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2024-04-11

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精选8篇)

篇1: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答:

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它的基本特征: 首先,具有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其次,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那么什么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与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

统一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篇2: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从理论上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深入思考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所谓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人类对几千年来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理想的一种延续,是在否定不完美的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平等、更自由的合理社会的理想价值诉求。社会主义不仅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演进,而且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飞跃。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其中,核心价值以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为基础,是对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对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并蕴涵在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之中,通过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而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又体现着核心价值,以核心价值为指导和灵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失去了现实性,价值观念系统便无法在现实中生存;失去了理想性,以日常生活遮蔽、否定最高价值,人类将永远不能获得最终解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的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一种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居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主义运动到社会主义制度,期间经历了数百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奋斗,形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念。这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也有形形色色的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与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它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核心价值和具体价值表现出来。

篇3: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主体内容,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基本遵循,必须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融入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本文将谈谈笔者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些心得体会。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4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4个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职工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和目标任务,对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通过系统的学习,笔者深刻认识和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端正社会风气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现了我们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旗帜,将极大推动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思考和建设,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统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和意志,为构建和谐桂西公路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 周密部署,精心指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1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员、干部学习践行的全过程。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才能更好地引领本部门、本单位的社会风尚,带动年轻人效仿。

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的有利契机,也是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激发内生动力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检验。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肃而宏大的主题活动中,如何才能达到“展示公路人”的效果呢?搭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新平台,开展一组特色鲜明、贴近党员群众需求的主题活动,都是党组织建设的重心。但是,不能以活动来淹没甚至代替工作,搞有形无神的活动,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把“魂”立起来。

桂西公路管理局党委根据桂西地处中越边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充分挖掘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各民族和谐、团结,有着光荣伟大的革命传统特点,在凭祥公路管理局等9个基层党组织中实施创建“桂西公路管理局中越边境公路党建示范长廊”工程,要求每个单位打造一个亮点或品牌,最后由点连接成片,形成“党建示范长廊”。这些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主题品牌,丰富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开展。

“党建示范长廊”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响应,它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创先争优、带头服务职工、带头维护稳定、带头弘扬正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充分激发自生动力,切实增强公路广大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当前,大多数公路系统党员干部能够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入党宣誓时的庄重承诺,在公路建设的大潮中积极发挥“双带”作用。但也有极少数党员,忘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参加党组织安排的各种活动,不完成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混同于普通职工群众,见利忘义,做出了有损于党、有损于社会的不良行为,败坏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因此,桂西公路管理局在开展“创先争优”和创建“桂西公路管理局中越边境公路党建示范长廊”活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切实增强广大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3.2.1 树立典型,增强党员荣誉感

桂西公路管理局党委围绕“一覆盖、一活力、一格局、一保障”的目标任务,积极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多年来,桂西公路管理局共培育树立了16名省部级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掀起“学身边劳模,立岗位建功”主题活动,同时,拓展实施“一个党组织一个好品牌”“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干部一个标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等工程,逐步形成“争当先锋、争创先进、争做优秀”努力建设和谐文明桂西公路的浓厚氛围。活动中,我们为在岗党员制作了统一的上岗牌,并在工作期间实行党员“亮牌上岗”。同时,各单位统一制作岗位标牌、党员胸章、活动流程图等,建立党组织书记责任制、党支部跟踪考评制、上岗党员定期述岗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报刊、公开栏等方式,大力宣传在岗位作出贡献的优秀党员,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努力营造争当先进、争当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开展设岗定责、设立党员标兵示范岗、“五个争当”、“三个最佳”优秀党员评选活动,让先进党员脸上有荣光,让后进党员脸上发热发烫,真正评出先进的,评醒中间的,评急落后的,让党员服气,让职工群众满意,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3.2.2 设立学习阵地,增强党员归属感

