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

2022-08-14

第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定义

后危机时代的农村金融服务问题思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建设,是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本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分析农村金融服务问题。

一、阿勒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是一个哈、汉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2009年,地区金融机构实现各项存款145.57亿元,增长23.21%,排全疆第10位;各项贷款49.23亿元,增长26.21%,排全疆第11位。金融服务在全地区服务范围得到有效保证,水平不断提高,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农村信贷服务不断改进。2006~2009年,全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7.6%,高于地区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小额农户贷款增幅均居地区同业第一,农户贷款覆盖率保持在全疆前列。目前,地区县域企业的金融覆盖率为48%,农户的金融覆盖率为68%。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支持下,辖区农村信用社继续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地区农业经济发展。2009年,人民银行累计投放支农再贷款5.35亿元,带动辖区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32亿。

(二)政策性信贷投放力度继续加大。地区政策性银行面对粮棉油收购市场各类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及早做好政策性信贷资金储备和投放工作,确保了地区粮棉油收储资金的充沛。全年地区政策性银行各项贷款累计投放4.9亿元,同比增长73.12%。在政策引导与推动下,各金融机构积极找准市场定位,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入。2009年,地区符合标准可获取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金融机构达到18家,同比增加15家。

(三)外部政策推动力度助推农村金融服务。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鼓励政策,如人民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将农村信用社接入信贷登记系统,方便农村信用社开展信用信息查询等,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推动设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对金融支农贷款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相关鼓励措施。包括《新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实施办法》在内的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同时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积极性大幅提高。

二、目前阿勒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农村利率市场化水平较低,金融机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目前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范围十分有限,范围在0.9~2.3之间,且有关方面对农村信用社提高贷款利率提出质疑,要求其降低支农贷款利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杜的投入积极

性。在利率水平受阻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缺乏足够的成本补偿机制。目前各地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力度普遍不够,支农补贴资金因来源渠道复杂、使用分散,难以形成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的合力。

(二)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严重。首先,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开始从县域经济中实行战略性撤退,限制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对农业等弱质产业的信贷投放,将富余资金抽向发达地区,造成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严重外流。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阿勒泰地区每年通过工、农、中、建国有商业银行流失的农村资金在4.5亿元左右。其次,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结算通畅、深入农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村储蓄并转存人民银行,仅少量流回农村。再次,在商业化进程中,农村信用社经营趋于以利润为导向,信贷投放出现了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许多资金流向非农项目,分流了一部分农村资金。

(三)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缺失。当前,阿勒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额农户贷款缺失。对于农业大户来说,如品种乳牛养殖专业户、农业种植大户等,几千元的小额农贷已经难以解决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其资金需要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对这些大户,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财产,银行、信用社感到风险难以把握。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较低。由于县域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低下,技术含量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落后,其信用等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支持要求。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贷款需求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无力投放,政策性金融机构缺位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

三、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通过激励引导,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特点,积极制定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农业信贷投入的激励政策,对商业银行可按其支农成效高低、信贷投入多少给予相应的优惠和奖励,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这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二是政府可采取奖励或补贴的方式,采取自愿、互利和市场化原则,加强邮储和政策性银行、小额贷款机构的合作,引导邮政储蓄走商业化经营之路,进而引导邮储资金回流农村。三是要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引导农村有关资金向农村信用社转移、倾斜,实行“三个一边倒”,即民政资金、代收代付资金、农村预算外资金实行一边倒,将来源于农民的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回流到农村中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一是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同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业务拓展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二是组建农村经济担保组织,可采取由政府财政拨一点、农户入一点的办法组建农村担保组织,向入股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并公开贷款担保条件,实行市场化运行,同时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涉足农业信贷领域,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贷款

担保中介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三)明确市场定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一是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应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的同时,拓展服务领域,增加对县域的政策性金融供给,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产业依托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二是加大商业金融支农力度。国有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乡村工商业等。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不断创新支农服务功能,做到农村金融服务与订单农业相结合,与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相结合,与市场化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相结合。

(四)切实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功能,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受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投资风险较大。为了确保信贷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性、持续性,人民银行要切实发挥货币政策传导功能,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执法部门首先要做到言而有信、按章办事,对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行为,要依法查处。金融部门要加强合作,对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坚决予以制裁。建议由政府或人行牵头,建立地区性的农村个人、企业的资信档案,并逐步实现信息共享机制。对恶意的逃废债务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处罚措施,净化农村信用环境。

第二篇: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青年就业问题

[摘

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致使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矛盾突出。目前,我国面临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体制转轨中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就业等众多问题。笔者在对大学毕业生、青年农民工和青年白领三个群体的就业现状及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政府的经济和相关就业政策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政府不能包办青年就业,但

有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的当然责任。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青年就业;政策;经济发

展。

绪论

金融危机导致的大规模的失业属于“周期性失业”,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一百万个就业岗位,也就是说2009年我国依靠经济增长为社会创造了800万个就业岗位,相对于2400万劳动供给数量来说,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2010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约达到9.9%,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青年农民工就业不稳和青年白领就业压力已成为当前青年就业的主要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一、当前青年的就业现状及问题。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有一个“滞后期”,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企业向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劳动供给数量与劳动需求数量上严重不平衡将进一步扩大。很多单位都不招人、少招人,就五百强企业高校招聘会而言,岗位减少40%,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出来。青年人失业(包括待业)占失业总数相当大比率,是我国历年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传统的就业制度被打破之后,这一问题显得尤为严峻,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基本呈上升趋势。

1978年失业青年人数为249.1万人,占城镇失业人数的47.0%,1988年245.3万人,占城镇失业人数的82.8%,与10年前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1997年失业青年人占城镇失业人数的68.9%,与10年前相比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978年的水平。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中国劳动力资源呈持续上升趋势。“十五”期间增加5697.23万人,即每年平均增长千余万人,2006年为1603万人。城镇每年新增的1000万左右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青年。农村有1.5亿~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多数也是青年。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上升,而我国2009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74%。[1]1.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派生出新的问题。现在,全球经济虽然出现了逐渐复苏的迹象,但是全面复苏仍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国内经济资源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我国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产工人和技术工人,所以金融危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压力,而且还要持续几年。

在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上升,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他们与2009年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起竞争工作,加在一起有860万人。根据以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估计有约36%的人能找到工作,还有约500万人面临就业的困难。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外市场业务的缩减,二是国内市场需求的低迷。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求数量矛盾突出。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被迫选择考研,国家也在扩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以延缓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派生出新的问题: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已经形成。这是由于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将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作为一种资源,大学毕业生也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影响,同样要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来判断,和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就业状况的变化对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及家庭的一种考验。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入就业困难群体。这一群体的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容易冲动,有可能成为社会冲突的制造者。二是加大受教育不平等。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对于贫困家庭绝对是高投资,如果投资没有产生回报,势必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投入,由就业问题引发公众教育投资的进一步拉大,会加大受教育的不平等,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2.青年农民工基数大,就业的稳定性不强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监测调查报告指出,2009年内我国外出从业6个月以上的外出农民工为14533万人,在本乡镇以内从业6个月以上的本地农民工为8445万人。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看,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有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农民将减少至7亿人左右,这就意味着至少有近2亿农民要转移到城镇;另外,目前中国人均0.3亩以下包括完全失地的农民已接近5000万人,而且每年以百万级的数量在增加,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压力。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会不断增加,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为青年人。

由于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是不会长期滞留于城市中,并且农民工对条件较差的工作大多也可以接受,所以,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率较高,但是就业质量不好,就业的稳定性不高,作为城市的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属地位较低的收入阶层。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承担着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然而,现实表明,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始终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无法平等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无法顺利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真正的“城市人”。这不仅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发展,而且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农民工群体的人口特征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农民工群体内部代际分化已经形成,主要表现为青年农民工群体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他们占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中的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中的高素质人员,更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后备劳动力资源。

监测显示[2],农民工外出务工目的地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在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经调查,进城务工青年年龄大多在18—28岁之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多。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多挣点钱,增加家庭收入。据上海市金山区团委对来沪青年农民工的调查,[3]青年农民工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青年农民工求职渠道基本依靠熟人介绍。

74%的青年农民工是通过亲戚朋友和老乡的介绍找到“目前这份工作”的,并且学历越低越是依靠这种关系(P=0),初中以下学历占80.6%,没有文化的农民工更是占到100%。通过分析发现,这一现象同来沪时间的长短没有关系,而同跳槽的次数、所从事的行业和工种有直接有关(P=0.00

8、P=0.000、P=0.000)。也就是说,跳槽的次数越多越是依靠熟人,反之,也是因为熟人之间的强关系,促使跳槽增多,工作环境和待遇逐步改善。

二是青年农民工的工作时间普遍较长。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以下占少数,工作8小时以上的占绝大多数。

