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

2024-04-26

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精选6篇)

篇1: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和影响因素,探究应对策略,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全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每个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不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引发各种矛盾,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然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统一论述。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提早做各种准备。因此,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1.等待心理。此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估计不足,认知不确切,而造成他们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晰判断,过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优越,待遇优厚,不愿意尝试到经济一般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工作,结果一直等待合适岗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虽然专业热门、素质优秀,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掉队者。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身出名门”,专业过冷,学历不高、长相平凡,既无关系可找,也无金钱可用,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缺乏信心与勇气,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一旦求职失败更是自惭形秽,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终徘徊的就业大门之外。

3.焦虑恐惧心理。在择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还有的因为对所找的单位期望值太高等。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嫉妒心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条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较理想时,认为别人的优势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依赖脆弱心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

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易受别人暗示。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过多地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趋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这种凭一时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职者,在就业时难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即便是暂时顺利谋到了一份职业,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

三、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及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这一重大抉择。为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需要国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

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2.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另外我们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一点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在心里给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无限精彩,只有敢于进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及时更新。过去那种统一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择业、人才流动的更大空间。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择业观,因为人先要温饱和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去基层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一些错误认识,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

去。与时俱进,端正职业动机,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索取和贡献的关系,择业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爱好也要兼顾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做一个合理的规划,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价、树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以及评估与反馈。此外,毕业生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了解一些就业知识,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其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校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加强实践技能、为人处事技能等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这对于提升就业中的自信心,增大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5.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欣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不逢时,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毕业生人数的猛增使得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要想在这个竞争和多变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就业制度和国家优惠政策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大学生应该加强竞争意识,在客观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思想上积极主动,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各方共同配合,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凤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52.[2]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3]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43-244.

篇2: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

记者近日从甘肃省教育厅获悉,今年该省继续实施民生实事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项目和五个基层服务项目,共选拔近2万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其中5900名到农村学校任教。

据悉,民生实事就业项目共选拔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教育、卫生、农牧、社保、文化、旅游等岗位工作,其中280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校任教。基层服务项目包括“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计划选拔名,“三支一扶”计划选拔1700名,“进村(社区)”计划选拔20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55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今年将扩大到该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区),共选拔3100名大学生到基层学校任教。上述项目共选拔近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篇3: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

一、“难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一些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 笔者以就业辅导员的身份对数百名“难就业”大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整理访谈记录, 笔者发现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生涯规划“空白”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 产生了许多分支, 如:职业性向理论、择业动向理论、入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等。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为参照标准, 进行合理的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本人对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 它包括选择何种职业、在何地区和单位从事这种职业、职务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大方向应是自身能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让他们朝着方向不断努力, 从而充分地发挥潜能, 走向成功。[1]

在所有被访谈的“难就业”大学生中, 很少有学生做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 他们多数人没有思考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对于自己喜欢、适合及能够胜任哪种工作, 他们大多表示不清楚。“大四之前从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 总觉得离毕业还远, 不想去想那么多”, 一位学生如是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 直接造成了学生求职期间没有具体目标, 盲目乱投简历。结果他们因缺乏相关经验和优势, 往往造成所投的多数简历石沉大海,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

2. 就业政策“模糊”

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 然而许多“难就业”大学生对这些政策都不甚了解, 更谈不上合理利用了。当研究者询问这些大学生是否了解“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大学生入伍”、“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就业政策时, 大部分学生仅表示“听过”, 但从未深入了解。

3. 就业期望过高

就业期望, 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向往, 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 就业期望直接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人的就业期望主要包括生存因素 (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 、精神需要因素 (如工作单位知名度、社会地位、社会声誉等) 和发展因素 (如公平竞争程度、个人的能力得到施展程度、升职机会等) 。[2,3]个体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 除了个人才能、机遇等条件之外, 职业期望是否合理也有决定性的作用。[4]

许多“难就业”大学生看不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压力, 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与同学、朋友攀比, 一味追求既轻松又高薪的工作, 对就业期望值过高, 直接影响了就业。在访谈时, 一位学生坦言:“我的初中毕业从事工厂技术工作, 月工资可以达到2500元, 但我作为大学毕业, 找的工作却是1500元左右的工资, 这让我很难接受。”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学生自身情况的差距, 给大学生顺利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4. 就业竞争力较差

就业竞争力差也是许多大学生难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自身具备的就业条件上的不足直接造成了他们就业竞争力低。据研究者观察, 许多“难就业”大学生大都性格内向, 人际沟通能力较弱, 很难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另有一部分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原因荒废了学业, 学无所成, 难以被用人单位接受。与“难就业”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性格外向、曾担任学生干部、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 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同时, 家庭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难就业”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 贫困的家庭能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尚属不易, 求职择业则完全需要靠他们自己打拼。“我宿舍有两个同学, 都是依靠家里的力量找到了好工作。一个亲人在某机关担任要职, 通过该机关的笔试, 面试则基本没有问题。另一个毕业后直接进入家族企业便可以了”, 一位学生在访谈中直接指出了家庭背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作用。

