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文体的弊端及对策

2024-05-09

作文文体的弊端及对策(精选6篇)

篇1:作文文体的弊端及对策

对中学生作文的弊端分析及对策研究 武威第十八中学(张生平)

【内容提要】针对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的原因,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

二、扩大生活、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三、多写多改,以改促写,提高写作素养;

四、营造探究氛围,开启学生思维的源泉;

五、注重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千方百计活跃学生写作思路。

【关键词】作文能力 弊端分析 对策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长期以来如何提高中学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作文教改研究者。

提到作文,教师发愁,深感棘手;学生犯难,甚觉无味。学生在作文时或是抓耳挠腮,或是“东拼西凑”,假话成堆、套话连篇,有真情实感的东西如凤毛麟角。使作文教学徘徊于教师 “赶鸭子上架”,学生消极应付的恶性循环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某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对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把握不准,轻视或部分轻视语言文字基本功在形成作文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2)由于中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对生活缺乏爱心,思想凝滞、感情木然,缺少激情,导致中学生思维狭隘,缺少创新思维;(3)由于中学生人生观、审美观、辩证意识均未达到应有的层次,思想水准不高,加之教学中忽视智能开发,导致学生作文思路不够开阔,写作底蕴浅薄;(4)由于作文教学跟着高考、中考魔棒转,偏重技巧,忽视基础训练,忽视知识积累,导致学生囊中羞涩,写作素材匮乏。以上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就无从谈起。针对上述情况,结合自己的教改尝试,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

作文是运用书面写文章,作文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要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包括文句通顺、文字规范清楚、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等。如果一个人提笔就文句不通、写错别字和不会用标点,就很难说他具有了写作能力。现实中有人认为语言文字、标点之类是枝节问题,不值一提,作文教学应抓“观点鲜明、主题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等大问题、高难度的问题。对于切实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来说,究竟谁是“高难度问题”?谁更重要呢?一所普通的中学,抽查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主题正确,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基本上能达到“内容充实”;而对于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呢,几十本作文中,很少有句子没有毛病、标点符号运用正确、书写规范、没有错别字的。这足以说明中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要达到要求的难度之大,它才是作文教学中真正的“高难度”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句子都写不通,错别字又多,标点符号不会用,你对他大讲怎么样提炼主题,怎么样使文章结构严谨,议论、说明、叙述有哪些方法之类,那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来看,苦练语言文字基本功是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忽视。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个环节,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上。要让中学生写出的文章生动、语言清新凝练,就必须为学生创造训练语言的场所和机会,如开展对诗、对句等活动——训练语言的精炼整齐;开展辩论会、演讲会——训练语言的雄辩与严密;作成语连珠游戏、收集和阅读谚语、歇后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增强语言的铺陈气势。经过如此的反复练习,学生的语言表达当会有明显提高,文辞的运用也自然会丰富起来。

二、扩大生活、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许多学生怕作文,在作文课上提不起精神。感到没词汇,没材料,没东西可写,往往不会开头、不会结尾。其实,写作材料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怕作文心理的主要因素。囿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许多人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条件。作为教师,不应该责怪学生写不出文章来,而要热情地帮助他们去发现作文的“源头活水”。首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诗圣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蕴藏着极为深刻的道理。要想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必须从阅读开始。“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乃语文教学之成功。”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要着力培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一切有用的书,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积累储存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久而久之,当能影响自己的作文。课堂里的语文教材,仅是讲读的例子,从量上说,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自觉的阅读至关重要。阅读的内容应尽量宽泛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都是上乘的精品,属必读范围,而且多多益善。各类知识读物,包括天文、地理、哲学、经济、人文社会等书籍,都应有选择地阅读。时事政治、杂文小品也应经常阅读。从方法上说,阅读应当是有层次的。有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有课内自读,课外阅读等等。在要求上,有粗读,略读,快速测览。对于阅读,应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要持之以恒,学以致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课外阅读机会,要提倡、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良好习惯。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纳众家之长,积累语言精华、写作精华,力求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其次,要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必须养成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人类社会万紫千红,异彩纷呈,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自然界四季的更替,风花雪月,都是描写的对象。要学生放开手脚,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向开放的生活要素材、要激情、要技法,从而使学生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标。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感知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时记录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地全面观察,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学生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此及彼或由近到远,或由今到古,进行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深刻。当今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广大青少年可通过广播电视观察生活、观察社会来积累信息。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世界各地、人与自然、动物世界、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导行、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观察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材料的质量。

再次,要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向生活要素材 学生无话可写、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体验。他们缺少嘻戏的欢乐、挫折的忧伤,登攀的磨难与漂流的惊险。天天吃饭读书,读书吃饭。生活枯燥,平谈乏味,自然就无啥可写。本无话,又非写不可,就必然造话说话、说假话、说空话。要学生不畏惧写作,有事可叙,有情可抒,首先应把他们适当地从“笼子”里放飞,把他们放归“自然”,以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练“歌喉”、“练翅膀”,让他们去爬爬高大的皂角树,摸摸光滑的石井栏,整整碧绿的菜畦。去踢几步球,练几指琴,去参观历史文物,游历当地山水,了解人口骤增,调查资源锐减,认清国土浪费,看看环境污染;开新闻发布会,模仿当校长、主任,尝试写影评等。让他们完成基本读、写理论之后适当参与游戏,参与劳动,参与论辩,参与社会的各种实践,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激情,感受人生,让他们的个人激情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活动扩大生活、开阔视野、历练感情,丰富写作的素材。

三、多写多改,以改促写,提高写作素养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技能。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才能形成。要多提供写作的机会。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靠每年上级规定的习作次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多写多练,因为这是直接的专项强化。只有强化训练才能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可让学生多做周记、多写日记、多做仿写、改写和扩写练习,可结合各种活动诸如办墙报、手抄报、出校刊、写广播稿等来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要过关,非常练笔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中学生常常感到写作是件很难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写作的训练太少。因此,作文教学要坚持多写多改的原则。不仅要定期作文,还要扎实具体地从各种角度来勤写常练。要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鼓励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这样既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可让学生自己找出所写作文中的毛病和不足加以改进,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加以借鉴,还可以培养写作的兴趣。

四、营造探究氛围,开启学生思维的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营造探究氛围,应想方设法从形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辨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立意的新奇,结构的精巧,语言的鲜活等方面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鲜明个性,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泉眼,打开他们期待的视野,使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来,激活他们感悟生活的性情,用自己的笔书写其所看、所思、所感。如让学生以“雪”为题写一篇习作,大多数学生立意在赞颂雪的“无暇”、“高洁”、“大公无私”。若逆向思考会有下列情况: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掩盖着世间的污秽;雪的虚弱——怕见阳光;雪的凶恶——依仗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雪的残酷——雪压冰封,万木萧条。这样多角度思考,思维发散了,思路开阔了,学生必定觉得有东西可写,而且选材立意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良好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这样一反传统看法,往往会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写出的作文就会比较有新意,就会有比较独到的见解,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五、注重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千方百计活跃学生写作思路 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系统的整合性和动态的灵活性的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可全方位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写作灵感。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做到以点。

(一)发展求异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求异思维就没有创新思维。教师应勇于打破陈旧的作文模式,着眼于构建学生多思维的灵活结构,鼓励学生多作异向思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诱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力求新颖,切忌一般,鼓励创见。在思维过程中,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能将自己禁锢在唯一答案的框子里,要多向求取新的答案。对一个作文题,在排除已有的习惯性的认识的前提下,从已知条件出发,向不同方向,沿不同思路去分析,去评论,得出多种不同凡俗的新认识、新结果。有时学生的观点也许有些偏激,甚至有错,但也决不能打击其积极性,而要在肯定其积极思维的基础上,针对问题因势利导,最终引出正确的思路。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展创造想像和发展求异思维,争取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的观点之间进行相互的碰撞、交流。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容易被打开,思维就容易被激活。

