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豆游戏作文

2024-05-26

夹豆游戏作文(通用10篇)

篇1:夹豆游戏作文

有的人喜欢好玩的吃饼干游戏,有的人喜欢激烈的吃苹果比赛,还有的人喜欢有趣的纸托水实验。我却喜欢快乐作文课上的疯狂挑“豆”。

听到要做游戏了,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同学兴高采烈,有的同学高声尖叫,也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好像对自己没什么信心……老师给我们讲了游戏规则,听的我都一个头两个大了。接着老师准备好了比赛的道具:两双筷子、二盒豆子、两个装豆子的容器。一切准备就绪,游戏就开始了!

第一轮是我们的梦想队PK阳光队,阳光队的队员大步流星地走上台,似乎这一轮她们肯定会赢。比赛者一到位,老师就开始倒数:“5、4、3、2、1、0!”比赛开始了,孙艺嘉不紧不慢地夹了一个豆子放进了盘子里,然后把筷子递给我。我慌慌张张地夹了一个,小心脏跳个不停。到40秒时,老师提醒我们阳光队遥遥领先,我听后像热锅上的蚂蚁,又开始手忙脚乱地加起来了,而阳光队还是夹得那么快,一点也不慌张。于是我也学着她们的样子做,不一会,我的速度也变快了,心想:一定要超过阳光队,拿到冠军。快到时间了,我们对仍然落后,我和孙艺嘉不知所措,急得焦头烂额。就在这时,时间到了,我们队一共夹了20个,阳光队夹了28个,很遗憾我们队输了。

从这个游戏我得到了一个小经验,夹豆时千万不能着急,而且扁的豆子最好夹!

篇2:夹豆游戏作文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在我每年生日时,都会在我耳边响起,传着传着,迎来了我九岁的生日,在这个值得庆祝的日子里,我和小伙伴们举行了一场有趣夹豆赛,

为了让这次

篇3:游戏:如何指导学生写游戏作文

据此, 我们完全可以把作文和游戏结合起来。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同学们在游戏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观察、遐想、体验、感受, 势必“情动而辞发”, 这时再把要表达的, 包括游戏过程、令人振奋的情景、切身的感受, 有条理地说出来或写出来。这就是在进行说话、写话、作文的训练。我们把这种学习和训练作文的方式, 命名为“游戏作文”。

如果让游戏渗透到作文训练中, 在玩中学写, 写中再现玩趣, 作文也就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了。我们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 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一、内容构成

1.“游戏作文”的基本程序:

师生互动做游戏———学生用笔写下这个游戏活动的过程———朗读交流讨论——为这次作文取一个最佳题目———修改定稿。

这有点像美术课写生:大家对一个共同的物体进行描画, 描画的角度和重点可以各有不同, 描画的最高境界就在像与不像之间, 在这之间融入的是各自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游戏作文”让大家共同面对一个活动的全过程, 并且每个人又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描述者和评价者,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游戏”必须精心设计, 使其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

身心特点, 使其活动结果揭示作文的一个道理, 这是游戏作文成功的关键。通过游戏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于参与过程中领悟一个道理, 有真切体验的活动现实写下来就不再是无病呻吟, 必定内容饱满, 言之有物。

二、如何学写游戏作文

“老鹰抓小鸡”, 是小朋友比较喜欢的游戏, 下面我们就以“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为例, 谈谈如何来写游戏作文。

首先我们人人都要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 这样才能体会深切, 有话可写啊。

其次我们在玩这个游戏时还要注意观察游戏中人 (包括参与者与观众) 的神态、动作、表情。

再次做完游戏,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 最快乐、最吸引人的场面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描述。最后写作文。

1. 明确玩法:

写文章前我们要明确游戏的分工及规则, 如:谁做了老鹰, 哪些人做了小鸡, 鸡妈妈又是谁来扮演的。如果老鹰抓到的小鸡较多, 那就算老鹰赢了, 相反, 如果抓不到小鸡, 或抓到比较少那就算输, 这是写好游戏作文的基本要求。

2. 抓住过程:

写文章时要抓住游戏的各个环节, 按照先……接着……后来……最后……等顺序将游戏的全过程分成阶段, 一步一步写具体。

我们先来到操场上;接着宣布比赛规则, 谁做老鹰, 谁做小鸡, 谁做鸡妈妈;接着游戏开始, 老鹰是怎么抓小鸡的, 鸡妈妈是怎么保护小鸡的;后来怎么样, 小鸡有没有被老鹰抓住;结果这个游戏谁输谁赢。

3. 点面结合:

既然游戏是集体性活动, 因此写一写游戏中大家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很重要。不仅如此, 还要重点写游戏中某个人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既写个体, 又写集体, 点面结合, 交替描写, 游戏才写得生动、具体。如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 可以既写同学们整体玩这个游戏时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又可以具体写某一角色。如:具体写老鹰是怎么抓小鸡的, 小鸡被抓住后的动作表情分别是怎样的?也可以具体来写鸡妈妈是如何保护小鸡的。

4. 写出感受:

要将自己在参加游戏过程中和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你总体感觉玩这个游戏怎么样, 有没有劲。也可写一下自己玩这个游戏成败的原因。

写完之后还要多修改, 可以采用组内同学修改, 再自己修改的方式。

以游戏为教学手段, 让学生比较轻松地赢得“攫取生活材料”和“产生写作激情”这两大写作基本条件。为学生步入写作的美好殿堂, 洞开趣味而科学的大门。让学生学写游戏作文, 有以下优处: (1) 学生由害怕作文、厌倦作文转变为爱作文、爱动笔。他们除了写好老师布置的作文以外, 有时还自己做游戏, 写作文。 (2)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3) 游戏和作文人人能主动参与、个个能主动表达。 (4) 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写的作文有内容, 有真情实感。 (5) 教师建立起新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 (6) 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了新理念和掌握了新方法, 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课程改革有了更自觉的积极性。

