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2024-05-21

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共9篇)

篇1: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基因工程及应用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理的对比以及对概念的剖析,学生能够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

②通过教师对基因工程工具以及步骤的讲解,学生能够说出基因工程的步骤。

③通过学生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为题的辩论赛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安全性。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提出设想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②通过转基因是否安全的小组辩论活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步骤的学习,学生了解基因工程,认识基因工程技术的优势,同时理性对待基因工程技术及产物。培养科学、严谨、为人类谋福利的主体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工具特点和功能,基因工程的步骤,基因工程的应用

难点:

基因工程工具的特点和功能,基因工程的步骤

课时安排

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的步骤;

第二个课时:基因工程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基因重组、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已经对基因有了一定的认识,为第六章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第六章的学习就是将这些学到的遗传变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上一节的学习当中学生学习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在育种的应用,但是相对于上一节对育种的学习来说,此节难度更大。基因工程是现今热点话题,但是学生对基因工程的概念、步骤非常陌生。而在应用方面也大概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但是对于它们的安全性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也可能会存在认为转基因食品都安全这样的前科学概念。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对基因认识的运用形成统一的认识,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5min)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进入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在进入课题之前,先来看三则资料

讲述三则资料:

一:氮肥在农业上的滥用与浪费,豆科植物能够自主固氮

二:蜘蛛丝的韧度是同样直径钢材的几倍,可产蜘蛛丝的家蚕不能喂养

三:从猪牛身上提取胰岛素造价昂贵,而微生物可以有分泌产物,且微生物繁殖速度快

不知道看了这三则资料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引导学生思维提出三个设想,并且小组讨论这三个设想是否能够通过杂交与诱变育种实现,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无法解决这三个设想的结论,引出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使这些设想实现,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基因工程。

阅读三则资料

提出设想,小组讨论这三个设想能否通过交杂与诱变育种实现,并说明理由

学生答:杂交育种是没有生殖隔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诱变育种是基因突变,是在同一物种上面进行的基因工程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推断能力。巩固学生旧知识点,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对新概念产生好奇。

基因工程概念及其原理讲解(5min)

1.引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基因工程的概念

提问:

a在概念中,你认为重要的词汇?

b回忆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原理

c从这个概念中,你能够知道基因工程的原理吗?

d 你能够用简单的四字词语描述出基因工程的概念吗?

2.讲解从概念当中提取的信息: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的结果。总结四字词语描述基因工程:供体细胞→目的基因→受体细胞→获得新性状

阅读书本,提取基因工程的重点词汇,回忆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原理,思考基因工程的原理并回答。总结四字词语描述基因工程概念

回忆上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

通过学生对基因工程概念的构建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以及基因工程的原理。

培养学生阅读、总结、归纳能力

基因工程操作工具的特点及其功能的讲解(10min)

1.提问引出基因工程操作工具:供体细胞是如何获取目的基因的,它需要什么工具?目的基因的形成?目的基因又是通过什么进入到了受体细胞当中?

2.讲解限制酶,重点讲解其专一性,之后播放限制酶的作用过程flash。

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练一练,了解学生掌握对限制酶的掌握程度。问题:被同一种限制酶切断的几个DNA是否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练一练:尝试写出以下被限制酶切割后的序列.3.讲解DNA连接酶的作用特点,并播放DNA连接酶作用的flash动画。强调DNA连接酶连接的是磷酸二酯键,促使学生回忆DNA分子结构。

4.介绍运载体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讨运载体必须满足的条件

记录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记录笔记

听课,观看flash

回答思考问题,做练习题

听讲记录笔记,观看flash动画

听讲记录笔记,探讨运载体满足的条件

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基因工程步骤的讲解(17min)

播放基因工程操作步骤视频,让学生看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回答学生疑问,在此过程中也就详解了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学生大多存在疑问是有关于如何提取目的基因,如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是否表达)

观看基因工程操作步骤视频,看书,提问

听讲,记录笔记,大多提问是有关于如何提取目的基因,如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是否表达

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由学生提问,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总结与作业(3min)

总结基因工程概念、原理操作步骤。

课堂练习(PPT展示)

作业:1.如果你是一名科研人员,你如何让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请简要说明操作步骤。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使学生巩固新知识点

板书设计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1.基因工程:a基因拼接技术     b定向         c改造生物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

3.操作水平:分子水平

(二)工具

1.限制性内切酶:专一性

2.DNA连接酶:连接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a 常用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

b 运载体必须满足的条件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获取目的基因(鸟枪法、人工合成法)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限制酶、DNA连接酶)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运载体)

4.目的基因表达与检测

篇2: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3、收集基因工程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发展前景。

4、通过对书中插图、照片等的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6、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的方法。【教学重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2)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教学难点】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演示多媒体课件列举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如下:(1)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3)人的胰岛素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浓度。

〖讲述〗以上几种生物各自有其特定的性状,这些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但是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能不能使本身没有某个性状的生物具有某个特定性状呢?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

1、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看法。

(1)为什么能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嫁接”到另一种生物上?(2)推测这种“嫁接”怎样才能实现?

