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想

2024-05-08

价值理想(精选十篇)

价值理想 篇1

“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孔子讲诵弦歌不衰。他的处变不惊使子路尤为不解,在子路看来,无论是学问修养还是道德品行都要略高一筹的君子,本不应承受灾祸之苦,而老师却给了相反的答案,曰:“君子固穷。”人格的优越性并非能至“福”避“祸”。若欲求明哲保身而追寻美好德性,将不仅造成功利的杂质腐蚀美德的纯粹,而且使得自发于君子的德行堕落为小人逐利的伪装。“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孔颜之乐,似因安于贫,实则乐于道。贫乃物质的匮乏,从广义上讲,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之一;道乃精神的丰盈,“既表示存在的原理,又与价值原则以及社会理想、文化理想、道德理想等相关。”由此,陈蔡之厄时孔子依然能“讲诵弦歌”,正是其对君子信条的践履;而给予子路“君子固穷”的回答,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对于精神理想和现世利益的取舍态度。

陷于陈蔡,能动摇人心的不是陈蔡的军队,而是弟子们面临险境时对理想的怀疑。在同子路的第一次对话中,孔子用“君子固穷”坚决地肯定了他与弟子所坚持的理想道路的正确性,此时的他也许已察觉弟子心中的波澜,所以主动与弟子进行了第二次沟通。在师徒的团体中,老师是轴心,危急关头欲维持学术团体的稳定,仅自我肯定与自我坚持显然是不够的。在弟子迷惘时点拨引导,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维持一个群体坚信同样的理想信念与价值标准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首先,孔子分别与三人对话,而不是与三人同时谈话,在敏感危急的时刻,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弟子在他人面前口是心非,亦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其次,孔子以提问开头,巧妙地引导弟子说出心中的顾虑,高效地缓解危机激发的紧张感,继而在自己的点评中达到教化弟子的目的。然而理想教育止于方法是无法深入人心的,与弟子的谈话,不但贯彻了孔子的态度,更表达了他修道的思想。于是,当正确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被始终如一地贯彻,即使曾经有所动摇的人,也都会最终如同颜回一般,通过贯彻者的行动深晓理想不可质疑、不可因他人而易,只得为其专注研修一生。这也是理想教育最好的状态。

二、浴溪咏归的平凡志向

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然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子路志在强兵,冉有志在富民,公西华志在侍礼,为何孔子独与渴望浴溪咏归的曾点?从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张来看,即便有四处碰壁的消极情绪,也并不占据思想主流。朱子在《<论语集注>卷六》曾引用程子之言,似乎更具说服力——“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能遂其性。”“狂可以入圣,可以让‘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如同凤凰翱翔于高空,一念之间即可实现超越。所谓入于圣域,就是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而“狂者也”的曾点道破了孔子内心的真正追求,受到孔子的赞许也是自然之事。此外,进一步讲,曾点之志或许也可称为孔子之志的一部分。

孔子一生不辞辛苦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均站在说服者与推动者的角度,而曾点之志勾勒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景,也正是孔子理想中礼治见诸于个人的美好成果。孔子志在改变世道,然而躬身为政并非唯一渠道,升官加爵也不是孔子所期,相反,正如《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行事首先完善自身,保有一颗高雅宁静的心,就是个人对于群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所谓“君子不器”。君子心怀天下,潇洒自如,不应拘泥于某一限度,追求身外之物都可造成精神的束缚。以“为人之学者”为例,由“为人”而为学,在前提中已放弃“德”,假使最终取得名利等心中所愿,这是否可以称作是成功?非也,这仅是外在的显赫罢了,终究无法代替德性的富足;另一方面,假使最终所愿未能实现,则既无外在的安慰,又势必心中充盈怨恨或失意。如此一来,德与福终难以协调。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贤人志士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诸葛亮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是一种状态,也是明志与致远的不二法门。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事所扰,内心满足,目标单纯,福与德水乳交融,方可称为成功。由此观之,志向平凡又何妨,拥有安宁的状态是一种福分。

三、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

对于陈蔡之厄,孔子临危不乱之际通过理想的魅力与如一的行动再一次深化并稳固了弟子对于理想的认识与追求;而对曾点之志的独家赞赏,对“平凡之志”的褒扬,现如今依然能够对成功学泛滥的社会现象以及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进行有力抨击。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现代和传统的互补才可以达到理想状态。纵观世界,今天的中国社会无疑是幸运的,古代先哲留下的文化宝藏是一比取之不尽的珍贵财富,而它们也在时光的风尘中静静地等待后人的发掘。重拾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是中国文化之幸,更将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创造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价值理想 篇2

继承、弘扬传统美德,以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生命价值(或者原价值、外价值、内价值)为基本内容构建社会理想价值观体系.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生存价值,是社会理想价值观体系中人的.价值的最高层次和归宿;人的生活价值指向于社会、指向于群体.为社会为人民为集体而生活,通过人的社会性创造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成为生活的价值所在;生命价值是对个体生命的价值认识.

