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24-05-02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精选8篇)

篇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投资24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于200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亩,有病床80张,职工总数26人,其中中级15人,初级10人;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6人,房屋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22张,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全乡有各类私营诊所、药店30余家,从业人员

5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积极配合市医院开展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积极协调县中医院免费为全乡群众体检,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受检人数达1万余人。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竞争上岗19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平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由乡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室有室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制定下发了《***乡清理整治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对全乡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经营户3家。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0年卫生院门诊诊疗1.8万人次,住院人数4800人,病床使用率80%以上,医疗收入达480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0年全乡参合33632人,收取参合金58.3万元,参合率达95.18%,共发生医疗费用195.5万元,减免费用136万元;2011年全乡参合33985人,收取参合金101.9万元,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0年,医疗救助42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8.5万元,人均救助2027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连续10多年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

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乙类传染病54例,发病率149/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保健覆盖率90%,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100%,儿童系统管理率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有效处置交通、矿山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双创双建”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创建甲级卫生院已通过上级验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抓好食品户重点整治工作,积极实施村级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村食品安全。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

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乡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合作医疗报销一卡通工作任务。

(四)加快建设,逐步改善群众就医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项目资金,逐步完善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加强卫生院附属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卫生院就医环境,提高急诊急救整体水平。

篇2: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2012年8月14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XXX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XXX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镇、村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镇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XXX地处XXXX东南部沿海地区,地处龙高半岛的西南末端,距XX城区40公里,距平潭综合实验区35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80公里,北与高山镇接壤,东、西、南三面临海。全镇面积共40平方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南北长约8.1公里,下辖22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5万人。投资180万元新建的XX卫生院于2011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 7.8亩,有病床30张,编制37人,正式职工16人,临聘人员14人;村卫生所22个,乡村医生44人,房屋总面积

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0张,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100%;全乡2个个体诊所余家,从业人员

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2012年,我镇在XX市卫生局、农工党XX市委会、XX市政协医卫组、XX市玉融经济发展促进会XX联谊会、XX市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部门的支持下,共为800余人次的群众提供义诊和医疗咨询服务,并发放免费药品和健康宣传手册共1000余件。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所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250万元,新建村卫生所4个,即牛峰、西叶、和岐、官厅。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由镇文卫服务中心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所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所有所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对全镇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严厉查处违法经营户。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1年卫生院门诊诊疗

2350人次,住院人数734人,病床使用率30%以上,医疗收入达55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1年全镇参合人,收取参合金万元,参合率达96%,共发生医疗费用

万元,减免费用

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1年,医疗救助

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

万元,人均救助

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1年乙类传染病3例,发病率

3/5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

%、保健覆盖率

%,住院分娩率0%,新法接生率0%,儿童系统管理率

%,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XXX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镇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镇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

篇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当前农村卫生亟待落实的硬性任务有五项:在基层卫生机构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60%的基层卫生机构启动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2009年10月份起基层卫生机构要全面推行绩效考核;2009年底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和补助;5%的农村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全面推进这五项工作, 是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一次巨大的、前所未有的改革。

江西省吉安县对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取得了医院业务年收入增加、农民门诊和住院均次费用下降的良好效果;安徽省肥西县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得到群众的欢迎和医务人员的理解;福建省漳州市通过完善考核标准, 加大奖励力度, 激励乡镇卫生院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甘肃省靖远县通过在各乡镇成立卫生办公室, 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和新农合管理职能, 收到较好效果;河北省鹿泉市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 并对重点人群特别是慢性病人进行健康干预, 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篇4: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霞云岭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霞云岭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霞云岭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霞云岭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