作文题目要有新意,切合学生口味,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布置作文后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重点地进行辩论。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就有了自主写作的欲望,创新也就有了可能。如:我让大家以“环境”为话题写作文。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拓宽了写作思路,提炼出了很多有新意的题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环境,人类的家园”、“近朱者赤与近墨者黑”、“逆境出人才”、“由孟母三迁想到的”、“社会与自然环境”、“适者生存”、“顺境未尝不好”等。学生完成作文后对于写的稍差者再加以适当引导,重在抓住闪光点加以鼓励;对于作文写出新意的同学,除了在班内表扬外,再在校刊上发表他们的优秀作文。这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觉得写作学习的过程,是在摘取一个又一个果实的过程,是张扬自己个性的过程。这样,学生的自主写作意识就会逐步加强,创新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作文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师生共进,多向互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因此,营造健康有序、民主和谐、开放高效、生动活泼的作文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勉励学生写“点滴集”、“随感录”、“心声集”等等,给他们以“表现自我”的一席之地,想方设法形成积极、兴奋、宽松的写作氛围。

作文教学中师生可变换角色,先生“下水”,学生点评,教师可打开自己带锁的“日记”,去融化学生心灵的冰封,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作文讲评课上,可进行作文批阅比赛,看谁批的最认真、仔细、到位。教师首先做好示范,然后提出具体的批阅要求。批语的书写可采用多种形式:可以写成一段小散文或者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抒情或议论;可以引用原作或另行概括;也可以俯瞰全篇或者只抓一点。批阅完毕,让大家互换手中的作文进行对比、进行评判,使学生们真正体验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这种多向交流、多向互动,会极大的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获2009年甘肃省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

篇2:作文文体的弊端及对策

早在二十多年前,“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委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以及隶属这些机关编制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准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就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九章 惩 戒第五十三条 公务员必须遵守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十四)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官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机关单位经商、办企业,过去所说的机关搞第三产业;二是机关单位的公务员经商、办企业。

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成因:一是有些地方的财政保障不足,甚至缺口较大,在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犹为突出;二是有些机关为了应对单位的非正常开支。例如,超标购买小汽车,超标装修、购买办公用品,奢侈消费等,甚至为了单位行贿。三是单位有了钱,掌权者可以以权谋私,例如,公款家庭消费,公款娱乐,公款旅游,甚至公款赌博等。

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弊端:一是受利益驱使,容易出现本末倒置,主要精力用于经商、办企业,荒了主业的局面。二是因对机关经商、办企业缺少有效监管,容易造成相关人员的贪污腐败。三是容易利用造成机关单位权利寻租,损害国家、政府、人民利益,四是容易破坏政府形象,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治理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对策: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刨除机关经商、办企业的根源。二是加大纪检、检查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查处力度,及时有效处理相关案件。三是加大对机关办公的经费的财政保证力度,及时足额保证财政拨款。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网络的监督作用,让机关经商、办企业无处遁形。

在解决机关经商、办企业的问题上,像济南等地采取收支两条线,各种费用的发生通过结算中心结算的机制,应该算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了。

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成因:一是有些地区的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偏低,公务员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例如:改善住房条件,去经商、办企业;二是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到位,如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没有落实,公务员经商、办企业难以查处;三是政府的清查行为往往是运动式的,过后容易死灰复燃,缺少长效机制;四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给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公务员以亲属名誉经商、办企业时更难查处。

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弊端:一方面,公务员做经商、办企业,由于有权力因素在里面,有官威影响在其中,很容易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市场法则,给社会公平正义蒙上阴影,甚至把权力当作谋私获利的工具,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财富,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公务员做经商、办企业,必然会牵扯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给本职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很可能会出现应付工作,甚至出现用工作时间经商、办企业的局面。第三方面,严重破坏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公务员吃着国家的俸禄,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交给了人民,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务员如果再经商、办企业,用公权力谋取私利,难以让人民群众信服。

治理公务员经商、办企业的对策:一是尽快制定并落实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的监督检查。二是纪检、检查部门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查出的相关案件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查一儆百。三是保障公务员有一个合理的收入,这个收入应该是社会中等偏上的水平,保证其家庭衣食住行基本无忧。四是有关部门要切实搞好三定工作,坚决杜绝有岗无责的现象。

不论是解决机关经商、办企业问题,还是解决公务员经商、办企业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公权力依法、规范、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接受群众监督。

篇3:作文文体的弊端及对策

一、轻实践重考试, 是初中作文教学中最大的弊端

1. 忽视学生实践

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希望学生走捷径, 结果反而是弄巧成拙,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文教学效果很差。其根本原因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过分地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 没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没有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作文来源于生活, 来自于实践, 与个体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2. 注重应试作文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 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指导学生写应试作文的方法, 甚至让学生下大工夫背诵应试范文。这样的作文其结果只能是言之无物, 使作文内容空洞, 模式化严重, 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潜能, 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应该有一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学习的潜力。曾经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把写作练习变得灵活多样, 极力倡导自由作文和快乐作文。学生在作文中, 能把学校和社会生活现象写进作文中。学生从苦心编造者, 变成体验生活的经历者、表现生活的艺术家。如果老师给出命题作文, 要求学生从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 让他们各抒己见, 自由讨论交流, 以此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顺利地完成作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习作中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独特的个性, 他们不仅在作文中思考自己的悲欢, 还能分析社会现象。把握了写作的技巧, 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文的人数变多了, 写作兴趣变浓了, 主动性增强了。

2. 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

要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归根结底要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工夫。要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 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如何运用语言准确地表达中心思想?如何进行选材?如何组织语言?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听、说、读、写中加以提高。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思考, 学会画龙点睛, 能紧紧地把握时代脉搏, 提出的问题能引起读者共鸣。我们不能企图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到如何程度, 而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真地分析基本的写作思路, 先改变学生无话可说的状况, 在这样的基础上, 再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让学生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广泛地阅读课外书籍, 按时检查学生的笔记, 坚持写读书心得。利用阅读课时间, 目的性地搞专题讨论, 给学生营造一种读书写作的氛围。“阅读滋养心灵, 书香陶冶性格”。夯实基本功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建立评价机制, 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1. 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批改是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老师的批改, 能使学生意识到写作的不足,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的良好习惯。所以, 我们要注重作文批改, 建立评价机制。批改可以是老师批改、学生自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从批改的方式来看, 老师批改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倡导精批细改, 有必要还需面改。批语应避免呆板的语言, 力争生动形象、新颖大方, 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纠正。在认真批改的基础上认真讲评, 选佳作当范文读, 让学生积极参加评析, 并发表建议, 肯定成功的地方, 指出其中的不足。教师对作文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53页) 的批改和讲评,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 注重学生生活实践

篇4:试论海运保函的弊端及对策

关键词:海运保函;承运人;提单

中图分类号:DF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115-02

海运保函是托运人或承运人出具的,用以承担因承运人签发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提单或无单放货等行为而产生的一切责任的担保文书。它起源于现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作为国际货物运输实务的惯例由来已久。一方面,海运保函在实践中被广泛地加以运用,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简便迅捷。海运保函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资金与货物的流通?熏使国际贸易不因为严格的程序要求而致使交易便捷性降低?熏这正是买卖双方以及承运人在商业利益上的最大追求。海运保函的积极意义也正在于此?熏正因此?熏有人将保函称为贸易和航运的润滑剂。运用得当,无疑会对缓解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另一方面,保函的存在又为许多不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运用不当,可能扭曲船货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破坏正常的航运秩序,并留下隐患,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海运过程中的信用危机。

