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2024-05-10

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精选8篇)

篇1: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针对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心理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更加顺利。本文主要以心理教育概述为出发点,结合高职的教育管理工作,探寻工作过程中展现出的各类问题,并且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注重目的是让高职学生不但掌握专业技能,更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应对将来要面临的各种挑战,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

国家招生政策的逐步完善,很多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但是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而要从思想高度上考虑问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寻找解决的对策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客观的把握学习方向,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教育的概述

(一)心理教学的内涵

心理教育不但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思想,也会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因而从教育的视角可以了解,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彰显人的情感,能够体现出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行等相关方面。因而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的发展性教育,对人的积极向上、自主意识、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性。开设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发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素质的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关系密切,心理素质夹杂在两者之间,和生理素质相互配合,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也将构成人的世界“生理—心理—社会”统一的整体。因而心理教育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意义重大。

(二)心理教育的推行作用

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开展的目的,有益于教师学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并且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逐步推动中,现在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到位,所以高职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可能产生自卑和焦灼的心理。所以高职院校中心理教育的发挥意义重大。

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高职课堂,把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的纳入高度职业院校的范畴内,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水平的提升,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就业形势的动荡,加之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环境让毕业上在求职方面产生一定的阴影,国家为缓解就业生的压力,也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是面对成百上千的就业大军,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前些年,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毕业之际通过打和砸的方式宣泄心中的压力。可以证明高职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心理承受方面,还有待加强。因而为改变这一状况,需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更要辅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所以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出来。

二、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家庭教育

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偏差。目前很多在校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重较大,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关注点比较高,很多都长期受到父母或者长辈的溺爱。因而在性格方面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较弱,抗挫折能力弱。另外,家庭教育没有高效的指导学生,引发学生性格方面的自卑、自负和从众心理。

(二)学习上存在矛盾和侥幸的学习心理

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存在着科学文化薄弱的情况,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害怕挂科不得不去上课,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能够适应社会的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学习心态能够真正学习到的内容少之又少。对于公共课的学习高职学生有“不在乎”的态度,感觉公共课程很容易过,对将来的就业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不听也就性。学生很多都是“混日子”的心态,所以学习上很被动。

(三)学生的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主要趋于18-22岁之间,心理发展状况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学生的心理非常脆弱,整体适应能力差,当学生进入到学校以后,看到各类现象,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压抑学生的心情。

三、心理教育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有较大的触动,让学生有着赏心悦目的心情。因而,在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中,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需要重视和校园关系密切的文化建设、给学生创设浓厚的学院兴趣、要求学生理解学校优良的校风,锻炼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

(二)建立完善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

高职学生刚进入校园时,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敏感的阶段,尤其是对周边的环境、学习、生活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当学生进入校园结束军训后,教师可以找机会和全部同学详谈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通过疏导转变学生心理的想法也是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方略之一,疏导法可以分为深入疏导,主要是运用说理的方式转变学生不良情绪,人处于烦躁情绪的时候,多数不能轻易听取别人的话语,所以运用心理疏导法疏导学生心理可以先让学生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再对学生做出理性指导。高职学生不同的心理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预,出现心理低潮的情况,比如学生在应聘工作时,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学生就会出现烦躁、伤心、否定自我的情况。

如若遇到这一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师最好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化的状态,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美好的部分,特别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取回报。让学生先回味自己努力的艰辛,以及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推助学生改变消极情绪,通过主观的方式做事,学生的自信心在打击中也会逐步恢复。

合理疏导法的运用,不但要求教师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另外教师在语言运用,疏导方法上也要多下功夫,沟通过程中注意态度、情感方面的因素,如果学生喜欢和教师沟通,那么能敢说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做出适度疏导,如果学生拒绝和教师沟通,教师不但不能马上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学生长期不去倾诉也会引发心理极端变化,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所以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只有学生把教师看成朋友,才能将自己的各项心理变化情况都倾诉给教师。

(三)究其原因,解决问题

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受到外界的环境刺激。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很闭塞。所以学生在校园范围内吃、住、学等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因而高职院校在饮食卫生、公寓条件、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尽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项事物的处理原则都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事求是,努力解决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帮助学生减弱各类心理障碍,根源上避免各类问题,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心理教学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以目前的心理发展状态为出发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建立院校心理档案,。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育,档案涉及的因素包含学生的人格、情绪等方面,档案的存放需要灵活,动态化的记录方式让教师能够全方面的掌握学生的各项心理状况,可以有效的防范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干预个别心理危机的出现。

(二)心理网络平台的建立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家长还有学生都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和信息,学校也会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在平台上面定期的分享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小知识,通过平台以匿名的方式与专职的心理教师沟通,这样可以避免当面沟通的尴尬,让学生的心情放松,放下心中负担,通过和教师轻松愉快的沟通,解决当前需要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并且能够保障心理心理异常学生的自尊。

