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教案

2024-05-18

基因工程教案(精选7篇)

篇1:基因工程教案

永昌四中第一届“俊才杯”竞赛教学方案

课 题: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授 课 人:赵志兵 授课班级:高二(1)班 授课时间:2014-3-27第一节 授课地点:录播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基本工具及操作步骤。(重点)

(2)通过对基因工程原理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图片和动画进而获取新知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重点、难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逐步适应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良好品质,同时通过一些图片的观看引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引入:展示一些趣味性图片,从图片中体现的生物学原理入手,引出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1)基因工程的概念;(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3)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二、目标达成

1、自学指导、自学督查

要求阅读教材 P102—103页“基因工程的原理”部分,归纳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基因工程,其原理、操作水平和结果分别是什么?(2)基因工程需要哪些专门的工具,你能理解其作用机理吗?(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有哪些?

2、反馈归纳

教师请部分学生归纳、叙述以下概念,并作必要的点拨。

(1)基因工程概念:又称基因拼接技术,或重组DNA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的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原理——基因重组;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结果——定向的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3、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你能按照你的意愿定向的改造某种生物的遗传性状吗?试举一例。

【过渡】刚才说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是什么?——DNA分子水平,既然在这样一个十分微小的水平上操作,那就需要一些专门的工具。下面我们接着总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4、反馈归纳

教师请一位同学归纳、叙述以下概念,并作必要的点拨。(2)基因工程最基本的工具

①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②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③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最常用)、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5、导学释疑

教师结合课件分步演示并讲解“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机理,并引申磷酸二酯健和黏性末端的概念。

【过渡】明确了上述操作工具的基本机理后,我们如何实施基因工程呢?我们接着总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6、反馈归纳

教师请一位同学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四部曲):

第一步:提取目的基因;第二步: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7、动画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基因工程操作的四个步骤。

8、合作探究:你听说过抗虫棉吗,想想怎样培育抗虫棉?(学生分组讨论)

三、课堂小结

1、基因工程的概念:

2、基因操作的工具:①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②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③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四、达标拓展 【自主测评】

1、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载体重组,所需的两种酶是()

①限制酶 ②DNA连接酶 ③解旋酶 ④还原酶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DNA连接酶的作用是()

A.子链和母链之间形成氢键 B.黏性末端之间形成氢键 C.连接两个DNA末端间的缝隙 D.A、B、C都对

3、基因工程技术在培育抗旱植物用于发展沙漠农业和改造沙漠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前景,荷兰一家公司将大肠杆菌中的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导入植物中并获得有效表达,使“工程植物”增强了耐旱性、耐寒性。

(1)基本操作步骤是:①,②,③,④。

(2)基因表达的含义是:。

(3)写出酶基因在工程植物体内的表达过程:。(4)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工具是:。【课后作业】

必做:《步步高学案导练设计》P155“基础过关”第1——6题; 选作:《步步高学案导练设计》P156“能力提升”第14、15题。

五、教学反思

篇2:基因工程教案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明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2.基因重组的原因。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和重组的意义。教学用具

幻灯片,录像片。教学方法 谈话法。教学过程

引言: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生物的遗传,了解了性状为什么遗传以及性状遗传时遵循的规律特点。那么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由遗传物质决定的。)性状表现除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答:与外界条件有关)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那么生物的变异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变异)

讲述: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图片(投影片)。上图是一个普通的玉米种子在萌发长成植株的过程中,水、肥、光特别充足,所结种子大而饱满,但这样的种子种下去,结出的却是普通种子;下图是太空椒(普通青椒种子邀游过太空后培育而成)与普通青椒对比,果实明显增大,种植下去,仍然是肥大果实。

提问:籽粒饱满的种子与普通种子相比,太空椒与普通青椒相比,形状有明显的差异,这是为什么?

(回答:发生了变异。)

提问:把子粒饱满的种子种下去,长出的种子是不是粒大饱满?(回答:不是。)

提问:把肥大的青椒种下去,长出的是什么?(回答:肥大青椒。)

提问: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回答:生物的变异有的不能遗传,有的可以遗传。)

讲述:可见生物的变异有这样两种类型。那什么情况下的变异不遗传,什么情况下的变异可遗传?我们知道生物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像玉米这样,子粒饱满是由于水、肥和光充足引起,也就是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这种变异是不遗传的。而太空椒邀游过太空,宇宙辐射改变了遗传物质,因此这个变异性状就是可遗传的。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类型。它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那么,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怎么产生的?又怎么导致生物变异呢?下面一段录像是关于正常的红细胞基因突变形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内容,我们先来看一下。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生物必修1

提问:从片子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回答:圆饼形状,运输氧气功能。)

提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回答:有,运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讲述: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让我们来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看幻灯片)。大家知道,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我们先来看正常血红蛋白与镰刀型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的组成。

提问:两者有什么区别?