(3)这种“嫁接”对品种的改良有什么意义?

【问1】杂交育种有哪些局限性?人类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定向改变生物。

“你的想法很好,可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实现你的设想呢?”

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骤和所需要的工具:剪刀、针线、运载体等。并用问题启发学生:“你能想像这种剪刀加浆糊式的’嫁接工作在分子水平的操作,其难度会有多大吗?”

2、下面以EcoRI为例,构建重组DNA分子模型,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道理。

EcoRI是已发现的500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从细菌中发现的能在特定位置上切割DNA分子的酶。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在DNA分子内部“下剪刀”,专门识别DNA分子中含有的“GAATTC”这样的序列,一旦找到就从G和A之间剪断(参考教科书插图6-3)。

同学们来试一试,动手做一个重组DNA模型吧。在动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针线”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的DNA片断其末端可以用连接酶来缝合(参考教科书插图6-4)。这样“剪切拼接”就可以形成重组的DNA分子。

【问】(1)制作模型时用到的(剪刀和针线)各代表什么?比较剪切后的DNA片断的末端切片,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呢 ?(2)回顾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和所用到的工具以及形成的“产品”,你对重组DNA的操作有什么新的理解?

【问】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未端?

【问】用DNA连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要连接几个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构成的DNA骨架上的缺口(磷酸二酯键)?用限制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几个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构成的DNA骨架上的缺口(磷酸二酯键)?

现在同学们分组各做一个重组DNA模型,看一看哪个组的最科学。

重组后的DNA分子还需要特殊的搬运工具运载到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动植物细胞)中。哪么谁能承担这个任务呢?

3、用图片或课件动画展示质粒的结构及特点。

〖讲解〗质粒的特点:

细胞拟核之外的小的环状DNA分子。

借宿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细胞里,对细胞的正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质粒能够自主复制,而且复制只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

可以容易地从细胞中取出或放入。

这些特点使它能够胜任运载体的工作,携带目的基因进入细胞。

4、【问】有了基因工程操作的工具后,哪么基因工程具体是如何进行操作的呢,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或与教科书插图6-6示意图类似的基因操作步骤的有关录像资料。思考问题如下:(可以利用幻灯或多媒体课件演示)

(1)举例说明什么是目的基因。

(2)从供体细胞DNA中直接分离基因的方法叫什么?简要说出该方法的过程是什么。

(3)人工合成基因的方法有几种?其操作过程分别是什么?

(4)将目的基因与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后的运载体混合,用DNA连接酶处理会出现几种结果?(只考虑两两结合)

(5)将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细菌受体细胞的过程中常用到哪种化学试剂?其作用是什么?

5、【活动】说一说:基因工程的应用

6、【活动】议一议: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篇3: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6.1 传感器及其工作》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六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一些简单传感器,以介绍为主,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传感器,知道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的技术意义;(2)、知道传感器中常见的三种敏感元件光敏电阻、热敏电阻和霍尔元件及其它们的工作原理。(3)、了解传感器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了解传感器、熟悉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同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传感器在生活、生产、科技领域的种种益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加强物理与STS的联系。(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传感器的三种常见敏感元件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分析并设计传感器的应用电路。四.学情分析: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际上出现了“传感器热”,传感器在当今科技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了解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是如何将非电学量转换成电学量的,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为学生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作一铺垫。学生对传感器了解较少,教学时力避深奥的理论,侧重于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传感器的巨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六.【教学用具】:干簧管,磁铁,光敏电阻、热敏电阻演示仪、传感器简单应用实验盒、万用表。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电视、空调的遥控器是如何实现远距离操纵的?楼梯上的电灯如何能人来就开,人走就熄的?工业生产中所用的自动报警器、恒温烘箱是如何工作的?“非典”病毒肆虐华夏大地时,机场、车站、港口又是如何实现快速而准确的体温检测的?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本堂课将要学习的传感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传感器

演示实验1:如图1所示,小盒子的侧面露出一个小灯泡,盒外没有开关,当把磁铁放到盒子上面,灯泡就会发光,把磁铁移开,灯泡熄灭。

提问:盒子里有怎样的装置,才能实现这样的控制? 学生猜测:盒子里有弹性铁质开关。

师生探究:打开盒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盒内的电路图(图2),了解元件“干簧管”的结构。探明原因:当磁体靠近干簧管时,两个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簧片因磁化而相互吸引,电路导通,干簧管起到了开关的作用。

教师点拨:这个装置反过来还可以让我们通过灯泡的发光情况,感知干簧管周围是否存在着磁场。

演示实验2:教师出示一只音乐茶杯,茶杯平放桌上时,无声无息,提起茶杯,茶杯边播放悦耳的音乐,边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教师提问:音乐茶杯的工作开关又在哪里?开启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猜测:在茶杯底部,所受压力发生改变。

