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中的情感把握

2024-05-07

声乐学习中的情感把握(精选四篇)

声乐学习中的情感把握 篇1

声乐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 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声乐艺术的情感, 是歌唱者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 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 通过表情的动作、声音的力度、演唱速度、声音色彩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传达出来, 同时使观众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情感的产生, 离不开歌唱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冲动, 离不开歌曲的情感及这种情感引起的艺术欣赏者的激动, 这就是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歌唱是情感的产物, 艺术则注重形式, 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像说话一样, 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歌曲都是反映对社会、生活、人、事、物的态度, 由于态度不同、歌曲不同, 演唱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

一、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 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 包括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 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 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 二者联系紧密, 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歌唱者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 更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 只有做到声情并茂, 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1. 歌唱的情感审美受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

人不但有情感, 而且情感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 但无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 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声乐艺术美作为生活的反映, 作为一种观念和形式的美, 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会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 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 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 这是感染观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

2. 歌唱的情感审美力求表现真实性

也就是说唱歌要有真实情感。所谓真实情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 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标准程度, 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感情相互对应。因此, 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 使歌唱充满真实情感, 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实情感的表现, 是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 进行艺术创造, 刻画和塑造感人艺术形象的情感表现。

3. 歌唱的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

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 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和思维所作出的各种反应模式, 是人的体验伴随着内心的活动所感觉到的东西, 情感之于声乐艺术中就如同神韵之于人类生活的一样。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 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 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 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 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只有精神活动有了审美愉快, 听众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对听众的审美感受有所了解, 歌唱者的歌声才可能有效地打动听众。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 一个出色的歌唱者, 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能力, 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与欣赏水平, 他既是一个歌唱家, 又是一个审美家。

二、声乐艺术中的情感把握

声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 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唱来体现, 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 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一首好的歌曲的诗词和音乐必须被歌唱者唱活才能使听众充分感受。因此, 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质, 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1. 内涵的理解

所谓内涵, 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 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 先不要急于唱谱, 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 以便从中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每一首歌曲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 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 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 感受越深, 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浅, 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少学唱的人, 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 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 不看小说不看画作, 不读诗文不听音乐, 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 视野不开阔, 知识不丰富, 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 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声乐作品要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享受, 关键就在于歌唱者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 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2. 意境的想象

意境的想象, 就是要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 演唱者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 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活动画面, 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 变成作品的主人公。换句话说, 就是要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得很具体, 那么你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 想象和意境会很快帮助你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来, 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 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 这样就会达到情真意切。歌唱者解释音乐的能力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 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 “灵感”也就越活跃、越丰富。因此作为歌者, 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 去感受生活, 从而增强自己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3. 风格的掌握

音乐是无形的时间艺术, 而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间艺术, 因而它们的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一目了然。一个歌唱者的文学修养, 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 因为风格的形成, 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的。成熟的歌唱家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能把音乐的全部涵义让听众“一耳了然”。

4. 技术与艺术

技与艺, 即声与情, 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 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 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的, 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 不仅指全部身体, 而且包括灵魂。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叩人心弦的完美艺术, 就是说, 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 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 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成果。声与情是辩证的统一, 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 在平时的训练中, 都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 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 使声、字、情成为一体, 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

只要歌唱者把握了以上情感的理论特征及实践技巧, 就能准确到位地把握与表达出歌曲应有的情感。

摘要:如何把握与表达声乐艺术中的不同情感, 是一名声乐学习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一名歌唱者要正确把握及表达声乐艺术中的情感, 除了对作曲家、作词家所处的时代、它们的个性特点及乐曲歌词所产生的背景要有所了解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把握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及歌唱者的演唱技巧与表现方法。

关键词:音乐艺术,歌唱情感,审美特征,情感把握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2]李晋伟, 车晋援.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1998.

[3]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6.

