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2024-04-08

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共14篇)

篇1: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材料题:84岁“无双国士”钟南山院士,在奔赴疫情重灾区的高铁餐车上举目凝望,深思治病救人良方;73岁的李兰娟院士带着“抗疫不成功,我们绝不撤兵”的铮铮誓言坚守重症病房,全力救治危重患者;素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医学四大天团会师携手抗疫;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一幕幕的感人画面,一幅幅动容的照片,汇聚了广大医护人员精诚团结、义无反顾的昂扬斗志,坚定了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战疫情的必胜信心。我们要持续深入宣传报道医护人员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把他们真实的工作写照搬出病房,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撒播神州大地,让医护工作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让医护人员成为全社会广泛认可“白衣天使”。

请回答:结合材料回答什么是人生观?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答案: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zhi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

我价值,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端正人生坐标,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篇2: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什么是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

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人生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正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每个人的职业不同,能力大小不同,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评价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个人对社会作出的物质贡献,也要看其对社会做出的精神贡献。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

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应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生的自我价值。

篇3: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所谓价值衡量, 也称利益衡量, 是指在发现立法者对各种问题或利害冲突, 表现在法律秩序内, 由法律秩序可观察而得知立法者的价值判断。【2】我国著名学者梁慧星先生也对利益衡量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释:利益衡量是指法官审理案件, 在案情事实查清后, 不急于去翻法规大全和审判工作手册寻找本案应适用的法律规则, 而是综合把握本案的实质, 结合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等, 对双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作比较衡量, 作出本案当事人哪一方应当受保护的判断。【3】由此可见, 价值衡量是法官在对具体案件行使审判权时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相互发生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行的一种衡量与取舍, 是一种实质判断。

价值衡量, 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法律适用方法。由于是在价值衡量的基础上灵活采用民法解释学的各种方法, 因此有人称之为利益衡量论。【4】利益衡量论开端于耶林的目的法学, 并在赫克和惹尼的利益法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加藤一郎提出了“利益衡量”的民法解释观。当时, 日本学者星野英一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论”。在我国, 利益衡量于上世纪90年代由我国梁慧星教授从日本介绍到大陆。其理论共同的内涵是指“法官在阐释法律时, 应摆脱逻辑的机械规则之束缚, 而探求立法者于制定法律衡量各种利益所为之取舍, 设立者本身对各种利益业己衡量, 而加取舍, 则法义甚明, 只有一种解释之可能, 自须尊重法条之文字。若有许多解释可能性时, 法官自须衡量现行环境及各种利益之变化, 以探求立法者处于今日立法时, 所可能表示之意思, 而加取舍。【5】

二、价值衡量的必要性

首先, 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必须进行价值衡量。

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工具,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它又不是万能的, 法律的稳定性决定了法律的制定必然要滞后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这就意味着法律与个案之间有时会存在着差异 (或不适用性) , 从而导致法的秩序价值 (或规范作用) 与个案的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

其次, 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价值衡量的现实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 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在不断加快, 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 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导致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 进而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是一种均衡而无激烈冲突的状态, 因此, 为能够实现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就决定了运用作为法律手段的价值衡量方法对人们之间的争议问题进行利益协调, 化解利益矛盾、缓和社会矛盾的现实必要性。

再次, 从法律适用方法的视角看, 价值衡量对法律解释起着补充与制约的作用。

价值衡量作为法官裁判案件的一种法律适用方法, 对法律解释起着补充与制约的作用。法律解释是指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时, 以文义、体系、目的或合宪性等解释方法, 探究法律之规范意旨。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法律须经解释方得适用。但法律解释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当适用不确定法律概念和概括性条款时, 排除各种方法适用仍不能解决争议问题时, 我们就需要运用价值衡量来填补法律漏洞, 妥当裁量案件。从这一点上来讲, 价值衡量对法律解释具有补充作用。然而, 有时虽然通过法律解释, 也能够发现所要寻找的法律, 但是如果机械地把之运用到具体的案件中去, 却会发现其判决结果与法律目的是背离的, 这时, 我们仍需要法官借助价值衡量在二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最后, 价值衡量可以通观个案的相关情况, 实践个案正义。

衡平系属衡量, 其与正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与衡平既非同属一物, 亦非类属有别, 二者之差异, 不在其种类, 而在其程度, 而衡平的程度较高, 因法律具有一般普遍性, 不能适应一切情事, 衡平在于补法律因其一般普遍性所生的缺点。在亚里士多德之前, 柏拉图既已指出, 法律的一般性, 若不藉助衡平加以调剂, 将如一个顽固无知的独裁者。【6】可见, 正义具有一般化的性格, 显现为抽象的规范, 适用于同类案件的多数之人。而衡平系个别正义, 其针对个案, 斟酌相关情事, 对个案做最合理妥当的判断。诚如德国著名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所指出的, 正义的理念亦要求在一般规范观点下检视个案, 而成为具有个别化的正义。【7】