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规范班子建设、规范局务管理、规范队伍建设、规范阵地建设,突出抓好后进单位的整顿转化。一是开设党员学习专栏和学习交流阵地,制作宣传板报,建立完善了职工书屋,并在办公楼走廊等场所,悬挂职工创作的书画及摄影作品,形成了文化长廊。在美化办公环境的同时也能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让职工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尽情浏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有利于培养职工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和陶冶职工的高尚情趣。二是在全体党员中深入开展公开承诺上墙活动。为使承诺事项落到实处,在全局范围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征求职工意见,了解群众所盼及一线职工生产、生活存在的问题,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解决实际问题的承诺的主要内容,力求承诺事项惠及群众,促进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党组织、党员承诺内容上墙公布,接受职工的监督,使广大党员知其责、晓其职、尽其能,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公开践诺,以实际行动履行承诺。保证基层党员参加活动有固定场所,开展工作有组织支持,遇到困难有组织关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党员的归属感。

3.2.3 激发为民服务动力,增强党员成就感

坚持“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党建工作思路,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构建服务基层平台。建立民情日记、民心联系卡等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推行公开承诺制、民情恳谈制,开展志愿者队伍爱心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基层党组织把创先争优活动与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兑现对党员群众做出的承诺,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开展承诺服务实践,通过“党员服务日”“党员承诺周”“党员奉献月”等形式,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工作岗位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让党员在践诺过程中感受为职工群众办事的快乐,在职工群众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笑容中享受成就事业的喜悦。

篇4: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58-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就要充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就要大胆借鉴西方文化;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就要面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 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就要充分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 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举其要者主要有:

(一)是“中和”“仁爱”思想。“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最古老、最持久、最本质的思想传统。“中和”一词的含义,是指按“中庸”的标准去做事、去处理一切关系,就会达到处处“和谐”的状态。有了“中和”和“仁爱”的思想,就必然会与人为善,就会推己及人,就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就会使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每个单位、我们的整个社会,都充满祥和和欢乐,充满友爱和情谊,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了“中和”和“仁爱”的思想,就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就能够正确对待名利和一切身外之物,就能够做到“自知者明”,就能够做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就能够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就能够实现身心交泰,就会成为一个与人与世有益的人。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二)是“修齐治平”和“自强不息”的思想。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他人、社群甚至自然界所负有的责任,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我们自觉地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勇往直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价值。

(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家、国视为一体,始终把族群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萌生发展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就要大胆借鉴西方文化

我们说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民族特性的价值体系,不能局限于中华文化本身,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核心价值体系即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碰到的最直接、并共存于现时代的一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正确对待和批判借鉴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对待西方近现代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既要肯定其进步性、现实性的一面,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要进行彻底批判、坚决斗争、实践超越,揭示其在阶级性质上的虚伪性、反动性和话语上的霸权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套既大胆借鉴又科学超越西方近现代核心价值体系的、站在人类文明和价值观形态制高点的、具有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加快构建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就要面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是面向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是价值观念生成的源头活水,价值观念不仅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要廓清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诸多纷争,就必须面向实践,实事求是地考察并理解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应当到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当代中国语境提出的,因此,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不仅要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更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二)是深入生活,特别是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深入生活与面向实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深入人民大众生活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要求。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要善于结语、概括、吸收来自人民生活的价值观。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北京精神”、“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都是人民共同凝练出来的来自人民生活的崇高价值。

(三)是遵循规律,特别是价值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发展文化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样,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价值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因为严格说来,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凝练都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尽管精神生产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水平决定的,但是任何思想、观念一旦从物质生产的纠缠中超越出来,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力量”,它力图沿着自身的逻辑发展下去,并反过来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也可能在思想领域“拉第一小提琴”,有助于我们理解价值观念的相对独立性,更提示我们要遵循价值观念自身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万舒全.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个向度[J].《高教学刊》2015 (14)

篇5: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分)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篇6: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应对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复杂形势与时代要求的需要。