[4]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

试论声乐学习中的情感培养 篇2

关键词:声乐;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96-2

声乐,是歌唱的艺术,是一种把音乐通过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表演艺术。作为音乐本身来讲它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擅长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歌唱艺术则是由歌词及音乐内容相结合起来,由歌唱家通过自己的处理进行二度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众所周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最能够抒发我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情感的表达也是音乐最重要的内容。而在音乐艺术这个大环境下,情感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声乐艺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我们可以最直观的把声乐表演理解为“声音”和“表演”,往往大多数人把重心放在了追求一种声音的质量,而忽视了对于音乐情感的表现。这就造成了这种现象:很多时候声音没问题了,但演唱的时候太苍白,没有感染力,无法与听众达到共鸣。这就是在声乐表演中缺乏情感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说声乐艺术中浸润着情感的元素呢?声乐艺术离不开情感,情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们演唱一首作品的时候,情感的投入比音色的纯美更重要,纵有好的音色,但不能抒发歌曲的情感,就不能达到歌曲所要表达出的内涵,也就失去了演唱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科学的发声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基础,而情感的注入则是精髓所在,只有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会打动别人,使听众受到感染,产生共鸣,进而体验到所表达出的情感。总的来说,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是歌唱的最终目的。

一、如何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因素呢?

首先,理解歌曲背景。当我们拿到一部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该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以及所处年代的历史事件等一系列的社会大环境。以了止作词、桑桐作曲的《天下黄河十八弯》为例,这首艺术歌曲被誉为是中国版的《伏尔加河船夫曲》,作品寓意着劳苦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不单单要把字面意思唱出来,更要深层次的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将自己设身处地的融入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样才能适当的把握作曲家的情绪,才能更好更贴切的表现出歌曲带给人们的感觉。当然对于国外歌剧的咏叹调也是如此,首先要对歌剧的作曲家的生平以及所处年代做个了解,然后对创作这部歌剧当时的时代背景做大致的了解,对于歌剧内部各人物的形象塑造,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这样,在演唱时,才能控制内心的情感来表现出作品所要展现出的内涵。

其次,语言的表达与吐字准确清晰。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相互融合的艺术,学习声乐,就是借助语言将音乐进行艺术化,借助语言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情感更加确切的加以说明,更直接的让听者感受到音乐的中心思想。由此可见,学习声乐并不是单纯地掌握声音的技巧,同时还需要把握语言的规律。歌唱中,准确的咬字和吐字是表达语句和思想的关键,在声乐演唱中,很多人只注重了歌唱的技巧及追求声音的质量,却忽略了咬字和吐字,导致演唱时语言不能够清楚的表达,使得观众“听不懂”。为此,清晰的咬字与吐字训练对于歌唱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演唱的作品分为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中国作品很多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带有不同的方言,这样就更要注重咬字和吐字时的准确性。而外国作品因为不是母语,发音上势必会有所困难,这样就更加需要演唱者静心的查阅单词的意思、音标发音、重音等等。所以,在平时的歌唱中,不单单要把握歌词的意思,更要重视语言的语感、重音、语气、双辅音等发音的准确性。

再次,在识谱视唱时熟悉旋律。当演唱者拿到一首作品时,应该熟悉谱面,通读歌词,识谱视唱,把旋律唱出来,同时将歌词带入旋律中唱谱,并选择一些歌唱家的音频资料来试听,感受歌唱家对于歌曲的把握。当下很多演唱者在拿到一部新的声乐作品时,往往先听一些音像资料,来临摹跟唱,这样虽然能勉强的把歌曲学会,唱出来,但演唱的质量就不敢恭维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在没有仔细的掌握谱面细节包括节奏、强弱、速度、内容等情况下,盲目的跟唱必然是粗糙的,不细腻的。所以,最好是自己认真的对着钢琴识谱视唱,熟悉旋律,做好细节的情况下,再去聆听一些歌唱家的音像资料。这样可以学习歌唱家的处理经验,同时也能使自己的歌唱臻于完美。

二、那么如何在声乐学习中培养情感呢?