(回答:正常的是谷氨酸,异常的是缬氨酸)提问:氨基酸是由什么决定的?

(回答:由信使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

提问:构成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的那些碱基又是由什么决 定的呢?

(回答:由DNA上的碱基决定的。)

提问:大家来比较一下正常与异常的DNA,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回答:一个碱基对的改变。)

提问: DNA上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最终导致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怎么来决定性状的?

(回答:基因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就是要把特定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反映到具体的蛋自质结构上。)讲述:我们看控制血红蛋白的DNA上一个碱基对改变,使得该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也就是基因结构改变了,最终控制血红蛋白的性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红细胞就由圆饼状变为镰刀状了。基因结构改变除了碱基对的替换,还会不会有其它可能?

(学生练习:要求学生自己写一段。从DNA片段考虑。)

学生分析后答出DNA分子中碱基对数目的改变也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当DNA中碱基对增加或减少时,对性状的表现有没有影响。要求学生写出此过程。

现在大家来总结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哪些变化。(回答:DNA碱基对替换、增添和缺失。)教师作总结:基因脱氧核苷酸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顺序变了,遗传信息也变了,通过转录、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也就发生了改变,性状自然会发生改变。可见,基因结构改变会使生物发生变异。

现在请大家自己来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回答:略。)讲述: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基因突变的图片(投影片)。玉米高茎→矮茎、普通羊→短腿羊、正常人→白化病 基因突变往往产生了一些新性状,这对生物有什么意义? 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从未有过的性状,因此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但生物的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我们怎样去认识由于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变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二.基因突变的特点

先来看几个图片(投影片):(正常棉花→短果枝;水稻高杆→矮杆;果蝇长翅→残翅;家鸽羽毛白色→灰红色;人正常色觉→色盲;正常人→白化病)

生物必修2

这些图片,有植物,动物,还有人的例子,你们认为突变有什么特点?(可让学生进行讨论,用具体实例来说出各特点。)(回答:植物、动物和人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讲述:这也说明基因突变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以及人,都可以发生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叫自然突变,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

基因突变是发生在什么时期?哪些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其实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我们以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为例(打出投影片),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经过分裂形成胚,种子萌发长成一个新个体,其间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大家特别注意看,叶芽和花芽部位突变以及引起突变性状的表现部位。提问:基因突变发生的时期与突变性状的表现有什么关系?

(回答: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提问:如果突变发生在体细胞,该性状会不会遗传给后代?(回答:不会,只有生殖细胞的突变才会遗传给后代)讲述:既然任何生物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细胞都可能发生突变,那是不是突变很容易发生也会很多呢?请大家阅读书第49页下段的内容。(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明确)基因突变率很低,高等生物中大约有十万个到一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生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低等生物,细菌、噬菌体突变频率更低,同一种生物不同的基因突变率也不一样。

基囱突变对生物体究竟好不好呢?大家讨论一下。

(回答:有的不好。如白化病、色盲;有的好,如小麦矮杆能抗倒伏,微生物抗药性突变等)教师总结:基因突变绝大多数是有害的,但也有少数有利,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是长期进化过程的产物,它们与环境已经取得了高度协调。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就可能破坏这种协调关系。因此基因突变对于生物往往有害,但少数是有利的。我们能不能只让它进行有利的突变呢?

这不行。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Y等位基因。例如(看投影片),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A)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A),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a)。但是,每一个基因的突变,都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例如,小鼠毛色基因的突变能不能突变成毛的长短呢?不能(回答),只限定在色素的范围内,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以上五点是基因突变的特点,在进行讨论时,教师要适时根据具体情况引导,正确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就能正确地认识基因突变引起的变异)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的内容有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点有: 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突变率低、④多数有害、⑤不定向性。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三.基因突变的原因

引言:这些基因突变如果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叫——自然突变(回答),在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叫——诱发突变(回答)。那诱发突变的人为条件是什么?