(三)心理教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在未来稳步的高校发展进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教学技能也要有比较专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规律做出了解,善于引入心理教育干预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所以不能满足高职教职工的心理发展和职业需求,因而本文的主要介绍调和这些矛盾的原因,通过加强高校院校的管理,解决师生之间的内部问题,让学生和教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心理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将来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价值观的多样化树立,让学生有着坚韧的心理,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将有乐观的心态,不是怨天尤人。

篇2: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黄顺 李臻 孙雪 徐明 黄蕊出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

2日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当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改革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专业 园林规划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改革

Application of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Reform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ng shun, Li zhen, Sun xue, Xu ming, Huang rui, Suzhou Poly-techn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215008)

Abstract:Through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hich belongs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major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hina, the thoughts and measures of the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s reform in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current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essay, wor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vocational activities, putting the ability-based of students at the first position and regarding typical tasks as carriers.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chnique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ask-driving Teaching Approach, Typical tasks, Reform

园林规划设计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研究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及城市各类园林绿地设计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要求与步骤,能够读懂园林设计方案与施工图纸,学会常见中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文本制作的手法。学好园林规划设计既是对园林技术专业基础类课程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又是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的核心技能,同时也是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考证的主要内容,还应具备合作共事、业务洽谈的社会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调查,发现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基本仿效本科院校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岗位的人数不足30%,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因此,研究和创新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以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方针与政策为理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拟就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1.存在问题

1.1课程目标定位问题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各学校制定的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尚欠成熟,多数学校制定的大纲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在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课时分配上前者占的百分比较大。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认为高职学生学制比本科少,因此将总课时由原来的120压缩到了80左右,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只好缩减了课程的实习时间。1.2课堂教学组织问题

在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演者,一般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板书什么,学生记录什么,忽视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氛围、思考问题的深度完全由教师决定,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就是传统上的“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无味。

1.3教师专业能力问题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阶段,担任本课程的教师多数是近几年刚毕业的园林本科生或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方向硕士生,缺乏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往往以教材为中心,难以按照职业活动的过程和要求有效组织教学。

2.改革思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应该尝试采用以校企合作的生产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紧密结合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将教学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园林设计项目,以项目为单元、以“典型设计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是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即“任务驱动教学法”,又称“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及课堂为中心的模式,通常按“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三大步骤组织教学,在此过程中不但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还可以锻炼他们合作共事与协调的能力。

3.改革措施

3.1 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标准要打破传统的课程大纲框架模式,应以生产实践中的工作内容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行编写。为了提高课程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意义,建议采用表现性目标表达方法,即用学生所能表现出的实际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比如“掌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这是传统的表述方式,按照表现性目标的要求,它应表述为“能准确说出校园绿地规划的特点、原则、方法,并且能独立完成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图纸的绘制,能熟练编制设计说明书”。基本格式为“能(会)+程度用语+动词+学习对象”,本课程所涉及的程度用语主要有“准确”、“独立”、“熟练”、“正确”等。

3.2 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应与相关企业制定的生产目标、生产流程相对接,并经过筛选后选择有代表性的组织到教学中。如讲述“单位附属绿地规划设计”时,可将其划分为“中、小学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大专院校绿地规划设计”、“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医院绿地规划设计”、“机关单位庭院设计”等几个规模适度的工作任务。课程教学的关键是通过这些典型的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注重“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园林规划设计实践课的比重,并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园林设计师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基本一致。

3.3 彻底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实施课程改革的策划者和实践者。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的多,学生做的少。而实质上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操作性、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从做中学,真正明白“先行后知”的道理。根据笔者多年一线的教学经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此课程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将完全从“授”转变为“导”,教师是问题的策划者,是任务的提出者,是方法的引导者,是活动的组织者,是形式上的主持人。课堂学习内容来源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园林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过程,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生产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跟踪园林行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3.4 制定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的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试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题型主要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论述题等,这种考试模式,使学生学习变成了一种应付考试的学习,很难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制定考核体系应以对应的职业标准为依据,目标评价与课程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考核模式,其中实践考核成绩不少于50%。同时关注考核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平时作业、设计实训、技能操作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5 做好“任务驱动型”特色教材的开发

特色教材开发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而编写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配套的高职教材乃当务之急。对于这门课程而言,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掌握各类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的手法,因此我们应结合实例有目的地制定一个一个的设计任务,通过完成这些设计任务,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新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打破传统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模式,具体可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的思路和框架形式组织编写。

(1)提出任务:对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而言,“任务”的提出不能简单的来自于实践中的某个设计项目,而是应对同类多个项目进行综合与提炼,然后设计出一个真正能将教学目标贯穿其中的“任务”。也就是说这个“任务”应源于生产实践,且高于生产实践,既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又高度概况必需的知识点。

(2)分析任务:任务的分析一定要有导向性,通过分析任务把相关的知识点引出来,不要求知识的体系性,而应该是以“实用、够用、解决问题”为基本原则,尽量避免长篇大论,可将一些联系不紧密但学生又必需掌握的知识,包括行业新增的规范、标准附在章节后以“知识链接”的形式进行补充。