三、价值衡量的局限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价值衡量作为法官在自由裁量某一具体法律关系时的辩证思维过程, 虽然是达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平衡最大化的捷径, 但仍具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作为价值衡量前提的“价值”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当那些低位价的“价值”与高位价的“价值”发生冲突并不可调和时, 高位价的“价值”就应受到优先考虑;另一方面, “衡量”行为也是一个主观性的活动,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对法律衡量的标准和程序没有合法界定的话, 那么, 法益衡量就有可能成为法官的恣意衡量。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法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 加之法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 很有可能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滥用价值衡量, 破坏正常的法律秩序, 从而失去人民对法律权威性的依赖, 失去人民对依法治国的信心。因此, 为了保障法律所体现出来的安定性价值不被随便突破, 法官在价值衡量方法的适用中也就不可无节制地任意适用之, 而应有严格的限制。

那么当法益发生冲突时, 应当如何进行衡量与取舍呢?我们认为, 首先, 对利益衡量适用的前提需严格界限, 即只有当法律对具体案件无相关规定或规定不明确或虽有规定但适用此规定会产生严重背离法律目的 (轻微背离也不应该适用) 的判决结果时才可适用之。其次, 当进行利益衡量时, 要衡量个案所涉及的一种法益较他种法益是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那么具有明显优越性的法益就是我们要积极保护的利益。无疑应该说:相较于其他法益 (尤其是财产性的利益) , 人的生命或人性尊严有较高的位阶,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后者便是我们要积极保护的法益。再次, 假使个案中所涉及的几种法益之间根本无从作抽象的比较, 此种情况下, 一方面要考虑应受保护的法益被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要考虑假使某种利益须作出让步时, 其受害程度如何。最后, 还需要适用比例原则、最轻微侵害手段或尽可能微小限制的原则来保证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而需侵及另种法益时所作出的让步的程度。

结语:

价值衡量的产生源于对概念法学的弊端的批判, 其作为法律适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适用于案件中, 借“价值衡量”以实现个案正义。然而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容易成为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理由。因此, 当法律存在漏洞无法适用于个案时, 或当法律的秩序价值与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时, 法官就应藉助于价值衡量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协调利益冲突, 达到利益平衡, 在裁判案件过程中既要力求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 又要致力于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 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摘要:没有一件个案会与另一案件完全相同, 因此我们不能通过单凭涵摄的方法解决所有的法律问题。这就意味着法律与个案之间有时会存在着差异 (或不适用性) , 从而导致法的秩序价值 (或规范作用) 与个案的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我们认为:追求法律稳定与个案正义的平衡是我们法律人的永恒主题和终级目标。因此, 借“利益衡量”协调利益冲突, 达到利益平衡的最大化, 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价值衡量,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个案正义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拉伦茨著, 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第286页

[2]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75-176页

[3]梁慧星著:《裁判的方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186页

[4]梁慧星著:《裁判的方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186页

[5]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75一!76页

[6]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八册, 第22页

篇4:论价值与社会历史进步的辨证统一

摘要:价值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在社会历史进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价值问题最终都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解释,也不可忽略价值问题。

关键词:价值历史主客体历史必然性社会进步

0 引言

价值与社会历史进步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价值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一切价值问题最终都只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对社会历史进步的认识与理解,也只有联系价值问题才能得到科学说明。

1 价值与社会历史主客体的辨证统一

在社会领域内,历史主体对一定价值目标的追求,是历史主体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一个根本体现,也是历史主体成为自身的内部规定性的标志。所谓价值目标,就是历史主体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指向,是历史主体把自身的需要转换成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功利目标。它产生于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价值关系,但又不等同于价值关系,它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提升。

首先,价值目标是历史主客体产生的动力。历史主体的实践不是盲目的、自发的、无目的的实践,而是自觉地为满足自身生存的发展的价值需要去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但推动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动力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追求。离开了人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需求,生产活动就会失去动力,因而也就不会有作用于客体的实践活动,人也不会成为历史主体。历史客体的形成也离不开价值目标的推动。一定的外部世界之所以能进入历史主体的活动范围,成为历史主体活动的对象、手段和工具,就是因为它是历史主体的价值指向,是历史主体所追求和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不仅如此,历史主体在其实践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并提出新的价值目标,这样又推动新的历史客体的生成。如此反复无限循环,历史客体又不断产生和发展。