作 者:白昕 张耀斌 作者单位:白昕(雁北师范学院,山西,大同,037000)

张耀斌(山西电大,山西,太原,030027)

赋予商品理想的价值 篇3

但是当他和广告公司接触后,才发现市中心广告位的价格远远高于他的想象,他那小小的企业承担不起这天价的广告费。

可是他并没有失望,而是不停地到处打探,试图能发掘出哪里有便宜而且实惠的广告位置≯经过反复寻找,他终于看好一个城门路口的广告牌。那里是一个十字路口,车辆川流不息,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路人行色匆匆,眼睛只顾盯着红绿灯和疾驶的车辆。在这里做广告很难保证有很好的效果。打探了一下价格,几万元。老总却很满意,于是就租了下来。

对于老总这个举措,员工们纷纷提出质疑,但老总只是笑而不答,仿佛一切成竹在胸。

旧广告很快撤下来,员工们认为第二天就能看到他们的辣酱广告了。然而,第二天,员工们看到广告牌上根本就没有他们的辣酱广告,上面赫然写着:‘好位置,当然只等贵客。此广告招租88万/全年。

天哪,这样的价格该是这座城市最贵的广告位了吧。天价招牌的冲击力似乎毋庸置疑,每个从这里路过的人似乎都不自觉地停住脚步看上一眼。耳相传,渐渐地,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十字路口上有个贵得离谱的广告位虚席以待,甚至当报纸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一个月后,“爽口”牌辣酱的广告登了上去。

辣酱厂的员工终于明白了老总的心计,无不交口称赞。辣酱的市场迅速打开,因为那“88万/全年”的广告价格早已家喻户晓。“爽口”牌辣酱成为这座城市的知名品牌。

价值理想 篇4

1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现代价值

武术,不仅是中国民族的体育项目,还蕴涵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文化革命中受到冲击和碰撞。目前,武术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创新的疑虑和批评,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割裂;另一种是完全地用西方体育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我们民族的东西,将民族传统体育加上西方和世界体育的脚注。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的发展,其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健身,养生价值功能

武术有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和仿生学的诸多精华,注重“内外兼修”。随着科技的发展,武术军事功能削弱,人们习武多出于养生健身,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武术中内功心法是古代的养生功法,至今长盛不衰,公园里早上全是练太极拳和气功的人们,由此可见一斑。

2)教育价值功能

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部分。武术教育可以培养见义勇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武术教育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造人生观和道德观,养成习武者与人为善、纯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武术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世界武术比赛中,中国武术健儿夺金摘银,中国武术散打对抗拳击、空手道、泰拳等国外搏击中,大获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情操,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自豪。

3)武术防身价值功能

练武防身是个传统观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及社会政治结构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的祖先利用格斗方法保护自己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防卫意识。社会上各种武校和散打培训班多如牛毛,许多大公司老板都重金聘请保镖,这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防身价值。

4)武术观赏功能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增添了武术进入奥运会。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举行,散打运动员去掉护具,增设围绳,开放技法,每位运动员在场上生龙活虎,快如闪电的打斗场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小龙等武术明星,将中国武术搬上银幕,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经济价值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就以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为一体,由此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河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武术学校和培训班层出不穷,为举办者带来丰厚的利润。武术器械、服装、书籍、保健品处于热销之中。“武术产业”成为朝阳产业。“中国功夫对美国职业拳击赛”、“中国功夫对泰拳比赛”门票高达800元,但现场人山人海,为社会带来极大的商机。

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现代发展的理想价值模式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在,传统武术如果一意孤行,一味讲究传统不加以现代社会的需求,必然陷入被动不利地位。所以,传统武术没有必要和竞技武术进行无意义的对抗。不对抗并不是委曲求全,或向竞技武术一边倒,应贯彻传统与竞技两者和谐发展原则,在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支持和配合竞技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识。只是,在发展传统武术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传统与竞技武术发展的缓急,还应理解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差异。传统武术在配合竞技武术期间,可以吸收竞技武术走向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可以更好地改革和完善自己,从而为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发展空间。

随着国际化体育的日益剧烈,竞技体育地位的提高无疑是国家发展体育的一项正确决策。然而,竞技武术在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时,传统武术的“补充”发展为武术的整体性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竞技武术的武术不是真正的武术。相反,缺乏竞技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展示,武术也必然失去快速宣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在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体育环境下,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和谐发展的原则对于武术事业是发展是有利的。只有两者在互补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良性运转。根据本文初步的研究,认为较理想的发展模式,如图:

传统武术的最大的特点是“攻防意识”性强,竞技武术的特点是动作美观、舒展大方,富有观赏性、竞技性和运动技能、技巧的复杂性。根据竞技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竞技武术只要在不丢失传统本质的情况下,与传统武术要求的攻防技击意识相结合,两者才能并驾齐驱,以“创新”精神统率继承与发展,使中国武术发扬光大,迎接中国武术的腾飞。

摘要:就目前的结构特点而言, 当代中国武术大致由作为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竞技武术和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的传统武术两大系统组成, 它们之间既有一定历史文化的联系, 也表现出较大的结构内容差异。

关键词:武术,竞技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荣高棠.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DB], 2004, 12.www.chinakongfu.net.

[2]高飞.当代武林名流风采[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马克·特博姆.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DB].2004.12.www.21wulin.com.

[4]艳南天.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DB], 2004, 12.www.gzsports.gov.cn/datum/lw025.htm.

