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小贷分析金融危机后英国监管改革带来的思考

2024-04-20

汇小贷分析金融危机后英国监管改革带来的思考(精选4篇)

篇1:汇小贷分析金融危机后英国监管改革带来的思考

一、危机后英国金融改革概况

在金融改革立法上,英国金融改革立法迅速,2009年2月21日《2009年银行法》(Banking Act2009)生效。与此前的各个银行法相比,这一法律具有以下特点:(1)赋予英格兰银行在预防和应对金融风险时以更大的责任和权限;(2)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会下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Committee)。其职责是判断金融风险的性质,关注金融风险的形成和发展,制定和实施金融稳定战略;(3)进一步强化英格兰银行对支付系统的监管;

(4)设立特别应对机制(Special Resolution Regime),以便对陷入危机的银行进行快速的干预;(5)更加有力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2010年6月16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公布了更为彻底的全面改革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提案。

二、危机后英国金融监管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

(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英国财政部《改革金融市场》的白皮书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一是成立金融稳定理事会(Councilfor Financial Stability,CFS),以取代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监管局在2006年3月设立的“三方常务委员会”(The Tripartite Standing Committee)。金融稳定理事会是一个法定委员会(statutorycommittee),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监管局三方组成,对议会负责,由财政大臣担任理事会主席。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宗旨主要包括:(1)通过定期磋商和讨论,及时发现金融市场上的风险;(2)协调三方制定的金融政策;(3)增加金融市场上各类信息的透明度。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金融服务局的职能。

然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公布的全面改革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提案更为彻底,即FSA的职能将由三个机构取代,分别是: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下辖的金融政策委员会,主管宏观经济风险;央行下辖的风险管理局,负责监管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业等的风险。这一方案意味着英格兰银行将从FSA那里接管金融监管职责,成为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而英国财政部则保留最后时刻的否决权。

事实上,这也是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13年后“重回老路”。FSA是上轮英国金融改革的产物。1997年工党政府上台后,决定设立金融服务管理局。自此以后,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就呈现财政部、央行、FSA“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三者并没有明确分工,没人知道究竟是谁负责。”而按照最新的监管改革方案,央行的权威将被重新确立。

(二)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白皮书对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明确提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密切关注“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规模非常大,它们的业务牵涉到方方面面,对广大的市场主体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大型企业中的任何一个出现危机,都会对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重创。虽然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不鼓励政府限制金融企业的规模、不鼓励对金融企业具体业务的干涉,但向这些重量级企业提出适当的要求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向这些企业灌输关于社会责任、市场纪律、资本金要求、危机应对策略的知识。这些知识和理念部分带有约束性、部分只具有引导意义,但这确实可以更好地减少这些金融企业存在的风险,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二是完善防范管理系统性风险的制度,包括:(1)改进会计制度,增加金融体系的透明度;(2)提高金融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完善批发银行市场的基础设施。

(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笼统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危害是普遍的和深远的,批发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都深受其害。但是不同于批发银行业务,普通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更依赖零售银行业务,他们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更大,其利益受损的情况更为严重。白皮书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强调政府在实施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量减少他们的风险和

损失。

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公布的全面改革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提案则提出了成立独立的消费者保护局。无独有偶,美国的改革方案要求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为消费者提供简明清晰的资讯,防止“不公平和欺诈性交易”,并促进公平、有效率和创新性的金融市场服务。英美两国的改革说明了加强消费者保护已经称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英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中央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一国的金融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中央银行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维护一国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各国中央银行所具有的法定权限大小不一,这既取决于各国立法进程,也取决于各国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例如在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以往是没有中央银行的,充当央行的美联储其历史并不算悠久。但是金融危机的积累和频繁发生,会对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相应的立法产生刺激,迫使各国强化金融监管机制,从而增强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中央银行的职能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渐强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考虑到现代金融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先考虑到现代金融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叠特性,传统上仅仅关注银行业的金融监管也显得不足,迫切需要理念和立法上的创新。再加上传统上央行的监管权限显得过小,受到的限制过多,显得束手束脚,可以调动的监管力量和监管资源有限,难以有效约束银行的行为,在频繁的金融运作中显得力不从心。从英国等国家的金融改革来看,中央银行的权限正在进一步扩大,其监管范围狭小的问题正在被克服。具体到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也同样存在着监管权限不大、监管范围狭小等问题,这就需要借鉴西方金融业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加强金融立法,明确并扩大央行的监管权限,只有扩大央行的监管权限,才能增强央行的监管能力,从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二)加强审慎监管

