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内出血62例临床分析

2022-09-10

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 又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卒中, 系因脑血管破裂使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1]。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 颅内出血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出血等。许多血液病、脑血管发育异常及颅内外其他病变如颅脑外伤、新生儿产伤、缺氧、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 均与小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 其病因可以是单一的, 亦可由多种病因联合所致。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小儿颅内出血, 其临床表现有颇多相似之处, 但预后则视不同病因而有很大差异。小儿颅内出血是儿科常见危重症之一, 重症迅速死亡, 存活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也是脑瘫患儿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2~3]。因此, 正确诊断并给予及时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本为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颅内出血患儿62例的病历资料,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0例, 女22例;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28d23例, >28d≤12个月者29例, >1岁<6岁者8例, 7岁1例, 11岁1例。日龄在28d以内的新生儿中, 早产儿10例, 低出生体重儿2例, 约占新生儿的50%。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特点

发热18例, 抽搐38例, 呕吐25例, 烦躁32例, 昏迷12例, 贫血48例, 多部位出血22例, 黄疸3例, 头痛7例,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脑梗死、出血致左侧肢体瘫痪1例。出生后窒息16例, 皮肤粘膜苍白36例, 便血12例, 外伤出血6例, 深反射亢进10例, 病理反射阳性者8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12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 (Hb) <30g/L者13例;>30g/L, <90g/L者30例, 120g/L以下10例, WBC>12×109/L者20例, 血小板 (PLT) <30×109/L者6例, <90×109/L者10例。出血时间 (BT) 在4min以上者9例, 凝血时间 (CT) 超过5min者8例, 凝血酶原时间 (PT) 较正常水平延长>3s者22例。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实为二尖瓣关闭不全者2例。

1.4 头颅C T

应用PQ5000A型螺旋CT机对所有患儿进行头部CT检查。平扫证实为颅内出血, 其中脑实质出血3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 硬膜外血肿8例, 小脑出血2例, 伴有大片梗死灶的脑实质出血2例, 脑血管畸形6例, 混合性出血2例, 多为脑实质伴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脑池出血。

1.5 临床诊断

新生儿颅内出血23例, 脑血管畸形6例, 晚发性维生素K (Vit K) 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33例, 白血病2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致颅内出血1例。

1.6 治疗方法

小儿颅内出血的治疗原则是迅速控制出血、适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并发症与后遗症。

1.6.1 一般护理

应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减少搬动, 保暖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高热时应及时降温。如头痛、烦躁者, 可给予适当镇静药。注意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足够的热量供给。并给予氧疗。

1.6.2 针对病因治疗

对于血小板减少所致者应及时输注血小板或新鲜血;对于血友病应输注Ⅷ或Ⅸ因子;感染所致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低凝时应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抗纤溶药物;对于维生素K缺乏症应输注维生素k和凝血因子复合物或新鲜血等, Vit K剂量为5~10mg, 每天1次静脉给药, 疗程为5d。

1.6.3 对症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处理, 给予止血、降颅压以及脑细胞赋活剂、高压氧治疗、清除氧自由基等。如积极抗惊厥和控制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抗惊厥常用氯硝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脑水肿的处理常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颅内高压者可静脉推注脱水剂或利尿药。

2 结果

痊愈41例, 死亡5例, 自动出院16例。

3 讨论

颅内出血又称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卒中, 系因脑血管破裂使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国外文献报道15岁以下儿童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2.5/10万。颅内出血的预后与其发病年龄、病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大小等有关。脑动静脉畸形易反复出血, 复发者病死率较高;如血液流入脑室系统与蛛网膜下腔后, 易致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 吸收障碍, 产生脑积水。脑动脉瘤破裂常产生脑实质内出血, 可致多数患者死亡, 幸存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继发于全身性疾病的颅内出血预后与原发病、出血部位及其产生的病理反应有关。许多血液病、脑血管发育异常及颅内外其他病变均与小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关, 小儿颅内出血预后与其出血类型有关。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近期预后与出血量大小有关, 出血量越大, 并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或病死率越高;远期随访, 出血量大者多发生严重智能减退和运动功能障碍等。小脑出血预后差, 生后不久即死亡。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系静脉破裂所致, 出血量较小, 大多预后良好;少数也可因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 病情多危重, 预后较差, 病死率高达40%。幕上硬膜下出血预后相对较好, 而幕下硬膜下出血预后差[4]。

小儿脑出血可致偏瘫、失语、惊厥发作、偏盲、感觉障碍, 意识障碍、反复窒息发作等, 严重者可伴发脑疝死亡。并易伴发消化道出血, 心肺功能异常, 水、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等并发症。

颅脑CT可精确判断出血部位、范围, 并可估计出血量及查见出血后的脑积水, 临床上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 但有报道指出脑干的少量出血可出现假阴性。及时正确的诊断并治疗本病,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本病的预后[5]。

晚发性Vit K缺乏症导致脑出血的患儿可应用Vit K治疗。颅内出血可导致颅内高压诱发脑疝, 因此, 降低颅内高压也是积极救治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

本病预后较差, 积极预防本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方面应预防意外造成的颅脑外伤, 尤其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 预防产伤和缺氧造成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另一方面, 应提倡母乳喂养, 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k剂, 以预防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应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等。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出血小儿的临床特点和积极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小儿颅内出血患儿62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经头颅CT诊断以脑实质出血多见, 次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等。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 可以收到一定疗效, 本实验结果 痊愈41例, 死亡5例, 自动出院16例。结论 小儿颅内出血以缺氧缺血性脑病、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为主。治疗应在严密护理的基础上, 积极针对病因及对症治疗。

关键词:小儿颅内出血,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褚福堂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01~1902.

[2] 王蓦狄.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56.

[3] 潘秀叶, 许玲, 胡奇凤, 等.新生儿颅内出血68例病因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 2000, 15 (3) :3.

[4] 杨丽萍, 张育才, 汤定华, 等.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颅内出血病因和预后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1) :33~35.

[5] 张澍, 吕善根, 胡仪吉, 等.现代儿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230~1233.

上一篇:基于云平台的《会计学》教学改革实践初探下一篇: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的建构——以东兴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