其次,价值目标是历史客体主体化和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历史客体主体化就是指在历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历史客体变成对历史主体有用的东西,从而使历史主体能够通过历史客体反观自身。历史客体之所以能够主体化,就是由于历史主体在价值目标的推动下,能够意识到自己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能主动把历史客体纳入自己的主体活动之中,为实现自身活动的价值目标而努力。这一点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历史主体客体化,就是指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运动,是指历史主体对历史客体的改造,也可以说是历史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从历史主体的客观化来看,历史客体是历史主体的作品,是历史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示和确证。当历史主体使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得到实现时也就同时使自己客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价值目标是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历史主体使自己客体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满足自身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需要。历史客体主体化和历史主体客体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力,因为他们是同一实践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联,不可分割。价值目标不仅是历史客体主体化的动力也是历史主体客体化的动力。

2 价值与历史必然性的辨证统一

历史必然性和人的能动作用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历年来人们探讨的理论难题之一。要想真正解决这个理论难题,单从认识论的角度是不够的,必须明确历史必然性和自然必然性的区别,揭示历史必然性同价值关系的内在联系。

历史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由于二者起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必然性作为无意识的自然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所固有的,是一种自在的必然性。没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会满足人的需要。人也是自然存在物,但在自然界中是很渺小的。人只有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自然必然性,自然规律才能服从于人。至于自然必然性和作为生物的人发生的某种利益关系,在狭义的动物那里也会经常发生,纯粹是自然界范围内的事,不具有价值的意义。

历史必然性是指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历史主体为承担者并在主体活动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必然性。这种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他却不能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因此,它不是自然必然性那样的自在意义上的客观性,是与人们的活动紧密相连的社会的客观性。历史必然性是世世代代人们的活动之间的历史联系,是现实的社会条件同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活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外部世界由于其客观本性和复杂的普遍联系所决定,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的实现取决于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然而,在历史活动范围内,只有那种与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客观要发生实际联系的可能性,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实现,变偶然为必然。每一种必然性,最初都是作为若干偶然因素中的一种而出现,只是由于人们的不断循环往复的实践活动,才发展为历史的必然。而这种从偶然向必然、从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人的选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实际上,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因果链条中的必然环节。历史必

然性内在地包涵了人们作某种选择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因素是内在于历史必然性的东西。

3 人的活动超越现实,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在动物活动中,动物只对现存的实有做出本能的反应,它只选择现存的东西。人则不同,人类总是不满足现实的存在,总是把活动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人的活动总是需要超越现实,创造自己的未来,实现着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篇5: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朱彦夫,中共党员,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是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2022年3月,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人物。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1: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个体自身条件主要包括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素,要客观地认识自我,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相应的主观条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增强体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保证人生道路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实现人生价值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需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还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等。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序上决定着其人生价值实现程度。可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参考答案2:

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一个人只有满足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人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由人生价值目标的境界及实现程度来决定。是否与社会总理想目标相一致、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多大贡献,决定了社会成员个体的人生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集体的奉献;今天的价值观认为,个人应当对社会、对集体奉献自己的力量,而社会、集体也应该尊重个人的努力,从各个方面体现个人的价值。个人与社会、集体的互相尊重,良性互动是探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命题的前提。

其次,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奋斗精神。人活着,就要有精神。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在面对各种事物与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让自已从容面对社会,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或打击而心灰意冷,甚至精神扭曲。奋斗精神,则让我们时刻充满战斗的欲望,时刻勉励自己不断前行、不松懈、超越自我,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知识和能力不论多少,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知识和能力是从事一项具体工作时所不可或缺的,它们的储备除了在校学习时期的不断努力外,社会对于它们不断丰富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我们在工作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助一臂之力。

第四,要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奋斗过程中不断总结,更新自己的目标。目标不论长远的还是短期内的,都是人生价值的具体、量化的体现。树立的正确的奋斗目标,是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指路明灯,可以让自已在社会大潮中不迷失方向。而目标也要不断地更新,社会在发展、人生在进行,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局面,将使得自已原有的目标变得不再那么的具有前瞻性和指向性,只有不断地总结,并更新自己的目标,人生才能更好的前行,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第五,要有实现的平台。平台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更加具体、可视的作用,前面所强调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精神、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以及正确的奋斗目标,不论多么的正确和完美,如果不能给它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它们又怎样体现并起作用呢?给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内心的种种想法,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上述几个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因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是前提;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精神,提供动力;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提供保证;正确的奋斗目标,把握方向;实现的平台,提供载体。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参考答案3:

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1)选择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人生价值,是人们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支柱;