延长工作时间在农民工这里是较普遍的,每月的工作日在20以下的仅占13%。

三是青年农民工最大的烦恼来自于经济收入少。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收入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77.8%),没有文化的农民工更是100%在20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6.4%,虽然长三角地区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可是目前来说全覆盖还需要一个过程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四是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如果让您对目前的身份做一下定位,以下那种说法最符合您”的问题,选择“半个上海人”的比例为16.2%,选择“新上海人”的比例高达21.8%,选择“外地人”的比例为51.9%。关于“您离开家乡外出工作多久了”的问题,选择“四年以上”的比例高达41.6%,选择“三年左右”的比例为14.9%,选择“两年左右”的比例为18.6%,选择“一年左右”的比例为16.5%,选择“半年左右”的比例为8.4%。根据人口学关于居住在一个城市的时间达到半年以上的为常住人口,可以认为务工青年倾向于长期在上海生存的意愿和能力都是非常强的。

3.青年白领的职业压力大,对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青年白领(本研究所调查的对象为工作3—5年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困惑与压力众所周知,作为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在经历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冲突后,无论满意与否,最终都要选定某一职业,迈向社会,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大学毕业生由“自由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事业成败和价值定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职场能拚得一席之地已属不易,面对金融危机加剧下格外严峻的就业行情,早两年已就业的大学生更感庆幸。但是,生存压力普遍较大,不同群体存在较大差距,渴望破解发展瓶颈愿望强烈。作为高知识群体,当前白领青年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求职群体的压力。我国目前估计有约500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以上海为例,2009年上海高校共有毕业生15.8万人,而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需要数目的同期降幅超过20%,其中以金融、航运、国内贸易和部分制造业的降幅尤为明显,部分上海金融财经类、外语外贸类毕业生的需要数目同期降幅甚至超过了30%。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待就业人员,对已就业的大学生来说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一些人有被后来者取代的危险,所以,不管目前工作如何,必须加倍珍惜,不能失去,而有跳槽打算的人就更会慎重,大多持保守态度。

二是用人单位工资持续走低的压力。在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供给大于需求。在供需定律的推动下,必然导致大学生的工资价格降低。上海团市委于2010年1月对毕业3-5年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月工资在1000—2000元的占13.2%,2000—3000元的占21.1%。目前,毕业生工资中位数为2492元/月。据媒体测算,一个无房上海大学生要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每月开销大概需要2000元左右。而在上海安家置业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

的梦想。可想而知,在中国一线城市,一个刚毕业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可谓捉襟见肘。

三是就业稳定性下降的压力。大学生就业稳定性主要源于高等院校的培养机制,学校没有遵照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大学生,致使学校教授的专业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脱节。尤其是2003年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另一方面,当前“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导向,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首份工作选择上的轻率和盲目,降低了大学毕业生对专业对口的关注和重视。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问题,从而影响就业的稳定性。

二、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建议。

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而在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100万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青年就业应得到格外的重视。政府部门首先要采取措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青年成长。

1.加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大学生就业难,技校生职场走俏,九成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但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就不止是教育体制,更深层次折射的是当前经济结构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目前仍停留在资本与劳动双密集阶段,接纳的劳动力是大批蓝领工人,对大学生需求有限。白领岗位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像金融、法律、理财、高级家政、高科技还有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不够,第三产业只占到全部GDP的36%-38%,而一般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达到60%,甚至70%。从长远来说,只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当我们的产业不再高度依赖于外向型,形成自己完整的产业链,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或许能缓解很多。

2.相应提高青年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作稳定度。

外来人口的就业情况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城市居民的工资与福利一直由政府有关部门做出规定,由用工单位强制执行。而外来人口则没有这样的规定,他们的工资完全由企业主说了算。由于中国现存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及企业主的短期行为,很多外来务工青年只能接受低薪。同时他们也没有城市工人合法的劳动权益,超时间工作、超强度劳动是城市农民工的普遍际遇。

青年农民工对于增加收入的期望很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增加农民工工资的迫切性。数据表明:收入不能完全维持生活的青年农民工比例较高,[4]因此,有必要适当地提高工资水平。具体的工资提高过程可以依照两个指标进行,一是农村以及小城镇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二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客观上也要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所增加。

发展和完善政府部门等正规就业渠道,规范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渠道,是促进青年农民工工作稳定的重要手段。对上海郊区的调查表明,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多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偶然找到”、第三才是“职业介绍所”,要依靠法律规范非正规就业渠道,发展正规的农民工就业渠道。要建立全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网,尽快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措施,使他们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享受到公民待遇。其一是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在各地设立就业咨询中心,凡有用工必须提前发布公告,招工信息要透明,并开通全国联网,以帮助农民工有序流动,减少不必要的“盲流”。其二必须保证每一个公民有个人的社会保障账户,并实行全国通联制度,便于农民工的职业变动。总之,政府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就业市场,而不能把问题都推给市场。

3.建立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制度。

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职业搜寻的过程中,当意识到工作机会正在一个一个流失而竞争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的时候,又丧失了冷静和理性,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卖出”,这就天然地为用人单位降低薪水创造了条件。然而,政策空白也是大学毕业生起薪降低的原因之一。现在不少城市针对农民工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对大学毕业生却没有相关规定,尽管上海制定了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指导价,但并未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因此,建议制定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制度,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事业发展的基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融入度。有人认为工资由市场决定,只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就无可厚非,但为了约束企业的恶意行为,政府应有所作为。

4.鼓励灵活就业和异地就业。

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自营就业、临时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些相对灵活的就业形式主要吸纳的是青年群体。灵活就业方式在欧美得到承认和保护,并享受到多重优惠。而国内,目前的优惠政策偏重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对于诸如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其他新增劳动力、灵活就业从业者的问题考虑较少。

应对吸纳失业人员或实现新增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青年非全日制就业、临时性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政府给予一定的暂时性补贴,以缓解青年就业问题。比如,上海的父母很不希望孩子出去,但是,如果政府能给他们一个保障,就是如果出去,户籍还可以保留,可以来去自由,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心地出去工作。对于到中小城市、甚至到乡镇、农村,到基层去锻炼的大学生,几年后再回到上海再就业时有关部门可以提供优惠政策,以促进就业。

5.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工作还要加强。

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方法,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问题在于:一是大学生创业有热情没信心,真正创业的大学生少。大学生创业热情来自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高校举办各种创业讲堂、创业比赛。可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创业高成本、风险又大,所以真正实现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二是,大学生创业有氛围缺教育,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创业经历的,急需一批创业指导老师,大学生创业有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对创业了解不多,申请时困难多。三是,大学生创业注重高科技轻“草根”。这是源于创业资金的申请门槛仍然较高,还得有科技含量等硬性条件,这导致了大学生创业不得不注重高科技而轻“草根”的现状。所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当前急需要做的事情。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有助于他们在初次就业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充分了解市场,寻找创业机会。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有专业的创业讲师队伍。要调整创业政策,更加切实可行,要多扶持立足于社区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发挥大学校区科研园区的优势,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成本。

注释: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中心-中国网news.china.com.cn,2010-3-2.

[2]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电(记者刘铮)。

[3][4]曾燕波,杨健楠。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75-80.

第三篇: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中国经济战略主要在哪几方面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战略的主要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开始呈现全面复苏的态势。而我国也在全球率先战胜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但基础依然薄弱.这场危机把我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更清晰地暴露出来。无疑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的经济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诸多挑战。

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就美国2009年的财政赤字,多达1.4万亿美元,而各国的基准利率也创历史新低;主要经济体失业率也在继续恶化,消费和投资自主增长难有明显起色,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回升。

二.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出口面临压力加大。

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有关统计数据,我国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的35%,也就是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程度已处于高位。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利润下降、流动性不足,失业率不断攀升的挑战。另外,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能源价格的向上调整和环境成本的加大等都有可能侵蚀企业利润。此外,由于我国产品出口主要是以美元结算,美元贬值意味着出口企业在用获得的美元收入转化为人民币时出现了利润缩水。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三.需求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内需呈现“高投资,低消费”的局面。从拉动GDP增长的角度来看,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5.37个百分点,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仅占3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已经明显超过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可见消费、投资比例失衡,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更加凸现。

四.产业结构失衡

虽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但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仍然落后。而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基础也很薄弱,离现代农业还有一定差距。第二产业—工业还不强大,还未能与发达国家抗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需要尽量改善农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城市的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增长速度的现状。适度摒弃传统制造业,走高科技产业路线迫在眉睫。近年来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服务业比重过低,这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因此在后金融危机中,我国需要对第三产业投入更多的关注度,这也有利于增加就业、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五.收入分配结构失衡

先举个例子,中国房价一路飙升,也创造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奇迹。从2009年6月。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恢复正增长