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基因突变频率的因素有三类: 1.物理因素:包括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3.生物因素:如病毒等

生物必修3

下面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片,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用人工方法处理农作物发生基因突变的一段内容。提问:看了录像片大家清楚了怎样用各种射线和化学物质去处理生物,也看到了生物突变的具体性状的表现了。你们说用这些方法诱导基因突变有什么好处?(教师可作诱导回答:可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突变类型,从中选育出优良新品种。)讲述:通过这种方法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具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黑龙江农科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大豆产量提高了16%。大家看书第52页图,太空椒就是利用宇宙空间强烈辐射而发生基因突变培育的新品种。其实人工诱变不仅在农作物育种上起作用,在微生物育种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青霉素,最初产量为20单位/mL,后经人们多次用射线等综合处理,目前产量已是50 000~60 000单位/mL了,可见人工诱变对生物育种起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研究基因突变确实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实生物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重组也会造成生物变异。那么基因重组造成的生物变异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基因重组。四.基因重组

什么是基因重组呢?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关于基因重组我们在前面学习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时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大家先写一下,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作亲本杂交,产生后代的过程。P 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

F1 黄色圆粒

F2 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

提问:(打出此投影片,分析)F2除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以外还有两种亲本所没有的新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这两种性状与亲本相比是不是变异性状?(回答:是。)

提问: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回答:在F1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形成的。)要求把这个过程的染色体图画出来。配子

提问:可见,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回答: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接下来我们再来写一个遗传图,亲本是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子一代雌性个体测交,写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提示大家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P 灰身长翅X黑身残翅

测交F1灰身长翅X黑身残翅 测交

后代: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提问:(打出此投影片,分析)在测交后代我们看到了有两种类型是亲本没有的,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这两种变异的性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回答: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提问:是不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回答:不是,是基因交换的结果。)要求学生把基因互换过程的染色体图写出来

生物必修4

(打出投影片分析)从图上我们看到这种基因重组是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局部互换,而造成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教师引导回答。)

以上是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我们看到这两种类型的基因重组都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实现的。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由于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当两者杂交时,基因重新组合,就使子代产生了变异,这就是基因重组造成的变异。基因重组的变异又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大家阅读书上第50页下段的内容。(回答:非常丰富。)

提问:为什么基因重组形成的变异丰富?

(回答:父本和母本遗传物质基础不同,自身杂合性越高,二者遗传物质基础相差越大,基因重组产生的差异可能性也就越大。)(学生回答时可由教师引导完成)

10讲述:我们看书上给了一个数据,2=1024种是说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只考虑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F2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在生物体内尤其是在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非常巨大的,由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革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在自然界中也十分常见,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请大家举出基因重组的例子。(回答:略)大家举出的例子有好多,要强调的是这些基因重组的变异必须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丰富多彩的变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总结:本节内容我们用了二课时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变异的两种类型——不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不遗传变异仅由外界条件引起,没有改变遗传物质,这种变异不能遗传。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它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是变异的主要类型。生物具有变异才可以进化。

第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它们引起的变异有什么区别(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

1.基因突变是基因内部结构改变,它能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的过程发生在DNA复制时,特点是: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突变率低、④多数有害、⑤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可形成新的基因型。基因重组的过程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特点是:非常丰富。

篇3:基因工程中标记基因作用辨析

一、载体的结构和功能决定标记基因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标记基因在载体上。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载体有以下几种: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粘粒,而要成为载体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分子小;2.有限制酶切位点;3.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保存;4.有标记基因。从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标记基因在载体上而不在目的基因上,如果有的载体目的基因没有连上,而只是载体进入了细胞,就不能说明标记基因可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二、载体和目的基因的连接方式决定标记基因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在基因工程中通常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同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如果是黏性末端,切下的端口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就可以连接起来;如果是平末端,更能连接起来。所以导致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可能形成以下四种连接方式:1.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2.载体DNA之间的连接;3.载体DNA头尾之间的连接;4.载体与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如果仅仅是载体与目的基因之间的连接导入受体细胞,我们完全可以说用标记基因就可以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导入目的基因;但是载体DNA之间的连接和载体DNA头尾之间的连接也会导入不同的受体细胞,这时很明显受体细胞中有标记基因,但没有目的基因。

三、筛选机制决定标记基因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并不是所有的受体细胞都能导入目的基因和载体,而且真正导入载体或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非常少,所以必须把没有导入目的基因的大量细胞取掉,这里就存在筛选。初步筛选就要靠标记基因,在一般用做转基因植物的载体都有某种筛选抗性,比如抗生素(例如抗四环素或者抗氨苄青霉素)或除草剂等。筛选的方法就是把受体细胞放在含有抗性物质的培养基上培养,没有导入抗性基因的细胞就会死亡,而含有抗性基因的就会存活下来,再经过组织培养形成新的个体。但是这样筛选出来的细胞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导入载体和目的基因连接的情况;第二种是导入载体和载体连接的情况;第三种是导入载体自身连接的情况。其中第二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细胞虽然有抗性,但明显没有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所以标记基因只能检测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进入受体细胞,同时筛选掉大量载体没有进入的受体细胞。

