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

2024-04-25

后金融危机时期(共8篇)

篇1:后金融危机时期

分析后危机时期金融管理革新论文

一、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缺失分析

1.对次贷过程监管缺失。通过住房贷款经纪人的推销,房贷银行(MortgageBank)的信用审查和审批,一笔住房贷款往往就这样完成了。但是本应在此过程中发挥指引作用的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并没有对次级贷款的发放机构、发放标准进行监管,危机发生前,依然没有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因此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次贷过程的监管存在缺失。

2.二级市场监管缺失。商业银行通常会把贷款卖给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而后者通常会利用一些金融工具把这些资产重新打包,变成以贷款的债权做担保的证券,然后把这种已经放大了收益的金融产品卖给相关的投资机构,从中或许手续费等收益。在这种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由于杠杆作用,使得资产的实际价值已经被防范,而同时由于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是较为复杂,就进一步掩盖了其真实的风险信息,并将这种带到了市场中,而美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对于这种金融产品创新和衍生品的泛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对其进行干涉,同时由于金融衍生品的信息公布是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因此监管当局也无法得到准确的产品信息。

3.信用评级公司监管缺失。从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来看,信用评级机构也成为了推手,危机前,其把大部分的`次级住房贷款都给予很高的评级级别,而其后又迅速降低所有次级贷款的评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存在着“利益相反”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公正性和严正性”。

二、金融危机后美国、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分析

1.美国“伞+双峰”式改革的制度分析。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也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改革,此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终模式是在“伞”的基础上吸收了“双峰”的结构特点。新的监管体系具备了以下三个职能:一是从稳定整个金融市场出发进行的市场稳定监管;二是从加强市场规范的审慎金融监管;三是从投资双方出发的商业行为监管。在这其中,市场稳定监管者(美联储)充当“伞+双峰”的“伞骨”,两个监管机构充当“双峰”来执行目标型监管职能。

2.英国的金融监管政策改革分析。为了修改完善现行金融管理体系,英国发布了《反思全球银行系统危机,重建国际监管体系》的报告,大胆地提出了全球金融监管系统重建建议。报告主要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国际协作以增强跨境监管的效率。(2)提高针对大型企业的监管标准。(3)提高跨国企业集团的监管效率。(4)重建国际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局为了解决国际监管准则的制定者和监管机构监管效率的差异和跨境监管力度的差距,希望通过在早期预警系统(EWS)、执行已达成的国际监管标准、国际协作监管、危机管理四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领域的国际协力合作来推动国际监管体制的重建。(5)国际分支和准入。

三、后危机时代美英经验对我国金融监管创新的启示

1.大力推进功能监管模式。当前,我国“一行二会”的监管制度尽管为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显示出其固有的一些不足。在混业经营的时代,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没有那么清晰,以往由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分类监管的模式已经不适合,要实现在混业经营模式下有效的金融监管,就必须大力推动当前金融监管模式改革,逐步把适用于混业经营的功能监管模式推出,从而更能有效防范风险,实现金融安全。

2.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尽管我国金融市场还没呈现出系统性分析,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系统性风险是存在的。因此,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要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并建立系统性风险的方法体系,时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利率变化等预兆风险的因素变化,从而能够对风险有足够的防范措施。

3.推动国际间金融监管交流与合作。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与国外金融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原来越紧,因此就必须要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及时推动与国外监管当局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学习和吸收好的监管经验,使我国金融监管实践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在国内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篇2:后金融危机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对转轨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和冲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转轨国家纷纷采取多种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为金融部门提供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缓解危机给居民带来的不利社会影响等。但各国采取的措施既有相同点,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与各国在危机前的初始经济金融条件有密切关系。初始条件较好且危机前有着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可能有更多的空间来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初始条件较差的国家可能需要大幅度的财政调整,难以实施有效的财政刺激和救助计划。

中国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12%)的财政刺激措施是转轨国家中规模最大的,这一庞大的财政刺激措施也带动了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俄罗斯拥有低水平的公共债务、庞大的财政盈余,其经济刺激方案在20国集团中也是最大的,用于反危机计划的资金达到2万亿卢布。206月俄罗斯出台了年政府反危机措施计划,该计划规定了俄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七大优先方向,包括:履行国家对民众的社会义务;进一步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刺激内需以恢复经济增长;发展创新领域并转变经济结构;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经营活动消除壁垒;创建强大的金融系统;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强国内外投资者信心等内容。首要的措施是稳定金融业,其次是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再则是对交通、汽车、农业和国防等特定部门的支持。减税也是刺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18]。另据专家估计,10月至2009年12月,俄罗斯反危机措施为实体经济提供了约2.1—2.5万亿卢布的资源。

相比之下,大部分东欧国家财政刺激措施规模较小,有的国家甚至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以纠正宏观经济的不平衡。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波黑、匈牙利、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乌克兰等8个国家接受IMF援助贷款,当局努力减少财政支出,改善财政状况。爱沙尼亚也实施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捷克、波兰、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则采取了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波兰有着相对较为健康的公共财政。捷克银行系统较强大,债务水平也较低。而且在危机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的出口较多,减少了外币债务,并实施了更严格的财政政策,这些为应对危机、实施财政刺激提供了一定空间。当然,东欧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举措如财政减税、增加支出等,不仅力度较小,而且往往受制于不断上升的政府赤字,因而效果并不明显。

