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临床分析

2024-04-21

地西泮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临床分析(精选4篇)

篇1:地西泮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临床分析

地西泮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33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地西泮口服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高热惊厥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地西泮口服,0.4~0.5 mg/(kg·次),首次使用8 h后烧不退重复使用第2次,有高热惊厥家族史的患儿加服1次,观察用药后患儿高热惊厥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7.27%。结论:地西泮口服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复发方便、安全、有效。

关键词:地西泮;高热惊厥;小儿;复发;预防

高热惊厥(FC)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常见于儿科急诊,约2%~4%的孩子出现过高热惊厥,首次发作好发于6个月~3岁儿童[1]。高热惊厥虽然是自限性的短暂发作,但其复发率高,反复发作会引起患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部分患儿可引发癫痫或发展为复杂型高热惊厥;对频繁发作的.患儿进行必要的预防,减少患儿脑损伤十分必要。1月~12月,应用地西泮口服预防小儿高热惊厥的复发,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月~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66例,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5岁,平均24个月。有10例患儿有高热惊厥家族史。所有患儿均符合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其中单纯型高热惊厥62例,复杂型高热惊厥4例,体温38.5~40.5℃,上呼吸道感染36例,肺炎1例,支气管炎9例,水痘13例,肠炎7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关于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复杂型高热惊厥(CFC)和单纯型高热惊厥(SFC)诊断标准参考文献中标准[2-3]。

1.3 预防治疗方法:将66例诊断为高热惊厥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所有患儿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照组患儿发热后只对症治疗;观察组当患儿对症治疗同时,体温超过37.5℃时即给予地西泮0.4~0.5 mg/kg,口服(每次最大量不超过5 mg)或者灌肠给药,服药8 h后仍不退热可再给药1次,有家族史的患儿可给药3次,退烧后立即停药。

1.4 疗效判定:按上述方法治疗整个病程无复发为有效。

2 结果

观察组31例经对症治疗及积极的预防惊厥措施,很快退烧痊愈,2例高热不退复发惊厥,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9例退烧未复发,24例再次发生惊厥,有效率为27.27%。

3 讨论

高热惊厥是幼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差,兴奋、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惊厥阈值低等原因,遇到各种内在或外来的不良刺激(如细菌、病毒、真菌及其分解产物、体内组织分解代谢产物、疫苗等)时很容易引起发热,如体温在39~40℃以上时,脑耗氧量增加,脑细胞突然异常放电,引发惊厥。惊厥多发生于疾病初期,呈全身性发作,体温骤然升高,多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但如果惊厥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有可能造成缺氧性脑损伤,建议治疗1周后行脑电图检查[4]。

高热惊厥复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①首次发作时体温越低的复发几率越大,这是因为患儿抽搐发作阈值低,中枢神经系统对发热耐受性差的原因;②高热惊厥首发年龄越小越容易复发,主要是因为婴幼儿神经髓鞘未完全发育形成,绝缘、保护功能弱,兴奋易泛化及扩散;大脑皮层发育不全,皮层抑制功能差有关;③首次发作24 h内惊厥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越易复发;因为惊厥持续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发生脑损害的危险性就越大,造成恶性循环;④发热后至出现惊厥的间隔越短,复发率越高;⑤有阳性家族史者复发率高;⑥首次发作为复杂型的高热惊厥复发率高。

小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必须立即控制,可挤压人中、吸氧,抗惊厥药物首选地西泮,静脉给药或直肠注入。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是避免高热的发生,在初次高热惊厥控制后,每当有发热就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医务人员应对患儿家长进行惊厥紧急处理及发热后降温原则的相关教育,嘱家长指导患儿加强体质锻炼、预防呼吸道感染、纠正营养不良等。

地西泮口服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疗效确切、体内代谢快、不良反应小、毒性低、使用方便,给药后约30 min就能达到血浆高峰浓度,作用维持时间8 h,重复第2次给药后,药效可持续24 h,能有效预防惊厥的复发。本组资料显示,地西泮口服进行预防性治疗后,观察组高热惊厥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笔者认为,在使用地西泮口服预防高热惊厥的同时,使用退热剂,并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是预防、控制高热惊厥复发的理想、安全有效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4 参考文献

[1] 王清江,郑之卿.临床小儿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67.