一、海运保函的弊端

建立在长期国际贸易和航运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法律秩序是不断平衡各方利益的结果?熏其中一些严格而复杂的程序要求正是为了保护交易各方安全所必需的。海运保函从实务的角度试图缓解由于这些僵硬规则对贸易造成的阻碍作用?熏但却危及了这些制度的基础。

首先?熏从航运与贸易实践的角度看,海运保函对提单的信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海运提单是人们在长期的贸易和航运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效力和信誉较高的单据。提单具有如下作用:(1)海上运输合同的证据;(2)承运人对货物出具的收据;(3)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提单成为深受人们信赖的具有极高价值的单证,它有力地保护了善意持有人的利益,并具有物权凭证的效力?鸦极大地方便了贸易的流转和航运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海运保函的产生和使用,提单不能真实地反映货物装船后的状况,或者手中有正本提单而得不到货物,使提单的可靠性大为降低,违反了收货人及银行对提单的合理期望。在副本提单加保函提货的情况下,直接危及了正本提单的物权凭证的效力,这大大降低了提单的可信度,扰乱了贸易和航运的正常秩序,也极大地损害了国际贸易体系的基础。

其次,海运保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海运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使承运人、收货人以及卖方都承担着不同程度的风险。

1.对承运人而言,任何对承运人出具保函者?熏无论是托运人还是收货人?熏都可能出现破产而导致承运人无处求偿、自吞苦果的下场。

2.对卖方而言,卖方不仅没有获取利益,反而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个风险又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海运保函的存在?熏使卖方面临被解除合同,损害赔偿的风险。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卖方必须按买卖合同规定的品质按时交付货物。卖方同承运人一起,向买方提供了凭保函而换取的清洁提单,从而构成了对买方的欺骗。如果买方获悉这一事实后,不仅可以起诉承运人,而且还可以依据买卖合同,以卖方严重违反品质条款,甚至以欺诈为由提出解除买卖合同,要求退回货款,同时要求卖方给予损害赔偿。二是海运保函的存在?熏会加大卖方向承运人的赔偿责任。根据国际公约和各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在载货船舶航行期间,承运人应适当而谨慎地装载、配载、运送、保管照料和卸货所运货物。这是海上货物运输中承运人最重要的责任,被称之为管货责任。如果承运人违反了管货责任的规定而造成货损,当收货人向其索赔时承运人不能享受免责的权利。但由于承运人手中握有卖方的保函,承运人认为一旦收货人向其索赔,他可以凭保函转向卖方追偿其遭受的损失。因此,承运人容易产生疏于照管货物的懈怠。承运人在主观上就放松了对在途货物的管理,降低了对其货物的责任心,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不清洁货物的损失扩大,这样就会加大卖方向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3.对于收货人而言,凭保函签发提单,收货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按公约或法律的规定,收货人本来有权利按买卖合同要求,拒绝卖方提交的不清洁的货物,但由于承运人违反了规定,将不清洁提单签发为清洁提单,从而剥夺了收货人的这一权利,并使受蒙蔽的收货人把本来不清洁的货物当做清洁货物去付款或承兑续保,从而进一步剥夺了他本来还应享有的拒绝接受提单、拒绝付款或承兑的权利。对于收货人而言,持有正本提单提不着货,或持有清洁提单却得不到与单证相符的货物。货款早已汇出,虽然有违约和侵权其他补救措施,但商业上的利益是难以完全得到补偿的。

最后,海运保函对海上保险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海上保险人是“用保函换取清洁提单”做法的最终受害者。海上保险与海上运输并存。收货人在收到有瑕疵的货物时会凭正本保单、提单向保险人提起索赔。保险人在面对清洁提单而不知保函存在的情况下,对锈损、水湿、破包、瘪听等属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表面瑕疵,一般都会赔偿收货人,取得代位求偿权转而向承运人索赔。但是,向承运人的索赔往往因为保函的存在不能顺利地进行。因为:其一,保险人无法确知保函是否存在。保险人缺乏了解保函问题的途径。根据海上保险法中的“最大诚信”原则,被保险人必须在保险合同订立之前向保险人披露其所知的每一重要情况。保函是保险合同订立后船离港前设立的,因此托运人?穴此时的正本保单持有人?雪不负有“最大诚信”原则上的告知义务。而当收货人收到有表面瑕疵的货物,持正本保单向保险人索赔,此时收货人也有义务在涉及第三人责任时提供向责任方追偿的有关函电及其他必要单证或文件。但是,收货人也不知道是否有保函的存在。其二,因不知保函的存在,保险人在追偿时会面对责任限制条款。托运人利用承运人的责任限制权利逃避了其应承担的损失,保险人就赔了冤枉钱。如果表面有瑕疵的货物发生损失,承运人接收了托运人的保函,收货人就会凭换来的清洁提单向承运人索赔。承运人最多按法定责任限额赔偿收货人,再凭保函向托运人追偿。即使托运人按保函的要求履行,对承运人的补偿也只限制在承运人享有的责任限制范围内。因为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赔付托运人是没有责任限制的,这样必然损害了作为代位求偿人的保险人利益。其三,承运人为避免承担责任经常以“包装不良”属免责为由故意搪塞。包装不良是外表瑕疵的原因之一和具体表现。承运人虽有保函在手,但为了谨慎起见,希望不出示保函便可免责或推卸责任。收货人通常会从保险人处得到赔偿。收货人虽然丧失了拒收的权利,但毕竟得到了保险人的金钱补偿。保险人虽有代位求偿权,可由于保函的原因,使其求不得偿或求不得全偿,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结果是保险人得不到赔偿或全赔,海上保险人是保函最终的受害者。

二、对与保函有关的各方对策

由于保函的产生是建立在船东、商人们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是一种与法律对抗性很强的所谓商人们的“灵活做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可以说没有一种现成的途径能够完全解决保函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缓解保函争议,实践中需要承运人、托运人、第三人、海上保险人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措施,才有可能将保函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至最低,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保函给国际贸易带来的便捷作用。

对于承运人而言,接受保函时要注意一些必要事项,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比如,在接受用副本提单提货的保函时,最好查明发货人是否已将提单送交银行结汇。如果没有结汇,则不要接受保函,而是将货物卸到码头仓库,委托目的港的船舶代理人代为照管。在接受出口保函时,不但要考虑货物受损和短少的情况,以及保函出具人的信誉,而且要通过目的港的船舶代理,查询一下货物的行情,如发现货物的价格有下降的趋势,则最好不要接受保函。在行使提单的批注权时,如果发现货损货差问题明显,会对收货人造成严重损害,应坚决拒绝接受保函,以避免更大损失。反之,如果认为瑕疵程度较小,谨慎运输控制瑕疵的发展不会导致收货人的索赔,为使买卖合同和运输合同顺利履行,那么就可以签发清洁提单。

对于托运人而言,应保证货物在装船前或装船时,货物的品名、标志、数量或件数、重量和体积等方面必须清楚、准确,不存在任何瑕疵,而且适合于运输。如果货物在装船时,发现货损、货差,但又来不及更换,发生了与信用证不符的情况,应尽快通知收货人,得到其书面形式的认可。此外,还应及时通知承运人,请求其延长一段装船时间。

对于收货人而言,使用副本提单加保函提货时,最好先通知托运人,得到其许可,再提货。当正本提单到达后应尽快办理付款赎单的手续,将正本提单交给承运人并取回副本提单和保函。

对于保险人而言,建议在相关法律中规定保函告知义务人的有关法律条文。比如在《保险法》中规定:“合同订立前后,保险人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情况提出书面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说明。……”这样通过“被保险人”的告知保函的“承诺义务”,保险人知道保函存在,理赔时即可按“恶意者拒,善意者在保险范围内赔”的原则处理。这种当事人及时告知的义务,可以实现保函被告知的目的,维护了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总之,只有当事各方在实践中采取以上必要措施,不断总结经验相互配合,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使国际贸易在灵活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发展,也将大大推动国际贸易和航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煦,陈永,钟欢.保函换取清洁提单问题研究[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3,(1).