还应当指出,转轨国家采取不同的反危机措施和刺激经济方案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中国2009年以来实施的包括4万亿元投资在内的一揽子计划和经济刺激政策已取得成效,为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经济企稳回升态势已基本形成。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讲话所指出的:“实施一揽子计划的成效,不仅在于保持了当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现代化进程没有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大的波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19]因此,总体上看,20后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扩张和快速发展期。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由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外部需求的扩张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因而扩大投资拉动国内需求,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这一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之时,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经济迅速回稳和保持较快增长,极大地增强了世界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强劲增长动力。”[19]因此,作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之一,中国扩大内需来拉动并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经济转轨大国俄罗斯的情况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虽然俄罗斯反危机措施和刺激经济方案的力度没有中国大,但好于大多数东欧转轨国家。据欧盟委员会预测,未来两年俄罗斯经济将出现增长,失业率将下降。20俄罗斯经济增长5.6%,2009年下降7.9%。预计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为3.7%,将达4%[20]。而且,俄罗斯将发展创新经济作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为发展创新经济,俄罗斯增加了国家担保资金的拨款。2010—国家财政预算修正案将担保资金发放总额增至5 380亿卢布,其中,2 670亿卢布用于发展纳米技术、国防工业、飞机制造以及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等,2 710亿卢布用于政府计划扶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俄罗斯政府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库德林表示,未来2—3年内俄罗斯小额信贷市场的容量估计达1 000—1 500亿卢布,主要用于支持小型企业。此外,根据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指示,俄罗斯正在起草关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计划。而且,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俄罗斯政府决定在2010年6月1日前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成立由俄罗斯及境外金融机构专家代表组成的咨询委员会,以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总之,后金融危机时期,转轨国家在危机前若干年内曾保持的增长动力强劲、出口快速增长、资本大量流入、商品价格高企、国内消费需求旺盛的局面难以很快恢复。金融业仍然面临着不良资产上升、资本水平不足的风险,难以有效发挥中介作用,推动经济增长。而且持续攀升的失业率和扩大的财政赤字也给经济恢复与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今后一个时期,转轨国家不仅要应对经济增长缓慢和失业率上升的可能趋势,并确保财政的可持续性,而且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使之建立在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R].北京:2010.

[2] 俄罗斯央行.2009年卢布实际有效汇率下跌3.8%[DB/OL].http://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caijing/2010-01-14.

[3] 俄罗斯财长.2009年预算赤字占国内总产值的5.9%[DB/OL].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0-01-21.

[4] Maria, E.,Paul,A.Russian Economy Expanded 2% Last Month,Fastest Pace Since November [DB/OL].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0-06-04/.

[5] The World Bank.EU10 Regular Economic Report[R].April 2010.

[6] 严际飞.中国贸易增长提振市场信心[N].环球时报,2010-06-11.

[7] 严际飞:《中国贸易增长提振市场信心》,《环球时报》2010年6月11日。

[7] 徐启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赞我应对金融危机举措[N].光明日报,2010-07-29.

[9] 《IMF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增长10.5%》,《参考消息》2010年7月9日。

[8]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R].

[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 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

[10] 谢旭人.中国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N].京华时报,2010-06-07.

[11] 易宪容.下半年需小心经济过热[N].环球时报,2010-06-18.

[15] 中文商业新闻网:http://www.biznewscn.com/cj/Financial/2010-02-03。

[12] 俄罗斯央行.经济乐观向好将收紧反危机措施[DB/OL].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0-01-21/.

[17] 《俄经济已接近危机前增长率》,《远东经贸导报》,2010年7月6日。

[13] 朱辉英.俄罗斯总理普京称俄罗斯银行目前不存在流动性问题[DB/OL].http://content.caixun.com/2010-05-22.

[19] 参见《普京作政府工作报告:俄经济正在复苏》,俄新网http://rusnews.cn/xinwentoushi/2010-04-21/。

[20] 《俄国家杜马通过近3年的联邦预算》,俄新网http://rusnews.cn,2009-11-20。

[14] [俄]A.科贝洛夫.危机时期俄罗斯汽车工业扶持政策探讨[N].远东经贸导报,2010-07-06.

[15] В.Кудров.Экономика России:сущностъ и видимостъ[R].МЭМО,2009,№2,с.48.

[23] 《俄罗斯财政部长说俄将努力吸引外资》,新华网。

[16] 佚名.俄罗斯预计2010年经济增长3%—3.5%[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5):60.

[17] 宋宗利.亚努科维奇:从煤工到乌克兰总统[N].参考消息,2010-09-02.

[18] IMF.Fiscal Implications of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Crisis[R].June 9,2009.

[19] 温家宝.巩固向好势头 推动持续增长——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0-09-14.