[2]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9.

[3] 周新央.小儿高热惊厥复发因素及4年随访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6(13):1772.

[4] 薛春琴.儿童高热惊厥78例临床与脑电图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12(11):1046.

篇2:地西泮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热惊厥患儿112例, 均表现为抽搐、意识淡薄, 并伴有扁桃体发炎和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滴鼻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每组50例。常规治疗组男28例, 女28例;单纯性高热惊厥25例, 复杂性高热惊厥31例;年龄0.6~5岁, 平均 (2.36±0.93) 岁;体温38.56~40.03℃, 平均 (39.43±0.55) ℃。滴鼻治疗组男27例, 女29例;单纯性高热惊厥26例, 复杂性高热惊厥30例;年龄0.4~5岁, 平均 (2.62±0.73) 岁;体温38.51~40.06℃, 平均 (39.53±0.51)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比性良好。

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和补液等常规处理。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肌注地西泮。地西泮肌肉注射, 按照每千克体重0.3 mg的量。滴鼻治疗组先用佐山莨菪碱滴鼻, 再用地西泮滴鼻:患儿仰卧, 将其下颌稍微抬高, 将鼻内分泌物去除后, 先用普通的眼药水空胶瓶装山莨菪碱注射液, 每一侧鼻腔滴入1滴, 总量1 mg左右。然后根据0.2 mg/kg的量抽取地西泮注射液装入另一个普通的眼药水空胶瓶, 也是每一侧鼻腔滴入1滴。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对资料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患儿性别、疾病类型、并发症和复发率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并采用率表示;患儿年龄、体温、时间等计量资料行t检验, 并采用 (±s) 表示, 统计学差异显著性的标准设定为P<0.05。

结果

滴鼻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明显比常规治疗组短、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相比较, 滴鼻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 (P<0.05) , 见表1和表2。

讨论

高热惊厥是指3个月~5岁的儿童发生的惊厥, 常常伴有高热, 但是不出现颅内感染等特定的原因[2]。在临床上, 要与癫痫相区别, 后者是以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为特征[3]。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呼吸骤停或节律不齐、机体收缩、大小便失禁等。

本次研究中, 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肌注地西泮;滴鼻治疗组先用山莨菪碱滴鼻, 再用地西泮滴鼻。其中, 地西泮是常见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药物, 属于BDZ类抗焦虑药, 随用药量增大而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癫痫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 地西泮和小剂量的山莨菪碱滴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效果显著[4], 在我们的研究中, 所有患儿一次性滴完药液, 没有出现鼻黏膜损害或呼吸抑制现象, 地西泮通过鼻黏膜可以快速进入血循环到达脑组织, 从而起到抗惊厥作用。另外, 由于山莨菪碱滴鼻能够明显减少患儿脑组织中谷氨酸和丙二醛含量, 减轻脑组织损伤[5]。同时, 其能够有效促进鼻黏膜血管的扩张, 有助于地西泮更快被吸收, 从而达到降低用药剂量的作用, 因此我们先用山莨菪碱滴鼻后, 再用地西泮。经过治疗, 显示滴鼻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明显比常规治疗组短, 且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

综上所述, 地西泮佐山莨菪碱滴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非常显著, 跟常规肌注地西泮相比, 其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意识的恢复和退热, 且安全性高, 远期疗效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贾燕倩.地西泮佐小剂量山莨菪碱滴鼻治疗72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 2013, 25 (4) :190-191.

[2]朱爱清.地西泮佐山莨菪碱滴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6) :287.

[3]陈秋通, 胡玉莹, 林金华, 等.地西泮佐山莨菪碱滴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J].广东医学, 2001, 22 (10) :966-967.

[4]李华蓉, 李长金.复方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高热惊厥56例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药业, 2014, 19 (23) :109-110.