(2)除了外在的客观环境和机会外,有意识地提高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

篇6: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作文

早晨,妈妈给我分享了一个商人和渔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渔村,一个商人去渔村度假,发现一个渔夫,每天早早的收网,拎着五六条鱼回家。商人问渔夫,是鱼不好打吗?渔夫说不是,这几条就够我们全家的生活了。商人说,那你剩余的时间做什么?渔夫说,陪伴孩子玩一会,陪妻子说说话,傍晚找三五好友喝酒聊天。商人说:其实你每天可以尽可能多的打鱼,把鱼卖完,三五年后你就可以有一艘自己的渔船,可以出海打更多的鱼,开直营店,赚更多的钱,把家搬到纽约去,创办公司,赚一辈子花都花不完钱!渔夫说:赚那么多钱后做什么呢?商人说:找个小渔村,每天打三五条鱼,陪妻子聊天,傍晚和三五好友喝酒聊天……渔夫说“我现在不就过的这样的生活吗?”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这个渔夫真是太聪明了,他拥有的生活等于别人一辈子努力的目标。可妈妈却不是这样想的,妈妈说:“虽然渔夫和商人的两个结果看似一样,但是经过奋斗和努力的人生,才更加的丰富多彩,也更有价值啊!”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人生的意义。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们的身边一直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的努力着。

就像我们耳熟能详的雷锋叔叔,每年的3月5日我们全国人民都要追忆并怀念他,并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知道,他乐于助人,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只要遇到困难,他就会帮忙,最终把自己的宝贵生命也献给了他人,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就是一件一件的小事,让他的名字永远留在我国的史册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不胜枚举,就拿近段时间涌现的一批医护人员来说,疫情爆发,他们便舍弃小家,勇往直前的奔赴一线。在这些最美的逆行者中,其中一位就是我们班同学的妈妈,疫情爆发后,她就主动请缨赶赴一线,我同学一个人留在家里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其实她可以躲在家里,等待疫情结束以后,然而她并没有这样做。像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着。

篇7: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

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

有一座山,山上有个法师。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法师:“师傅,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法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了一块大石头,乐呵呵地跑到山下菜市场上去卖。菜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们很好奇,谁会买一块石头呢?结果没一会儿,一个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小和尚:“这石头多少钱卖呀?”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那个家庭主妇说:“2元钱?”和尚摇摇头,家庭主妇说:“那么是20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小和尚听到:“我的妈呀,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出20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呢!”于是,小和尚遵照师傅的嘱托没有卖,乐呵呵地抱回山上,去见**fu:“**fu,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20元钱,买我的石头。**,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法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

第二天早上,小和尚又兴高采烈地抱着这块大石头,来到了博物馆。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说:“20元?”小和尚摇了摇头,那个人说:“200元就2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非常惊讶!他依然遵照师傅的嘱托,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傅:“师傅,今天有人要出200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总要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法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就把它抱回来。这一次,师傅一定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三天一早,小和尚又抱着那块大石头来到了古董店,依然有一些人围观,有一些人谈论:“这是什么石头啊?在哪儿出土的呢?是哪个朝代的呀?是做什么用的呢?”傍晚的时候,终于有一个人过来问价:“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依然不声不语,伸出了两个指头。“200元?”小和尚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惊讶地大叫一声:“啊?!”那位客人以为自己出价太低,气坏了小和尚,立刻纠正说:“不!不!不!我说错了,我是要给你2 000元!”“2 000元!”小和尚听到这里,立刻抱起石头,飞奔回山上去见**,气喘吁吁地说:“师傅,师傅,这下我们可发达了,今天的施主出价2 000元买我们的石头!现在您总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

法师摸摸小和尚的头,慈爱地说:“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好像这块石头,如果你把自己摆在菜市场上,你就只值20元钱;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博物馆里,你就可值200元;如果你把自己摆在古董店里,你却价值2 000元!这就是你人生最大的价值!”

这个故事是否启发了你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你将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呢?你准备把自己摆在怎样的人生拍卖场去拍卖呢?你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怎样的人生舞台呢?

不怕别人看不起你,就怕你自己看不起自己。谁说你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除非你自己!没有人能够给你的人生下任何的定义。你选择怎样的人生平台,将决定你拥有怎样的人生。一个人,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为自己寻找更大、更高的平台!