[28] 温家宝:《巩固向好势头 推动持续增长——在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0年9月14日。

篇3:后金融危机时期

后金融危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

金融服务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它支持着产业发展的经济命脉。就两岸经济而言,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金融和生产全球化趋势在进一步发展, 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方兴未艾。大陆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超过了50%, 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

首先, 两岸金融交流将有力地推动两岸构建更深层次和更加紧密的制度化经贸合作关系。两岸金融业发展的互补性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客观基础。一方面, 台湾金融业在市场化、自由化、对外开放、国际接轨的时间与步伐方面都先于大陆, 在金融创新与管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金融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 可以为大陆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发展提供一定借鉴;另一方面, 大陆市场规模与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日益发展的金融需求市场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可以为台湾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合作空间。两岸金融业发展的潜在互补性与互利性, 既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力与需求, 也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客观基础。

其次, 两岸利益的互补性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主观动力。一方面, 对台湾来讲, 台湾的金融业在国际上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但相对于大陆还是存在比较优势, 台湾可以从两岸的金融合作中获益。两岸双方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随着两岸的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台商对大陆市场和资源的情况已经非常熟悉, 因此, 相比于在大陆发展的西方金融业, 台湾金融业在大陆发展将更具优势。

此外, 目前台湾金融业由于本土过度竞争且没有得到保护, 生存环境较为恶劣, 台湾岛内现有金融机构450多家, 分支机构约6000余家, 由于台湾地域小且市场容量有限, 岛内金融机构存在过度竞争状况, 生存空间逐渐萎缩, 如果不开拓市场空间, 岛内许多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因此, 台湾金融业进入大陆市场拓展, 就有机会改善竞争激烈的现状, 提高业绩。台湾金融业走出去将得到更大的盈利空间, 而大陆正好为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陆经济成长率近年维持10%以上的幅度, 金融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大陆金融市场对于台湾金融业而言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当前大陆日益发展的金融需求市场与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 可以为台湾金融业提供广阔的利益与合作空间, 台湾金融业如果到大陆经营肯定有发展的基础, 如果错过两岸间金融合作的机会, 对于台湾而言, 大陆市场就有可能全部被外资抢滩。因此, 台湾金融业人士看好大陆金融市场, 企盼开拓大陆金融市场的欲望正在不断增加。两岸金融交流理应成为台湾整个全球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的现状

两岸金融交流的历史已久, 1995年和1997年, 具有台资企业背景的协和银行与华一银行就分别在宁波及上海设立并营业, 随后台湾银行业者积极前往大陆发展, 有7家台湾银行业者分别在大陆成立办事处, 引发了保险业、证券业的效仿, 台湾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纷纷到大陆成立办事处。2008年以来, 台湾提出了与大陆共创双赢的新经济策略, 两岸经济合作呈现出新的格局。在两岸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金融合作尽快步入制度化轨道, 已成为双方业者最大的期盼。2009年4月份, 海峡、海基两会在南京举行会谈, 双方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 就包括金融监督管理和货币管理以及机构准入在内的金融合作、金融监管资讯的交换、推动双方商业性金融机构互设、依行业惯例与特性对互设金融机构检查的实施以及业务交流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 将是破解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制度瓶颈, 也是加强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的关键。

目前, 台湾已有7家银行、14家证券公司、14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代表处, 1家两岸合资的寿险公司在大陆设立并运营;9家台资企业已实现A股上市, 两岸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了直接业务往来。

与此同时, 大陆的银行也对到台发展有极高的兴致, 其中已获大陆官方批准的浦东发展银行、工商银行香港子公司 (工行亚银) 、福建兴业银行与深圳招商银行等银行, 这几家银行均已提出赴台设立办事处的申请。2010年9月台湾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宣布核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来台设立代表处。这将是大陆地区商业银行首次来台设立分支机构, 也是两岸金融市场双向往来的重要一步。台湾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表示,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来台设立的代表处将从事非营业性活动, 包括联络台湾地区银行业者与客户及搜集台湾地区金融市场信息等。台方将依据两岸金融市场双向往来的金融法规及管理措施, 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外, 大陆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招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 也纷纷表态有意赴台设立办事处。

两岸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发展而言, 两岸之间的金融合作则严重滞后, 远不能适应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据台湾经济部投审会统计, 2009年前五个月核准台商赴大陆投资案件主要仍以电子零组件制造业 (3.57亿美元) 及计算机、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业 (2.30亿美元) 为主, 金融保险业虽然增长势头较强, 但是份额仅占总投资金额的1.91%。后金融危机时期, 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经营活动严重萎缩, 因此, 两岸金融合作显得更为迫切, 当前的种种形势促成了两岸加快金融领域合作的步伐。

由于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两岸金融合作也必然具有较高的难度, 比起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合作, 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因而, 区域合作需要全盘运筹、谨慎策划。而金融海啸已经不是单纯可以用一国自身之力能够解决的经济问题, 还需要海峡两岸金融政策上的相互协调。

两岸金融合作展望

后金融危机时代, 两岸金融的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 如何吸取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 积极稳妥地构建共赢的金融合作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 海峡两岸应营造有利于两岸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环境, 创造符合时宜的总体金融法制及租税环境;健全两岸金融监理制度, 强化金融机构体制以及金融监理制度,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控管能力, 有效处理金融机构不良债权, 加速制定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金融人才培育, 继续推动金融人才的交流与培育, 提高金融专业水平, 完善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环境;健全保险市场与债券市场, 强化金融服务业支持产业发展的功能;加速金融法规松绑, 推动金融自由化;强化风险管理, 推动金融纪律及信息透明化;两岸应同时鼓励创新, 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放宽相关限制, 以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其次, 要加强两岸金融的行业规范和金融体制建设。大陆应该加强金融体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为进一步加深两岸金融合作打好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监管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新的制度安排的方向, 双方要对所有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监管的目的就是要把责、权利安排好, 监管的内容不但包括对传统的银行业务进行监管, 而且要包括对创新的金融业务、金融活动进行监管。在推进两岸金融合作的过程中, 可能需要创新金融工具, 这就必须做到事前能把握金融工具的风险, 尽量做到规避风险, 而不是转嫁风险;对创新金融工具的信用评级, 应采用危机后制定的新标准。两岸金融业的会计制度要尽快和国际银行业会计准则统一, 这样既能有效降低银行跨境经营的成本, 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监管效率。

