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

2024-05-08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篇1: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探究论文

【摘 要】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探究

《纲要》明确指出了教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1.从根据教材组织幼儿学习到创设情景化的学习活动

数学生活化课题应先从验证教材,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开始。生活化的材料在单一操作学习活动中是“道具“,在真实情景中更能发挥其多种作用,成为支持幼儿游戏和学习的“玩具”和“工具”,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生活化的情景为幼儿感受数量关系搭建形象思维的平台。

如在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创设“娃娃家”炒小菜的情景,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碗勺,让幼儿通过游戏为爸爸妈妈、小朋友分碗勺、分菜等,知道大人用“大碗大勺”且菜量多,小孩用“小碗小勺”且菜量少,进行一一对应训练,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玩得开心,又自然而然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从教师预设的情景化活动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活动

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如在区域活动“包糖果”中,我们发现个别孩子包完糖果,先点数包了几个,又把不同的颜色的糖果分开,再把糖果排图形。包糖果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能否成为其他孩子的关注点?因此我们提出了开个“糖果加工厂”,孩子们包了许多糖果后自发开始卖糖果,教师抓住时机又提出问题:“平时爸爸妈妈在哪儿买糖果?”引出了新活动——参观佳源超市,孩子们知道超市除了卖糖果,还卖许多东西,因此再引发了超市游戏。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许多开超市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分类摆在货架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定价格、编条形码、装袋、付钱等问题。整个游戏是在幼儿自主选择、共同解决问题中逐渐展开的。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增进幼儿数学感和数学意识的形成,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

3.从教师的直接指导到由问题情景引发的.幼儿自主学习

在情景化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引导幼儿在真实的事件中针对问题自主学习。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小区》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编排门牌号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教师就带孩子参观了小区的楼房,让孩子在看门牌、编门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了排序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变得非常强。

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数学教育生活化探究的途径之一,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师善于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幼儿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篇2: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

新《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陶先生在多年以前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现在的教育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幼儿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才是有价值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正是陶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新《纲要》让我充分理解,随时关注幼儿的生活,到幼儿的生活中去寻找教育内容,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即生活中的教育点,不断地进行钻研与探索,挖掘教育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何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在于让幼儿记住多少数学概念、掌握多少数学规律,而重在通过生活和游戏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学前儿童处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萌发及发展的时期,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应是一种启蒙性的教育。因此,在设定数学教育目标时应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使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一、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生活化。1.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教师在制定数学教育目标时,要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全面性发展为最终目标。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发展的水平以及发展的可能性,在数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数学教育目标的确立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包括情感、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并且活动目标是可以预设的、评价的、明确的。

例如,在小班数学教育活动中,理解“1和许多”概念,教师将活动目标设定为“感知1和 许多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关系、学习按照卡片取相应的物品”来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显然,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只注重了幼儿的知识技能,结合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此目标的预设为:正确感知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理解数字1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培养幼儿通过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要求教师通过能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数学知识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消化在生活实际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小班数学活动,在让幼儿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些基本的图形,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既熟悉又深奥,熟悉——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图形组合,丰富多彩、变化无穷;深奥——因为这是几何学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来的太抽象。那么在引导幼儿认识图形时,教师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实物展示、亲子制作等形式感知图形,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如:周围哪里有这些形状?孩子会积极探索生活中,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以及自己看到的建筑物等,都成为幼儿观察的对象。正如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数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教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现实世界,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以及周围环境的真实情景中,亲历探究和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幼儿在幼儿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幼儿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能让他们感到数学的有用,这样就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愿望,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获得真实的认识和体验,逐步形成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践证明,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幼儿越喜欢,因为生动、自然。

1.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每个幼儿的受家庭教育、自身思维的影响,幼儿对数学的敏感程度还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求教师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幼儿能理解的、感兴趣的并且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成幼儿喜欢的、容易接受的、并有一定的价值的活动,让每个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呢?