实验探究:提起茶杯,用手压杯的底部,音乐并没有停止。学生猜测:是由于光照强度的改变。

实验探究:用书挡住底部(不与底部接触),音乐停止,可见音乐茶杯受光照强度的控制。师生总结:现代技术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元件设计电路,它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我们把这种元件叫做传感器。它的优点是: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以后,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了。教师提问:实验1中的干簧管是怎样的传感器,实验2音乐茶杯中所用的元件又是怎样的传感器? 学生回答:干簧管是一个能感受磁场的传感器,音乐茶杯中所用的元件是能感受光照强度的传感器。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2、认识一些制作传感器的元器件(1)探究光敏电阻的特性

学生实验1:学生五人一组,用万用电表的欧姆挡测量一只光敏电阻的阻值,实验分别在暗环境和强光照射下进行。

①、将光敏电阻与万用表的欧姆档按右图所示连成电路

②、将光敏电阻受光面置于有光线照射的地方,观察万用表的读数,把光敏电阻的阻值填入现表中。

光敏电阻光照情况

较亮

稍暗

较暗

黑暗

光敏电阻的阻值(Ω)

③、用黑纸片将光敏电阻的透光窗口的遮住,移动黑纸片,使光敏电阻受到的光线出现较亮、稍暗、较暗、黑暗几种情况,观察几种情况下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并把相应的阻值填入下表。

④、结论: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师生总结: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

简单介绍:光敏电阻在光照射下电阻变化的原因。有些物质,例如硫化镉,是一种半导体材料,无光照时,载流子极少,导电性能不好;随着光照的增强,载流子增多,导电性变好。(2)探究金属热电阻和热敏电阻的特性

提问:金属导体的导电性能与温度有关吗?关系如何? 回答: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白炽灯钨丝的电阻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比常温下的电阻大得多。

演示实验4:如图6所示,AB间接有一段钨丝(从旧日光灯管中取出),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当用打火机给钨丝加热时,灯泡亮度明显变暗。学生探究:钨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生总结:用金属丝可以制作温度传感器,称为热电阻。如前面已经学过的用金属铂可制作精密的电阻温度计。

学生实验2:学生五人一组,探究热敏电阻的阻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实验器材:NTC热敏电阻,万用表,温度计,水杯,凉水和热水。

实验方案:按照如图所示的电路将热敏电阻接入电路,将万用表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档,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万用表测量不同温度下的电阻。实验步骤:

①、按上述电路连接电路

②、取半杯热水,将热敏电阻及温度计放入热水中 ③、同时测量并记录水温和电阻值

④、倒入少许冷水,改变杯中的水温,在同时测量水温和电阻值,填入下表: 实验数据: 次数 2 3 4 5

温度(℃)

电阻(Ω)

实验结论: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师生总结:半导体热敏电阻也可以用作温度传感器。师生总结比较:金属热电阻与热敏电阻都能够把温度这个热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金属热电阻的化学稳定性好,测温范围大,但灵敏度较差。(3)霍尔元件

教师介绍:霍尔元件是在一个很小的矩形半导体(例如砷化铟)薄片上,制作4个电极E、F、M、N而成(如图7所示)。若在E、F间通入恒定的电流I,同时外加与薄片垂直的匀强磁场B,薄片中的载流子就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发生偏转,使M、N间出现电压U。

师生讨论:霍尔元件的上的电压U与电流I、磁感应强度B的关系,设霍尔元件长为a,宽为b,厚为d,则当薄片中载流子达到稳定状态时,即,又因,所以,即(为霍尔系数)。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电压U的变化得知磁感应强度的变化。

师生共析:霍尔元件能够把磁感应强度这个磁学量转换为电压这个电学量。【课堂总结】

传感器是指一些能把光、力、温度、磁感应强度等非电学量转化为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的元器件,它在生活、生产和科技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大技术之首,美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九十年代的关键技术,而我国有关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 【布置作业】

1.观察与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传感器,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传感器,它们的工作原理如何?

2.实验设计:用热敏电阻、继电器等器材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3.P55,思考与练习2题完成填表。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传感器:能够感受诸如力、温度、光、声、化学成分等非电学量,并能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为电压、电流等电学量,或转换为电路的通断的元件。

传感器的优点:把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很方便地进行测量、传输、处理和控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认识一些制作传感器的元器件

(1)、光敏电阻:光敏电阻在暗环境下电阻值很大,强光照射下电阻值很小。作用:光敏电阻能够把光照强弱这个光学量转换为电阻这个电学量。(2)、热敏电阻: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阻值随温度变化非常明显。作用:半导体热敏电阻也可以用作温度传感器。(3)、霍尔元件:霍尔元件能够把磁感应强度这个磁学量转换为电压这个电学量。十.【教学反思】

篇4: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以及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点:托盘天平的规范使用。难点:质量概念及质量是物体的特性。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下图是宇航员聂海胜和费俊龙在正常飞行的“神舟”六号内的情景,他们这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请你回答:随他们一起升空的宇航服的质量改变了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 质量

自主阅读教材P108~10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观察:仔细观察图中的铁锅和铁钉,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1:铁锅和铁钉所含的铁一样多吗?怎样表述这种差异?

