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话游戏作文教学

2024-04-21

接话游戏作文教学(精选6篇)

篇1:接话游戏作文教学

1、能够仔细观察游戏者的神态动作表现,并用通顺的比较形象的话语表达出来。

2、把游戏的情况比较具体的写成习作。

3、通过传话的游戏明白“眼见为真,耳听为虚”的道理。

篇2:接话游戏作文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名字叫“传话”(板书:传话),一听说做游戏,你们一定很高兴,说说心理感受

(生说自己的感受)

二、介绍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随意点同学的学号,点到学号的同学走上讲台,排成一行。我把几句话悄悄地说给第一位同学听,第一位同学把听到的话语轻轻地传给第二位同学,绝对不能让第三者听到,依此类推。最后一位同学大声宣布自己听到的答案。”

(学生复述游戏规则)

三、仔细观察认真表述游戏过程

1、12位同学走上讲台排成一行。

板书:台上

台下

2、老师贴着第一位同学的耳朵说悄悄话,提示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什么?

(如:吉老师身子和同学*得很近,用两只手做成喇叭形状,放在同学的耳朵跟前,轻轻地不知说了些什么…….)

3、继续传话和观察,一直传至最后一位同学,老师及时捕捉传递过程中最典型的几个同学的情况,以引导大家后面的习作的内容

3、请座位上的同学讲一讲自己观察到最有意思的某个同学传话的情景。

(如:青青同学的个子太矮了,她踮起脚,*在桐桐的身旁,桐桐真好玩,赶紧蹲下来,几乎要坐到地上了。青青贴着桐桐的耳朵不知说了什么,桐桐大概没有听清,一脸茫然,嘴里还嘀咕着,能不能再说一遍啊!老师微笑着:“就这一次,下不为例啊!”

4、选择几个传话者说一说当时自己是怎么传的,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篇3:游戏作文中的自主教学

关键词:自主教学 玩写结合 发展个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步体会到:游戏作文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写作水平。

一、游戏作文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用游艺活动的方式,通过想象、模拟来反映现实生活。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由此,我们得到启发:可以将作文和游戏结合起来。游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情境,而且学生在游戏中饶有兴趣地观察、体验、感受,就能“情动而辞发”,可以将游戏过程、令人兴奋的情景、切身的感受较有兴趣地说出来或写出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厢情愿”的作前指导,信息传输的定向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作文批改中虽充满了教师艰苦的劳动和良好的愿望,学生却不予关心。与传统作文教学相比较,游戏作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游戏作文的教学机制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作文是一个由“客观现实—心理感受一

语言文字”的复杂过程。游戏作文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情感,给他们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

1.玩说结合,能动表达。如在“背字游戏”作文教学中,我们在两个学生背上分别贴一个字,谁先想办法看到对方背上的字大声读出来,谁就是胜利者,并请一部分学生呐喊助威,仔细观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脸朝后,只许听,不许看。在快乐、民主而富有情趣的游戏中,参与者全身心投入,而那些没有观看到游戏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达到顶峰。游戏结束后,我就让他们向拉拉队员和表演者大胆地提问。有的学生问:“刚才做了个什么游戏?是怎么做的?”有的学生问:“他们俩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做了什么动作?谁赢了?”参与者则尽情地介绍当时的欢乐场面,描述自己快乐的心情。问者越问越细,答者越答越具体。他们敏捷大方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思,玩和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欲望,我再找两位学生配乐表演。这次全员参与,并把游戏过程录像,为讲评备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游戏挖掘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然后,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说一说游戏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表达,把观察、思维、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2.玩写结合,以玩促写。玩,人人参与,个个痛快。而且,学生能在玩中学会观察,在玩中激发兴趣,在玩中增加体验。这样,到了练习写作时,学生便有了内容,有了激情,有了感受。这时,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使学生写出真切、具体的文章来,并且文从而字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这样,学生就能把对游戏过程的理解与作文的条理联系起来,把游戏的主旨与作文的中心联系起来,从而逐渐学会了写作。

三、游戏作文的讲评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

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精批细改,却没有得到高效的回报。鉴于此,我们对于作文的讲评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游戏作文的讲评方式是:(1)学生自评自改,重在指导。如在“背字游戏”教学讲评中,教师可选出一篇写了游戏过程但不够具体的作文,在实物投影上进行讲评,让学生各抒己见,指出作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一边讲评,一边放做游戏的录像,声画并茂,动态呈现,再现每一位参与者的表情、动作及当时的氛围,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作文中的不足,引导学生把游戏过程写具体。同时,对于一些细节可根据录像进行定格,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修改。(2)鉴定小结,前后比较。在实物投影上再次讲评,把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较,总结经验,阅读欣赏。通过民主式的交流、讲评,可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抬起头来写作文。这种“玩、说、写、评”相结合的模式,其核心是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充分解放学生各种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游戏作文中的自主教学”体现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思想的转变。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尊重他们的个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佳发挥,作文教学一定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创造型写作人才。