四、基因工程的目的决定标记基因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基因工程的目的是基因的最终表达,即有蛋白质生成,而不是说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就完成了整个基因工程。所以首先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检测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后工作是不是就完成了呢?到了这一步还不能这么说,还必须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有目的基因转录的信使RNA,因为生命过程太复杂了,我认为可能是有了DNA,不一定就能转录出RNA,检测是否有RNA可用分子杂交法。同理,有了信使RNA,也不一定就能够翻译出蛋白质,所以还要进行蛋白质鉴定,蛋白质鉴定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当检测有了蛋白质是不是整个基因工程就圆满结束了呢?其实也不是这样的,还必须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为什么要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呢?原因是这样的:虽然有了翻译的蛋白质,但是量太少,起不到应起的作用。例如抗虫蛋白或抗病蛋白太少,不能有效地抵抗虫害和病害。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不靠标记基因起作用。

五、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有很多方法。这里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首先,可以用Southerbolting法,即DNA分子杂交技术,即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同位素做标记,以此作为探针,使探针与基因组DNA进行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其次,还可以提取受体细胞的总DNA,根据目的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注意设定好阴性和阳性对照。一般情况下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和你设计的一致的话,就表明目的基因已进入受体细胞。同时还可以利用报告基因(reportergene)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报告基因是一种编码可被检测的蛋白质或酶的基因,也就是说,是一个其表达产物非常容易被鉴定的基因。把它的编码序列和基因表达调节序列相融合形成嵌合基因,或与其他目的基因相融合,在调控序列控制下进行表达,从而利用它的表达产物来确定目的基因的是否进入受体细胞。另外还有其他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进入受体细胞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详述。

从以上几点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标记基因不能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只能检测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同时筛选载体进入的受体细胞。

参考文献

[1]王改云.基因工程技术[J].化工进展, 2002, 21.

[2]良小友, 米景九.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 1993, 13.

[3]钟卫鸿.基因工程技术全套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7.

[4]曾佑炜, 揭广川, 李家洲.基因工程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7.

[5]朱正威, 赵占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篇4:用个性化教案解决教师教案之惑

关键词:新课程;教案;个性化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气象、新的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迷惑。很多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师要不要写教案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我想没有人会提出来上课不需要备课,但却有人提出上课可以不写教案,这是对备课和写教案的关系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把备课和写教案隔离开了。其实备课和写教案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备课,就是上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做相关的准备工作,这是完成一节课的必备工作。写教案就是将“课之前进行教学构思(或称之教学设计)及要做的相关准备工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程序。

反对写教案的教师认为,我们可以在心中备课,提出了“心案”的概念。我个人比较羡慕这些老师,也许他们有着超人的记忆能力,我只知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教案不仅可以在教学时给我们思路的提示,也可以及时地把自己的智慧成果记录下来,便于日后回忆、总结。而且没有教案这一“工作历程”的物质化形式,谁能知道你是否真有“备”这一“工作历程”呢?也许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们大部分教师还是能认真备课的。为什么又有这么多教师质疑写教案呢?

其实,大部分教师反对的不是写教案,而是旧的教案管理模式。教案是对备课这一工作历程的记录,照理说是如何思就如何写。但旧的教案管理模式不仅对教案的格式有规范化的要求,还要用各种要求来评判教师的工作:书写是否认真、是否提前几天完成等等。当写教案已经不是备课的需要,而变成了应付检查的无奈时,教师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管理,我们无法不写教案,但是写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了,于是,胡写教案、抄写教案、教案翻新等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笔者认为,教案还是要写的,但大可不必拘泥于规范格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学思路写出来就可以了。我们可以通过写个性化教案的形式来提高教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主管部门也大可不必非要对教案制定出个“子、丑、寅、卯”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不是更好?至于教学质量的监督,可以通过听课、调查、说课等方式实现。只有做到没有强制的规定,没有规范化的要求,写最适合自己的教案个性化教案,才是每个教师的心愿。那么何为个性化教案?

