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2024-05-06

初中课本中的小说(共6篇)

篇1: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个性化学习中心

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七上: 八下: 《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张之路。《刷子李》 选自《俗世奇人》,冯骥才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好嘴杨巴》 选自《俗世奇人》,冯骥才

安徒生 九上: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袁珂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自〈金波作品精选〉,《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曹文轩 金波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莫泊桑 七下: 《心声》选自《儿童时代》,黄蓓佳 《爸爸的花落了》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 《智取生辰纲》 选自《水浒传》,施耐庵 《丑小鸭》 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安徒《杨修之死》 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吴敬梓 《最后一课》 根据几种版本改写的。都德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曹雪芹 《社戏》 选自《呐喊》,鲁迅 九下:

《斑羚飞渡》 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沈石溪

《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 八上: 《蒲柳人家》选自《》,刘绍棠 《芦花荡》 选自《孙犁文集》,孙犁

《变色龙》选自《》契诃夫 《台阶》 选自《台阶》,李森祥

中考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4、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7、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1.概括小说内容,先归纳小说各大章节或各部分段落内容,再总体把握。可按照六要素方法介绍事件发展,力求简洁。抓住主线,删减旁支。

2.分析人物可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中,具体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分析时应该联系文章内容,抓住其人物主要品质。

3.语句理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般来说,不要单独摘出句子分析,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必要时,还应该通过分析文章人物性格等来理解语句。

4.句子的作用无外乎具有几种常规作用。文章的线索,中心,推进人物成长,故事发展,承前启后等等。但是每篇文章因为其内容文意不同,不同的句子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所以回答句子作用时,应该联系文章内容来回答。

5.联想感悟环节是送分的。很多孩子得不了高分,大概是回答得不够具体和贴近吧。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涵很重要,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发挥。(看写作水平了)一定要贴近小说的中心思想。

个性化学习中心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裁体。

人物 环境 情节

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的方法

社会环境: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主题与之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等。

3、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阅读方法:

1、人物: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人物性格是重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和作者要分开。人物形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抓语言和动作等关键词句,评析要注意不重不漏。

2、情节:注意判断高潮的位置

3、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小说在叙事上可分为顺序、倒叙、插叙。一般说来,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阅读要领:

1、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2、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

个性化学习中心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社戏》塑造了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这些少年都非常能干,阿发单纯又无私;而双喜是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做事周全和敢于负责。我们要善于用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品德。

2.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2: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2.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紫藤萝瀑布》

4.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流沙河《理想》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张晓风《行道树》

6.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玛丽·居里《我的信念》 7.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8.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老舍《济南的冬天》

9.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何其芳《秋天》

10.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法布尔《绿色蝈蝈》

11.阿姆斯特朗这样评价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朱长超《月亮上的足迹》

12.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1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4.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15.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安徒生《丑小鸭》

1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7.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18.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光未然《黄河颂》

19.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最后一课》

20.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21.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2.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何为《音乐巨人贝多芬》 23.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4.那声音大概式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鲁迅《社戏》

25.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

26.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冰心《观舞记》 27.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28.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笛福《荒岛余生》

29.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珍珠鸟》

30.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孙犁《芦花荡》

31.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3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3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翩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34.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藤野先生》

35.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36.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海伦·凯勒《再塑生命》

37.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郭沫若《雷电颂》

38.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日》

39.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40.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纪伯伦《雨之歌》

41.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严春友《敬畏自然》

4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43.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44.伏尔泰战胜了敌人。他孤军奋战,打了响当当的一仗。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45.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傅雷《傅雷家书》

46.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4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曹文轩《孤独之旅》 48.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49.他心里在想,等放了学,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个小树林子里,给乡下的爷爷写一封信,一封长长的、像万卡写的那样的信。——黄蓓佳《心声》 50.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5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5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谈读书》 5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54.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施耐庵《智取生辰纲》

55.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吴敬梓《范进中举》

5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57.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58.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鲁迅《孔乙己》