篇4:三阶段赏识游戏作文教学法

关键词:三阶段教学法;作文教学;赏识教育;快乐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我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前提,以游戏作文教学为主线,以赏识式批改为主导,以作文创新为目标,总结出了“三阶段赏识游戏作文教学法”,效果显著。

第一阶段:游戏中快乐作文,赏识中提升自信

“战胜恐惧”这是我对孩子的最初要求,也是第一阶段的目标。

1.快乐游戏,让作文有话可说

我先带领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做各类游戏。游戏要求分组进行,人人参与,一边玩一边组织学生学习观察其他人做游戏时的样子、表情、动作,并留心自己做游戏时的经过和心理。做完游戏,要求把游戏记录下来,因“有米可下锅”,学生最少可以写成流水账式的作文。

2.赏识式讲评,让学生敢于下笔

只要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作文都有可赏识的地方。我牢牢抓住每个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而面对缺点我暂且不理,对于优秀学生的作文特批成“范文”全班传阅;对于中等生的习作我抓住他的段落进行表扬;对于学困生,则重点表扬他的一两个句子。

第二阶段:游戏中用心体验,赏识中坚持苦练

我将原来的趣味性游戏转变为反思性游戏,让学生开始学习捕捉生活细节,丰富内心体验。

1.赏识式讲评让学生善于习作

赏识式讲评更注重“段”的打磨。针对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全班探讨,并请学生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口头叙述修改后的段落。

2.老师批改一般两次进行

第一次粗批要具体标出优秀段落和需要修改的段落;第二次细批要针对修改后的段落提出意见,并表扬能耐住性子反复修改的同学,出示修改前后的效果对比。对于学困生,反复修改之后教师要注重单独辅导,指出习作中进步的地方,对于反复修改仍不完善的地方,将抓住习作中的一两点面批,不断强化习作方法。

此时出现的大量优秀作文,老师要把握一切机会,帮助学生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作品,鼓励学生坚持习作。

第三阶段:游戏外灵活运用,赏识中大胆创新

篇5:接话游戏作文教学

随着电脑的普及,随着“独二代”的出现,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玩具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了,但孩子的快乐并未被真正激发与迸射出来。大部分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圈子是狭隘的,因此,他们常常感到孤单,只能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一丝的快慰。也正因如此,那些曾伴着人们成长的传统的健康的益智的传统游戏却越来越远离我们今天的孩子。为了让今天的学生了解传统游戏,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在传统游戏中去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同伴之间的友谊,进而让学生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地改进传统游戏,让传统游戏抹上时尚元素,参与游戏,热爱游戏。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与父辈、祖辈沟通的平台,促进亲情的和谐发展。于是就有了这节课的设计灵感来源,目的是借助习作,将学生的玩、访、思、写结合,努力实现习作教学的多效应与正效益。

设计理念

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生活开源,要竭力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与冲动,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引领又不束缚学生的习作思维,最大限度地开掘学生的“话源”、“思源”,努力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想写”,张扬学生的习作个性,避免习作上的“一个调子”、“千人一面”。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与“聊天式”的漫谈中达成习作的指导,并融情感教育于其间,力求“教育无痕”。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传统游戏100例》,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两例游戏,与家长一道玩玩。

2.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向他们了解童年时玩了一些什么游戏。

3.调查身边的同学,平时有闲暇时,大家又是怎么玩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程序

一、 谈话激趣,导入“正题”

1.教师出示“诗配画”的课件《早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画面所展示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导入“游戏”的话题。

3.平时同学们在家又是怎么过的呢?课件播放——教师提前收集的记录班级两位学生课余生活的DV剪辑。

4.请学生评价这两位“主角”的课余生活。再请“主角”谈感受。

5.师适时小结:两位同学的课余生活安排得比较充实,学习、看书的时间占了较大的比例,他们都是单个人玩,玩的最多的是上网或看电视。老师可以感受到他们多多少少有些孤单。他们少了和同伴游戏的快乐。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看了一本书,并作了相关的访问与调查,不知情况如何?