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中,经历了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在19世纪30和40年代,发展到顶峰时期,其代表人物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自其诞生就有着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价值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方法,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更是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无论从一种理论、运动还是一种制度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们的解放息息相关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现这种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要方式等作出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在这些论述和阐释中,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等问题,但他们的理论论述和阐释勾勒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蓝图,如为绝大数人谋求利益、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本质。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一国实践成功结合起来,成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变成一定现实的开拓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列宁在复杂而又艰辛的环境中,在汲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苏俄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注重商品经济与市场、建立新型民主制度、由人们自己管理社会、造就共产主义新人等思想,开启了落后国家坚持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新思路。[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2期,第133页。]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指导地位,树立起全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体现在公有制、有计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民主集中制、党的领导、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等这些概念之中,对其它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极大。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诞生了新中国。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底蕴,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主流的价值观,用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并向广大民众宣传和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政体,彻底、全面地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经济、政治、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方面掀起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此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激起全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并形成高度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公有制、计划经济、大集体、人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无私奉献、共产主义新人、斗私批修、反修反霸等成为此时期不同阶段的主体价值话语。显然,在“左”倾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曾带上了“左”的色彩和局限。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人民服务、民主、自由、文明、富强、共同富裕、公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公平、正义、法制、法治、德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创新、以人为本、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概念,凸显了此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基因。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有何联系与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本质有何不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是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及时回应。