(3)实施任务:在任务实施部分我们应根据生产实践中的真实操作过程作为教材编写的主线。如在编写“校园绿地规划设计”时,可按“校园绿地的调查研究”——“编制校园规划设计任务书”——“校园绿地总体规划设计”——“校园绿地局部详细设计”——“图纸表现与文本制作”几个阶段进行划分,体现教学与生产的统一,满足“工学结合”的需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在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中还刚刚起步,要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关键要落实到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上,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答案。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王伟,李津石.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改革推动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01)

[2] 李青松,马春真.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3]郭列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8(4)[4] 郭舜.浅谈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 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篇3: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一、“目标+ 实践+ 问题”三元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 以先进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来讲,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 它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和师资队伍等要素。

“目标+ 实践+ 问题”三元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阶段和目的, 使用目标导向, 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现人才培养的过程。具体方法是: 以目标导向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实践导向确保课程内容的实现, 以问题导向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标导向”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而逆向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包括可容纳的就业人数和规模, 还包括人才能力的构成, 它决定了专业的宏观设计。教师需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全面深刻的调研, 与企业一线专家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共同探讨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目标和核心能力目标, 以此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与模块的构建。目标导向可以帮助教师在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时更加密切结合实际, 设置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 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实践导向”教学模式是指课程内容以实践知识为主体; 内容的组织以实践任务为中心; 课程学习以实践为主要形式; 教学实施以实践情景为主等几个方面。该模式强调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实现方式是实践,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而非简单的积累, 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问题导向”指的是从教学模式视角出发, 通过创设问题来设计课堂任务。问题的创设需以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为基础, 要与学生所处的情景相近或相似, 教师的作用在于归纳提炼知识点, 构建一种问题氛围, 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环境。一旦确立问题, 学生会依其兴趣, 通过假设、推理、检验等思维过程去解答问题, 形成安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互动过程。该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追问、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 学者们倾向于从目标、实践或问题的单方面导向进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而本研究将三者导向相结合, 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目的, 使用不同的导向,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 还兼顾课程内容实现的方式, 更注重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目标+ 实践+ 问题”三元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 “目标导向” 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高职院校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 该专业属于新兴专业, 没有现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与参考, 各个院校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样的背景下,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专业教师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 积极对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开展调研, 通过对本地甚至本省的有代表性的会展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 了解当前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对企业的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总结与分析, 并邀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制定过程中, 共同提炼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目标, 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与模块的构建。如会展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分为工作事务处理能力、会展服务接待能力、会展传播策划能力和会展组织管理能力四大模块;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

2. “实践导向” 决定课程内容的实现方式

在确定了课程设置后, 如何实现课程内容的传授就成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不管是在内容的组织还是课堂的学习抑或是学习的情景都必须以实践为导向。在每门课程内容的组织环节必须保证实践课时的比例, 确保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实践为主, 理论为辅。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过程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 而不是以往的只有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场景的设置中, 学校应尽可能地以仿真模拟为基础, 建立校内专业实训中心。为此, 义乌工商学院的会展专业建立了会展策划工作室, 充分模拟公司场景, 设有讨论区、方案演示区等, 以体验式实验为特点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另外, 我们还与省内的会展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 为专业建立了长期稳定批量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让学生在企业通过课程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全面掌握行业相关知识, 提高自身能力。

3. “问题导向” 确保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 教师提出问题其次, 学生通过阅读或讨论后回答问题; 第三, 教师分析总结。该环节需要执教者明白课堂是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任务重在如何科学合理地结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并启发开导学生积极地回应。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一些回答难免会偏离教师预设的 “轨道”, 作为教师, 在评判总结之前不能一味地给以否定, 而是要积极鼓励具有创新意义的答案。以会展专业为例, 当前的行业发展远没有达到成熟的标准, 很多环节尚有改进优化的空间。今天学校里的学生有可能就是明天行业里的支柱, 我们不能通过预设答案来固化学生的思维, 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讨论每个答案的可能性与创新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总结

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理念问题。任何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都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和不同的环节中使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全面、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始终是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的, 作为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 时刻关注行业动态, 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同时鼓励学生创新, 赋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发展自我。

摘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教学改革领域的研究热点。将目标、实践和问题三个导向相结合,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 使用相应的导向,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而且能够充分保证课程内容的实现方式, 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实践+问题”三元导向

参考文献

[1]欧阳津, 申秀民, 赵云岭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性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7) .

[2]范宝学.目标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7) .

篇4: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心理教育;高职教育;管理

国家招生政策的逐步完善,很多学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但是高职院校接收的学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因而要从思想高度上考虑问题,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寻找解决的对策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客观的把握学习方向,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教育的概述

(一)心理教学的内涵

心理教育不但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思想,也会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因而从教育的视角可以了解,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主要是彰显人的情感,能够体现出人的心力、人的潜能、人的德行等相关方面。因而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的发展性教育,对人的积极向上、自主意识、健全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性。开设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能够让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发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素质的深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关系密切,心理素质夹杂在两者之间,和生理素质相互配合,构成人生发展的基础。也将构成人的世界“生理—心理—社会”统一的整体。因而心理教育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意义重大。