用理想去创造人生价值 篇5

用理想去创造人生价值

离你很远的地方有一种东西你非常的想要去得到,你应该去用什么方式得到它?谜底只有一种,拿出你坚韧不拔的意念走过去,

理想是很宏观的一种思惟,它可以天花乱坠,可以不符现实。只要你肯定它可认为你带来快乐,为你带来出色,为你带来价值,为你带来糊口的充实。每个人都有理想,每个人都会用思惟去勾勒出一幅人生的画卷。理想在你的脑袋里可以随便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定义可以去约束人生的概念。良多人都在诉苦这个社会,诉苦社会越来越混乱。我只想说,最战乱的地方也会存在和平。社会与周边环境不是独一的因素,因素在自己的内心,你心里想自己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并付之步履,有可能就会达到一种境界。最大的失败是抛却,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会失败。我相信,每一个有理想的人都愿意去尝试这50%的可能。有的人可认为了自己的理想去花掉整个人生,或许理想没有为他带来财富,但却充实了他的糊口,使他的人生更具价值。要清晰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一口吻跑下1万米,但你可以锻炼自己,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强壮自己的体魄,终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一口吻可以跑出2万米甚至更多。 金钱只是一串银行帐号里的数字,财富最高的境界是精神财富。100块钱只能买那么一丁点东西,你的思惟可能会创造一万个100块。 成功的人生永远是留给有预备的人,没有人可以随便的成功,成功永远都存在必定的因素。成功的背后是汗水,是流淌出的血液,是一切一切艰难的东西,你只有去克服它,才会离成功更进一步。成功就是你不中断的去克服难题,是你不中断的在苦难中前进,在困难衷打滚。成功必需要有一种信念,必需的自信,超人的魄力和勇气,还需要誓死击败难题的决心。你永远不会知道魔鬼泛起在你眼前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当它泛起的时候,你必需拿出惊人的勇气,必胜的决心,你只有一剑刺向它的喉咙,你才可以获得生存的权利。你要知道,当你杀死这只魔鬼的时候,前方会有更多的魔鬼等着你去克服。难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惧怕难题。假如把人生比喻成一个人体,那么难题就是人体的细菌。人一旦脱离的细菌就会死亡,相反有细菌的时候他会活的更健康。说归来难题就是你人生的`补品,只有经历更难题的事情,你才可以获得新的成长。 当你的思惟中有了理想的存在,我以为它应该是你人生的一种使命,你就应该去想尽一切办法,流干自己每一滴汗水去让理想变成现实。今天很残酷,明天也很残酷,后天很夸姣,但大多数的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可以见到后天的太阳。 我也是在创业路上的年青人,前面的路还很辛酸,或许会有甘甜,但不要留恋。只有更辛酸,才会为你带来更甘甜。不要静止在任何一个状态,你只要一松懈,你就会被别人所超越。你必需强迫自己不断的学习再学习,前进再前进,杀掉难题再杀掉难题。只有这样,你才会更强盛,才会走的更远,人生才会更有价值。 人生就是一场战役,假设人生价值是和平,你需要去做什么?应该去做什么?必需去做什么?你需要有把枪,你需要有战友,你需要有战壕,你需要有冲锋的精神,你需要有誓死拿下胜利的决心,但这一切都必备的时候,你的仗才会打的有意思,才会有资本去跟别人打。 当别人不明白你在做什么的候,你自己必需明白。当别人不理解你在做什么的时候,你自己必需理解。 你做到了,别人明白了,你成功了,别人理解了。不要被一些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你正在做的事,就是最重要最值得你去做的事。 一个人要去渴想成功,要有激情,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去坚持。要敢于去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拉屎。做的事情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做到了多少。要在自己心里定义一个人生的格式,然后在去细分,把事情做到根本,把事情做到面前,才会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对不是为了吃饭。 只有不断的磨练才会不断的积累,即使天上会掉下馅饼,你也不一定有能力接住它。糊口中的小事,只要你不以为它小,就一定能做大。糊口是一种责任,面临糊口是一种立场,你不一定有良好的家底,父母的钱是最靠不住的财富,不一定哪天就没有了依赖,这些东西都是必定会发生的,你只有预备好了迎接这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才不会乱了四肢举动。从天上到地下侍从跟随地下到天上是一样远的,只不外是一个快一个慢的题目,但是从地下到天上是一个伟大的人才有可能完成的事情。 你的明天是风雨交加,是暴风乱作,你只能去屹立不倒。你的精神会影响着你身边的人,你的立场会决定着你的糊口,当你选择面临糊口以后,就必需要承担糊口的责任。每一个创业者都是一种精神,中国几千万创业者都是最优秀的人,由于你不选择平凡,你不选择逃避,你选择去创造人生,去创造财富,由于你骨子里有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你前进的动力,你的理想有朝一日定会实现。既然选择,就不要后悔,要跟时间去赛跑,你最大的对手就是你自己,击败了自己就即是击败了世界。真理不一定会是真理,只有你自己摸爬滚打出来的经验才是真理。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怕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现实中,你只能一往无前,不断探索,才会看到后天的阳光。阅读了本文的人还看过:职场故事:富二代的职场拼搏记要成功,敌人和朋友都需要励志文章:谁说你的梦想不可能实现