个性化教案是指教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通过研究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参考编者的编排意图,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从而创设出能体现学生个性、文本个性、教师个性的教案,并且依据课堂动态情境弹性灵活地进行教学;概言之,个性化教案是教师整合教材、学生、教学情境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而形成教学活动的蓝本,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一种基于人(学生和教师)、情境(教学过程)对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课程。个性化教案融入了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分析,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使得教案不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鸡肋”,而是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成果,并通过课堂教学体会到教学的尊严与快乐,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师的专业素养。个性化教案的好处不用多说,关键是如何写好个性化教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个性化教案要体现学生学习个性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前提,我们必须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个性化教案设计应以“分析学习需要”为起点,而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分析”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科学进行教案设计的基础。了解学生,可分为了解共性和了解个性两类。了解共性指对学生一般心理特征的了解,是对学生共同的、规律性特点的认识;了解个性则是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化了解。个性化教案就应该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依据,重点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个性化教案要體现文本个性

文本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文本是固定不变的,是客观存在的,但文本也是活的,是一个多面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教师对文本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处理。现实中教师写教案是用来应付检查的,但每个教师对文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处理,真正的上课依据也是来源于这种处理。但不管如何处理,都应抓住该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也就是文章所独有的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老师认为,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主要从“具有语文特点、具有明显特征、具有统领性、具有类概念”等方面考虑。只有掌握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教案真正发挥其教育价值。当然,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且结合编者的编排意图,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这样设计的教案才能体现文本的个性,否则很容易出现“把诗歌教成了散文、把散文教成了小说”的笑话。

三、个性化教案要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个人修养、性格特点、知识底蕴等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参与并影响着教学。因此才有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教案;同一篇教案不同的教师上出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创设教案在遵循学情、文本等重要因素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擅长思辨的设疑,擅长朗读的范读,擅长写作的多下水;在这一方面,很多有名的教师可以给我们启示:谈到于漪,我们会想到她的激情;谈到李吉林,我们会想到他的巧妙的情境设计;谈到朱震国,我们会想到他的天籁之音;谈到余映潮,我们会想到板块教学……总之,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体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实现自己的教学追求。

四、个性化教案要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是动态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即时学习状况,机械执行教案,必然会使课堂僵化呆板,效率低下。那些通过多次排练而成的“示范课”是一种“表演课”,是上给听课者看的,而不是为学生的成长而上。因此,教师不管上什么课,都应依据课堂情境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成”教学。但是生成型的课堂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甚至是一定的不可控性,要想处理好,需要极大的教师智慧,难度很大。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用个性化教案来满足动态生成的需要?我们可以在教案设计时进行弹性预设,有了弹性预设,自然更有利于弹性地进行教学。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满足教学生成的需要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保留足够的余地。

参考文献:

杨啸云.教师教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泥水工程工程教案(定稿)

厨卫阳台防水防潮(按㎡):

一、基层处理:

1、有松动的表层及裂缝应先敲掉,用水泥砂浆重新批荡。

2、有批灰层的应铲掉,有铲瓷砖的基层应用水泥砂浆批荡。

3、基层应无蜂窝洞眼,无尘土油污及积水,以水泥砂浆毛面为佳,地面应有1—3%的坡度,以不积水为宜。

二、常用防水材料施工要点:

1、上海“汇丽”911防水涂料:

a.分甲、乙两桶,甲为涂料,乙为固化剂。

b.甲、乙两桶按2︰1的重量比搅匀。c.用刮片分2次涂刷,每次间隔24小时,涂刷厚度约1.5—2mm。(理论涂量3 kg/㎡,实际约10㎡/桶)d.该涂料为油性,涂刷完干燥后应刷水泥浆保护层(涂料成品保质期为6个月)。

2、黑豹HB聚合化水泥防水涂料:

a.白色乳液状涂料。

b.按HB乳液︰水泥比为1︰(0.6—0.8)的重量比搅匀后涂刷2—3遍。每遍间隔1—2小时,用量1—2 kg/㎡(涂料成品保质期限为12个月)。

三、防水泡水要求:

1、厨卫、阳台地面应做二次防水处理,涂刷范围至墙面四周高度300㎜,淋浴房防水涂刷至墙高1.8m(有柜做墙体的应刷至1.8m高)。

2、防水涂料干透后(约3天),方可泡水试验,泡水高度至整个地面100㎜(实际覆盖地角)。

3、地排式排水管及地角为重点处理部位。

4、泡水时间一般为48小时,楼下及地角墙外侧无渗漏为合格。

5、地面做防水应在墙面瓷片贴后进行。

6、厨卫阳台等铺贴门坎石时,水泥砂浆中应掺有水性防水涂料,才能起到门坎的防水功能。

提示:传统的防水涂料851、801、沥青等不环保,已淘汰。

瓷砖类材料:

一、瓷片:是用瓷土或优质陶土经低温烧制而成,它的正面有釉,又叫釉面砖。

1、釉:是以石英、硼砂、粘土为原材制成的物质,涂在陶瓷表面烧制后呈玻璃态。釉层不吸水,不透气。(釉层国家标准1mm,实际在0.5mm以内)

2、瓷片按外观加工精度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个等级。

a.等级确定方法: 优等品:站1m处看缺陷不明显;一等品:站2m处看缺陷不明显;合格品:站3m处看缺陷不明显。b.缺陷事项:色差、脱边、釉泡、斑点、波纹、缺釉、图案缺陷、弯曲度、边角直度。

3、釉面砖的性能要求:

a.抗弯强度平均值不小于16Mpa;b.釉面砖的吸水率不大于21%;c.经龟裂试验,釉面层应无裂纹。

二、地面瓷砖:

是用塑性较大且难熔的粘土为主,再配其他料经半干成型后在1100℃左右高温烧制而成。

1、材质与瓷片不同,与外墙瓷砖相同,它密实度好,吸水率低,湿涨不明显,不会造成釉面开裂和脱落,多数是炻质及瓷质的陶瓷制品。

a.炻质:介于陶质和瓷质之间的一类陶瓷,也叫半瓷。

b.瓷质:瓷质制品结构致密,基本不吸水,色洁白,有一定的半透明性,耐磨性好。

2、地面瓷砖按外观质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个等级。

a.等级确定方法: 优等品:站1m处看有缺陷的砖数不超过5% ;

一等品:站2m处看有缺陷的砖数不超过5% ;

合格品:站3m处看有缺陷不明显。

b.缺陷事项:色差、脱边、釉泡、斑点、波纹、缺釉、图案缺陷、弯曲度、边角直度。

3、地面瓷砖的性能要求:

a.抗弯强度平均值不小于24.5MPa。

b.地面瓷砖的吸水率不大于10%。c.经20次冻融试验不出现裂纹。

d.耐磨、耐腐蚀性应符合等级标准。(室内住宅客餐厅常用的是抛光砖,无釉层,又叫通体砖)瓷片铺贴(按㎡算):

1、开箱检查瓷片外观缺陷,防止混级,挑出质差的瓷片贴于不露眼处。

2、将瓷片浸入水中湿润透(2小时以上),晾干待用。

3、在墙面300㎜高度上(视瓷片而定)设置水平托板,防止瓷片下坠。

4、铺贴前应在墙面洒水湿润,用1︰1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在瓷片背面抹满,四边刮成斜面,在托板上由下往上铺贴,粘结层厚度约6—9mm,贴后用橡皮锤轻敲使粘结层匀实饱满。

瓷片施工要求:

1、厨卫在门套打底确定好位置后方可铺贴瓷片。

2、确定好瓷片的排版。在同一面墙上,不宜有一行以上非整砖,非整砖要排在次要位置,一个阴角处不能有两块非整砖相邻。(特殊除外)

3、瓷片整体差,应向业主建议整个砖缝调至2mm,用米厘条定位。

4、瓷片铺贴完整体面积空鼓率不超过3%,单块空鼓率不超过10%。

6、瓷片铺贴完用2m靠尺检测平面,误差不超过2mm,错缝误差不超过0.5mm,缝宽不超过1mm,阳角要内切斜角外成90°角,阴角应成90°角拼贴,瓷片相邻的四角在一平面上误差不超过1mm。

7、瓷片购买前要估算好使用量,一般加入5%左右损耗量,以防二次购买色差。

8、墙地面瓷砖正面有斜口等造型的要厂方加工。

马赛克(又叫锦砖):

马赛克铺贴与瓷片不同处为:基层先应用水泥砂浆批荡平整,干后直接在墙上批2—3mm的白水泥浆,将玻璃纤维网带连马赛克一起贴进白水泥浆中。提示: 1.马赛克不需泡水,可从上或从下互贴;2.应在水泥终凝前校正不整齐的马赛克。鹅卵石铺贴:

用手压于水泥砂浆以后垫板压平。

厨卫阳台防滑地砖铺贴:

1、地面防水层泡水合格放干后即进行地砖铺贴,墙面瓷片最下一块在地砖贴完后再补贴。

2、确定好瓷砖布局后,用1︰3—1︰4水泥砂浆做基层。砂浆是半干性,以手捏成团稍出浆为宜,厚15㎜左右。

3、将浸过水晾干的地砖背面抹上1︰1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按贴瓷片的方法铺贴在半干性水泥砂浆上。