A、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创设生活化情景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将各年龄段幼儿数学发展的要求与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学情景,寓数学教育于幼儿的活动之中。

如小班在开展“水果乐”的主题活动时,通过“分水果”的活动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针对小班年龄阶段发展幼儿数数能力、认识数字和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等要求,在开展“亲亲一家人”的主题活动时,通过“我的家人”、“我家的门牌号”、“我家的电话号码”等一系列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家里人的鞋子号码、身高、体重是多少,为家人选择物品,认识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运用数物对应、点数对应、声音与数字对应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并理解数字的意义。又如,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的号码“110”、“119”、“120”,感知数字不同的意义。

总之,在通过创设主题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数学活动,能使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主动地体验、尝试,并积累感性经验。

B、通过区角活动的游戏开展,提供材料展开数学活动。

新课程强调幼儿园环境重在创设。区角活动的游戏情景应配合主题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可展开探索的操作材料,且材料的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和阶段性,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摆弄和操作,充分地感知和体验。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娃娃家”时,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材料,创设 “娃娃家”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杯子等整理物品等活动,引导幼儿感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

2.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在幼儿的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无处不在。如幼儿的桌椅、茶杯、手帕、被子、玩具的等,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等;室外环境:大型玩具、树木、活动场地、固定设施等从高矮、大小、排列的规律进行探索;有如:幼儿在用餐时,可引导幼儿观察对应现象:每人有一把汤勺、两个碗,吃点心时,可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引导幼儿发现小朋友和餐具、食物是一一对应的,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数学教育形式生活化。

数学教育是一种多元化手段展示的平台,数学教育形式应不限于各种形式,应随机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很多教师在实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干涩、无味的讲解,只能把答案强加给幼儿,从而让幼儿产生数学无趣的心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1.渗透到幼儿一日生之中。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涉及到数学知识,并且经常性、反复性出现,对幼儿数学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幼儿动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随机进行教育,生成园本课程。

例如:幼儿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再如,进餐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碗、勺子 的形状,从而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在游戏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不仅会让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会使幼儿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内化能力增强,能较好的巩固幼儿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比如:在建构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房子”,引导幼儿观察,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并且有几个;三角形的积木可以做屋顶,长方形的可以做柱子等,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数学的乐趣。

篇3: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案例评析

【案例一】为了帮助大班幼儿学习5的组成, 我把活动室布置成超市, 超市里的商品全部是5元钱一件。然后发给每个幼儿4张面值分别是1元~4元不等的纸币, 幼儿只有将纸币组合成5元钱才能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最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买了什么商品, 分别用了哪几张纸币。

【评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因此, 我通过模拟生活中的超市购物活动, 来达到帮助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目标。由于其激发了幼儿购买自己喜欢物品的动机, 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案例二】在幼儿洗完手坐回各自座位上后, 我说:“我们一起来数数第四组坐了几个小朋友, 好不好?”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出5个小朋友。接着, 我和幼儿一起从筷笼中点数并取出6双筷子, 说:“我把这6双筷子分给第四组的五个小朋友, 是多了一双, 还是少了一双?”幼儿齐答:“多了一双。”“然后, 我请各组都推选出一名发筷子的幼儿, 说:“请每组负责发筷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拿一个盘子放在你们组的桌子上, 然后数数你们组有几个小朋友, 再从筷笼里取几双筷子放到盘子里。”接下来, 我让幼儿检验筷子发放得是否正确……

【评析】在真实生活情景中开展数学教育活动, 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点数小朋友、筷子等活动中, 幼儿相应的数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班级号、家里的电话号、自己的身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 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这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 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这天下午, 食堂为孩子们准备的水果是橙子, 每个橙子都被切成了四瓣。我给每个孩子分半个橙子, 当分到清羽时, 他边举手边喊:“我不想吃半球形, 我想吃球形!”我一听, 乐了, 即兴提问:“为什么想吃球形?”他说:球形的大。我接着问:“一个球形的橙子从中间切开是几个半球形?”他答:“两个。”为加深幼儿的理解, 我举起一个完整的橙子, 边讲边示例:“一个完整的橙子像个小球, 老师从中间将它分成两半, 每半个橙子就像一个半球形……”孩子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橙子, 一边品味着我所讲给他们的数学知识。

【评析】在吃橙子时潜移默化幼儿对“球形、半球形”等认知, 比预设专门的数学活动更能加深幼儿的印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时时想着如何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就一定能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从而爱上数学。