价值理想 篇6

关键词:戴·赫·劳伦斯;社会生态;理想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71-02

一、对劳伦斯社会生态理想模式的简要分析

劳伦斯的作品提出的“拉那尼姆”王国以及“星际平衡”观,虽是其理想中的社会生态模式,但却揭示了人类对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追求,对当代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意义。社会生态的动荡及精神生态的失衡往往会导致自然生态产生危机,人类极度膨胀的占有欲使得自然遭到破坏,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变形、扭曲。劳伦斯作为思想上的探路人,针对人类与自然、社会危机重重的关系,极力想探索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为此,他在其文学作品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态模式。

(一)“拉那尼姆”王国的构想

劳伦斯作为构建理想社会的铺路人,有着自我对理想社会的认识。劳伦斯认为,理想社会的重点在于“和谐”,理想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远离阶级压迫与剥削,远离工业文明的侵袭,人人自由,人性不受压抑,意识不被异化,在和谐平衡的各种关系下社会生态平稳。于是劳伦斯以“拉那尼姆”为名,构建了全新的世界,它不同于陈旧的、肮脏的现实世界,而是劳伦斯理想中的社会生态模式。劳伦斯构建新社会的理想产生于1915年,他在给好朋友的信中写到,他有一个构想,提出了一个理想中的新社会,并命名为“拉那尼姆”。这个王国位于美洲山区,效仿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生活共有”的概念,追求“自然和谐”,并去除了货币在社会中的流通。劳伦斯在1915年1月28日,写信给他的好友威廉·霍普金,说到了他构建“拉那尼姆”王国的规划。他提出20人的一次远航,离开充斥着欲望与肮脏的工业社会,去建立一个全新的王国,王国中的成员拥有工业社会中人们所不具有的美好品德。这个全新王国无需货币,实行共产主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度按需分配。劳伦斯强调,“拉那尼姆”王国是建立在每个成员美好的品德上,成员美好的品德是“拉那尼姆”王国存在的基础。在同一天,劳伦斯给好友E.M.福斯特去信,写到“拉那尼姆”王国,进一步阐述了他有关构建理想社会生态模式的思想。他说到建立“拉那尼姆”王国,成员无需带着金钱以及墨守成规的阶级思想到新王国中,成员要意识到追求自我的生存目标要考虑集体利益。1915年2月1日,劳伦斯致信奥托林?莫雷尔夫人,说到“拉那尼姆”王国的本质在于成员个性的完整性,成员完善的人格构成了美好的整体。对于劳伦斯的理想社会生态模式,读者可他的文学作品中捕捉到关于“拉那尼姆”的投影,如在《白孔雀》中的内瑟梅尔河谷,以及《虹》中的玛什农場。劳伦斯在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生态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当时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问题严重的基础上。工业社会文明扭曲了人性,社会体制的不合理导致的阶级压迫的日益加剧、社会组织形式的专制性等,都使得劳伦斯对现实社会极度失望。他认为现实社会充满了战争的痛苦与金钱的欲望,阶级对立使得人们虚伪、奸诈,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人类的控制与占有,致使人与自我以及他人的关系被极度异化。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就必须彻底抛弃旧社会的种种,否定它、揭露它、唾弃它!在灵魂深处与其一刀两断。由此可见,劳伦斯对于社会问题的前瞻性,他较早地意识到了工业文明的弊端,并提出新社会的蓝图。尽管劳伦斯的理想社会很没有得成功,但劳伦斯思想上的突破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星际平衡”观的提出

劳伦斯在探讨两性关系时,提出了“星际平衡”的看法,即男女两性之间是肉体与精神的上的相互需要,两方都要保持自我人格的独立性,不能被另一方完全征服与占有。这种平衡关系就像宇宙中的星系,星与星之间既相互吸引又在自己的轨道上独立运行,星际间的平衡是由相互依存并各自独立的关系维持。劳伦斯认为,在两性关系中,男人跟女人都该各自有各自的个性,而不是从摧残对方的情感与肉体上获得快感,灵魂与肉体是和谐统一的,男女间应互相尊重保持自然平衡。劳伦斯认为男性与女性是组成社会的主体,在社会的各种关系中,男女关系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关系,只有将男女关系处理妥当,社会才能真正和谐。男女关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由彼此间无止境的占有、统治所导致。“星际平衡”观不仅仅是劳伦斯对于两性关系的解读,也是对于理想社会生态模式中人际关系的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文明摧残下的英国,人与人之间充斥着虚伪与欺诈,过度的物质主义使得社会失去生气,人性被极度异化,人类充满了对自然、对他人占有、征服与支配的欲望。劳伦斯提出,美好的生活目标需要社会的变革,而社会变革首当其冲就是两性关系的变革,男人与女人都要意识到自我精神上的独立性,只有实现男女精神、人格上的独立,才能将人类自然原始的本能释放,找回迷失的人性,使得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在劳伦斯的作品中,更多的体现了“星际平衡”观元素。如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克利福德在战争中受伤,从此无法获得性爱的快乐,于是人格被异化,变得残酷无情;又如在《恋爱中的女人》中,杰拉尔德丧失了人性,成为了两性关系中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牺牲品。这些都是对现代工业文明造成了人性异化的再现,劳伦斯通过文学作品表现了人类在不和谐的两性关系中的绝望,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星际平衡”观念的重要性。劳伦斯通过“星际平衡”观呼唤人性的回归,试图构建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二、劳伦斯社会生态理想模式的实质

