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重难点确立

2024-05-03

体育课教学重难点确立(精选6篇)

篇1:体育课教学重难点确立

如何确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无疑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如何备教学重难点?它包括如何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何破解教学重难点,而建构出新的教学框架?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 4~5页《四则运算》一课的备课历程,来谈谈备教学重难点的步骤与思路。

一、剖析教材,研究知识点,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如果把教材看作一头原生态的牛,那么剖析教材如同庖丁解牛。只有经历解剖的过程,才能准确地把握牛的内在机理,内在建构,掌握骨头之间、骨头和肉的连接点与镶嵌处。同理,只有剖析教材,研究知识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而剖析教材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剖解教材,罗列、梳理知识点,二是解析知识点的各自特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教学重难点。

1.剖解教材,罗列、梳理知识。透过教材的表面现象,脱去教材的漂亮外衣,从情境、例题、习题等方面抽取出数学的本质,解剖出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它将经历从零碎、无序地罗列,到根据一定的标准,深入各知识点的内部表征,有序地对知识进行梳理、分类的过程。《四则运算》一课,从知识编排纵向体系来看,蕴含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两大块并列性知识,从知识范畴横向体系来看,蕴含了“算”、“用”两方面知识。

2.解析知识间的内在关系,确定教学重难点。在解析知识外部、内部的各种关系时,要以一种整体、开放、联系的视角,着眼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与学生的认知线索,立足于知识的发展脉络,理清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要把握所学知识在外部,即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小学乃至中学阶段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现学内容的学生认知基础与后续的知识发展,并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修改、调换和删减。要从哲学的角度,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厘析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如逻辑关系,根据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系,从经纬立体层面对知识进行分析;如主次关系,明确哪些是主要知识,哪些是次要知识,还要深入剖析主要知识内部各个层次表征的主次关系。再根据知识的新旧关系、主次关系、逻辑等关系分析,从学科课程论角度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从学科学习论角度,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从学科教学论的角度,确定教学关键点,即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

基于《四则运算》一课知识间的各种关系,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用解题思路阐释算式的计算次序,理解、归纳并掌握同级混合运算顺序,形成计算技能。教学难点用解题思路解释算式的计算顺序,其中更侧重于乘除混合运算的破解。教学的关键点是让学生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渗透思想、建构框架,有效破解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重难点确定之后,要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不变量思想、组合思想等小学阶段可以向学生渗透的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是数学的本质、灵魂所在。使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究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有意识的提炼和归纳。反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不断推进学生认知体系向更高层次建构,将有效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过程体验等方面的同步发展。

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教学的着力点所在,要根据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建构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框架,在立体层面形成知识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相互咬合,相互牵制,知识间的无缝链接与整合,突显每一个知识点在此课中的地位与作用,发挥它对建构教学重难点的力量。从而通过教学框架的建构,在力学上将破解重难点的总力分解到各根支柱,各个知识点,实现从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发挥知识揉合的力量,从而有力的推进知识的数学化进程,有效地破解教学重难点。

如《四则运算》一课,我建构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框架:第一层次:呈现问题、自主列式。同时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自主解题,并把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提前。这样直面揭示学生的原有认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破解教学重难点,将形成以算式 987÷3×6的运算顺序探究为基点,形成以点带面的迁移建构方式。第二层次:数形结合,以用释算。分步呈现线段图,有意识从解题思路中抽象出线段图这一直观表示形式,从而使学生更清晰地阐述出解题思路,顺向归纳出算式的计算顺序,达到“以用释算”的目的。第三层次:链接生活、归纳总结。进一步用解题思路印证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然后通过分类,使学生把握这两类算式的特征,同时运用研究结论中渗透四则运算的级别,揭示出计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这一数学规定的缘由是同级运算,进而建构符号化模型。

其实,备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就是“分”与“合”的过程。“分”是对教材的分解,破解出若干个知识点,“合”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和形成线索,建构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框架。备教学重难点的过程是预设学生经历数学符号抽象、变换的过程,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进而建构出数学模型。教学重难点如同一节课的教学主轴,它的确立与破解,对一节课的教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那么与其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素材、教学细节处理、挖掘与完善,拓展性练习的设计等等都将如影随形,水到渠成。

篇2:体育课教学重难点确立

《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文采粲然,可谓字字珠玑,语语醉人。它打破成规,独辟蹊径,不落窠臼,隽妙秀逸。写景的句子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议论的句子精辟深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基于此我把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此外《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加之我所教的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相对薄弱,而《兰亭集序》涉及王羲之心路历程的的三四自然段,学生很难理解,据此我将理解本文内容,背诵本文作为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兰亭集序》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此外,在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这不仅仅是王羲之个人的思想展现,更是古代文人对功业、命运的深沉思索,涉及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社会习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兰亭集序》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精神的最佳蓝本。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篇3:体育课教学重难点确立

一、关于教学重点

(一) 什么是重点?