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除了为其国民提供繁荣发达的经济基础之外,还要为国民树立和弘扬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大人民群众总体上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改革开放引发的经济建设大潮,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促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嬗变。一些过去曾经洗涤过的腐朽、落后、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恶习重新泛滥。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乱象。具体表现如下。(1)拜金主义风气盛行。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中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大潮中,一部分人滋生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拜金主义是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中国竟成为了世界商品造假的大国,各种假冒伪劣产品、食品、药品大行其道。尤其各种“地沟油”、“毒大米”、“毒奶粉”、“假酒”、“注水猪肉”等劣质食品,以及“美罗华”、“赫赛汀”、“特罗凯”等各种假药,不仅骗取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而且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磨”,大肆买官卖官。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甚至有极少数有些贪官、“土豪”以睡在钱堆里为乐,或以燃烧人民币为荣,寻找所谓的快乐刺激。显然,拜金主义已经扭曲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和灵魂。(2)奢靡享乐主义盛行。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发展。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文明的提升。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奢靡享乐主义让人们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和肉体上的快乐,容易使人们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因此,享乐主义滋长和蔓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只能滋生虚假繁荣的毒瘤,助长玩物丧志的风气,严重地腐蚀了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3)诚信缺失,社会道德滑坡。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重道德、讲诚信的民族。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曾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周人最早提出“明德慎刑”、“为政以德”的理念。唐朝时《唐律》最终确定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治方略,并为以后历代所尊崇。以德为先,诚实做人,一诺千金,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优秀美德。但是,改革开放中各种良莠不齐的东西促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少部分人出现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行为无德的行径。近些年,“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各种“艳照门”、“一夜情”,频发的“到此一游”,无不拷问着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和个人修养。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佛山“小悦悦”事件,无不让每一个有良知的国人备受心灵的煎熬。各种媒体的“炒作”、网络“水军”的“灌水”、不良大V的无良言论、“公知”的虚假道德批判,无不在兴风作浪中愚弄和欺骗着每一个善良的国民。追捧“干露露”、“湿露露”、“裸模”、“裸星”,崇尚“一脱成名”,无不让天下的父母和孩子担忧和迷茫。当前,我们的社会似乎陷入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信任缺乏、人人自怜的危险境界。因此,整个社会价值秩序的纠偏和重建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急需一套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加以引导和扶正。(4)社会浮躁,个人理性不足。一个社会的文明、稳定和进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需要用一套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文明的秩序和公共行为准则。我国的改革开放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自由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每一个个体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的反应及其方式迥然不同。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和部门发展不平衡较为突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其差距有的也是较明显。在此背景下,有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者,有道德堕落、观念扭曲者,有腐朽落后思想文化沉渣泛起,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暗中滋长。[《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人民日报 》,2014年2月17日,第1 版。]社会中出现了一种理性不足、风气浮躁的怪相。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富二代”、“官二代”的言行举止令人惊愕,“我爸是……”成为一时的躁动。各形各色的“段子”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等新媒体。“仇富”、“仇官”现象愈演愈烈,盲目指责人家“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各种思潮暗流涌动,各种反党反政府言论无端受到大肆追捧,甚至出现凡是党和政府提倡的,都坚决反对的现象。一些偏激的“反日”、“反美”的言论和行动以“爱国”主义名义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橫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一个社会的文明与成熟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成熟程度。社会的文明和成熟,是建立在个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水平和成熟程度之上。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当前,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进步,需要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需要理性的思维和行动。这就需要用科学的价值观来指引和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之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促使了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既给中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使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政策的偏向引起较大的不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增大;民主法制不健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亟待完善;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冷漠现象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损;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日益频繁。在诸多影响社会和谐的要素中,腐败、贫富扩大、就业、教育公平、社会诚信、道德滑坡、医疗保障、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诱发,都有可能危险到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这不是改革开放本身之错,而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是执政党及其党员干部,能否敢于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能否科学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广大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就是体制性垄断而导致的腐败,以及因民主、公平、公正得不到保障而产生的新的不公。人们担心改革开放将偏离邓小平当年提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是对人们的担心和不满的有力回应。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西方,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是由“人民”和“统治”两词构成,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光大了古希腊的民主含义。比如卢梭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密尔提出,最好的民主形式是代议制民主。现代西方思想家们对民主作了进一步阐述,比如哈贝马斯重视和强调程序民主等。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马克思指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其特点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而“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281页)所以,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和谐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和谐观念出现得很早。《周易》中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惠施宣扬“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等。在西方,“和谐”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指事物之间最佳的结合,如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的最初的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社会领域。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提出“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指出,和谐是包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标志着通过消灭阶级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境界。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程,消除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弊端,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未来的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全面协调统一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努力推进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公正的思想。《礼记》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庄子也说:“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在西方,柏拉图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平等”。近代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平等论”,进一步宣扬了古希腊的正义思想。卢梭提出,公正就是公意,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西方现代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对公平正义的研究。比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公正的本质在于社会制度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仅仅追求公正是远远不够的。公正需要历史的依据,一旦忽视了历史精神和历史依据,对公正的追求和理解就会陷入“永恒公正原则论”和“乌托邦空想论”。与这些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在他们看来,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同时,还注重把公正理论的完整性与开放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人发展与深化公正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自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规定和要求。《论语》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对自由的理解。老子的“为无为”、庄子的“逍遥游”,则典型地表达了道家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到了近代,自由概念被运用到政治领域,出现了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观念,梁启超就明确指出:“人人于法律内享有自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个人无所顾忌的放纵,而是与遵守社会生活规则和法律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早期,自由主要针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权,旨在解决人权与神权的冲突。18世纪末以后,自由主要是针对国家和政府的强权和过多干预,旨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所有这些关于自由的思想,要么是主体服从于客体,要么是主体的精神具有无限能动性,都具有片面性。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根本上克服了这种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与“人类解放”联系起来,不仅将其作为个人发展的尺度,而且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只有在扬弃了以往剥削社会的强制劳动和固定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固定分工之后,人们才能实现“自主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匮乏现象严重,一小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旨在应对并且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和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境界。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规定和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也为每个个体即每个社会公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培育和塑造新型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体公民的一种道德和伦理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价值主体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价值主体分别是国家、社会、个体。马克思说过:“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1页)因此,要把提升每个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官德建设,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神圣职责。