再次, 在总体格局上, 两岸应尽快整合相关金融服务法令规章及制度, 扩大金融业规模与竞争力;提升营运效率,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租税环境,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两岸金融信息交换和金融监管合作, 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资讯交流, 双方监管机构做到相互信任, 信息共享, 加强沟通与协作, 商谈建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合作机制。建议两岸金融的监管方式借鉴危机后国际公认的新标准。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维护两岸金融机构稳定健康运行。

篇4:后金融危机时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 银行 金融创新

在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的金融格局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金融风险显著提升,更多的银行和相关理财机构都面对着更多挑战。而后金融危机时代,全世界的各大经济体均处在不断恢复当中,但是也有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后金融时代对于银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银行业需要关注金融环境的整体发展,才能够推动自身把握发展机遇和应对挑战。随着当前信息化不断发展,银行间传统金融业务互相之间产生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这也意味着银行企业如果不在当前调整自身的金融策略,那么很快就会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被后金融时代的市场业态所淘汰。综合当前后金融时代的银行发展趋势,只有适应当前新市场状况,银行才能够在求存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最终为转型提供更多的推动力。

一、当前国内银行金融创新现状

(一)制度创新现状

制度上的创新,包括了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调整,特别是银行自身层级上的调整,强化各个分支银行的自主管理和运行的权力,同时让各个分支银行综合化经营,展开混业式的运营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二)业务创新现状

在业务上的创新,各个银行分别采用多种业务共同运营的方式,特别是对业务专业化运营的考虑等。从营销理念和业务管理理念上都有所革新。如信用卡中心等专业化业务中心的成立,正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这种趋势决定了银行在金融能力上的拓展与提升,通过专业化运营的形式,保障银行各项业务能够维持在市场中的先进水平,也能够为银行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三)营销创新现状

营销创新上,更多国内银行关注采用现代的营销理念,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更多银行突出了市场化的营销策略,并且作为一项专业性的业务进行拓展。这对于国内银行而言是一种进步。这也是新产品和新业务增多后,银行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后,所形成的创新策略。比如国内的银行开始逐步进入零售业务的领域,这也是在营销理念上的创新。

二、国内银行金融创新的特点分析

(一)金融创新缺乏统一策略

当前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没有统一的策略,在规划金融创新上缺乏有序性。虽然很多国内银行已经对金融创新有所认识,并且进行了金融创新的实践,但是大部分的银行仍然没有统一的金融创新策略,很多银行在创新方面仍然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市场发展的情况,进行金融创新策略的拟定。因此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仍然是不彻底的创新,对于市场的适应性也各有不同。比如部分银行在参与国际投资竞争当中盲目地压低价格,导致自身的利润空间减少,或者造成负利润的情况,这也是当前银行在经营过程当中,容易出现的创新性错误。

(二)金融创新产品结构单一

另一方面,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当中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金融产品创新结构单一。很多国内银行参考国外银行的情况,制定了金融创新的产品,可是这些产品国内银行不一定可以运营顺畅,因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具体环境、历史条件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产品方面,只是关注短期利润率,而缺乏长期性的规划。比如国内银行负债类的产品多于资产类的产品,这就导致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结构失衡,不利于国内银行长期发展。

(三)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较低

此外,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没有更多地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当前金融产品在创新过程当中,技术含量较低,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很多国内银行只是着眼于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品种拓展,而很少往主导金融创新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提升,这种盲目的数量积累并不能促进金融创新产品的质量提升,所以当前国内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仍然是相对落后的。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金融创新思考

在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银行业逐渐往金融创新方向发展,并且开发出更多创新性的金融产品。金融危机之后西方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随之各个国家政府的金融管制也逐渐放松,因此西方的银行有着更多的空间开发新的金融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对于国内银行的金融创新而言,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有着以下的发展方向:首先是金融衍生类产品不断发展,原来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产品主要以原发性为主,而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衍生类金融产品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流;其次,金融产品逐渐走向创新与整合,特别是金融衍生类产品的不断产生与发展,逐渐成为银行金融创新的主流;再者,金融工具逐渐对金融危机后的银行业形成更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证券类业务的不断发展,证券类金融工具成为了银行业的主要选择;最后,金融创新尝试了更多的金融产品,也导致当前金融产品的复杂化,金融产品的风险性和利润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一点和金融危机时候出现的风险评估模型失效有着重要的联系。正是因为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不科学,才导致了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业创新金融产品与机制,成为了其求存与发展的主要路径。对于银行业而言,金融创新的出路主要在于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管理经营制度的创新。金融创新的总体思路是,降低金融商品所可能带来的风险,以避免风险评估实效后对银行造成重大损失,但是由于金融风险进一步分散了银行业的金融风险,也可能出现银行的金融产品严重脱离实体经济,从而对银行业已造成了危机性的隐患。