59.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刘绍棠《蒲柳人家》

60.疲倦像涨潮一样,从他身体的各处涌上来,但是他刚强地打起精神,绝不让这种令人窒息的疲倦把他淹没。——杰克·伦敦《热爱生命》

61.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冰心《谈生命》

62.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王鼎钧《那树》 63.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64.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的激流。——勃兰兑斯《人生》

65.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1-4年级书中: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莎士比亚 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伊索 5.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读书万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6、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古今贤文 劝学篇》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身怕不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9.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林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鲁迅 11.火心要空 人心要实 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

12.人心齐,泰山移。独脚难行,孤掌难鸣。水涨船高,柴多火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根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根麻绳难扯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 《古今贤文?合作篇(上)》

1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14.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朝代歌

15.知己知彼,将心比心。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豆角开花藤牵藤,朋友相处心连心。——《古今贤文?合作篇(下)》 第九册

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观察的名言:

1.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2.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3.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跟戏曲有关的谚语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3、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艺多不压身,艺高幼时功

6、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7、三分靠教,七分靠学。第十册

对称的古都北京,音乐之都维也纳.花城—法国巴黎 雾城—英国首都伦敦 佛教之都—曼谷 沙漠古都—开罗 绿色首都—莫斯科 狮城—新加坡 水城—威尼斯 日光城—中国拉萨 春城—中国昆明 清平乐 六盘山(1935年10月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古今贤文(读书篇)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古今贤文(真理篇)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

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论语》中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谚语的性质

谚语是流传于群众之中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句。它用通俗、简练的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格式固定,结构特殊。如,百闻不如一见;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谚语和成语的区别在于:成语大都是书面语,风格文雅,谚语是口头语,通俗易懂;成语以四字格形式为主,谚语一般都能单独成句,总有五六个字以上。试比较:

天下乌鸦一般黑/一丘之貉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 这山望见那山高/见异思迁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形见绌

谚语都含有深刻的道理,因此很有教育意义。从人民群众创造的大量谚语中,可以知道人民的智慧。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二)谚语的类型

谚语是人民群众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它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社会生活谚语。如: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心齐,泰山移。

团结起来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吃一堑,长一智。

实践出真真知,勤奋长才干。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几分没学了。交人交心,浇花浇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没有金钢鉆,别揽瓷器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立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有志者,事竟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䃼拙,熟能生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篇3: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以奠定“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素养中, 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方面源于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另一方面是很关键的一点, 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文本,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的放矢地进行古典小说的教与学, 才能实现“教学相长”, 共同提高多项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通常我是这样进行古典小说篇目的教学活动的。

一、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 我们称为典型人物, 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 他不同于真人真事, “杂取种种, 合成一个”, 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 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 又可以是具体的描写;既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又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 又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 又可以侧面烘托。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 社会环境是重点, 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教学中解读人物我一般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 加强诵读, 品味人物, 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 使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

2. 揣摩细节,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 体会人性的多维性。

3. 剖析小说的环境、人物肖像描写和作者的叙述性语言, 探究任务性格的社会性。

4. 认识小说中对比、呼应、悬念、铺垫、穿插等手法对表现人物的意义。

二、从作家角度延伸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 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借此机会, 趁热打铁, 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 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智取生辰纲》只是《水浒传》中第十六回部分, 将七位英雄智取不义之财, 而杨志费尽心机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 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让学生关心杨志后来的命运, 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 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应把读写结合起来,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篇幅较长的小说, 可编故事梗概、故事提纲。学生喜欢杨志、孙悟空等人物,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去试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课本中所选的小说, 除了在思想上给予我们启迪教诲, 在情感上给予我们熏陶感染之外, 在写法上更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启发。如《智取生辰纲》中人物心理的刻画, 《范进中举》中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些写法都是我们在文本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的上佳之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说应以关注课外读写为落脚点, 以写辅读, 以读促写, 以达到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积累思想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具体实施。