(一)深刻的社会变革

劳伦斯所构建的理想社会生态模式的蓝图——“拉那尼姆”王国虽与共产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种带有乌托邦式的理想,初步具有了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内涵。他的乌托邦王国在工业文明的压制下是无法实现的,尽管劳伦斯极力奔走呼号。但“拉那尼姆”王国却是当下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生态模式。在“拉那尼姆”王国中,每个成员都有着美好的品格,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明白自我的地位,知道自我是组成整体的一部分,要将自我的目标与整体的利益结合;人人自由平等,不再被权力、金钱所奴役;人们抛弃了恐惧与虚伪,追求自我完善和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平衡。劳伦斯笔下的理想社会生态模式,是在呼唤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自然的生态危机源自社会的生态危机,人类对于自然无休止的开采导致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同时这种占有欲上升到人性阶层,人与人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控制、征服与占有,导致了社会生态异化。因此自然问题与社会问题都要从解决社会生态问题入手。劳伦斯所构想的“拉那尼姆”王国是理想的社会生态模式、“星际平衡”观下人际关系和谐模式,都是对工业社会文明的冲击与突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构想。

(二)对和谐平衡人际关系的追求

劳伦斯所倡导的“星际平衡”虽侧重于男女两性间的沟通与平衡,但同样可适用于理想生态社会模式中人际关系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劳伦斯看来,男性女性是社会的主要部分,通过对男女两性关系的重新认识与调整,可以重建人际关系,重塑社会的和谐,使已被异化的社会得以重生。劳伦斯认为,性是人类原始自然的需求,是生命的基础,是爱的源泉,但现代的工业文明对两性间性需求受到压制破坏了两性关系的和谐。人不仅仅是精神上的人,也是拥有肉体的人,只有灵与肉的和谐统一,才是完整的人。劳伦斯的“星际平衡”观也不仅关涉两性关系的和谐,同样也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理解。“星际平衡”观也是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平衡,既要满足生理的需求,也要在精神上保持自我,生理与精神上的和谐才是完整的人格,可见,劳伦斯的“星际平衡”观也是对人际关系和谐平衡的追求。

三、劳伦斯社会生态理想模式的当代价值

在劳伦斯的社会生态理想模式中,每个成员都要有美好的品格,每个成员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明白自我的地位,知道自我是整体发展的一个环节,要将自我的目标与整体的利益结合。在理想王国中,大家自由平等,不再被权力、金钱、物欲奴役,而是为美好的生活所奋斗;人们可以抛弃了恐惧与虚伪,去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肉体与灵魂的和谐平衡;人与人之间宛如宇宙中的星辰,相互吸引,相互影响,但又能在自己的轨道上独立运行,不被占有与控制,自然而然地保持和谐平衡。劳伦斯的社会生态理想模式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借鉴意义,他强调了理想社会文明是自由、平等、和谐统一的,而不是被支配、控制、征服等欲望统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都保持一种独立自主的共生關系。他也强调了人格完整性的重要性,只有社会成员具有美好的品格,能够自由、健康地追求自我目标,并将自我的目标与整体结合,在充分考虑整体利益的同时去实现自我目标,才能组成理想的社会生态模式。这些都对当代社会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够只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做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忽视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建设,只有让社会成员的人格健康完整的发展,人做到高度的自律,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才能发挥社会成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作用,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平衡关系。劳伦斯的社会生态理想模式虽然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但其中的一些观点与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有颇多共通之处。在当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劳伦斯的生活生态理想模式,汲取劳伦斯关于社会生态理想模式的有益成分,让劳伦斯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为当前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祝昊.关于生存理想的言说[D].南开大学,2014.

〔2〕周斌斌.劳伦斯笔下寻找“拉纳尼姆”的出逃者[D].黑龙江大学,2008.

〔3〕钟鸣.劳伦斯“拉纳尼姆”社会理想评析[J].孝感学院学报,2012,(04):38-41.

〔4〕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价值理想 篇7

当前, 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与党员干部自身的内在原因有关, 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一) 社会转型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急剧变迁的社会转型时期, 这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时期, 既充满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难以预料的风险和考验, 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在经济体制方面,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 现在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目前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不健全, 再通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 到2020年时市场经济会达到逐步完善的地步。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其中包括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

(二)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信息、资源等在全球分配的世界, 全球化已经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抗拒全球化的深刻影响, 闭关锁国没有出路。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在政治理念上, 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三权分立、自由、民主等西方价值理念传播了进来。如果搞不清楚西方价值理念的本质, 就可能会被西方虚伪民主的外衣所蒙蔽, 以至于在政治信仰方面走入误区。

为了应对人们在价值观念方面发生变化的局面, 党也充分认识到了其危险性, 在此大背景下, 2006年10月, 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10月,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别针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明确提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价值基础, 对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发展提出了要求, 指明了方向。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特定的内涵