篇7: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研究

摘要

国家的整体建设是以各行业的发展为构成,离不开各个系统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公路行业也应当建立起具遵循国家整体价值指导,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共同理想,以热爱公路为核心的公路精神和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公心精神,责任和谐的公路。是全国公路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公路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公路文化假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公路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公路文化建设的责任道德与和谐行为。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建设 科学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我们的领导者敏锐地发现,现今形势下的中国亟须建立起顺应时代发展,却又不失民族优良传统的价值观,这种观念须得能团结各民族,惠及全体人民;须得能抵御文化侵略,树立国家品格;须得能让中国长治久安,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科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必然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走向高速深入、繁荣昌盛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关于中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讨论不绝于耳,也因为一位德国政治家的话,而使得这种讨论被推向了关乎全民族全中国荣誉的高度。的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直接指导并规范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也不可或缺地成为了其在国际竞争中明确角色、端正立场的重要因素。然而,想要对外输出有影响力的、左右世界文化进程的价值观,则必须先在本国内建立起可以助力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系。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民族众多,思想多样的国家,我们崇孔孟、尚理学、追马列,经过千百年思想斗争与融合的锤炼,中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一种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处事原则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是中国人较之他国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民间独立于法律却又对法律进行积极补充的道德规范,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团结沟通、相互借鉴的紧密纽带,也是数千年来帝王君主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守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我们的领导者敏锐地发现,现今形势下的中国亟须建立起顺应时代发展,却又不失民族优良传统的价值观,这种观念须得能团结各民族,惠及全体人民;须得能抵御文化侵略,树立国家品格;须得能让中国长治久安,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科学命题。这个命题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必然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走向高速深入、繁荣昌盛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二、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

国家的整体建设是以各行业的发展为构成,离不开各个系统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公路行业也应当建立起具遵循国家整体价值指导,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共同理想,以热爱公路为核心的公路精神和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公心精神,责任和谐的公路。是全国公路职工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公路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确定了公路文化假设的方向和目标,揭示了公路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规定了公路文化建设的责任道德与和谐行为。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这是公路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之本,也是构建和谐公路和建设公路文化之本。这就要求公路行业的价值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公路建设、公路服务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用爱国的民族精神充实职工思想,树立宏伟远大的爱国情结,并依靠人才优势,顺应时代精神的进行大胆科学的创新改革;除此之外,要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公路行业的价值体系中,使行业内部形成自律、廉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竞争体制。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公路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这个价值体系中关于“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共同理想,应是全国公路职工共同选择、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公路文化建设以及和谐公路的构建,都应把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共同理想作为基本内容,这样才能使公路建设和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使全国公路职同心同德、合力而为,以实现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的共同目标。身处西部的重要省份陕西,未来的公路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陕西省交通运输“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陕西的公路交通行业要通过实现明显扩大设施总量,更加完善交通网络,持续提升养管能力,合理优化运输结构,明显提高服务效率,不断增强应急保障,日益增加节能环保,并显著提升创新能力的目标下,基本建立起“能力充分、服务优质、运行高效、安全环保、管理先进、保障有效”的交通运输体系。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指导,亦不能背离公路文化建设的方向。只有在卓越的文化建设的保障辅佐下,公路行业才能在创新发展和开拓进取中以端正的姿态高歌猛进。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揭示了公路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动力。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中的热爱公路为核心的公路精神和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公心精神是全体公路职工的行为动力和工作标尺。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要求公路职工在热爱公路事业的基础上,用开拓的眼光,顾全大局,以实现公路行业与国家经济共同繁荣的目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是国家的根基与命脉,是一切经济发展的基础,公路行业应当致力于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建设,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与服务;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是公路行业从业人员日常工作的重点,出行的难易程度最直观的反应了国家公路的发展水平,所以,安全便捷的交通是热爱公路、公心精神的最直接表现。

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文化建设的责任道德。此体系中的责任与和谐,是公路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吗,发展现代公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水平的提升,需要公路行业各部分通力合作,协力解决各种困难,相互支持、相互谅解,以保证行业内部的和谐,从而为行业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环境。而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协调,则需要提高责任道德的认识,使公路行业在国家各行各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三、公路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科学实践

文化水平是价值水准的直接体现,公路行业的文化建设应从基础道德建设入手,结合行业特点,逐步深化,以实现公路行业内的良性竞争,外部的和谐发展。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个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所以,不论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是建立公路行业的核心价值观,都需要每个人、每个最基本单元的自觉、自律和自省。而个人的自我道德培养和价值提升,则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公路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了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熟悉国家公民道德的实施标准,提高认识,逐步形成崇高的个人理想,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次,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公路行业应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制定出有约束力、有鞭策力、有科学赏罚机制的管理制度,让行业内部形成廉洁、积极、团结的工作氛围。在公路建设及服务中,应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细致的行业内部规范,以保障公路建设的高质高效,保障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最后,公路行业的文化建设,应与国家大环境的思想文化建设相呼应。行业的文化建设,应有服从大局、为全局服务的意识,所有的道德实施方案和文化建设计划都不能有悖于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公路行业的文化建设,应是具有行业特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长久的文化事业。