(二)心理教育的推行作用

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开展的目的,有益于教师学生双方的心理健康,并且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逐步推动中,现在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不到位,所以高职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可能产生自卑和焦灼的心理。所以高职院校中心理教育的发挥意义重大。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高职课堂,把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的纳入高度职业院校的范畴内,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的心理水平的提升,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最近一段时间就业形势的动荡,加之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环境让毕业上在求职方面产生一定的阴影,国家为缓解就业生的压力,也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是面对成百上千的就业大军,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前些年,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毕业之际通过打和砸的方式宣泄心中的压力。可以证明高职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心理承受方面,还有待加强。因而为改变这一状况,需要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更要辅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所以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出来。

二、心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家庭教育

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难发现家庭教育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偏差。目前很多在校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比重较大,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关注点比较高,很多都长期受到父母或者长辈的溺爱。因而在性格方面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较弱,抗挫折能力弱。另外,家庭教育没有高效的指导学生,引发学生性格方面的自卑、自负和从众心理。

(二)学习上存在矛盾和侥幸的学习心理

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存在着科学文化薄弱的情况,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害怕挂科不得不去上课,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能够适应社会的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学习心态能够真正学习到的内容少之又少。对于公共课的学习高职学生有“不在乎”的态度,感觉公共课程很容易过,对将来的就业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所以不听也就性。学生很多都是“混日子”的心态,所以学习上很被动。

(三)学生的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的年龄阶段主要趋于18-22岁之间,心理发展状况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学生的心理非常脆弱,整体适应能力差,当学生进入到学校以后,看到各类现象,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压抑学生的心情。

三、心理教育解决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学习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有较大的触动,让学生有着赏心悦目的心情。因而,在文明健康的社会氛围中,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需要重视和校园关系密切的文化建设、给学生创设浓厚的学院兴趣、要求学生理解学校优良的校风,锻炼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素质能力。

(二)建立完善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

高职学生刚进入校园时,是学生心理问题比较敏感的阶段,尤其是对周边的环境、学习、生活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当学生进入校园结束军训后,教师可以找机会和全部同学详谈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协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疏导转变学生心理的想法也是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方略之一,疏导法可以分为深入疏导,主要是运用说理的方式转变学生不良情绪,人处于烦躁情绪的时候,多数不能轻易听取别人的话语,所以运用心理疏导法疏导学生心理可以先让学生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再对学生做出理性指导。高职学生不同的心理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预,出现心理低潮的情况,比如学生在应聘工作时,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学生就会出现烦躁、伤心、否定自我的情况。

如若遇到这一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师最好要及时的帮助学生走出情绪化的状态,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美好的部分,特别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获取回报。让学生先回味自己努力的艰辛,以及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可以推助学生改变消极情绪,通过主观的方式做事,学生的自信心在打击中也会逐步恢复。合理疏导法的运用,不但要求教师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另外教师在语言运用,疏导方法上也要多下功夫,沟通过程中注意态度、情感方面的因素,如果学生喜欢和教师沟通,那么能敢说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做出适度疏导,如果学生拒绝和教师沟通,教师不但不能马上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学生长期不去倾诉也会引发心理极端变化,做出一些偏激行为,所以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只有学生把教师看成朋友,才能将自己的各项心理变化情况都倾诉给教师。

(三)究其原因,解决问题

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受到外界的环境刺激。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很闭塞。所以学生在校园范围内吃、住、学等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因而高职院校在饮食卫生、公寓条件、学习效果等方面都要考虑周全,尽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项事物的处理原则都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实事求是,努力解决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帮助学生减弱各类心理障碍,根源上避免各类问题,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心理教学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以目前的心理发展状态为出发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建立院校心理档案,。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育,档案涉及的因素包含学生的人格、情绪等方面,档案的存放需要灵活,动态化的记录方式让教师能够全方面的掌握学生的各项心理状况,可以有效的防范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可以干预个别心理危机的出现。

(二)心理网络平台的建立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家长还有学生都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和信息,学校也会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在平台上面定期的分享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小知识,通过平台以匿名的方式与专职的心理教师沟通,这样可以避免当面沟通的尴尬,让学生的心情放松,放下心中负担,通过和教师轻松愉快的沟通,解决当前需要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并且能够保障心理心理异常学生的自尊。

(三)心理教育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

在未来稳步的高校发展进程中,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教学技能也要有比较专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规律做出了解,善于引入心理教育干预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偏低,所以不能满足高职教职工的心理发展和职业需求,因而本文的主要介绍调和这些矛盾的原因,通过加强高校院校的管理,解决师生之间的内部问题,让学生和教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心理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将来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价值观的多样化树立,让学生有着坚韧的心理,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将有乐观的心态,不是怨天尤人。

参考文献:

[1]刘世杰.浅议心理教育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M].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10-15.

[2]符晓; 卢毅.心理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05-06.