首先,教师在情感培养中起到主导性。“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用积极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处在兴奋。良好的氛围里。在声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的局限于对于声音质量的追求,而忽视对于情感的培养,声乐课绝不是简单的声音技能训练,而是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要打破以往只重视对于“声”的培养,同时要以“情”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任何只注重“声”或“情”的培养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声乐教学的核心。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并保持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情感成为声乐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过程中沟通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声乐作为一门对审美有高要求的艺术决定着声乐学习者也必须对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声乐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情感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感知声乐作品中的情感之美、旋律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等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从中逐渐的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领悟能力、理解能力等。学生只有在平时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沉浸到音乐的美中,陶醉在音乐之中,才会产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声乐老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良好的声音概念,同时提供一些范例供学生感知鉴赏;还要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音乐风格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情感领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语言环境,感知一些具体的音乐观念及音乐形态对整个表现过程中的作用。让学生大量的欣赏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同一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对比总结各领域不同作品,产生美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论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把握与表达 篇3

一、声乐演唱如何准确把握情感

声乐演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与文学并生并存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艺术就经历了诗、乐、舞相交融的阶段,我们的祖先在在劳动中的呼号,构成了最早的音乐,因此音乐在产生之时起便被赋予了浓烈的感情色彩。早在《乐府传声》中记载“唱曲之法,不断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意重”,特别强调了一个“情”字,声乐演唱艺术,是技术与情感的综合体[1]。

在声乐演唱中准确的把握情感,需要演唱者对歌曲有着敏锐的把握,在表演之前对歌曲进行深入的剖析。对歌词内容进行理解,从最基本的熟读、熟记歌词,熟悉歌词达到烂熟于心,再到透过文字,对每一个词语可能包含的情感意义、典故传说等有所了解,这是熟悉歌词的第一步。在这基础上,对于演唱歌曲本身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有所了解,这是逐渐深入到作品中进行乐曲的探索。每一首歌曲,无论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歌,还是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都会或多或少的留下时代烙印,有些歌曲本身就能代表一段故事,只有将这些内容充分了解,才能确定曲子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感情。

在把声乐演唱情感时,歌者还要对曲子结构等进行熟悉,因为每一首歌曲都会有自己的节奏,只有将这些节奏准确的把握住,才能在表演中流畅自然,而不会因不合时宜的停顿打断情感抒发。在声乐表演中,一个微小的停顿都会对曲子的整体性、情感的投入情况等产生干扰。对曲子的了解,要基于演唱的技术层面,找到每个呼气换气的关口、找到每一个停顿或高潮,只有对这些细节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从宏观角度设计如何使情感与节奏和谐。

二、在声乐演唱中巧妙地表达情感

1、演唱者情感的投入

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不仅要能把握住歌曲的情感,更能演唱出来。情感表达首先要求演唱者真情的投入其中,与歌曲表达的情感、歌曲中隐含的故事达到共鸣:

在一次喜剧演出中,相声演员岳云鹏表演相声节目《我是歌手》,在整个过程中穿插着演唱了许多歌曲,在最后的《一封家书》中结束表演时,许多观众都热泪盈眶。一个喜剧节目达到了有泪有笑,究竟如何我们姑且不去探讨。尽管这也不能算作绝对意义的声乐表演,但就一次演出而言,岳云鹏做到了不仅将《一封家书》中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并且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归纳原因,可以发现,岳云鹏在表演时心中想到了自己已经过世的父亲,想到自己没有陪在父亲身边的日子,演员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达到了完美的融合[2]。