人生价值并不是为自己子孙留下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为子孙乃至全社会的后人留下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篇8: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诺贝尔奖金在不断变化, 2012年是800万瑞典克朗, 约750万人民币。虽然数目不菲, 但“诺贝尔奖”的价值要远远高于800万瑞郎。如果用金钱可为, 有人会付出高于十倍百倍的代价获取他。获奖者没有一个是看中奖金, 而是把诺贝尔奖这个称号看得高于一切。世人的普世价值也是如此, 认为诺贝尔奖是对那些勇于发明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维护社会和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杰出的几个人士的奖励和激励。

诺贝尔生前拥有巨额财富, 但在他之前、在他之后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很多,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后人中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这本身就说明了世人看重的不是财富, 而是诺贝尔的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 即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 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也就是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 即人在社会结构中和社会群体中具体的位置和关系, 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等。个人在社会和群体中的地位, 与他人的关系, 有什么样的社会权力和责任以及个人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同的程度, 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 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从事劳动, 这也是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动力所在。这只是劳动的低级层次, 这和动物为了生存、繁殖也要进行寻找食物的活动一样, 是动物因自身需要而由自然所决定的本能活动。但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要所有人除了满足自身需求之外还要为社会创造公共财富, 这是劳动的高级层次。高层次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 决定了人的自我价值。

篇9: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知识论 方法论 价值观 统一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科学与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的起源

从广义的视角看,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是一门以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为特征,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的学科,关于社会科学,早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有雏形,早期人类对个体生活的模式的全新认识,与对群体的互动状态的逐渐了解,及其对大自然的探索过程中,开始不断积累经验与认识。这一外在表现,是人类的知识论。人类认识通过不断的积累,在达到某一层次的时候,人类开始逐步有意识的创立一系列的交往模式,互动的规则及其对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利用规律,实现人类的追求。这一个过程就是人类的方法论。当所有的规则被确立之后,人类把所有的规则不断的深入到自身的意识里,当某个人对规则破坏的时候,则会造成大众的反感,这样的反感,就是规则带到到人类意识的过程,就是内化的体现,这一现象,就是人类的价值观。虽然人类早期对于自然、社会的认识,从根本上没有科学的概念存在,但是人类的认识自然,再到逐渐建立社会的过程之中,是人类的认识阶段,是从知识论开始,然后逐渐到方法论,最后并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视角解释了,知识论、方法论及其价值观在人类有史以来,就必须以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出现,这样的结合,就是人类对于三者观念,有机结合相统一的最初的认识,同时这样的认识,也是人类最早的对于辩证哲学思想的体现,这在后者对于中世纪的辩证哲学的兴起带来了许多的借鉴意义。总之,在人类的历史中,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是人类开始接触社会科学的钥匙,当人类在获取钥匙的过程之中,逐渐知道如何从原始愚昧状态变为社会状态的时候,人类就能够理解三者相统一的过程。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较

当人类进入十八世纪以来,人类创立了自然科学理论,人类开始以科学的严谨性的态度去研究无机自然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利用观察、假设、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解决了自然科学的大多数问题。关于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文领域的研究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人文学科因此开始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即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思路不能与自然科学那样的直接的实验方法来一样,而是要以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探讨社会的科学性。知识论是对了解社会动机的前提,方法论则是了解社会行为意义的方法,而价值观则是了解社会制度及其人类思想中共同所遵守的理念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三者是研究社会科学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是社会科学三位一体相统一的总体体现。因此可以这么来看,在十八世纪之后,社会科学力图逐渐想摆脱自然科学研究的经验的束缚,而摆脱束缚的前提则是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就是要从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为主要的出发点,与自然科学调查、实验、做假设的三者结合相对应,社会科学也仿照其方法,那就是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的三者相统一。

3社会科学的定义

在讨论知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三者在社会科学领域之内如何有机的实现相互统一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对社会科学做一个全面的定义。因为这一个问题主要涉及到社会科学究竟以什么具体的模式来对知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影响。主要是一个寻找源头的问题,即找出知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三者之间内在的主要联系,及其三者如何才能有效的、有机的辩证统一到一起。关于社会科学,其主要内容分类为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犯罪学、哲学、生物学、地理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艺术、社会工作学及法律学等等。其中,对于我们最直观的认识,主要以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为主。关于这些学科,我们可以直观的解释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具体的变迁过程,人类学则是研究各个人类社会的总体特征的学科,经济学则以经济理性人的视角来诠释社会行为,而政治学则关怀于我们身边的政治活动与社会政策的具体动向。而哲学则考虑社会人将会以什么样的模式生活于社会。通过以上几个具有代表性学科的解释,我们可以管中窥豹的对社会科学有了直观的认识,即能够实现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学科。关于这一点,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很大的区别,自然科学主要以物体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科学则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我们可以初步对社会科学做出一个全面的定义:即无论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方式,其最终的结果主要以分析社会现象,社会交往模式为主的分析视角,就是社会科学。