4、要掌握好地砖坡度,从屋四边向地漏方向倾斜,坡度在1—3%,以不积水为宜。

5、地砖的总空鼓率不大于1%,单块空鼓率不大于10%,主要通道不允许有空鼓。

6、地砖与瓷片铺完应在终凝前清理掉砖缝内水泥砂浆。

厅及过道抛光地砖铺贴:

1、用1︰3—1︰4半干性水泥砂浆做基层找平,边找平边铺贴。

2、先放好水平线,确保地砖铺后水平,砖铺后用2m靠尺检测误差不超过2mm。

3、地砖铺贴应预留临时通道,从大门处分开往里铺贴,水泥砂浆凝结后再铺临时通道。

4、用白水泥(或填缝剂)填补墙地面瓷砖缝隙(或彩色)。

5、瓷砖地角线(踢脚线)铺前应将墙面批灰层铲掉并与地砖对正缝隙。

6、泥水工程应在墙面批灰打磨好以前全部结束。

7、其他要求与瓷片相同。

天然石材:是把天然岩石,经过加工制成的块状、板状、粒状的材料。

1、天然大理石:是石灰岩、白云岩、方解石等经地壳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特点:

a.属中硬石材,抗压强度约50—150 MPa,密度2500—2600 3kg/ m;

b.吸水率为1%,地面使用在30—80年;

c.主要成份为碳酸钙(50%),抗风化,腐蚀性能较差,不适于室外装饰,材质纯正的汉白玉、艾叶青除外。

2、天然花岗石:是从火成岩中开采的具有晶质结构的岩石,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

特点:

a.属硬石材,抗压强度高达120—250 MPa,密度2700—2800 kg/ m;

b.吸水率极低,地面使用在75—200年; 3c.主要成份为二氧化硅,可耐100—200次以上冻融; d.质脆、耐火差,在800℃高温时石英会发生晶态转变,产生体积膨胀,开裂;

e.某些花岗石含有微量放射性元素,对人有害。(镭、钍、钾:按镭浓度当量,石材分A、B、C三类,A类使用范围不限,B类不能用于住宅类室内,C类只能用于室外)。

3、天然石灰石:俗称“青石”,是露出地表的各种岩石在外力及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主要特征呈层理和含有动植物化石。

特点: a.属软石材,抗压强度为20—120 MPa,密度2000—2600 kg/ m;

b.吸水率为2%—10%;

c.主要成份为碳酸钙,以方解石为主。提示:

(1).通常为灰白色、浅灰色,含杂质而3呈深灰、灰黑、浅黄、浅红等;(2).与稀盐酸作用反应强烈,放出气泡;(3).主要作用于桥墩、路面及混凝土的骨料、水泥、石灰的原料。

4、室内装饰常用石材:

(1).大理石:

莎安

深啡网 波斯

浅啡网 伊丽紫罗红 金紫罗蓝 贵大花绿 金黄洞石 阿白洞石 微砂岩石

(2).花岗石:

印黑金沙 中蒙古黑

人造石材:按材料的使用分为四类。

1、水泥型人造石:水泥或石灰粉为粘结剂,各种碎石及工业废渣,经加压蒸养、磨光和抛光后制成的。

2、树脂型人造石:多以不饱和聚脂为粘结剂,与大理石、花岗石、方解石等粉料,浇注成型、固化、烘干、抛光等工序制成。

3、复合型人造石:无机(水泥、石灰)、有机(苯乙烯、醋酸乙烯)材料与聚合物(碎石、石粉)既单独使用,又组合使用。

4、烧结型人造石:与陶瓷工艺相似,一般为40%的粘土,60%的各种石粉,半干成型后在1000℃左右窑炉中烧制而成。(价高)

提示:

(1).人造石对醋、油、盐、色料不着色或十分轻微;

(2).人造石抗压强度大于100MPa,密度

3为2100kg/ m。

地面大理石做法:

1、室内地面常用的大理石是:拼花大理石、波打线大理石;门坎及窗台大理石。

2、应先让厂方量好尺寸加工成型,用水泥砂浆(或白水泥)铺贴。

3、波打线四角应成45°角拼接,大理石门套、窗套、壁厨的立面、侧面连接处(外露部分)应成45°角拼接。

篇6:高中生物基因工程的应用教案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应用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2.关注基因工程的进展。?