篇5: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高职教育学生审美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9SJD880022)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大课题基金项目“西方格式塔理论与高职审美化教学”(项目编号:JSJM20100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36-0161-03

审美教育是在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借助于语言、艺术品等媒介,依靠形象力量,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以美的形式和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并形成对事物的一种鉴赏、评价和创造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独特性。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进入青春期后,高职学生完善自我,寻求自我价值的意识日渐增强,有辨别美丑、区分善恶、判断真假的内在渴望,对审美需要的认识更为明确,也更加深刻,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对审美活动的批评意识日趋完善,并由主观向客观转化。在审美能力方面,高职学生的个体感知觉发展正处于一生中最为发达的阶段,审美态度逐步确立、形式构造能力比较发达、艺术理解能力不断深化。感知觉的敏锐性增强,内心体验的日益丰富,情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随之大大加强并趋于精细,因而有着极强的情感投射能力(移情能力),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感人情节往往使他们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是,情感的闭锁性特征与思维中对逻辑性过程的偏爱及高职教育某些弊病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审美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因此,尽管高职学生的审美需要迅速发展,但他们的审美能力却没有因此自动地提高起来。这就构成了推动学生审美发展的基本因素,即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应该根据高职学生这种潜在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审美能力不高的矛盾的特殊性,全面开发与培养受教育者的各种能力,从而引起学生新的需要,造就各种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三、高职审美教育的心理效应

(一)审美共鸣

审美共鸣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美感时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实质是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形成协调一致的审美关系,审美对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使主体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涨状态。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之间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共鸣”。

1.实现思维共振。所谓思维共振,指在教学艺术交流中,师生双方的思维时时合拍,达成共识,一起进入教学内容的高潮迭起中。要达到师生间的思维共振,关键靠教师去创造条件。首先,教师要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依据纹路,设计教路,才能创造出师生思维同鸣共振的教学境界。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维实际,了解学生平时思考的问题、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态度、倾向以及思维的准备状态。注意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路的合辙合拍,于关键处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心弦,从而诱发师生的思维共振。

2.创设“召唤结构”。创设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实际上就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认知的“兴奋点”。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求异、求新、求变、求巧,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凝聚到教学活动上来。

比如在讲授《我与地坛》时,可以先用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课,为学生渲染一个“与命运苦苦抗争”的审美氛围。接着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配上贝多芬的《命运》作背景音乐,把学生导人到“荒凉、萧瑟又有生气的”的地坛

二、高职审美教育的心理流程

狭义地说,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动就是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这一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且受作品内容形式、种类体裁的影响,使主体的欣赏过程呈现纷繁多样的状态。大量对各心理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显示,语文审美教育的心理活动大体要经历初始阶段(准备阶段),高潮阶段(实现阶段,或发展阶段),心理效应阶段(效果延续阶段)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在逻辑上互为因果关系。概括说来,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是这样组成的:

1.初始阶段。主体进入审美注意状态,伴随这种注意状态是情感上的某种期望。注意和期望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

2.高潮阶段。此阶段分两个环节:一是审美知觉以及由知觉活动造成的感性上的愉悦;二是审美的特殊认识(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共同展开)以及由这种认识造成的精神上的愉快。

3.心理效应阶段。包括审美判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更高的审美欲望(需要),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是审美活动的“超越”和“升华”。

为了更清楚地总结这一过程,特用下图表示出来。情境中,通过对地坛沧桑变化的景物描写的品读和再现,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初步感受到作品中深沉却又不低沉,悲怆但又不悲伤的情感基调。之后让学生明白,史铁生的文章表面看来颓废、消极,实际深藏着对人生命、生活的强烈留恋和执著。史铁生从蜂儿的飞舞、蚂蚁的疾行、瓢虫的飞升、露水在草叶上的滚动,忽然感悟到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短短的几个字,展示了作者与命运抗争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领悟到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其中所表露出人的期望、坚韧、意志和思索等优秀品质,正是我们要理解和把握的重点:珍爱生活,珍视生命。诚然,“召唤结构”的创设,对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体味作者的感情,无疑都有巨大的作用。

(二)审美通感

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由一种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这种感觉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作用,是人们共有的一种高级的感受事物的能力。人们常常利用这种超感性的能力,创造生动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对此,钱钟书先生曾举例说:花红得发“热”,山绿得发“冷”;光度和音量忽然有了体积―一“瘦”,颜色和香气忽然有了声息――“闹”;鸟声竟熏了“香”,风声竟染了“绿”;白云“学”流水声,绿荫“生”寂静感;日色与风共“香”,月光有簌可“听”;燕语和“剪”一样“明利”,鸟语如“丸”可以抛落。五官的感觉简直是有无相通,彼此相生。诸如此类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语言,显示出了不同于一般感知逻辑关系的新奇性,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又都合乎于审美规律,闪烁着审美创造的光彩。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缥缈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1.借助通感把握作家的感情色彩。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其中一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歌声是听觉,清香是嗅觉,“渺茫”是视觉,用嗅觉、视觉来写听觉,用隐约而动人的歌声来写清淡醉人的荷香,用动听的小提琴旋律,来写光与影的和谐,是用听觉写视觉。这些通感的运用新颖别致,教学时要抓住事物的性质、色彩、声音、气味等与人物的气质、精神之间的相似处,让学生借助感觉的挪移把握作家的感情色彩,清幽淡远的歌声、迷离朦胧的景物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莫名的伤感和“颇不宁静”的思绪,情与景高度融合。如此分析,学生借助感觉的复合,就能真切地理解文章中的景物为何总是蒙着“浸肤之凉”的原因。

