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2024-04-09

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通用9篇)

篇1: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河南省信阳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

——以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为例

摘要:根据信阳市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水污染和水土历史的成因及危害,并结合信阳市地区实际,提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污染;水土流失;环境治理信阳市概况

信阳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位于地处东经114°06′,北纬31°125′,地势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为桐柏山、大别山,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1%,是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中部是丘陵岗地,合肥-潢川盆地西半部分,海拔50-100米,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8.5%。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北部是平原和洼地,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4.6%。

信阳市现辖2个区、8个县。2014年,信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7.3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762元。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107.66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3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35.37亿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0亿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8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60元。信阳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银杏、红黄麻。水资源总量是90亿立方米,占全省总量的22%;人均水资源1230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研究目的及意义

治理好环境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河南省最主要的低山丘陵区,信阳市正处于中原经济隆起的重点突破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对进一步促进河南的崛起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突出环境问题

3.1 水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长期以来,信阳市以农业为主,农业用水量大,灌溉方式属于粗放型,农渠防渗能力低,水资源浪费突出。同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粗放用水,破坏了水环境。由于信阳市的 粗放用水方式,单位产值用水量大,重复用水率低,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污水,居民的生活废水,不经过处理或处理不当,排入河流或直接进入地下,从而导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使得水质恶化严重[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时节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2]。随着信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污染的加剧,治理水污染也逐渐成为政府部门重要工作。

下面结合信阳地区实际提出几点治理水污染的措施。

3.1.1 农业区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禁用和限制使用剧毒农药和稳定性强的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利用天敌、培养抗性品种、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等。推广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营养防治、生态防治。不要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 肥等。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宜相应增加施肥深度。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指导 和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禁止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生长激素出售,严厉查处打击不法农药商贩与农技推广部门联手向农民推销劣质剧毒农药的行为。

3.1.2 工业区 首先可采用改革工艺,减少甚至不排废水,或者降低有毒废水的毒性。其次重复利用废水。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减至最少或将生产废水经适当处理后循环利用。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监测管理,制定

法律和控制标准,实行企业排污有偿责任制,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

3.1.3 城市生活区 制定城镇水源保护计划和规定,鼓励节水和清洁生产,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

3.2 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信阳全市水土流失1999年为770000h㎡,占土地总面积的40.7%,全市轻度水土流失以上面积11729k㎡,占全市总面积的62%,其中剧烈水土流失面积1250k㎡,占总面积的6.6%;强度流失面积2400k㎡,占总面积的12.8%;中度流失面积3825k㎡,占总面积的20.2%;轻度流失面积4234k㎡,占总面积的27.4%。特别是在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南部大别山山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3]。

坡耕地既是山丘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用地,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耕地。坡耕地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淤积农田,降低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影响水利设施效益发挥,加剧洪涝灾害。我市的水土流失问题与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增加,需要大量耕地,需要毁林开荒;住房及城镇建设,需要破坏大量土地。地表植被破坏,加上我市属季风性气候,每年夏季雨量大且集中,加剧了水土流失进程。

信阳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展了治山治水工作,通过退耕还林,对现有坡耕地进行间作套作,定期轮作、休耕等形式对坡耕地进行了初步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4]。

下面结合信阳地区实际提出几点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3.2.2 工程、农业措施 修建塘坝、水库、拦蓄坡面径流,控制水流对坡面的侵蚀。改变不合理田块方向及林向,把1.5°~3°的耕地顺坡垄改为横垄耕作,对于东西方向的横垄耕作田块宜改为斜垄耕作田块,改为斜垄耕作,本区土壤面蚀临界坡度为1.5°,坡面漫流不冲流速可控制在0.1~0.2m/s之间,据此再结合地面坡度、汇流面积及机械播幅来确定田块大小。改造坡耕地具体做法是:就地势平整田块地面,整修地埂和排灌系统,做到小丘合并,地面平整,隔土平整,地缘有埂,地块基本方整顺直,过大分丘,保持大小1~3亩为宜,每丘地块应有灌、排设施,做到有水能灌,要排能干,不冲刷,不崩坍。

3.2.3 生物措施 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有效措施。修建防护林,改善林带结构,提高防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在造林过程中,施有机肥料和钼肥为基肥,确保幼苗正常生长,同时还定位观测防风林网的防护效果、范围、近地层水热平衡的影响和生态效益。对无树木的荒山和疏林地,则结合造林或补植林木,以快速增加其覆盖度和提高经济效益。

3.2.4 政策措施 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成立水土流失治理积累工制度,严格按规划设计进行治理开发,;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爱护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的意识和积极性;加强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建立健全保护林地法规,严格控制森林覆盖率,减少森林的破坏;在水土流失区划定封禁范围,制定乡

规民约,雇用管护人员,严格防止人畜进入治理区残害树木、草被。

4.结语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支撑。生态环境治理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的一大公害,政府治理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将会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是我国早日实现全民的小康的有力保障。

治理环境污染,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莹莹.信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问题

[EB/OL].http://,2101.5.13/2016.5.22

[2] 宋玉芝,王锦旗,谢学俭,秦伯强 我国水环境污染及人类健康的影响.2008,36c27:11974-11976.[3] 石和钧,罗远耀,刘诗富。信阳土壤[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4] 连光学.信阳市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效益分析——商城县坡改梯试点综合治理成效显著[A].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小流域综合治理专业委员会.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5.

