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65例临床诊治分析

2022-12-22

小儿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主要是受71型肠道病毒以及A16型柯萨奇等感染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 其临床特征中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丘疹;少数患儿还可能会诱发心肌炎、肺水肿以及无菌性的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患儿的死亡[1]。小儿手足口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唾液、手以及被污染的物品等方式传播。由于该病起病急且发展速度快, 死亡率较高, 因此, 为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以及防控,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65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5例, 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儿中, 男37例, 女28例;患儿年龄为1~6岁, 平均年龄为 (3±1.75) 岁;其中1~3岁45例, 4~6岁20例。6~8月是发病率最高, 有38例, 占58.46%;发病情况中, 城区患儿39例, 乡村患儿26例;幼儿园以及小学41例, 散居患儿24例;所选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65例小儿手足口病的起病较急, 且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厌食等症状;患儿手、足以及臀部等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疱疹通产呈椭圆形或圆形, 扁平凸状, 并伴有浑浊的液体, 其直径约为2~4 mm;在皮疹出现前的1~2 d内会持续发热。口腔黏膜疹常见于软硬腭、舌咽以及唇颊粘膜等位置, 疱疹破裂后容易发生溃疡, 呈灰白色的糜烂面, 且直径在2~3 mm左右, 1周后愈合消散;但其间会有明显的疼痛感, 患者进食较为困难;且部分患儿常伴有呕吐、恶心以及流涕等。

1.3 实验室检查

对该研究对象进行心肌酶、心电图以及胸片X线等常规检查, 其中, 血白细胞数正常或稍低患儿29例, 血白细胞数量升高且>10×109/L的患儿13例, 单核细胞增高23例。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 并对其进行消毒、隔离, 给予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并叮嘱患儿多饮水, 给予患儿营养丰富的食物。

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对其进行常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 早期给予所有患儿炎琥宁静脉滴注;并给予发热患儿柴胡颗粒或清开灵等清热泻火的治疗;补充患儿维生素B、C。另外, 对心肌酶谱异常的患儿应加用营养心肌的药物。口腔内疱疹较多的患儿应给予生理盐水清洗口腔, 或外用西瓜霜喷剂, 3次/d[2]。

1.5 疗效评判标准

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评判标准主要是, 痊愈:患儿48 h后体温以及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且无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效:患儿72 h后体温恢复正常, 体表疱疹、溃疡等还有少许存在, 整体生命体征状态好转;无效:治疗4 d后患儿体征无明显变化, 且仍有发热以及流涎等症状, 并且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咳嗽等症状, 患儿口腔黏膜溃烂、充血, 病情甚至出现恶化等。

2 结果

65例小儿手足病患儿经治疗后, 体表丘疹、疱疹以及溃疡等症状3 d后均得到改善, 食欲好转且患儿发热的症状治疗后2 d均恢复正常体温。4~7 d后皮肤水疱以及丘疹消失且未留色素;口腔溃疡7~10 d后治愈;经治疗后6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痊愈51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100%, 如表1, 无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

注:总有效=痊愈+有效。

3 讨论

1~6岁儿童处于好动时期, 且身体各组织功能还处在发育时期, 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比较差, 容易受感染性的疾病影响。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以及肠道等病毒而引发出疹性的传染性疾病, 其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染性较强且传播的途径多, 在人群较为密集的环境中最易受隐形感染患者或无症状病毒的携带者等的传染。被传染后的小儿常伴有发热、手足以及口腔等出现溃疡或疱疹, 严重者还会导致患儿的死亡, 因此, 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 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进行及时的隔离与治疗, 切断小儿手足口病病毒传播的途径。

小儿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地区属幼儿园、学校以及社区等, 且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发病的比例较大, 目前, 对小儿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预防为主的方式, 其方法主要是保持室内的环境整洁以及空气流通;家长应培养小孩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尽量减少或避免到人群比较密集的地区, 与此同时, 还应给予小孩丰富的营养, 并且保持身体营养的均衡;若小孩出现持续高热、病情加重等情况, 应立即就医, 以便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提升治愈率。

小儿手足口病流行时, 应结合流行病临床诊断标准对其进行诊断, 并观察该病与丘疹性荨麻疹以及水痘等疾病的区别[3]。其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且发病的主要对象是儿童, 特别是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密集地区;②其特征主要是以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出现疱疹或丘疹等, 并伴有呼吸道感染;③实验室检查发现, 患儿血白细胞以及血糖等增高, 或脑脊液被改变等现象, 而研究显示, 血白细胞以及血糖的升高会与急性迟缓性瘫痪造成患儿神经源性的肺水肿;④起病急, 但病程短, 一般在7 d后能痊愈。

因此, 在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的6~8月份, 儿科医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严密监测患儿的病情、呼吸道体征、心率的变化以及精神反应等表现, 对其进行外周血以及胸部X线检测, 以便能够尽早确诊和治疗, 减少病死率, 避免患儿出现后遗症。医生还应向患儿的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并告知患儿家长该病的潜伏期以及其临床的表现, 同时还应加大宣传的力度, 增强人们对该病的防范意识。

对65例小儿手足口病进行临床治疗, 其结果表明, 65例小儿手足病患儿经治疗后, 体表丘疹、疱疹以及溃疡等症状3 d后均得到改善, 食欲好转且患儿发热的症状治疗后2 d均恢复正常体温。4~7 d后皮肤水疱以及丘疹消失且未留色素;口腔溃疡7~10 d后治愈;经治疗后6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痊愈51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100%;无一例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感染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 且该病对其的危害较大。因此, 对住院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效的临床诊治, 并密切观察患儿疾病的演变, 做好交接班工作, 能够提升手足口病患儿治愈的机率, 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致残率。与此同时, 加大医院预检分诊以及相关防治工作, 避免交叉感染。做到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对提升其预后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以及防控。方法 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65例, 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以及药物治疗, 并从一般资料、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疗效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65例小儿手足病患儿经治疗后, 体表丘疹、疱疹以及溃疡等症状3 d后均得到改善, 食欲好转且患儿发热的症状治疗后2 d均恢复正常体温。47 d后皮肤水疱以及丘疹消失且未留色素;口腔溃疡710 d后治愈;经治疗后6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痊愈51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为100%, 无一例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感染小儿手足口病的患儿多见于学龄前的儿童, 且该病对其的危害较大。因此, 对住院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效的临床诊治, 并密切观察患儿疾病的演变, 做好交接班工作, 能够提升手足口病患儿治愈的机率, 有效降低该病的病死率、致残率。与此同时, 加大医院预检分诊以及相关防治工作, 早发现、早隔离以及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对提升其预后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 卞长青.小儿手足口病126例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3) :655-656.

[2] 孙淑娜.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药, 2011, 6 (6) :155-156.

[3] 胡云芝, 冯陆.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9) :55-56.

[4] 孙惠棉.小儿手足口病80例临床诊治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6) :704-705.

[5] 谢海棠, 迟戈夫, 赵强.小儿手足口病87例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 :537-538.

[6] 谢海棠, 迟戈夫, 赵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3) :247-248.

上一篇:浅谈体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下一篇:基于PLC工厂化养殖监控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