4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通过对社会科学的定义,我们进一步的明白了,社会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从本质上看,都是一样,只不过社会是特殊的物体罢了,但这个特殊物体却与自然界的物体不同等同而言,关于这一点,社会学存在的争论,其中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具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即社会学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门把社会当做外在的研究客体来进行讨论的,主张利用证明的方法对社会不断的采取探索式的了解。孔德的实证主义力图向自然科学靠拢,力图建立起一系列的关于对社会的一个具体的观察模型,当然这样的建立,是机械的,是把社会当做一个具体的物体而研究,这样的研究,忽视了社会的基本成分,人的因素,而人主要以认识、行为、观念为指导目标,这样的指导目标,使得社会具有多种的可能性,因此,孔德的实证主义必定在新的时期得到新的考验。而在之后的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则是强调社会是外部具有可观察的,能够对人们进行影响的客观物体。涂尔干的理论是实证主义的继续,涂尔干继续认为社会是一个外在的对人影响很大的物体,当然这一观点比起孔德的方法论而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涂尔干晚年,其本身对其理论的动摇,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实证主义的局限性,总之,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物体的理论是毋容置疑的,因此我们对于这个不确定的社会,我们要有着正确的知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

nlc202309011959

5社会科学与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的相统一

社会是事实客观的,关于这一点,对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对于知识论而言,人们要通过了解社会是如何运行的,掌握认识社会这一个客观物体,就要通过观察社会来不断的实现,当然知识论包含着先验与后验,但在观察社会的时候,我们要排除先验的思想的介入,并不能带有先入为主的价值观的假设。当我们开始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后,就要把这些观察的结果转化总结为经验,关于这个步骤,从行为上看,与自然科学的初始步骤是一样的。当我们得到所观察的经验,就是我们对于社会的认识,这最终形成了我们的知识论。在认识事物之后,当我们开始付诸于行动的时候,指导我们如何去行动的则是方法论,因为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经验常识的时候,我们要具有清新的头脑,能够正确的分析哪些经验事实对于我们而言是具有帮助的,而哪些经验事实是没有任何科学性的,这个过程就是辩证法的去伪存真的理论,即黑格尔扬弃的思想。通过这样对经验知识的选择,从而使我们明确一条正确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是较为一般性的原则,这个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外在的社会制度,往往以社会习俗为特征。如果社会制度能够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最终会逐渐形成社会人对个体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就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到了价值观这一层次的时候,每一个人不仅不会再受到所谓外部的社会事实的压制,而且还会有秩序的建立起一个与客观社会良性互动的群体,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相和谐的理想状态。通过对知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三者与客观社会的分析,我们了解了,三者是围绕着客观社会,以客观社会为核心的体系而存在。其中三者还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知识论认识事物,方法论指导如何认识,并形成规则,而价值观则是使得规则内化到每一个个体,使得人们不再受社会外部事实的控制。总而言之,知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观必须三者有机的统一到一起,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对社会进行认知,而对社会的全面认知,才能让我们对社会科学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因此,要想对社会科学的了解,就必须靠一个认识的视角,那就是知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的三者相统一的视角,这个视角与自然科学具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一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爱米尔·迪尔凯姆,钟旭辉等译。自杀论.浙江人民出,1988.

[2] 美彼德·布劳,孙菲等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9.

[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德顺.价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95.

篇10: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

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通俗地说,人生观就是“人自己对人生的意义的看法”,主要表现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通俗的讲:理智的人,做任何重大事情的决定,基本都是权衡选择的结果,在选择的过程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不能违反的规则,什么是可以背叛和违反的,这些东西在心目中的位臵,构成了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举例:比如一件事,我认为错,你认为对,这就是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

篇1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摘要】: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才能让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无疑是让当代大学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 个人利益 价值目标 社会核心体系

【正

文】:

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价值不是实体或属性,而是代表了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将人生置于价值的视角下考察,意味着将个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加以评价,人一方向是以个体的方式生活着,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的形式生活着。人类存在形式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人生价值关系的二重性,即自我与生活实践和社会与个体人生的双重价值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物质价值和人生精神价值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当一个人进人青年阶段,具有了较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就会开始思考人生问题,选择人生目的。形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通过提出并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的问题,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要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准确地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需要确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究竟是什么?人生价值的评价是否存在一个客观标准?显然,要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得深人到人生价值的内部,对其木质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要达到对一个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就要对事物内部矛盾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本质就是关系,这是世间万物普遍的辩证本性,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例外。深入了解人生价值的本质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生价值的不同方面及其矛后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心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又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党员,能够先人后己,先国家后集体,处处为他人,处处为集体。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能够以大局利益为重,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十分优秀。另一些大学生却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还有一些大学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少数学生不讲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犯罪的道路。当代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于是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超前消费。有些人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挣钱的多少,成为这些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的主要尺度。