篇4:夹豆游戏作文

关键词:游戏;作文;结合

游戏是我们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如扔沙包、丢手绢、击鼓传花、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等,真是丰富多彩。游戏往往是用游艺活动的方式通过想象、模拟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十七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里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把作文和游戏结合起来。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同学们在游戏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观察、遐想、体验、感受,势必“情动而辞发”,这时再把要表达的,包括游戏过程、令人振奋的情景、切身的感受,有条理地说出来或写出来。这就是在进行说话、写话、作文的训练。我们把这种学习和训练作文的方式,命名为“游戏作文”。

如果让游戏渗透到作文训练中,在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作文也就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了。我们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一、内容构成

1.“游戏作文”的基本程序:师生互动做游戏——学生用笔写下这个游戏活动的过程——朗读交流讨论——为这次作文取一个最佳题目——修改定稿。

这有点像美术课写生:大家对一个共同的物体进行描画,描画的角度和重点可以各有不同,描画的最高境界就在像与不像之间,在这之间融入的是各自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游戏作文”让大家共同面对一个活动的全过程,并且每个人又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描述者和评价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游戏”必须精心设计,使其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其活动结果揭示作文的一个道理,这是游戏作文成功的关键。通过游戏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于参与过程中领悟一个道理,有真切体验的活动现实写下来就不再是无病呻吟,必定内容饱满,言之有物。

二、如何学写游戏作文

“老鹰抓小鸡”,是小朋友比较喜欢的游戏,下面我们就以“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为例,谈谈如何来写游戏作文。

首先我们人人都要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样才能体会深切,有话可写啊。

其次我们在玩这个游戏时还要注意观察游戏中人(包括参与者与观众)的神态、动作、表情。

再次做完游戏,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最快乐、最吸引人的场面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描述。最后写作文。

1.明确玩法:写文章前我们要明确游戏的分工及规则,如:谁做了老鹰,哪些人做了小鸡,鸡妈妈又是谁来扮演的。如果老鹰抓到的小鸡较多,那就算老鹰赢了,相反,如果抓不到小鸡,或抓到比较少那就算输,这是写好游戏作文的基本要求。

2.抓住过程:写文章时要抓住游戏的各个环节,按照先……接着……后来……最后……等顺序将游戏的全过程分成阶段,一步一步写具体。

我们先来到操场上;接着宣布比赛规则,谁做老鹰,谁做小鸡,谁做鸡妈妈;接着游戏开始,老鹰是怎么抓小鸡的,鸡妈妈是怎么保护小鸡的;后来怎么样,小鸡有没有被老鹰抓住;结果这个游戏谁输谁赢。

3.点面结合:既然游戏是集体性活动,因此写一写游戏中大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很重要。不仅如此,还要重点写游戏中某个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既写个体,又写集体,點面结合,交替描写,游戏才写得生动、具体。如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可以既写同学们整体玩这个游戏时是怎样的一个场面,又可以具体写某一角色。如:具体写老鹰是怎么抓小鸡的,小鸡被抓住后的动作表情分别是怎样的?也可以具体来写鸡妈妈是如何保护小鸡的。

4.写出感受:要将自己在参加游戏过程中和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你总体感觉玩这个游戏怎么样,有没有劲。也可写一下自己玩这个游戏成败的原因。

写完之后还要多修改,可以采用组内同学修改,再自己修改的方式。

以游戏为教学手段,让学生比较轻松地赢得“攫取生活材料”和“产生写作激情”这两大写作基本条件。为学生步入写作的美好殿堂,洞开趣味而科学的大门。让学生学写游戏作文,有以下优处:①学生由害怕作文、厌倦作文转变为爱作文、爱动笔。他们除了写好老师布置的作文以外,有时还自己做游戏,写作文。②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③游戏和作文人人能主动参与、个个能主动表达。④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写的作文有内容,有真情实感。⑤教师建立起新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⑥教师在教学中获得了新理念和掌握了新方法,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课程改革有了更自觉的积极性。

篇5:夹豆游戏作文

白雪老师说了游戏规则,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位同学先夹起一颗豆子,传给下一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再传给下一位同学就这样一个连一个的往后传直到传给最后一个,最后一位同学再把那颗豆子放到最后面的纸杯里。

比赛开始了,田法正迅速的把一颗豆子传给了我,可是我的筷子刚一碰到豆子还没夹住一下子就掉到了地上,我的一颗心呼的一下仿佛也随着豆子掉到了地上,后面的人不免有些着急,又一颗豆子传了过来,我小心翼翼得用筷子接住了豆子慢慢地转身传到了后面,终于,这颗豆子传到了后面的纸杯里,我们组的人欢呼了起来。慢慢地我们掌握了传豆子的技巧,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我们又顺利的夹了几颗豆子。十分钟过去了,老师让我们停下,我们数了一下,一共七颗豆子。紧接着老师又让我们玩了好几次,最后一次玩的时候我们组齐心协力,夹了51颗豆子,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

篇6:夹豆游戏作文

1. 以往写作教学和作文训练的误区。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写作理论的灌输放到了重要地位, 忽视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事实。与之相配套的作文训练形态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者列一些材料,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作成文, 习作由教师批改、打分、写评语, 下一周讲评, 讲评后再进行新一次的作文训练。

