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

2024-04-21

人的价值(精选8篇)

篇1: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1、价值是在人与事物的.多种关系中产生的,是事物中存在的对人具有意义的各种效用.

作 者:夏甄陶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刊 名:湖湘论坛 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 年,卷(期): 14(1)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2:人的价值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唯物史观要研究人,研究人是如何创造历史的。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哲学研究人的的问题的重要方面。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的,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创造历史活动。

第一节 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的历史演变:在西方哲学上,古希腊哲学家在探讨自然的奥秘时就对人给予了关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也对人的问题给予了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确立起自己的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既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人性的两个方面,又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有多方面的含义,即它不是关于人性的全面规定,强调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

第二节 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人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价值观就是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都对人的价值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人的价值观,以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前提,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观:人是作为个体、集体和类而存在的。人的价值也可以分为个人价值、集体价值的人类价值。后二者相对于个人来说可以统称为集体价值,因此人的价值就是个人价值的集体价值。个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个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在社会看来,个人价值在于他对社会所作的出的贡献。集体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社会集体对作为主体的人或人类社会所具有的意义。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看,某个社会集体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类整体的存在和发展所具做出的贡献。总之,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集体价值,其根本之点都在于贡献,即个人对他人、社会的贡献,社会集体对人类和每个个体的发展的贡献。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二者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且二者又是相互包含的、相互渗透的。任何人的价值都是具体的,不存抽象的人的价值。

篇3:再论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我们解释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改变世界的人学的价值观和生存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它把人的生存和活动作为最高研究对象,探索人的本性、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追求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考察中发现了人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所谓的实体、自我意识、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不过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抽象而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实体等抽象的概念还原为了社会生活,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一切研究的出发点。《共产党宣言》提出了重建个人所有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本论》中又把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视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重要的理论关注点。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作为主体的人理解为维持生命存在与自然所赋予的潜能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维持生命存在是最基本的和首先的目的,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最终的和最高的目的。

1.1 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绝对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它所讲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也就是说,指的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中,只要讲到‘人的发展’的地方,他们大都明确指出是‘个人的发展’;在讲到‘个人的发展’时,大都指出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普遍发展’。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每个人’的发展,是‘各个个人’的发展,是‘每一个单个人’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用列宁的话来说,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以往人的发展学说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卢梭只关心他的‘自然人’,亚当·斯密只看到‘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资产阶级讲的‘个人’实际上是讲他们自己,而马克思主义讲的‘个人’则是指的每一个劳动群众。”[1]

“现实的人”是个体的人、群体的人、类的人这三重属性的统一和体现。人的这三重属性的具体展现并不是一蹴而就地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而是在生产力的支撑下经历了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中张扬的“人”指的是个体的人,是利己而又排他的个体的人,是与社会、他人没有联系的人。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是“抽象的人”。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来说,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主要张扬的是类性的人和群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更高级形态即共产主义阶段实现群体的人、类的人、和谐共生的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前提条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地张扬群体的人、类的人、和谐共生的个体的人。

其次,这种全面发展的“全面”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人的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一切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是现实个人的人类性所具有的全面发展内容,这种发展将使个人成为“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全面发展、即能够全面掌握人类所达到的生产能力的人。而人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体和客体的对象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的能动的力量,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在实践中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任何个人都具有全面发展自己一切能力的职责与使命。由此可见,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以及与他人的共同发展。这是现实个人的个体性、社会群体性和人类性相统一的人所具有的全面发展,它将使个人和人类社会达到内在统一。亦即人的全面发展要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归。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和最高水准。

人的个体性的自由发展从内容上看,是指个人的兴趣、志向、信仰、需要等得到充分展现和满足,个人的体力、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和发挥,个人的气质和性格更加完善,社会形象得到优化,以及各种个性要素相互协调等。

人的个体性的自由发展从本质规定性来说,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主体性水平的全面提高,也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意味着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被消除,个性的单调化、定型化被打破,每个人都追求并保持着独特的人格、理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显现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差异性,即个人的惟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取代性。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人与人相互依赖,个性不突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很强,个性难以形成。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每个人都成为充分自由而又各具特性的人。