四、结束语

篇8: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界定

为了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两者间存在何种联系予以理清, 必须首先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几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自这一概念提出后, 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全会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部分内容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 此外还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 在2007年末召开的十七大报告中, 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收录至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一定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其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自发追求, 一定要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途径, 充分发挥引导社会主义思想潮流的作用, 提升社会主义环境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问题,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联系当前的社会新形势对发展方向作出了明确的阐述, 指出要加强学习,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思想发展潮流中的作用, 提升社会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综合价值体系中处于最核心、最关键的地位, 不但有利于突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整体特征, 还能够指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还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上四部分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他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指导, 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还要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类文明, 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积极力量, 并将其进一步整合, 才能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中华民族的奋发向上提供精神力量,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顾名思义, 指的是处于社会整体价值观体系的最关键位置, 并且起着指引性功能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根本、最中心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基本、最牢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阐明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阶段逐步产生、成长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及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为提供导向和行为准则, 从根本上影响着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了定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三个倡导”,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精辟的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个倡导是从国家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发展方向上的追求;第二个倡导是从社会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价值引导上的追求;第三个倡导是从个人角度上提出的, 反映了道德标准上的追求。这三个倡导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概念, 它们相辅相承, 共同完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方向上的统一, 同时顾及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价值诉求。这些词语不但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诉求, 而且囊括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不仅从精神角度有着指导意义, 而且有着执行的可操作性, 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了创造性地论述, 体现出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解, 反映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的中国共产党, 一定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出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密切联系, 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彼此分别。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不但是彼此结合的, 并且有机统一。

(一) 相同之处

1. 二者本质相同。

从本质上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 二者联系紧密, 都鲜明地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信仰的一贯追求, 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物质领域;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领域, 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是后者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 后者如果失去了前者这一重要前提, 就无法获得发展。反之, 后者又处于前者的核心位置, 也是这一思想的系统总结, 它能够为后者提供发展方向, 同时也是构建前者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后者通过前者反映出来。

2. 适用范围相同。

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二者同属于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二者在外延上也是一致的。同理, 前者包含四种不同的内容, 而后者也包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后者具有多样化特点, 构建后者等同于构建前者。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 前者是从外部架构入手, 强调在实践上的操作性, 倾向于更加直观的结构及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瞄准的是人们的精神观念即精神层面, 突出了对社会主义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倾向于在根本价值理念上的建构。

3. 二者目标一致。

后者属于前者中的一个方面, 同时, 后者也是前者的体现。构建前者必须首先要构建后者, 如果前者缺少了后者, 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以及关键, 呈现出混乱无序、繁冗拖沓的特征。正因为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社会主义性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 因此说构建后者与前者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统一体, 两者的目标一致。

(二) 不同之处

1. 内容迥异。

与后者相比, 前者具有较为具体的内容, 而后者抽象化特征更明显。后者由四方面内容组成, 分别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此外, 还有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的荣辱观以及紧紧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民族精神、富有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十八大报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高度概括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对象不同。

前者指的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标准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反映出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 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总体价值观念, 属于后者的高度凝练。

3. 功能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中,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心价值体系, 它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提供发展目标和发展形式,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的地位。只有在前者的正确引导下, 社会主义文化才不会偏离了方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更加精准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之不但更加浅显易懂, 而且更易于指导社会实践,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二者辨析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者密切联系, 同时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 明晰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 更是要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将二者的构建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才能引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架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而且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切实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关于二者的新目标、新精神, 但是不可否认, 有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甚至认为二者完全相等, 事实上, 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同点, 同时又相互区分。理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二者的异同, 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不同环节中自觉地融合前者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前者教育, 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006-10-18

[2] .新华网.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_6938568.htm, 2007-10-24

上一篇:初一抒情散文 : 弯月100字下一篇:各办(所)主要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