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霞云岭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霞云岭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霞云岭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霞云岭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霞云岭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1.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在公益型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村富民的基本出路,然而由于农民、农村的弱势性,乡镇技术服务组织的发展尤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广体系建设初期,乡镇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特别是公益性技术推广机构,在农村技术推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依靠,建议各乡镇应继续强化他们的职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郊区乡镇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兼顾,乡镇党委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抓经济,已成为乡镇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新内涵。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两类,一类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政府所属推广机构;一类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民间服务组织。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人才是关键,目前从外界引进不现实,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乡、村党支部的人才资源优势,把相对素质较高的党员干部配置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兼职,充实专业合作组织人才队伍。通过支部帮扶协会发展的形式,使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与农民协会建设同步进行,支部通过扶持协会来抓经济建设,不失为一种“双赢模式。

3.农民技术推广员是基层农技推广的新生力量,是新阶段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考虑基层农民技术推广员队伍的培育。

目前,郊区一些乡村涌现出了“农村经济人”、“农业科技协理员”、“科技带头人”等不同称谓的农民技术推广员,这些人懂技术、善经营、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村里有影响力,是其他农民的典范。他们具有农民和“土专家”的双重身份,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宣传推广实用技术,帮助其他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此,各乡镇党委和政府应积极挖掘、培育这些新生力量,发挥他们作为技术“二传手”的作用,把市区专家教授的知识、技术经消化吸收后传播给广大农民。建议把农民技术推广队伍的发展和稳定纳入乡镇农村推广体系建设的范畴,作为重点来落实。

4.乡镇政府直接孵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条件成熟时应推向市场。

理论上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应按照市场规律独立运行。目前,由于乡镇基础条件、农民个人素质等因素所限,农村合作组织的成立及初期发展还主要需靠乡镇党委、政府的直接参与和扶持。当合作组织形成了自我积累与发展的机能时,政府直接干预应减少,让农民合作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来规范、引导其发展。

5.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构建乡镇科技服务体系。

现阶段,农技服务主体已逐步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业企业、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甚至种养大户都是农技服务的重要力量。各地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从霞云岭乡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创新科技服务体系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从服务模式上看,实行条状、块状相结合。正如霞云岭乡的经验所示,政府主导型的链条状模式自上而下的将技术送到每一位农民手里,农民主导型的模式在一个地区形成了块状的农技服务网络,这两种方式综合应用的农技服务体系可以更全面的覆盖整个地区。二是从运行机制上来看,保持公益、产业“双轨”运行。根据技术服务的内容和特点,建立公益、产业“双轨”运行的机制。一般公益性的技术服务组织多由政府主导,更偏向于对大宗粮食作物的支持,而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特点,引入市场机制的服务组织多服务于经济作物和附加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应该根据这种特性,培育不同性质的农技推广主体。

6.创造条件,按农业生产特色和技术需求细化技术服务。

在调研中发现,过去单纯的针对产中服务和粗放型的农业技术服务已经不适合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市场化生产,对于北京郊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建议实行特别针对农村社区生产的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包括产前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决策、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产中的生产管理和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产后的销售,以及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培训等多样化的服务。

其次,建议围绕每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色开展技术服务。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也大不相同,而且目前的情况是指导粮棉油作物的农技人员大量过剩,熟悉经济作物的农技人员十分紧缺,所以很有必要根据每个区域的生产特色进行农技人员的优化组合。

7.缩短农技推广周期,降低技术采用的风险是对现阶段农技推广服务的新要求。

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千变万化,因此为避免农技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的情况,需要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技术服务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一方面要保证农技推广人员及时了解需求状况并能迅速掌握新技术,另一方面要缩短技术推广周期,提高推广速度,避免因不能及时满足需求而贻误时机。

篇5: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县卫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院按照公益办院的宗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得到较快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下面,我将***中心卫生院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东南部,版土面积*平方公里,辖*个村和*社区,总人口*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年,占地面积*㎡,业务用房面积*8㎡,担负着全镇人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周边四个乡镇的部分医疗急救服务。现有职工91人,开设病床*张,年出院***人次,门诊**人次。打造了完备的现代化医疗信息系统、远程会诊平台,具备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诊治能力。全镇下辖*家村卫生室,在编村医50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础建设卓有成效