1. 评论小说的内容或写法。

2. 点评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或其行为。

3. 对小说中某个细节发生联想和感触。

4. 延伸续写法, 对一些结尾含蓄隽永的小说, 续写故事。

四、影视欣赏法展开古典小说教学

多媒体的运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小说教学中, 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采用多媒体手段, 直接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看, 可使学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外貌、语言、动作、所处的环境等方面有直观的了解。对文中特别表现人物的情节, 可以重复播放。这种方法比学生读文字小说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对人物和小说的理解会深刻得多。以课文节选的《杨修之死》中的情节描写为例, 几个情节的展示让学生倍感兴趣, 待看完影片后, 再让学生读文本, 学习中的疑惑就会烟消云散, 而且对人物印象深刻, 记忆长久。

当然, 我们不能以影视的欣赏来代替文本的赏读, 必须始终把文本的赏读放在第一位, 影视有辅助作用, 在教学中的运用要把握好度, 主次分明, 明确影视在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五、新课程背景下古典小说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思考

1. 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 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课堂上老师彻底改变了满堂灌的教法, 老师起的作用是促进、组织和指导, 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转变为主动搜集、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资料, 主动探究、主动吸收知识;由偏重于机械记忆转变为探究过程,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要体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思想。

通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训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 实现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3. 新的小说阅读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建立, 做到资源共享。

新的阅读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自我解决, 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但由于学生手中资料、个人文化的积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同时, 由于时间的限制, 每个 (或每组) 探究的课题有限, 因此, 分组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学生之间必须合作———充分交流、切磋, 将自己的信息资源共享, 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 相互启发, 相互争论, 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4.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 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 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 强调人文精神, 强调尊重人、理解人。因此,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 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主导作用。

5.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 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 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 因此教师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 激起学生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 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 就能够有效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 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 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6.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教师必备的技能。

在古典小说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影视教学,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掌握要熟练, 教学才能正常开展。

总之, 无论是小说的教学还是其他文体的教学, 其教学方式都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老师教得“简单”, 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小说教学的探究.云南教育.2007, (5) .

[2]新课标下小说的教学.云南教育.2007, (9) .

篇4:谈初中美术课本中的“阅读”

我认为这两大类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学生因素:有些初中学校对美术作为非考试科目的不重视,对作品中的深层意蕴无法挖掘,更有甚者则对美术课本乱涂乱画。其次是教师因素: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表面形式,对教材中提供的现成的图片视而不见,不认真地进行挖掘与研究。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起美术课本中提供的图片“阅读”,为教学服务。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确定“阅读”目标,体味立意表达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用眼睛直接看对象,并能敏锐地辨识出各种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及其作用。如此循环渐进的目标,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主题,做到“阅读”时不茫然、有目的。通过指向性目标“阅读”的训练,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作品中工具的运用及艺术表现形式,还可以更多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别具一格的艺术语言。

二、深入“阅读”细节,理解作品内涵

学生在学习《又画又做又印》(苏少版七年级美术上册)中的刻纸版画,当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它的制作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之所以没有先展示出刻纸版画实体,而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是因为那样做学生的第一感观就会削弱,以至于只研究技法,而不去欣赏体会其中的美感。在完成第一感观的基础上,再讨论技法、展示技法、探究尝试技法,学生的疑惑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如果再深入下去,他们会把每个细节一一解读,更深、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内涵。

通过课本“阅读”,学生能够敏锐地识别对象特征而引发主观情感,然后对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审美判断,最后,基于自身经验与知识基础,作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内涵,这样的细节“阅读”在美术课中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设计“阅读”分类,发掘创作意蕴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朝着此方向努力未尝不可。在学习《角色游戏》(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冊)这一课时,书中大量的图片,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功用的、有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仅傩神面具就有各种不同的种类,内容比较丰富。所以,我在组织“阅读”前帮助学生进行及时的分类,做好目标性学习方案,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学习。通过分类“阅读”,使学生明白同一功用的设计创作,可用不同的设计材料、设计构思、设计形式来表达,了解到设计的几种基本方法,以此发掘其设计意图,为后期创作实践打好基础。