【案例四】在数学活动《找一找》中, 我先请小朋友找一找自己和同伴身上有什么地方是球形的。一冉小朋友找得十分认真, 我对他说:“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他说:“球球的纽扣, 还有嘉嘉的眼镜是球的。”“你的发现真棒!”我和小朋友一起拍手鼓励她。在接下来的活动中, 一冉小朋友一直表现很好。

篇4: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索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兴趣

1.捕捉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信息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数学教育完全蕴涵在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我们看到,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环境里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素材。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树木的高矮、粗细……这些都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数学教育因素,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教育的目标合理地分配到各环节中。及时对幼儿进行相关数学知识的渗透,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幼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孩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

2.引导和鼓励幼儿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将所学数学概念、数字、符号等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直接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并对数学产生兴趣。

(1)利用原始的现成的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树叶、石子、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喜获数学经验。

(2)利用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具学具: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有趣;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去发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

1.教师在设置的日常生活情景中组织幼儿学习数学,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学习内容,引导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在各种智力、体育、音乐、语言和民间游戏中,都蕴含着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因素。探索多样化的数学游戏,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编一些相应的数学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地入门。

例如:游戏 ——“小小統计员”。先让幼儿用各种几何图形自由拼搭物体,并将其粘贴在统计表左边的空白处,然后再从数、量、色、形等角度统计、拼贴物体所用的几何图形片。引导幼儿按开头统计所用图形片的数量,并在统计表中填写;也可增加难度,在统计表左方涂上红、黄、蓝等颜色,然后统计出相应的图形片数量,如红色三角形有几个,黄色圆形有几个,蓝色长方形有几个等,并用较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统计结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启发引导—方法指导—鼓励帮助等顺利开展游戏的各种环节上,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生活区角角色扮演活动,回归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探索过程后,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必然。例如,在大班排序活动中,以情景引入:小朋友,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一个招聘启事:说白雪公主要过生日了,小矮人想给她个惊喜,他们想帮白雪公主把房间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主要是铺地、贴墙、装饰门帘,但他们太忙,时间来不及,想找人帮忙,你们愿意吗?在铺地砖时,我们提供蓝、白两种颜色的正方形卡纸若干,让幼儿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序。这样,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了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到规律的存在和美感。

又如:幼儿在学习3、4、5、6的组成经验后,我们将7、8、9、10的组成,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探索分合的实践,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教师适时给予帮助和点拨。还可以利用午餐时分发碗筷、饼干等过程,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生活问题。

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在购买“车票”的活动中,巩固数的组、分成,练习应用数的加减。

在幼儿数学教育教学一日生活活动中,数学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李晓梅.浅谈儿童数学教育[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9)

篇5: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探讨论文

幼儿教育一向被认可为心智启蒙的黄金教育阶段,近年来,幼儿教育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所收获的教育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数学正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感知乐趣,培养兴趣,因此,离不开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而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抛开形式,实实在在融入于课堂,便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和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以幼儿的心理需求为核心,设身处地地为幼儿们“量身打造”知识吸收方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习感知

幼儿对生活的依赖度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已形成的有限自我意识,以及对世界、事物的认识,通通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所看所感。因此,生活元素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也是融入最多的内容,但并不是任意的生活化应用都有收效,要想让幼儿对数学学习集中关注力,调动感知力,还需要将生活元素系统组合,合理规划,并充分契合所学的内容,能够一击即中地开启幼儿的感知意识。为此,生活情境创设是幼儿数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引导手段,情境不仅仅是简单的列举,而是由多个生活元素组成的`连贯印象,它是动态的、立体的,这对幼儿来说,能够起到将复杂的数学概念化繁为简的作用,和幼儿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形成印象重叠,让幼儿因熟悉而愿意更多地了解,因具象而能够更深入地感知。在实施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工具,或者引导幼儿进行情境表演等,都能丰富幼儿的数学感知。例如在学习十以内的加法时,教师用图片展示了春节时小朋友给爷爷奶奶拜年的情境。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爷爷给了两个苹果,奶奶给了三个雪梨,小朋友一共得到几个水果?顺着这样的情境思路,幼儿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场景,理解起来也格外顺畅,学习效果自然倍增。