篇2: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摘要: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以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作 者:李 作者单位:龙井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吉林,龙井,133400期 刊:现代商贸工业 Journal: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22(13)分类号:X3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农产品安全 治理措施

篇3: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由于农村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农村人口居住的分散性和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 给农村环境保护和改善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性, 农村环境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尤其是表现在农村水环境污染方面,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生产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都极大地污染了水源, 极大地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于是, 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并把“村容整洁”作为主要建设标准之一, 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

2 信阳市农村水环境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信阳市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积聚, 每年由此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逐年增加, 由于相应的污水处理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全市无论是工业污水还是生活污水在处理率方面都较低。此外, 由于全市农村养殖业发展迅猛, 日产生废水约650.0658×104m3/, COD排放量为39433.98t/a, 氨氮排放量790.39t/a, 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76.71×104t/a (这其中, 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均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加之, 近年来, 随着全市农田化肥、农药用量的加大, 单位化肥使用量大, 农药使用强度高, 全市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给农村水环境带来较大污染。目前, 全市农村水利存在工程老化、引排能力不足;农村饮水安全未得到全面解决和农村水利建后管理未得到落实等问题, 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仍然较大。

3 农村水环境处理对策———以信阳市为例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保障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 为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也为农村居民改善生活条件提供了物质支持。据统计, 2014年信阳市的城市化率突破了40%, 达到了41%, 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为8950元, 农村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农村生产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被列入了政府的建设规划中。作为一项投入较大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应该要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污水特点和农村经济水平相结合。一方面, 要满足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结合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量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发展的长期规划相结合, 保障项目建设既能保证当前处理需要, 又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远期需要。这就要求, 首先要全面掌握全市农村工业分布点、居民聚集区的规模, 摸清污水产生量, 以及污水水质和水量的变化特征, 因地制宜地做好农村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其次是要与农村的经济水平合理选择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 保证处理技术物美价廉。再次, 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不高, 尤其是关于污水收集、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是十分匮乏。因此, 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还要考虑技术的简便、易操作性, 以保证项目后期的高效运行, 使污水处理项目始终发挥其最大功效。

4 改善水环境措施

农村水环境是一个大的运行系统, 因此, 对其防治要着眼于这一大系统特点, 按区域或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做到以防为主, 防治并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 从源头上消除水体污染, 从根本上治理水体污染。

4.1 加强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教育, 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可以使农民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 促进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如建立固定的垃圾堆, 教育农民废弃物分类堆放, 不要将垃圾倒入河水中, 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塑料袋和纸屑也不宜采用直接焚烧处理。

4.2 加强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污水收集

集中处理生活废水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 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引起的农村水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 确保农村水源安全和农民身心健康。农村生活废水要先进行化粪处理, 再利用土壤、湿地等生态技术脱氮、脱磷后排放, 集镇可集中纳入污水管道进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厌氧沼气池处理技术, 稳定塘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土壤渗滤技术等。

4.3 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

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 严格按照农药用量施用;研究采用多效抗虫害农药, 发展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开发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等。大力推广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鼓励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 加大秸秆堆腐还田技术应用, 大力推广沼气池技术应用。

4.4 加强养殖污染物处理合理布局

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居民饲养的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改进清除方式, 鼓励养殖场建立沼气池, 使养殖业的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结合农村畜禽养殖特点, 制定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环保条例, 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实施和监督。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短缺的日趋严峻, 本文着眼于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和美好乡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及处理的现实要求以及信阳市情市貌, 提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信阳

参考文献

篇4: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合理治理研究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保护措施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及治理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污染严重

由于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使用化肥、农药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手段。化肥使用量的严重超标,致使农村的土壤污染和河流水质污染受到严重污染,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

(二)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处理不当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排量也逐年递增。由于农村居民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生活垃圾和污水常常被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农田水渠,塑料袋、泡沫饭盒等污染物也随处可见,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度污染。另外,集约化畜禽养殖给农村生态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鼓励畜牧业发展,畜禽养殖业由以往的分散养殖转向规模化养殖。主要表现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养殖场排放的废渣和畜禽粪便的堆放,不完善的排污体系无法及时清理废弃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三)城市污染的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环保部门加大了城市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陆续迁移到小城镇中,造成工业污染的转移。很多城郊地区都变成了城市污染物堆放的垃圾场。

面对农村污染问题的日益加重,现行的政府环境管理模式未能得到有效实施。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众多以及国家资金的有限性,导致农村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垃圾定点倾倒、集中处理也只在部分地区得以实现,很大部分地区只能由着大量的农村生活废水、废物随处乱排、乱丢,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农村生产污染的治理采用了与城市相同的排污收费制度。该制度在“面源污染”的农村,针对农村污染排放的分散和面广等情况显得无能为力,所以农业污染恶化的态势并没有因为排污收费制度而好转。

二、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我国在起草污染防治政策、立法、标准体系时,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第一,由于各生态要素相互关联的特点,在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时,应注意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综合协调,同时应对现有的这些法规中已有的一些制度进行完善;第二,在立法中应强调预防体系的健全,并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第三,在立法上应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确立公众参与制度,充分发挥公民个人、NGO等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加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第四,建立污染整治基金制度、污染整治市场体系和环境污染风险责任保险制度,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整治向市场化发展。

(二)加大政府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力度

1、政府应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健全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的长效保护机制,用制度来监督环境。环保系统应该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2、要把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和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纳入统计指标,使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数量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示,建立宏观综合决策机制,健全中央与地方的协商制度,环境保护政策要结合于同部门发展政策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合作均衡。

3、由于市场存在失灵情况,因而通过政府来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管理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进行有效管理,促使环境外部性内在化。政府可通过征收“屁古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要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加大农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小水泥等高污染行业违法排污行为。对长期超标排污的私设暗管偷排偷放的、污染直排的,应停产关闭。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产的,应停产停建。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能力,应关闭取缔。严格环境准入,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强自然保护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采矿和开展旅游等破坏生态的行为。要充实农村环境保护力量,保证必要的监测、执法装备、经费等工作条件。

(四)增强科技对生态环境管理的贡献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关键和适用技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和消除机理、污染土壤修复、水体自然生态修复等重要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有效防治农村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分类指导、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结语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所以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生态文明为目标,因地制宜制定出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东,刘学敏.不能忽视农村的节能减排问题[J].经济纵横,2010,(3).