(3)每个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全面丰富。人的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一切潜能的充分发展固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从不把人的全面发展简单归结为能力的发展。因为人的能力的形成、发展和表现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使个体的人形成为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会品质。马克思说:“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2]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还应现实地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是指人们的普遍交往。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们将摆脱以往个体、分工、地域、民族的狭隘局限性,并促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由贫乏变得丰富,由封闭变得开放,由片面变得全面,并且得以协调和谐发展。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具有相对性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着眼于人的现实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方式。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现实的发展过程,又是一种理想目标,是现实发展过程与理想目标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从渐进的量的积累到最终的质的飞跃过程。作为现实存在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侧重于量的积累,注重人的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以及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作为未来理想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侧重于质的突破和飞跃,着眼于人的个性的自由和协调发展,而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归宿。

从全面发展之严格的意义上说,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所有的人都达到同等的水平,而是说全面发展只是人的发展的一种相对趋势,因为人的自我实现、人的发展水平、人的发展状况都具有相对的性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尚未实现的、正在生成着的东西,它只有在主体自我与社会交往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这就必然要求每个人的主体自我与同样作为主体的他人在自我实现中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并在社会生活中求得相互间目的与手段关系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对性,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条件发展、人的主体差异的相对性。人的现实的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大的可能性空间,人就有可能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而人类社会的现实的实践总是有条件的因而具有不确定性,那么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就具有相对性。这一点看似矛盾,然而这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之本质的显现。

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通过消灭旧的分工和私有制,从而使每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的一种现实基础,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因为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3]

2 关于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问题时所特有的总的方法论。对人的价值问题的探讨也应在这一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2.1 价值

人的价值的实现需要讨论什么是人的价值。在此,我们不能不涉及“价值”这个范畴。

哲学上的价值,就其最通常的解释就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它表现为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价值是“人与物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物对人、人对物及自身实际产生的积极意义。”“价值反映的是一种属人的关系。”[4]

价值表明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也即是说,价值总是对人而言的,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有价值。不与人发生关系,或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价值是在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并取决于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在一般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主体是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团、阶级、民族、国家以至整个人类;价值的客体是物,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人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

2.2 人的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一方面都有自己的各种需要,并总是希望从他人和社会中得到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存在和创造的一切,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谓人的价值,指的是作为客体的人和人的实践活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及其积极意义。这里,既要认识到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具有逻辑同一性,更要深刻把握二者的根本区别。一方面,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构成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对象不同。在物的价值关系中,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它反映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的价值关系中,主体与客体都是人,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它具有主客体二重性。另一方面,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不同。在物的价值关系中,客体不会主动满足主体的现实需要,主体需要的满足只有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人的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体自身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可见,人的价值是一种创造价值的价值,它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如果以社会(包括他人)为价值主体,以人为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体现为人的社会价值。如果以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为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体现为人的个人价值。如果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那么人的价值就体现为人的自我价值。

首先,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之中,表明一个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具有某种“有用性”、积极意义,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后者的特定需要。所以,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就是指个人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作出的贡献。

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社会地位有高低,因而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不过,只要在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工作,就都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也都有社会价值。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正是以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至今让人铭记他不朽的价值。1932年4月至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一长篇小说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刊登了四期,很快便收到了第一封来信。人们把这封信一字不漏地读给作者听:“尼古拉,我的好兄弟,给您写信的是一位您并不认识的钳工。现在已经是早晨五点了,而我刚刚结束阅读您的保尔,我是那样地喜爱他……我将加倍地工作,而且做得更好,这是因为您的保尔给了我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为此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虽然丧失了健康,失去了正常人能从事的工作、娱乐和活动,但他以另一种方式献身于社会,并从中体验到了巨大的人生幸福。

其次,人的个人价值。人是价值关系的客体,又是价值关系的主体。人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他要以自己的贡献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他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指社会对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何种程度给予满足。具体说来,人的个人价值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对个人的生命存在的肯定。人是万物之灵,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它的存在是人的一切价值的基础。二是社会对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人有各种需要,比如,劳动的需要、物质生活的需要、精神生活的需要等。社会必须为人的这些需要的满足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中社会对个人尊严的重视尤为重要。三是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社会应该使人人都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协调的发展。简言之,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个人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当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时候,社会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十分有限,个人的需要可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个人的发展也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处在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其从社会得到满足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把“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