篇3:小儿高热惊厥2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病因分析;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0.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87-02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急症之一,多见于婴幼儿群体,主要是由非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感染所引起的大脑皮质神经运动元突然异常放电现象,主要的临床症状常常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出现突然的非自主、强直性和痉挛性抽搐,常伴有突然性意识障碍等。导致小儿高热惊厥的因素有很多,且发病急、易反复发作,如果高热惊厥持续状态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严重的话会引起癫痫、智力低下等后遗症,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充分了解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特点和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才能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减少后遗症。本文就对我院儿科收治的28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在2012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8例小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9例;患儿的年龄最小的为2个月,年龄最大的10岁,其中<7个月的患儿有5例,7个月-3岁的有12例,3岁-6岁的有9例,>6岁的有2例。所有患儿均在不同程度上有发热、全身性或局部性抽搐等症状,常表现为两眼凝视或上翻,眼球固定,口周发绀,神志不清,头后仰,四肢抽动或强直,均符合全国小儿神经学术会议讨论关于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可能导致惊厥发生的其他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原因者以及中毒性脑病者。其中惊厥持续时间在5min内的有15例,5-30min的有10例,>30min的有3例;24h内惊厥发作1次的有23例,发作2次以上的有5例;全身性发作的有25例,局部性发作的有3例;初发时体温在37.5℃-38.5℃的有6例,体温在38.5℃-40.0℃的有20例,体温>40.0℃的有2例。病因:上呼吸道感染者24例,占85.7%;细菌性痢疾者2例,占7.1%;病毒性肠炎者2例,占7.1%。

1.2治疗和转归:

对所有患儿均采取抗惊厥等对症处理,在惊厥发生时,首先应让患儿平躺,松开衣领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给予吸氧处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用10%的水合氯醛0.5 ml/kg(加等量生理盐水)进行灌肠处理,静脉注射0.2-0.5mg/kg的安定,必要时可调整用量,注射速度控制在1 mg/min,停止抽搐即可停止用药。为防止再次出现惊厥,可同时肌肉注射肌注苯巴比妥钠,每次5mg/kg,然后进行口服维持量。同时还应该积极采取物理和药物降温处理,常用酒精擦浴、冰枕,以及静脉注射0.3mg/kg的地塞米松或肌肉注射0.1ml/kg的复方氨基比林等降温措施,直至患儿的体温降至38℃以下。对于抽搐时间持续较长或者颅内压较高者可以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或呋塞米,严重患儿还可以加用地塞米松。在控制惊厥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积极处理抗感染,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是导致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原因,常见于7个月-6岁的小儿群体,且年龄越小,复发次数越多。本组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5d;经过1年的随访,发现有8例患者有复发症状,复发率达到28.6%,其中有1例转化为癫痫。

3讨论

小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或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脑细胞功能紊乱导致细胞异常放电的症状,对患儿的各个系统都会产生一定的损害,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器质性及功能性障碍急症。小儿高热惊厥往往发病突然、起病急且发病率高,约占小儿人群的3%-4%,常见于7个月-6岁的婴幼儿儿童,在6岁以上就很少见了,患儿的年龄越小,惊厥的复发率越高,由于小儿惊厥容易反复发作,长期的高热惊厥状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癫痫以及智力低下等后遗症。因此及早的明确病因,采取及时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才是有效控制惊厥发作和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和患儿的年龄、体温、性别以及家族史等都有关,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婴幼儿的各项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较差,容易发生急性感染和中枢神经感染。②婴幼儿的大脑皮层未发育成熟,神经髓鞘没有完全形成,兴奋性冲动容易扩散,皮层的抑制功能较差。其次是血脑屏障功能差,各种毒素容易渗入脑组织。③脑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分布以及酶的活性和成人不同,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不平衡。由于高热惊厥可继发性脑损伤会影响婴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行为障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是有效控制高热惊厥发作,减少后遗症的主要手段。社会应加大高热惊厥对小儿造成危害的宣传,一旦小儿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出院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指导家属加强小儿的营养,加强锻炼,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因为非中枢性系统急性感染季节性较强,还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预防受凉。

参考文献

[1]侯伟,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6(32):4775.

[2] 省卫东,宋英.小儿高热惊厥50例临床分析.中外医疗,2011,29(24):61-63.

[3] 郭鹏.小儿高热惊厥120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7(22):159—160.