二、挖掘生活材料,提升学习趣味

对数学教学来说,生活就像是丰富奇妙、应有尽有的材料宝库,生活中的数学材料相比固定、单一的文本材料,更富活力,更充满灵感。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多挖掘生活材料,启发幼儿主动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了解数学,而不是被动地对数学死记硬背。数学生活材料是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可视、可感的事物,它们可以是任何物体,只要与数学相关,就可以被挖掘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来。生活材料可以作为教师的展示教具,也可以作为幼儿的操作工具,让学习过程尽可能地避免抽象化、复杂化,带来生活中的亲切感、自然感,让幼儿学习投入度更高。此外,生活材料随处可取,操作方便,能够为幼儿带来丰富多变的趣味认识。生活材料也不局限于课堂,即使回到家庭、外出游玩,幼儿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挖掘,巩固数学学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多利用幼儿们所熟悉的生活物品,也可以用生活材料进行组合制作教具。例如在学习从10到0数字倒序时,教师用手机里的秒表计时功能作为教具展示,让幼儿们亲自观察数字的倒序变化,并且让他们回到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手机再次巩固体会。生活材料让幼儿们数学学习的空间更加开放、有趣。

三、注重生活实践,优化学习体验

篇6:教育笔记: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育笔记: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生活的源泉,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以传授知识、概念为主,目标比较单一,因此老师和幼儿都觉得比较枯燥。为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能从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有趣;学习用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依据《纲要》的精神,教学时为幼儿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唤起幼儿思考的欲望,让幼儿置身于逼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对此我们对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数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

数学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会涉及到数、量、形空间及逻辑关系诸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想办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贴近幼儿的生活,注重幼儿数学思维的形成,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唤起幼儿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深奥的数学道理通俗化,生活化,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亲切感。如在“一一对应”的教学中,我创设了“招待客人”的情景,让幼儿自然而然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给客人摆放茶具、碗、点心等。将一一对应这一教学内容重现到“招待客人”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

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的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活情景之中。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如:幼儿掌握了测量的要求后,在种植大蒜这个活动中,让幼儿自己用尺、笔记录大蒜的生长情况。又如在秋天“丰收的果园”这个活动中和幼儿一起认识水果、自己动手摘水果、进行水果分类、自己洗水果、进行剥水果皮比赛。在这样的活动中融入了数数、统计等内容,既为解决了幼儿主题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又激发了幼儿认识水果和爱吃水果的情感和行为。再如:大班幼儿掌握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后,在区角游戏中开设了“物美超市”,让幼儿给超市里的物品分类标价,组织幼儿到物美超市购物等活动。教师则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并自然的引导幼儿用数数、分类、统计等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元素

幼儿的数学教育可以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运动、游戏和生活进行整合,这是数学教师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如:让幼儿在运动中比较高矮、宽窄、远近、快慢,区分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学习测量、比较等。在班中设立一日一轮的值日组长,在吃点心、水果时将分配的主动权交给值日幼儿,并通过轮流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幼儿主动获得计数、等分等数学经验;午餐时让幼儿比较碗、勺的数量,或者让值日组长来分发碗、勺等餐具,能帮助每一位幼儿理解领会物与物以及数与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上下楼梯时,引导幼儿边走楼梯边数级数,可以让他们练习顺数或倒数等。

篇7: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的确,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生活。作者尝试将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相融合,实现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生活教育数学活动幼儿数学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数学领域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幼儿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数学教学资源及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探索的数学问题,而且只有在生活中引发的数学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应引导幼儿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已有的知识实施数学教育,从而实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享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一、结合主题,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可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元素,引导幼儿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外,我们主要还是通过集体数学教学的活动方式开展进行,比如结合主题活动的实施,我们可以将数学活动的内容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在主题活动中挖掘、生成和生活有关的数学教育内容,帮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结合小班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我们开展了“宝宝送物品”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通过让幼儿尝试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选择与它相适应的人进行匹配,进一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物品与各个人物的关联性。另外,结合这个主题,我们开展了“宝宝真能干”的数学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物体之间的联系,比如椅子和桌子、被子和枕头、电视机和遥控器、照片和相框等,引导幼儿学习将相应的物体进行一一对应匹配,初步获得对应匹配的经验。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利用社会资源,将活动形式生活化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先生认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那么也是教育的场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实施数学教育,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比如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出去增长见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知识及问题。