篇5: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环境污染状况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如何采取适当的水环境污染处理技术,实现农村水环境质量的提升,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相关部门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污染,农村,对策研究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技术

(一)分散式和无动力处理技术

无动力处理技术是当前在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中比较常用的一类技术,它主要将厌氧处理作为核心,将生物滤池作为辅助,是一种综合性的污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应用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不需要通过动力来进行驱动,而且也不会涉及到抽水泵等设备和装置的使用,分散式处理技术通过把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埋藏在地下的适当位置,之后再利用分散式或者集中式的方法对污水进行处理,这样既能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处理效率,在埋设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表之上还能种植一些绿化植物,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二)土壤渗滤技术

土壤渗滤技术在水环境污染处理上主要是通过渗滤处理系统来达到治理目的的,土壤渗滤系统中主要包括慢速渗滤系统和快速渗滤系统两个部分,其中,快速渗滤系统主要负责将污水引到具有较好的渗透性的地区,并在污水渗滤的整个过程,发挥出过滤、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进而达到对污水的净化。慢速渗滤系统则主要发挥出对污水处理流程进行简化的作用。当前,土壤渗滤技术已经被大规模应用于污水治理中。要把该项技术应用于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就必须确保土壤的活性、通透性等达标,这样才能确保处理效果。一般来说,当渗滤系统运行30天左右,应当对渗滤床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这样才能使其渗滤速度保持正常水平。

(三)稳定塘技术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具有地区不均衡的特点,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稳定塘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使水资源在干旱地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提高了对该技术的重视度,有关部门也进一步加大了对该技术的研究力度,这就为稳定塘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奠定的基础,将该技术和二级生物处理技术相比可以发现,高效藻类塘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对于土地面积广阔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稳定塘技术具有更高的适用性,值得在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四)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湿地环境来发挥出清洁水体、减轻污染的作用,在进行污水处理的时候,它能和污水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化学作用、物理作用,进而实现对水体的净化,而且湿地本身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种具有独特性的系统,其组成结构中主要涉及到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这些组成成分能利用吸附、过滤、吸收、分解等形式来净化污染水体,最终取得最佳的净化效果,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湿地系统和预处理系统两个部分,其在金属浓度、COD等的处理上能达到三级或二级处理水平。无数的处理实践已经证明,当水体污染程度一般时,人工湿地技术对污水中BOD?5的处理效率能达到85%左右的水平,对磷等成分的处理甚至能达到90%以上。

(五)沼气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厌氧发酵的方式来对动物和人的排泄物进行处理,它不仅能起到净化这些污染物质的作用,同时还能将其转化为可被再次利用的沼气,且发酵之后的沼渣等物质能被用作土地的肥料,将沼气技术应用于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中,能将污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有效去除,进而降低其对农村环境带来的污染。

二、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一)控制好污染源头

现阶段,我国农村环境的整体质量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污水、垃圾等随意排放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要治理好农村水环境,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控制,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应进一步规范农村牲畜的养殖,建立专门的.牲畜粪便处理设施,以免大量的牲畜排泄物进入到水体中,加剧农村水环境的污染。第二,应构建完善的垃圾收集系统,以免出现垃圾胡乱堆放的现象。第三,应设立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或沟渠,让污水能有效集中到污水处理场所,以免其随意排放到水中而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二)选择最为适宜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模式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住户较为分散,且经济条件十分有限,必须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上考虑到当地的居住特征以及所需花费的成本,尽量采用资金投入较低、容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技术,可采取分散式和集中式处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在污水排放量较大、污水浓度偏高的楼房区域,可采取动力集中式污水处理技术,以确保出水效果。在人口比较集中、污水浓度偏低的平房区域,可选用低成本的生态处理模式或者厌氧处理模式,包括土地渗透技术、氧化塘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等。对于污水较为分散、很难汇集到一起的区域,可修建小规模的一体式污水处理设施,或者采用庭院独立式的自然处理模式等。

(三)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但能改善农村周边环境,同时还能在降低水污染方面发挥出一定的作用,所以,应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尽量采用复合肥料,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并在病虫害的防治上尽量采用生物技术,避免高浓度化学药品的使用,这样就能有效减少污染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分散式处理技术、土壤渗滤技术、稳定塘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对农村水环境的改善来说意义重大,在实际开展农村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污水处理技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并大力提倡生态农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水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袁宝成.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技术及治理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36):166-167.

[2]王卫卫.中国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技术及治理对策[J].华章,,(29):333.

篇6: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2006年以来,在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局进一步加强了全市环境法制建设,依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努力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水平,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有力促进了我市环境质量的提高。我局依法治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依法治市办公室及相关部门的具体部署和指导下,得到了落实和完善。现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依法治理工作列入重要日程

为了促进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依法治市工作的工作要求,我局把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法制化建设工作列入环保工作的重要日程,2006 年初结合《贵阳市2006年-2010年依法治市规划》,编制了《贵阳市环保局依法治理五年规划》,并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融入贵阳市环保局每年的工作计划,年终纳入局工作目标进行考核。

我局还将各区、市、县环保局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全市环保系统行业管理,督促各区、市、县环保局成立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为确保我市依法治理工作在我市环保系统的顺利开展,我局及时根据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和具体要求,做好协调、监督、服务工作。

为保证依法治理日常工作的开展,我局设立了以局长为依法治理第一责任人,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有关处(室)、站(所)及支队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的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另在法规处设立了局依法治理工作办公室。2008年初我局进行了中层干部的轮岗工作,针对人员发生变动的情况,及时做好了交接工作,将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以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为深入推进环保法制建设,切实提高我局依法治理能力与水平,我局主要做好和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环境立法工作,提高环境立法质量。围绕全市环保中心工作,遵循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立法工作计划,逐步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为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在市人大、市法制办的指导帮助下,2007年针对目前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开展了《贵阳市扬尘污染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2008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治理“两湖一库”,确保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参与制定了《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牵头开展了《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办法》的立法工作;结合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将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立法列入计划;根据2008年2月28日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已将《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列为今年需完成的立法任务。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完善行政处罚配套制度。先后制定了《贵阳市环保局行政执法责任制》、《贵阳市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涵盖了“执法评议考核”、“执法监督”、“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内容,使行政处罚程序规范,并易于操作、运行。有力保证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正确有效实施,规范环境保护执法行为,完善执法秩序,明确执法责任,提高执法水平。