这种以“写作就是写文章”为指导思想的训练方式, 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缺点和不足:它很少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写作的心理机能, 很少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也不曾涉及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诱导和激情触发, 课堂气氛平静甚至死寂, 几乎不会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波澜。在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由于长期进行陈旧、单调的训练, 早已厌倦了作文, 因而根本写不出好作文。

2.“游戏式”作文训练形态的理论要点。

在作文教学中, 笔者通过多次实践, 认为把游戏带入作文课堂,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这种“游戏式”作文训练形态, 以写作是一种创造活动的观念为指导思想, 较好地纠正了以“写作就是写文章”的传统教学观念, 可以使作文教学推陈出新, 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这种游戏式作文训练方法的设计,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论要点:

(1)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鲁迅语) 。其实游戏是人生之必需, 亚运会、奥运会就是成人化、组织化的大型游戏。同样, 在作文课堂中, 设计的游戏活动是融入大量生活信息的游戏, 它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创设活动情景, 促使学生思维激荡。

(2) 作文教学, 观察起步, 这已是作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很多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动人的作文, 关键在于缺少细致的观察。如果教师适时为他们设计一个情景, 创造一个事件, 开展一个游戏, 让他们学会细致观察, 学会摄取生活素材, 这对于初学者或者写作技巧欠缺的学生来说, 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3) 激情是写作的酵母。写作需要兴奋点,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情绪难于持久而又经常发生变化。基于这样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引入游戏, 为他们造就一个又一个兴奋点, 让他们尽情地参与各种有趣的极端放松的游戏, 使之以即时之激情作即时之文章。事实证明, 这种“趁热打铁”式的作文教学, 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写作热情。

(4) 所谓“习惯成自然”。如果每一次课堂作文训练都是先有情景提供、情绪激荡, 然后再请学生记叙即刻发生的生活, 或议论、说明有关的问题的话, 那么, 在几次、十几次、几十次这样的训练之后, 在学生大脑中就会建立起一种“生活—意识—记忆—文章”的固有联系, 这种联系机制一旦形成, 他们便会产生一种以“游戏式”训练形态的常规法则去观察、理解、想象生活的习惯和心理。这种习惯和心理的形成, 不但可以为写作打好基础, 而且将为学生的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做好相当的准备, 在培养人才上意义重大。

二、课堂实录

敲击代码

(七年级)

1. 引入课堂。课间听郭富城的劲歌《动起来》;和学生约定这节课的口号:动起来!

2. 动作描写——微型写作一:

师:动起来, 由我开始。 (摆出“v”形手势) 这是什么意思?

生:必胜, 胜利! (异口同声地)

师: (双手举过头顶, 摆“爱心”手势) 这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爱, 爱心。 (陆陆续续地)

师:这叫肢体语言。可见, 手势动作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 声音也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我们来听一听, 这是什么声音? (师用手敲打讲台桌面) 这声音用拟声词应怎么表示?

生1:嘭——, 嚓嚓! (多么富有节奏感!)

师:咦, 刚才我是怎么敲出那样奇妙的声音的? (很多学生表示没注意) 我再敲打一次。你们要仔细观察哦!注意, 看我的手! (为了让后排的学生也看得清, 这回用手敲打黑板, 并且把手部动作做得尽量夸张)

(学生们非常专注地看着老师的动作)

师:现在请你们用两三句话把我刚才的动作准确而传神地写下来, 在3分钟内完成。

(学生立刻动起了笔, 三分钟不到, 已有学生举起了手。老师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生2:老师先用左手用力地击打了一下黑板, 接着用右手指尖如小鸡啄米似的, 轻扣黑板两下, “嘭——, 嚓嚓!”富有节奏感的拍击声就这样产生了。

师:写左手, 用“击打”这个动词, 写右手却用“轻叩”这个动词, 写得多么传神啊!

生3:老师左手摊平, 右手手指微微弯曲, 呈现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再用左手手掌重重地在桌子上打了一下, 声音是那样干脆有力, 然后, 用右手的指尖轻轻敲了两下。老师面对的似乎不是桌子而是一种乐器, 美妙动听的乐音在整个教室里荡漾开来。

师:写左手, 用“手掌”, 写右手用“指尖”, 观察得多么仔细啊!细致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平时, 对于周围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转身, 你都应该多留心多观察, 因为这些都是你写作的好材料!

3. 心理描写——微型写作二:

师:前面我们提到声音也可以表示特定的意思, 比如我们规定“嘭——, 嚓!”表示“1”, “嘭——, 嚓嚓!”表示“2”, 那么“3”怎么表示?“4”、“5”呢? (学生依次脱口而出)

师:那么“6”呢?

生:“嘭——, 嚓嚓嚓嚓嚓嚓!”

师:“嚓”声太多, 我们可以倒过来用“嚓——, 嘭!”表示“6”, 那么“7”如何表示?“8”、“9”呢? (学生又脱口而答)

师:如果“0”用“嘭!”表示, 那么, “0~9”各个数字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声音代码表示。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声音代码来表示两位数。比如, 连续敲“嘭——, 嚓!”和“嘭——, 嚓嚓!”就表示“12”, 那么“37”怎么敲?

生:“嘭——, 嚓嚓嚓!/嚓擦——, 嘭!”

师: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 会敲自己的学号吗?

生1:我的学号是49号, 应该这样敲:“嘭——, 嚓嚓嚓嚓!/嚓嚓嚓嚓——, 嘭!” (学生一面回答, 一面敲课桌桌面)

生2:我的学号是06号, 应该这么敲:“嘭!/嚓——, 嘭!”