2.借助通感揣摩自然事物的情状。《老残游记》中有对声音的描摹.将声音化成视、触、味、嗅等各种感觉形象。这样,声音的形象就更丰富、更强烈、更立体化,也更能揭示出事物的特征。比如描写听完歌女歌声后,感觉她那歌声宛如一条飞蛇,绕着黄山盘旋穿插,顷刻周匝数遍,就是把听觉形象挪移为视觉形象,声波感转移为光波感。再如,《水浒传》中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一段堪与《老残游记》王小玉说书相媲美,不过这段文字是借听觉、味觉来表现视觉形象:第一拳把镇关西打得鲜血直流,似开了油酱铺,成的、酸的、辣的一发流了出来(味觉);第二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似开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视觉);第三拳打在太阳穴上,似做了一个金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听觉)。这段文字充分运用通感的手法,把这场拳打场面描摹得有声有色,大快人心。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握事物的情状,体味通感的妙处。

3.借助通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诗歌为例,在诗歌的审美创造中,通感被广泛地运用于审美意象的构成。诗人凭借着通感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并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别具特色的美感。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在荷马史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在这一诗句中,把属于听觉的知了的“声音”转化成“百合花”这一视觉形象,在听觉与视觉这两个感觉领域同时刺激欣赏者的感应力,扩大了欣赏者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范围。 从诗歌的审美创造来看,通感艺术有助于表现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丰富而独特的感受,从而创造出新颖别致的审美意象,酿出具有特殊魅力的诗的韵味。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就把杏花盛开的无声的姿态和色彩转化成波动的声音;王维《过青溪水》中的“色静深松里”,以听觉上的“静”来描写视觉上的清深的水色;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中的“寒磬满空林”,以触觉上的“寒”来描写听觉上的清远的磬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中的“哀响馥若兰”,将听觉上的哀婉朱声转换为嗅觉上的“馥”。诸如此类的通感句,无不表现出诗人对事物的新颖而细腻的感受,把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主观情感在通感心理的基础上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赋予审美意象以无穷韵味。这些运用通感构成的绝妙诗句,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亦渗透着诗人特有的审美创造。

再从诗歌的审美欣赏来看,诗的通感艺术的运用,不仅扩大了欣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受范围,而且有助于欣赏者从不同感觉的联系中加深对艺术形象的美学价值的理解。诗歌借助于通感作用,可以积极推动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把欣赏者从一种美的境界带入另一种美的境界,而这两种境界的融合,便使欣赏者获得了更强烈的美感愉快。学生作为欣赏者,首先是感觉上的活动,感官接受艺术形象的刺激,并引起美感,然后便会在想象的作用下进入审美再创造的境界。所以,诗中的艺术形象必须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才能使学生在产生审美意识的同时,进入审美再创造的高层次。而诗中运用通感所创造的多感性艺术形象,就具有这种唤起欣赏者审美意识,从而推动欣赏者审美再创造能力的提升。通感艺术提供给欣赏者的审美观照对象,刺激欣赏者多种感官,(fwsir.com)沟通欣赏者现实的感觉与想象中的感觉,再创造新的形象,并从中获得艺术的无穷韵味。

(三)审美移情

审美移情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达到的物我同一的审美状态,或指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甚至整个自我都投射到审美对象中,由我及物,使原本无生命的自然具有思想、情感、意志,或指客体作用于人的感官,由物及我,使审美主体受到感染,获得共鸣。

移情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一是物的某方面的性质与人的某种特定的情感相契合。如拿柳条来说,古诗中常称它为伤心柳,这当然与古人折柳离别有关,所以李白有诗云:“春风识别苦,不遣柳条青。”二是主体的情感、态度、心境成为影响移情的主要心理因素。同是花,在心境愉快的宋祁看来“红杏枝头春意闹”;可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杜甫眼中,那花因“感时”而“溅泪”,抹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这正是情感不同之故。移情作用虽然不能改变客观事物美丑的性质,但在学生的审美欣赏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美感的性质和强弱。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以己度物,人化为物的投射和联想能力,是调动和触发学生审美情感的极好办法,也是促使学生情感的丰富性、敏锐性的极好措施。比如看到嗷嗷待哺的小鸟,仿佛感到自己饥饿的滋味,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似乎听到亲人的絮语。尽管,以己度物,人化为物,这只是联想,只是一种心理的虚拟,但正是这种心理的虚拟、悬想,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审美的能动作用。

★ 浅析高职院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 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 高职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 项目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的运用教育论文

★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育学中的运用的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怎么写

★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 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论文

篇6: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证券投资基金;自主学习;技能操作

一、《证券投资基金》课程简介

《证券投资基金》不仅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基金从业资格和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考证科目之一。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关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