答:铁锅比铁钉所含的铁多,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铁锅比铁钉所含的铁多,可以表述为铁锅比铁钉的质量大。

问题2:为了实际需要,还规定了比千克大的单位,如吨(符号为t);比千克小的单位,如克(符号g)、毫克(符号mg)。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t=1__000 kg,1 kg=1__000 g,1 g=1__000 mg。

知识板块二 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 自主阅读教材P109~11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使用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横梁平衡;(4)读取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质量。3.图中的①、②、③分别是天平的什么组成部分呢?分度盘、平衡螺母、游码。,(第3题图))

4.小明利用天平测量一个小石块的质量。,(第4题图))(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他应将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动,使天平平衡。

(2)他测量小石块质量时的情形如图所示,其中违反操作规定的是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

(3)图中小石块的实际质量是22.8g。知识板块三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自主阅读教材P11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图中所示的各种物体,它们的状态、形状、位置发生了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物质的多少是不变(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的。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方案一 完成教材P110的“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实验操作。方案二 完成教材P111的“想想做做”。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篇5: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知识要求】

一、工资集体协商

(一)工资集体协商的含义

1、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工会(雇员)代表与企业(雇主)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2、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

3、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机制。

4、在劳动关系的运行中,工资的决定方式、工资制度、工资形式与水平是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重大问题。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简答题)

1、工资协议的期限;

2、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3、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4、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5、工资支付办法;

6、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

7、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

8、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

9、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

(三)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

1、由省一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明确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的任职条件

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由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联合推荐,经省、市劳动关系三方培训和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后,以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聘用的方式产生。

【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可以从社会各界从事劳动关系领域工作的学者、律师、教师、社会工作者、企业管理工作者以及在企业直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会工作的干部等方面人士中聘用】 工资协商指导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能熟练运用劳动法法律法规,熟悉相关劳动、工资方面的政策并能熟练运用政策分析处理问题。

(2)了解本地区相关行业的工资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综合协调能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协商谈判艺术,能够熟练地组织和处理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相关事宜。

取得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资格的人员,由省、市、县(市、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根据实际情况聘任为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委托同级总工会对工资协商指导员进行日常工作管理和指 导。

2、明确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的工作职责

经过培训考试合格、接受聘任的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履行以下工作职责:(1)指导和帮助企业、基层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2)指导和帮助企业(行业)或基层工会收集职工意见、提出协商要约、拟定协商方案、研究协商策略、确定协商内容、起草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等,并负责收集和整理与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资料、数据和信息。

(3)受市、县(市、区)或乡镇(街道)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的委派,接受企业(行业)或基层工会委托,作为工资集体协商正式代表,全过程参与工资集体协商,跟踪了解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履行落实情况,帮助企业建立适应行业、企业特色的工资分配制度。

(4)为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咨询服务,并在聘任单位的领导下,对工资集体协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

(5)通过对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开展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协商技巧、财务、统计等知识和包括劳动分配率法、劳动效率系数法等工资测算的基本方法的培训,提高协商代表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协商艺术、谈判技巧。

3、确定工资集体协商咨询指导员的义务

(1)坚持认真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坚持客观、公正、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相一致的原则。(2)真实反映所委托方的意愿,维护委托方合法权益,及时与委托方沟通情况。

(3)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产生的矛盾,认真负责地进行调解,避免突发性事件和冲突事件发生,并及时向上级组织报告,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4)严格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向外界泄露工资集体协商中涉及的有关秘密信息等。

(四)社会协商

在我国,集体合同制度实施的是以基层集体合同为主导的体制,因而工资集体协商通常在一家企业的范围内进行。但是,在一些行业,如饮食服务业、修理行业、商业零售行业;以及在一些地区,如城市街道或中小城市中,小微企业众多,雇员比较分散,工会的组建率也比较低,为了更好地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工资集体协商可以超出企业范围,在同一地区相关企业内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此类工资集体协商被称为社会协商。

二、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含义和作用

(一)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含义

工资指导线制度它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宏观调控工资总量和水平,调节工资分配关系,指导工资增长,指导企业工资分配的办法、规定的总称。目的——是调整、规范工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保证所有的劳动者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适用——各类企业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各类人员均应列入执行工资指导线的范围。(二)工资指导线的作用

1、为企业集体协商确定年度工资增长水平提供依据,有利于企业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2、引导企业自觉控制人工成本水平。政府在工资的宏观调控方面总的原则:(1)实施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2)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3)在工资的调控上由总量控制向水平控制转变,实施工资指导线制度有利于实现这种转变。

3、完善国家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分开”。

三、制定工资指导线应遵循的原则

1、工资指导线的制定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工资增长的总体要求,坚持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原则。