考虑到现代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和连锁性,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将监管关口前移,多做一些前瞻性的监测工作,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免金融危机出现时疲于应付。从英国北岩银行危机来看,监管部门的疏于防范和玩忽职守是酿成危机的重要原因,正是监管部门的失职使北岩银行的风险一步不累积直到爆发。这一案例对我国金融监管工作也有重要启示。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大多是从央行分离出来的,其分离设置的理念不可谓不明确。但在监管工作中,仍然存在监管资源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监管人员水平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金融业在入世冲击下更是显现出竞争力的不足和安全性的不足。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向西方国家学习金融监管经验,让更多具备胜任能力的人走上监管岗位,而不是滥竽充数。同时应在实际工作中将监管关口前移,及早发现隐患、解决隐患,而不是只是在事后寻找补救措施。通过多种措施实现审慎监管以后,我国金融业的风险就能够得到更好地控制。

(三)加大对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保护力度

由于现代金融知识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具有专业性,普通消费者的相关知识和专业人士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双方的信息也很不对称,这就导致普通消费者在金融专业人士面前处在相对弱势地位。在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上,只有建立了严密规范的保护机制,让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得到切实可靠的保护,金融市场才能向纵深和长远发展,而不至于被瓶颈束缚。保护主体利益原则是金融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强调必须重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完善法律规范,加大力度保护消费者利益,规范金融运作程序,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发展出多层次的、健全的金融市场,构建规范的金融市场秩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

篇2: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思考

一、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

金融监管制度落后于金融业发展是此次危机表现出来的主要监管特征。美国的分业监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确立之后, 随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 这种监管体制几乎没有体制上的变化, 这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金融监管不利。

而依法监管是监管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严格的金融立法是金融监管职能的法律保证, 是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和必要依据, 不能用行政的随意性代替法律, 要使金融监管法律能面支持未来金融监管的需要。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于金融业业务发展与市场创新。如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于2004年6月签署了《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 明确三家机构要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该《备忘录》非法律法规, 不具备约束能力, 不能解决三家地位平等机构之间可能产生的工作模糊责任问题, 应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备忘录》的有效性进行明确。

在经济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 从美国在次贷危机后的监管趋势来看, 我国在努力构建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同时, 美国已经从分业监管体制转向混业监管体制。混业经营将是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现混业监管将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制度的必然选择, 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立法就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子银行的监管

“影子银行”提供流动性、提供信贷, 就像银行和保险公司一样, 目前影子银行要比传统银行增长更加快速, 他们的风险和成本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计量, 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因此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也较大。

面对不断活跃的金融创新与规避信贷规模管制的冲动, 央行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监管存在不足。目前的监管框架着重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对衍生产品表外业务、结构化产品、或有资产负债等缺乏关注。事实上, 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 比如说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 银行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 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如果监管要求这部分业务由表外转为表内, 纳入银行业务的管理, 本质上和正常信贷是一样的, 并会被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 从而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的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来适应新规。然而, 由于对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 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信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 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 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 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 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 这些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

因此, 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 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控制业务风险, 进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三、金融产品的监管

迄今为止, 对管理系统性风险的建议都倾向于监控金融体系, 以及更严格地监督人们认为在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机构。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更好地了解系统性风险的发展和传播方式。产品带来的风险很有可能不亚于机构带来的风险。