师:我们就用这种声音代码做游戏!游戏规则是:敲到谁的学号, 谁就在三秒钟内快速站起来, 接着在自己的桌子上继续敲另一位同学的学号, 这样轮流不断地敲。如敲到了你, 你却没有在三秒内站起来, 或者敲的不是你, 你却站起来了, 都表示你输了, 输了就要受罚——站壁角;这个游戏人人有份, 包括我, 我的代码可以是……

生3:老师, 我同桌请假了, 你就代替他, 13号!

师:好, 请大家侧耳倾听, 游戏开始!

(游戏正式开始, 教室里人人参与, 气氛热烈)

师: (当起了记者, 手握“话筒”采访学生) 你刚才在想什么?

生4: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生5:还好没敲到我, 心有余悸!

生6:菩萨保佑!

师:从游戏开始到现在, 你在这当中的某个瞬间里想了些什么, 请你用一段文字把当时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时间6分钟。

(学生“刷刷刷”地开始写起来)

生7:老师“奏响”了催命的“音符”, 我的心僵硬着, 此时此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千万不要敲到我!万一我反应不过来, 就会被罚站壁角, 虽然平时胆子不小, 可我也知道害羞啊!只要不敲到我, 我愿意付出一切, 阿门!

生8:该死的耳朵!平时见它还挺灵敏的呢, 这会儿怎么就失灵了呢!唉, 也许不应该怪自己的耳朵, 要怪也应该怪我那颗太随意的心!它总是抱着侥幸心理, 总想着自个儿没那么倒霉吧?!唉, 谁知偏偏就敲到了我!没听过“不怕一万, 只怕万一”这句老话吗, 没听见刚才老师的提醒吗?现在出丑了吧, 现在完蛋了吧, 现在知道后悔药找不到了吧?!

生9:……

4. 肖像描写——微型创作三:

师:我们继续做游戏, 但在游戏的过程中, 你要仔细观察某个人的神情姿态!

(大家又兴致盎然地做起游戏来, 游戏中还出现了“意外”, 有学生竟然敲到了老师的学号——13号, 老师没反应, 也只好站壁角)

师:刚才游戏过程中你观察了谁, 为什么观察他呢?

生1:我观察的是老师您, 因为您刚才的表情多特别啊。

生2:我观察了蒋焕, 因为他是第一个站壁角的人。

师:是啊, 在生活中, 我们要特别留心那些与众不同的的人和事, 作为我们的写作材料。现在就请你用一段话把游戏中某个人的神情举止写下来, 时间6分钟。 (学生很投入地写着)

生3:蒋焕一脸疑惑和无辜, 似乎在说:“是我吗?不可能啊!”当同学们一致肯定他输了之后, 他才不情不愿地、慢慢地站到了墙角边上。站在那儿的他啊, 霎时就脸红了, 头也低下了!但他又不时地斜着眼睛瞄几眼, 因为游戏太好玩太热闹了。

篇7:游戏作文 童趣写真

一、先玩后写,体验欢趣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果习作指导枯燥、平淡,那么孩子们对学习会感到疲劳而厌烦。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才愿意写和乐于写。而先玩后写的游戏作文正好适应了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

例如,我在教学中把作文指导课改成游戏活动课,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美丽的但没有鼻子的小姑娘,然后精心地组织学生做“贴鼻子比赛”的游戏。学生情趣上来后,我又不适时机地引导:

“同学们,除了贴鼻子比赛的游戏外,你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你还喜欢做哪些游戏?”

在学生说出各种游戏名称后,我又选取一些有代表睦的游戏当场让学生做一做,玩一玩。玩过后,教师再引导:“这么多的游戏,假如我们一个个地演,时间不够,这样吧,我们把自己喜欢做的游戏写下来,好不好?”

到这个层面上,学生很乐意去写,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验出游戏的欢趣,自己的真情实感也会自然流露于笔端。

二、玩中导写,寓教于乐

玩中导写,就是在游玩中指导写作,寓写作于游玩之中。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钉扣子比赛的活动中,游戏开展一遍后,我让做游戏的同学来个“慢镜头”:在台前慢慢地钉衣扣。这么做,把游戏中同学的神态、动作充分地展示出来,以供全班同学当场观察,然后练说。最后,再让做游戏的同学来个“快镜头”:快速地穿针引线,快速地钉扣子。让全班同学观察其匆匆忙忙的神态,又当场练说。这样综合训练,学生写作时既能写出同学做游戏时细腻的动作,又能写出其紧张的神态,也写出其活跃的气氛。一些具体而精彩的片断也就在玩中指导写成了。这样既做到了作文内容的真实,而又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以玩促写,激发欲望

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很大,好奇、好胜、好玩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以玩促写,关键是一个“促”字,就是要以玩的形式来促进写作,以游戏来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写作的情趣。

例如,在教学中,我开展了“认书包”的游戏。所谓“认书包”,实际上就是练习写书包的状物文章。把全班了几十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书包集中起来。再要求同学把自己书包的颜色、形状、大小、结构、来历、特征等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描述得准确的,“书包管理员”才把书包还给他。如出现描述有误,则重新描述。如认领有误的,则说明“管理员”听辨能力比较差,就“撤职替换”。游戏做完了,再让学生以《我的书包》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就有了写作欲望,不觉得难写,人人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写作之中。

篇8:浅论儿童作文的游戏性

一、首先是想象性的游戏

儿童是属于梦想的,因为梦想给了儿童诗意,也给了他们自由,在想象的世界中,儿童生活在比现实更为宏大的世界里。五岁的牛牛编了一个关于《小老虎的故事》:

一只快乐的小老虎,在路上散步,他不吃老虎,也不吃人,他只吃毛毛虫。他爬啊爬啊,虽然他的腿很短,他还是一拐一拐地爬着。在他的前面出现了一只大老虎,向他走来。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他的妈妈。