2、国家不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指导线标准,允许各地根据其具体情况确定当地工资指导线水平,即使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不同行政区域也可以有不同的工资指导线水平。

3、制定工资指导线实行协商原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工会、企业家协会研究制定,并将当年工资指导线方案报劳动保障部审核后,经地方政府审批,由地方政府(或其委托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布。’

四、工资指导线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形势分析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析;本地区上一年度经济增长、企业工资增长分析;本年度经济增长预测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二)工资指导线意见

工资指导线有三条线:上线(预警线),基准线,下线。

1、工资指导线上线:也称预警线,是对工资增长较快、工资水平较高企业提出的预警和提示。【在符合“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原则下,工资增长水平不宜突破的警戒线】 【两低于原则】

2、工资指导线基准线:是年度货币工资平均增长目标,是对生产经营正常、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合理的工资增长水平。’

3、工资指导线的下线:主要适用于经济效益较差或亏损企业,这类企业的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在工资指导线适用的年度内允许零增长或负增长,但向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五、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内容和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内容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形式两种形式:【年工资收入和月工资收入】 反映平均水平的三种标准:【按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三种标准】

高位数:反映了该职业(工种)工资收入的较高水平;中位数:反映了该职业(工种)的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低位数:反映了该职业(工种)工资收入的较低水平。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做法。

(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意义

1、建立并完善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能够为劳动力市场机制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提供条件。

2、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有利于政府劳动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由直接的行政管理,转为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指导企业根据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市场价格,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和各类人员工资关系,形成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工资分配体系。

【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是政府向社会公布的一种劳动力工资价格信号,它只具有指导性,不具有指令性】

3、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有利于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调节地区、行业之间的就业结构,使劳动力价格机制与劳动力供求机制紧密结合,构建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4、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可以为新办企业在确定雇员初始工资水平时提供参考,也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在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其一是指导价位与企业短期货币工资决定方式的关系。其二是指导价位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其三是指导价位与“两低于”原则的关系。【工资总额增长速度应低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应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 【能力要求】

一、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

(一)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

工资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程序与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程序是一致的。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应依照法定程序产生

【雇员一方由工会代表,未建立工会的企业,由雇员民主推举代表,并得到半数以上雇员同意】 【雇主一方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法定代表人指定的其他人员担任】 【各方代表人数对等,每方至少三名】

【协商双方应各自确定一名首席代表,在协商期间轮流担任协商会议执行主席,负责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组织工作,并对协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雇员一方的首席代表应当由工会主席担任,工会主席也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雇员方面的代表作为首席代表;未成立工会的,由雇员集体协商代表推举】 【雇主一方的首席代表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担任,法定代表人也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雇主方面的代表作为首席代表】 【协商双方均可书面委托本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士作为本方协商代表,但委托人数不得超过本方代表的1/3】

【由企业内部产生的协商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活动,应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原来所享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保险福利待遇不变】 【协商代表应遵守双方确定的协商规则,履行代表职责,并负有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责任】(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步骤(简答题)

劳动关系双方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对方提出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其步骤如下:

1、提出方应事先向另一方提出书面的协商意向书,明确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等;另一方接到协商意向书后,应于20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进行工资集体协商。

2、在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商双方有义务按照对方的要求,在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真实情况和资料。

3、协商形成的工资协议草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审议。

4、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企业行政方制作正式工资协议文本,经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成立。

(三)工资协议的审查

1、工资协议签订后10日内,由企业将工资协议一式三份及说明,报送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

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工资协议15日内,对协商双方代表资格、工资协议条款内容和签订程序进行审查。若对工资协议无异议,应及时向协商双方送达《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工资协议即行生效;如对工资协议有修改意见,则应将修改意见在《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中通知协商双方,双方应就修改意见及时协商,修改工资协议,并重新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3、工资协议报送15日后,协商双方未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资协议审查意见书》,视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该工资协议即行生效。

4、在接到已经生效的工资协议后,协商双方应于5日内,以适当形式向双方人员公布。

(四)明确工资协议期限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情况下一年进行一次。雇员和雇主双方均可在原工资协议期满前60日内,向对方书面提出协商意向书,进行下一轮的工资集体协商,做好新旧工资协议的相互衔接。

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程序

(一)信息采集

1、信息采集——主要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资料的采集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2、调查范围——包括城市行政区域内的各行业所有城镇企业,采取等距抽样办法抽取企业。

3、调查内容——上一年度企业中有关职业(工种)在岗职工全年工资收入及有关情况。

4、调查时间——每年一次。(二)价位制定

1、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是将同一职业(工种)调查全部的职工工资收入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对有关数据进行检查、分析及做必要调整后,分别确定本职业(工种)工资指导价位的高位数、中位数和低位数。

高位数——指工资收入数列中前一定百分比(5%~10%)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中位数——为处于工资收入数列中间位置的数值;