从知识结构和体系来说, 教学重点, 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 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用著名特级教师叶季明先生的话说, 数学教学重点是“数学知识发展中的飞跃, 人们认识中的转折”。

从学生学习来说,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如意义、法则、性质、计算方法还包括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可见,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本身所包含的, 是内容体系中所固有的, 不因学生的变化而变化。

(二)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⒈课程目标

凡课程目标中明确需要“理解”“掌握”“运用”“体验”“探索”的内容, 都是重点;在前期阶段只需“了解”, 而后期需要达到“理解”等目标的内容也是重点。

⒉教材内容

如果说课程目标是确定重点的根本, 那么深入钻研教材, 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则是确立教学重点的基础。一般地说, 在教材的内容结构中, 处于内容链的前提知识点是后续知识学习的重点;处于内容网络中网线的交汇点都是重点。

例如:计数单位是认数教学的重点。

为什么?

一是课程目标中有明确的要求, 即“理解数 (整数、分数、小数) 的意义”。数的意义是什么?数的意义主要是指某个数是由哪些数字和计数单位组成。

(三) 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

⒈攒聚突出法

围绕教学的重点, 采用不同的形式展开教学或训练。好像攒自行车辐条一样, 每一根钢线都与中轴绷得紧紧的。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 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 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 做到既有中心, 又有向心力, 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⒉完善补充法

围绕教学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以求课堂教学内容具体、深入、明确, 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 则予以适当精简, 概而述之。

⒊媒体突出法

好的板书能突出重点。一般说来, 写在黑板上的都是重要的。但如果写得芜杂、混乱, 缺少必要的关联, 学生就不得要领。板书要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通过现代教学媒体, 增加视觉效果, 也是突出重点的好方法。

⒋强化训练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练习, 也可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二、关于教学难点

(一) 什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 或较抽象, 或较复杂, 或较深奥。

(二)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

难点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⒈教材编排

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抽象的、宏观的内容难度就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距离小的, 难度就小些。形式有单一的, 也有复杂的, 后者难度大些。语言有艰深晦涩的, 也有明白易懂的, 前者难度大些。

⒉学生实际

学生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是难点形成的决定因素。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 解决问题就容易一些;相反的就难一些。难点的存在跟一个人的禀赋也有关系。反应敏捷的, 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就难一些。所以确定难点有个前提, 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 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 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就学生基础来说, 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 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 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 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 分数的认识。不仅要有看的 (观察) , 还要有动手做的 (实践操作) 。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 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 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 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例如,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 应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 起了干扰作用, 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 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 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 反而成为难点。例如, 现实生活中下垂的印象对学习“垂直”概念的影响。又如, 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公式, 由于元素完全相同, 只是排列有别, 学生容易混淆。

(三) 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

突破教学难点, 方法很多, 或化抽象为具体, 或化复杂为简单, 或变生疏为熟悉, 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

⑴直观感知法。运用直观手段, 加强学生的感知, 化抽象为具体。如图解分析法、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辅助法。

⑵情境创设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适宜情境, 引导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 由特殊到一般。

⑶迁移转换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应该是熟练的, 他所掌握的前期知识是牢固的。因此, 我们强调每一年段的老师都要把自己视为“把关教师”, 让学生“走稳每一步”。

⑷对照比较法。对于易混淆的内容, 运用对比方法区分各自的特点, 如表格比较法。

⑸分解整合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 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 划难为易, 由易到难, 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

⑹构建体系法。因为教学难点是动态的, 这就意味着学生如果对上一节课的难点没有理解, 那么下一节课这个难点还会进一步阻碍他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把课与课的知识构建起来, 形成知识体系, 从而使学生从知会点出发, 逐步深入地理解知识, 达到层层突破教学难点。

⑺合作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讨。

⑻强化训练法。通过精心设计、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练习, 如连线选择、填表对比、疑点判断、主观性题等, 也可以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有时二者是统一的。