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范畴, 是治理社会的精神支柱, 能否构建起具有感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国家政权的稳定, 关系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否则, 再强大的政权都很难长久统治下去, 有面临政权根基不牢固的危险。因此,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建构社会核心价值, 以此支撑政权的长期稳固。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 虽然没有核心价值的提法, 但实际上封建统治者无不自觉地在构建自身的核心价值。自西汉以来, 历代封建王朝高举儒家思想的旗帜, 逐步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 这一价值体系的形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同样重视核心价值的构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 为了反对封建势力和夺取政权, 开展了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的提出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鼓舞了人心, 加快了封建势力的消亡。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 慢慢形成了一套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 这体系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之源, 也是罪恶之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特定的内涵, 它既不同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 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是对价值体系性质的限定, 它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的目标为价值取向。一个社会必然会存在多样的价值观念, 但必须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起主导和统领作用, 能够影响和引导其他价值体系, 相反, 缺少核心的价值多元主义有陷入价值混乱的危险。

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 既是政治人, 肩负着管理社会、服务人民的重担, 也是社会人, 面对纷繁多样的价值观念, 他们应找准价值目标、坚定理想信念, 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成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旨归

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1848年,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人类在进入两千年之际, 西方媒体在全球范围发起了评选千年伟人的活动中, 马克思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在资本主义的核心地带竟出现这样的事情绝非偶然。马克思的影响之所以如此深远, 是因为它是真理,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等, 因此它是指引人类不断前进的一座灯塔。

如今党员干部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已经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 但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中,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能动摇, 这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的信仰问题, 更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重大问题。江泽民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精神支柱, 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 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

当然, 坚定理想信念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固定化, 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从而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现实内容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新时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内容主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两个最强大的动力。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伴随历史的发展进程, 尤其到了近代, 爱国主义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抗击列强侵略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 奋力抗争的精神动力, 许多仁人志士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 抛头颅、洒热血, 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同样离不开用爱国主义武装人民的头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另一个强大动力。

(五)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道德基石

市场经济是契约型经济, 需要法治作保障。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战略, 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法治保障。但是, 国家的治理仅仅依靠法治还远远不够, 因为很多问题是法律无法解决的, 而且法律的成本比较高。进入新世纪, 党中央又及时提出以德治国理念, 2001年9月20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布实施, 自此我国进入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时期。

实行以德治国, 党员干部的道德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 组织部门“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用人政策, 是党重视党员干部道德的体现。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 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都必须旗帜鲜明。”党员干部有了崇高而伟大的理想, 还一定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否则, 再崇高、再伟大的理想也很难实现。

三、坚定理想信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革命理想传统的政党, 自建党以来都非常重视党员理想信念的培养。邓小平说,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 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这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忘记远大目标, 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阀门’,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 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总结苏共失败的教训时说:“前苏联败在了意识形态上, 败在了对马列主义、对社会主义信仰、信念的动摇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教育引导党员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坚定理想信念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党员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 才能经受各种艰难风险的考验。党员干部也只有自身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

(一) 提高理论素养

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 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 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立场、观点, 才能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 从而防止和避免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了, 究其原因错综复杂, 但与理论功底不扎实密切相关。党员干部学习理论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而且要学透、学通, 真正搞懂, 而不是浅尝辄止, 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死学, 要活学活用, 主要是学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学,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二) 加强党性锻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这一性质, 决定了党员应当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 坚定的政治信念, 先进的思想觉悟, 坚强的组织观念, 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 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 民族的脊梁, 时代的楷模。因此, 党员干部必须时刻用党性原则对照自己, 用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自己。

(三) 注重实践调查

通过深入群众, 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说:“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同样, 没有正确的调查, 同样没有发言权。有些干部不愿意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搞调研, 喜欢呆在办公室“拍脑门”决策, 在对民情民意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 往往造成决策失误, 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外, 个别干部有调查之形, 而无调查之实, 走马观花看一下, 再听听报告, 实为典型的形式主义作风。

(四) 健全制度机制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 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 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培养发展党员, 选拔使用干部, 要把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重要条件依据, 建立健全这方面的制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发展党内民主,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让老实人不吃亏, 想干事干成事的人不吃亏, 真正实现用人上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从而提升党员干部对党的信心, 不断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摘要:党员干部应该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并把加强理想信念作为重中之重,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理想信念教育, 用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本文在阐述党员干部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

价值理想 篇8

一、“90后”大学新生理想信念状况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也是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当前的大学新生多属于“90后”一代,身上带有属于这一时代的特点:个性独立,喜好自主思考与选择;思想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更善于自我表达,并努力以“准成人”思维思考问题;自信张扬,对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对个人发展有自己的计划,不盲目跟风;注重务实,厌恶形式和空话,更有责任意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成长在信息时代的“90后”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评断上也有一些自我矛盾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的主体性

在向大学生活迈进的过程中,“90后”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努力去证明自己作为社会存在个体的独立人格。这种意识的增强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换及环境的调整而必然发生的,它集中体现了个体塑造自身人格的意志和欲望。

与“80后”相比,“90后”在理想信念上更强调自主意识。“80后”选择专业时多依赖家长意见,缺乏主见,对未来比较迷惘。“90后”则更多从个人兴趣乃至专业发展前景方面考虑,专业选择上更为理性,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思维上的独立和表现个性的要求,导致“90后”在观念上过于崇尚自我,只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他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则表现为在个人自由与外部制度纪律出现冲突时,他们会拒绝服从集体,集体意识、协作观念、奉献精神比较淡薄。

