项基本信息;最终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形式,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以及对该门课程授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建议。

受调查的男生与女生人数各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门课程的教学结束之后,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可以非常直观的,相对客观的反映这门课程的最终效果,其中12%的学生,认为掌握的很好,37%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较好,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身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掌握的一般,认为自己掌握的很差的同学为0,这反映出学生总体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算非常理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6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适中,3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较难,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的学生都有初级经济学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的难度算不上很大,其中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难度最大的部分在于经济学理论和思想过于深奥,31%的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薄弱是学习该门课程的瓶颈,还有12%的学生认为曲线太过抽象,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假设与数学推到相结合的课程,所以任何一部分知识的薄弱都会对课程的把握产生影响。经过统计处理,结果详见表3-1。

分析过程中,教材是重要参考依据,尤其研究生学习阶段,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范里安编著,对于课程教材选择是否满意的调查中,发现55%的学生较满意,38%不满意,另外有4%和3%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很满意和很差,表明学生对教材选择的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处于中上等水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推荐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作为参考。在调查“值得继续努力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方面,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介绍学科新动态,新发展方面做的比较好,当然也有20%多的学生选择了较差。在课件制作,板书设计清晰准确程度的调查中,选择“内容比较清晰”的占到了46%,选择“内容单一”的占27%,剩下的15%。对这一环节很满意,显示了教师在该环节的水平总体是良好的,也有少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需要继续下功夫。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掌握程度分析。1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11%的學生认为自己掌握了25%到50%的内容,65%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50%到70%,还有9%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总体达到了老师的预期水平。在学习方式的调查中62%的学生偶尔复习或者预习,19%在课堂之外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仅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4%从不复习和预习,只有15%的学生定期复习和预习,可见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环节的调查中,有43%选择延长学时,案例教学,这是值得所有任课老师欣慰的一点,不同于大多数课程学生要求缩短课时的呼声,该门课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是那么低,可以认识自己的不足,他们希望增加课时,增加案例,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27%的学生建议选择浅显的教材,对于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引导他们重新系统的回顾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后期深入学习做准备;23%的学生认为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堂练习,这部门学生可能是有考博意向的学生,有7%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教学内容。

从调查结果反映出, 83.15%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目标普遍明确(由于主要以获学分为主要目标,同时为今后考博做准备),认为考核形式及上课形式应该呈现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度、案例教学丰富度、认知实习指导程度方面都认为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受多种因素制约,在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论与现实教学存在较大距离,学生缺乏兴趣,课程安排难度大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本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内容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授课过程多采用理论授课短渠道教学模式,出现学生理论知识含混不清,应用实践理解不深的现象。首先是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中级微观经济学设计的理论模型以及数学函数过多,会使学生产生学科严重脱离实际的感觉,觉得学这门课程无用,觉得乏然无趣,旷课率极大攀升,最终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恶性循环。其次是课程安排难度大,由于中级微观经济学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学懂内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大部分研究生由于英语过级的压力,或打工兼职等一些活动,以及跟导师做课题的需要,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问来看相关书籍,因此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完所需的一切知识与模型理论,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有一定偏颇

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涉及内容总想着面面俱到,覆盖到教材的全章节。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就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不突出,且未给学生给学习自主性的空间。自行查阅资料,读文献,并结合现实经济社会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农业经济中的现实经济问题。例如目前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中的一系列经济学思考,经济学模型的假设与推理。实行满堂课的灌输、未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显的不足。

(三)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案例中存在的不足,第一,偶尔出现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主次关系。《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较多学时较少的情况下,教师注意案例教学不能占时过长,不能影响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不能影响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这样会削弱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二,案例与课堂教学的需要紧扣程度不高。案例的编写有时不能紧扣课堂教学的需要,不能仅仅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案例。撰写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阅历来控制案例的难度。案例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1]。

(四)专题讲座、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

目前,该门课程的理论学时设置在50-60学时之间,每学时50分钟,实践教学学时0~2周,专家讲座学时相对不足。教师最大的困惑是:仅限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无法完整开展实践教学。在目前课程专题讲座学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学专题讲座、讨论远远不够,只能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等。这就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上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性显的尤其不足,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难培养出分析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五)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