[2] 姚新超.从一案例看凭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的风险与弊端[J]对外经贸实务,1998,(9).

[3] 周倩倩.关于海运保函的法律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4] 周浩.海上保险人是保函的最终受害者[J].中国海商法年刊,1994,(5).

篇5:农村教育环境的弊端及对策

一、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或“代管”现象普遍。

据调查,在我校学生中有9.3%左右的学生父母在本省范围做工或种菜。62.7%的学生父母长年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大部分的是有事交侍才联系,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只会问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在那些外出的家长家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自然落在了爷爷、奶奶以及近亲属身上。“留守家长”问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问题无形的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担,对这些学生来说,在双休日以及回家途中也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管理“真空”。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一个学生(父母均在深圳)向叔叔借得摩托车到处玩,结果在十字路口出现一辆机动车撞成重伤,这件事父母悲痛,叔叔自责,自已陷入深深的后悔之中。学校的安全教育每周都开展过,学校有规定在家不准骑摩托车,那位叔叔如果能坚持原则不借给他,事故当然就不会发生。“监护人”的放纵、溺爱容易让孩子走上歪路、险路。父母在外、老人溺爱成为了大多“问题学生”共同特征。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常捧为“掌上明珠”,而对其缺点或违法行为则千方百计予以袒护。有的家长对子女在学校有违法行为受到校方批评教育,而是认为自己子女无过错,责怪校方小题大作,甚至赶到校方取闹,如此包庇纵容,使子女在歧途上愈走愈远。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溺爱中的孩子贪图安逸,他们不愿刻苦努力学习,厌学成了这些孩子中的普通现象。

特点二:家庭教育定位低,经常与学校教育相悖。

一本关于谈论家庭教育的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从这段话可知:家庭在社会化教育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已经不言而喻。而当前父母对子女进行投入(即生养活动)时,一些家长抱着“光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思想,把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作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孩子成为了家长“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忽视了与子女的思想沟通,让孩子背着包袱来学校学习。更多的家长表现为重养不重育:“添一口人,只添一双碗筷”,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就认为给了孩子的一切,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是学校的事,教不教地好完全是老师的事。还有个别家长表现为“传宗接代”、“沿续香火”的思想,当得知孩子有早恋情况时竟然从侧面使用了“鼓励”方式更是糊途了得。有位学生的爷爷得知孙儿(不到15岁)在校“喜欢”同班的一个女生后,意外的是这位爷爷显得很开心,零花钱不仅没有减少,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多给了一份,作为“交朋友”的钱。由于大多家庭教育没有同步跟上改革步伐,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特点三:注重孩子的“成龙”,忽视成人。

家庭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家长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家长们在一起,常常谈论的不是哪孩子思想好呀,而是把别人孩子的成绩与自已的孩子的进行对比,因而,出现了一个学生帮助了一个残及人远不如一个学生考了100分更光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

便后冲洗’,‘人走关灯’,‘洗完手关水龙头’这样的修身教育,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置。”

问题四: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返校后问题就表露无余。

每次开学时,学生“玩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收拢起来。一个网迷学生给班主任写保证书,竟然是等他玩完“某一关”后,一定不去了。可见这位学生在假期是怎样过的。学校里是不准抽烟的,但有些学生在校外形成烟瘾,返校后,只能躲在侧所里抽,躲在寝室里抽。每学期开学时,学校要花很大的力气规劝学生“戒烟”。但这样的学生,回到家里又恢复如初。农村生活中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多与打牌有关,各种牌都有:麻将、跑胡、竹牌、扑克等。节假日学生被身边的“牌文化”的影晌,耳濡目染,据调查一个班上,85%的学生能说出三种以上的牌名,97%以上的学生表示能打其中一两种牌。学生掌握打牌技艺主要集中在重大节假日,如春节。有一些学生表示,父母并不反对他们玩牌,前提只要完成了家庭作业。还有个别不良说法影响如“很好很好就是人要‘狠’点好”,有些学生受此影吶,心胸狭窄,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兴师动众,认为只有搞赢才会被同学看得起。学生在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几年或几十年的坚持才能养成,而一个坏习惯只需要几个天或几个月。学生在校学习中每个月有7~8天的休息时间,加上寒暑徦共有200天左右,接近占全年的2/3,这是学校教育的时间的两倍。学校教育中花了几个月让学生养成的一些好的习惯,而在社会上的风气影响,同化的过程中,保留的不多了。

以上问题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共性,**中学作为人口只有两万左右的小乡,经济命脉主要以农业为主,辅以特种甲鱼、珍珠养殖,加上外出打工人潮的带来式“经济”为乡的物质文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乡镇面貌得到了迅速的改观。但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长期的传统思想不会轻易废弃,先进的思想观念难以形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同步所呈现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了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标志,当然,首当其冲击的是农村的基础教育。

二、主要对策和方法。

1、家长重视节假日,加强亲子沟通。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回到家没有兄弟姐妹间的嬉戏交流,需要与父母交流;加上孩子处在到处充满各种信息交叉的空间,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信息每天都冲击着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孩子急需要家长的引导;进入中学的孩子青春期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更是需要与父母一块交流沟通,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健康成长显得特别重要。家长应该多利用时间也孩子交流,了解他(她)们。

2、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活动。结合先进性活动,使党员干部与“留守孩子”结成“大手牵小手”帮扶对子。石门县就有有成功的例子:该县500名党员干部主动与“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义务给这些孩子当上了“编外家长”。定期与学校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沟通,并及时向父母反馈。这种“新三角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家校联系册”。每周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填写学生该周的表现,学生回家后由家长填写反馈意见及学生在家表现。鉴于许多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电话主动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并与家长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建立联系制度,形成管教学生的合力。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学校规定联系次数,建立联系档案,记载转化过程。

4、在家长中形成“家长顾问”,由每村组中一两名素质较好的家长组成,负责指导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轮留当好“指导员”“协调员”,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家庭教育的主要情况如优秀学生家长可汇报心得体会,学习有关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法,以求转变长期以来的家长“育人观念”。

(1)从强求孩子成“龙”到先让孩子成“人”。首先,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切忌揠苗助长。如最简单的让孩子策划一顿饭,独自接待一次客人,自己处理一件事情。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起码的自我服务,学会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在人群中生存的技能。其次是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经常有家长在鼓励孩子读书时说:“某某读书读得好现在天天在坐办公室,工资又高,多舒服呀!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看牛作田。”这种比方让孩子感到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劳而获”,认为辛苦的事就是卑微的人干的,让他们从小就厌恶劳动。