从根源性的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存在的风险,主要是隐藏在银行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所可能包含的道德风险。部分银行为了赢取更大的利益,不断扩大次级贷款的规模,次级贷款的增发进一步刺激房地产价格上涨,从而引发了次级贷款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后金融危机的银行业而言,在开展金融创新过程中,不能盲目地扩大自己贷款规模,其次是控制好证券化的杠杆率,避免证券化过度后,金融产品的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引发银行业的道德危机。这对于银行业而言尤为重要。如在次级贷款不断扩大的时候,雷曼兄弟银行盲目增发金融类债券,从而对雷曼兄弟银行形成了极大的金融运营风险。部分银行在开展金融创新过程中,盲目放松金融产品的信用评级,从而导致了金融产品的风险大大增加,这些都需要银行在开展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创新过程中加以注意。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金融创新路径选择

(一)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创新产品

银行的金融创新,可以选择形成多元化的金融创新管理机构,集合银行的金融创新优势。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国银行的金融创新方式主要是以混业经营为主,然而国内的银行主要是采取分业经营的模式,这样导致国内银行的客户群体相对狭窄,不利于国内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内银行应该把握好混业经营的模式,逐渐推动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在成熟的金融体系下提供更为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同时,要维持良好的金融服务生态,从多个方面完善银行金融产品服务,最终推动行业的金融产品发展。

(二)发展中间业务,形成产品差异

发展中间业务,推动银行业的发展。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该避免银行业务的同质化,增强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差异和产品差异,从而为金融产品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出更具备竞争力的中间业务产品。这对于银行而言有着重要的价值,银行如一直推出同质化的服务,是无法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市场需求。

(三)增强银行抵抗金融风险

银行应该增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的过程,既可以分散或者对冲金融风险,同时也可能扩大金融风险。银行应提升金融风险的评估能力,避免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风险。银行应具备成熟的风险防范体系,并且有成熟的风险预警机制。为防止银行在借贷业务的竞争逐渐激烈的条件下,出现不当竞争的状况,银行业应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以防止信用评估标准下降。

五、结束语

当前中国银行业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创新的发展。所以,银行的金融创新,需要在成熟评估风险的基础上推动自身发展。如果没有成熟的评估机制,就可能出现银行道德风险问题。因此,金融创新是一个体系性的创新机制,要充分联系并分析后危机时代的市场环境,提出更好的发展思路,从而推动中国的银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瞻.科技金融风险--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分析[J].经贸实践,2015(7)

[2]束兰根,原二军.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科技金融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31)

[3]丁棠丽.常州市银行科技金融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4(10)

篇5:后金融危机时期

大家都知道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如出现原材料上涨,出口领域如在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除了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还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和转型机遇。

今天我就从小的方面谈谈后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的升值问题。下面我讲讲我从网上查到的和我自己的观点。包括美国的诸多国家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人民币升值到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还是有负面影响?那美国为什么逼迫人民币升值,这到底对美国有什么好处?

对于老百姓来说,人民币升值也就是人民币变得更值钱了,口袋里的钱将更值钱,所以无论是出国旅游,还是购买外国商品,可以付同样的钱享受更多的外国的产品与服务。也就是出国旅游、购买进口奢侈品等都会更加便宜。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那些供养孩子留学的家庭也因此减少了留学的费用,成为了此次人民币升值的又一个直接的受益方。

从宏观经济发展来说,人民币升值,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国内物价、提高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上升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下降,从而可以起抑制物价总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商品进口。当币种升值时,由于进口商可从汇率升值中得到额外利润,而额外利润提供了调低进口品在国内市场上价格的可能空间,如进口汽车及其他进口商品价格则会下降,从而可以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增加进口数量。

其实在目前情况下不管从哪方面来讲人民币升值是不太有利的。第一,不利于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变得相对昂贵,这对国内的旅游业而言显然有不利的影响。第二,让大陆失去对外资的吸引力。人民币的升值也使得中国失去了对外资在大陆投资建厂的吸引力,因为生产成本提高了。第三,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国内企业既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压力与挑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方面,它的贸易出口增加,国内企业重新开始盈利,增加就业,把经济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同时,这也是他们中期选举的筹码,政府与中国也有很多的合作项目,如果下次美国换政府,对那些合作项目有害无利,加上美国有更先进的技术,人民币的升值可以胁迫美国打开一些市场大门。而美国,毕竟是全球第一大国,经济复苏后,引领世界的还是美国,美国不好,中国经济也好不了几年,好不到哪里去。当今世界,是一个靠贸易链接的世界,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都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会有一荣一损的局面出现。

篇6: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

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

金融危机正是一个逼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契机。改革30多年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大量国外资本投资来带动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模式正逐步受到新的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资本独大,劳动力话语权严重缺失的现实正逐步成为我国迈入21世纪中叶不可能不面对的问题;民生问题正从人们脑海里慢慢浮现出来,那种为经济增长而损害部分群众利益的做法正让人讨论其合法性、公平性;人民的公平正义、自由等权利正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官僚腐败作风正受人诟病,倡导官与民平等对话的机制正在设计,等待执行。

张承惠说:首先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了。在稳定金融局势、推动刺激经济计划实施、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西方国家从没像今天这样都希望中国参与。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次提高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话语权,营造有利于金融稳步开放外部环境的良好机遇,也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时机。