考核方式目前显的有些单一,缺乏灵活性。中级微观经济学考核方式,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而试卷内容以理论分析、简答、选择,以及计算组成。在考核过程中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于考试内容限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极大地削弱了考试分数作为一个科目评价标准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得考试成绩与学生能力不相符,最终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声誉。

三、实行科学的课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

教师应积极开展科研、生产工作,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承担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从事实际科研项目,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撰写专业论文或著作。授课教师应把自身尽快转化成专业人士,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获取信息,提高专业技能,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改变单一教师教学模式,实行教师多元化授课

中级微观经济学,涉及60个学时,仅由一名教师来授课,方式、方法上难免显的一陈不变,上课的风格也是比较单一。可以尝试由三名主攻经济学课程的多位教师共同分段完成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调整学生上课的新鲜感,以及与教师的互动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生效果,也降低授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的时间冲突,让教师能够很用心的完成他所负责的章节知识的讲授。同时可以避免因个别教师外出进修或者出差过程,造成课程量积压,而使后期集中上课带来的学生强度大,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

(三)多种教学方式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设置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借助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开辟学生自由讨论板块,学生可以在此论坛发表自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认为授课老师有待改进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实时更新的教学反馈信息库,为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此外,借助“翻转课堂——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专家讲座+经济学课题专题讲座”组合的教学模式,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撰写专业论文,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借助“慕课-中国大学MOOC”的形式做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全方位立体式的进行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大胆尝试与改革。

(四)建立科学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应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指标应涵盖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测验、讨论、课程论文、出勤这几个方面,期末考核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改以写专业论文为主,注重专家讲座的思考反馈、学生借助互联网自主學习效果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也改变以往的由一名教师掌握一门课程的成绩,而变为多名教师共同以答辩的形式,给出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最终考核成绩体现出更加的客观性,降低一位教师评判的主观性可能。

(五)采用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跟踪毕业生去向和成长轨迹

对本专业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问卷跟踪调查,在问卷中设计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的教学方式、受欢迎的讲授内容等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结果,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求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追踪了解毕业研究生在企业和单位工作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探讨所设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研究生教育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不同毕业生职业发展轨迹,探讨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对其后续发展的作用,及制约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今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海洋,独立学院“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一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改课改,2015(12):76-77

[2] 田园,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研究[J]. 河南农业,2009(6):39-40

篇5: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中文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学时数: 50 学分:3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中级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是国际商学院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二、基本要求及基本内容

中级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机制如何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理论分析、演算推导、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

课程基本内容如下: 第1讲 绪论(2学时)

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局限、为什么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什么是市场、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

基本要求:了解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掌握什么是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重点:能够正确判断出一经济问题是属于实证问题还是规范问题。难点:实际价格、名义价格的区分。第2讲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4学时)

基本内容:市场机制、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供给和需求的弹性、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

基本要求:了解供给需求曲线、供给需求弹性、理解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的区别。重点:需求-供给模型、弹性、价格控制。

难点: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政府干预的结果——价格控制。

—1— 第3讲 消费者行为(4学时)

基本内容:消费者偏好、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消费者选择、显示性偏好、效用、生活成本指数。

基本要求:理解偏好假设,掌握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了解显示性偏好,掌握效用的概念和生活成本指数。

重点: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效用理论。

难点:区分两种生活成本指数——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第4讲 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4学时)

基本内容:个别需求、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市场需求、消费者剩余(4.1-4.4)。基本要求:了解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掌握价格消费线、收入消费线、恩格尔曲线;理解消费者剩余。

重点:分析价格和收入变化怎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难点:作图分析当价格发生变化时正常商品、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情况。

第5讲 生产(2学时)

基本内容; 生产的技术、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规模报酬。基本要求:了解生产函数,理解短期和长期中的生产,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和规模报酬。