这只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要想准取得将情感表达出来,首先就要将自己融入到这种情感中。通常情况下,使演唱者情感投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相融,一种是忘我。所谓相融,就是表演者与乐曲本身已经产生了共鸣,在对乐曲赏析中进行了“二次创作”,将乐曲原本的情感转化为与之相同的个人的情感,然后再真实的传递给听众;而忘我,就是在演唱时,表演者忘记自己的一切,全心投入到乐曲的情感与人设中,演唱《松花江上》时,演唱者就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达到忘我,才能心无旁骛的将乐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

2、扎实的演唱基本功

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扎实的基本功是将情感表达出来的必然。声乐是技术与情感的组合,是运用音乐语言诉说着故事与情感,因此,音乐本身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在表演中,表演者要练习扎实的声乐基本功,因为在表演中每一个呼吸都会影响到演唱的效果,以及整场演出的效果。在表演中,表演者要注意的包括呼吸的调整、自身的音色特点、歌曲的旋律节奏把握等,这些都是在长期练习下形成的。

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对于声乐表演者而言,还可以增加表演者的自信心。在声乐表演中,一旦表演者不自信,就可能会发生声音发虚、表演中经常出错、以及忘词等尴尬场景,这些有时可能是表演者的心理素质问题,但无论如何,扎实的基本功都是能够增加自信的必须[3]。

3、表演者提高自身的修养

之所以在此强调声乐表演者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是因为内心阴暗的人演唱不出明媚的歌曲,无论如何乐由心生,只有演唱者增强自身修养,养成对周围世界的敏锐的观察能力,用一颗倾听的、欣赏的心去感知世界,丰富自己的感情,才能真正将感情表达出来。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在素养、在修为,非一朝一夕可形成。

三、结论

声乐表演艺术中,在声乐技巧层面,有着固定的要求,专业的训练,并不能突出突出表演的好坏。情感的投入,恰是能决定不同表演的个性以及表演效果的。声乐表演是一项对表演者生理与心理、技术与艺术修养都有所要求的项目,需要表演者在表演中进行把握,将蕴藏在声乐中的情感内涵演绎出来,这也是声乐成为艺术的内核所在。

摘要:声乐演唱能成为艺术,是因为在演唱中能为听众带来美的享受,这种感觉不仅是因为音乐的旋律,还包括以声乐为载体的情感体验。在声乐演唱艺术中,通过旋律曲调,实现听众与歌者的交流、歌曲与听众的交流,达到情感的共鸣,实现内心的感动。在声乐演唱中,大部分歌者都能在技巧方面准确的把握住歌曲,但在“情”的方面却总是有所偏差,因此,声乐演唱艺术中对情感的把握与表达成为演唱成功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剩余演唱艺术,声乐,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论歌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267.

[2]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31.

浅谈声乐教学中作品情感的把握 篇4

关键词:声乐教学,作品,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是对某种体验需要发泄的动态反映。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声乐作品仅仅是乐谱上的音符文字, 要使歌曲获得生命成为音乐, 就需要演唱者再现歌谱上那些显见的记录, 要去挖掘蕴藏在作品里那些无法记录的情感内容。因为无论词作者把歌词写得多么明确, 曲作者把歌谱写得多么详尽, 用了多少表情术语, 都无法表达歌词的情感内涵, 音乐运动的内在韵律和微妙变化, 词曲作者内心的文思、乐思与写在纸上的歌谱事实上存在着差距, 只有通过歌唱者有感情的歌唱, 才可能使这种内在的精神记录具有生命意义, 所以说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精髓、灵魂。

1 情感在声乐作品中的意义

声乐是通过歌唱来表达感情的, 在一般意义上, 声乐艺术主要通过歌唱式的言语动作或形体动作来塑造声乐艺术形象, 并体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声乐作品中, 如果想达到高品质的演出效果, 除了具备必要的创作条件和演唱技巧以外, 还离不开感受、体验、适应、表现等情感方面的控制和引导。人们在评价一首声乐作品的表演成功时, 经常会用“声情并茂”来形容, “声”是指外在的声音、技巧, 而“情”便指的是演唱者内在的情感表现和对作品情感的把握, 这方面甚至比技巧还能够发挥歌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展现音乐的灵魂和内在生命。情感是歌唱的灵魂, 唱歌时把握住了情感也就抓住歌曲的灵魂。