再次,人的自我价值。人的价值还体现在与自身的关系之中。在这种关系中,个人既是价值关系的主体,又是价值关系的客体。人在与自身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价值,称为人的自我价值。所以,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自己满足着自己的需要。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用以满足需要的方法和途径也具有社会性。在当今的“地球村”正日益成为现实的社会里,人的需要甚至要依赖于全世界。脱离了社会和他人,任何人的需要都不可能得到满足。但是,人的需要的一部分,是靠自身来满足的。自己既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同时又是他人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因素,这两个方面是联系的,也是统一的。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作的贡献愈多、自我的发展则愈好,自我满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程度也愈高;反之,自我发展愈完善,对社会的贡献也愈大。“今天的我”是“昨天的我”发展而来,又是“明天的我”的一个基础。我以我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改造着“旧我”,塑造着“新我”。因此,我对自身和自身的发展来说,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人的自我价值。

可见,一个人的价值既存在于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也存在于与自身的关系之中。一个人的存在和活动,对自身来说也是有价值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人的价值而言,必须强调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三者统一。

2.3 人的价值的实现

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的三者统一,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的统一,即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消费不讲创造,或者相反,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马克思在谈到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时写道:“(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6]可见,人不能片面强调自己是目的。如果人人只想作为目的而不愿作为手段,那么社会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

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情况。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相互分裂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剥削和私有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才可能共同创造并共同享有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爱护,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中,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索取与奉献、消费与创造、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实现人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人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自我也得到完善与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7]

3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不是一个不变量,而是随着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就有着不同的价值。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提高并逐步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生。马克思说,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8]所以,人的价值有潜在的价值和实现的价值两种形态。

潜在的价值是指人的本质力量即主体力量所具有的创造性能力和潜能。人要使潜在的价值转化为实现的价值,首先就要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包括教育)中充分发展自己的天性,获得人的本质力量,提高自己的才能。沉睡于自身中的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被激发和涣醒。一个人的最初成长阶段,主要是发展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体力和智力,是一个唤醒和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和提高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高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努力和奋斗是重要的,但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同样是一个制约因素。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现实的社会环境条件来发展自己。在这个阶段中,人更多地体现着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史表明:任何人都是依赖于他人和社会,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先从社会中索取,享受着他人劳动的成果,才逐渐地发展着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因此,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提高和实现,是他人价值在自己身上的转化和体现。

社会实践过程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决定过程。一个人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劳动能力,只是具有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通过劳动和创造,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把这些能力发挥出来,表现出来,创造出自己、他人和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个人的成长、发展及其才能的发挥既受各种条件制约,也是同社会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的。条件不同,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程度也就不同。在许多情况下,人的潜在价值因缺乏其借以实现的条件不能充分实现,甚至泯灭。社会的发展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在一个未充分发展的社会里,个人也是不能获得充分发展的。只有在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才能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发展和才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依赖于社会的;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人的价值的实现,既要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靠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又要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在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9]即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哲学,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人的生存和活动作为最高研究对象,探索人的本性、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追求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才能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成长、发展和才能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依赖于社会的;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价值实现,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

[1]雷玉翠.论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规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4]雷玉翠.论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规定[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30.

篇4:人的品牌价值说

品牌价值说是上世纪末的热门话题,一度被管理学打上了“新玩意”的标签。打工女皇吴士宏从最初的医护人员到洗车妹、IBM销售代表,最后一跃成为微软大中华区CEO,就是最好的佐证。个人在企业中的品牌价值是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跟产品品牌类似,个人品牌最讲究品质保障。这个品质涵盖两大方面。个人的业务技能与人品道德。

私心里人总是希望跟有道德的人结交。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人良好的品牌价值无疑会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美誉度,个体自身也会积累到更加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无庸置疑,这样的资源对于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也大有裨益。

不只是品牌价值的相互影响,企业与个人的关系就好比海洋和水滴。单从个人方面来说,个人的价值舞台是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实现的;站在企业的角度,每一个人体的劳动和价值创造正是成就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大河涨水小河才会满。”企业发展与个人的品牌价值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时代,企业已经进入了“全裸”时代,传统的“花钱树立形象”的模式已经不可取了,最常用到的手段就是让每一个个体都自觉自愿地成为企业形象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

篇5:人的价值浅析

人的价值浅析

人的价值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问题.文章就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基本内容,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进行了探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作 者:刘云平Liu Yunping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00刊 名:桂海论丛英文刊名:GUIHAI TRIBUNE年,卷(期):18(5)分类号:B018关键词:价值 价值观 人生观

篇6:《人的价值》阅读答案

2.事实论证

3.人们的日常所见,大都是世俗的尊卑贵贱,至于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则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

4.当爱迪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创造发明

篇7: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辨析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辨析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社会价值与物质性自我价值和精神性自我价值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性,社会价值与能力性自我价值之间具有直接同一性.