我院于*年新建了行管公卫综合楼,*年又耗资*对业务综合楼进行了重新规划布局与装修,住院部分科设置,达到“四化”标准,病人诊疗更加舒适方便。分对全镇*家村卫生室进行了优化建设,均达到了“五化”标准,卫生室服务环境大为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我院通过“外引内修”,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夯实发展内涵。一是加强人才引进,近三年共引进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9名,为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增添了强大动力。二是与上级医院签订人员培训协议,三年来选送31人到县级以上医院进修,214人参加市县级短期培训。每年邀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授课10余次,每月均请上级专家来院指导手术、会诊。三是强化院内培训。加强“三基三严”训练,每年组织院内培训30余场次,举办技能操作竞赛、业务技能考核不低于4场次,不断强化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

(三)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完善质控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对日常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全面贯彻落实18项医疗核心制度,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近几年无医疗事故和大的医患纠纷发生。二是强化急诊急救,护佑生命安全。加强院前急救和急诊工作的管理,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对急、危重病人畅通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120”年接诊病人**人,急危重转诊**人,未发生因急诊急救处置不力而引起的矛盾纠纷。三是加强特色专科建设。今年在“国医堂”的基础上,单独成立了中医康复理疗科病区,形成了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现代康复理疗相结合的特色诊疗科室;成立了烧伤治疗专科,填补了区域空白,社会反响良好。

(四)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治未病”意识,规范开展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开展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实施健康管理,打造健康小屋,开展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与危害,不断提高全人群的健康水平。二是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专人负责药品网上采购,基本药物使用率100%,运行已经走入正轨。三是严格执行医保政策,提高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近三年,全镇参保率均在99%以上,三年来共为群众报销医疗费用1427.2万元,惠及群众7.9万人次。四是是开展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改革试点,自2016年*月*日起实行按床日定额付费,通过控制药品、耗材、辅助检查费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最大限度控制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呈现出“三下降一提高”(例均费用下降、例均床日下降、患者例均自付费用下降,实际报销比例提高)的良好局面。

(五)医院文化引领发展

我院始终把建设自己的医院文化,打造“区域诊疗中心”作为“内功”来修炼。确定了院训、院徽,愿景,创办了院报,目前已发行48期,开通了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搭建了与辖区群众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常性举办演讲竞赛、文体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和事业成就感,凝集人心,积聚合力,增强了干部职工团结协作、争先创优意识,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六)健康扶贫精准有效

一是开展精准扶贫对象慢性病门诊免费医疗工作。对贫困对象身患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服药的逐人建立台帐,免费发放日常治疗药品,进村入户开展健康体检,为贫困对象提供了健康保障。二是全面落实我县健康扶贫“三提三免三兜底”措施,最大限度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切实解决贫困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三是开展结对帮扶助力脱贫。经常性深入挂点扶贫村,开展入户调查走访,帮助完成帮扶工作计划,为贫困居民提供医疗援助和健康保障,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业务发展不匹配,服务能力提升遭遇瓶颈。现有业务综合楼建于**年,使用已达30年,且多次维修改造,已成危房;上级编制床位数仅64张,实际开放床位146张,仍时常需要加床,病区负荷已达极限。

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同时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是基层医疗队伍人才不足。因基层医院和县直医疗机构待遇相差较大,县级绩效工资为基准线的1.6~1.8倍,乡镇卫生院才1.2倍,目前医院仍有临聘人员54人,编制无法解决,人员经费不足,高水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基本每月都有流动人员,致使医院服务能力萎缩。同进村医养老保障问题未解决,导致老村医退不出,新培养的村医安置不了,村级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三是医疗设施设备落后。特别是缺乏CT等大型诊疗设备,每年有大量患者因不能明确诊断赴上级医院诊治,加重患者就医负担,贻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篇6: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二ОО五年我区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精神,出台了《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意见》,制定了《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在全区各镇、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成了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覆盖我区城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框架。