重点的突出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而难点的突破也有利于重点的深化理解。所以以上所说的策略又可以交叉使用或综合使用。如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 就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实际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还有许多, 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四、教师培训内容实例

内容版块: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难点: (1) 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 选择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 原因分析

重点:比例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 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提供了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 由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引出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非常重要, 它是后面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坚实的第一步。比例的基本性质不但可以用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更重要的是它是解比例的依据;学会了解比例, 学生就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也将为后面要学习的正比例、反比例和比例尺打下基础。

难点: (1) 学生对“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个问题, 往往只能看到它们的表面现象, 很难看到概念的本质特征。比和比例的联系:有了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就能组成比例, 先有比再有比例;比和比例的区别: (1) 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 而比例是由四个数组成的; (2) 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 而比例是一个等式。

(2) 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有些学生不能灵活使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学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乘法算式倒推改写成多个比例时出现遗漏, 不能做到有序思考。

(三) 教学策略

⒈由实际问题引入, 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比例的概念的理解十分重要, 这个学习内容是比较抽象的, 所以从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寻找生活中许多典型的例子, 比如实物与模型、建筑与设计图等等学生熟悉的素材。就可以选用教材提供的含有国旗的四个情境图, 国旗是孩子们很熟悉的生活素材, 但孩子们可能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学校升旗台的国旗、教室墙壁上的国旗和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桌前的国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 由此引出比例意义的教学。

⒉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当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之后, 为了深入理解概念, 可向学生提出如下研究性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与交流, 然后再全班交流、完善。关于这个问题, 一些学生个人的认识非常地狭隘, 不过他们一定能够在全班学生自由地交流与讨论下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比和比例的联系:有了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就能组成比例, 先有比再有比例;比和比例的区别: (1) 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 而比例是由四个数组成的; (2) 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运算关系, 而比例是一个等式。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知识与思维一定会在交流与碰撞中生长。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 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1个比例:2.4:1.6=60:40, 要求学生分别把比例的两内项相乘和两外项相乘, 有了初步的发现:2.4×40=96、1.6×60=96, 再举几个比例算一算, 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在教学解比例时,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设x, 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 方程是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可自行解答。

⒊在练习中灵活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看似简单易学, 其实它们的内涵丰富, 知识灵活多变。为了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 有必要给学生做一些基本练习和拓展练习, 在练习中学生才能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更加深刻地理解, 做到活学活用。针对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可设计以下练习:

⒈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⒊在 () 里填上合适的数。

篇4:高中生物教学中难点的确立和突破

关键词:教学难点;课堂效率;难点突破

在教学活动中能否突出重点和化解难点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通常进行教学设计时,需预设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然而很多教师却直接从教辅书上获取。因此,把握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并灵活应用各种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教学难点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是指那些太过抽象、复杂,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是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

难点形成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种:(1)知识远离学生生活,使之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2)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3)知识包含多个知识点,过于集中。

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一旦被学生理解,就不复存在。如高一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对羟基、羧基等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但是对于高二学生,该内容将不再是难点。其次,同一知识与方法对某些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却不是。

二、准确把握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难点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把握准难点,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确定适合本班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否则将形成一个很大的教学难点。其次,要把握好难点,还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及理解水平,发掘理论性较强、推理过程较为复杂的知识。

三、突破教学难点

确定好难点,选择有效突破方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的标志。教学难点的突破应当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有些难点的形成原因是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真核生物有丝分裂过程。要化解这些难点必须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如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水果甜,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一句话只要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难点、有效突破难点,就能实现知识的高效迁移,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四中学)

篇5:小学语文如何确立重难点

依据教材来确定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教学的内容来确定教学重难点,以语文阅读为例:注重内容就是指要读懂所学课文的内容并且理解其中心思想。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要理解内容,这也是课改新大纲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强调以理解阅读内容为核心。因为只有做到正确的领悟了阅读内容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甚至提升自己的语文功底。只有像学习语文阅读的态度来对待语文教学才能满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课程标准来说就是要了解新课改的内容和目标设置吃透新课标,据此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只有明确了语文教学系列的知识框架和和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并且把新的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一起整合起来,才能更加科学明确地提取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结合教学实践确定重难点

总结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感觉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说,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