四、细究“阅读”启发,碰撞创新火花

“《昆虫系列》中的身体和脚用了比较特别的材料,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这种材料?”“用过的电池和回形针,你平时会怎么处理?”以此问题启发学生关注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确立一种创作思维态度,同一题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的主题也可用一种表现方式。美术阅读、欣赏活动中不存在标准答案,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课本中的“阅读”启发还可以抬高视角。

由此可见,充分利用课本“阅读”,能更有效地体现课本阅读的优越性。细节的追加,能让学生对作品细节做更多的思考,也多了份细心观察的品质;分类的探究,能够使学生养成排序、对比、归类等观察习惯,能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作品创新所传递的信息。

总之,能否充分利用美术课本进行“阅读”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充分地利用和挖掘课本中的有效资源,而另寻其路,一方面是在走弯路,另一方面也无法培养起学生与美术课本之间的感情,也就无从谈起对美术的热爱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进行“阅读”,可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本的权威性,长期这样,会使学生与美术课本产生浓厚的感情,会与美术结为挚友。

当然,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说,如果将充分利用和挖掘初中美术课本中的“阅读”,作为神圣的、绝对化的思想来提倡是不可取的,这样会使自己禁锢起来,从而不利于创新教学的开展。所以,我认为适当地去进行课外“阅读”的拓展是必要的、可取的。但是,必须在利用初中美术课本中现成的图片,进行有效的“阅读”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拓展,这样才能更有效、更合理、更多元化地利用和开发美术资源。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辞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8.

[2]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41.

[3]尼吉尔·温特沃斯.绘画现象学[M].董宏宇,王春辰,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27.

[4]张广才.江苏省美术新课程标准.江苏:电子教育音像出版社,2003:34.

篇5: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本剧 编写原则 应用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0119-01 历史课本剧是指在坚持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历史课本中的书面知识进行改编,将其以戏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以简单、形象的形式来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笔者主要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课本剧。

一、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原则

剧本是舞台戏剧表演的基础和依据。历史课本剧的编写是教师应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其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充分了解剧本的特点,遵循以下编写原则。

(一)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小说和散文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剧本则与之不同,剧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舞台范围之内,充分地展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因此,编写历史课本剧,必须能够高度集中时间和空间,通过幕和场的转换来充分展示故事的发展。

(二)重点突出矛盾和冲突。俗话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和冲突是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吸引观众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要注重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展现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将矛盾和冲突贯穿剧本的始终,高潮部分的矛盾和冲突是剧本编写的重中之重。

(三)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剧本语言是展现故事背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剧本语言的创作,要做到简洁扼要、通俗自然。

二、应用历史课本剧的具体步骤 教师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切身参与到资料搜集、剧本编写、彩排和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历史课本剧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有三个步骤,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进行介绍和分析。

《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信息量大、内容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而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期,买椟还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杞人忧天、亡羊补牢等成语故事均来自这一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改编成历史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演历史课本剧来了解这个纷争不断的时期。教学时,笔者选择将负荆请罪的故事改编为历史课本剧。

(一)课本剧准备。课本剧准备是指利用历史课本剧开展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教师在教学前要告知学生创作历史课本剧的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剧本编写和表演。编演负荆请罪的故事,主要是要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最后,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和问卷调查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特质、爱好、优势等,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从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简单地说,教师在课本剧准备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动员的作用。

(二)课本剧编创。在课本剧的编创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的是学生,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要在深入阅读历史课本后,搜集和整理真实史料,并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历史故事进行艺术加工,编写剧本。编写负荆请罪的历史课本剧,学生要搜集廉颇和蔺相如的个人资料,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对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过程资料进行搜集,最后对资料进行整合。具体的编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历史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和脉络,梳理负荆请罪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第二,确定廉颇、蔺相如以及其他次要角色的人物关系。第三,突出负荆请罪故事的矛盾冲突,确保剧情跌宕起伏。第四,编写人物台词,人物台词要简洁、通俗且符合人物特点。蔺相如是文臣,为人低调谦和,所以其台词比较书面化和委婉;廉颇是武将,为人高调不羁,因此其台词比较口语化且更直接。