(2)从关心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到关照孩子的心灵发展。溺爱和打骂的方法严重危害孩子健康成长,家教中应拒绝使用这两种方法。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指导,要求自己子女首先正确对待自我。能够悦纳自我、抱有信心、乐观向上、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其次,能够正确对待身处的外部环境,富有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承担起多种社会角色,即能接纳他人,又能获得他人接纳,能够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第三,家长要有意识地拉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距离,增强孩子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的态度:耐心、宽容、尊重、民主、平和等。积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孩子耐心宽容,消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孩子专横、急躁。相对家长来说,孩子是个弱者,他们会小错不断,这就需要家长的宽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魔术师那样说变就变,它需要家长的耐心期待。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宽容与耐心。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受老师批评或是遭遇同学的不理解受挫时,最需要来自父母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时的宽容理解有利孩子健康成长。

三、后记

篇6: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

高校行政化的原因、弊端及对策

(柳曦 男 1986.10 汉族 北京 硕士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8)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高校权力不断扩大,高校的领导级别不断提高,从而导致高我国高校的官僚化现象日益蔓延,高校越来越像个官府、衙门,不仅有官场的结构,还有官场的文化、官场的行事方式。行政权力挤压学术权力,使得学术创发能力日渐削弱,学术精神渐渐沦丧。高校的官僚化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最大阻力。

关键词:高校;行政化;解决措施 一 高校行政化的表现

(一)高校管理人员职级、待遇套用行政机构模式

高校本来是一个教育、科研机构,并非行政机构。但我国(大陆地区)套用行政机构模式定位高校管理人员的职级和待遇。比如:各高校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高的至副部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迄今为止,全国共有副部级高校 31 所、一般的高校也是正厅级。而高校的级别也就是该高校党政一把手的行政级别。一把手下面的机构设置,也完全是按照行政机关规格:即一般都有处、科等机构和相应级别的管理人员。高校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也是按照其相应行政级别配给,如校领导一般都配有专车、秘书等。高校内的学院、系、教研室分别享受不同级别的待遇。校的党政机关,除了几个自己独有的部门外,基本上也是按照政府的模式设置的,例如党办、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处、审计处、基建处、保卫处、工会、团委等。

(二)高校领导干部任免方式行政化

国际上,高校领导一般都是由高校教职工群体民主选举产生。但我国高校的校级领导却是由上级主管部门选任,省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权由省教育厅掌控,例如,河北大学的校长的任免权掌控在河北省教育厅手中。部属高校校级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则由教育部掌控,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校长任免权掌控在教育部手中。甚至有的地方,地方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的任免都得经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审批。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由于高校被当作行政部门,所以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解决个别领导干部的级别待遇问题,就把一些根本不懂高等教育的政府官员任命为高校的校级、院级领导。

(三)高校管理运行行政化

我认为,高校管理运行行政化有两个体现:一是高校运行管理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一是高校内部也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不仅管高校的人、财、物,而且还管高校的具体运行,例如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教学评估、专业的开设等,都由政府决定。总之,事无巨细,政府部门都向高校发号施令;事无巨细,高校都向政府部门请示汇报。政府对高校如此,高校内部管理亦然。校学术委员会由校领导和院(系)领导组成,院(系)学术委员会由院(系)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组成。没有行政职级的普通教师,学术研究水平再高、学术研究成果再多、社会影响再大也很少有话语权。由于我国高校体制的官本位,必然导致行政权力至上,行政权力垄断学术,形成“谁的官大谁水平高,谁官大谁真理多,谁官大服从谁”的局面。

(四)教学人员屈从、听命于行政机构

我认为,高校本应是一个搞学术研究,做学问的地方。在这里,教学人员、学生应该是主体,而行政人员应该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如果没有教学人员、学生的存在,那么学校和学校的管理者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本应是高校主体的教学人员、学生却成为行政人员的附庸。在现在的高校中,行政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占有了大量的资源。而在这些资源中,就有教学人员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资源。教学人员为了我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得不依附于行政人员。甚至在有的高校中,教学人员完成的学术任务完全符合学术标准,但是行政人员依然以未符合行政标准为由对教学人员加以批评。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术权威依附于行政权威。

(五)高校在许多资源、利益分配过程中常常向行政管理人员倾斜

我认为,高校应该根据高校自身的长远发展合理的分配校内资源。但是,现在的情况是高校的行政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占有了大量的资源,然后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来分配这些资源。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不仅如此,高校的利益分配也常常向行政管理人员倾斜。就拿高校中最常见但却是争议最多的年终奖为例。我在《南方周末》读到一位大学讲师题为《年终奖,我不满》的来信。来信说:“云南某农业大学计划发放2009年终奖:助教800-1200元,讲师1500-1800元,正副教授2000-3000元;一般科员5000-6000元,副科至正科级7000-9000元,副处至正处级18000-21000元,副校至正校级金额保密。”[1]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该校的年终奖分配直接和行政级别挂钩。我想这样做的后果将是,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高校学术研究的发展和高校水平的提高。二 高校行政化的危害

(一)争权夺利,无心治学

高校机构设置的泛行政化,不同职级的人员享受不同待遇,从而造成大学的行政人员,教师甚至一些在校领导机构、院领导机构工作的学生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用于权利和利益的明争暗斗中,从而忽视了对学校、学生以及教学的管理。甚至在一些行政化严重的高校,其行政工作人员、教师甚至学生普遍缺乏一种对科学与学术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对“行政权威”的羡慕,甚至仰视、顺从。其中不少教师把做“校官”作为人生的信条和行为取向,而对教书育人这一本职工作的兴趣在下降,做学问的直接动因往往是以此作为叩开仕途的敲门砖。甚至一些教授也渴望当官,他们可以不当教授,但非去竞聘一个校行政官员不可。当然,这些人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大学里开会,哪怕是学术性的会议,也要按级别说话。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做校行政官员,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也就是在为自身赚面子、赚资本。而且更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我们理想中的大学应该是,以校长,校党委书记为首的校领导主管行政,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主抓教学。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教授们对校长、校党委书记甚至院长,无论在行政上还是在学术上,都俯首恭听、唯唯诺诺。这种不良风气令很多学术上有极大发展前途的青年学者就此停步不前,损害了大学的学术主体性,造成了中国大学(大陆地区)及其教授们基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创新能力的下降,我想这也许就是我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泛行政化的严重后果是滋生浮躁,在学校里形成了这种不利于学术发展的价值导向。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如果中国的大学都这么行政化,就没有希望,学术在衰退,那还谈什么诺贝尔奖,还谈什么大师。是什么使学术衰退,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去追求行政权力了,讨好行政权力去了,就没有人坐下来兢兢业业地做学问。”[2]

(二)对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中国现在的高校中,从一名普通的讲师升到副教授乃至教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发表论文的数量。这就使得教师们热衷于论文的撰写,从而忽视了教学。而且教师在撰写论文时偏重于数量,忽视了质量,生产出大量的学术垃圾。更有甚者为了完成学术任务,采取学术剽窃的方式。在当今的高校中学术抄袭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现在的大学生著作所有权意识不强,再加上自己的老师掌握着自己学习成绩、毕业的生杀大权,从而使得有的教授剽窃勾当成功,这些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我看来它们对“抄导”们而言充其量只是外因,即是抄谁不抄谁的选择问题,并非抄与不抄的动机问题。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此,“抄导”们剽窃的内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老师将大量时间用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上,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学术研究,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为兼职,视神圣的学术为进入权力场、名利场的敲门砖。当平静书桌前的青灯变成推杯换盏的霓虹灯,当学富五车变成肠肥脑满,如果不剽窃,怎能完成一堆打着权力烙印的学术基金项目?如果不剽窃,又怎能保证自己“名利双收”呢?看来,有了在大学行政化浪潮中极少有教授能心静如水的前因,大学学术腐化、抄袭剽窃成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曾经做过多年高校教务处长的沈志刚认为:“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越来越像GDP,比如科研论文多少篇、科研经费多少万元、科研项目级别多高等,所有这些都是由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做,这与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考核基层政府的模式完全相同。从学校到教师,都要努力适应这种环境及管理模式,有时就会投机取巧,甚至不惜弄虚作假。”[3]