重点:收益递减法则、规模报酬。

难点:两个特殊的生产函数——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和投入品完全可替代时的生产函数。

第6讲 生产成本(3学时)

基本内容:成本的测度、短期成本、长期成本、长期与短期成本曲线(7.1-7.4)。基本要求:了解成本的界定和计量,理解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掌握规模经济的测度。

重点:经济成本、会计成本的区分,长期成本、短期成本的区分。难点:企业的扩张路径,规模经济的测度。第7讲 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4学时)

基本内容:完全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选择短期产量、竞争性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短期市场供给曲线、长期产量选择、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基本要求:了解竞争性市场,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掌握竞争性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

—2— 重点:竞争性厂商的短期、长期供给曲线,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难点:生产者剩余和利润的区分,经济租金。第8讲 竞争性市场分析(3学时)

基本内容:政府政策的福利经济学分析、最低价格、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的影响(9.1-9.4)。

基本要求:掌握最低价格、价格支持、生产配额对消费者、生产者的影响。重点:最低价格、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对消费者、生产者的影响。难点:最低价格、价格支持和生产配额对消费者、生产者的影响。第9讲 市场势力:垄断(4学时)

基本内容:垄断、垄断势力、垄断势力的来源、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10.1-10.4)。基本要求:了解什么是垄断,掌握垄断势力的来源,理解垄断的社会成本。重点:垄断、垄断势力和垄断势力的社会成本。难点:掌握垄断势力的测定、定价原则。第10讲 有市场势力的定价(4学时)

基本内容:侵占消费者剩余、价格歧视、跨期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11.1-11.3)。基本要求:理解价格歧视,掌握三种基本的价格歧视,了解跨期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

重点:三种基本的价格歧视、跨期价格歧视和高峰价格。难点:三种基本的价格歧视。

第11讲 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4学时)

基本内容: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竞争和串通、囚徒困境对寡头定价的意义(12.1、12.2、12.4、12.5)。

基本要求:掌握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理解反应曲线、纳什均衡。重点: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

难点:古诺模型、斯塔克博格模型、囚徒的困境、主导厂商模型。第12讲 要素投入品市场(4学时)

基本内容:竞争性要素市场、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买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卖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

基本要求: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买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卖方垄断势力的要素市场的均衡。

重点: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出、单个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产业的劳动需求曲线、要素供给曲线、买方垄断、边际支出、卖方垄断。

难点: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经济租金。

—3— 第13讲 投资、时间与资本市场(2学时)

基本内容:存量与流量、贴现值、债券的价值、资本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标准(15.1-15.4)。

基本要求:了解存量、流量,理解贴现值,掌握资本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标准。重点:贴现值、永久债券、有效收益率、净现值。难点:资本投资决策的净现值标准。第14讲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2学时)

基本内容:外部性、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公共物品(18.1、18.2、18.5)。基本要求:理解外部性和无效率,掌握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了解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重点: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

难点:排污标准和排污费的比较、可转让排放许可证和回收。第15讲 期末复习(2学时)

本课程教学安排48学时,随堂测验2学时,共计50学时。

三、先修要求 高等数学、经济学原理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使用教材:《微观经济学》(第6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教学参考书:

1、《微观经济学》,曼斯菲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西方经济学》,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微观经济学》,朱善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最终成绩采用百分制,具体包括两个部分:

平时成绩:以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随堂测验为评分内容,占总成绩50%;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总成绩50%。说明:平时成绩应服从正态分布,平均成绩不应过高;期末考试由商学院组织统一命题。

—4—

撰写人:周彩艳

审核人:朱智强

篇6:中级宏观经济学计算题完整解答

1、在以下列函数描述的经济体中,考察税收对均衡收入决定的作用。

C=50+0.8YD,=70,=200,=100,t=0.20

(1)计算模型中的均衡收入和乘数;

(2)计算预算赢余;

(3)设想t增加到0.25,新的均衡收入是什么?新的乘数是什么?

(4)计算预算赢余的变动。如果c是0.9而不是0.8,预算赢余是增加还是减少?