危机还为中国提供了获取国家利益的机会。通过金融危机开展的国际经济再平衡,实际上是对国际利益格局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由于中国相对处于有利的地位,我们的财政、金融体系稳健,有巨额外汇储备,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正在继续,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存在,所以,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次调整争取尽可能大的利益。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走低的机会,建立资源能源战略储备,扩大对海外资源的利用;还可以利用世界范围的就业不景气,加快建立人才、技术的战略储备;还有利用境外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机会开展海外并购等。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还是好的。今年头两个月,我们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5.4%,城镇增产增速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2%,出口增长16.8%,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应该说,经济增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但是,经济运行当中所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物价涨幅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有的影响已经显露,并且还会继续显露。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我们的出口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但是对于国际市场的变化,我们还是需要有积极的应对之策。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从宏观政策上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并且在控

制通胀与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当中求得平衡。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第二个方面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导致价格与工资的螺旋式上升,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第三方面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第四方面是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保持出口的较快增长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第五方面就是着力稳定股市和楼市,促进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长期政策来看,主要就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题目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铸就广东新辉煌

“十七大”以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界、学者及民间热议的焦点。作为担负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先试先行区和首善之区的广东,更是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穿2010年广东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头戏和第一要务。从字面理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转变”,一是“加快”。进一步分解为三层意思:①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方式为什么不行?可不可以通过市场自行解决?不转行不行?②如果非要转变的话,慢慢转行不行?③如何转?向什么方向转变?带着上述问题,结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两点看法。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广东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一)转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以脱离历史发展与演变的时间维度和全球化、国际化等空间尺度。迄今,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对应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服务业文明三种文明样式。产业结构上经历“一——二——三”的演进系列,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经历去工业化、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服务业经济时代。从生产方式看,经历了福特制向后福特制的深刻转型。从空间尺度看,城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城市本身也演绎着“大城市——大都市——大城市带——都市连绵区”的形态变化。

(二)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1978年尤其是上世界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致力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即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和“对外开放”是并驾齐驱的创造中国30年发展奇迹的两大法宝。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中西经济、社会、文化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本地化、本地全球化的发展逻辑不断深化。由于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上述转型过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持续。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让世人瞩目,2009年,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势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 353亿元,增长率达到8.7%,居世界第三。可以预见,在2010年,中国经济实力将超过日本,跻身世界第二。30年发展实践在积累大量财富的同时,也铸就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他们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广泛参与国际并购,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几点建议

坦言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大课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深谙其理,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提几点看法。

(一)继续弘扬敢想、敢做、敢为的广东精神,下决心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珠三角未来要成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试先行区,其中,开放、创新的发展思维和理念至关重要。据悉,面对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推进的“双转移”工程,引起不少舆论,来自企业界的反对之声不少。究其原因,少数利益集团担心既得利益外溢是关键。面对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有关方面需要审时度势,综合权衡,积极发扬广东的敢闯敢试的文化力量,当机立断,力排众阻,坚决推进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决策。某种意义上,犹豫不决、让步妥协、过分关注内耗型平衡,就是贻误发展机遇。

(二)改革现有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扫清障碍。诚然,在一些官员、一些企业主眼里,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性理解并不明晰,很多时候,“发展”等同于“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增长率”,而对于“发展”的要义——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共生,全体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创业和人居环境优美,对人的需求满足度不断提高,社会福祉整体提升则置之不理。由于GDP主导全过程,“一切为了GDP”、“增长就是硬道理”、“组装、粗加工舍不得丢弃”、“石化项目大量上马,环境问题靠边站”、“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只看表子,不看里子”的行为屡见不鲜,变脸行径更是层出不穷。故而,笔者建议对“增长与发展”、“科学发展”、“GDP主导发展观”等重要概念及内涵要进行科学深入研究,在全社会形成大讨论,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改革与其相关的管理机制和体制。毋庸讳言,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与基础。

(三)内需要扩大,出口也要巩固。由于中国庞大的农村及内地中小城市强大的市场需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扩大内需”成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力推之举,这对于启动广大农村市场、推进内需型城市化进程、扩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方式、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扩大内需”绝不排斥“外贸经济”,尤其对于出口量巨

大的广东而言。广东具有发展外贸经济所需的优越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和底蕴,担负着中国和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不可贸然因为扩大内需而削弱外贸经济。唯有通过改善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学习领会国际竞争规则、积极参与世界竞争,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才能进一步提升广东作为对外开放大省的地位。

篇7:后SARS时期的医院危机管理

《中国卫生人才》2003年 第12期 2 页 43-44页

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

副书记、副院长 殷全喜

SARS的爆发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突如其来的灾难,透过SARS,看到了我们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2003年6月24日的大会上指出:这次防治SARS的斗争中暴露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中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我们的疫情收集和报告的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完整的信息报告体系,被各级所分割。过能改善莫能焉。我们应该反思并从中得到教训、启示,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和启动医院危机管理系统。

一、危机管理的几个误区

㈠、只有管理不当才会遭受危机的打击。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有人调查:医疗纠纷危机,其中80%不是医疗技术、医护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是服务不到位,说话不注意引起的。

㈡、沉默是金,以不变应万变处理危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不变应万变。这是被动的危机管理的方式。㈢、天灾人祸,危机无法预防。

危机多数因内在因素引起:a、管理不当是其主要原因,调查显示78%的危机是因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只有14%的企业危机是不可预料的;b、计划失误;c、内部沟通不良等。㈣、危机管理是领导们的事。