学生缺乏对语文知识的感性认识、缺乏开展抽象思维活动的动力,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的理解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软件模块时,缺乏基础的操作知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基本操作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且由于新知识认知的不清晰形成了学习的障碍,并且传统的旧知识在其中也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操作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操作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所以在新课改的标准设置下 要求教师要进行实际分析,了解学情,分析学情,根据学情来确定重难点。

因此要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

三、确定重难点要体现时效性

新的课改标准中对教材中的重难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确定不便的,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教学课程的进展来灵活的确定我们语文教育的重难点。我们要知道教材是死的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是灵活多变的,我们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完善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篇6:体育教学重难点总汇

运球(高低手运球)

1原地高运球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目视前方,运球时手臂自然弯曲,以 肘关节为轴,手按球的正上方,球的落点在体前侧前方,球的反弹高度在腰、胸之间。

动作要点:手按球的部位正确,手脚配合协调。

2原地低手运球

动作方法:两腿微屈,降低重心,上体前倾,用上体和腿保护球,同时,手短促的按拍球,球的反弹高度在膝关节以下,低手运球,拍球的部位在球的正上方。

重点:运球时要目视前方

难点:运球时用手腕发力,不是用手指,用力不能过死。(运球时手腕协调发力)

双手胸前传接球

作方法: 持球时,两手五指自然分开,拇指相对成八字形,用指根以上部位握球的侧后方,手心空出,两肘自然弯屈于体侧,将球置于胸前。肩、臂、腕肌肉放松,两眼注视传球目标,身体成基本姿势。传球时(后脚蹬地,身体重心前移,同时两臂前伸,手腕由下向上翻转,同时拇指用力下压,食、中指用力弹拨,将球传出

传球要点:持球正确,蹬地、伸臂、屈腕、拨指用力协调,双手用力均匀。接球要点:手型正确,触球时收臂缓冲动作柔和连贯。

重点:传球时的持球动作以及协调用力,接球时的手型以及触球后的缓冲动作。难点:如何把握传球手法并控制传球落点。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教学重点:蹬地、伸臂、屈腕、拨指 教学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膝关节微屈,五指自然分开,指根以上持球,肘关节朝前,屈肘翻腕置球于右肩前。投篮时,蹬地展体,右臂向前上方抬肘伸臂,压腕拨球。

动作要点:持球正确,上下肢协调用力,伸臂、抬肘、屈腕、拨指柔和有力。

二、足球

脚内侧踢球

重点:掌握脚内侧踢球动作的连贯与协调用力。难点:支撑脚位置的合理性与击球点的准确性。

动作要领:(以右脚踢球为例)直线助跑,左脚支撑在球的侧方15cm左右,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膝关节微曲;同时右脚顺势以髋关节为轴由后向前摆,屈膝外展,脚内侧正对出球方向,小腿急速前摆,脚尖稍翘起,用脚内侧部位击球的中后部。

三、排球

正面双手垫球

动作要领:

插--及时移动取位,降低重心,两臂前伸插至球下,使两前臂的垫击面对准来球,并初步取好手臂的角度。

夹--是指两手掌根紧靠,手臂夹紧,手腕下压,用平整而稳定的击球面去迎击球。提--由下肢蹬地,提肩、顶肘、压腕的动作去迎击来球,身体重心要随球前移,两臂在全身协调动作的配合下伴送球。移—移动到位,正面对准来球 蹬—手臂击球时,下肢伸腿蹬地 跟—重心随球向前

重点:准确地击球部位和用力。难点:控制球的方向。

排球侧面下手发球

动作要领:左肩对网站立,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右手持球于腹前。左手持球由小腹前将球垂直上抛在身体的正前方,离手高度约30CM,离身约一臂距离,同时右臂摆到右侧后方。利用右脚蹬地和向左转体的动作,带动右臂迅速向前挥动,在体前腹部高度用全手掌击球后下方。

重点:击球点,击球部位,挥臂直,手型。难点:正确把握击球力度以及上下肢的协调。

正面双手传球

动作要领: 1.身体正面对准来球,十指自然张开成半球状。2.蹬地伸臂,两手在额前上方处主动迎击来球。3.传球时上下肢要协调配合用力。重点:传球的手型、击球点 难点:球时全身协调用力

四、田径

快速跑

快速跑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 重点:发展快速跑能力

难点:途中跑时不耸肩,蹬地有力。

挺身式跳远(腾空落地)

动作要领:腾空步手臂姿势规范、自然;起跳腿蹬伸充分,摆动腿积极下压;放腿配合手臂,同时、挺胸展髋;落地前双臂快速前摆,收腹、屈膝、并脚(完整动作)