低位数——为工资收入数列中后一定百分比(5%~10%)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2、考虑指导价位差别的因素

(1)同一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水平的高、中、低之分:是由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规模、企业经济类型以及不同层次的劳动者等因素决定的。(2)不同地区工资指导价位的差异: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就业状况、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3、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低位数不同于最低工资标准

(1)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是按照法定程序,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其实施具有法律约束力;最低工资标准只能有一个。(2)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低位数——是市场自然生成的;对不同职业(工种)来讲是不同的。

4、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市场取向原则。【依据市场上劳动力供求关系、就业状况、物价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制定各职位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调查数据应以列入劳动工资统计年报的范围为准,反映的是全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三)公开发布

工资指导价位在每年6—7 月发布,每年发布一次。

篇6: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学习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习难点

1.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2.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三、课前自我预习

(一)、杂交育种

1、古代人们利用__________________,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这种选择育种不仅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杂交育种是将__________或__________品种的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在经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常规方法。杂交育种的方法也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育种。

(二)、诱变育种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变育种是指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诱变育种取得的成就:

(1)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自我练习

1、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A、染色体变异 B、基因的交叉互换 C、基因的自由组合 D、基因突变

2、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产生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该人群的生殖细胞发生()

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交叉互换 D、基因突变

3、诱变育种突出的优点是()

A、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B、产生很多有利个体 C、节省实验材料 D、方法简单易行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培育中国黑白花牛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

5、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育种工作的是()

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 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经过①⑤⑥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经过⑦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

(2)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 __

AABB×aabb ① ⑤ Ab AaBb γ射线 × ② A__bb ⑦ × ③ ⑥ AAbb 导入抗虫基因C ④ C(AAbb)

株。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

篇7:第六章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案 1课时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2.鼓励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人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3.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重 大变化。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从狩猎采集到培育作物、饲养家畜、工业化生产,从洞居穴隐到造屋而居,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 大,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不 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 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不停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 弃物,所以说人类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 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 于技术手段,也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那么人类对“地”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 样的认识历程呢?(看课本图6.1“朝拜太阳神”)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请说一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地”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阶段。生:此时处于人类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 力非常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在这一时期,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 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师:对。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处于一种崇拜状态。那么图6.2反映的是人类的什么时期? 这一时期人对“地”又具有怎样的认识呢? 生: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景。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 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了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可靠,人口开始 迅速增长。师:对。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但这时,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迁移,以此 来逃避大自然的惩罚。(让学生用图解的形式来表达以上两个生产力时代的人地关系)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阅读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师:阅读案例l,你认为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个案例说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破坏、人地关系出 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师:对。玛雅文明的消失除了与人类自身的不合理生产活动有关系,与其当地的自然地理 环境有无关系? 生:有。玛雅社会所处的环境是热带雨林。森林砍伐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破 坏的速度。

师:对。请同学们把农业文明时期的人地关系绘成概念图。(生绘图,师总结):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

过渡:18世纪中叶,人类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攫取自然资 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满足不 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试 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正当人们陶醉于自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时候,大自然也在 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人地关系越来越呈现出不协调,人地关系迅速激化。下面让我们来完成P92“活动’,1.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们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然而在这些人类创造的奇迹背后,会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呢?为什么? 师:这个活动从几个侧面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请大家讨论思考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生分组讨论)

生l:矿山开采会引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还可能引发泥石流、污染河流等。师:对,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出来的废矿 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会造成污染。师:请大家看图“高峡出平湖”,修大坝、建电站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又一大奇迹。修建三 峡大坝,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大坝的建成,能带来一系列的好处:防洪、灌溉、航运、发 电、养殖等。但是,在大坝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 生:修水坝对整个河流来说,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对生活在河水中的生物来说,阻断 了它们的生存空间,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对水坝上游,地下水水位抬高,库区水位提 高容易引起滑坡等;对水坝下游,减少河流流量,泥沙淤积减少,河流人海口地区容易发 生海水倒灌、侵蚀海岸,地下水水质变差等。

师:大坝的修建,虽然得到了一系列的好处,但也给生态带来了灾难,值得我们去深深地 思考。让我们再来看图“现代都市”,在都市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 生: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交通拥 挤、住房紧张、失业问题等。师:不错。众多的城市环境对整个自然环境变化会起什么作用,目前还存在一些未知领 域。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

2、仔细观察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1)两幅图所反映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2)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3)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所能看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如果你生活在城市里,你所能了解到的生产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生讨论,分别回答第3题)生1:图6.5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图6.6反映的是工业生产。

生2:图6.5的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破 坏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图6.6发展大规模、集约化 的工业化生产,不仅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 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生3: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答案。如:水稻种植区可能会因大水漫灌而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采挖甘草、发菜、牧养山羊会导致沙化面积扩大。

二、直面环境问题

师:人类来自于环境,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人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生: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要排放废弃物到环境中。