一是调整落实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总体规划。通过与各街道(乡镇)充分沟通、征求居民意见、实地勘察等调研形式,综合考虑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勾画出了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蓝图,初步形成以滨湖区医院为中心辐射西片和以太湖新城中心医院为龙头辐射南片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2005年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其中城区4个、农村8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区域,由中心合理设置4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城区16个、农村27个。城区河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荣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蠡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以水秀医院、荣巷剧场、原西园街道卫生所为基础改建,蠡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原蠡园镇卫生院异地迁建;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由乡镇卫生院承担。撤消村卫生室39个,妥善安置乡村医生208名。二是认真按照省、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标准制订了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在房屋面积、人员结构、医疗器械、基本药品和抢救药品都

1作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提高了省、市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标准和可操作性,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设置、功能承担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了盲目性,增加了针对性。三是进一步加大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不规范的情况,全年完成了54名全科医生、15名中医实用技术医师、4名专(兼)职康复医生、15名社区护士的培训。至今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培训率达90%以上,进一步缩小了居民和农民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四是在加快搭建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框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统一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识、八项内部管理制度和21种社区卫生服务台帐,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要做到依法建设、又要做到规范服务内容;既要完成任务、又要保证质量。五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有效载体,扎实开展精神病防治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与市、区残联合作,为城区每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配备价值35000元的康复器材25种。六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奖励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健康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考核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无锡市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估验收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情况细分为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六个子项进行量化评分,采取中心、站一体化考核方式,根据最后得分拨付社区卫生服务专项建设奖励经费,并将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作为评估考核和拨付奖励资金的前提条件。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发挥了

各各街道、乡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无论是建设进度还是内涵质量,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都走在无锡市其它区(县)前列。

二、二ОО六年工作措施

二ОО六年,根据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加快发展全市社区卫生工作的要求,为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为完善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努力提高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根据我区实际,特制定《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包括:

1、坚持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程。通过去年一年的建设,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必须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指导下,坚持以政府主办为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在公平、择优原则下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吸引社会力量举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在乡镇、街道的支持下,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对照《滨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定点工作,落实业务用房、社区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加快建设步伐。2006年还需建立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城区9个,农村18个。二是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要认真对照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标准,在硬件设施、科室设置、人员配备、服务流程、制度建设、功能完善等

方面寻找差距与不足,并努力改正,全面达到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建设要求。

2、健全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各镇、街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整体功能。蠡湖街道应撤消蠡园镇卫生院,人员、职能统一进入蠡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调整水秀医院职能,实行统一管理;荣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蠡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强化医疗、康复职能;其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从原来医院功能向中心的功能转变,统一按照中心的功能开展各项服务。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强化“三个服务”:一是强化综合服务,中心一定要按照“六位一体”功能,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医疗和康复等卫生服务,特别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突出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实施综合预防和群体性干预,控制和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二是强化连续服务,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在区统一部署下,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构建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实行不间断的健康管理。三是强化主动服务,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主动深入社区,送医上门,努力位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全面推行责任医生制度。要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设置中医科,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开展至少四种中医药服务。

3、完善队伍建设,逐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新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缺乏。一是要落实现有政策,积极吸引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来工作,培养新生力量。二是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进行整合,有的从医院改建成中心的,人员比较富余,通过人事编制部门的统一调度,中心与中心之间可以进行人员重新整合,达到均衡和谐的目的。三是开展岗位培训,加强对现有人才培养,到2006年底,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岗位培训率达到100%,并持证上岗。四是配合市局开展全科医生培训,确保每个中心每万人常住人口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五是开展规范化培训,充分依托市级医院技术优势,每个中心每年至少选送一名医生到市级医院进行为期不少于6个月的业务进修,同时利用市卫生局的政策优势,积极吸引市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挂钩扶持工作。