重点:助跑与起跳相结合。难点:空中挺身动作

跨越式跳高

动作要领:跨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腾空过杆、落地等紧密衔接的四 个部分组成。

助跑采用侧面直线助跑,左侧助跑者右腿为起跳腿,左腿为 摆动腿,右侧助跑则相反。助跑应逐渐加速,后两步为最快,最后一步不能拉大步,起跳时要注意起跳腿以后脚掌先着地,过渡到前脚掌,两臂向上积极摆动,同时快速支撑起跳,起跳时用起跳脚全脚掌着地,摆动腿稍屈膝积极向前上方摆起,当摆过横杆后,向杆下内转下压,两臂下垂。跨越式起跳角度是30--45度,起跳路线是直线,跨越式跳高的起跳点在横杆的外侧30厘米处。过杆时,躯干向横方向侧倒并向起跳腿方向扭转,两臂上举,同时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动作。过杆后,身体侧对横杆,用摆动腿先落地,接着起跳腿落地,稍有缓冲。

重点:助跑和起跳的协调配合。难点摆动腿过杆内转下压移髋。

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见教案)

五、体操

鱼跃前滚翻动作要点:

【动作要领】①由半蹲两臂后举开始,两臂前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跃起。②腾空时保持含胸、稍屈髋、两腿伸直的姿势(眼看前下方)。③接着两手撑垫,有控制地屈臂、低头,做团身前滚翻起立。

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者蹲立在学生手撑地的侧面,一手托腹,另一手托大腿,帮助缓冲,低头,前滚

一、鱼跃前滚翻

【动作要领】①由半蹲两臂后举开始,两臂前摆,同时两脚用力蹬地向前上方跃起。②腾空时保持含胸、稍屈髋、两腿伸直的姿势(眼看前下方)。③接着两手撑垫,有控制地屈臂、低头,做团身前滚翻起立。

【教学规格】有明显的腾空,滚翻圆滑。

【保护与帮助】①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手将撑垫处的侧面,一手托其肩部,一手托其大腿,帮助其缓冲落地和向前滚动。②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起跳点的侧面,当他起跳时,两手托其大腿顺势前送,帮助其腾空和向前滚翻。

【教学方法】①做远撑前滚翻。②模仿兔跳,练习跃起。③从高处往低处做前滚翻。④在帮助下做越过障碍物(如低跳箱)的鱼跃前滚翻。、重点:蹬跃动作

难点:跃与撑的结合

二、头手倒立

【动作要领】①由蹲撑开始,两手同肩宽,与头顶前部约成等边三角形撑垫,两肘内夹,提臀,两腿慢慢伸直。②当臀部垂直部位时,一腿上举,另一腿蹬地。③当身体立稳时,并腿伸髋成头手倒立姿势。

【教学规格】身体垂直,立得稳定。

【保护与帮助】①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侧前方,两手扶其腰部,当成头手倒立时,两手改扶小腿。②头手倒立不稳前倒时,低头做前滚翻以自我保护。

【教学方法】①靠墙做头手倒立。②蹲撑,一腿上举,另一腿蹲地,然后做并腿的头手倒立。③蹲撑,两脚蹬地,屈腿做头手倒立。④由分腿立撑开始做慢起头手倒立。

三、头手倒立前滚翻

【动作要领】头手倒立稳定后用,重心前移,直体前倒,并随之低头、含胸,接着颈、背着垫,快速收腿团身,上体前跟抱腿起立。【教学规格】滚翻圆滑,节奏好。

【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侧前方,手握其小腿并随之前移,当其低头含胸加速前滚时,立即放手,下蹲再帮助推其背部成蹲立。【教学方法】在帮助下体会早低头晚团身的感觉。

四、侧手翻

【动作要领】(以向左为例)①正向站立,由右腿站立,左腿前举,两臂上举,左腿落地屈膝,上体前倒,右腿快速后摆,左手撑地。②左脚用力蹬地,同时向左转体90°,右臂从头上向左摆并撑地,经分腿手倒立过程,向左翻转。③左、右手依次推地,当右脚落地时,左腿侧伸至分腿开立,右脚并左脚站立。【教学规格】手脚落地一条线,空中倒立垂直面。