例如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字,数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为了更好地开展中班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活动前我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字,这些数字都有什么样的用途,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由于有了前期的经验收集,这个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除了闹钟、日历、电话机、计算机、鞋子、衣服等这些家中常见物品上的数字,还发现了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上面的数字,超市里、商场里也有很多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们也基本上都了解了这些数字的不同的用途,感知、体验并理解了数字的意义,感受到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三、“教学做合一”,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方法论,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要在做上教,做上学。”这就强调了“做”的重要性。在幼儿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讲、幼儿看。既然要“做”,那就必须用到材料,如果材料匮乏,就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念的,所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是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的前提。生活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我们要充分挖掘幼儿身边的各种材料,尽可能地发挥这些材料的价值,将它们运用到幼儿的数学操作中,让孩子发挥它们在数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班创设了一个快乐数学区,在这个区域里,我不仅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还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多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毛线、绳子、瓶盖、饮料瓶、回形针、纽扣、珠子、豆豆等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材料,孩子们都十分熟悉,可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比如在进行过“按颜色标记分类”这个活动后,我们就引导孩子们在这个区域中对各色瓶盖、纽扣、珠子按照颜色标记进行颜色的分类;如在进行“找规律”这个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利用各种颜色的珠子按照一定的规律串成手链;又如在进行“测量”这个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利用毛线、绳子、回形针等不同的材料测量物体,从而了解了不同的物品需要不同的测量工具。另外,还能利用各种废旧的饮料罐、纸盒来进行叠高、辨别大小、比高低等活动;运用各种种子、豆类来给小动物喂食,进行等量的匹配,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等等。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传统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从而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将在陶行知先生这个理论的引领下,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将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数学教育相融合。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使数学教育不再单

篇8: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数学,生活化

科学的学习过程是我们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来进行科学探究,我们要在幼儿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幼儿主动对数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还对他们日后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数学学习环境

(一)开展数学主题活动

在进行生活化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给幼儿进行生活环境的创设,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各个年龄段特点,来对数学教学进行发展,可以开展相关的主体活动来进行教学。在进行环境创设的时候,要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把数学教学放到幼儿活动当中。比如我们在进行小班教学“苹果和橘子”为主题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分平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我们对中、大班的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对数学进行观察,这样可以对数学的意义进行真正的理解,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我爱我家”的主体活动,通过“我的家人”“我家门牌号”等相关的数字知识来进行学习,幼儿通过这个为切入点来进行讨论。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以让幼儿数一数家里面有多少人,家人穿的鞋的号码。通过数、物对应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对数学进行理解[1]。

(二)区角游戏的情景设置

我们可以根据提供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在新的课程环境创设的时候,要配合主题活动来进行创设,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给幼儿提供可以进行探索的操作材料,这样幼儿在进行材料操作的时候,可以通过不断的摆弄和操作来激发兴趣,这样能够在对材料进行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幼儿数学的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在进行小班活动“娃娃家”的时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来给孩子分发一些纸、笔还有勺子等物品,这样幼儿就会对数学中的比较和分类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老师在进行物品提供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之后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对于要求要不断的进行提高。区角游戏的发展要和创设的环境进行相互适应,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加强对幼儿能力进行提高,幼儿在这种潜移默化影响当中不断的进行能力的增强,这样就能让他们的对数学的敏感度不断的加深[2]。

二、通过生活常识来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体验

数学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和体验,这样能够引导学生把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我们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巧妙的抓住和数学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观察平时我们在分发玩具的时候有哪些标志性标识。还有就是老师可以不断的引导学生来对玩具材料和座椅以及门窗的形状来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给幼儿进行简单的讲解,让他们了解这些物品设计成这一形状的原因,这样幼儿就会知道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是要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学科。