2 歌曲情感把握值得注意的现象

没有情感的、模式化的演唱是歌者的大忌。能够真实合理的表达内容是一名好歌手必须具备的条件。正如高尔基在“论文学艺术创作”时说的:“重要的是不在于你说的是什么, 而在于你如何说。”同样作为歌唱者, 问题不在于你演唱什么作品, 而在于你用什么方式去演唱, 演唱者是否用心体味过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仅仅“照着音符演唱”是不够的, 也是不可取的, 同一首歌曲, 由于演唱者演唱的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强弱、想像力丰富的程度以及生活经验、艺术实践经验、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 在艺术表现上, 在风格特点上会出现千差百异。

3 声乐教学中演唱的情感表达探析

3.1 要详尽地了解歌曲创作的背景和熟悉曲词

创作背景的掌握, 是为了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了解、熟读歌词, 是为了帮助我们深刻地体会歌曲的内容、情感。两方面相辅相成, 最终目的是使自己在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时有一个准确的情绪表达方式。演唱者有了这个框格之后, 表达歌曲的情感就不会“走题”。以歌曲《铁蹄下的歌女》为例, 当时在日寇的铁蹄下, 处于社会底层, 受欺凌、被压迫的歌女、舞女们“不甘心做人的奴隶, 不愿意让乡土沦丧”, 愤然起来反抗。作者就是想通过塑造这样的音乐形象来唤起全民爱国的斗争精神。那么演唱这首歌曲时, 就应是含有悲愤的反抗斗争情绪。

3.2 分析作品的内容, 把握作品的风格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在全面分析声乐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内容分析。比如一部歌剧选曲, 第一步就应该对其进行剧情分析, 因为每一部歌剧往往都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或正或喜或悲, 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也各有不同, 在剧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 起着不同的作用, 主宰着剧情的矛盾冲突、起因、经过、发展、高潮和结局。所以, 演唱者就需要了解这些人物形象和情节过程, 给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个正确的定位, 比如要扮演法国古典歌剧《卡门》中女主人公的角色, 就需要了解角色所处的历史背景, 角色性格形成的前因后果, 以及卡门作为一位社会底层的吉普赛女郎, 角色形象中热爱劳动, 向往爱情, 崇尚自由, 能歌善舞的一面与令人厌倦, 残忍放荡的妓女形象的一面, 这样才能准确的把握这一角色, 进而把握整部作品的情感内涵。

3.3 细致的处理歌曲的情感

1) 咬字与吐字的情感把握。歌词是作者抒发心怀的文字表述, 具有情感性,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歌词就是一首歌的情感灵魂的载体。因此, 在歌曲进行演唱前, 必须首先熟读歌词。运用歌唱的咬字吐字的规律进行指导, 纠正自己的读音。由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都应各有特色。通常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 咬字吐字应结实有力, 演唱节奏欢快;演唱情绪热烈的歌曲时, 吐字要较快、敏捷, 又要字字清晰;唱一些委婉、深情的歌曲时, 咬字则应柔和、连贯。而在演唱一些地方民歌时, 我们则应学习并运用一些地方方言, 从而使我们的演唱更加生动, 增强演唱的感染力。

2) 前奏、间奏、尾声的情感把握。

(1) 前奏的处理。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就是声乐情绪处理的宝贵经验。要反复推敲、仔细研究, 把歌曲中蕴藏的情感在平时练习中就练成下意识的状态。是什么类型的歌曲, 在前奏中以什么角色进入, 要胸有成竹, 许多歌曲的前奏就是该作品的主要动机, 演唱者要用一种适当的情绪助推着把观众引领到歌曲中, 充分发挥“过门”渲染情绪的作用, 不至于让观众听着很突然。