(二)理想信念的多样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多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多样的知识渠道,丰富的信息量使“90后”比“80后”在个人理想问题上更突出个体性。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而不是盲目追逐社会所谓的“热点”专业。这也体现出“90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这与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90后”对个体的未来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在成才目标的设计上,他们不愿遵循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固守陈规的成才模式,而是选择多样的、主动的、打破常规的人生规划,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呈现出更多元的一面。这种多元化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造成“90后”在价值选择上容易出现困惑和彷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评判上经常产生偏差和混淆。

(三)理想信念的务实性

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与发展时期的“90后”,目睹了社会价值对个人以合法方式获取财富的承认与肯定。这一观念体现在他们的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在职业考虑与选择上更注重务实性。

和“70后”“80后”不同,“90后”能大方地承认自己对实际利益和物质的追求,表现出对财富获取的积极肯定的价值观。他们抛弃了那些虚幻的、理想化的成才设想,主张脚踏实地,追求社会普遍承认和能带来实际效益的价值定向。他们蔑视那些道貌岸然、言之无物的空话、大话、谎话,更看重一些中肯、深刻的分析和评价。但这种务实意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则容易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上走向极端乃至对立,在社会利益与个体价值之间找不到平衡。

(四)理想信念的二重性

在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变过程中,“90后”的个体心理也在慢慢走向成熟与独立。这种心理状态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每一代人都必然要经历的。其中既反映着外部社会影响的因素,也体现他们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成长背景。

在“90后”身上洋溢着强烈的成才意识,对未来发展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喜欢从个体意愿出发,忽视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有很强的主见,对成才有独立的见解与追求,但不善于对自身进行反思和自省,容易在社会中迷失价值方向。

二、对“90后”新生理想信念的引导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针。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总结和深邃的理论思考而著称。在当前对高校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把握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才能使“90后”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认清本质,明辨是非。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力量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自由、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保障。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方向和前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针对“90后”的思想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前途,教育他们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复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对“90后”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两个要”:要以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鼓舞“90后”,使其自觉地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己任;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激励“90后”,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自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创造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价值评判标准

随着知识积累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扩大、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加,“90后”开始努力用成人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因其社会阅历不足,在对外界事物的评断上难免带上一些片面、不成熟的烙印。因此,对“90后”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他们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面对利与义、得与失、奉献与索取的冲突时,要坚持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90后”要从我做起,带动全社会的公德意识和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两课”课堂教学效果,打好思想基础

“两课”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体现在“两课”的课堂教育内容中,提高教学实效。要结合社会多种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关注学生组织和社团发展,创造课余提升空间

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根据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成立的组织,是用来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成长途径。其中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对于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社团以其丰富多样的活动与自由活跃的氛围,让新生内心深处的梦想萌芽,尊重他们的个性意愿,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风熏陶

校园是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大学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空间。校园文化自身所蕴含的育人环境和人文氛围对新生养成优良学风、学到扎实知识、培养创造精神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传媒渠道,把握好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把核心价值体系观念贯穿于报刊、电视台、讲座、展览活动等宣传途径中,强化新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认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自觉把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四)注重实践锻炼,深层内化价值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属于外在的社会规范。只有把它融入到人们的实践中才能起到内在的价值作用。“90后”新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很大,社会实践对于促进理想教育的内化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互帮互助、爱心家教等来提高新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加深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进新生把价值标准向价值行为转变。有助于新生确立理想信念,提高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通过实践环节,他们会意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一点一滴的奋斗,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价值理想 篇9

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共产主义道德的决定性力量是信念。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这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处在青年时期,富于理想,大学阶段也是他们信念形成的关键时刻。在高等学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应担负起的历史责任。

当前,“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十分关心,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呈现出新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地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形式出现,形式更加隐蔽;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加强渗透,渠道更加多样;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渗透和颠覆活动。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后继有人,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又是它的出发点和基本任务。

(一)努力实现“两课”教育创新,发挥主渠道作用

高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到两课的课堂教学中来。

1.“两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熟练掌握、深入研究,还要对学生关注的时尚前沿、政治动态、社会生活及时了解。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技巧,能够将看似枯燥的理论讲得妙趣横生。

2.贴近实际,摈弃空洞的说教。“两课”教师只有真正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学生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3.重视课外教学。“两课”教师要争取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经常性地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所学理论,提高应用理论的能力,实现传播知识与接受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高度重视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有较大影响的教师,他们既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又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班主任多是业务教师兼任,辅导员队伍较为年轻,大多数是非思政专业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马列主义的教育,加上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往往忽略了理论上的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成效。因此,要切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指示精神和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的“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明确政策、培养人才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广大辅导员的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批示精神,精心部署,狠抓落实,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

一直以来的中小学教育给学生说了太多的道理,但实践却没有相应跟上。在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期,“没有深深触动个人精神世界的愉悦感,就无从谈及道德信念。当学生感受着、体验着的时候,他才能最清楚地理解”。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多一些具体的行动,少一些空洞的口号。