二、就业辅导员帮助“难就业”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难就业不仅给学生本人带来巨大精神压力, 而且给其所在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本研究针对访谈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对策。

1. 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按照职业锚理论提出的要求, 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动机、需要和态度等个人特点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同时, 他们应随着对自己的了解, 不断地调整职业锚, 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锚。[5]而根据人职匹配理论, 个体对职位的满意度取决于个体与职位的匹配程度。当个体人格与职业相匹配时, 个体就会产生很高的满意度, 从而取得良好工作绩效。因此, 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时, 个体应尽可能地了解自身的人格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有重要作用。在指导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 我们应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 帮助他们认清自我的优缺点, 提醒他们朝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努力。同时, 教师还应该强调, 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自身的情况出发, 不可好高骛远, 应选择经过自己的努力, 可以达到的职业生涯目标。教师还应该告诉学生, 在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之后,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2. 帮助“难就业”大学生“解读”就业政策

许多“难就业”大学生都对国家近年出台的系列就业政策不太熟悉, 我们应帮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就业政策, 有针对性地向他们宣传适合的就业政策。例如, 对于师范生, 我们可以向他们宣传“特岗教师”政策, 因为特岗教师是学生考入教师编制的一条不错的捷径, 且待遇教优, 每年国家有2万余元的生活补助。对于生源地有“三支一扶”政策, 或有志愿服务西部的学生, 我们可重点向他们宣传这些相应的政策。

3. 指导“难就业”大学生调整合适的就业期望值

在大学毕业生刚进入社会时, 他们的就业期望具有典型的大学生的特征。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不仅结合了其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主观因素, 而且结合了社会需要、就业机会等客观因素, 大学生必须根据客观因素, 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认知和定位。据调查, 薪金档次、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性质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三个重要方面。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学习, 没有步入社会, 他们在刚就业时形成的就业期望值往往与实际有差距, 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就业困难。因此, 毕业生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以顺利就业。[6]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大学生“难就业”的重要原因。就业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转变错误的“攀比”心理, 要提醒他们工作的薪水不是最关键的, 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 在没有工作经验的前提下,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并不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应培养学生“先就业, 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第一份工作。

4. 帮助“难就业”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难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弱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学生家庭, 另一方面则来自学生自身。因家庭原因造成的就业竞争力问题一时是难以改变的, 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的问题入手, 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也可以通过模拟招聘会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积累面试技巧, 提高面试能力, 并指导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喜好, 制作合适的简历, 提高简历的命中率。

另外, 我们还可以和熟悉的用人单位联系, 让毕业生先去实习, 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研究者所在高校的不少院系便本着“送出去, 请进来”的原则, 以“订单式培养”的方式, 为学生联系了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实习时, 企业便与学生签订了聘用合同, 由企业出钱为学生提供技术培训, 培训完成及学生毕业后便可直接上岗, 培训费用由学生在工作之后分期偿还。采取这一措施之后, 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大地提高了, 他们从“难就业”成功变身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

5. 为“难就业”大学生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对于确实“难就业”的大学生, 我们应积极地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指导他们认真准备面试。我们也可以主动和熟悉的用人单位联系, 向他们推荐我们的毕业生, 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总之, 作为高校就业辅导员, 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深入大学生中, 认真了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竭尽所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我们应不断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从多角度入手, 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 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曲艳.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天津大学, 2005.

[2]宝利嘉.好工作都到哪儿去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凌文牲,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 1999 (3) :342-347.

[4]汪新建, 李磊.管理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5]施恩著, 仇海清译.职业的有效管理[M].三联书店, 1992.

篇4: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篇5: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

这份报告的调查样本为2016届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万名大学毕业生,覆盖了1313个专业以及大学毕业生能够从事的635个职业,327个行业。

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大学生就业调查大学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且高等教育在毕业3年内回报明显。不同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有较大不同。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稳定

中国每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数量屡创新高,但不久前有招聘机构发布数据称,大学应届毕业生月薪连续第二年下滑。此外,”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的声音也始终存在于就业市场,“以至于在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又有抬头现象。”长期关注教育扶贫的国务院参事汤敏说。

不过,上述《报告》显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收入连续五年增长,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稳定。

《报告》显示,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2016届(%)基本持平,比2016届(%)略低。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就业率为%,还高于2016届(%),与2016届(%)持平。