哎呀不好,在妈妈的背后跟着一只大狼,大狼张着大嘴正要咬妈妈的腿呢。小老虎一下子就扑了过去,抓住了大狼,然后转圈圈,将大狼甩了出去。

妈妈惊呆了,小老虎叫道:“妈妈!妈妈!”大老虎回过神来,问:“你怎么到外面来了,不是让你好好呆在家里吗?”小老虎回答:“我是出来散步的。”“那为什么这么久还不回去?”“我想在路上等等你的。”小老虎说。大老虎说:“你在家里也一样可以等我啊。”小老虎说:“因为我做了个噩梦,我就出来散步了,看看路上有没有人。我想交个朋友。”大老虎说:“交朋友是很难的,还是和妈妈回家吧,妈妈和你做朋友。”“好啊。”他们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里,看到锅里有一条毛毛虫,妈妈不舍得吃,给小老虎吃了。吃完后才发现汤里还有一条毛毛虫,小老虎不舍得吃,给大老虎吃。妈妈吃完毛毛虫,原来的感冒也痊愈了。他们就开开心心地在家里等爸爸回来。

儿童任由自己的想象进入了一个现实以外的真实世界。首先是心理的真实:小老虎不吃人是孩子善良的愿望。又有现实的写照:妈妈把毛毛虫留给小老虎,小老虎留给妈妈吃。儿童用想象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人情人性的世界。这样一则小小童话,还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呢? 牛牛妈妈以她对儿子的熟知经验进行了分析:

小老虎没有放弃走路,牛牛欣赏这种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他现在还不能做到。作为一个男孩应该奋不顾身地 保护自己 的妈妈。而将狼甩出去,是因为牛牛也想做一个这样本领高强的人。这两天早上,牛牛抱着我不让我上班,所以小老虎也到路上来接妈妈了。至于做噩梦不敢一个人呆家里完全也是他自己的写照。最刺痛我的心的还是那 句“交朋 友很难的”,这个学期 ,换了个新 环境,他还没能融入新集体,他肯定觉得非常孤单。和妈妈交朋友,妈妈的爱使他得到了安慰。捉了毛毛虫,妈妈舍不得吃,小老虎舍不得吃,就如同我和牛牛一般亲密。

在牛牛妈妈的眼里,小老虎是牛牛的化身,现实中不能达到的愿望,儿童在想象的世界里得到慰藉和补偿。这样的想象性游戏在儿童的成长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它帮助儿童解决情感上的冲突,悄悄帮助儿童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成人编写的童话都是“幼稚”的,只有经历儿童身体的童话才是真正的童话,而经历儿童的身体,书写显然比讲述来得更为深刻。

想象性游戏对于儿童是重要的。现行的许多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关于想象性的作文内容,如苏教版教材的《心愿节》《根据声音编故事》《卡通故事新编》等。所要注意的是,牛牛的童话让儿童的潜意识在想象的世界中得以实现,而儿童作文中的想象性游戏,是教者把握了儿童精神结构和文章故事结构这两个世界的关系后在教学中的自觉运用。比如《卡通故事新编》这样的想象性故事情节如何展开?有一种最简单的游戏方式———给卡通人物制造点麻烦,然后解决麻烦。这些麻烦是存留在儿童体内的原始的野性,如贪吃、恐惧、懒惰、妒忌、恋母或者恋父的情节等等。如何帮助儿童对抗这些恶的倾向呢?“制造麻烦”是儿童最拿手的游戏,学生任由自己想象制造:水怪、巫婆、黑洞……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麻烦”,或者求助别的卡通人物,或者借着超能量,或者借助新的发明……这虽是想象的世界,然而儿童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智慧、获得了力量,也就学会了控制,意味着儿童的生长。从另一个角度看,遇到麻烦、英雄出现、麻烦解决,这乃是一般文学故事最基本的叙事结构。在《卡通故事新编》的作文教学中,教者看似和儿童在玩想象的游戏,伴随着想象的却是儿童语言、思维、创造能力的增长,以及心理的满足、精神的丰腴。

二、其次是体验性的游戏

一般的写作是一种回忆性写作。回忆的本质就是发现、纯化、拓展、重塑。儿童的记忆是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为主,记忆材料的外在形象的具体鲜活更能吸引儿童,而对材料内在的本质却缺乏关注。如此,要让儿童对记忆中的材料进行加工就成了无米之炊。回忆性写作,对于儿童来说是个难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回到儿童本身。加德纳曾这样描述儿童:“一个听音乐和听故事的儿童,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行进着,保持节拍地在听;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着出现。但不管是哪种情况,他对这种对象的反应都是一种身体的反应,这种反应也许弥漫着身体感觉。”这段话道出了儿童是用整个身体来感知世界的。由此,我们思考,儿童的书写更多的是一种身体的书写。体验性的游戏,身体亲身经历游戏带来作文的现场性。体验性游戏,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参与书写的过程,参与评价分享。以折纸飞机的游戏为例:(1)围绕折纸游戏的四项作文内容,首先把体验性游戏作为了写的内容,即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获得体验,将作文的过程变成文字模拟生活的过程。如介绍作品产生过程,儿童甚至可以边折边演说,就在“做”的过程中比较这个词语妥帖还是那个词语妥帖,而获得一种用文字画画的功夫。(2)体验性游戏参与写的过程。写不是直接的目的,表达是游戏的需要。如给自己的折纸作品写推介词,写得漂亮是竞赛入选展览的需要。为了更加好玩,“我”折的马和“你”折的鸽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把这些作品组合起来变成一个好玩的故事。(3) 体验性游戏还可以参与评价分享写的意义。制作画册,画册上不仅仅粘贴自己的作品,还要配上游戏过程中精彩的片段。充满现场感的情景游戏给儿童带来清晰的记忆,充满动感的游戏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生活积累,用文字把游戏中的体验、认知、快乐变为一种滋养儿童身体的养料,通过写而深刻化,并化为永恒。如此,思想、情绪、语言经由了身体,形成了一股合力,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三、再次是形式化的游戏