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介绍宣传本专业中的行业精英,如果是本院系就有的院士、教学名师则更具有说服力。这些业界精英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的建设、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能够让年轻的学生认识到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是精神,更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的,向老一辈学习,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也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行为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四)创造出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依附在大学这一特定载体上的社会文化,它的灵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求、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组成的校园精神文化。任何教育都应具备一个良好的情境,孤立的教育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校园文化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或以美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各种制度规范有意无意地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德与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诚信观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形成自尊自爱、理性平和、自强不息的良好心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德育工作,与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与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价值理想 篇10

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

理想人格是指“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 是一定道德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 也是一定道德为人们树立的最高行为标准。”[1] (P287) 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承继性和发展性, 它从属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理想,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提升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列宁提出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毛泽东倡导的理想人格是“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邓小平提出“四有”新人为理想人格的标准, 这些都对新时期建构大学生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这就要求公民在传统理想人格的基础上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意识:把德治与法制相结合、道德人格与法治人格相统一。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应该是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相统一的人格, 其中良好的道德人格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 健全的法律人格是理想人格的必要补充。“‘四有’新人是当今我国社会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 它具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蕴涵与时代品格, 不仅包含了人格作为人的精神、品质的全部基本要素, 而且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我国人民的价值追求, 简练而清晰地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人格形象, 是新时期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2] (P8) 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就必须把大学生培养成不仅具有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方面的素质, 而且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民主、法律、竞争、合作意识的现代公民, 树立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相统一的大学生新形象。

理想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价值诉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3] (P98) 关注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培养理想人格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 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定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高等学校对大学生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其目的是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接受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法律意识和法律人格’。”[4] (P90) 它是一门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为直接目标的课程, 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主, 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基本问题, 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从教材安排上看, 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观、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内容, 落脚点是“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目标具有极强的契合性, 引导大学生实现理想人格应该成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价值诉求。

转变教学理念, 构建有利于实现理想人格的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为了塑造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相统一的现代大学生理想人格, 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积极实行主体间性视阈下的交往式教学,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有利于培养理想人格的课程教学模式。

1.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实现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主体性是现代社会人格的基本特征和标志, 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社会。”[5] (P228) 既然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道”, 教师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带头发扬民主, 树立法治意识、平等理念, 像对待亲人一样关心学生的成长, 让其体会到关爱的力量, 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传授知识之中融入亲切关怀和绵绵爱意,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互动与交流, 呈现出和谐融汇的氛围。同时教师在注重课程社会价值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 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培养具有自由个性的现代大学生。

2. 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 为理想人格的培养提供可靠的思想内核

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要做到“真”, 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真理性、科学性和彻底性, 增强内容的说服力、说理性, 用透彻的理论教化人, 以浅析的道理说服人。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而言, 教育内容要增强科学性、先进性, 要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实际, 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以此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关注学生关心的民生问题、就业问题, 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力争解决现实思想问题、满足学生现实需要, 引导大学生把理想人格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 正确认识和解决人生成长中的具体问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实现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的统一, 只有二者相辅相成, 服务于培养理想人格这一目标,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促进健全人格、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

3. 倡导主体间性视阈下的交往式教学, 增强理想人格塑造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和交往缺失的现实要求, 也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 把教育对象看作被动接受的对象, 教育内容远离教育对象的生活, 教育形式以说教为主, 又终止于活动。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就必须废止灌输说教的传统模式, 代之以‘交往’教育的新模式。”[6] (P227) 只有积极引入主体间性视阈下的交往式教学理念, 实行更加人性化的灌输与互动相结合的交往式教学模式, 教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用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 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 达到说理而不说教、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政治品格的提升。

4. 注重知行统一, 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实现有效途径

道德修养与实践磨炼相结合是培育理想人格的基本途径, 知行统一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德育目标的最终体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认知轻行为的现象, 大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 尤其是要把知与行、学习与践履、学习规范与遵守规范结合起来, 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才能实现向理想人格的转化, “一个人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 在内省中完善的结果, 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 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7] (P17) 只有引导大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结合起来,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 慎独自守, 防微杜渐, 才能实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目的。

5. 提高教师素质, 发挥教师理想人格对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示范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对象, 教师的思想境界、学术品格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尤其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 可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的过程中, 入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强有力的。“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 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8] (P 74) 教师作为大学生的引导者、指路人, 不仅要用理论的力量征服人、用知识的力量打动人、用高超教学艺术感染人, 更要成为人格的楷模, 用人格的力量陶冶人。

6. 改革考评方式, 克服应试教育理念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形成的消极影响

课程的考核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引导作用, 运用科学的考核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 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阴影, 如果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 势必导致把该课程带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尤其是在课程被纳入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课考试范围后, 教师要克服应试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形成的消极影响, 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实际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考核方法, 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 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把纪律考核、学风考核、思想道德考核相结合, 力争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 引导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

摘要: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时代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理想人格应该是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的统一, “四有”新人是这种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价值诉求是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法律意识和法律人格, 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该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增强教育内容的说服力、教学方法的实效性、教师的感染力, 注重知行的统一, 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构建有利于理想人格塑造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理想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价值,交往式教学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 (第1卷)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3.

[2]张晔.论当今我国社会的理想人格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4) .

[3]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4][9]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 2007 (6) .

[5]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2006.

[6]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7]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其他应付款下一篇:电子证据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