二、翻转课堂

信息化教育是目前教育行业改革的新方向,信息化教学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翻转课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互联网、云空间、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重新解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景,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和信息交流的组织者,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知识内化,从而极大的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职院校屡见不鲜,简单来说,如图1所示,翻转课堂一般都包含了教学准备、自主学习、知识内化、总结反馈这四个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准备好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然后预留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尝试在课外时间通过自我学习来思考问题,接着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讨论、交流或者任务展示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知识内化,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总结完成教学评价,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三、翻转课堂对《证券投资基金》课程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内重难点的突破从图1可以看出,翻转课题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一般教师会利用微课、网络视频、PPT课件等工具精心准备课程资源,这其中又以微课最为典型。微课是对课程内某些知识点的动态化的教学表述,是学习资源的微小化和碎片化,一般而言,教师对于微课内容的选择都会考虑教材内的重点或者难点,这样制作出来的微课,除了在翻转课堂中运用之外,还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观看,轻松突破课程内容的重难点。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各行各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注重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证券投资基金》课程由于大都以考证教材为蓝本,弱化了操作和实践能力,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环节,除了能让学生能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自行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安排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的技能实操不再局限于课堂中45分钟的限制;再加上翻转课堂中的知识内化环节,学生为了能够在课堂上解答问题,完成任务或者进行展示,必将在课外时间积极自主的练习,主动掌握操作方法,提升操作水平。

3、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翻转课堂的应用,从最开始的教学准备环节,再到最后的总结评价环节,教师分别扮演了资源制作者、学习组织者、学习指导者、考核评价者等多个角色,整个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教学水平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学习,提升信息化教学素养,还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内化知识的时候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翻转课堂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证券投资基金》课程获得更好的课程规划。

四、翻转课堂在《证券投资基金》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目前来看,无论是考证专用教材还是以考证教材为蓝本设计的其他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都涵盖了证券投资基金的类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募集与认购、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购与赎回、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等内容,而所有教材都共同认可的这些内容不仅是证券投资基金理论知识的重要构成,也是其对应的相关岗位技能操作的关键所在。以证券投资基金的类型为例,由于这一节涉及到的基金类型非常多,教师可以每次选择两只不同类型的基金来完成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下面以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类型作为具体内容来说明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环节教师通过微课制作,详细解释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的特征和识别标准,并且在微课中进行演示,如何利用相关的软件或者网络找寻这两种类型的基金,并通过其投资目标和资产配置比例确认基金的类型。

2、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将微课以及相关的资料上传到个人网络空间,例如世界大学城空间或者学校的网络学习的平台等在线平台,同时下达一定的任务,例如寻找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各一只,并从多方面着手分析这两只基金的差异,同时设置任务完成时间,例如具体星期几第几节课。

3、知识内化环节在此环节,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一个一个的上台进行演示如何寻找基金,如何对比基金,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有效地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提高了自身讲、演、做的综合能力。教师则在此环节中关注学生在展示过程中的闪光点、错误操作或者不足,进行一对一的点评和指导。

4、总结反馈环节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预留答疑和讨论交流的时间,并在课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仔细分析和归因,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反思。

作者:任璐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篇7: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应用企业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重点说明运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素质管理;应用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对于企业而言,专业技术是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成才时,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企业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二者的目标相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生出素质高、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而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服务或者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都是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其次,二者的管理对象具有同等属性,都是具有情感和思想的人。所以,管理的许多方面也都体现出共性,都强调人的价值。第三,企业和学校面临着同样的外部环境。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而不同高职院校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推动自身的发展,必须寻求与时俱进,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二者的共同出路。

二、企业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的途径

1.增强日常行为的效率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素质

时间就是生命,人的生命也是由时间构成的,只有增强时间的利用效率,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据有关机构的统计表明,一个高职生从毕业参加工作到最后退休,假如这段时间的长度为40年,那么全部用于工作的时间只有3.2年。对于人生的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而言,这区区几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它却对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这段时间的利用效率,是确保生命质量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素质,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能够科学分配时间、高效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科学分配时间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事情进行分类整理,比如要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紧急重要的事情要立刻去做,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可以稍后再做,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多少进行安排,像上网聊天等事情可以在闲余时间进行。对于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要做好规划,比如提高英语能力、职业规划等事情,非常重要,但是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应当主动从日常的时间中分割出一块,专门用于进行这种类型的事情。培养学生高效率用时间的能力,就是要提高学生处理事情的效率,如果一件事情能够10分钟完成,那么就不要拖到11分钟,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同时,在做事时还必须注意细节,一方面追求时间,另一方面还要追求质量,避免返工。只有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才能够管理好其他事情。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质量,才能扩展人生的宽度。

2.以细化管理日常行为的方式培养学生程序执行意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进而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每一名员工各司其职,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依照企业的要求对自己进行管理。程序与制度是企业管理中的两大组成部分。程序是有一系列命令组合而成,依照企业的程序,企业的生产活动才能按照既定的流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企业类似于一台机器,机器中的所有零件通过配合保证了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行。在企业内部,包括了多个部门,而每个部门也都需要遵守不同的命令,每个部门的员工通过遵守命令来落实行动,最终