4、加强制度管理,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是要认真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制度,严格遵守医政管理制度、人员的准入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和法律法规,规范医疗行为,依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二是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认真按照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规范,与上级医疗机构签定双向转诊协议,真正形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入社区”的社区卫生工作新局面。三是建立责任医生制度,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社区医生进行分工,做到每个社居委、每个村委均有一名责任医生,定期为责任地区居民提供服务,包括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开展慢病监测、协助开展传染病的访视和调查、定期为老人免费体检和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四是记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台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分工,有针对性地记录好工作台帐,不得漏项、缺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要按时准确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报表,使卫生行政部门能准确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情况,做好评比通报工作,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5、制订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

篇7: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竹溪县卫生局

农村卫生事业关系广大农民的幸福安康,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农村健康保障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近年我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定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作“枢纽”,村级卫生室为“网底”,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框架的“定远模式”,既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水平的全面提高,又切实方便了广大群众看病就医,对巩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看病就医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县委县政府和卫生部门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入,改造硬环境、优化软环境,全面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县农村卫生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健康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全县拥有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 个,其中县级 个,乡级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个,村级 个,个体诊所等其他医疗机构 个。全县现有卫生技术人员 人,其中执业医师 人,执业助理医师 人。有乡村医生 人。每千人口拥有医师数 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床位 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 张。初步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人看病,看得起病”的问题,二、全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实施,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6年1月1日启动以来,经过四年半的运行和不断完善,农民群众从新农合中得到了实惠。新农合筹资总额从2006年的 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 万元。农民参合率从2006年启动初的 %上升到2009年的 %,参合农民住院平均补偿比例从 %上升到 %。与此同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新农合最新版用药目录基础上增加用药品种,提高10%中医药报销比例;完善重症、慢性病患者补偿办法,在基金结余的情况下重点对重症病人进行二次补偿,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慢性病补偿;全面实施新农合卡式管理和门诊统筹,2010年参合农民将以户为单位,实行一户一卡的管理方式,实现门诊、住院等环节一卡到位。

(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增强。一是农村医疗基础设施设备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几年,我县争取中央投资县级医院建设项目 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 个,中央和省投资村卫生室项目 个,共争取到中央项目资金 余万元,其他专项资金 余万元,投资 余万元完成了县医院业务用房改造,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工作启动,投资 余万元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了 个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改造,覆盖面达 %,个村卫生室完成规范化建设,覆盖面达 %;改造后的村卫生站诊断室、治疗室、药房三室分开,配置了诊断床、出诊箱、药品柜、急救抢救箱等必备诊疗设备12种以上,工作制度上墙,彻底改变了标准化建设以前房屋狭窄、医疗设备简陋等问题,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发挥了公共卫生网底和前哨的作用,实现了辖区群众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医疗设备配套建设也有了新突破,2009年我县获得中央投资 万元医疗设备补助资金,台新型救护车和一批先进B超仪、300mA X光机、麻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落户乡镇卫生院;为提高新农合信息化程度,积极筹措资金近万元,为全县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一台电脑。二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结构得到优化。一方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名卫生专业人员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引进 名“三支一扶”医疗卫生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另一方面加大现有人员培训力度,2009年组织 名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参加了医护知识规范化培训,组织 名乡村医生进行了内儿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专业培训,选送 名乡镇卫生院技术骨干分别到上级医疗机构脱产进修学习。三是医疗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得到保证。

(三)公共卫生职能不断强化,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明显。我县15个乡镇、建立有防保组和公共卫生科,做到了房屋、人员、设施、技术和管理五配套,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农村妇幼保健工作顺利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县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的管理,建立农村妇女儿童信息台账,开展孕产妇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计划生育指导;2010年我县农村妇女“两癌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完成免疫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及时组织农村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免费接种疫苗扩大到10苗防13病,单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引导农村居民开展改水、改厕、治“五乱”,除“四害”。二是“两大”疾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成效显著。我县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通过两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VCT),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近两年,县卫生局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艾滋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报销药费 万元,春节发放慰问金4500元;结核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稳妥迅速,成效明显。几年来,我县出色地完成抗击“非典”、“劣质奶粉”患儿救治、抗击自然灾害、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