以来,房价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涨幅连续扩大:从6月份同比涨幅为0.2%,到 10月份同比涨幅更是达到年内最高3.9%,特别是新建住房销售价格更是同比上涨了4.0%。房价的连续增长,加剧了财富的集聚效应。然而多省在职工工资增长的指导意见中却要求下调工资增长幅度。房地产带来的财富的集聚效应和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的下降,使本来就已经过分悬殊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我认为在金融危机过后,政府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向更加注重公平的取向转换,公平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2000年之后,我国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4以上,目前已经接近0.5,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结构出现两极分化,居民购买能力与消费意愿出现错位,这可以用来解释社会整体消费倾向难以提高的原因。

我想在金融危机时代,应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科学地定界,以便更有效地发挥社会的作用,以解决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而导致的市场扭曲问题和社会发育不良的问题,以寻找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第四篇: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对策周荣

[摘要]受世界金融危机及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日语专业就业困境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周荣(1977-),女,江苏赣榆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与日语语言。(江苏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79-0

22008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国内企业用人需求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多年来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激增,我国高校大学本科生就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语毕业生的就业难现象也日渐明显。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务工作能力,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高校大学生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市场总需求减少,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全球金融市场紧密联系,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资本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回避。在金融危机下,各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开支,不少公司明显减少招收甚至停招新员工。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也锐减,转而将目光投向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在华诸多日企也不例外,需求的员工数量大规模缩减,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为苛刻,大量的日语专业本科生被拒之门外。此外,自1999年我国高校推行大规模扩招之后,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例降低,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总量也在减少。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11万人,2010年需就业大学生可能超过千万人,可以预计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将会更激烈,就业形势也会更严峻。由于前几年日语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一路看涨,开设日语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导致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二、现阶段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逐渐加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庞大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许多日本跨国企业来华投资。除了知名大企业,如松下、东芝、索尼、NEC、TDK、富士通等企业之外,还有许多中小日本企业进军中国。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对日贸易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从2000年开始就业市场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也逐渐增加,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非常好,几乎每年都能达到100%。但2008年底至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日趋缓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表现尤为明显。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增加,影响到中国,使我国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陡转直下,并日趋严峻。2009年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显然不如2008年,2010年形势将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将危机转

化为机遇是开设日语专业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剖析

1.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制度性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性使得日语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高校持续扩招的制度性背景下,我国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逐渐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6年为413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之多,2010年将超千万,毕业生人数剧增。然而,每年国家和社会提供可就业的岗位却在逐年减少,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学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调整滞后,导致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还有一些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有很大盲目性,专业课程趋同现象非常严重,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有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才培养无特色,学生无特长,致使日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2.在信息化时代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日语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剧增,大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部分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跟不上学生增多而产生的实际需求。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有些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师配备和多媒体资源等方面严重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日语专业学生质量下滑。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有些学生上了大学后失去了奋斗目标,缺乏个人学习与发展动力。由于日语课程是崭新的学科,一切从零开始,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如果不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专业知识不扎实、不系统、不对路。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障碍。

3.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金融危机之前,日语专业的就业形势非常乐观;但目前形势陡变,许多学生择业观跟不上现实环境变化的需要,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适应的现象相当普遍。学生不恰当的自我定位,致使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然而很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随之发生根本转变。很多日语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不顾自身条件,对工资、福利待遇等要求过高,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还有一些学生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不甘到小城市和农村基层工作,也很少有学生愿意到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就业。甚至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可待业在家甚至啃老,也不愿“屈就”不理想的就业岗位。

4.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人为地设置障碍,用人单位的门槛日渐提高,限制了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后,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放宽,这在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拔人才,同时也造成用人自主权过大,致使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抬高门槛。例如只需日语专科生的岗位,却上升到要求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从而造成人才浪费和资源相对过剩。另外还有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和学校歧视现象严重,比如有些用人单位招聘时注明“只限男生”或仅限于某些

211、985之类的名牌大学。用人单位对

学历、性别等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此外,还有一些单位过于注重学生的外表形象,外貌一般或个头不高的学生,即便在其他方面非常优秀,也难以通过面试。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注重人才的发展潜能,希望进一个人之后马上就能用。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只有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也为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障碍。

四、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1.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要优化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日语专业要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有特色的课程,明确学科方向,构建、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突出外语人才的个性。在日语专业相关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掌握日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熟悉外经贸业务,掌握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等的理论,研究与日本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金融政策,了解国际经贸和金融惯例,能运用日语进行一般的商务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和经济核算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与此同时,要提高日语专业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配备,提高日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各大高校最好能争取给学生和老师出国深造的机会,以便提高日语专业水平。另外,培养环节中要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利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的课内实践也需要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保证。总之,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等途径,培养出就业市场最需要的既掌握日语专业知识又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珍惜工作机会,降低工作预期。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更为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就目前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全面了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调低就业预期。日语专业毕业生不能一味只想就职于国际著名企业和各大事业单位,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所在,扬长避短,准确切入社会的起点。日语专业毕业生要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思想,比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中小城镇寻找发展空间就是一种积极的就业观念。

3.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用人单位切忌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而要从长远考虑,从实际出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像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能满足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必盲目追求硕士及博士的高学历。用人单位应提前做好用人规划,日语专业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要让他们发挥出最高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国内甚至国外培训,以便形成梯队。其次还要避免性别歧视,学校歧视。总之,用人单位要适当调整自己的人才观念,做到人尽其才。此外,用人单位还应安排有意向的毕业生到本单位实习,将接受毕业生实习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实习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和技能,并对其在实习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高校发现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把分析意见反馈给学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联合起来,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与交流,最大限度地为日语毕业生就业和企事业用人提供更多平台。为了提高金融危机下日语毕业生的就业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社会中介组织都应该切实负起社会责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给广大毕业生。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广泛收集各方面的需求信息,重视建立与

重点省市级人事、劳动、组织、农业等部门和企业的联系网络,同时通过动员校友、教师、家长、外教、就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多方力量,提供就业信息,经筛选整理后通过电子邮件、校园网、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提供给日语毕业生,增加其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洪磊.探析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就业观念[J].教育与职业,2006(21).

[2]程玲.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0).

[3]郑淑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4).

[4]吴春丽,吴立龙,崔丽.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2005(Z2).

[5]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6]瞿嘉晨.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意识的变化[J].知识经济,2009

(17).职业指导80

第五篇:谈谈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向阳讲授的《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共4节课,以下是概要。(说明:PPT课件整理) 主要内容

一,全球“再平衡”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美国私人储蓄率的变化趋势 美国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 亚洲能否填补发达国家 留下的消费需求缺口

金融危机前后亚洲需求结构的变化

亚洲对区域外市场的依存度(2009年) 为推进“再平衡”而开展的国际合作 二,全球气候变化规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碳关税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 不同国家与产业的碳密度

(吨/百万美元,2004年,直接与间接合计) 减排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 “你们不能像我们一样生活”。 # “但你们要像我们一样减排”。 来自碳减排与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

生产、国内最终消费需求与进口产品的碳排放 (百万吨,2004年)

三,通过制定国际规则推进贸易投资自 由化的难度加大

重启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与出口翻番战略 Lamy :Climate First, Trade Second 美国“重返亚洲”的挑战

四,在不损害发达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

下推进全球金融体制改革与监管 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 巴塞尔Ⅲ

金融业——发达国家财富的来源(1) 美国金融业的收益率

金融业——发达国家财富的来源(2) 为什么美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并未损害全球其利益? 一个例子

1980年美国的海外净资产为3650亿美元,投资收益为 300亿美元。

1980-2004年美国经常帐户逆差累计45,000亿美元, 按理说美国的海外净资产应该为-41,000亿美元,但统计显 示美国的海外净资产只有-25,000亿美元(反映美国实现了 16,000亿美元的资本收益)。

更令人奇怪的是,2004年美国仍然有30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 美国对外投资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外国对美国投资的收益率! 五,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困难重重 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 全球经济份额重新划分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面条碗效应¡± 危险的前景

六,全球经济呈现低速增长 经济危机对增长的持久性危害

主权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 主权债务危机的出路与全球经济的前景 金融监管与融资成本

说明:以下根据新丝路网校新疆2014年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班课件辅导整理(新疆天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 2013年伊始,全球经济增长一片低迷。尽管全球经济已经在金融和债务泥潭中挣扎了五年,但并未走上真正复苏的“正轨”。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会是怎样的图景?