其一,高校已经形成封建社会的家长制。例如,高校的党务方面,校党委书记说了算;高校行政方面,校长说了算。校领导的话就是圣旨。昔日的教书匠,一旦当上党委书记、校长,知识分子的温文尔雅、谦卑谨慎、民主作风不见了,凭添了官老爷的霸气。讲排场、摆阔气、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消费等。其二,财、物按权分配。高校津贴奖金由高到低按行政级别分配,校领导拿最高档次,教师按职称套相应的行政级别。无行政职级的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才能拿到津贴奖金,而党政官员则没有工作量要求。其三,近亲繁殖,排斥异己。高校在提拔干部、引进人才上,标准往往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你提拔我,我维护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其四,单纯追求个人经济效益,而不顾学校发展。有些高校领导就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人一样,把创收放在首位,不顾社会影响,不顾教育质量,大搞教育产业化,将圣洁的学术殿堂变成了赤裸裸的商场。其五,有些高校领导为了政绩,盲目扩张,搞大而全,大兴土木,债台高筑;有的为了获取上级好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大作表面文章。

高校泛行政化很容易导致外行领导内行,或是非专业指导专业的局面出现。本应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学生及其组织基本上没有关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维护切身利益等方面的基本权利,他们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不到切实保障。甚至校内的行政官员凭借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做到少劳多得或者不劳多得。而高校的普通教师辛辛苦苦一年却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和一小部分奖金。这有违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的原则,自然会挫伤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道德人格的形成,不利于教师潜心科研和教学,师生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学校缺乏凝聚力、创造力和活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说:“到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之前,我在全校召开了中层干部新学期工作部署会,许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室主任都没有参会。办公室同志告诉我,因为这些教师都不是副处级以上,所以未能参会。这是典型的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教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他们却不能听到校长布置的新学期任务,这怎么行?当然,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失误。” [4]

(五)激化高校的内部矛盾

在高校泛行政化下,高校的利益分配向行政方面倾斜。在一些高校,教授奖金、津贴还不如所谓的处长高。在分房子、分办公室方面,普通教师一个等级,教授一个等级,然后是副院长、院长,等级都不一样。普通教师一旦当了校行政官员,便可以享有诸多实惠,获得课题经费更容易,享受职务津贴更高,房子分得更大。一个教授即使当上一个副处长,其争取学术资源的能力也会因此而提高若干倍;而先当上校领导再反过来做教授,则更容易。我们在学校中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经常有些学术上平庸的人,凭借与校领导良好的私人关系,借助行政系列的荣誉,被评上了与其自身实际学术研究水平不相称的教授职称。一个没有多少学术成果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很短时间里会积累出诸多论文、著作,由此而获得学术地位。因为他有权力,他拉来了课题,自有人会帮他做;他没有论文,自有人会帮他写;他没有书,自有人来替他编写。这种一旦有了权力便会产生一连串连锁反应的现象使普通教师愤愤不平,造成很多矛盾冲突。

下面就是一个高校内部矛盾激化的鲜明例子:“一篇题为《学术首骗——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责人成崇德调查报告》的文章,近日在网上流传。文章作者米辰峰,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副教授。文中的主人公成崇德,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清史所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并于1993年至2008年期间担任清史所所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在近2.5万字的《调查报告》里,米辰峰对成崇德的博士文凭以及博士论文的水平提出质疑,称其为‘自封博士伪教授’,并呼吁将其从大清史课题组清除出去。”[5]米辰峰说,自己必须赶在退休之前,对成崇德进行申诉。米辰峰举报成崇德不是为了当打假英雄,而是为了报7年来的“血海深仇”。因为,成崇德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在处理篡改考卷案、年终业绩考核等事情时,对米辰峰诬陷。米辰峰形容这是“血海深仇”。从“血海深仇”可以看出,米辰峰是愤怒到了何种程度。而且米辰峰于6月26日在新语丝网站公开举报成崇德后,又于6月28日在网上发表了《人大历史系副主任许海云疯狂伪造系列学术著作》一文,又公开举报同事许海云。被举报事件是否属实我们暂且不论,单从米辰峰的言行可以看出,他确实是被“一些丧尽天良的事”激怒了,即将退休的人已无发展前途,退休前进行“报复性申诉”就成了他不得不做的选择。那么,米辰峰何以有如此猛烈的报复行为?其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是曾经的上司对他压制太过分了。年终业绩考核上司说了算,因此教授无望,只能以副教授终结自己一生的事业。虽然,此时依然有成崇德的上司——副校长要求米辰峰撤文,答应尽量让他今年评上教授。但闹到这一步,吃尽了高校行政化的苦头的米辰峰,决不会相信行政化在这个时候给自己“甜头”。在高校,上司对你不满意,你就晋升不了职称。相反,你答应了上司的要求,他就可以让你晋升职称。

(六)导致高校盲目升格和扩大办学规模

高校泛行政化使得高校领导常通过大学取得“政绩”,为获取政绩,大搞“观赏型”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于是,我国高校(大陆地区)出现了非理性的基建狂潮,豪华高楼拔地而起,广场、绿地越建越大,有的大学仅建校门就投资上亿元。更有甚者,用奥运冠军来做形象工程。近年来,奥运冠军到高校深造成为一股潮流,很多奥运冠军都是知名高校的学生。平心而论,上名校对于奥运冠军增长文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将来的更大发展是大有益处的。而且有不少奥运冠军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人生新的飞跃,邓亚萍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不少奥运冠军的文化程度偏低,甚至最高学历仅仅停留在初中,而即便是这初中的知识也因多年的训练而忘得差不多了。而现在一下子进入了知名学府,学业上能否跟得上就成了大问题。更何况不少奥运冠军还有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又能抽出多少时间来上课呢?对于知名学府来说,其对奥运冠军一般是免试入学,这样做是否合理暂且不论,更重要的是能否结合奥运冠军低文化程度的实际制订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来。也许学校会专门抽调教师为奥运冠军进行补习,但这些教大学的教师就一定能教好高中甚至是初中课程吗?加之,奥运冠军来的时间少,教师即便有好办法也难以施展。那么,什么众多知名高校仍然争相邀请奥运冠军来自己的学校读书呢?原因在于用奥运冠军做形象工程。但是,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奥运冠军进高校这个“形象工程”,也终会自食其恶果。即明星拿到了高校的文凭,可能只是镀了一层金而没增长多少文化知识;而高校固然利用明星的知名度提高了自身形象,但不一定就为社会培养出了合格人才。

高校行政化还使高校领导热衷于“升格”。中等专业学校谋求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谋求升格为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力争进入省重点以及全国重点院校行列。因此,基于上述目的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增设本科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更有甚者还热衷把教研室做大为系、把系做大为学院、把学院做大为大学。重视数量甚于重视质量,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声誉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七)助长学术腐败