人的情感、志向、思想需要借助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每一种艺术形式背后都暗含着创造者的生理心理结构。探索创造主体儿童的心理结构与形式深层精神结构相通之处,用形式化的游戏将人的情思和艺术的形式统一起来。

形式化的游戏首先在于作为手法 的形式。 技巧、修辞、文体等我们都可以把这些视为手法形式,每一种形式背后都有其认知意义、精神意义。如“拟声”是一种修辞手法,多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得文章变得生动形象。苏教版四年级教材也有《根据声音编故事》习作安排。如何利用声响给学生习作打开思维呢?模拟思维是儿童最基本的思维,让学生模仿大自然界各种声音,高兴的老鼠、伤心的猫咪、潺潺的流水、呼啸而过的列车……儿童的体内本就具有对声音的偏好,自然中的任何声响都能刺激他们的神经,加上一些创造,声音便有了心情和表情。另外,对于儿童而言,匀称和节奏是契合他们心灵的一种乐音。诸如:小汽车嘟嘟嘟 ,大轮船(),骑上马儿();风儿吹来(),雨点奔来(),雷公赶路();羊儿找妈(),公鸡打鸣(),老鼠着急();得儿驾驾,稀里哗啦,嘭嘭嚓嚓,吱吱喳喳,一起唱歌,多热闹啊。把这些拟声词置于一定的意境中,连起来就组成了一首童谣,整体上形成了独立自足的音乐形象。学生可以填写,可以按照样子自己创作。在表演唱的时候可以带上动作,做着表情,可以轮唱,还可以把每一行的最后一个拟声词进行反复,以达到叠唱、增加韵味和节奏感的效果。动作化的语言、音乐的节奏、声音的形象,这一切聚合起来,语言的使用也就具有了游戏的性质。从儿童的身心出发,遵循美的规律,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玩转这样的形式游戏,抵达自由的王国。

形式化的游戏在于有意义的组织结构。索绪尔把语言看成是横向的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的合成。聚合关系是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聚集成群。我们便产生一种新的语言游戏的方式,把能够替换的符号进行替换或者适当补充,使语言获得全新的意义。比如《小红帽的故事》,借着想象的帮助,儿童置换故事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等。学生把外婆想象成会魔力的外婆,把外婆家的地点改成小河边、大山里,大灰狼可以变 成水怪和 巫婆 ,猎人可以是奥特曼、孙悟空。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任意组合,故事的要素之间就充满了张力,因而变得新奇有趣、充满了想象的空间。结构没变,故事还是那个故事,100个学生却有了100种小红帽。结构是重要的。在人类的文学史上,有不计其数精彩纷呈的故事,格雷夫斯却说“神死而复生的故事包含了一切 文学故事 ”, 这个“死而复生”就直指故事的结构,于是,“有一个故事,也只有一个故事值得去叙述”。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的游戏对于儿童的作文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其实,不仅仅是故事的创造,这样的游戏,我们可以用在词语的创造、句子的创造、语篇的创造中。

形式化的游戏还在于形式化的内容。张继的《枫桥夜泊》,夜晚有那么多的景物可写,为何诗人选取了落月、啼乌、白霜、江枫、渔火这些景物?因为每一个景物反复传递着同一的信息,意象的叠加营造出孤苦惆怅的意境,每一个景物的选择都是有意味的内容。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色鹿》,九色鹿的美不仅仅在其外形,还在其居住环境、语言、行动的美,反反复复地叙说,一个至善至美的九色鹿就凸显在眼 前。无论 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所有作品中的内容都是形式化的内容。如果说前面结构的游戏是在用不变的结构承载变化的内容,而内容的形式化最重要的手段就在意义的聚焦和反复。如作文《夸夸我自己》:要夸自己“认真”,凭什么人家相信你呢?用事实证明:表情里有认真、动作里有认真、声音里有认真。仅仅这样就行了吗?跟周围的人比,你显得认真。你总是自己夸自己,让人家怎么信服呢?你父母说你认真,同学说你认真,甚至陌生人也说你认真,接着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都被 你的认真 打动了。这样反复地说、不断地说、变着花样说,一个认真的“我”就凸显出来了。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作文就是这样的一个用语言文字进行证明的游戏。不仅仅是儿童的写作,细看整个人类的书写史就是“结构”和“内容”的“重复”,人们在重复中实现、改变和创造自己。

四、最后是精神性的游戏

一方面,研究儿童的哲学家给予儿 童许多荣 誉的称号:儿童是哲学家、诗人、艺术家、梦想家、游戏者、探索者、思想家等等;另一方面,儿童尚未发育成熟,意识尚未发达,在成人看来,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着梦幻、野蛮、神秘、荒唐等等。精神性的游戏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用书写让儿童的精神得到伸展。

形象的诞生为精神找到寓所。以一个学生的作文《小铃铛》为例进行分析:“小铃铛是一头羊,是一头不怎么爱说话的羊。他的算术不怎么好,山羊老师教他,他怎么也学不会,可是他不灰心,他相信自己 一定能把 成绩考好。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去数山坡上的树有几棵,可他总是要数错,小铃铛的爸爸经常揍他。小铃铛就这样天天数呀数呀,突然一天发现自己数对了树的棵数。他高兴地跑到 山羊老师 那儿 ,山羊老师告诉他,最近的进步很大。”首先是心灵的显现。班级刚进行测试,他的数学考不及格,他被爸爸狠狠揍了一顿。接着是情感的宣泄。“不怎么爱说话”“不灰心”是儿童内心真实的情感,不说出来是要被憋坏的。最后是愿望的实现。进步、被夸奖就是这位学生小小的愿望,学生在创造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快感。