这种提法也是错误的,预防危机是每一个人的事,公共关系、人人有责。

二、目前医院存在的危机因素

㈠、经济困难: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它受社会经济的直接影响,转轨期间卫生经济服从于社会经济,关键是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多数医院都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投入不足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地方财政困难;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实际上医院正在逐步进入市场运营,政府的投入正在逐渐的减少。

经济困难引发了一系列的困难或危机,如发展困难,上设备困难,建设困难,外在形象得不到改善,外在形象受损,医务人员待遇低,留不住人才,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降低,就医者减少等等。经济困难导致了上述困难和问题的出现,上述问题又使经济更加困难,结果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经济危机最终引发生存危机。

㈡、观念问题:由于我们习惯了计划经济。工资、福利、建设等原来一直是等、靠、要,分配制度多数医院都在改,但是基本上一直还在吃大锅饭,没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没有充分体现技术含量、管理含量。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没有真正的转变。是要彻底解放思想的时候了,发展要全靠我们自己的努力。

㈢、医疗纠纷: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事件一直呈上扬趋势,同时医护人员挨打等恶性事件也不断发生。由于医疗纠纷的不断发生,结伴而来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安全问题:包括医疗安全、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只有医疗安全了,才能有人员的安全,才能有我们的财产安全。医疗安全和医疗纠纷密切相关,医疗安全的保证应该是高技术、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用药安全和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

有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是因为发生了信任危机。由于个别医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得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院不信任,不出事还好说,一但出事,医务人员违反职业道 1 德的事件就会浮现在他们眼前,就会产生一种无铭之火,就会浮想连翩,就会激动,就会发生过激言或行......最终,医疗纠纷发生。

㈣、体制问题:这是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政府办医院伴随我们医院已经32年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的投入越来越少,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开发,人员流动已成事实,“马太效应”表现日趋明显,目前的体制越来越制约医院的发展,以致使我们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几年来,医院在管理上也做了一些文章,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也尝试过,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个方案充其量只能支撑1--2年。因此改革是必须的、是必然的。

三、以防为主化危机为转机

我们要学会以危机为契机,化危机为转机。

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计划经济的影响中走出来。

㈡、增强领导层的危机意识,高度重视危机管理,把它放在决策层次上来考虑。

1、下情上达的重要性。要拟定相关的政策,要植入医院文化,把这两个方面落实到全体员工。要经常提醒全体员工,要做到上下都要有危机感,都要有危机管理意识,上情下达、下情也要上达!下情上达在处理危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及时的下情上达可以大大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坏消息从最低层往最上层传达的速度是衡量企业的指标之一。

2、提高高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危机管理意识和应变能力,扩大知识面,增强法律意识。

3、要有远见,未雨绸缪,坚决不能有“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应该做到:建立一个危机处理中心,确定危机处理小组成员,制定应对危机的行动计划(预案),提供完备的各种物资和设备,确保组织内部进行充分地沟通。

㈢、增强中层干部和全员的危机意识。“年年防灾,夜夜防贼”,对全员进行危机管理培训,要居安思危,从小事入手,事无巨细,注意事物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克服麻痹思想,抓住危机征兆,及时处理。

对于容易出现问题、事故、危机隐患的时间、人群、现象要特别注意:

1、高危时间:节假日、夜班、下午班、交接班期间。

2、高危人群:疑难、危重、老年、儿童、产妇、骨科等。

3、高危现象:输血、配药、发药、外科手术的关键时刻。

㈣、危机管理要正确对待媒体:要坦诚布公,监控信息流通掌握信息主导权。在危机中,媒体的作用就在于,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报道,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介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它既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既引导公众,又需要满足公众需求。媒体一方面代表公众时刻关注、监视危机处理的进展,另一方面,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传达其声音,树立其形象。把媒体排斥在危机管理之外,不善于利用媒体解决危机事件,是不明智的。日益成熟的当代媒体,完全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到只帮忙、不添乱。面对灾难,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公众,首先想到的是知晓真相,举一反三,吸取教训,只有当最基本的知情权被剥夺时,才会把矛头转向掩盖真相者。

1、作为管理者要掌握舆论的主导权,争取说话的机会,不能把说话的机会推给他人。

2、沉默不是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多单位遇到突发事件时,总想尽量保持低调,能捂就捂,能避就避,以为“以不变应万变”、“沉默是金”就是最好的解决法则,殊不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事情都能透过媒介迅速传达到每一位群众面前,当大众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却又无从着手时,就会出现许多不实的猜测,事件反而容易被人误解了。

上海在抗SARS中,以“先声夺人”以正视听的原则报道突发事件。对上海的抗SARS 2 工作和稳定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市长王歧山临危受命后接收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强调只做不说,现在强调边做边说。”要通过把做的事“说”出去,来安定人心。

㈤、危机来临要机智灵活沉着应战:慌乱和准备不足本身就是一种危机,也是危机管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高层领导对下情反映上来的突发事件第一个反应就是:“惊”,作为领导者要很快镇静下来,按照预案,按步就班,沉着应战,有条不紊的处理所发生的危机。同时还要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决策果断,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千万不要出现“慌”。慌所造成的是乱,越慌越乱、越乱越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决策失误,使危机造成的损失在不断上升。㈥、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陶行之先生说过:人命贵于财富、贵于机器、贵于安乐、贵于名誉、贵于权位、贵于一切。