高校行政化导致官场博士群。在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他指出相关行政管理者不懂学术规律,用行政手法对待学术问题,方式简单粗暴。[6] 的确,自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年轻化,知识化”被提上日程。从中央到地方,高学历成了进入仕途的“通行证”。这里我可以举两个鲜明的例子:例一,众所周知,现在进入仕途主要的途径是参加国家或各个地区的公务员考试。但是,事情总会有例外的。河北省唐山市政府就将一名清华大学博士直接任命为唐山市新技术开发区的区长;例二,2010年河北省唐山市政府直接录用了61名“211”全国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高学历已经成为进入仕途的“通行证”,而且还可以看出,政府录用、选择干部的学历门坎也越来越高,先是“学士”,后是“硕士”,再到现在的“博士”。然而,这些看似华丽的高学位却缺少了昔日的含金量,受到公众的普遍质疑,越发成为官场“灾难”。

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结果却有违要以此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体现知识化,人才化强国的初衷。而且,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却不断被扭曲被异化。选拔官员成了无关官员执政能力,无关群众意见,只要文凭高的“文凭崇拜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根据教育部此前的统计公报,1998年我国在校博士生45246人。到了2004年,已猛增至16.56万人。国务院学位办的统计也显示,2007年我国的博士授予数量超过美国,攀升至世界第一。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家继续加大对教育事业支持力度下,高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博士适当的扩招也属正常。但博士“大跃进”却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引发了更多的学术腐败。学术行政化越来越积重难返,学术不能自治,学术更难独立。学术成了行政权利的附庸,学术和行政权利已形成了“双向互补”关系。教授可以通过讨好自己的上级,而谋求行政权力;一些行政官员也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拥有的权力来换取高学历,以弥补自己学历上的遗憾。

正是在这样的利益格局之下,学位的授予变成了学术与权力之间的交易筹码。学术以权威谋资源,官员以权力谋学位。于是,诸如“不上课不做论文也能毕业和提前毕业”等许多常人不可想象的“教育奇迹”就这样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曾尖锐的指出,许多在校生十年寒窗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但是一些党政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课也不上,稀里糊涂就混到了文凭,这很不公平。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官场博士群,根源就在于国内高校日益严重的学术行政化。如果没有学术的自治,没有学术的独立,没有校园的民主,就不可能有含金量十足的学位证书,也不可能遏制官场文化中日益浓厚的“文凭崇拜主义”。

三 高校行政化的成因分析

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外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过多,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力量不平衡。从校长任命、机构设置到教师编制,从课程设置、学位设立到招生名额以及入学条件、学费标准等等,全都由政府规定。高校内部也按政府机构来设置相应层级,连系和教研室也搞成行政任命,表现出“官本位”和行政化色彩。处于最底层的普通教师几乎没有发言权,甚至对学术事务的自决权也受到行政人员的干涉。我认为,其成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受传统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传统的行政集权国家,在中国只要有权力就好办事。因此,行政权力的运行模式被大多数行业所借鉴,同样也延伸到了高校内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出发,到海外取经,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改变这种行政权力运行模式被高校移植的局面。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封建集权思想严重,加之过大的变革会损害一些当权者的利益。阻力之大,效果并不明显,还不足以扫清两千多年以来不断强化的专制统治残余。(二)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是“外儒内法”,由此形成了全能政府、官本位及人治等政治观念。所谓全能型政府:在我国是指改革开放以前的全面直接的“统制型”政府。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而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通过全能型政府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对于社会上的一切事务政府都要过问,并且对其进行控制,所以高校也不例外。教育部作为政府中主管教育的部门,将各个高校自行的划归为其附属机构。教育部不仅管各个高校的人、财、物,而且还管高校的具体运行,例如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教学评估、专业的开设等,都由政府决定。总之,事无巨细,教育部都向高校发号施令;事无巨细,高校都向教育部请示汇报。

下面再来谈谈官本位和人治。所谓官本位,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以下四点内涵 :①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③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人治就是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通过官本位以及人治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人们都有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而且一旦拥有了权力,成为了领导,那么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样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所以,这就是高校中从普通教师到教授把主要精力放在谋求行政权力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为了更好的理解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先来看一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定义。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是按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建国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源不按市场规律配置,而是按国家计划分配。计划经济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保证指令性计划的贯彻执行,需要从上到下建立完整的行政指挥系统,同时还要把相当部分经济组织行政化,借此对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经济事业、经济活动乃至人民生活,制定和下达带有指令性的计划指标、任务,制定和颁发大量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法令和各种具体规定。”[7]这样,行政权力就自然扩张到了高校,导致高校泛行政化。

(四)高校领导任用方式的影响

我国高校领导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由教育行政机关任命。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教育行政机关将一些党政机关的人员任命为高校的领导。因此,党政机构中一些升不到更高的位置官员便成为高校领导。那么,一个不懂教育的党政机关的领导来当高校的领导后果可想而知。官员当校长习惯采用行政管理办法,不密切联系群众,容易导致过度行政化和官僚化,过度的整齐和统一,大大减少了大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我想这也是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大陆地区)缺少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五)行政权力扩张性的影响 与立法权的被动、司法权的“不告不理”相比,行政权是积极主动的,也只有行政领域是首长个人负责制。那么何为行政首长负责制呢?行政首长负责制指由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首长对本政府或本部门的工作负全面责任的制度。这是一种适合于中国行政管理的政府工作责任制。依中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从首长负责制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作为行政首长的个人,极有可能大权独揽,实行行政专横,导致权力扩张。由于我国相关立法的滞后以及群众依法行政理念的缺失,行政裁量权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行政的随意性极大,自然助长高校行政化。

四 高校行政化的治理对策

高校是一个教育机构,高校承担着传播知识、延续本民族及人类文明、价值的重大使命,这个神圣使命是行政权力以及其他权力所无法承担的。所以,高校必须对行政权力加以抑制,防止行政权力恣意扩张。诚然,大学不可能没有行政管理,但这种行政权力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凌驾于学术之上。行政权力的盲目扩张必须受到限制,行政权力必须以服务于学术创造为其基本目标。基于这一基本思路,治理高校行政化,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去行政化首要倡导“教育家办学”

对于“教育家办学”的理念,两会前,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这里所说的教育家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要热爱教育,第二要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8]

下面解释一下教育家办学:

1、向教育家学习。学习教育家高远的教育理想、满腔的教育热情、渊博的教育知识、独特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经历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使高校领导、教师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办好教育的信念。

2、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专业要求。“教育家办学”是在广泛而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教育工作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家办学”成为必然。“教育家办学”就是要用懂得教育规律的人来管理学校。即教师、高校领导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当然,这也是国家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举措之一,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全社会都了解到不是谁都可以当教师,不能谁都能当教育行政干部。

3、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的需要。国家提出高水平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让孩子不仅有书读而且还要读好书,全面培养学生创造性、吃苦耐劳的品质、刻苦学习态度,把我国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校领导的责任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管学校,在真实、鲜活、生动的教育行动中,在实践行动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教育知识和思想;校领导、教师要把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价值目标,运用教学规律、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经历,服务学生、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家办学”理念直指学校行政化倾向。我认为,目前学校行政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政府和学校的关系来讲,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太多,例如重点学科评审、博士点硕士点设置、教学评估、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经费划拨、教育评价、校长任命等都由政府说了算;从学校内部来讲,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控制着学术权力。我认为,要让学校摆脱行政化的桎梏应做到,1、政府应该将权力下放,把学校管理权力交给校长;

2、在学校内部,行政权力应该更多让位于学术权力,高校通过校内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教师工会等民主的方式管理学校,强化学术权力。

3、履行学校管理职能的大学校长不应简单地由政府部门任命,而应当通过公开竞争或教师和学生联合推荐的方式,由董事会聘任。这样一来,校长就不再是对某个部门、某个人负责,而是对整个学校、对教师、对学生负责。