3、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精神,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我局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的环境保护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保留14项(其中3项调整为环境管理手段),取消2项。另外,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我局还及时建立了《贵阳市环境保护局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4、按照市人民政府对我市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等事项的梳理工作提出的要求,我局及时与省环保局对接,对涉及的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进行了认真梳理。根据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局行政执法种类计有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三大项34小项,执法依据涉及到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共22部,行政执法事项包括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审批、排污许可证审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等行政许可;责令拆除、加收超标准排污费、决定限期治理等行政管理;排污费征收等行政征收。

5、在我局行政执法依据梳理的基础上,按照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关于报送行政执法职权分解工作情况的通知》提出的要求,我局共分解出有行政执法权的处、队四个,其中政策法规处负责行使行政处罚权71项,污染控制处负责行使行政许可权5项、行政确认权1项,开发建设环境管理处负责行使行政许可权2项、行政确认权1项,贵阳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行使行政处罚权1项,行政征收权1项。有行政执法权的管理岗位38个,所有上岗人员均进行过上岗培训,并按照国家规定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所有执法人员均做到了持证上岗。

6、为进一步完善和搞好政务“五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结果公开、违示责任公开),我局相继制订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监督管理程序、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受理程序等多个配套制度,形成了贵阳市环保局效能建设体系。同时也明确了局各部门的执法内容、职责、范围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2007年根据市政府成立贵阳市政务中心的要求,我局将涉及行政许可的八项工作纳入政务大厅管理,专人负责,统一受理,做好窗口与后台工作的衔接,提高行政审批的时效性和公开性。

7、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规范委托执法。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和省环保局黔环发(1999)37号文《关于委托环境监理机构实施现场环境行政处罚决定通知》的规定,我局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委托市环境监察支队对检查排污申报等环境违法行为实施现场处罚。同时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定,我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中使用统一的常用法律文书12种。委托执法手续已上报市政府法制办备案。

8、根据《贵州省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和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提高制发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质量,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局制定了《贵阳市环保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并严格按此将《排污许可证发放暂行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报送市政府备案。

9、我局继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自2006年先后邀请了省、市法制办、省环保局法规处的专家、领导就《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若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简介》的讲课,全局职工积极参加了培训。2006年底,我局还按照市依法治市办公室的要求,组织市环保局系统150余名职工参加了2006年全市干部法律知识考试。另外,我局还组织购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建构法治政府》(全国普法办公室推荐读本)、《水污染防治法》等书,发给局各处室、支队各科室学习。要求以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契机,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行政监督管理,实现新世纪的环保目标。通过上述工作,全局职工切实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起到较好效果。

通过培训、考试合格,我局60余名执法人员均办理了《贵州省行政执法证》,在工作中做到了“持证上岗,文明执法、依法行政”,无不符合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参加执法工作。目前,我局正在联系法制办做好换证工作。

10、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我市均组织新闻发布会,就上一年的贵阳市环境质量进行公布,保证公民有知情权。我局还结合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在社区、学校中进一步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并联合企业进行普法培训,增强企业、市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提高守法自觉性。

三、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

2006年来,我局继续坚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了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法定职责。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严格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和权责统一。

1、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特别是处于敏感地区污染源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在做到一般污染源每季巡查一次,重点污染源每月巡查一次的基础上,采取日常巡

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相结合措施,增加巡查频次。加强对城市建筑施工,饮食娱乐业,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对达标单位因管理不善或污染防治设施擅自停运的行为,坚决依法从重处罚。结合日常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检查工作,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加大了环保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截至目前,我局共做出60起行政处罚,处罚总金额91.3万元。

2、由于我局严格依法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切实做到“亮证执法,文明执法,取证及时,辩法析理,以理服人”,加上所查获的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故被查处的单位或个人无一对我局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3、强化日常环境监督管理。坚持日常巡查工作。继续围绕我市“南明河三年变清”、清洁能源建设工程、环保专项行动、创建文明城市、为民办实事、整脏治乱等环保重点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日常巡查工作;严厉打击偷排、漏排等各种环保违法行为。尤其加强了在汛期、“两节”、“两会”、党代会期间对重点污染源单位的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确保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高等级公路沿线环境监察工作。确保沿线各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不出现冒黑烟现象;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并制定了工作方案和拟定了11家省、市级挂牌督办单位。

4、加强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办理市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检查各区、县(市)环保局排污许可证发放、年审及发证后监管情况。

5、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我局制定的《关于氰化物系列危险化学剧毒物品处置程序》要求,对我市氰化物系列危险化学剧毒物品的销毁实行严格审批,对危险化学剧毒物品的运送和销毁过程进行全程安全监控,严防危险化学剧毒物品的流失,同时健全规范监督销毁危险化学剧毒物品的档案管理制度。2006年,全市共计安全审批销毁氰化钾4.095公斤,氰化钠12.42公斤,铁氰化钾1公斤,铁氰化钠0.3公斤,亚铁氰化钠0.5公斤。2007年共计审批8家单位20余吨各类废弃危险化学品的转移处置。开展全市闲置和废放射源强制收贮工作,共计完成全市11家单位30枚闲置和废放射源的强制收贮。

6、继续加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工作,做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工作。强化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不符合政策、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审批其环评文件,对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项目不予审批。2006年我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各区、县(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从各单位汇报和检查资料情况看,各区、市、县环保局近年来加大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力度,原则上均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基本做到依法审批。但也有个别各区、市、县存在违规越权审批的现象,且未完全尽到监管职责。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意识,强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将是我局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7、自2006年至2008年5月共计征收排污费10612.07万元,其中环境监察支队直接征收市管企业排污费2126.9 万元。

8、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2006年至2008年5月共收到人民群众来信、市长专线电话、12369有效投诉电话2473件,各级环保监察部门及时对投诉问题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全市环保信访办理回复率为100%。共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68件,办理回复率100%,代表委员满意率100%。

今后,我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依法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为实施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战略和改善我市环境质量而努力!