目前各大银行的金融产品种类眼花缭乱, 产品名称晦涩难懂, 金融产品故意设计成复杂且难懂的形式, 无论是设计产品的人、还是购买这些产品的人, 都不能完全理解它们的意思。这类产品的所谓创新不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是利用制度漏洞来规避监管, 它们已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 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异, 最终, 在没有引起任何注意的情况下, 演变到对整个体系构成威胁的程度。对金融产品创新功效进行重新审视, 既要看到它对金融发展、风险分散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其放大风险、传播风险的危害。

大量复杂而且不透明的交易, 加剧了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管理金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最佳方法是对其承载者采取限制措施, 并要求所有超过一定数量的产品都要通过交易所交易, 而不是通过柜台交易。因此, 金融监管应推进商业银行和银行公司风险管理的不断改进, 强化信息披露, 提高产品交易透明度, 使产品更简单、更标准化和更透明, 同时减少在金融危机中涌现出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

四、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

目前金融市场已不单单局限于某一国内, 大量的现金流活动不仅发生在众所周知的国际债券市场, 还发生在银行同业、证券化、衍生品和跨境信贷市场。其中有许多积极的影响, 但高风险也相伴而生, 所产生的问题会在国家之间传播蔓延, 且一个国家的监管体系所无法预见的后果会对另一个国家产生影响。

所以应建立国家级的监督协会来制定监管规则, 从而监控全球金融体系并为监管部门和各国政府提出建议。针对银行所提出的新监管建议很难只在一些国家强制实施, 而不在一些大国强制执行, 且不引起大规模不良效果的套利行为, 我们必须迅速确定协调和合作机制。

总之, 我国应加快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 扩大金融监管的内容和范围, 借鉴他国经验,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监管缺位或存在监管真空而引发金融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扬, 全先银.危机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分析评价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 2009.

[2]汤柳, 尹振涛.欧盟的金融监管改革[J].中国金融, 2009 (17) :21-22.

篇3:汇小贷分析金融危机后英国监管改革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金融监管改革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对英国的金融市场也造成了严重的危机。危机的出现说明金融监管中存在着很多不足,所以在危机爆发之后英国金融监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的金融监管法也成为了世界关注的重点,对于我国金融监管也应该进行改革,在对金融危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英国的金融监管改革经验,从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出发,提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有效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改革前的英国金融监管体系

在金融危机之前英国实行的是统一监管模式,《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颁布为英国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给出了具体的标准,这部法律的颁布使得金融服务局这一单一的监管机构取代了英国当时的9个金融监管机构。这就使得英国的监管机构由独立的非政府机构取代,而不是由英国的政府来控制的[1]。它改变了在这之前英国监管体系效率低下、权责分配不清和监管混乱的局面。在金融危机中英国统一的监管模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首先就是英国的监管权利统一在一个监管部门的手中使得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使得金融系统风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还有就是没有政府参与到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来,单一的监管部门没有监管竞争所有效率低下。

三、英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内容

(一)强化英格兰银行的权利

对于金融监管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在监管系统中英格兰银行的权利。在保护和加强英国金融系统承担主要责任的是英格兰银行,它和其他的一些金融监管机构对英国的金融监管系统一起进行监控[3]。金融稳定委员会是这个机构中的一个对待风险以及危机时需要提出对策的组织。在改革的方案中,英国废除了金融服务局这一机构,把它所有的职责也都废除了,而起到宏观层面审慎监管职责的就是英格兰银行,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就是让主导英国金融监管系统的职责由英格兰银行来承担,可以使金融系统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防止金融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二)审慎监管局的作用及职责