作 者:马捷莎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法政所,北京,100875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2003“”(2)分类号:C912关键词: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篇8:文学是人的价值核心

人提高了文学修养,就能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本人为各位设计了三门课程。

首先要热爱生活。老子说“大道至简”,道在最简单的细节中。能从最简单的生活现象中看出道来,这才是得道。上古时,圣人们简单地悟到了这一点。但到了后世,书越来越多,人们读这些书,心灵就被塞满了,后来禅宗重新打破了这些障碍。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面对生活现象。所以,要培养文学修养,就要珍惜每一个生活细节,用乐观的眼睛去看世间的一切。

我们可以将生活艺术化,用艺术的眼睛看一切。我这个思想来自朱光潜先生。比如说校园里长着一棵树,植物学家来了,他马上分类分科,分析这棵树属于什么科,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如果来的是一个木材商人,他马上想到这棵树值多少钱。这些想法没有乐趣,只是一种纯职业的想法。如果达到了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当看到这棵树后,会忘记它是什么树,更不会想到它值多少钱,而是只欣赏它的姿态、它的颜色、它的组成以及这一切给人的美感。这就是为什么读唐诗宋词后会感到美,那里面也写到很多树、很多山、很多水,但不写它们的具体科学属性,而是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就像幅写意的山水画。

北大的林庚先生谈诗,把诗分成四类:唐以前的诗,唐诗,宋诗和宋以后的诗。他说唐以前的诗是自然“长”出来的,跟天与地不能分,读者觉得这些诗好,但不知哪句好,不知道哪个地方好,就是那种笼统的好。在这些诗中,人发现了自然。

唐诗是“嚷”出来的,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张口诗就出来了。在唐诗中,人既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我,有了一种豪迈的劲。

宋诗是“想”出来的。宋朝经济比唐朝经济发展了一大步,宋朝人的哲学逻辑更进步了,宋朝人更加勤于思索。宋朝人写诗有很多道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诗也很好,但它们总是讲道理。正因为讲道理,让人觉得有那么一点不舒服。即便如此,宋诗仍然是好诗。我们写不了唐诗,如果能写出宋诗,也是了不起的。

宋以后的诗就不行了,是“仿”出来的,模仿出来的,没有创造性。到了我们这一代,就更不行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的程度没法跟古人比。唐人活得生机勃勃,像李白、杜甫这样的人,都非常热爱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个人爱好,没有爱好,就没有艺术美。

其次要博览群书,现在多数人做不到。在我看来,读书就像吃饭,吃饭是吃了动植物的生命,变成我们的生命。读书是更高级的吃饭,吃的是别人的精神。哪怕你不赞同的书,也要认真去读。

古人讲,君子无书不读。古代的书少,今天的书多,要区分,我们要多读经典书籍。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学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因为太“求甚解”容易钻牛角尖,而且那“甚解”未必是对的。当我们读完了一些经典著作,再去读一些专业著作时,会理解得特别快,特别透彻。读书的关键是打通,书与书之间要通,书与人生之间要通,这就是博览群书的道理。

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三点,是悲天悯人。中国人不太在意物质宇宙的终极问题,而更在意人。人活着免不了竞争,特别在这个提倡竞争的时代。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争到一定程度又要不争,真正会争的人不争。那些整天在网上揪着名人裤腿咒骂、企图借此出名的人,其实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年华。基于现实生活的艰辛,国人特别同情弱势群体,儒家思想中就有民本思想。儒家思想同情的弱势群体,不是固定的哪个阶级,而是谁当了弱势群体就同情谁。

总之,我们要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不要把文学简单地理解为风花雪月,文学是人的价值核心,是无用之大用。文学也不是作家的专利品,它是我们每个人修身养性的花园。当然,每个人进了花园,看到的和得到的不一样。苏东坡有一首诗:“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只要达到了人生的某种境界,也就不必求全了。

上一篇:土建工程练习题下一篇:2023年春季金石小学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