三、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教育元素

数学可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数学知识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一直在我们生活当中,数学不是一门不可以进行理解的高深学问,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体会这一点,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的进行数学情景创设,通过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幼儿能够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让幼儿可以对简单问题进行解答,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带幼儿看电影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运用单双数的知识来找座位;还有就是在进行公园活动的时候,让幼儿自己来观察周边的环境,回来可以提问在公园中有几个柱子,有几个石头凳子;我们可以利用外面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对球拍和跳绳进行记数。让幼儿养成观察生活中的数字的好习惯,进而从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家庭生活中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互动作用,要在这个过程中让老师和家长不断的进行配合。我们要培养幼儿用自己的习惯来进行分类,把自己的衣服、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合理的摆放,这样老师就可以让家长认识到,幼儿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学校和老师,还有很大程度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进行幼儿教学生活哈时,不仅仅可以在学校进行,更应该在家庭中进行,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因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要和数学有联系,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家庭作业,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我们可以让孩子和家长的配合做一些亲子活动,比如开展数豆子的活动,通过家长和孩子的通力配合,让孩子数数能力得到提高,也增进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其实,家长平时很少和幼儿进行沟通,因为他们总是感觉教育依靠幼儿园就好,所以,家庭教育这块极为缺失,其实孩子还是要和父母进行交流的,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来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

结语

数学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不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对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小打好基础,让幼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王翠英.浅谈幼儿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科技信息,2011(23):3-5.

篇9: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益处;实施策略

G613.4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智力也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对于幼儿来说,数学的学习往往具有很大的难度,很多学习面对数学的学习更是存在没有兴趣甚至是厌学的现象,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幼儿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都不是很理想。倘若这些问题不能够被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幼儿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会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提升,部分教师开始结合生活实际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而促进幼儿对于数学的学习,由此可见,探讨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二、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的生硬的教学模式,这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方式是足够新颖的,进而可以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的吸引,同时由于联系的都是幼儿生活中一些熟知的事件,因此可以很好的实现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而实现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升。例如,针对于书写数学数字时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很多孩子常常出现姿势不规范或者是不标准的现象,为了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教师便可以去给一些坐姿比较标准的孩子进行拍照,然后将这些照片展示在教师的照片展示墙上,这样一来,既可以提升幼儿的自信心,起到一种很好地鼓励作用,又可以激发别的幼儿的好胜心,从而实现坐姿以及握笔姿势的规范。

(二)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

幼儿园阶段,除了练习数字的书写以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习数数字,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实现数字的教学,这样会使得数学课堂变得十分单调、枯燥,进而让幼儿对于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如今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开始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实现数字的教学。例如,教师会寻找一些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事物来让孩子进行计数。如教师会在大屏幕上播放一些糖果或者是水果和各种小动物的图片,然后让孩子们进行计数,并且数完以后,教师还会让孩子们对于数字进行对比,比较大小,例如,4、5、6中谁最大,誰最小,结合图片以及刚才的计数经验,孩子们能够很自然的回答上来。由此可见,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三、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法以及措施

为了实现生活化教育的开展以及实施,教师开始从多个方向入手,分别从信息技术的结合、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设置以及游戏教学法的使用等各个方向开展,实现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进而促进幼儿数学教育,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

(一)结合信息技术,实现生活化教学

如今,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已经被逐渐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针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将这种技术引申到课堂教学中来,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实现幼儿数学生活化教育。例如,针对于数字的计数,教师便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中的图片资源,在大屏幕上播放一系列的与水果、动物或者是糖果等相关的图片,让孩子们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进行学习,一方面来说,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来说,借助于这些图片也可以实现孩子学习兴趣的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除了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辅助,实现教学内容的教授以外,还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教授,并且还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以及调节。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设置如下教学活动:小明妈妈给了小明6个苹果,小红妈妈给了小红5个苹果,试问小明的苹果多还是小红的苹果多;或者是中秋节,小江吃了两块月饼,小张吃了一块月饼,试问小江吃的月饼多,还是小张吃的月饼多,借助于这样的一种结合实际的方式进行生活化教学,也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教授,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游戏法

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比游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方式了,因此,可以采用游戏与生活化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于重量进行对比时,由于重量这个概念过于抽象化,因此很多孩子无法理解,这时教师便可以采用跷跷板游戏实现生活化教学,具体方法是两个幼儿分坐两端,下沉一端的幼儿较重,上翘一端的幼儿较轻,水平的话两个幼儿轻重同样,这样幼儿便可以很好地理解轻和重的概念,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讲解,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可谓一举多得。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跳绳、踢毽子等方式帮助幼儿学习数字的计数,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具体要求,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新的、适合于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方法以及对策进行教学改革,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积极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具体的教学活动的建设,进而实现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提升幼儿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翠英. 浅谈幼儿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 科技信息,2011,23:311-312.