2、在三部门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为C=100+0.9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I=300亿元,政府购买G=160亿元,税收TA=0.2Y。

试求:

(1)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2)政府购买乘数;

(3)若政府购买增加到300亿元时,新的均衡国民收入。

3、考虑如下经济:

(1)消费函数是,投资函数是,政府购买和税收都是100,针对这个经济体,画出在0~8之间的IS曲线。

(2)在该经济下,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供给M是1000,物价水平P是2,针对这个经济,画出在0~8之间的LM曲线。

(3)找出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水平y。

(4)推导并画出总需求曲线。

4.某一两部门的经济由下述关系式描述: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函数为I=150-6i,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4i,设P为价格水平,货币供给为M=150。

试求:(1)总需求函数

(2)若P=1,均衡的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若该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求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5.以下等式描绘一个经济(C、I、G等以10亿美元为计量单位,i以百分率计量,5%的利率意味着i=5)。

C=0.8(1-t)Y,t=0.25,I=900-50i,=800,L=0.25Y-62.5i,(1)描述IS曲线的是什么方程?

(2)描述LM曲线的是什么方程?

(3)什么是均衡的收入与均衡的利率水平?

6.在三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为,投资函数为,货币需求函数为,政府采购支出,税收,名义货币供给量,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

(1)

若价格水平,则决定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是多少?

(2)

若总供给曲线方程为,则决定的均衡收入和价格各是多少?

(3)

若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来实现充分就业,则政府购买的变动量是多少?

(4)

若通过变动货币来实现充分就业,则需要如何变动货币供应量?

7.考虑一个经济,其生产函数为Y=KӨ(AN)1-

Ө,A=4K/N。假定储蓄率为0.1,人口增长率为0.02,平均折旧率为0.03,Ө=0.5。

(1)将生产函数化为Y=αK。α为多少?

(2)模型中产出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是多少?

(3)是什么因素使它成为一个内生增长模型?

8.假设经济体的人均生产函数为,其中为人均资本。求:

(1)经济体的总量生产函数;

(2)在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假定资本的年折旧率为,储蓄率为、那么稳态下的人均资本、人均产出和人均消费分别为多少?

9.假定某国经济存在以下关系:消费函数为,税收函数为,进口函数为。如果该国的投资为200亿元,政府购买为100亿元,出口为50亿元。试求:

(1)

该国经济达到均衡时,均衡收入为多少亿元?

(2)

该国经济达到均衡时,储蓄为多少亿元?

(3)

在该国经济中,如果自主消费增加500亿元,最终会导致其均衡收入增加多少?

10、假设政府决定削减转移支付,但增加一个等量的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即,税率为。

(1)

作为这种变动的结果,你认为均衡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2)

预算盈余的变化是多少?

11.假定一国的总资本累积方程可以表示为,其中,总产出函数为,为储蓄率(或投资率),为资本折旧率。请回答一下问题:

(1)假定人口增长率为,请将总量资本累积方程改写成人均资本累积方程,也就是表示成(人均资本)和参数、A、、、的函数。

(2)分析人口增长率和资本折旧率上升对稳态资本的影响,并作图说明。

(3)在图中画出“黄金资本累积率”所对应的资本存量。

12、实际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2/3,经济增长率为4.5%,实际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利率从0.05增长到0.06,问为使下一期通胀为1%,名义货币供给需增加多少?