“过去5年,不管是211院校、非211院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总体稳定,波动在1个百分点以内。”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郭娇在6月12日说。

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

上述报告还专门调查了大学生就

业后的“满意度”。数据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6%,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63%。

根据麦可思的跟踪调查,近五届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都在持续上升,201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55%,近五届平均每届增加2个百分点。

大学毕业生从事哪些行业”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就业满意度较高的行业中,前五位依次是软件出版业,本科学院和大学,各级党政领导机构及人大、政协,航空运输服务业,其他各级党政单位。

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就业满意度较高的行业中,列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服务业、航空运输服务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政府部门、航空产品和零件制造业。

高等教育在毕业三年内回报明显

蓝皮书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为3988元。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为4376元,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月收入为3599元,均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月均可支配收入(2801元)。

另外,2016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与其毕业时相比涨幅为84%。其中本科涨幅为87%,高职高专涨幅为81%。有专家分析,“高等教育回报在三年内效果明显。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后发力较强。”

音乐表演、美术学专业连三届亮“红牌”

报告分析指出,本科就业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专业,高职高专就业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近年来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而本科就业的美术学、音乐表演,高职高专就业的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等专业近年来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就业绿牌、红牌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比如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以及高职高专的电气化等专业,都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就会有别的专业成为绿牌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究员李志宏表示。

“对红牌专业则需要区别分析,”李志宏说,“比如音乐表演、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讲究个性发展,所以一定是自主创业为主流,没有太多的就业单位吸纳他们”。

“但是红牌专业中本科的法学、高职高专的法律事务专业则不正常,可能存在着高校的盲目培养。”李志宏说。王伯庆也认为,出现红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

篇6:北京大学法学院就业

现如今,大学生找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巨大难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无法找到理想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每年都有大量的本科生由高校输往社会,那么,这么多本科生能否顺利就业,这成为我国现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知识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的不对等,数量差距,与其需求量之间的问题,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通过查阅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数据,我国大学生就业率通过数据显示出一些问题,该数据显示:2001年有50%的专科生没有找到婆家;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未就业的专科生未就业的共有34.8万人,2003年,全国高校的大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跌破最低点,仅有30%暂时成功就业。可见,在如此惨烈的战役中,能侥幸存活的大专生还真的不多,有的甚至一两年后还没就业。远的不说,以我所毕业的那个专科班为例,三十多个专科生,他(她)们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到现在只有三四个人的就业情况比较好,其他人多半暂时就业且不断地换工作,生活也基本都处于糊口阶段,挣的钱只够自己日常开销和租房费用,存的钱只够再找份工作。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专科生毕业找工作的起点已经是相当的低,个人将来的发展自然很成问题。

大学教育,已经脱离了大学最初教育的初衷,大学的扩招,造成了现如今大学生培育质量高,追求速度等一系列问题。本科注重的应该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而专科注重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是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从人才的类型来看,这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平台,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位于塔尖,然后是专科生,高职生,中专生等则在下面,越往上走人数应该越少,社会普遍需要的是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因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才都来搞研究。从我国大专生招生人数与本科生招生人数所成比例来看,本科生和大专生比例严重失调,本科生和专科生的人数几乎对等,而在其他很多国家,专科生的比例远大于本科生,甚至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而我国的大专生,就业率更低,毕业即失业成为大部分大专生的常态。另外的一个既成事实是很多追求高学历的人不是用来搞研究,而仅仅是为了增加找工作时的筹码,这对国家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还有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当中,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专家解释大专生就业难的惯常说法就是,专科毕业生既缺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又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我不否认,但这只是现象,而不是根本原因,我要问的是,什么造成了专科生缺乏知识的深度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呢?

在大学扩招的同时,已经忘记培养本科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区别对待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培养模式上专科往往只是本科专业在内容和学时上的简单压缩。很多大学里同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前两年半开设的课程和教材完全一样,平时也都是在一起上专业课和公共课,甚至考卷也相同,惟一不同的是本科生毕业前半年增加三到四门课程,时间上比专科生多学五个月。所谓的知识广度就在这里吧,但知识深度值得怀疑,稍有学习常识的人都知道,五个月学三四门课程并不是件容易事。在大学呆过的人也都知道,大学老师讲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串讲,而串讲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将课程中的重点(也是考试重点)挑出来讲讲,然后大家自己回去看,到时参加考试就行。可见,专科生和本科生的能力相差其实并不大,但就是这短短的五个月,造成了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找工作时所受待遇的天壤之别!

大学生若想找到工作,首先,应该在学校学到相应的技能,踏踏实实努力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其次,应该把握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做出合适的选择,把握机会;最后,不要眼高手低,踏踏实实做好工作,一步步前进。

上一篇:水银灯语录下一篇:园长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