当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14.3%,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GDP总量一路攀升,接连赶超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根据经合组织(OECD)不久前发布的报告,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后超越美国;如果按市场汇率计算,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中国30多年的高增长得益于相对稳定和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进入“新常态”。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率的“新常态”。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在全球经济中的权重继续上升。未来一段时间,新兴经济体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发达国家经济总体低迷的趋势不会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增加,全球经济增长重心不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发达国家陷入“三高”(高赤字、高债务、高失业)困境,并且越来越表现出“日本化”倾向,即政府债务不可持续、常规货币政策失灵、人口老龄化以及政治决策艰难等。由于发达国家依旧在全球需求中占相当大比重,因此其疲弱的增长也将影响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出口为增长动力的经济体。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要完成三大艰巨任务:一是全球经济再平衡。发达国家要改变债务依赖模式,减少经常项目赤字,而新兴经济体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市场,又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调整压力明显加大。二是发达国家要实现“再工业化”或“再就业”。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经历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过程,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长,未来如何创造新的行业和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是长期难题。三是债务要得到清偿,也即“去债务化、去杠杆化、去福利化”。发达国家必然要经历财政紧缩的过程,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企业和家庭必须提高储蓄、降低负债,修补资产负债表。然而,财政紧缩、信用紧缩与消费紧缩的叠加,会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之路变得十分漫长和艰难,全球经济面临一个增长中枢下移的过程,可能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率的“新常态”。

首先,全球正处于长周期下行阶段与新科技革命酝酿期。通常而言,经济周期按其长度和循环变动不同可以分为四类:基钦周期(3年左右)、朱格拉周期(10年左右)、库兹涅茨周期(20年左右)、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年左右),分别对应着“库存周期”、“资本投资周期”、“房地产周期”以及“技术创新周期”。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短、长、中”三重经济周期下行的叠加期,尚未走出大周期的底部,由于科技革命需要相当长酝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形成现实生产力,尽管目前全球正孕育着新能源、低碳技术革命,但尚处于产业爆发前夜,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有限。

其二,国际市场空间有限,未来各国博弈焦点转移至红利分配上。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最稀缺的资源是国际市场空间。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由红利的增长转向红利的争夺与红利的分配上。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过程中,美国、欧盟以及与中国贸易结构相似度很高的发展中国家,一定会使出各种手段争夺有限的外部市场资源,贸易战动荡升级在所难免。未来十年,中美之间将继续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且竞争处于首位。

其三,资源刚性需求继续增长,全球资源争夺战不可避免。

未来十年,全球资源刚性需求将持续增长、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利用国外资源的风险和难度加大。消费趋同正改变着全球资源的供求平衡,国家间的竞争将演变为资源特别是能源竞争。经济性短缺、区域性短缺、地缘政治导致的供给中断或短缺以及需求型短缺将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考虑到未来全球经济重心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发达经济体的总人口是10亿,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人口近50亿,全球经济增长的人口基数变化和新兴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产生大规模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的升级换代需求,因此,新一轮消费势必推动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和能源需求的上升,未来十年全球资源争夺将可能演变为常态化趋势。

最后,低利率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将推动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在IMF追踪的1929年以来的14轮经济周期中,本轮复苏是最缓慢的,但信贷反弹却是最快的。目前全球央行的资产规模约为1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是十年前的两倍。而发达国家深陷债务泥潭,都倾向于通过量化宽松等方式来维持债务循环,长期低利率和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将成为常态,尽管短期内,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但考虑到全球产出缺口正在减小、资源价格继续走高,因此未来十年全球可能面临高通胀压力。

扩展阅读:

裴长洪的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若干问题 裴长洪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目录

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

二、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下的数据 •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四、关于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

五、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经济

一、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面对全球经济衰退可能将要结束的形势,“后危机时代”成为探讨世界经济走向的流行语。什么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学者们众说不一,连用词也不一致,如有用“后危机时代” 、有的用“后金融危机时期” 、还有的用“危机后”。但不管如何表达,都反映学者们的一个共识: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即与危机发生前不同的时期;同时反映了学者们探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繁荣的周期规律问题。

当前危机已经有所缓和

•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势头减弱,无论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迹象表现明显。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增长5.6%,预计今年一季度增速为3—3.5%左右。欧元区经济09年第三季度环比增长0.4%,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经济萎缩势头,从而有可能走出自1999年成立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欧元区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分别环比增长0.7%和0.3%。

日本经济

•日本2009年二季度GDP环比增长0.6%,按年率计算增长2.3%,为5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正增长。第三季度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环比增长1.2%。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2010年4月14日表示,日本央行对于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担忧正在减弱。 新兴经济体呈现增长态势

•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数据明显表现为经济复苏,在经历了09年一季度5.8%的同比增长后,印度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6.1%。巴西二季度经济增长6%,出现自2003年以来的最强反弹。马来西亚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4.5%, 台湾同比增长9.2%, 泰国同比增长5.8%, 香港环比增长2.3%。预测2010年,马来西亚和香港均为5%,新加坡可达4.5%--6.5%。

对2010年前景看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幅可达3%,较7月份预测的2.5%有所提高。 •28家国际咨询机构平均预测显示,全球经济2009年达到谷底,2010年美、日、欧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2.1%、0.4%、1.4%;2011年将增加到3.4%、16%、1.8%。

•亚洲开发银行预计2009年东亚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速有望超过3%,2010年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6%。

后危机时代特点

(一)、全球经济复苏表现缺乏活力、基础尚不稳固 •美国2009年四季度经济增长折年率5.6%;其中一部分是消化库存,并没有新增生产能力。2010年1月美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仅72.6%, 比1972—2008年平均水平80.9%低很多。欧元区为72.4%,也远低于历史水平。

•09年美国企业投资下降17.9%,四季度恢复增长,折年率2.9%, 但房地产投资仍然下降,折年率下降15.4%。

欧元区存在不确定因素

•欧盟统计局2010年一季度公布,欧元区经济2009年第四季度停止增长,16个成员国中有7个国家的产出实际下降。

•德国2月工业产出月率下降0.1%,法国和意大利均月比持平,经济恢复的动力下降,投资下降,消费者支出停滞,出口和较小增加的库存成为增长的唯一来源。 欧元区2010年首季增0.2% •欧盟统计局5月12日公布,欧元区16国经济第一季度增长0.2%,前一季度持平; 其中,德国一季度增长0.2%, 法国增长0.1%, 西班牙增长0.1%, 而陷于债务危机的希腊为负增长0.8%。

(二)、刺激政策成本加大、隐藏风险

•金融救援政策使中央银行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危机前美元分散存放或投资各类金融产品,现在集中于美联储和美国国债;不到两年,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增长1.47倍,基础货币投放量从08年9月到2010年1月扩张1.2倍。

•面临政策延续与退出的选择,目前经济恢复靠政府驱动,一旦退出,后果难料。

刺激政策退出释放信号

•09年10月以来,澳大利亚、挪威、以色列、越南率先加利息,今年中国连续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美联储也逐步开启信贷常态化机制,首次调升贴现率,将窗口贴现率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之间的利息差扩大50个基点。但还不是收紧信贷的正式措施,因为基准利率才是货币政策的标志。

(三)、政府负债隐藏主权债务危机 •目前全球政府负债已突破35万亿美元,其中:

•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赤字危机有向欧元区蔓延之势;2009

年,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分别升至12.9%(第二次修正后)、11%、10%,位列欧元区前三位。根据欧盟委员会的预测,到2011年,希腊公共债务所占比例将从113%上升至135%,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分别升至91%和74%。 发达经济体债务严重

•就连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德国和法国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分别达到5.5%和7.5%,预计2010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占区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9%。

•美国09年财政赤字1.47万亿美元, 占GDP9.9%, 债务总额占GDP83%; •日本09年政府债务达871万亿日元,总债务占生产总值197%

图1 欧元区财政赤字状况

图1 危机期间欧元区财政赤字率急剧上升

表1 美国联邦预算赤字走势(单位:对GDP的比率,%)

2007 2009 2010 2011 2014 2015 •赤字总额

1.2

9.9

10.5

8.1

3.9

3.9

周期性赤字

-0.4

2.4

3.2

3.0

1.0

0.5

结构性赤字

1.5

7.6

7.3

5.1

2.9

3.4 •债务总额

65.0 83.4 94.3 100.8 101.9 102.6公众持有的债务

36.2 53.0 63.6

70.8

72.2

72.9实际GDP增长率

2.1 -2.5

2.7

3.8

4.0

3.6 •数据来源: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最新预测

图2

美国财政收支状况

(四)、美元步入短期阶段性升值周期

•去年12月以来,美元出现强劲反弹,近日美元指数升至80.5,自去年11月底以来升值近10%,引发了全球对美元今年走势的争论。

•原因:力图扭转美国国债价格不断下挫的趋势,增加美债吸引力,冲销外国政府持有美债的风险预期,诱导美国海外资金回流。

图3 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美元走势

(五)、美国金融系统“潜在风险” 仍有爆发可能

•IMF预计,美国银行业将面临约5500 亿美元的资本减记,欧元区各大银行面临的资产减记将达到7500 亿美元,潜在风险较大。截至2009年2季度末,美国金融部门杠杆率已从2008年初的峰值下降26个百分点至20.6%,回到1979年三季度的水平, 2009年美国银行业放贷下降了7.5%,为67年来最大降幅。 风险源自商业坏帐清理