(四)、健全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加强“两网”建设,县级医院坚持药品招投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坚持由药配送中心集中统一配送。同时在全县15个镇(街道)、个行政村聘请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负责对农村用药质量及配送执行情况进行协查和信息反馈。在坚持抓好农村药品集中统一配送的基础上,我县还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次性医用耗材纳入集中统一配送,全县农村药品配送面和配送的药品达到了“双百”目标。

三、对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拓展农村医疗效能,完善我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管理,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参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医疗单位应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快县中医院整体迁建进度,让全县人民尽早享受到高质量、低费用的医疗服务。三要全面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完成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服务网络,与新农合管理系统无缝对接,通过互联网运行,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行为、服务效率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加强管理,规范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行。

(二)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力度。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核定人员编制基础上,将公共卫生人员工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实施绩效工资制。二要按国家规定的不低于辖区服务人口水平15元标准,落实农村公共卫生补助政策。三要对农村卫生工作经费按规定予以保证。

(三)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卫生技术人才是为农民提供健康保障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与农民的健康保障息息相关。要按专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要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在工资分配、职称晋升、学习进修等方面向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倾斜。二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高人员素质。大力加强在岗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整体水平。三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从待遇上稳定农村卫生技术骨干队伍。四要积极协调财政及卫生等部门,逐步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夯实村级卫生组织基础。

篇8: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1 材料与方法

1.1 SWOT分析

SWOT分析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全面把握企业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通过SWOT法分析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确定存在的机会和威胁,评估自身的内部条件,认清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用以完成使命、达到目标的战略,即进行战略选择,实施战略计划[1,2,3]。

1.2 资料的收集

1.2.1 系统文献评阅方法。

根据研究内容,制订检索的策略,收集全面的、最新的关于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的相关证据。采用系统的文献综合评阅方法,对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评价,从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和适用性等多个角度综合地评价现有文献证据的强度,进一步综合文献提供的证据信息,加以选择和应用。

1.2.2 现有材料的利用。

主要是浙江省内有关的资料汇编和调研报告等材料。

2 结 果

2.1 优势(S)

2.1.1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三级服务网络运行良好。

浙江省农村地区已经建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配合和参与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等。初步形成了以农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龙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县、乡(镇)和村三级服务网络。

2.1.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涵不断扩大,总体技术水平较高。

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卫生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较高,2001年,率先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改革,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为75.97岁,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婴儿死亡率为10.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87个千分点。全省以县为单位,五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健康水平已经接近韩国等发达国家的中上水平。

2.1.3 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功能增强。

1999年,浙江省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任务,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农村社区卫生工作。在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换,将乡镇卫生院改造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2.1.4 创新管理模式,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理念正在形成。

浙江省在淳安等试点县积极探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创新和改革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模式。通过推行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切实编制好公共卫生服务预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公共卫生服务券”等成功经验;通过联村医生、驻村医生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医生制”,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适应当地地域特点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逐步提高。

2.2 劣势(W)

2.2.1 农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的功能仍需完善和加强。

浙江省于上世纪70年代初,建立了基本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三级卫生网固有特征逐渐消失,网络的运作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乡、村两级卫生组织表现得较为突出。由于“以药养医,以医养防”现象的存在,乡镇卫生院在卫生人力和财力的配置上,倾向于医疗科室而忽视防保科室,医疗支出和防保支出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剪刀差”,不能有效开展预防、监测、发现、报告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工作。