(2) 间奏的处理。间奏有承启下文和歌唱休止的作用, 但“演”不能休止, 要把情绪带到下一段歌词里。有些间奏通过转调变化, 情绪也跟着转换了, 演唱者要在演唱过程中有相应的情绪变化, 让这种变化做得自然而然。若是娱乐性演出, 可根据现场气氛适当调整情绪, 在间奏中与观众做好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带领观众进入精彩环节。

(3) 尾声的处理。有些歌曲的尾声比较长, 歌词唱完后, 还有很长的尾声音乐, 演唱者要把歌唱的状态、造型保持一段时间, 维持到最后一个音符, 让观众有回味的余地, 产生“言有尽, 意无穷”的感受。

3.4 情感把握的同时需注意的关系

1) “声”与“情”的关系。如果发声技巧掌握不好, 基本功底不扎实, 演唱也就不可能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但必须认识到:声音训练是一个手段, 一个过程, 而情感表达才是歌唱的灵魂。歌唱必须以“情”带“声”, “声”为“情”设, 只有“情”“声”并重, 方能“声情并茂”。声乐教师一定要摆正“情”与“声”之间的关系。

2) “技”与“情”的关系。在传统声乐教学中, 声音训练往往与歌曲作品的练习截然分开, 当然上课的前几分钟做一些开嗓练习, 调整声音的状态, 再进行音域拓宽的练声, 解决存在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如果在这些练习之后, 能够将声乐作品的重点和难点提取出来将语言或旋律稍作改变, 转化为适合训练的练声曲或进行半音模进式练习, 则将会对学生随后的声乐作品演唱练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此可见, 在声音训练中, 可从音高、语言、旋律着手, 对音乐作品的难点、重点加以改造, 成为适合声音训练的练声曲, 从而为接下来的音乐作品训练“扫除障碍”, 赋予练声曲以作品的情感色彩, 从而达到了“融情于声”的目的。

3) “意”与“情”的关系。歌唱活动是演唱者系统地运用生理、心理、情感、意志, 综合个人素质修养、技能技巧进行复杂的再创造的过程, 决不是简单的声音表演或追求单纯的音色美。艺术的美首先是情感的真挚,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作品的情感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对作品情感内涵的挖掘, 善于诱导学生主动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角色情感, 结合作品的语言、旋律, 因材施教地训练学生处理好意志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在练唱实践中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心灵去“歌唱”, 从而达到融情于声、情乐相合的良好教学效果。

3.5 真实、合理的演唱是歌曲灵魂的表现

作为一名演唱者来说, 演唱每首歌曲都有一个艺术再创作的任务, 在演唱的过程中, 既要忠实于作者原来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又要在此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发现词曲作家在歌曲中所留下的情感空间, 尽情的联想、补充其内容, 丰富其情感, 并使之升华。如《我爱你, 中国》, 演唱者叶佩英将它表现的淋漓尽致, 她把感情的重点放在“我爱你”三个字上, 在演唱时, 从她的眼里, 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脑海中浮现出祖国的万里山河、碧海蓝天、万顷良田, 演唱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一美景之中, 才会在演唱时表达出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4 总结

将情感教学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这门艺术, 而且还要让学生正确、规范、动情、完美的去演唱, 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歌唱中的情感表现并不是简单把谱子唱出, 或是一句用心去体会就可以做到的, 它是一个关于心理、语言、文学等学科以及各种实践经验的复杂的综合艺术形式。它要通过娴熟的声乐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及其背景进行真实、夸张的再现和具有创造性的表现, 以期达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声情并茂”的艺术高峰。这样的歌唱才会有无限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金铁霖.论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探索.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4]安宝慧.声乐教学中必须树立的几个重要观念[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3) .

[5]爱得华·汉斯里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6]汤雪耕.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7]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上一篇:高校程序设计课程下一篇:前列腺摘除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