二、 围绕“前奏”,梳理分类

1.小组交流:各自的采访、调查所得,组长将汇报情况加以简单整理。

2.指名组长汇报。

3.教师归类,从中管窥学生对父辈、祖辈童年生活的了解度。

4.教师小结:父辈、祖辈当他们童年时,物质生活虽然比较匮乏,但由于有游戏相伴,因此他们的课余生活也同样多姿多彩。

三、 票决游戏,现场“玩转”

1.学生汇报与家长一起游戏的场景。

2.票决最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两大传统游戏,郑重地为这两项游戏颁发“最佳游戏证书”。(课后,将这两项游戏的规则复印放大,连同“证书”一并挂在教室的显眼位置)

3.将“最佳游戏”搬到教室,进行现场“玩转”。要求参与者与观看者都要认真观察、感受,迅速将“第一感”铭记在心里。

4.教师当“主持人”,抓紧时间采访参与者与观看者。

(1)在玩这项游戏的过程中,你最难忘的一幕是什么?

(2)在你观看的过程中,哪位参与者的表现令你过目难忘?为什么?

5.提问第一环节中当DV“主角”的两位同学:假若这样的游戏经常出现在你的课余生活中,与你平常的课余生活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四、 多向引导,选择“写源”

1.同学们,我们这堂课虽然玩转了游戏,过足了活动瘾,但不能忘了这是节习作课。那么,今天我们的习作要写什么呢?老师觉得,可写的材料与角度太多了,谁能来猜猜——到底老师的心中有多少习作话题。

2.学生畅谈,只要学生说的可入文,教师就予以摘要板书。

3.梳理“写源”。

预设如下:

(1)传统游戏进课堂,课堂乐趣横生。

(2)传统游戏可好玩了,我以后要多与同学玩这些游戏。

(3)有传统游戏的童年比我们现在幸福、快乐。

(4)我想改进传统游戏,让它变得更时尚。

(5)在传统游戏中,我与家人玩得开心,更享受到亲情的温暖,妈妈说,她似乎变年轻了。

(6)我要向更多的人推荐传统游戏。

(7)通过玩、看游戏,我觉得电脑、玩具代替不了多人之间的互动玩,因为这样的传统游戏是带着人与人之间的温度的。

……

4.看来,这节课给同学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可写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老师真高兴。为了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练,下面我建议——采用分块协作的方式来现场练笔。

五、 当场“练笔”,串“块”成“篇”

1.出示文题——《传统游戏,我要你回来》。

2.分成五个组,每组围绕要求创作一个片段:

第一小组:我们最喜欢的传统游戏是________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组:老师将这个游戏搬进了课堂,瞧我们大家玩得够“疯”的。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组:那天在家里,我也与家人玩了传统游戏,玩得也开心。_______________

第四小组:回想自己平常的课余生活,大多是单个人玩,相比一家子玩与同学一道玩传统游戏,我觉得_______________。

第五小组:王老师设计的这节习作课,我猜想他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上完这节课,我得到了这样的启迪:_______________。

3.按顺序指名小组代表朗读各自创作的片段,教师适当“上引下联”,不作大幅度修改,只是对明显的语病予以指出、订正。

4.同学们真了不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当场完成了一篇习作,效率很高。要相信自己的习作潜力。这样吧,接下来我们继续围绕《传统游戏,我要你回来》这个文题,选择自己的视角,写一篇习作。若你感觉要说的话就在刚才的集体习作中,那么就请你参考大家的集体智慧,来完成这篇习作,还有问题吗?

5.学生习作,教师巡视,需要帮助的及时予以指导。

篇6:教学中的游戏与游戏中的教学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 游戏 辨析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65-02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课程设计以及教师的教育行为,无不在游戏性、活动性上下功夫。这本是可喜的现象,因为要使教育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游戏理应受到重视,理应成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幼儿园游戏与教学之间关系的淡化。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活动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因此,探讨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家眼中游戏的地位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历史上有不少教育家对游戏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论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眼中游戏和教学的相互关系。其中,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每个孩子的天性”。[1]同柏拉图一样,在理论上赋予游戏重要地位的还有福禄贝尔,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是著名幼儿教育家的蒙台梭利,她关于游戏及其与教学的观点不同。蒙台梭利反对有想象活动的游戏和玩具,否定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儿童只有从事真实的活动,才能产生活动的目的性、责任感和其他社会性的品质”。[2]在她的“儿童之家”,教师们使用“教具”,而不是“玩具”进行教学活动。杜威摆脱了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等人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对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他认为教学必须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教学中需特别注意“抓住儿童的自然冲动和本能,利用它们使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到更高的水平,使之养成更有效率的习惯;使他的自觉性得以扩大和加深,对行动能力的控制得以增长。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游戲就会成为单纯的娱乐,而不能导致教育意义的增长”。[3]在杜威看来,教学中应该渗透着游戏,并且借助游戏达到“教育意义的生长”。