篇4:小剂量地西泮预防小儿热性惊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自1999年10月-2005年4月共诊治FS 112例, 其中男69例, 女43例, 年龄4个月~5岁, 均符合FS诊断标准, 其中单纯性FS 72例, 复杂性40例。原发病:上呼吸道感染37例, 支气管肺炎12例, 疱疹性咽峡炎12例, 腹泻14例, 麻疹6例, 水痘7例, 流行性腮腺炎6例, 川崎病6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8例, 幼儿急疹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2例, 其中复杂性热性惊厥19例, 预防组60例, 其中复杂性热性惊厥21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惊厥分型、惊厥发作频率及随访时间等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发热时给予退热降温, 预防组发热体温≥38℃时, 除退热降温外每8h给予地西泮0.3mg/kg, 共3次。

1.3 随访方法

每复发1次复诊1次, 测体重1次, 重新计算地西泮的量, 随访1年半~5年半。

2 结果

2.1 两组惊厥复发比较

对照组总复发病例24例 (46.15%) , 复杂性FS复发9例 (47.37%) ;预防组总复发病例9例 (15.00%) , 复杂性FS复发4例 (19.05%) , 预防组总复发率和复杂性FS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有显著差异性, 见表1。

注: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0.01) 。

2.2 不良反应

预防组无嗜睡、头昏、流涎、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震颤及皮疹, 6例发生兴奋, 入睡困难, 但很快消失。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惊厥形式, 发病高峰在14~18个月, 发病率4%~10%, 近年来, 临床发现有增高趋势, 有一定的家族倾向, 常在体温超过39℃或在快速上升时发生, 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 复杂性热性惊厥有发展成癫痫的危险。热性惊厥在发热性疾病的初期, 起病24h内, 尤其是6h以内发病, 起病突然, 是儿科急症, 严重者发生高热性惊厥持续状态, 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全身缺氧, 脑水肿及不可逆的脑损害, 个别病例可因窒息死亡, 故积极预防至关重要。

小儿热性惊厥之所以常见, 是由于小儿的大脑皮质功能发育未完全, 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 所以皮质的抑制功能差, 兴奋容易扩散, 而并非一定有癫痫病灶。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地西泮异常敏感, 故小剂量即可防止兴奋扩散。地西泮在神经系统各个部位, 通过加强或者易化γ-氨基丁酸 (GABA) 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 起突触前抑制作用, 抑制皮质-丘脑和边缘系统的异常脑电活动扩散, 从而达到防止惊厥的目的。而口服安定吸收快而完全, 其本身及其代谢物脂溶性高, 容易穿透血脑屏障, 且有肝-肠循环, 脑内浓度最高, 故口服短时间内 (30min) 起效, 因此, 能在每8h口服1次, 共3次, 24h后发生热性惊厥的可能性已很小, 没必要再继续服药。本组病例男多于女, 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考虑与男孩脑皮质发育较女孩不完全有关。从临床观察中发现因用药量很小, 服用次数少, 价格便宜, 加之医生耐心解释积极预防的好处, 消除了患者对惊厥的恐惧, 家长和患儿都愿意接受, 收到了满意的社会效应, 改变了老百姓“看病贵”的观念, 值得广大儿科医师推广。而传统用苯巴比妥钠预防热性惊厥也有效, 但口服吸收缓慢, 达到脑内时间长, 且服用次数多、量较大, 又有记忆认知缺损及觉醒度下降、肝功能损害的缺点, 且近年来1%~3%报告出现皮肤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和多形性红斑 (Stveven-Jonson综合征) 。但对于复杂性热性惊厥有复发倾向者或总发作次数已超过5次者, 若以地西泮临时口服未能阻止新发作 (本组病例提示复杂性FS复发率高) , 为防止其癫痫转化, 可服用苯巴比妥钠或丙-酸钠, 疗程1~2年, 个别病例需适当延长。其他传统癫痫药对FS复发的预防作用较差, 而长期止惊剂预防热性惊厥在发存有争议, 现不推荐。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泮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效果。方法:将112例小儿热性惊厥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52例, 其中复杂性热性惊厥19例;预防组60例, 其中复杂性热性惊厥21例, 两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发热给予退热降温, 预防组除退热降温外, 每8h给予地西泮0.3mg/kg, 共3次。结果:预防组总复发率和复杂性热性惊厥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地西泮预防小儿热性惊厥效果理想, 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推广。

上一篇:中领商学院简介下一篇:计量经济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