二〇〇

篇7:农村环境治理

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垃圾处理基本做到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清运模式。为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农民群众生活方式转变,营造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今年,我镇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对重点村、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的环境进行整治,并要求每一个村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求优求美,再上一个台阶。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

近年来,我镇一直把爱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镇主要领导把爱卫工作与经济建设同研究、同规划,有力促进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全面开展。镇政府每年制定《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将爱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各村签订卫生综合工作责任书,镇爱卫办按计划组织具体实施。全镇的爱国卫生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专兼职人员、专业队伍专门抓的良好局面。今年初,我镇及时调整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为全镇爱卫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针对省级卫生村复查,又专门成立了卫生村复查领导小组,及时下发《关于组织开展2011江苏省卫生村复查的通知》,明确标准和完成时限。镇政府先后召开2次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通过以会代训、现场观摩、主要领导讲话的形式,不断提高村干部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农村环境卫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部门是做不好的。为此我镇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镇宣传部门及时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行宣传;镇城管队加强了镇容村貌的监管,特别要加大了对公路沿线废品收购点的清理和建筑工地、企业周边卫生的监管;环保部门力促所辖区域企业污水处理和烟尘排放达标;镇绿化办加强了对辖区内绿化的管理;镇机电站进一步开展“河道双清”活动,保持河道通畅和清洁;镇

爱卫办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到各村进行面对面的指导等等。通过镇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村领导高度重视,确保了全镇环境整治活动取得长效和实效

(三)加大投入,完善机制

根据年初制定下发的《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各村在按总人口5‰以上的比例配备保洁员的同时,配备了专兼职卫生督查员,实施划区包干,划片管理的办法。村卫生督查员每天对全村卫生长效保洁情况进行督查考核。镇环卫所对一些主要沿线增配保洁员,实施长效管理。对近郊6个村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每月对各村及主要沿线长效管理情况进行督查。为保证卫生长效管理的工作经费,镇政府每年按农村人口45元/人的标准对各村进行补助的同时,对涉及重大任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再进行专项补助,仅2011年两项合计共180余万元,其中不包括环卫所工作经费和近郊6个村实现市场化运作的44万元。

(四)明确标准,严格考核

为进一步加大考核的力度和范围,我镇2011年的《松陵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中增加了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卫生现代化、农民健康工程3个内容,并制定详细的标准。同时要求各村设立村卫生督查员。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的考核办法也作了改进:一是加大考核密度,由过去每季考核一次改为每月一次;二是改进考核方式,由明查改为不定期暗访,结果及时通报;三是完善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环境卫生考核改为包括爱国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农村卫生现代化、农民健康工程四大内容的综合性考核;四是提高奖惩力度,在提高奖金额度的同时,加大扣除补助经费的力度。村卫生督查员每天考核的结果,直接与保洁员的收入挂钩。镇农村卫生考核领导小组的考核直接与村干部年终报酬、村长效管理补助经费挂钩。

二、主要成效

(一)卫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全镇1XX余农户均配备了标准垃圾桶,每个自然村落均建有垃圾收集房,70余座水冲式农村公共厕所分布在21个行政村,按农村人口5‰配备的21支保洁队伍已正常运作,7辆压缩式垃圾车专门用于运送各村生活垃圾到市垃圾填埋场,实现了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清运模式。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到99.9%,消灭了露天粪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各村绿化覆盖率均在25%以上,硬化的村道通到每个自然村落。新农村建设点排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农创村村级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正常。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已基本达到卫生要求。

(二)环境卫生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通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开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好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农村环境基本形成。目前公路沿线基本消灭了废品收购点;主要沿线300米内的600余座渔棚全部进行“穿衣戴帽”,全镇80%的河道已疏浚;农户宅前屋后的柴堆、杂物得以清理和规范堆放,影响村容村貌的鸡鸭棚得以清除和改造;村庄生产、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逐步提高;“田清、水秀、户净、村美”的农村新气象正在形成。

(三)、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高

爱国卫生工作是一个需全民参与的工作,我们把健康教育与开展大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发放宣传资料、拉横幅、贴标语,做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利用村民组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强有力的宣传队伍,逐步改变群众爱护环境的意识。“卫生清洁户”的评比活动,极大地推动村民自觉维护庭院环境卫生,自觉保持家前屋后干净整洁,做到家禽圈养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我镇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维护中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上级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和行为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卫生工作动态性强、反复性大的特点决定了环境卫生整治

篇8: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矿产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 矿业在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性资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 必将出现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的现象。

1 益阳市矿产资源概况

益阳市矿产资源丰富, 截止2008年已发现各类矿产53种, 已查明有一定资源储量的23种, 分别占全国和全省发现矿种的30.99%、41.95%。目前已发现矿产地的矿区数为193处, 其中勘探区18个, 占总量的9%, 详查区20个, 占总量的10%, 普查区57个, 占总量的30%, 预查区98个, 占总量的51%;按矿种累加, 有各类矿产地213处, 其中已探明大型矿床2处, 中型矿床12处, 小型矿床39处。陶粒页岩、石煤、钒、锑、钨等矿产保有储量居全省前列。

2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形态特征

2.1 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本次实地野外调查、资料搜集以及室内资料的整理分析, 市内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地质灾害, 包括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变形、地裂缝、矿坑突水;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 包括地面变形对土地的破坏、露采场、废石场及矿山工程建设占用土地资源;影响及破坏地下水系统, 包括水资源枯竭、水漏失、井泉干涸等;矿山废水、废渣环境污染:

(1) 矿山地质灾害:全市有18座矿山发生了地质灾害25处, 其中崩塌1处、泥石流1条、地面塌陷7处、地面沉陷12处、地裂缝4条。影响范围达41.31hm2, 直接经济损失2123万元。 (2) 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全市该地质环境问题较为普遍, 基本上每个矿山都或多或少存在占用破坏土地的情况。本次统计, 共计占用破坏土地资源累计968.86hm2。按矿类来计, 建材非金属矿山最为严重, 建材非金属矿山累计占用破坏土地774.37hm2, 占总破坏土地的80.51%;按破坏方式来计, 以露采场破坏占用土地最为严重, 累计破坏土地551.12hm2, 占总破坏土地的57.3%。 (3) 影响及破坏地下水资源:该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地下水活跃的矿区内, 如清塘镇煤矿区、灰山港镇石灰岩矿区。造成水井、泉水干涸, 当地居民喝水困难。矿山企业不得不给矿区修建了自来水工程, 解决了居民生活用水问题。 (4) 水土污染:全市存在水土污染的矿山有92座, 存在严重污染的矿山有35座, 污染中等的矿山5座, 污染较轻的矿山有52座。全市总的污染面积47.66公顷, 污染水体线性长度24.69km。

2.2 形态特征

益阳矿山地面变形具有以下三种形态: (1) 地面沉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陷总的形态是地表形成一个凹陷盆地 (常称之为岩移盆地) , 并在盆地内伴生地面开裂、陷坑、塌陷槽。 (2)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分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特征更为明显, 塌陷带内集中或分散性的分布着一些塌陷坑, 其塌坑一般具较规则形态, 平面多呈圆形、椭圆形, 少数长条形, 剖面多呈盆状、筒状、坛状、蝶形状、锥状;单个塌陷坑直径一般1~8m, 可见深度介于1~7m之间;采空塌陷往往变形范围广, 塌陷带一般不是很明显, 往往有居民住房的地方才有所反映。根据本次调查统计, 发生地面塌陷的矿山主要分布清塘镇煤矿区内的矿山、灰山港镇石灰岩矿区内的矿山, 低洼谷地中岩溶塌陷坑分布较多, 局部呈串珠状, 塌陷坑直径最大的达到8m, 深达7m。采空塌陷地面变形在煤矿区内突出, 如清塘镇煤矿区、梅城镇煤矿区等矿区内房屋开裂极为严重。 (3) 地裂缝:采矿引起的地裂缝一般呈不规则的折线、曲线或弧形展布, 在群采、大规模开采矿区, 地裂缝较常见, 往往是采空地面变形的前期征兆, 以采空岩石移动盆地边缘地带最为发育。在一些群采密集矿区内, 由于开采强度较大 (上下重复开采, 破坏原有保安煤柱) , 开采深度浅, 地裂缝规模较大, 如安化县皮井煤矿区中的地裂缝, 长50m, 宽1m。

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方法对策

3.1 采空区治理恢复工程方法与措施

开采过程中采用掘进废石不出坑的方式对采坑进行充填, 剩余工作量在采矿结束后采用全尾砂及河沙充填, 具体方案如下:在回风斜井附近建一座充电站, 矿房回采结束后对采空区进行充填, 利用倒运矿石车把全尾砂返运至充填站, 浓缩尾砂由搅拌机搅拌, 达到质量浓度65%左右的尾矿浆后, 由充填料浆输送管道输送至井下充填。

3.2 地形地貌景观及土地资源破坏的防治

矿区内塌陷范围, 应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的规划进行整平整治, 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依据矿区地处低缓丘陵、以农业为主的特点, 确立矿区土地恢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因地制宜, 在环境上最优、经济上可行。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相一致, 并以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为中心, 以保护耕地为重点,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3.3 含水层破坏的防治

采矿废水应循环利用, 生活污水, 机械油污等难于利用, 排放可能造成污染的部分, 应集中收集, 达标排放, 避免矿区及周围水环境质量受到影响。矿区内的工业垃圾要进行集中堆放, 及时拉走处理, 防止二次污染。

3.4 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矿山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应用, 特别是要加大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 。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 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 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新技术, 进行矿区生态重建科技示范工程研究, 加大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力度。同时, 要努力学习各国矿山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提高和改善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技术, 促进矿山环境污染的利用和防治。

3.5 为矿山环境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矿山环境治理往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只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才能有效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 要完善矿山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妥善解决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问题。对于生产矿山和新建矿山, 遵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 谁受益”的原则,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和有关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各地政府要制定矿山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调动矿山企业及社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积极性;鼓励社会捐助, 积极争取国际资助, 加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资金投入;还可以将矿山环境治理纳入市场机制之中, 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来促进矿山环境的治理。从制度上解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矿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瓶颈问题。并积极推进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的产业化运作机制。

3.6 资源化利用矿业废弃物

由于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仍然很低, 大量共生、伴生矿物组分成为矿业废料, 开发利用价值极大。资源化利用矿业废弃物不仅可以解决由废弃物引起的一系列矿业环境问题, 而且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矿业废弃物主要有尾矿资源和冶炼炉渣, 可用作建筑材料原料、矿井充填料、造田复垦等整体利用, 也可综合利用尾矿的各种有价成分, 可研发高附加值、多功能材料等, 在农业上可根据成分不同用作肥料和土壤改良剂, 使矿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 提高社会与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矿业发展。

4 结束语

矿山发展面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需求、环境承载力容量有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压力, 随着矿山地质环境监管体系与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将全面深入, 实现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的工作局面, 将有力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胜元.贵州矿山地质环境[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2.

[2]张兴, 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1, 20 (8) :52~55.

[3]李华, 干飞, 冯春涛.矿业开发新形势下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应对策略[J].现代矿业, 2010, 3:5~9.

[4]《益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0~2010年) .益阳市人民政府, 2002, 12.

[5]《益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0~2010年) .益阳市人民政府, 2002, 12.