审慎监管局是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它的目标就是保证监管机构的运行可以安全稳定,减少由于一些监管机构中的商业活动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减少一些被监管者的破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也可以为投保人提供一定的保障。它同时还可以减少一些市场中的不良竞争造成的影响。它采用判断导向的监管方法对金融机构形成的风险进行评估,为了保证每一个被监管的公司都可以健康的发展制定了一个基本的标准每一个公司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个标准。它的监管职责是由几个高级的团队来实施的,他们的判断能力都很强。

(三)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

新的英国金融监管制订了有效的协作机制使各个监管部门的目标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每一个监管机构在实施某一个职能时可能会受到其他的监管部门的制约,要采取一些措施配合其他监管部门来实现最终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目标。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以及一些有效性的建议都是共享的,如果某一个监管部门实行的某一个措施有可能会对其他监管部门造成不利的影响时要询问其他监管部门的建议。

四、英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比较封闭,所以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受到那么大的冲击,造成的损失也没有那么大。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一定会走向对外开放的道路,所以对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从英国金融监管的改革上吸取有用的成分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英国金融理念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我国现在实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机构监管模式,在这样一种监管模式下,每个机构对于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都存在监管的职责,所以机构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监管理念的冲突,是不利于监管目标的实现的。中国要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就是要提高对监管理念的认识,然后再正确的监管理念下构建可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不适合国情发展的监管体制要及时改变。我们可以学习英国导向型的监管理念,把机构监管与导向型监管相互结合起来,可以同时发挥两者的优点,为我国监管机构的改革提供良好的依据。

(二)从英国强化系统风险控制中得到的启示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因为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对他们进行监管,这就会大大增加系统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这一类的公司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应该要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混合经营模式的企业进行监管,使得金融机构可以进过集团的内部把内部资源进行资源转移,协调各资源的管理。

(三)在英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中得到的启示

在分业监管的模式下,监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的关系。建立有效地协作机制可以加强可以加强监管部门之间对信息的共享以及进行协调工作。通过联席会议可以使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得到更有力的强化,对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只用各个监管机构可以共同合作,才能对金融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地应对,可以使金融行业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五、结语

英国是在反思中对金融监管进行改革的,改革的目的非常明确。中国当前的金融行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也应该为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效地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必须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吸取一些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宣文俊.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引起的警示与思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12(23):21-23.

[2]赵静梅.美国金融监管结构的转型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1,32(12):34-36.

[3]周卫江.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29(36):31-33.

篇4:汇小贷分析金融危机后英国监管改革带来的思考

一、美国金融监管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 在监管理念上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理念上, 盲目推崇“华盛顿共识”, 过分相信市场的自发调节和自我约束作用, 强调“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对于金融危机爆发前暴露出来的, 由于监管缺失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 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 以及部分金融机构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未能采取系统性措施加以纠正, 忽视了在资本逐利动机下隐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而是过分相信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给全球金融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2. 监管体制更新变革落后于金融创新。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使得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有了更多的新的来源。包括各类场外金融产品以及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在内的银行金融机构内部存在多重问题, 且与传统金融机构盘根错节, 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同时, 一些大型传统金融机构为规避监管, 大量拓展非传统金融产品和业务, 形成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另一类来源。与此同时,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远远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实践, 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和场外金融产品受到的监管较为宽松乃至缺失。尤其是近十多年来, 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迅速发展, 导致主要发达国家错误地认为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和体制是有效的, 因此没有及时根据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产品的发展,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监管体制的有效性。

3. 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被称为“伞形监管模式”, 是在混业经营背景下典型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双重多头”。双重指联邦和各州都具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多个部门如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分别负有监管职责。这种介于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之间的金融监管模式, 在金融企业混业经营高度发展的今天, 不但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 甚至可能因为部门之间协调和分工不明确而延误识别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佳时机, 并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进一步累积, 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以危机的形式爆发。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监管模式发展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整体性监管;“多头”监管容易造成监管重叠和盲区;监管机构过多难以实现有效的协调和配合。