2.2.2 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效率不高。

浙江虽为经济发达的省份,但各地区和县市间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资源的匮乏,使得基层的医疗机构为了求生存,不得不步入重治疗轻预防、医疗与预防相割裂的怪圈。此外,农村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闲置与效率低下并存[4]。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50%以上,这种补偿极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两周患病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城市为38.2%,农村为42.0%。城市的自来水饮用率为98.8%,而农村只有62.9%。

2.2.3 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仍然不够。

李兰娟等在《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浙江省的公共卫生投入与经济大省不相适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低于全国人均12.66元水平。按照全国平均水平测算,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缺口4.4亿元,经费不足是造成农村防保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随意性,农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关系松散[5]。

2.2.4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目前浙江省一是专业人员数量不够,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人员;二是专业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专业技术能力普遍较差。2003年,全省有6418名乡镇防保人员,只占服务人口的1.37/万,与《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规定的2万还有很大距离,且在这些防保人员中,18.54%的人没有专业学历,具有中专及卫生相关学历的只占66.41%。

2.3 发展机遇(O)

2.3.1 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浙江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通过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等六大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这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构建提供了最佳契机。

2.3.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环境。

当前,浙江省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位居全国前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这势必会刺激农村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2004年,浙江省医疗卫生单位的固定资产已达517亿元,其中,专业仪器设备达127亿。千人医生数为1.81人,千人医院床位数达到2.08张,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卫生事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

2.3.3 雄厚的卫生人才培养环境。

当前,浙江省已经有高等医学院校13所,医学专业培养门类齐全,博士点12个,硕士点59个。专科及以上学历招生人数达到了13000余人,并建立规范化的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教育培训、MPH(公共卫生管理硕士)等成人教育体系,为医学科研和高端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十五”期间,浙江省全科医学人才和乡村医生的教育培养得到加强,累积招收培训全科医学18000人,乡村医生11000人。这提供了巨大的卫生服务人力资源,为充实农村卫生人力、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契机。

2.4 威胁(T)

2.4.1 疾病防控工作任务依然严峻。

2005年,位居浙江省农村地区居民死因顺位前三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合计占死亡总数的60%以上。同年,全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为185788人,发病率为393.74/10万,死亡398人,死亡率为0.84/10万,病死率为0.21%。其中,位居发病数前五位的传染病为肺结核、乙肝、痢疾、麻疹和肝炎(未分型),表明一些传统传染病,如肺结核等有着卷土重来的趋势。与此同时,一些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禽流感等正在给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成新的威胁。

2.4.2 流动人口将给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全省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达到1100多万,而且仍以较快速度递增。流动人口使得生殖保健、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疾病控制等难度明显加大。在创建“卫生强省”中应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已成为浙江省卫生防疫工作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点,是浙江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着力关注的对象。

2.4.3 人口老龄化是新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所必需关注的问题。

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6.11%,15~64岁成年人口占72.3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1.49%,分别比2000年下降1.95、0.63和上升2.5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也是公共卫生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一大问题。

3 讨论与建议

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浙江省作为沿海的发达省份,农村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尤其在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以来,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也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与农村居民的健康保健需求相比仍不相适应,并与新农村建设和“卫生强省”规划存在距离。在新时期、新形式下,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发展也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当中[6,7]。

在明确了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后,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应按照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以“农民健康工程”为载体,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创新农村公共卫生筹资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筹资模式;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指导,建立科学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资金使用机制,同时确定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开启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新途径;此外,应进一步理顺公共卫生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公共卫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参考文献

[1]陆宇,薛彩霞.SWOT分析法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67.

[2]张沁园.SWOT分析法在战略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2:62~63.

[3]张艳丽,冀春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SWOT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6;4:31~33.

[4]沈清,王妮妮,钟要红.加强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5;7:40.

[5]李兰娟,刘钟明,冯仇美,等.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投入调查报告[J].卫生经济研究,2003;4:6~11.

[6]冯显威,陈曼莉.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方向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5,26;8:11~13.

上一篇:工商局开展八一慰问活动总结下一篇:残疾人政策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