他们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理论基础等,造成他们在具体的教育观、儿童观的许多差异。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使得幼儿教育变得“多元化”、“多样化”,直接影响后世的人们对游戏和教学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三种不同观点

1.“分离平行”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分离平行”的状态下,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无关,教学主要在课堂中以让幼儿直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教为中心,学依从于教”。[4]主张把游戏排斥在“教学”范围之外,认为游戏仅仅是儿童在学习之后的一种放松和调剂,它可以满足幼儿自发活动的需要,因此可用作“奖励”的方式,以鼓励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这种观点只看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视二者为平行的关系,没有交汇的可能。持这种观点的教育者常出现的一种问题是“游戏功能手段化”。因为游戏和教学是无关的,游戏仅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功能就是加深和巩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知识技能。

2.“游戏和教学等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幼儿园的教育不用提教学,不必有上课,游戏和教学是一回事,同一活动既可能是教学活动,也可能是游戏活动。于是,将教师引导下的幼儿活动都说成是游戏,将所有的游戏都赋予了特定的教育目的,本该属于教学的活动,成了孩子们围着老师团团转的“游戏”,而本该属于游戏的活动,则成了教师围着孩子团团转的“教学”。这是当前幼儿园实践活动中比较多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淡化了游戏与教学之间的界限,只看到了游戏和教学之间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是将二者混为一谈了。

3.“相互融合”的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相互融合”的状态下,“教”追随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为中心,教依从于学”。[5]这是当前幼教界最提倡,也是最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系统、全面、辨证的看待游戏和教学的关系。即既看到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看到了二者是有区别的,把游戏寓于教学中,教学寓于游戏中,游戏是教学中的游戏,教学是游戏中的教学。

(1)教学和游戏是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量的学习活动。“游戏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使一个人的继续的行动有意义。”幼儿“如果要得到某种确定的外部结果,就得坚持目的,所期望的结果愈复杂,愈要坚持目的,并且需要有相当长的中间系列适应行为。”比如,“儿童在制作一个玩具小船,他就必须坚持这个目的,并且用这个思想指导他的一系列活动。如果儿童只是玩船的游戏,那么他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船的材料,随着幻想的暗示,引起新的因素”。[6]因此,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渗透着大量教学契机,幼儿园教学应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以游戏为基本途径。在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时,目的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更重要的是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也就是引导幼儿明白“坚持游戏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因此,游戏与教学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2)教学与游戏又是各自独立的,这种独立表明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教学是教师将外在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幼儿,目的是使幼儿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而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外化出来,是以已知为基础,且享受已知的活动。教学更多地强调“目的”、“计划”、“效果”,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幼儿活动;游戏更多地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强调幼儿自主的活动。两者的规范不一样,本质的规定性方面也不一样。因此,对幼儿来说,教学和游戏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应将教学和游戏混为一谈。在游戏中“兴趣比较直接,这个事实常常用这样的话来表示,就是在游戏中,活动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而不在于它具有将来的结果。”[7]而教学具有鲜明的外在目的性,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其特殊的任务,都要追求目的的实现。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只要是追求目的和结果的活动,就是教学;只有满足于活动过程本身的,才是游戏。所以,游戏与教学是有区别的。

三、“教学中的游戏”与“游戏中的教学”,把握融合的度,躬身实践。

由于人们存在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价值取向,从而导致以上三种不同观点。我们应该坚持“相互融合”的观点,提倡“教学中的游戏”和“游戏中的教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学与游戏的融合,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而这只能靠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将游戏与教学很好的融合。如我们应把握幼儿园中的游戏有着双重目标,对作为游戏主体的儿童来说,游戏的目标是内在的,不能为游戏而游戏,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手段。游戏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教育和谐相融,依赖于目的和手段的协调一致。要使游戏最大程度发挥它独特的教育性,发挥其他活动无可替代的功能,就要让游戏成为游戏。只有这样,它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应清楚的认识到,对年龄越小的幼儿来说,其依赖于现存环境而产生的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外在目的越不明确,他们只体验活动过程,即使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目的和结果也是非常隐蔽的,这时应尽可能的强化手段,延长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纯粹体验活动过程的游戏逐渐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目的性日益鲜明,这时应相应的缩短过程,追求效果。[8]

“教学”应当实现向幼儿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人为的割裂。我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与游戏的重要关系,至于实践的效果和程度如何,需要广大幼教工作者亲自去摸索。最后引用杜威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而教学活动中始终渗透着游戏,这样的活动就是艺术。[9]

教育实践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游戏与教学融合的度,让我们的教育活动成为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6

2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65

3 杜 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4

4 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05(5):9

5 刘 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5~126

6 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5~219

7 周 采、杨汉麟.外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2

8 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0

上一篇:世界艾滋病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工会选举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