•消费信贷和商用房贷核销目前和未来都将处于迅速上升状态。零售和商业贷款损失暴露滞后于证券资产,信贷坏账清理可能取代证券资产清理,成为2010年一季度及全年银行业面临的主要压力。2009年,美国倒闭银行数达到140家,创20年来的新高。预计2010年,随着商业贷款损失不断扩大、抵押贷款拖欠数量创纪录及房屋抵押贷款违约激增,美国中小银行破产风潮仍将继续。

(六)、全球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增大

•巨额的货币创造已在2009 年表现为金融资产和部分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中不动产价格的大幅上升。2009年全球资本市场和资产价格的超预期上涨很可能引致2010年资产价格意料之外的快速回落。美元阶段性走强和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全球资本流动将有可能出现不规则性,进而刺破资产价格泡沫并引发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资本市场的强烈震荡。 美国担忧资产价格上涨过快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转暖,欧美股市不断上涨,美国道琼斯指数突破11000大关。引起美国监管部门担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4月16日对高盛集团发出指控(出售有毒衍生品)后,市场担心政府对更多金融巨头提起诉讼,引发金融板快大跳水,纽约股市重挫。加上美国银行公布一季度业绩后,欧美股市将终止上涨步伐。

二、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下的数据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为—1.1%, 其中发达经济体为—3.4%, 发展中经济体为1.7%,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IIE)对2009年的估计与IMF的估计大体相似。

2009—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预测(%)IMF •国家/地区

2008

2009

2010 •世界

3.0

--1.1

3.1 •发达经济体

0.6

--3.4

1.3 •美国

0.4

--2.7

1.5 •日本

--0.7

--5.4

1.7 •欧元区

0.7

--4.2

0.3 •发展中经济体

6.0

1.7

5.1 •亚洲

7.6

6.2

7.3 •中国

9.0

8.5

9.0 •印度

7.3

5.4

9.0 •巴西

5.1

--0.7

3.5 就业状况无善可陈

•2009年10月美国失业率达到26年来的新高,上升到10.2%,从2007年12月以来,就业岗位累计减少了740万个;欧元区7月份失业率达到9.5%, 失业人口1474万,为欧元区成立以来新高;日本2009年8月份失业率达到5.5%; 俄罗斯2009年失业率达到9%。未来前景仍然很暗淡。

2009—2010年发达经济体失业率(%)IMF •国家/地区

2008

2009

2010 •发达经济体

5.8

8.2

9.3 •美国

5.8

9.3

10.1 •欧元区

7.6

9.9

11.7 •日本

4.0

5.4

6.1 •英国

5.5

7.6

9.3 •加拿大

6.2

8.3

8.6 •韩国

3.2

3.8

3.6 •澳大利亚

4.2

6.0

7.0 •新兴工业化亚洲经济体

3.4

4.5

4.4 美国欧洲失业率较高

•上述预测中,相比之下,说明美国和欧洲失业率相对较高,一方面是原有失业率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美国欧洲的经济结构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有较大的就业减少效应。金融证券业遭受的打击对就业形成较大的影响。这种结构性失业现象不可能靠所谓振兴制造业得以解决。 世界货物贸易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3月26日发布的报告,2009年世界货物出口额为12.46万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7%左右,货物进口额为12.63万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7%左右;进出口贸易总额25.09亿美元, 比上年28.58万亿下降12.2%。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货物贸易总额将增长9.5%。

世界服务贸易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2009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31万亿美元; 进口额为3.12万亿美元, 总额6.43万亿, 比上年下降10%左右。

•2010年随着世界货物贸易的回升,服务贸易也有望回升。

外国直接投资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在2007年达到1.98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 2008年下降为1.7万亿美元, 下降14%; 2009年第1季度, 比上年同期下降44%, 预计2009年全年流量将低于1.2万亿美元。

•发达经济体的股本投资、公司内借贷和收益再投资下降是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跨国并购活动减少也是全球直接投资下降的重要因素。 直接投资将恢复回升

•2009年三季度后,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增多,特别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引人注目。尽管中国铝业年初以195亿美元收购力拓部分股权未果,但中石油、中石化、五矿等完成了一些收购,2009年8月中石化完成对加拿大Addax公司的要约收购,交易总金额高达75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海外资产收购最大成功交易,也是2009年二季度全球国际能源领域最大并购案。 2010年国际直接投资将回升

•联合国贸发会议对数百家跨国公司调查显示,被调查公司大都对2010年的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乐观态度。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将超过2009年1.2万亿美元的规模。特别是中国和亚洲新兴经济体会成为对国际直接投资最具有吸引力的地区。 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波动

•在经历快速大幅度下降之后,2009年第

2、3季度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全面回升,国际石油价格最高到87美元/桶,2010年4月稳定在85美元/桶。在六个月时间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27%,其中能源上涨35%, 金属37.3%,农业原材料(包括木材、棉花、羊毛、橡胶和毛皮)14%,饮料(咖啡、可可和茶)12%,食品7%,从整体水平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恢复到2007年第2季度的水平。 价格上涨的原因

•部分是由于经济复苏带动的价格回升,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各国采取的极其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流动性增强,引发了价格上涨,显露了通货膨胀的苗头。

•美元汇率的波动,特别是2009年4月以来美元一度贬值对于石油价格上涨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基本选择有两个;

•第一是创建超主权储备货币; •第二是强化多极储备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具有成长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因素。

•但它要成为超主权货币,条件还很多:

1、扩大定值货币范围,才能充分反映世界经济增长格局;

2、扩大适用范围,不局限于成员之间;

3、扩大发行规模;

四、对其发行和管理机构IMF进行必要改革使其具有更广泛代表性和合法性。显然,这条道路是十分漫长的。 国际储备货币多极化

•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可能出现美元、欧元与亚洲货币(人民币或亚洲主要货币组成的一个货币篮子)三足鼎立之势;三者间最初实施汇率自由浮动,时机成熟后三大货币区之间改用固定汇率连接,从而最终构成全球统一货币的雏形。 •这种设想反映了对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质疑,对巨额外汇资产安全性的担忧;对希望拥有美元之外外汇资产以保持国际收支稳定的强烈愿望。 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选择的关键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第二个选择的关键点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2009年9月匹兹堡20国第三次金融峰会上,承诺把发展中国家在IMF中的份额提高到5%以上,这样可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比例从57:43调整到52:48;但这个意义不可高估,因为IMF只有在85%票数同意时才能通过重大事项;同时美国也绝对不会同意将其目前拥有的16.79%的投票份额降低到15%以下而失去否决权。因此改革道路很艰难。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同样漫长

•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人民币国际业务发展很快,通过签定双边互换协议、开展跨境交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国外个人人民币业务发展、参与国际货币体系合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配套措施,但人民币国际化注定是长期、渐进的系统工程,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性变化。 如何减轻美元汇率波动的损害

•从08年12月到09年3月底,中国大陆已与韩国、香港地区、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六经济体货币当局签定了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这六方占我双边贸易35%左右。

•通过货币互换,我与缔约方可以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经济体在对方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

减少汇率风险

•这种货币互换可以减轻汇率波动的损失。它相当于在一段时间内锁定汇率。

•4月8日国务院正式决定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几大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也是减轻汇率波动损害的有效办法。但无论是货币互换还是人民币交易跨境结算,都需要以美元或国际储备货币为基础。

进一步的努力方向:

•扩大货币互换,缓解美元汇率波动。

•西方五大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启示:2009年4月6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宣布,签定总额30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美联储分别购买300亿英镑、800亿欧元、10万亿日元、400亿瑞士法郎作为储备。

•其目的也是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减轻汇率波动的风险。

扩大人民币国际业务、国际资产

•人民币与美元互换,让美国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使美元汇率波动有所顾忌,也是稳定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办法,是向固定汇率方向靠拢的实际步骤。

•人民币还可以相机与日元、韩元、欧元等货币互换,在未来美元贬值趋向中增加我国国际性资产的安全,减轻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国际业务业务的发展以及人民币成为境外主权机构的国际性资产等措施,都有助于稳定人民币与其他储备货币的汇率。

四、关于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世界分工体系: •更多生产商品并输出的国家、更多消费和进口商品的国家、供给石油和资源产品的国家。 •世界货币体系: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全球各国60%的储备率和30%的外贸货币结算率。

关于美国经济增长模式

•美国主流社会主张:未来美国居民应降低消费水平,提高储蓄率,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能力,减少贸易逆差,减轻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同时要求中国和贸易顺差国减少出口,转向内需。