发挥出部门的功能,实现企业的运转。当前,很多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程序执行力的培养。企业管理中的程序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每一名员工必须按照具体的程序才能够制造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比如对于新员工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螺丝帽拧10下与拧9下或许区别不大,但是其中的多出的这1下却是千百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拧10下才能保证质量安全。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讲,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让学生看到程序存在的意义,自觉遵守程序。不论自己将来身处于什么样的岗位上,学生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当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3.增强学生规范管理意识,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素质

在字典中,对“制度”一词的定义如下:所有员工都应当遵守,并且按照特定程序做事的规定。程序是明示员工应当怎样做事,而制度则是明示员工做事的结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制度都包括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的要求,比如工作必须穿西装打领带等,第二部分则是与奖惩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与程序执行效果之间有着直接联系,目的是为了降低员工的犯错率。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我行我素,学校的制度由于没有严格贯彻落实,如同虚设,学生往往在这种环境下习惯了,到社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当高职生从一名学生向一名工人的角色转变时,其生活环境、生活态度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原本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而进入企业后就必须严格遵守制度,很多学生也因此出现了不适应。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存在制度,全体成员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严格贯彻落实制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必须重视对学生良好服从制度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规范管理意识,并且加强对制度的落实。比如高职院校制定的奖学金发放制度、考试制度、考勤制度以及宿舍管理制度等,必须严格执行,要增强教师的执行意识,避免送礼请客等混学分现象的出现。要树立制度的权威,同时通过制度体现出公平,让学生对制度产生信任、敬畏的心理,最终自觉遵守制度。

三、结语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立足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当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普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上,另一方面还应当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上,以企业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管理素质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8:远程教育方法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成本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职高专成本会计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 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的完整性, 尽管学生通过学生能掌握其理论与方法, 但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论与实践分离, 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过分强调理论性, 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 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并且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二) 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比较单一

强调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成本管理的作用, 导致对成本会计缺乏完整性的理解。

(三) 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不灵活

多采用板书方式, 以填鸭式完成教学任务。

(四) 教学细节重视不够, 实训锻炼缺乏力度

传统教学以现成的资料为基础, 注重对核算方法的运用, 然而实务中的各项原始资料的取得及其重要性往往没有得到重视, 导致学生解决成本问题的能力下降。

正因为成本会计在实务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与重要, 因此很有必要引入新的方法来解决传统成本会计教学所遇到的瓶颈。

二、项目式方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实施

采用成本项目式教学法, 要求教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包括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法等相关的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教学项目内容

对成本会计原有内容应当进行优化与整合, 结合成本会计工作领域中的职业能力要求, 选取合适的项目, 并确定恰当的目标, 以便做到做中学, 学中做, 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项目内容选取时, 应注意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避免走纯实务而缺乏理论的极端。项目分类参考表1所示。

(二) 教学组织形式

项目教学需要采用仿真度较高的企业成本核算材料, 因此有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把团队合作项目与个人项目实现有机结合。对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 指导教师有必要布置好, 讲解清楚,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另外, 对于团队合作的项目, 应适当控制团队人数, 每个团队以4至5人为宜, 既可以进行团队合作, 又可以满足成本核算岗位分工的要求。

(三) 教学考核方法

传统教学中更注重对理论的把握程度, 因此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较高。但在项目法教学中, 更强调项目完成的质量, 应根据不同项目所需时数设定相应的评分比重, 彻底打破一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笔者建议应当有期末理论考试, 开卷闭卷都行, 但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应不高于30%。

三、项目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深层思考

(一) 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传统教学法擅长于理论教学, 而项目教学法擅长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而成本会计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实务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要求在授课的过程中, 围绕每个子项目, 采用传统与项目法相结合的方式, 博采两种方法的长处, 让学生学好理论后就用于解决高仿真实训问题,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如果只进行项目实践而不进行理论教育, 那势必会导致学生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就违背了项目教学的实质。从实际运行结果来看, 通过项目教学,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的提升, 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呈现了一定的下降。

(二) 对教学条件的思考

1. 对教师的要求。

采用项目法教学后,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成本核算经验, 熟悉企业成本核算的流程及相关的管理要求, 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等。解决的对策:可以派教师假期下企业挂职锻炼, 或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等方式。

2. 对实践条件的要求。

因采用项目式教学, 学校实践教学的要求提高了, 不仅要有较多的实训场所, 还需要配备足够的实践材料。此外, 对校外实践基地的要求也提高了, 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就业岗位。

3. 对教学管理的思考。

采用项目式教学后, 有时会打乱平常的排课方式, 这对教学管理来说是一个挑战。另外, 老师在组织项目教学的过程中, 也需要提高管理的艺术与水平, 避免课堂乱哄哄的不良局面。

摘要: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核心课程, 其实务性较强,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成本核算实务能力, 因此本文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式教学法, 对教学项目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条件等展开探讨, 并进一步思考了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项目式,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永欣, 吴健.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 2010。

[2]李艳.电大成本会计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上一篇: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作文下一篇:学校冬防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