三、总结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经济、政治的,也可以是道德、艺术、科学的。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所以个人能够在很多领域中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由于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所以个人越是能不断地创造,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也就越有价值。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和承认,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之前,就无法衡量他的社会价值。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价值关系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在具体评价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时,就可能受到阶级偏见的影响而歪曲评价他的社会价值,甚至发生完全相反和对立的两种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罗世钦

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成力

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

王锐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 4.《人生价值的结构》

靳安广

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篇12: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情境创设的目的: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生活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教学中的情境首先要反映真实的生活。如《冬去春来》一课的教学,我首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去找春天,将学生们真正带到充满生机的春天。

情境创设的意义: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到知识,并且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实践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典型的情境,如:《大自然的力量》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洪水、地震的破坏性。多创设典型的情境,能让学生看到社会事物中的不同方面,以后走入社会,能很快融入到社会中去。

篇13: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一、从中国梦的构成内容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这个梦的实现, 必须有着坚实的支撑, 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 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 也要有强大的软实力, 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等。

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莫过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凡是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一席之地的民族, 必定在思想文化上既对内具有强大的渗透力、感召力, 同时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 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凝练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最鲜明标记, 因而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是完全一致的。

二、从中国梦的保障要素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

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 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 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于它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能最大限度整合各利益相关者及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发挥激励其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团结奋斗的作用, 因而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任何远大的理想变成现实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又一个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定然出更, 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 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 尤其离不开强大思想保证和坚实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的保证和支撑作用。为什么呢?因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应体现的基本价值理念, 把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价值追求, 把个体和集体、整体的利益追求更好地联结起来, 更加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个体的价值目标, 为治国理政树立了应遵行的价值准则, 同时对提升公民个体的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

三、从中国梦的实现要求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不可或缺的必由之道

中国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体现了一个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 以及所追求的价值理想, 是中国精神的塑造者, 是中国力量的引领者, 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力量。因此, 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关系, 对于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的传播和践行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和实践。当下, 中国梦是引领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幸福生活的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培育和践行是与中国梦的追求和实现紧密相连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既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强大硬实力上, 又体现在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深厚软实力上。历史和现实表明, 以价值观为代表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能够屹立世界、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 是文化、思想在价值理念上强大渗透力、影响力、辐射力的具体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述, 是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上的鲜明标志。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 也是共建共享中国梦的精神保障。

四、从中国梦的引领力量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无论是国家层面、民族层面还是个体层面的中国梦, 其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是当代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如果说, 当代中国的发展, 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做出的价值选择紧密相连, 那么,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必将与中国共产党引领亿万人民建设的精神家园不可分割。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 塑造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持续团结奋斗, 构成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进步须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五、从中国梦的推进过程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不可或缺的实践要求

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的中国梦,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 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中国梦从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 深入头脑、心灵, 进而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人是有思想动物。只有被人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思想, 才会具有恒久生命力。任何思想都非凭空而来, 不会轻易在人的头脑和心灵扎根。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说服力应该来自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在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同时, 也将逐步彰显强大生命力, 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 使人们更自觉地认同和遵循, 进而转化为更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实现中国梦有机融合、同步推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的过程中才会越来越接近。坚持“三个倡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身并非最终目的, 而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因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与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 从团结、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高度来谋划、来推动。而要坚持做好“三个倡导”, 三个层面都应当解决“做”和“说”的问题。

一是要切实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中国梦这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宏伟梦想, 实际上联结着无数中国人平凡而真实的“小梦”。实现中国梦, 需要团结动员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做好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要求, 成为制定法律法规、制度设计、决策部署及实施公共管理的价值准则, 体现于经济社会各方面政策措施及其实践之中, 这方面可做的还很多。

二是要切实解决“怎么说”的问题。价值的主体、先进价值观的承载者、体现者, 都只能是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 除了做好常规的理论宣讲、思想教育, 还应重视发挥文以载道、文以释道、文以传道的优势, 多做“以文化人”的隐形、软性教育。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进程及个体命运变迁等方面的典型事例, 善于用艺术的形式把深刻的大道理和贴近百姓的小道理结合起来讲述好、传播好, 使人们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感受到真理的魅力, 更加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构成内容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 是中国梦的保障要素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 是中国梦的实现要求不可或缺的必由之道, 是中国梦的推进过程其不可或缺的实践要求。