•这个舆论从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世界经济失衡论,到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论,以及2009年9月世界20国领导人会议上美国政府提出“可持续与平衡发展框架”,前后从理论到政策都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能否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美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变过去过度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取决于美国社会精英的愿望,而取决于美国长期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居民储蓄率为5.2%至5.8%之间,2009年三季度的储蓄率比这个水平还低。从近20年历史看,5.4%仍是较低的储蓄率。1991年衰退时美国个人储蓄率曾达到7.0%,1992年继续上升到7.3%。 1993年经济开始强劲复苏,储蓄率降到5.8%。这次衰退低谷的储蓄率刚刚达到5.4%,虽不排除还会间或回升,但总体看将处于低水平。

原因一:

•改变美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不符合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美国居民负债消费正是金融资本籍以最迅速扩大金融产品生产与市场的最广泛土壤,改变美国居民的消费习惯不符合美国金融资本的利益。美国政府采取的种种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修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原因二:

•美国产业资本也依赖金融市场。美国制造业具有全世界难以企及的优势:技术、管理、品牌、营销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那为什么仍然出现两大汽车公司破产危机?因为美国工会极力主张高工资和高福利,迫使美国公司难以控制劳动力成本,美国制造业依靠产业资本自身循环来平衡成本与收益的能力愈来愈弱;它需要依靠资本运作的手段,既不断在全球市场上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来争取在金融领域的利润以弥补和抵消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因此使美国产业资本的生存愈来愈依赖全球金融市场。

原因三:

•美国居民偏好金融交易以获得财富。经济结构的虚拟化,导致国民财富结构的改变,实物财富在经济生活中愈来愈退居次要地位,虚拟财富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这导致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种观念变化就是经济学中说的偏好改变。金融产品交易成为美国居民获得财富的重要来源,美国家庭依靠金融交易积累起来的财富仍然有较强的基础,设想美国居民会放弃这种途径而另僻蹊径是不现实的。 结论是:

•未来美国会继续出现消费与储蓄比例关系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不可能改变美国的经济结构;不可能改变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生存方式;不可能改变美国居民的利益偏好与时尚文化。若强行改变,必然引起政治和社会动荡,美国的社会精英在这种压力下也无能为力。因此美国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负债消费和过度消费会有所收敛,但仍然会花样翻新继续出现,美国将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美国的前景也是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前景。

五、气候变化与新能源经济

•奥巴马上台之前,其智囊班子就为其制定了振兴美国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

•克林顿的IT新经济与布什政府的房地产金融都曾使美国经济繁荣了几年,尽管后来都陷入泡沫。奥巴马政府希望通过清洁能源寻找并建立起新的战略性产业,形成新的技术与生产供给,并形成新的国际分工以及新的国际收支格局。 美国态度的变化

•原来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调门很高,但在2009年9月、12月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会议上,美国没有承诺减少排放的责任,这使各国、特别是欧盟国家大失所望。

•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了最自私的态度,单方面提出要考虑征收碳关税,但是自己却不提出减少排放的应尽责任。美国态度的背后是什么?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以及2007年的巴厘路线图都明确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减排;但美国要求中国先减。尽管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四分之一,建筑能耗也大大低于美国,但碳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在2009年9月纽约气候变化会上,胡主席表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比2005年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占15%。9月底10月初的曼谷第四次气候变化会,欧盟讨好美国另提出新的气候合作方案,遭到发展中国家反对。8年前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2009年奥巴马提出“征收碳排放税”,国会对医改和气候变化两个问题都很难有一致意见。气候变化将被美国会安排在2010年3月讨论,而按照巴厘路线图,2010年底前各国要谈出框架,为2013年以后的全球减排做出安排。而美国国会对应对气候变化持何态度,很难料定。

战略性新产业推行的阻力

•首先是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和石油出口国的利益对立。推行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在国内外都有阻力,与信息技术经济和房地产金融不同,石油垄断集团是新能源经济的天敌,它们可以容忍新能源在不损害其利益的前提下得到一定发展,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它们不会任其坐大,必要时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封杀新能源经济的发展,甚至控制其技术。 缺乏成长机制

•其次是美国至今还缺乏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长的机制。这包括风险投资、技术转让、成本补贴、大众消费推广、出口促进等一系列经济杠杆手段。简单地依靠改变排放标准和交易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但不具有内在的可持续性。而这一经济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利益博弈过程。

投资风险大

•再次是投资于技术创新风险大、却很难得到足够大的回报。IT

新经济从勃兴到泡沫破灭的历史经验表明,往往依靠新技术支撑的新产业缺乏长期赢利的可持续性。在科技日益发达和科技全球化条件下,任何新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都日益缩短,创新技术生命和赢利时间愈来愈短,投资于技术创新很难得到足够大的回报,而风险却很大,这必然大大降低资本投资于新技术的热情。垄断资本更愿意投资于稀缺资源开发、或可以不负担投资失败责任(如金融创新)的领域。

关键是美国制造业仍然很强大

•又次是产业资本对新产业的需求以及美国国家利益对发展新产业的迫切性并非相象得那么强烈。美国制造业优势在三个领域:1,航空航天器、汽车、大型计算机、武器、成套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

2、机械、电子产品的核心零部件等,主要为大企业配套,技术含量也较高;

3、在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控制研发、品牌和营销。这些产业优势将相当长时间存在,这不仅决定美国作为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而且美国还牢牢掌握着石油价格武器来维持这个地位。

结论是:

•在奥巴马的任期(或5年或10年)内,美国以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战略性产业将会循序渐进并有一定程度发展,但不可能很快取代原有的制造业,不可能很快改变原有的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收支流向。

未来的国际分工与贸易规则

•美国精英为未来设计的国际分工图景是:美国或西方发达国家成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设计、研发和生产者、世界产品的主要供给者,不仅籍以增强美国的制造能力和出口,而且让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成为这些产品的消费者,从而改变世界经常项目收支的失衡格局。

•在贸易规则上通过征收碳关税,限制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产业,逼迫中国在高油价、碳关税、高汇率三重压力下永远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当然以上是一相情愿

•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不会改变,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世界主要制成品或中间品的主要生产者和供给者,世界经常项目收支的基本格局也不会改变,中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是经常项目顺差大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既定国际分工下,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的经济平衡必然与经常项目收支的不平衡相伴随,而这一切的动力机制正是美国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努力结果。 贸易规则将成为WTO新议题

•但也不可以小看美国精英提出的碳关税舆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关注中,也可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议题。

•自由贸易的趋势不会改变,但自由贸易会被逐渐加入新的因素,逐渐与传统自由贸易概念有新的区别,这也会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应当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并认真应对。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是长期任务

•经济利益的矛盾、选票政治因素、以及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敌视和怀疑,都是贸易保护主义长期存在的原因。

•但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跨国垄断资本的根本利益所在,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都决定了贸易保护主义兴风作浪的有限程度。

•所以,中国不要怕打贸易战,要学会有理、有利、有节、持久地打各种贸易战,“斗而不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建立国际经贸统一战线联盟和分化区别不同贸易伙伴和利益集团是我们的基本策略。

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的若干趋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200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上的专题报告

著名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刚

非常感谢大会请我来参加这次会议。我向各位在座领导和各位企业家,报告一下我们最近对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供大家在今后企业发展当中参考。

第一,现在金融危机到什么样的程度,国际经济走势究竟怎么样?这个恐怕也是大家所关心的,世界市场复苏究竟是不是已经开始?在一定意义上,现在可以说世界经济已经企稳了,已经渡过了最恐慌的阶段,应该说经济下滑已经基本止住了,除了个别一些经济还在下滑以外,主要经济,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叫做企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现在时到今天可以说一句,这次我们有了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比1929年更大的一次金融危机,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各国政府及时地采取了甚至联手采取了稳定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且相对比较及时,力度比较大,政策也比较正确。一年以后,从去年9月15号雷曼兄弟破产,差不多一年的时间,现在可以说,虽然这次有理式上最大的金融危机,但是成功地防止了大萧条,对比1929年和1930年的情况,什么是大萧条,不是一年两年的经济箫条、增长率负

2、3%,而是连续十年的深度负增长,从1925年到1930年,全世界经济GDP下降50%,大量企业倒闭破产,失业、饥饿蔓延全球,然后打了世界大战,死了两千万人口,经济重新增长,到了1954年25年之后,世界经济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那就叫大萧条。