词语的推敲伴随着精神的伸展。澳大利亚著名的作家杰拉尔德·墨南在《我为何写我之所写》中写道:“这些形象和情感萦绕于心,直到我找到句 子将它们 产生出来。”这个“找到句子将它们产生出来”的过程对于儿童而言 不仅仅是 语言能力 ,更是儿童的认识、思想、思维、情感、精神的生长。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今天,老师打我了。”我回忆跟学生交往的过程,并无粗鲁的动作。原来,今天的课堂上,小家伙读书读漏一个字,我用书敲了敲 他的头 , 笑着说 :“可不能漏哦,这样和原来的意思完全不一样了。”显然,学生没有找到一个妥帖的词语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于是 我引领学 生还原“打”“敲”的语境,对词语进行推敲。 最终学生 认识到“敲”的过程中饱含着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敲”字的更换也使得学生对爱的感受更为深刻,在他后来改写过的作文中,多了老师敲时的情态,以及被敲后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在这样的“敲打”过程中,人文的内容也由此带出,并且表现得更为准确、合理、深刻。书写意义还在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心灵的住所,其核心在于人要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伽达默尔说:“人的活动玩味着某种东西。”这“某种东西”就是人的精神所在。

个体叙事实现了精神的自我超越。儿童的成长存在心灵世界的冲突,写作是自我调节的方式,通过写实现心灵的对话。一个四年级学生围绕着《瓷杯坏了》这个故事写了一系列日记。起因是,妈妈的瓷杯坏了,为了袒护弟弟委屈地承认是自己打坏了杯子。接着写怕弟弟以后做错事不承担责任,进行了调查。然后写被妈妈委屈后内心的不满和痛苦。最后给妈妈写一封信和妈妈进行沟通。这一系列日记中有学生心理的斗争、内心的挣扎,学生通过自我对话说服自己做一个好姐姐,做一个好女儿的过程。儿童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对话,用文字不断重塑自身,实现精神的自我超越。

篇9:如何上好游戏作文课

所谓的“热身”即课前热身,是指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左右时间开展一些活动来为自己课堂教学服务的一些方法。课前热身,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分钟,但是一定不能忽视它,因为学生下课尽情玩耍后重回到教室,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时需要教师利用“热身”环节,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要开展的游戏活动中。同时课前热身,可以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作文的恐惧感。但要注意的是,热身活动的内容要紧扣后面的游戏活动,而且要短小精悍,发现有不遵守纪律的还应严加管理,毕竟课堂游戏的目的是写好作文 ,跟平时的游戏不一样,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在“传口令”游戏作文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热身”环节的: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交通规则吗?红灯什么意思?生:停。师:绿灯呢?生:行。师:黄灯呢?生:等。教师接着说:等会儿老师利用这个规则带大家先玩个小游戏,检查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遵守规则。全体起立站在过道上 ,教师说:“红灯”,你们必须立正站直,当老师说“绿灯”,你们就向前走两步,当老师说“黄灯”,你们就抬起左脚,右脚直立。谁违反规则,谁坐下,最后还站着的同学就是胜利者。好,集中精力,仔细听,开始了。刚才获胜的同学,你们真遵守规则,请坐。大家想不想玩更有意思的“传口令”游戏 ,看看自己能不能自觉严格地遵守规则?

二、开展游戏,拓展生活

这是游戏作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要想游戏顺利进行到底并达到满意的预期效果,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组织游戏时,教师要热情地和学生一起游戏,拉近距离,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除善于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孩子,还应特别注意的是:游戏前要跟学生讲清做法和规则。“传口令”游戏的做法和规则,我是这样设计的:(1)每组人数相等,站成一队;(2)老师把口令传给每组第一个人,第一个人传给第二个人,然后是第三个人,依此类推;(3)传口令时声音要小,不能让别人听见,每人只许说一遍口令;(4)不能随便移动位置,不能隔着人传,不能干扰别人传口令;(5)最后一个人把听到的口令写在纸上,再写在黑板上。然后和老师的原始口令进行比较,哪组传得又快又准哪组获胜。

在“传口令”游戏中,我分游戏前、游戏时、游戏后三部分教学生留心观察,留心收集素材。游戏前要求学生观察老师把口令传给第一个同学时的动作;第一个同学听到口令后的神态、动作,根据他们的动作、表情和神态大胆地猜想他们是否听懂口令,是否有信心把口令传好。老师传口令时,你想什么?游戏时,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在“传口令”比赛时,是否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的马上取消比赛资格,回到座位上坐下。为培养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游戏搜集素材。因此我分遵守规则的小组和不遵守规则的小组采访:

采访遵守规则的小组:①你的组员是怎样传口令的?根据你的组员传口令时的动作、表情和神态,进行了哪些想象?如黄健同学满脸通红,低着头,你猜他是忘了口令还是没听清口令,害怕了……②当口令还没传到你时,你心里怎样想?怎样做的?当口令传到你时,你是否听清楚口令?你觉得这个“口令”怎么样?你是怎样把这个“口令”传给下一位同学的?这个同学听到你传给他的口令时,表情怎样?有可能想什么?③最后一位同学怎样汇报口令?口令都有哪些?同学们看着黑板上五花八门的口令,表现怎样?(引导场面描写)你自己在想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采访没有遵守规则的小组:①你们没有遵守规则,表现在哪里?②知道不知道要遵守游戏规则?当时心里有没有记住游戏规则?知道又记住了规则,为什么还要违反规则?当时心里怎样想的?因你违规而导致本组被取消比赛资格,你又是怎样想的?③观察违规同学的动作、表情、神态,猜想他们的心理。④你没有违规,但你这组被取消了参与游戏的资格,你心里怎样想的?游戏后引导学生想比赛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这是什么原因?这又说明什么道理呢?