3.认同基因工程的应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网上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培养爱国主义热情。?2.关注科学与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在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难点:基因治疗

课前预习学案

学点一、植物基因工程硕果累累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 能力,以及改良农作物的 和利用植物生产 等方面。

1.抗虫转基因植物

(1)方法:从某些生物中分离出具有 ,将其导入作物中,使其具有抗虫性。

(2)杀虫基因种类: 基因、抑制剂基因、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

(3)成果:抗虫植物:棉、玉米、马铃薯、番茄等。

(4)意义:减少对 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2.抗病转基因植物

(1)植物的病原微生物: 、真菌和细菌等。

(2)抗病基因种类

①抗病毒基因:病毒____ _____基因和病毒复制酶基因。

②抗真菌基因:____ ___酶基因和抗毒素合成基因。

③成果:抗烟草花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和抗病毒的转基因小麦、甜椒、番茄等。

3.抗逆转基因植物

(1)抗逆基因:调节细胞_____ ___的基因,使作物抗盐碱、抗干旱;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使作物耐寒;抗除草剂基因,使作物抗除草剂。

(2)成果:烟草、大豆、番茄、玉米等。

4.转基因改良植物品质

(1)优良基因:必需______ ______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控制番茄果实成熟的基因和植物花青素代谢有关的基因。

(2)成果: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延熟番茄和转基因矮牵牛。

学点二、动物基因工程前景广阔

1.用于提高动物生长速度:由于外源 基因的表达可以使转基因动物生长得更快,将这类基因导入动物体内,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率。如:转基因绵羊和转基因鲤鱼。

2.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如:有些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能完全消化或食用后会出现过敏、腹泻、恶心等不适症状,科学家将 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这样所获得的牛奶其成分不受影响,但乳糖的含量大大减低。

3.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基因工程最今人兴奋的应用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把 变成 工厂。科学家到药用的 基因与 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 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 中;将其送入母体内,生产出 ;到其泌乳期就能生产出所需药物;此过程称为 或 。目前科学家已经在牛和山羊等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中表达出抗凝血酶、血清白蛋白、生长激素和α-抗胰蛋白酶等重要医药蛋白。

4.用转基因动物做器官移植的供体:目前,人体 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用其它动物的器官替代,又会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现在,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一些动物的器官进行改造,采用方法是将器官供体基因组导入 ,以抑制 的表达,或设法除去 ,再结合 技术,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器官。

学点三、基因工程药品异军突起

篇7:基因工程的应用高中生物教案优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着重讲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和信息传递在生物之间的意义。这对于我们整体性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是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基础,对于信息的了解也从各个渠道有所涉猎。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遇到的学习障碍也会相对较低。同时,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生物行为也比较感兴趣,这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天然的优势。

三、学习目标的确立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例子。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说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资料,利用已有信息传递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学会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四、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教学思路

本节课着重在于学生对于教材资料的分析了解,因此,准备学习资料供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体会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策略。

六、教学准备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各种实例与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详细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现在处在信息社会,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文字,语言,书画,视频,手势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之间会不会存在信息的交流呢?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之间有没有信息交流呢?

教师活动:信息交流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这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等方式可以获取信息,也会通过文字,图片将信息传递出去。请大家举例一些常见的,除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信息交流的方式。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蜜蜂的跳舞,孔雀的开屏,村庄里狗吠。

【通过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生物之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学生理解之后举出自己身边常见的信息传递的例子,在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实现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活动:非常好,生活处处皆学问,那么请观看老师准备的相关资料,来分析以下资料中有没有信息传递存在,如果存在那么是通过什么形式传递的呢?

展示资料,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

教师活动:非常好。那么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自然界中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为三种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我们再来看一组资料,判定属于什么种类的信息。

学生活动:判定资料中的信息种类。

教师活动:那么这些信息在生态系统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活动:不同信息所起的具体作用,一一进行描述。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活动进行归纳,所起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影响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二是可以改变种间关系。可以举一些例子再加以说明吗?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信息传递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那么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在日常农业生产中有什么样的应用?(比如:养鸡过程中,若在鸡舍增加夜晚灯光照射有利于鸡提高产蛋量。这样做有什么科学道理?对于农业中常见害虫,你有什么防治方法?有没有对环境无害的防治方法呢?)

展示相关的资料。

学生活动:讨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在日常生活及农业中的应用。

【通过常见教学素材(光照提高鸡的产蛋率,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等),实现生活化带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在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实现了理论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通过学生身边常见的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深入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理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功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以及学习生物的乐趣,实现本节课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开头下一篇:荷花托物言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