所以,这次应该已经成功避免大萧条的发生,经济已经企稳了,而且尽管还会有波动,尽管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是大箫条这样的事情是防止住了。得益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不是我们研究宏观经济学就说它起了多大的作用,这次和上次重大的差别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还没有宏观经济学这一说法。现代宏观经济学什么时候诞生的,是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叫凯恩斯写了一本书,在历史上大家承认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诞生。我们做研究在写一本书之前会发表一些论文,那些论文就开始产生影响,因此那时候已经影响到政府,1934年罗斯福当选以后采取罗斯福新政,所以比宏观经济学早一点出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那时候和现在大家采取政策差不多,基础设施建设,那时候不是修铁路,铁路修得差不多,主要修公路,修学校,建立一万所学校,建立社保体系等,那时候开始,那时候已经晚了,36年大危机已经过了一大半,34年也已经过了一半,有些东西已经很难扭转了,经过70来年的理论的研究和70年来,有了大萧条的经验教训,有了一些国家当中的一些经济危机波动宏观经济政策一些新的经验教训,这次应该说各国政府一上来没有什么争议,大家马上采取行动,经济学家也没什么争议,除了少数不太研究宏观经济学一些人有一些争议,多数人争议哪些政策更好一些,把滚雪球的趋势,把恐慌的趋势遏制住,一年以后我们可以说已经企稳,这是第一点。

这个涉及到现在的政策讨论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讲一年多来各国采取的政策都有很多副作用,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财产泡沫有可能起来,很多结构没有调整等,又加强了政府的作用等,可能会有一些这方面的成本,现在在讨论退出政策,现在正在开得20国峰会,才长会议也在讨论退出政策的问题,很多人都在说,退出政策有成本和代价,当然有成本和代价,当然有一些副作用,经济学不承认天下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学不承认天下有十全十美的政策,而且这个时候要想什么呢,光想这些政策的成本这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这些政策的机会成本,如果不采取这些政策,机会成本是大萧条的话,付这点成本是值得的。防止的是大萧条,这么大的收益,不付成本是不可能的,最好危机没有发生,但是现在发生危机发生以后怎么办,已经发生了,防止最坏的可能性产生,这是这些政策所追求的目的。现在讨论后面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了,前面我们取得是什么东西,我们防止的是什么东西,它是大萧条,相对于大萧条要付出的代价,现在要付出的代价还是确实是值得的。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可以说问题已经解决了,已经过去了,这一点我没那么乐观,有一些学者乐观一点,特别是国外一些市场的分析家认为,美国经济要高增长了,甚至已经过去了,昨天包括美国财长、英国的布朗都在那儿继续强调危机还没有过去,还要继续维持政府扩张经济的政策,我觉得是有道理的,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那些坏帐还远远没有清理完,对经济的压力,对金融部门的压力还大量存在。银行倒闭还在加速进行,现在美国倒了八十几家,还要倒,还要继续,明年上半年有140家在倒闭,商业地产在出问题,信用卡在出问题,失业率还再继续增长,最近出了一个失业率的数字,收暂了,收暂了还是在,已经是9.7%,每个月增加一些,到明年一季度末达到高峰,高峰会达到11%左右,对美国来讲是11%,现在9.7%已经是26年最高了,11%对美国来讲是最高数字,还没有说日本和欧洲,欧洲的复苏还非常缓慢。美国经济增长和重建存货有关系,这些过程会导致一些波动,这么大的危机,后面产生的问题还远远没有结束,停止负增长,不等于就是高增长,零增长、低增长低迷的情况还会持续一两年甚至两三年,我觉得完全可以预期,而且我们最好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我们的外部市场短期还不会有很高的、很大的恢复。

第三,国际上的政策正在发生调整,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我后面还要讲国内的政策也需要调整,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就是随着情况的变化也在调整,它不是长期政策,我们也不能指望应对危机的政策会长期持续下去。但是现在大家一致承认财政政策至少还需要执行两年,刺激政策执行两年,美国现在财政部和英国都在强调这一点,现在不能马上撤火,这样一种政策,除了理论上的分析以外,得益于前些年日本执行宏观政策的教训,第一年刚经济刚开始复苏,第二年就撤下去,经济又掉下去,过两年再重新启动,所以这次大家都有长期的预期,我们也继续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货币政策各国都开始进行调整,美国联储主席几个月就问到他发了这么多流动性将来怎么办?到一定的时候当情况发生变化的话,改变货币的方向,危机的时候往里注入货币,情况发生变化可以回收货币,叫做数量回收或者数量回调,这些政策会继续下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会有所调整,支撑的力度还在,但是不等于没有调整。世界经济趋势变化的时候,还要关注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金融体制改革是否真正能够深入进行下去。这是第一个大问题,关于世界经济。

第二个大问题,关于中国经济。复苏的情况我不想多讲了,大家都知道,最快复苏,复苏的力度、程度也比较明显。稍微回顾一点,我们为什么有这样一次波动,应该说这次经济波动是两个趋势共同作用,这一点我们要想到。没有金融危机,我们经济自己也在调整,没有世界的金融危机也在调整,08年前三个季度每个季度掉一个百分比,每个季度掉一个百分点,从13%的高增长调到相对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过去采取宏观政策08年已经开始启动,再加上世界情况发生变化,08年第四季度金融风暴又掉了三个百分点,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考虑中国经济问题的时候,考虑未来发展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经济也需要一些调整。而且这样的调整在世界经济振荡下,有些政策有一点过度了,有一点过硬了。但是要想到,如果没有过去自己的调整,我们现在也许更难,中国经济之所以现在复苏比较快,得益于我们过去自己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泡沫不太大,比如说房地产,我们要不是在07年下半年就开始调整的话,如果继续在恶下去的话,后面金融风暴再来的话,后面的情况不堪设想,因为过去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尽管有了一些过热的趋势,但是没有形成大的泡沫,后面就没有大的危机,问题就很严重。而且调整得早,现在恢复得比别人也早,在一定意义上要通盘地理解,不能光理解后面,要想想前面的事情,我们自己主动地采取措施,我们主动地进行了调整。西方这次就是在金融泡沫鼓起来的时候没有采取及时有力措施抑制住,放任包括鼓起来,放任的泡沫,五六年时间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压住,结果最后捅破整个世界金融的泡沫,中国经济的稳定得益于我们过去采取一些调整措施,过剩生产能力,假如过去没有采取措施的,过剩生产能力不知道大到什么程度,在座很多大企业我们都知道有些行业,过去几年,各种政策,包括行政手段很不得人心,采取很多措施,还压着,现在还出现了七亿对四亿,60、70%的过剩产能,如果没有采取措施的话,十亿也出去了,什么时候翻身就想不清楚了。痛定思痛,我们在危机当中我们也想一下,我们的经济如何更稳定地发展,更好地发展,包括结构的调整,包括防止长期的波动和防止过热,防止过热本身而是防止过热后面的事情,就是防止现在的事情,防止过剩生产能力的问题。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能不能持续,大家关心的也是能不能持续?包括这次的复苏,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各个地区差距,大概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复苏能不能持续的问题。我个人比较乐观,我相信这次的复苏可以持续,今年8%左右经济增长,明年仍然有8%的经济增长,到了2011年进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增长。理由是,有的认为会出现反复或者是出现W形增长的情况,理由是什么呢?今年增长之所以到8%,很大程度上靠政府投资支撑的力度比较大,今年相当于3%直接投资增长,今年的财政赤字扣除每年还本付息大概3%的GDP,去年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比重几乎为零,今年3%就直接可以转化为GDP的增长,只要投资到位,经济活动购买,采购到位直接就是3%的经济活动和增长。明年要想保持这个力度,3%就不行了,3%就等于零了,因为今年就是3%GDP的财政赤字,明年继续3%的话,支撑力度就等于零,增长一个百分点有4%的财政赤字,两个百分点相当于5%的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5%的财政赤字,这是不可能的。第一明年政府不能减少,这是在讨论的,不能现在就“撤火”,还有一定的支撑,至少不能减少。最好能再多一点,有1%的支撑就不错了,我们有三点几的财政赤字已经很不错了。明年的增长就会掉下来?随着今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随着经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包括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明年有其他几个新的因素,新的支撑增长的因素比近年来说,会起作用,第一就是房地产投资明年有明显的增长,今年是最低,去年房地产调整时期,新开盘的楼盘比较少,今年投资活动就比较少,这指的是真正要盖房子,要清理土地这些经济活动就比较少。今年由于销售的带动,大家开始圈地开始开盘,明年的投资活动大幅度增加,这部分投资占30%左右,今年的增长速度只有10%左右,明年回答道20%几,明年这个因素支撑经济增长速度一个百分点。今年企业投资是最近这些年来比较低的,因为各行各业很多行业有一些过剩生产能力。随着今年一年带动,今年一年恢复性的增长,包括现在存货已经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利用起来,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有些部门恢复投资,因此明年的企业投资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这个也会支撑GDP的增长。