(三)课本剧彩排和表演。彩排和表演历史课本剧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指导是决定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选举确定导演。导演一定要有亲和力、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角色设定的需求来选取合适的演员。如廉颇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高大威武,在气质上自信洒脱;蔺相如的扮演者在形象上应该温文尔雅,在气质上沉稳淡然。其次,教师应帮助导演组织和指导演员进行彩排,通过多次磨合来培养演员之间的默契。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正式表演。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演出时充满自信,并与同学进行充分配合,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

篇6: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作者/ 窦榆俊

审美活动造就诗意的人生:席勒曾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并力求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也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小说教学中的美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美的因素的感受力、鉴赏力,进而“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敷衍的情节、描绘渲染的环境无一不是作家对生活审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崇高的美的因素。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深入精炼的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去感知人生、净化灵魂,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一、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小说是“人的艺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他们可以是某一真实人物的原型,也可以综合众多的人物,如鲁迅小说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现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阅读小说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品味和探究中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从而感受人物的审美特点。这些经久不衰的典型人物,往往成为某一性格类型的代名词。多愁善感才学超众者如林黛玉、尖酸刻薄可怜可叹者如杨二嫂,都以鲜明的个性、社会性,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爱憎情感,得到审美愉悦。

需要注意的是,正面人物形象可以让我们获得审美的愉悦,反面人物形象或中间人物形象一样可以给人美感。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小说中对丑恶人物的塑造,实际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与赞赏,从这一角度说,这些人物形象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在两相映衬中,是非曲直、善恶正邪不辩自明。

二、体会情节的构思美

优秀的小说总是能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取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的故事情节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有时,作家会打破传统的情节写法,使情节的发展更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情节本身构思之美更会使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得以充分而具体地展现,使我们更能领略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设置上极具特色。它由一系列的“转变”构成,这些“转变”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统一体,于是,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情节的逆转”上。于勒的无用与“我”们家对他的厌恶;于勒的一封信和“我”们家对他态度的“转变”;于勒的穷困潦倒与“我”们家对他的态度的再一次“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引导学生在情节的峰谷中游动,就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小说的情节之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同时,小说的情节还具有象征美。《红楼梦》中贾家的盛衰史,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更迭的历程。分析小说情节的象征美,可以从中了解、认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作家对于社会的认识。

三、品味环境的韵昧美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运用多种因素创造出来的一种情境。小说作品中的环境是构建作品意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达到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目的。《最后一课》里,对习字课堂环境的描绘,创造了这样的意境:“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论文范文)进而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

优美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与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鲁迅的《社戏》,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在乡村看戏的经历,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的风俗画卷:平桥村的河流、白蓬的航船、两岸的豆麦田地,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与水气、依稀的村庄、点点的渔火,生动、有力地渲染了天真烂漫、自由欢快的童年生活,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纯真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一思想。孙梨的《芦花荡》一文,对环境的描写雅致隽永,充满着泥土气息。环境描写已经不仅仅只是人物事件的背景,已经提升为文章的一种格调,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的气息。它淡化了战争时期的腥风血雨,着力烘托了冀中平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小说中的环境之美,明晰且直观,自然而动人,稍加点染,便能表现出一派诗情画意。学生在通过想象对画面进行重现的时候,已经陶醉于小说的意境之美中。

四、领悟小说的主题美

为了避免对文章的切割,感知小说的主题是基于人物、环境、情节三者之上的整体性审美需要。小说所写可能是小题材,撷取的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但都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作家在触及到生活的本质后进发出的绚丽的思想火花。它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整个社会的主题。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之美时,应当结合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分析作品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一定要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倾向,全面而深刻地感受主题之美。

上一篇:视力检查作文400字下一篇:难忘的劳技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