4. 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体系未能有效形成。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全球性金融监管体系, 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体系未能有效形成。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交换的平台与协调机制, 各国监管者对全球性金融机构的跨境资金活动, 尤其是国际资本流动缺乏了解, 不能准确厘清跨境资金的流动渠道和流动机制。当金融风险聚集、扩散时, 各国监管机构之间难以及时有效协调, 不能采取措施统一行动。

二、当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 构建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驾马车式的分业监管模式。但是, 在全球性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 按照银行、保险和证券行业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创新。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但存在着与美国金融监管类似的弊端, 而且还有自身特有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 在分业监管模式下, 各监管机构缺乏协调, 容易导致监管真空和盲区。

目前, 我国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的金融监管体系, 各监管机构各司其职, 负责其业务模块下的金融监管, 各监管机构对很多业务不能达成监管共识, 多头监管没有具体的措施可依, 常常使得被监管机构无所适从, 一方面可能导致监管过度, 监管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又可能存在各监管机构推诿扯皮, 责任不清的现象, 导致监管盲区的出现, 从而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同时, 监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难以实现信息交流, 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导致金融监管存在“灰色地带”, 直接影响金融监管工作的效率和金融风险的监控。

2. 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不利于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

目前, 我国混业经营还处于萌芽阶段, 近年来, 我国虽然陆续颁布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和《外汇管理法》等金融监管法律, 但是未能涵盖金融业的全部, 金融立法在某些领域还是空白, 尤其是随着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以有形金融为调整规范对象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受到了严峻挑战。目前, 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还没有为混业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畅通的途径, 尤其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来促进和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并且, 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大多因未规定实施细则而在金融监管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金融监管应是依法进行, 而现实中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导致金融监管的操作随意性大, 操作工具滞后, 导致金融监管效率低下。

3. 监管的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以外部监管为主, 监管手段也较落后, 主要采用行政手段。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这些问题造成中国的金融监管效率低下。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思路

1. 妥善处理好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金融监管要努力实现效率目标与安全目标的适当平衡, 金融监管要为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创造有利的监管环境, 并且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的金融国际竞争力, 但是同时也要防范金融风险和避免危机的发生。为此, 应该实施渐进式金融自由化改革, 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改善金融监管的方式和质量, 充实金融监管的内容。

2. 加快建立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为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 我国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促进协调, 提高监管效率。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需要法制化和规范化。对特定业务和特定领域实施联合监管和综合监管, 建立银、证、保之间有效的相互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制定国内、国际预警指标体系, 实现非现场监管检查的电子化、规范化, 从整体上降低监管成本, 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3. 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体系。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使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应能够涵盖所有的金融领域和金融业务, 法律法规要具有严密性、配套性和协调性。同时, 还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 增强其可操作性。严格执法, 以法律为依据,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金融交易按照法律规定严肃惩处。

4. 扩大金融监管领域。

金融监管的内容和范围应该包括各类金融机构从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部业务活动。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 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同时, 在金融监管的覆盖领域也存在着很多漏洞, 无论是信贷管理等传统业务领域还是民间借贷以及私募理财等新兴领域, 都还没有完全纳入监管范围之内。所以, 有必要在监管体系中将金融行业内更多的表外业务和创新业务纳入监管评估乃至审批体系内。

5. 丰富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方式较为单一, 应该在原来的行政监管方式上, 增强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督约束以及行业自律的作用。同时, 发挥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的作用。在监管手段上, 不断细化和改进法律监管、行政监管和市场监管, 以满足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的需要。

6. 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为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我国已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 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 这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 及时获取信息, 了解政策甚至主动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 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兵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学术纵横, 2008, (7) .

[2]廖岷.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现代金融监管[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7) .

[3]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09, (2) .

[4]田中景, 牟晓伟,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 2009, (6) .

[5]王玉娇, 权永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建设的对策建议[J].经贸论坛, 2010, (7) .

上一篇:核心价值观宣讲下一篇:辞职报告交了多久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