4、大学校长、院长应成为荣誉性、服务性的职位,只有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才可以做,并且校长、院长在职期间不应再参与学术领域的评奖、评职称,但可以通过较高的工资待遇进行激励,防止行政权力取代学术权力。(二)改变目前的高校领导教育行政机关任命制

我认为,具体有四点:

1、由本校教师、学生、专家及社会贤达、知名校友共同推荐人选,由本校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政府备案。如无违规违纪行为,政府不得取消本校职工代表大会的选举结果。

2、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做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

3、废止学校与党政机关“行政级别制”的对应,不再套用国家公务员的行政级别,弱化行政性,强化学术性,使其还原为教学科研的学术性岗位。学校内部应进一步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同时在行政权力方面淡化官本位,使学校的管理干部能够真正地以教师、学生为中心,为教学和科研来服务。

4、各个学校都可以给教授一定的管理权限。有些事情可以认教授,不要什么事情都认公章。我认为,教授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教授要治学。教学、学术研究更多的要发挥教授的作用,不要弄成教授不治学,别的人治学,这就错了。讲课的方式,本科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要听教授的意见。其次,教授要搞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专业化研究,教授是专业人员,在学术研究当中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最后,教授作为教师,可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而且教授还应当在学校一些具体的管理事务当中,作为学术或者项目、机构负责人来发挥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认为:“各个学校都可以给教授一定的管理权限。比如说指导研究生,乃至于录取研究生,以及在学科建设发展方面,在一些研究项目的设计决策问题上,通过一些机制,让他发挥作用。国外的教授为什么令人羡慕呢?要招一个海外的留学生,教授签字,签证部门就给签证,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认教授,不要什么事情都要认公章。当然教授也要有行业自律、道德自律,不要人家一找你,随便就签字,这样也影响自己的公信力。[9]因此,我引用曾经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留过学的夏之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本段的结尾,“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最高决策机关,1/3是学生,1/3是教授,1/3是行政管理和其他人员,这些人决定学校的大政方针。“上课的事,听学生的;学术的事,听教授的。” [10]

(三)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出一个小的特区,小的试点

正在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就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开出的一个特区。我认为,在筹建南方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例如,1、在选择校长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打破由政府任命校长的常规方式在全球遴选校长,最终经过一年的遴选确定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为该校首任校长。朱清时的到任,意味着持续一年多的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选聘南方科大校长告一段落,此举首开国内学校校长通过国际人才咨询公司协助选拔之先河。

2、在办学理念方面,南方科技大学提出了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超越常规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精品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探索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依法自主办学;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依法治校;建立学校外部治理机制;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学科设置不采用传统院系模式九项办学理念。的确,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这方面是可以进行尝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南方科技大学不仅会取得成功,而且也会带动中国的教育改革。

当然,我认为仅仅依靠南方科技大学来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开辟一个试点对我们高等教育的现存问题进行改革。现在的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实习,都一个模子,连卷子怎么批,都全国一个样,甚至最后还要统一教材,统一教案,统一教法。所以,我认为谈到教授治校,这里不得不提到国外的大学。在国外的大学中,教授都有充分的自主权,从而教授能够招到心仪的学生,这样才能有学术自由,学术研究才能发展,高校才具有创新性。对于政府与高校关系来说,高校独立关键在于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重要的是打破以往“政府的命令就是圣旨”的行政体制。令人欣喜的是,曙光已经出现,例如,北大“实名制”自主招生。虽然现在也遭受了很多质疑,距理想化的状态还有很大距离,但是毕竟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四)加强对学术权力的物质保障

高校要努力改善高校学术权力的物质条件,加大对学术研究、教学以及对学术事务管理的投入,以此保障学术权力的行使。我认为,不妨俗一点,让学术卓越、业绩突出的教师拿最高的薪酬。我参考过以前的高校去行政化研究,发现里面大都没有涉及到“钱”,但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谈到这里,我不得不谈一下建国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大锅饭概念的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中,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农民不在自己家里吃“小锅饭”,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但是,这种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大锅饭”制度,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于1961年上半年停止实施。“大锅饭”之所以效率低,就是因为利益分配与劳动力付出不成正比,因而无法激活劳动者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样在高校里,利益的天平向着行政阶层大大倾斜,势必使得普通教师产生两种想法,要么想尽办法也挤入权力阶层,成为既得利益者中的一员;要么产生懒惰心理,相对于行政阶层所得的利益,教学或学术研究上哪怕有点奖励,差不多还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普通教师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就不会全心投入学术研究与教学上。

(五)改革教育管理部门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看一个例子。四川多位厅级高官最近相继落马,其中一位即为四川省教育厅排名第一的副厅长汪风雄。目前调查到的问题,与其涉嫌借指定教材渔利有关。此外,汪风雄还曾主编多种书刊,其代表作《雄风如歌》,不过9个印张,竟定价58元,还能位列成都书城最佳畅销书第四名。从这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管理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所欲为,而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只能默默接受。我认为,现在的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关系,就跟改革开放之前的政企关系一样。但是,通过改革开放,政企关系得到了较大调整,企业不再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物,而是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但因为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滞后,教育管理部门跟学校之间,迄今仍然是典型的君臣关系,教育管理部门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全部权力,学校除了俯首听命,不可能有任何别的选择。这种状况不应该再继续下去。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全民族的命运。而且在事实上,教育改革的滞后,的确已经拖累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既然教育的公共性如此之强,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就不太适合教育管理部门主持其事。因此,教育管理部门改革势在必行。(六)实行学术本位管理,即实行学者管理制度 我认为,应当成立高校教授委员会,主要负责大学的教育和学术事务,以民主的形式使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高校管理工作,通过合理的权力分配,努力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授委员会应该分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分别负责学科规划、学位审定、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成果评定等校内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和学术事务。在横向管理中,教授委员会应与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明确界定职责范围,认真履行学校重要的学术管理职责。在纵向管理中,教授委员会应将权力下放,强化院(系)的教育、学术管理职能,使之成为决定院(系)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以决定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课程设置、经费使用等,确保广大教师广泛参与的民主化的学术管理体制,借以激发学术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而从整体上促进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生长。”[11](七)努力使教师和科研人员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要改变学术带头人官僚化、官僚“学术化”的现象,改变以行政标准代替学术标准的现象。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师引领做科研之路。具体措施为,1、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学习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全体教师对学术科研价值的认同感。

2、以课题为载体,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建立激励机制,使教育科研成为满足高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

4、确立“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管理理念,遵循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为其开辟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其次,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让机关和后勤系统成为为教师、科研人员服务的服务部门。要尊重教师、科研人员的意志,让他们通过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途径参与学校的学术与科研以及各项工作的决策与管理。

最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那么何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描述,我认为下面这一定义最恰当。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指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之间的大学,是以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高级人才为主要任务,在培养的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重,科学门类以多科性和综合性为主,学历教育一般都涵盖博士、硕士和学士完整层次的大学。

参考文献

[1]解艳华.博士当“官”为哪,般去行政化大学的“独立宣言”.人民政协报,2010-02-10 [2]车辉 赵福中 徐福平.工人日报,2010-03-11 [3]杨晨光.人大代表热议我国高校将如何转变行政化倾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03-09 [4]杨晨光.人大代表热议我国高校将如何转变行政化倾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0-03-09 [5]王波.人大清史名教授被指伪教授举报者直言为报复.中国青年报,2009-7-8 [6]香颂.人大校长称中国博士群不在高校在官场.优讯-中国网http:// china.com.cn/info,2010-01-06

上一篇:小学教师书法培训计划下一篇:写中秋节的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