13、已知索洛模型的生产函数为,折旧率为d,人口增长率为n,求最优消费的储蓄率。

14、利用数学方法证明开放经济的政府购买乘数不可能大于封闭经济的政府购买乘数。

1、解:(1)因为AD=C+I+G,C=

C=50+0.8YD,YD=(1-t)Y+,=70,=200,=100,t=0.20

所以

当时经济体达到均衡

所以均衡收入满足条件

所以

(2)因为,而=200,=100,t=0.20,所以

(3)若t=0.25,则均衡收入应满足的条件为

所以

(4)若c=0.9,则均衡收入应满足的条件为

2.解:(1)AD=C+I+G=100+0.9YD+300+160=560+0.9YD

因为TA=0.2Y,所以YD=(1-0.2)Y=0.8Y

所以AD=

700+0.9YD=560+0.72Y

当Y=AD时,产出达到均衡。所以均衡的收入应满足以下关系式

560+0.72Y=Y,所以Y=2000

(2)政府购买乘数

(3)当G=300时,Y==3.57×700=2500

3.解:(1)因为总需求函数为,,,所以。

(2)若P=1,则均衡收入为均衡收入。由此,货币需求为L=0.2Y-4i=190-4i,因为货币供给M=150,所以从L=M可推导出i=10。

(3)由于AS=800+150P,所以当AS=AD时,可推导出均衡的价格为P=1,均衡的收入为Y=950。

4、解:(1)依题意,IS曲线方程为:

(1)

LM曲线方程为:

(2)

根据方程(1)、(2),有总需求函数为

(2)若P=1,则均衡收入为

根据方程(1),有,即

(3)若总供给函数为AS=800+150P,则经济体均衡时有

联立求解得到:,5、解:(1)依题意,IS方程为

化简后得到

(1)

(2)依题意,LM方程为

(2)

(3)联立求解方程组

得到,6.(1)当商品市场均衡时,故有IS方程为: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故有LM方程为:

由IS和LM方程得,(2)由

(IS方程)

(LM方程)

(AD方程)

(AS方程)

得均衡的收入和价格分别为:。

(3)因AS方程为:,故当Y=285时,有。

将Y=285、代入LM方程,可求解出。

将Y=285、代入商品市场均衡方程

可求解出

所以,政府采购应增加15个单位。

(4)将Y=285代入商品市场均衡方程

可求解出

因AS方程为,故当Y=285时,有。

将、代入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可求解出

所以,货币供给量应增加37.5个单位。

7、解:(1)因为,所以

(2)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3)将技术内生化为人均资本存量的函数,使之成为内生增长模型。

8.解:(1)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2)在索洛模型中,经济的稳定条件为:

所以,稳态下的人均资本为:;

稳态的人均产出为:;

稳态人均消费为:。

9.解:(1)国民经济均衡时,有:

解得:

即均衡收入为600亿元。

(2)因为

所以

即储蓄为20亿元。

(3)自发消费增加500亿元时,消费函数为

国民经济均衡时有:

解得

则最终使国民收入增加1000亿元。

11.(1)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

(2)当时,经济体达到稳态均衡,故有,即

不难看出,人口增长率提高将使稳态均衡下的人均资本存量降低,储蓄率提高将使稳态均衡下人均资本存量提高。

下图显示了在折旧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提高对稳态均衡下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可以看出人口增长率提高(从n1提高到n2),稳态均衡下的人均资本存量降低了。显然,折旧率的变化给稳态均衡下人均资本带来的影响也是如此。

(3)因为,所以总产出方程规模报酬不变,故有

因为在黄金资本累积率水平下,人均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加上资本折旧率。

所以,即

下图在人均增长率为n1的情况下,画出了一条与平行、和相切的直线,切点所对应的人均资本()就是黄金资本累积率下的人均资本。

y

=

f(k)

s

y

k

C1

y*

k*

k**

y**

C2

y

kGold12、解: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两边同时取对数有

(1)

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利率增长率为

收入增长率为

代入(1)式有

13、解:当经济均衡增长时有

(1)

经济均衡增长时,消费为:

(2)

把代入(2)式有

(3)

则最优消费时的人均资本为:

(4)

又由(1)得

(5)

把(4)代入(5)得到。

14、证明:对三部门经济(封闭经济体)的环境设定:,,则该经济体达到均衡时有

所以均衡收入为

即为政府购买的乘数。

对四部门经济(开放经济体)的环境设定为:,,为国内收入的边际进口倾向。

则该经济体达到均衡时有

所以均衡收入为

即为开放经济体的政府购买乘数。

上一篇:迎新年老师诗歌朗诵下一篇:长安大学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