三、回味游戏,快乐习作

游戏就是要让学生玩得投入,玩得尽兴,但玩过之后的“说”则更为重要。可以按游戏过程,照老师指导的说,可以按游戏前、游戏时、游戏后的顺序说,可以抓住是否遵守规则方面说,可以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表情说,可以抓住一个场面中的自己心理变化说,还可以说说你对游戏的感悟等等。这些问题的交流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参与。对一般同学要求把话说完整,说通顺,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把话说流利,说生动。学生集体交流的过程就是对游戏的回顾,口头交流又为后面的动笔成文奠定了基础,或者说是先打了一个“口头草稿”。通常在这个环节,我还会让学生比比谁积累的词多,并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提出的词语。

篇10:夹豆游戏作文

一、找准定位, 正确认识游戏

或许游戏在人们眼里就是玩, 只是单纯的娱乐, 与作文课堂教学是格格不入的。在作文课上玩游戏不过是为了轻松一刻或是公开课上的活跃气氛而已, 对学生写作并无大益。其实, 这是对游戏的误读。人们常说:“水有源, 树有根。”写作的源、根是生活, 游戏恰恰是生活的反映和再现。科学合理地将游戏引入课堂, 往往会有大收获。

1. 游戏可以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游戏的氛围能冲淡习作课堂的沉闷, 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2. 游戏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去听、去看、去想, 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3. 游戏就是生活的再现, 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搜索枯肠地去编造生活资料了

4. 精心设计的游戏本身还将带给学生许多知识和文化, 而这些看不见的文化知识, 将有效地扩展和深化他们的思维

二、把握规律, 精心设计游戏

1. 突出科学性

课堂上设计的游戏, 除了要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激活他们的创作热情之外, 还要有意识地给予他们课外的科学知识,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例如, 我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做“让鸡蛋浮起来”这个实验, 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轻轻放入一鸡蛋, 随着不断向烧杯中加食盐并搅拌, 盐水的密度发生了变化, 浮力随之发生变化, 学生亲眼目睹了鸡蛋浮出了水面的过程, 明白了浮力与盐水的密度有关。我让学生自主命题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重点要写清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中鸡蛋的变化, 并加进心理活动描写。学生很轻松地就写出了作文。

2. 注重趣味性

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开心地享受游戏过程, 那么所设计的游戏就要具备趣味性。“传话”可算得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游戏了。它可以训练学生认真倾听与准确表达的能力, 同时这一游戏又充满了无穷的乐趣。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次作文课, 我出的传话题目是“你吃了黑芝麻馅汤圆还是白芝麻馅汤圆”, 游戏的场面热闹非凡, 由于女生更细心, 善于倾听和表达, 最后胜出;其中一组男生, 以讹传讹, 最后竟传成了“XXX吃豆芽”。游戏结束后, 学生一个个还意犹未尽, 我指导学生把游戏过程写下来, 做到条理清晰, 注意要记录活动的场面、学生的表现、参与游戏过程的心情。由于活动趣味盎然, 学生很快便写出了这篇作文, 字里行间流淌着他们快乐的心情。

3. 力求创造性

创造性也是游戏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要在游戏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帮助他们发展思维, 学习创造。比如, 游戏“1+1的发明”。数学课上的1+1=2, 而现实生活中, 1+1却是未知的, 比如, 树杈+橡皮筋=弹弓, 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这样“1+1的发明”有多少。这一游戏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去“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发明”,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创造的意识。

三、注重实效, 合理运用游戏

1. 竞赛

成语接龙的游戏学生都不陌生。如果单单是一个接一个地请学生起立回答接龙的成语, 那就只是简单的重复, 是没有任何游戏性质的, 时间久了学生还有可能失去兴趣。如何让这一游戏常玩常新呢?那就是引入竞赛。比如, 把全班分成男生和女生两个组, 一组说一个, 哪个小组最先接不上就算输。如此, 游戏的气氛便产生了, 这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和女孩似乎永远是对立的, 谁也不会向谁服输, 这样一来, 成败输赢的刺激, 让学生感到了活动的紧张, 一种竞争并且希望获得胜利的心理马上形成了, 而这种心理活动的出现, 正是搞好这次游戏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2. 模拟

模拟的本质是一种新型角色的体验, 能启迪学生的情感体验。模拟能使学生进入一个类似于童话的世界, 从而产生丰富生动的游戏心理。大家熟知的“比如世界”便是让学生在这个模拟的社会, 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活动, 学会自己选择、决策、执行, 让学生学会诚信、尊重、责任、关爱、协作、勇敢, 更加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同样, 我们的作文课堂中, 也可以进行模拟。比如, 我们将作文题命名为“假如我是孙悟空”, 学生在作文时就有了新的角色的模拟, 通过想象和原有的认知, 学生会想象自己成为了神通广大的美猴王, 于是一段趣味且带有神话色彩的思维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有了这样的游戏活动, 又何愁学生在作文中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3. 合作

合作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在团体中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有了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 学生自然会为了集体的荣誉而积极地投身游戏中去。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比如, “二人三足”“同舟共济”, 这样的游戏会让孩子在集体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及合作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几本?录取分多少?下一篇:考研网上报名:如何填写考生作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