第三就是出口,现在出口是负增长,负增长是同比,和去年同期比,到了年底,到了十月份以后,因为我们去年投资一下子掉了一个大台阶,从那个台阶,基数变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出口就开始有正增长。不仅仅是最近几个月投资已经在恢复增长,按照每个月环比来讲,已经开始增长,因为已经走过恐慌期,已经开始企稳复苏,世界上购买会发生,大家都恐慌,都不花钱的时候,都不购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竞争力都发挥不出来,成本优势都发挥不出来,但是一旦买东西的时候,资金还是比较紧张的,走出危机,开始买东西的时候,肯定要选择成本优势比较好,我们的优势能发挥出来,预计明年出口增长应该还是比较可观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也应该说也会有所增长,因此这些因素对明年的增长起到贡献、做到贡献。加在一起,我个人相信,如果政府的力度还有,政府的支撑还有,同时其他几个因素起作用,我相信明年仍然会持续下去。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要讨论的问题,政策要不要调整?前面说了,财政政策显然还要保持一定的力度,至于说到宏观、货币、金融政策,当然还是稳定的,各个部门都在讲,我们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根据情况的变化,做一些局部的调整总是必要的,我们总不能今年下半年向上半年一样七万亿贷款,明年还像今年一样,再执行危机最高峰的时候的一些政策,针对危机的政策不可能永远执行下去,情况变化了也不变。市场有一点反映,我也觉得很正常,有一点变了,好像有什么反映了,我觉得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市场和政策能有这样的互动,我觉得也是一件好事情,说明我们的市场更成熟了,不必忌讳政策调整,市场有反应,市场反应是应该有的反映,说明市场不再相信过去那种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市盈率再高会继续涨下去,八千点不是梦,一万点不是梦,不是那种心态的市场,是一件好事情。根据情况的变化发生调整,也没什么可恐慌的,只要我们看到真实的经济,经济的增长能够持续,给我们企业一个稳定的增长预期,我觉得这个政策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是个人的一点看法,现在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当然要开始思考危机后的事情,当然要思考危机时候采取的政策可能会有一些后遗症的问题,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财产泡沫的压力等这些都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考虑反倒是有问题了。

第三,我个人认为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几个趋势。第一个大的趋势,美国的消费会有所下降,第一个大趋势讲世界的趋势怎么样就跳到美国米过,因为美国的消费太大了,原来占得比重太大了,美国消费占GDP的80%,消费相当于中国全部GDP加上印度全部GDP再乘2等于美国的消费,美国消费一个百分点的调整导致世界市场重大调整,美国居民部门的消费正在趋于下降,居民部门的储蓄正在提高。居民部门的储蓄从过去负增长,06年是负的2%,一般情况下是零储蓄零增长到现在有7.1%的储蓄,美国总体现在还是储蓄降低的,因为政府赤字在加大。7.1%储蓄率现在是危机时期不能代表永远都这么高了,会往下调,取决于调到多深呢?首先肯定会调的,调到多深取决于美国和世界金融体系改革的情况。金融体系改革20国峰会会讨论这些问题,这也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美元、人民币,世界货币体系,我个人当然不期望在短期内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有多大的改变,金融监管体系这次某种程度上会改的,杠杆率一定不会像过去那么高了,负债率也不会像过去那么高了,居民部门的负债率也不会像过去那么高了,不会再像美国经济学家过去所鼓吹的,在泡沫的时候,金融体系没有效力,只花钱不存钱,永远从金融体系借钱去花,泡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无论如何储蓄率会有所提高,从长远来讲。美国居民部门达到了3—5%的储蓄率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意味着美国消费市场有3—5%调整,对世界市场是重要的调整,这次贸易出口,国际贸易额下降了20%,大概从20%重新开始增长,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而且这时候美国消费率市场比重会下降,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调整,我们如何用国内消费的增长,用开发国内消费市场弥补这一块的不足,继续保持我们的持续增长,这大概是中国政府进行各种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使居民消费有所提高,同时使企业如何开发国内市场的问题,世界消费储蓄结构发生调整,因为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所以要产生这种调整,这个趋势现在已经不可避免,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趋势回归实业。发达国家包括英国,英国不搞实业,也搞金融,现在也在讨论怎么样继续保持制造业,金融时报连续登几篇,我们如何回归实业,不是不发展金融,而是讲过去对金融的发展给予过高的重视和过高的期望,它失衡了,泡沫了,我们是金融比较落后的国家,仍然需要发展金融,回过头来也避免把金融泡沫化,过度唱衰制造业,看不起制造业,看不起实业,实业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其他的服务业,不是金融的其他服务业,如电子、电信等。实业是经济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对于70%的劳动者只受过初中教育以下的劳动者时,人均GDP还是三千美元的时候,我们更要对实业制造业给予更高的重视,这里面有很多的话题,在中国虽然要大力发展金融,但是各种实业和制造业仍有大的发展前途,而且今后需要各种政策给予更高的重视,但是也还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金融和实业的比例关系在发生调整,危机之后也不会回到过去那样的时代。

第三,绿色、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美国加入这个大合唱,美国和日本把低碳经济、绿色能源这些东西当做扩张计划新的主要的部分,算下来大概是日本是60%,美国是40%的财政刺激计划是和低碳经济相关的,我们不缺增长点,我们这个城市还没有间,铁路还没有修,我们还有很多的基础设施可以建,但是这些发达国家这些东西都建完了,他们到处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更是这样的,十几年财政刺激项目,一个村里修了三条路,想支撑增长一定要找新的增长点,他发现这个就是新的增长点。学界还有一些争议,是不是全球变暖了,昨天晚上看电视上还有一个外国人说,这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手段等,不管怎么样,只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它有价值,承认我们要关心子孙万代可能发生的危险,这个可能性还存在,而且不能证明这个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世界的趋势就开始形成,价值就开始出现。然后开始新的增长点,如果大家都认为要做这件事情,把现在已经有的楼,不用新技术,把已经楼的取暖设备换一换,把发电厂的设备重新加一些东西清理碳,把所有的煤炭清理一遍,所有这些东西不用新的技术,现有技术就可以产生新的购买、产生新的市场,产生新一轮的市场,尤其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就会产生,所以,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参加了,应该说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它所产生,不要想它有新的技术才会产生,没有新的技术,新的技术不发生市场也在形成,只要我们给它赋予价值,市场在形成,人民开始买东西,我们的企业就要思考如何在这个大市场当中,除了我们自己做事情,如何分一杯羹,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利用现在已经形成的优势取得跨越式的发展。

第四,新兴市场在国际上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之前就已经占到了世界经济的40%左右,新兴市场国家相对来说受得冲击比较小,还在有一个比较可观的增长,发达国家在衰退,比例关系还是发生变化的,包括这次中国500强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我们的利润比美国500强大多少,相互关系在发生变化,这是危机时候的情况,危机时候也导致后面的关系发生变化。很快新兴市场国家要占到世界GDP的50%以上,这是主要的部分,世界经济主要取决于占50%以上的三大经济体,美国、欧洲、日本,但是很快,新兴市场国家会占到40%,因此我们企业要更加重视新兴国家市场,包括进一步开发中国的市场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市场,在大的趋势下共同成长,这是第四个大趋势。

第五,以这次危机为分水岭,中国企业开始成为跨国公司,今天会上讲这个问题,最近讲到这个问题我会提到这个,这是世界的趋势,我们跳出中国的角度来看,看到世界大趋势,中国的企业开始成为跨国公司,这是一个开始,这次是分水岭,包括跨国公司形成的方式,这次普遍形成,以前也有了,一些大企业一些企业,但是从普遍性来讲,这次所提供的机遇,这次之后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我们企业经过30年的成长到今天这个水平,在国际上的形象的改变,包括国际形象的改变,日本也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整个国际形象发生变化之后,走出去的速度也是加快的。不是说走出去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不是说所有企业无条件能走出去,我们有钱了,我们就可以抄底,有钱不等于有资本,资本不是钱,资本是能够用钱挣钱的能力,资本是在世界上组合各种资源的能力,这方面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世界的各种知识,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就显得特别重要,能不能真正理解,不仅经济技术这些趋势本身,商业环境、市场等,包括法律,包括政治,包括宏观经济,包括各种政策、文化、宗教、部落文化、矿山边上与部落文化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和要掌握的知识。但是毕竟这次危机应该说成为世界经济结构,包括新兴市场国家这次危机之后会超过50%,加上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标志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企业怎么样为这个大的趋势做好准备,怎么样在下一个发展阶段更好利用世界市场,更好整合世界资源,所谓跨国公司的基本含义,不在于什么地方生产,而在于世界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资源,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一个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发展到今天,这个大趋势已经形成,而我们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500强大企业有很多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怎么样进一步在这个大趋势下,能够在新的经济形势的环境下,更好利用世界市场发展我们自己,也由此使中国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

我的汇报到这里,个人的观点,谨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求职信下一篇:红酒醒酒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