【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背后,两臂交叉(左手在上),两手扶其腰部帮助侧翻。

【教学方法】①在帮助下做侧翻分腿手倒立和分腿手倒立侧翻成站立。②沿标志线做侧手翻。③连续侧手翻。

重点:蹬地摆腿,手脚依次着地侧身翻转动作。

难点:蹬地摆腿与手脚依次着地,使身体成侧翻转动作的配合。

五、俯平衡(燕式平衡)

【动作要领】由站立开始,一腿向前迈出一步,同时上体前倾,另一腿尽量后举,抬头、挺胸、挺髋,两臂侧举成俯平衡姿势。

【教学规格】后举腿的脚不低于头,站立稳定。

【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侧面,一手托其肩部,一手托其后举腿。【教学方法】①加强后压腿、后踢腿、后控腿的练习。②有人扶持或练习者手扶器械来做。

六、肩肘倒立

【动作要领】①由坐撑开始,上体后倒,收腹举腿,翻臀。②当脚尖至头上方时,两臂在体侧下压,两腿上伸。③至倒立部位时,髋关节充分挺开,臀部收紧,屈肘,手撑腰背部,停住。

【教学规格】伸髋及时,身体垂直、稳定。

【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体侧,当其伸腿时,两手握其小腿上提。必要时,可用膝盖顶其腰背部,使其充分展髋。

【教学方法】①坐撑厚道伸髋再回原位,体会伸腿、压臂及方向。②在帮助下做见肘倒立。教学重点:动作、手形、步形正确到位。教学难点:动作路线清晰,正确到位。

七、跪跳起

【动作要领】①从跪立开始,上体前倾,同时两臂后摆,臀部后坐。②两臂迅速向前上摆,摆至前举时立即制动,同时伸腰展髋,脚背与小腿用力下压。③身体向上腾起时,迅速提膝收腿成半蹲姿势。

【教学规格】动作协调,腾空高,落地稳。

【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体侧,当其两臂摆至前举时,迅速托其腋下(或提其上臀)帮助腾起。

【教学方法】①跪立,做摆臂与下压腿的配合练习。②在帮助下直接练习。

八、前滚翻

【动作要领】①由蹲撑开始,两腿蹬直,同时屈臂、低头、含胸,以头的后部、颈、背、腰、臀依次着垫前滚。②当滚至背腰时,两手迅速抱腿,上体前跟成蹲立。【教学规格】蹬地前滚时,有短暂的直腿过程。团身紧,滚动圆滑。【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者跪立于练习者的侧前方,当其头后部将要着垫时,一手托颈部。当滚翻至臀部着垫时,两手顺势推其背部前送成蹲立。

【教学方法】①团身做前后滚动。②在斜面上,由高处往低处做前滚翻。教学重点:蹬地、推手、团身紧。教学难点:滚动圆滑,动作协调。

九、后滚翻

【动作要领】①由蹲撑开始,身体稍前移,随即两手推垫,身体后倒,接着低头团身向后滚动(掌心向上)。②当滚至肩颈部位着垫时,臀部上翻,两手在肩上用力推掌,经头部翻转,两脚落下成蹲撑。

【教学规格】团身紧,推掌及时,翻滚圆滑,方向正。

【保护与帮助】①保护帮助者跪立于练习者的后侧方,当滚至肩颈部位时,一手托肩,一手推臀,助其翻转。②保护帮助者站在练习者的侧后方,两手扶其髋的两侧前部向上提拉,助其推手后翻。

【教学方法】①团身前后滚动,并体会屈臂夹肘,两手放在肩上(掌心向上)做向后撑垫动作。②在斜面上由高处向低处做后滚翻。

重点:团身、重心后倒、向前推手难点:团身紧、后倒快、推手有力、平衡

十、经单肩后滚翻成单腿跪撑,另腿后举

【动作要领】(以经右肩为例)①从直角坐开始,体前屈,上体后倒,收腹举腿,向后滚动。②头左侧屈,左手肩上撑垫,右臂侧举压垫,经右肩向后滚翻。③左腿后上举,右腿伸直以脚尖先着垫后屈膝成跪撑,头部翻转抬起,两臂向前撑直,上体抬起成单膝跪撑平衡。【教学规格】经单肩滚动,翻滚方向正,后举腿保持高举。

【保护与帮助】保护帮助者跪立于练习者左侧(后举腿一侧),一手托肩,另一手托后举腿或两手握其后举腿向后上提拉。

上一篇:小班科学活动记录下一篇:王桐寒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