要有敢于负责任的态度:病人自挂号起到住院后,已经形成了合同关系,病人在医院发生的种种不测,医院是有责任的,但不一定有错误。一旦危机形成,要勇于承认责任,然后查明原因,有错误也要勇于承认。

㈦、要处理好危机中的“情、理、法”:通常会对问题归类时,总是太偏重于技术方面而忽略与认知有关的议题,但是往往是大众的认知导致危机。把“情”放在第一位,俗话说的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绳之以法。”医疗纠纷,有些是医院的错误造成的,有些则是病家无理取闹,不管什么原因,我们都要用“情、理、法”去解决,对于用情理不能解决的危机,则必须用“法”去解决。

㈧、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优质服务。医疗纠纷危机,其中80%不是医疗技术、医护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是服务不到位,说话不注意引起的,因此医院需要引入新的服务理念,同时还要求医护人员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语言艺术、同情意识等。服务态度、语言艺术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在避免危机的发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㈨、积极面对一切困难,要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精神。增强职工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投入精神、竞争精神、主人翁精神。

㈩、总结经验教训:回顾总结,自我检讨,调查、分析、审计、收拾“残局”。应付危机人们往往将失败或错误的体会称为经验教训,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让危机后的医院在混乱平息后重获新生。

对待危机,我们个人或是社会要有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要积极主动、相互配合,早日建立起一个成熟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尽最大限度的预防危机的发生,制定各种危机处理预案,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应对自如,化危机为转机,能从危机中找到生机,在更大范围内扩展我们的生存空间。

主要参考资料:(发表时请注明)

1、西安“后SARS时代新思维研讨会”吴伟博士和其他专家的报告。

2、胡莹:后SARS时期的危机管理,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06月13日)

3、何延政:“非典”事件后对泸州市医院危机管理的反思(泸州市青少年在线)

4、周文水:非典催生国家危机管理(人民网)

5、姜微 黄庭钧:从上海案例看中国城市危机管理(新华网)

6、高世屹:危机管理,媒体无法缺席(人民网)

7、潘诚:SARS为中国企业危机管理补课(大洋网)

篇8:后金融危机时期

IASB即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因销售自产而收到货转让负债而付出的价格。IFRSs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 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两者明显的差别在于IASB给出的定义建立在脱手价格的基础上, 而IFRSs给出的定义是建立在交换价格的基础之上的, 而IASB给出的定义与IFRSs给出的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相比更加得明确, 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明确了交易主体为市场的参与者, 从这方面来看IASB的定义对交易主体本身的特征具有了更加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并体现出了通过设定的第三方参与对公允价值评估的计量技术, 彰显了公允价值的公平性;二是公允价值建立在相对交换价格相比更加明确的脱手价格的基础上, 这就使公允价值具有了和负债以及资产定义的一致性,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工作的质量;三是IASB中所指出的“计量日的有序交易”更加得明确, 而这种有序的交易与被迫交易是相对的。而从公允价值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公允价值的特点:一是公允价值交易具有公平性, 自愿交易的双方必须相互了解, 并且必须在有序的交易过程中形成;二是公允价值所面对的对象具有全面性。资产具有公允价值, 同时负债也具有公允价值;三是交易市场所具有的兼容性。活跃市场并非公允价值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形成的市场也可以是非活跃市场, 虽然活跃市场所体现出的市价是公允价值的可靠证据, 但并不是唯一的证据。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

金融危机的爆发明确地警示我们要认识到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经济的发展, 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并且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公允价值会计所需面对的经济环境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所以为了使公允价值会计得到更好地运用, 必须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更进一步的、全面的完善与发展。

(一)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完善。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引进公允价值是符合国际趋同的需要, 同时也是我国金融创新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对公允价值应用的起步较晚, 所以在理论方面仍旧存在一些缺陷。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中, 应当努力对公允价值做出完善与改进, 而不是因为我国的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缺陷就向历史成本回归, 同时要认识到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公允价值理论作基础, 才能够实现高素质人才的系统培养, 才能够真正实现对公允价值合理科学的应用。在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的完善中首先要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改革, 使公允价值的定义符合负债以及资产的本质定义, 推动公允价值在相关准则中的适用度;其次要让公允机制理论适应我国的经济环境, 通过总结我国会计准则中的程序、方法、原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使公允价值适应我国当前阶段的发展, 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作出改善。

(二) 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完善。

对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完善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非活跃市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对交易是否有序以及市场是否活跃做出判定, 非活跃的市场具有交易量下降、价格的变动较大等特征, 在计量过程中主要通过估价技术来对市场的情况进行反映, 同时要认识到任何的交易价格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 需要考虑到强迫交易的因素;二是重视对第三方估价服务的使用。无论市场是否活跃都应当重视第三方估价服务, 第三方服务能够在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同时保证计量的效率, 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需要对估值的管理制度作出进一步的完善;三是对完善公允机制会计的披露。在全面充分了解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与内容的基础上, 要重视市场的流动性变化中信息披露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允价值的变动金额本身具有的重要性、信息以及模型的主观性以及不确定性、信息的可观测性、计量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价格的容易变动的特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陇把镇中心小学农村薄弱学校多媒体设备自查总结下一篇:隐形的翅膀观后感精选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