师:对。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 响应。让我们来完成“读图思考”。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地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吗?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扩大了,但并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为什么?(生讨论)生1:单产不高,粮食不足,所以人们要扩大耕地面积。生2:毁林开荒、开垦草场、围垦湖海、填塘塞河。

例: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平方千米。在1949年,面积缩减至4350平方千米的洞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在这40年间,洞庭湖每年淤积在湖底内的泥沙已达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时达7~9米,再加上周围居民的围湖造田使其面积与湖容锐减。洞庭湖在此后又经历了40年左右水土流失的折磨。1984年,它的面积大约只有2145平方千米,还不到1949年时面积的一半。八百里洞庭湖徒有虚名。生3:围垦湖海、填塘塞河——破坏水利、水产减少。

开垦草场、牧业缩小——草场过载、植被破坏。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风沙侵蚀、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日益频繁。这些影响在短时期内并不能得到消除。

生4: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是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环境被破坏,最 终会对人类进行惩罚,人类陷入了恶性循环,所以反而越来越贫穷了。

师:通过对图6.7的分析,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如20世纪以 来,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纷纷告急,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 破坏的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还表现在环境质量的高低上。

师:对。环境可以对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自我净化,即环境的自净能力。所谓自净能 力,就是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人类如果向环境排放废 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环境质量就会下降,造成环境污染。

师:对。图6.8向我们展示了污染的形成,看图说明主要有哪些污染的种类?它们是如何造成的? 生l: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是由工业三废和有害农药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的。

生2: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的。

生3:噪声污染是由工厂和交通造成的。

生4:放射性污染是由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

生5:海洋污染是由陆地上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污染物排人海洋及海上运输、海上钻井平台造成的。

师:对。污染的种类越来越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

师:环境污染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谈你对这种模式的认识。生:(讨论回答)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 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各种污染的产生。发达国家走过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个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 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所造成的实际代价,是不足取的。我们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 经济时应吸取教训,走绿色经济的道路。

师:对。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全 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 环境污染已成为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师: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尽相同的,即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请同学们说一 说,在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有何不同。生: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过度聚集,污染集中,因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 为环境污染。在乡村地区,主要是因为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 现为生态破坏。

师: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表现也不一样,你能说说其中的 原因吗?

生:(讨论回答)发达国家工业技术发达,消耗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资源,排放的污染物也占 绝对多数,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基本都处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 中国家急于发展经济的需求,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都使得发展中 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师:对。请看Pgs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完成读图思考。

1.列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差异。

生1: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如海洋污染、河流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 染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如非洲的森林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导致沙漠化的加剧,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大规模砍伐。导致野生生物 物种灭绝。

2.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生1:北海和地中海的污染可能影响到其他海域,甚至全球的海洋。生2:加利福尼亚的烟雾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生3:南美洲的热带雨林砍伐,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人类在饱受了环境的报复惩罚之后,已逐渐认识到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直面环境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本节课了解本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师: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科学 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治标不治本的。人类必须 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答案,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 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 解决。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 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师:对。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 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并为全 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提供指导性框架。

读图6.1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生1: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生2: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改善,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 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问:如何理解这三个原则? 生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要公平,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 家与地区之间也要公平。

生2: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生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共同 参与。同时,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变为全球性问题,所以地区的决策和 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活动与探究:

2·阅读下面一篇新闻报道,你认为“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 答:有必要·人类在森林区内修筑公路,已经侵占和破坏了蛇的生存环境,如果再不对蛇的迁移进行保护,蛇数量的减少以至灭绝将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3·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衡量标准,对下列观点作出评价。

(1)人类有义务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答: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2)自然资源应当被充分利用来发展经济,而不应当被闲置。

答:不正确。对可再生资源可充分利用,对非可再生资源要节约,综合利用。(3)如果砍伐森林是当地人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砍伐森林的做法是合理的。

答:不正确。可以砍,但要砍、育结合才能持续发展。

(4)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答:正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5)保护自然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食品、药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答:正确。

(6)即使绝大多数人从不光顾,保护野生自然区域也是重要的。

答:正确。保护野生自然区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7)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同时必须考虑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答:正确。用可持续发展系统来解释,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板书设计

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篇8:第六章第四节营养繁殖

难点:通过演示实物或直观教具,让学生增加对营养繁殖和组织培养的感性认识。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

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

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篇9:第六章第二节晨会活动材料

一、晨会活动内涵

晨会活动是班级在晨会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晨会活动特点是简短、及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中小学每天都有10分钟晨会时间,并把它作为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式排入课程表。

晨会活动功能:迅速传递信息,及时解决问题。

晨会活动内容:解决前一天遗留问题,安排布置当天的学习工作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及时针对近向天班级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依据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晨会的三种组织形式

第一种,组织全校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晨会活动,如升旗仪式,收听学校广播等。班主任要做的是:保证参加人数,维持活动纪律。

第二种,按照学校规定的晨会活动栏目班级自行组织的晨会活动。班主任管理的主要任务:结合本班级实际,选择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