[6]《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DB43/T304-2006)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7]《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 (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8]杨顺泉, 李佐海, 等.湖南地质灾害.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9]《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DB43/T304-2006)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10]《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 (第3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篇9: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社区;社区治理

中图分类号:DF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08-05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村容整洁”是指根据农村的实际和特点,搞好乡村建设规划,保留历史文脉,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环境治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

但是,农村环境污染不同于城市,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存在家庭化、个人化和无序化的特点,污染源小而多、广而散;农村居住分散使得环境设施的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再加上贫困和环境意识滞后,使得农村的环境治理成本畸高。评估农村环境治理的绩效,反思环境治理的路径势在必行。

一、农村传统环境治理模式评析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中,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们谁来进行环境决策以及如何去制定环境决策,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达到一定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并力求绩效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由此概念推导,环境治理范畴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环境治理主体确立;(2)环境治理路径选择;(3)环境治理绩效评定与责任归属。其中绩效评定既是客观的评价指标,又是机制创新的源泉。唯有借助于科学的绩效评定才能不断反思治理主体的架构,调整治理的方式与路径。

依此思路审视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绩效,农村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成为阻滞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复合污染源的叠加;新旧污染源的交织;贫困与发展的博弈;对自然环境的极度依赖与环保投入的严重匮乏,都显示了农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性与滞后性。客观分析农村环境治理模式有助于获悉其绩效阻滞的根源,寻找到制度创新的契机。

(一)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缺位

目前,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以政府管制为主导,但政府环境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实质缺位。

1,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与需求不符

首先,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不合理。中国最基层环保部门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大多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即使现在许多地方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环保机构及人员,但他们在农村的工作仅限于农村工业这一块,农村生活与农业环境成为环境管理真空。其次,农村基层环保机构配置薄弱,无法承担农村环境保护的繁重任务。相对大中城市的环境污染而言,农村的污染源、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性都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不像点源污染那样直观,治理难度大。中国环境管理机构配置从中央到地方却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越往下数量越少、规模越小,且环保专业技术人员越缺乏、环保技术装备越差、环境监管执法能力越薄弱,从而导致各县级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失察。

2,政府环境管理职能交叉导致环境治理失控

中国《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中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是一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的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土地、矿产、林业等部门按照资源要素分别对环境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部门管理权力分割配置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治理。

3,环境管理机构行政区域的设置与环境治理的生态区域性相冲突

农村环境污染具有“面源性”的特点,一旦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生态遭受破坏,其蔓延与扩张是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严格按行政区域设置的环境管理机构往往局限于本地区利益,无法从环境问题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出发来进行环境治理。

总之,各部门环境监管职能横向分散,上下级环保机构纵向分离,跨地区环保机构地区分割,各个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常常出现职责重叠、脱节或矛盾,造成政令不畅,难以发挥整体监管效果,导致管理资源浪费,环境资源错置。

(二)农村环境治理公共投入匮乏

中国的环保投入遵循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污染者负担”等原则,采取以地方和企业投入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必要扶持的政策。目前,中国绝大部分污染治理投资都是投向城市,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投入高、城市投入高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低、农村投入低的“两高两低”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以及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严重短缺。

(三)农村环境治理方法滞后

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进、适用的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作为支撑。由于中国环境保护科研投入较低且侧重于城市环境治理方法的研究,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中,长期机械套用城市污染治理方式即污染末端治理,但是,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采用末端治理则会因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限制”、“低处理率限制”以及“高折旧率限制”而不可行。因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更是由于其排入主体的分散性、隐蔽性及不易监测性等特征,导致治理技术难度加大。合理分析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寻求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多样化治理方法是达成良好的环境治理效果的根本。

(四)城乡环境治理政策倾斜

中国一直以来实施的是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在城乡环境权益的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一方面农村作为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输出地,消耗了农村环境资源,城市作为受益者并未向农村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支付受益费。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同,城市环境排放的废物远远大于农村,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和转移,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而由此造成的损失,城市并未向农村按“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支付治理补偿费。二元化环境治理政策加剧了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损害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环境权益;同时使得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不利于中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社区治理

从实践看,农村传统环境治理单纯依赖政府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早已是力不从心。克服农村环境治理缺失状况,必须改革现行环境治理体制,重构治理社会基础,将农村社区引入环境治理的领域,为公众参与搭建一个组织化的平台。

(一)概念导入

农村社区指以村庄或即将形成的村庄为中心与

其周围散居农家合成,全村村民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具备五个要素: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第三,同一行政村区域。第四,地处农村且村民是本村的农民。第五,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社区要按照有利于强化管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方便群众的要求进行划定。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可以首先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改设为农村社区,同时对不符合条件的村应仍然保留行政村现有的设置形式。即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改造“空心村”、拆迁“城中村”、合并小村、优化农村社区空间布局,以“一村一社区”的模式进行设置与整合。

环保社区治理即是以社区为依托,集聚区域内社会群体的力量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环境执法,维护社区共同的环境利益。社区治理是政府单一管制的补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组织化路径。

(二)理论支撑

政府借助于准确、完备的环境信息,做出科学的环境决策,通过层级交错的环境管理权配置往往能够收到高速、高效的治理效果。但面对农村复杂的污染源头、广袤的污染面积、薄弱的环境监控设施、环境信息不对称、环境管理权力分置、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观念滞后等诸多因素都导致政府环境治理对农村的面源污染作用非常有限,以至完全失灵。农村环保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环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必然,引入环境社区治理机制有其合理性。

第一,民主化优势。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是农民实现自身环境利益的客观要求。社会学认为,任何个人和群体的利益与价值追求必须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实施主体行为才能实现。农民是农村社区生活的主体,当然也是社区的治理主体。但是,社区治理的复杂性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主体作用。当前农村社区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需要多元主体之间在利益博弈和目标冲突中取得均衡,才能达到善治。农村社区组织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监督政府环境执法行为以及约束企业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效率优势。农户对于社区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度与敏锐度直接决定了环境社区治理的高效性:(1)农户与农村社区环境的关系密切,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其身心健康,因而农户对环境污染极为敏感,对污染的治理有着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便于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进对污染的有效监控与治理;(2)单个农户的环境治理需求具有散在性,不利于与多元化的环境治理主体相抗衡。农村社区是联结单个农民的社会网络枢纽和利益聚合体,便于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汇聚零碎的环保建议,发挥公众维权的整体优势。