篇14:1 为什么说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统一战线;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68-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在价值领域和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选择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兴国之魂,统摄和支配着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统一战线决定着统战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占据着极其特殊重要的地位,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会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因此,在统一战线中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形成及发展的必经过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统一战线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巩固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一、统一战线的内涵

“统一战线”一词源于战争时期,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阵营,即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我们现在常提到的统一战线,是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也是本文所论述的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通过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在特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政治联盟,进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及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由于所处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期统一战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巨大的包容性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成极其广泛,既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又包括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中出现的新生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既包括大陆范围内各民族、各党团、各阶层人士,又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虽然统一战线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却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种地位使其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和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不受具体利益的影响,不会出现因某特定利益而使决策有失公允。

(二)主体的多样性

新时期统一战线尤其强调“求同存异”,以便在最大的范围内联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我国大陆地区,只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不管是属于哪个民族、即使是信仰不同,都能在我国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不同的意见;而在大陆以外的地区,只要不破坏民族团结,不破坏国家统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要积极团结争取。这样才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而且把政府关注的问题畅通无阻地表达出来。

(三)价值的多元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而且都在统一战线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统一战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应尊重其他党派或团体的政治理想,尊重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图腾信仰,尊重并保护价值的多样性。

(四)鲜明的政治性

统一战线的政治性表现在它拓宽了政治参与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政治参与平台,为统一战线主体表达其政治愿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保障了各个阶层都能参与进来,利用多种政治资源以便能充分、广泛、全面的收集广大群众的政治意见,并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各项政策和和政治行为更具有民主性。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该地区的文化需求,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在一系列扶持措施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援疆项目等),地区经济和综合实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地理位置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旦这种差距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时,会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民族地区若要实现经济发展,则须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激发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才能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凝聚力,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一旦缺少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不论是先进文化还是落后文化,不论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摩擦和冲突,使当地的文化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所以,必须要在当地建立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可谓应运而生,它恰恰可以被多种文化认同,同时可以引领多种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由此可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认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色。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将其贯穿于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其引领多元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作用,通过“三个坚持”来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文化及价值观念在尊重多样化的理念下提升其文化认同感。

(三)是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理论武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民族分裂前沿阵地的地位。但是,随着当前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西方分裂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不断地进行渗透,这必然给民族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地区安定有序是整个国家稳定、社会和睦的重要保障。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必须重视民族的和睦团结和边陲的安定巩固,其关键就是须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及自豪感,而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是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营运而生成为了民族地区化解矛盾、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全面发挥统一战线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统一战线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也是当前现实的需要。而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统一战线的工作目标、政治方向、基本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只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可以及时准确的判断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就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发挥统一战线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先决条件,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统战成员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指导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诚然,作为独立的个体,人类思想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一元化,然而思想多样性是一种社会常态,但这种社会常态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相互排斥。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应尊重人类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因为只有包容并尊重这种多样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去团结不同的群体,更好的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同时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目标。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民族团结与各党派团结的主要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统一战线发挥积极作用的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乃至以后很长一个阶段,都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也迎来了众多的挑战,这也在召唤统一战线发挥其协调能力,发展和维护各民族团结一致,促进各民族间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经过历史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共同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选择,“为正确处理我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确保各党派合作共事、各民族和睦团结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三)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是统一战线树立和践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少数民族比较多,不同的民族地区一般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同胞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强统一战线的实践性。统一战线从战争时期发展到现在,经过了多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确保统一战线的活力,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不能僵化固守,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统一战线。要尽力做到推陈出新,尤其是在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各种民族矛盾时不要千篇一律,注意积极探索新的规律,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与解决问题,以促进统一战线的实效性及与时俱进的前沿性,促进统一战线发挥更加强大的积极作用。

(四)传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准,“八荣八耻”是其主要内容,统一战线在发挥参政议政功能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道德准则,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统一战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底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很多新阶层,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民族地区思想文化的碰撞与摩擦,尤其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统一战线在发挥服务功能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的服务于各民族人民,提升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在求同存异及尊重差异化的原则指引下,加紧与各民族间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的尊重与维护民族地区的不同信仰,照顾不同利益群体,保护其各自的利益,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维护安定团结贡献力量。

总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研究,深刻揭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民族地区的社会成员,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贡献。民族地区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一战线建设,才能够科学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人民网,www. People. com.cn,2013-3-17.

〔2〕李斌.论在统一战线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10.

〔3〕林仕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历史与逻辑[D].南京大学,2012.

〔4〕陈晓晖,于威威.统一战线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5).

〔5〕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6〕廖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探析[J].学术论坛,2011(04).

上一篇:县委书记在全县政协工作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法与和谐社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