[2]俞建军. 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 浙江教育科学,2012,03:43-44.

[3]林翠萍. 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新课程学习(下),2012,08:42-43.

篇10:幼儿园生活中的教育心得体会

今天中午,幼儿起床、穿衣、盥洗后便分拨在盥洗间吃起了午点――西瓜。在盥洗间摆了三个塑料盆,幼儿很自觉地拿起一块西瓜找地方蹲下准备吃西瓜,每个塑料盆周围蹲着五、六个小朋友,他们吃着又甜又沙的西瓜。我一边用鼻子吸着西瓜所散发的淡淡的清香味,一边欣赏着孩子们贪婪地吃西瓜。不一会儿,西瓜全被小朋友们吃光了。于是,我把西瓜皮全倒进一个塑料盆中,然后拿起苕帚把地上小朋友不小心掉的瓜子打扫干净。我正准备拿墩布把地再擦一遍时,竟发现地上还有两个遗落的瓜子。我弯下腰,想要把地上掉的两个瓜子拾起来。由于地面比较湿,瓜子“吱溜”一下从我的手指间又滑落到地上。这时,我听到一个男孩“扑哧”一笑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侯明序,他正双眼注视着我。刚才发生的事情他全看到了,准是觉得很好玩,便忍不住地笑出了声。我心想:你这个小淘气,原来在旁边看笑话呢!后来又转而一想:何不让他也来试一试,于是就对他说:“来,侯明序,帮帮忙,你把瓜子捡起来好吗?”这时后,侯明序边答应边蹲下用小手拣瓜子。先开始他用一只手捏瓜子,也像我一样,瓜子不住地从手中滑走,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他又用双手,一只手堵住瓜子,另一只手去捉瓜子,结果瓜子还是像泥鳅一样跑掉了。他对我说:“老师,我也捡不起来。”我说:“为什麽瓜子捡不起来?”他说:“瓜子太滑了,地上有水。”我说:“那你想办法把它赶到比较干的地方试试。”听了我的劝告,侯明序便照着去做了。这一次,他轻而易举地把两个瓜子全拣起来了。经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亲身实践,侯明序得出了结论:有水的地方滑,瓜子不好捡;没水的地方不滑,瓜子就好捡了。我称赞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得很有道理,你真棒!”听到了我的夸奖,他骄傲地笑了。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我记忆特别深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它考验了教师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重视问题、去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善于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把最平常、最普通的突发事件顺水推舟转化为教育资源,抓住各种时机,鼓励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在主动探索中寻找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及时、恰当的引导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探索与快乐,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启发幼儿进行有意义的探索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知识往往就在玩中获得的,正所谓寓教于生活之中、游戏之中、玩乐之中。它体现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耐心教育指导,处处都有教育的契机,每一次教育的机会,我都不会错过!

篇11: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寿光市实验幼儿园的张爱君老师对我们进行了幼儿园数学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分享,张爱君老师已经从事幼教24年的时间了,总感觉幼儿园的数学教学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我相信大家对数学教学有模凌两可的感觉,今天从张爱君老师讲述中让我学到很多数学教育的知识。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学数学不光是为了计算和应用,更不是为了无休止的做题;学数学,是在学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应是数学课程的中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只有树立“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现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如:多翻阅报刊杂志、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到兄弟园参观学习、多利用网络信息和外地相互交流科研成果等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静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

三、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要相似于幼儿生活,相似于幼儿心理发展,相似于动物性,相似于幼儿的好模仿、好户外活动、好奇、好合群、好成功、好称赞、好动、好游戏。

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行为的真正目的,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了解幼儿表面看似错误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保持他们永久的乐于探究身边数学现象的欲望。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因此,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五、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