第三,成本优势。农村环境社区治理体现了对分散污染源治理的规模效益优势,无论是禽畜粪便、农户生活污染、医疗垃圾还是乡镇企业带来的工业污染,单独处理的效率低下,而以村为单位集中治理则可以减少成本。因此,通过村的整合能使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相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进步。总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模式是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现路径。通过农村环保社区治理机制的运行,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使农民从环境破坏者和受害者变成促进环保的责任者和监督者。因此,环保农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推进农村环境资源和污染治理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

三、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路径培育

新农村环境社区治理,必须通过农民、政府与社区三个层面的合作、协调,重新配置基层环境行政管理权与农民个人的环境权益,实现“政府引导、社区自治、农民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环境治理新模式。

(一)组织保障

环境社区治理的制度性目标就是聚合社区内部共有、共同和共享环境利益,实现环境利益诉求和环境利益表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复杂性和农民个体的弱势地位,也需要农民以组织机制来发挥环境治理主体作用。

1,机构设置

新农村建设以目前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原有的村委会与人员配置可以继续沿用。1998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可以行使一定的环境管理权,为政府环境管理与农民的环境诉求搭建沟通的平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区可以适当配备环境管理专业人员。村委会可以招聘专业的环境助理,从事日常环境宣传、监督、维权等各项事务。通过吸纳更多的专业型、知识型人才,提升社区环境治理绩效。

2,权力配置

村委会的环境管理权来自于土地所有者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授权,故其性质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结合体,是农村的基础性权力。一方面,基于全体村民的授权,村委会享有私权利性质的环境自治权,即村委会有权以全体村民的名义对社区环境进行维护、管理与监督。村委会的环境自治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知情权。环境知情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村委会有权利以全体村民的名义,要求政府、企业乃至农户提供相关的环境监测报告、环境质量报告等各种环境信息,从而明悉自身所处的环境状况。同时,本村村民也有权依据《村委会组织法》,要求村委会提供必要的环境管理信息,以实现村务公开。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二,环境参与权。环境社区治理本质上就是村民环境参与权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村委会有权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过程,参与开发利用农村环境的管理过程,参与农业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以组织化形式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及参与农村环境纠纷的调解。

第三,环境请求权。请求权是指公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以后,通过司法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进行救济的权利。对侵害本村环境权利并拒不改正的,或者需要赔偿损失的,村委会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由于村民的弱势地位,诉求能力有限,社区参与就是一种最好的表达途径和活动载体。通过村委会的组织形式予以支持和帮助,更有利于村民环境权利的维护。

另一方面,基于环境民主的价值取向,国家将环境管理权力部分让渡于社区以体现社区的主体地位,同时增强社区环境治理的权力,具体包括:(1)村环境管理规章制定权。《村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因此,村委会有权根据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村民及在本村土地范围内的所有人,包括临时路过的人环保行为准则,用以保护本村的生态环境。但是,村委会的环境保护规章不得与国家及地方性的环境保护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村委会的环境规章无效。(2)调解和监督权。监督国家及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在本村的执行情况,对拒不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或村环境管理规章的人进行批评教育,给本村或村民造成损失的,村委会可以出面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追究其经济责任,必要时可以向县级以上环境保护机构或者有关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村委会可以调解本村村民之间的环境纠纷,责令侵害环境的人停止侵害,要求其赔偿损失。

(二)体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机构的设立与权力配置,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基本要求,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的整合、社区机构之间的合作则是治理结构确立的根本。

1,政府环保机构:引导与监督

政府仍然是环境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政府应矫正城乡二元环境政策,为农村环境社区治理提供完善的环境治理产品。同时,政府还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为社区治理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其一注重资金引导,通过补贴、贴息等资金的导向作用,矫正环境治理的正外部效应,吸引民间资金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其二注重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技术扶持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和减免税政策等,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的治理。其三是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形成农村环境治理互动机制。

政府环保机构还应适时监督农村社区的环境管理行为,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和扶持。由于中国基层环保机构设置严重不足,可以考虑引入环保巡视制度。即由基层环保机构与上级环保机构抽调专业人员,或选择部分已经退休的管理人员组成巡视组,不定期到各管辖范围内的农村社区进行检查、监督,并出据相应的巡视报告与评估报告,以备农村社区进行整改、学习。建立巡视制度,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绩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精减机构的前提下,实现环境管理效益最大化。

2,相邻社区机构:合作与协调

治理和善治理论认为,在政府管理中,参与公共活动的各个组织,无论其为公营还是私营,都不拥有充足的知识和资源来独自解决一切问题;它们必须彼此依赖,进行谈判和交易,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目的。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农村环境治理往往会牵涉到几个或更多的社区之间的环境利益。在社区被赋予环境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权的情况下,社区组织将成为协调社区之间冲突,处理社区外界事务的决定性因素,这就需要社区组织具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

加强社区组织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保证补偿机制的运作和环境服务的供给,而且对于补偿方案的谈判,保证公平公正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共管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社区之间环境治理经验的交流、学习,注重社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法制保障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还必须通过法律保障村委会的地位与职能,通过立法构建适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方法与路径。

1,完善村民自治立法,确立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与环境管理权

在中国现行立法中,只有《村委会组织法》详细规定了村民自治的相关内容。但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村委会组织法》逐渐呈现出与村民自治实践不适应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村委会组织法》中的规定比较笼统、原则,缺乏一定的明确性和具体性。如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清。村委会作为法人组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登记部门、登记条件和登记手续。村委会组织法的罚责没有操作性。违法应受到什么处罚?由谁处罚?规定过于原则,不易操作。这使得在实践中村委会选举经常无法可依,违法的行为也得不到及时的惩治。

2,尽快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时颁布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法》、《环境农药控制法》、《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条例》等,使农村环境治理有法可依

现有的环境立法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更侧重于城市环保,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农村环境问题。如污染监测制度只是针对城市而言的,没有关于农村的检测标准,更没有规定在农村如何执行。“谁破坏谁补偿”的政策不便在农村执行,因为像化肥农药、地膜主要污染的是土壤和地下水,与城市的点源污染不同,很难查出破坏者及其破坏程度。简单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方法、手段,在农村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立足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四、结语

上一篇:铅冶炼行业报告下一篇:学生2月国旗下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