第三种,完全自主安排班级晨会活动。班主任管理的主要任务:依据目标,结合特点,联系学生实际,安排活动内容,开展晨会活动。有班主任安排固定内容:新闻发布会,一分钟演讲,一周评述等。

三、晨会活动的现状

许多教师对晨会课认识不够,甚至认为“短短的十分钟可有可无”。有的班主任把晨会课上成道德“说教课”,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有的班主任把晨会课上成“批评课”,批评成绩差、习惯差、作业不完成的学生;有的班主任把晨会课上成“布置课”,布置今天要准备什么东西,要做什么事情..有研究对中小学校的100 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晨会课感兴趣的不足10%,学生畏惧“晨会课”,因为怕“批评”;学生不爱上晨会课,因为讨厌教师婆婆妈妈讲琐事。晨会课究竟该上什么,怎么上,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四、正反两个晨会的案例

案例1:如此晨会该休矣

我们的办公室夹在两个教室中问, 因此我有机会听到“原汁原味” 的老师的教育独白。下面辑录两则男女班主任在晨会课上的训话。

“⋯ ⋯今天我再重申一遍, 课间谁再倚着楼梯扶手下楼, 一经发现, 将产肃处理⋯ ⋯ ’ 女班主任如是说。

“ ⋯ ⋯课问不允许在教室里追逐打闹, 如若再有人向我反映谁在教室里追来追去, 我就不客气了⋯ ⋯ ”男班主任如是说。

课前他们绝对没有“集体备课” , 但他们的训话内容和形式竟如此相似, 而且每到“ 关键处” 都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声音,女教师的声音完全失去了平时的温柔, 男教师的声音也没了往日的儒雅这样的说教究竟能产生多大效果, 我没进行过深入的调查, 只知道即使班主任发了那么大的狠, 课间追逐打闹的仍然大有人在倚着楼梯下楼的人还是照旧, 而且动作干净利落, 非常“ 潇洒” ⋯ ⋯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的教师常常归结为一句话—教育不是万能的。其实, 这一切恰恰证明了干瘪说教的效果等于零。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生动一些呢?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声音越大, 越说明我们的底气不足, 那种近乎恐吓、威逼的口气, 未免有失教师风范。

联想起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经典教育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堪称世人的楷模。当年他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的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先生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没有半句呵斥, 只是奖励了随身所带的四块糖。这看似随意的四块枪和教师对学生气急败坏的训斥, 已经划出了教育家和教书匠的分野。

诚然, 学生犯了错误理应严格要求, 不过教师的教育方式应建立在民主、理智的基础上,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犯了错之后, 往往会处于一种不安、愧疚之中, 此时教师若能平等对话, 耐心引导, 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之, 大声斥责, 甚至体罚, 只会适得其反。教育是一门学问, 更是一门艺术, 值得每一位教师去深入研究, 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学生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璞玉, 更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好好感化。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用心面对教育、面对孩子, 我们的教育必将产生良好的效果。案例2:快乐晨会

本学期,我校加强晨会课的研讨,在晨会课的内容、形式上大做文章,努力把晨会课上成孩子们喜爱的活动课、展示课,让晨会课的十分钟成为使学生快乐的十分钟。

1、新闻发布会

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掌握、了解的时事新闻、身边的新闻简短地介绍给同学们。要想成为合格的“新闻发布人”,学生每天回家就需要看报、看新闻,搜集、筛选并组织材料。当得知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排名居全球第4位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当得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时,学生心中燃起祖国统一的愿望;当得知中国北京获得第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的举办权时,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新闻发布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大事,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感。

2、故事天地 小学生喜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围绕教育重点、专题,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故事讲一讲。如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为了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我们让学生搜集抗日的小故事,有人讲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的小英雄王二小,有人讲地雷战,有人讲地道战,有人讲铁道游击队,有人讲小兵张嘎..一个个故事扣人心弦,在精彩的故事中学生更能感受到英雄的伟大,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在“勤奋学习教育月”中,学生讲“囊萤映雪”(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最后成为汉朝时的一代儒学大师。“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是说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该故事已见“引锥刺股”条。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的故事。在讲故事、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定会深悟其中的道理,教师何苦再去“循循善诱”呢?

3、焦点访谈

孩子的世界很精彩,孩子对世界有独特感受,他们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评价事件、评价人物。我们班开展了“文明就在这一点”、“文明就差这一点”的活动,组织学生留意校园、班级生活,组织调查、采访,然后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当主持人,提出焦点、热点问题。如针对“学生浪费粮食”这一问题,学生畅谈农民的辛劳、粮食的来之不易。针对“小学生进网吧玩游戏”的现象,学生谈自己玩游戏的感受,谈给学习、身心带来的不良影响。一个个身边的例子,一个个身边的话题,让学生真正地敞开心扉,在平心静气的访谈中,澄清了认识,明辨了真、善、美。

4、生活小博士

上一篇:财务工作者个人工作计划2020下一篇:小班入厕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