六、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如:小班学数字“4”。我讲了《4的故事》:小白兔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兔妈妈拿起一张写有“4”的卡片,说:“教你认‘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说:“妈妈,我会认4了。”兔妈妈说:“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张桌子。桌子问:“小白兔,到哪儿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白兔钻到桌下数起来:“1、2、3、4,你有4条腿,对,你是4的朋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谁还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条腿,都是4的朋友。这样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篇12: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心得体会

孟连县幼儿园 刘静 内容摘要: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我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孩子的天性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从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提高了幼儿数学认知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在数学教学生活化、游戏化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1、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在游戏中积累经验;

3、把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游戏化

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较强,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幼儿数学教学是以其真、善、美的特定形式存在的。对幼儿来说,学数学算是他们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身需要。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类:一是幼儿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现实的大环境;二是为达到一定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专门学习数学的环境。现在大量研究表明, 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幼儿数学教学的目标明确指出:“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都强调了生活环境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既要善于在生活环境中捕捉数学信息引起幼儿的注意,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幼儿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主张“快乐数学”,“轻松数学”,在活动中努力探讨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生活活动,建构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的模式,促进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该合理地综合运用生活环境、教学环境和游戏环境的创设, 为幼儿学习数学服务。

一、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游戏的研究总是从三个方面入手:游戏的定义、游戏的属性和游戏的功能。目前,教育学、心理学界对幼儿游戏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在“剩余精力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找出了幼儿游戏的真正原因,即幼儿身心的飞速发展和幼儿的心理特点,需要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与幼儿本身实际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从而认定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主要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对生长过程的一种适应,幼儿的所有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发生完成的。

幼儿的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游戏是适应幼儿的内部需要而产生的,使得幼儿乐于参与游戏并且易于在游戏中受到教育。幼儿的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进行的是假想的成人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虽然课堂中的游戏常带有一定的强制目的性,但并不需要儿童在游戏中明确这个目的,所以幼儿的兴趣仍在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正因为游戏的这些特点和属性,使得游戏不仅成为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发展。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从游戏中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

二、在游戏中积累经验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5”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抢椅子游戏、扑克牌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

因此,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轻松、自主地掌握了数学知识,从而喜欢数学、探究数学、学习数学。学习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例如,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管理班级出勤的机会,让幼儿统计早上8点以前到园的小朋友是多少,8点~9点到园的是多少,9点以后到园的是多少;自己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是多少,爸爸妈妈送来的是多少,爷爷奶奶送来的是多少;坐自行车来的小朋友是多少,坐汽车来的是多少;今天迟到的小朋友是多少,没有到的小朋友是多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9点以前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共多少,由大人送来的小朋友共多少,今天班里一共来了多少小朋友,等等。孩子过集体生日时,我们可以启发幼儿思考蛋糕应怎么切才能每人一份,怎样才能等分,使幼儿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把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1.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要求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学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学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和模拟场所中展开。这里的生活既包括现实世界的生活,又包括虚拟生活,而游戏则属于虚拟生活之列。我们之所以提出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它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2.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要求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最基本要求是: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例如,在玩游戏“开商店”时,“顾客”与“营业员”进行买卖游戏,老师也可以假扮顾客参与其中。例如,顾客要买5块口香糖、4把牙刷、6条毛巾„„,在这个简单有趣的游戏过程中,既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又锻炼了幼儿给物品分类的能力。

3、在游戏中学数学

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以下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适宜开展各类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生活活动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和面包的时候,幼儿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环节中,小朋友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组织幼儿到结构游戏室活动时,教师神秘地说:“许多图形宝宝怎么跑到玩具城里来了?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玩具城里都有哪些图形宝宝?”在寻找的过程中,小朋友不仅增强了点数的能力,还了解到玩具城原来是用许多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不同的图形组合变化而成的。这种在日常生活随机性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字的形式,能使在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

4、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体育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游戏化,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数学。

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在游戏中增加了让幼儿边练习拍球边数数:“拍了一下、二下、三下„„”

实践证明,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游戏化不仅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幼儿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使他们学而不厌。

参考资料:

上一篇:燕京啤酒公司实习报告下一篇:读后感:半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