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5-14

××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县商务局

(2011年7月19日)

为全面掌握××县商贸服务业现实状况和行业信息,认真分析××县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形势和宏观环境,为全县商贸服务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我局对全县商贸服务行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商业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县经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商贸流通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农畜产品、农资产品购销、企业生产原料采购及产品输出、各商业网点货物购进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及地方名吃等服务行业发展较快,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业态的流通网络已基本形成。2009年,全县家电下乡销量14824台,销售金额2869.84万元,2010年,全县家电下乡销量34938台,销售金额8023.46万元。

二、具体调查情况

1、市场

行业概况:我县现有××批发大市场等1个特种产品批发市场,占地面积53000平方米。有××农贸市场、××市

场、××市场、××市场、××市场等5个农贸市场,主营肉食、蔬菜、水果及日用百货等,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商位数650个。6个市场合计从业人员1200多人,年交易额约6000多万元。各类市场为发展全区经济发展和搞活农村消费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存在问题:各类批发市场数量较少,大部分市场设施陈旧,急需改造。

2、餐饮业

行业概况:全县规模较大、特色突出的地方餐饮名店有××餐馆等10家,总经营场所面积7900平方米,从业人员85人,年营业收入为600万元。另有“乡村旅游”门店、休闲农庄120多家,从业人员1500多人。

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餐饮业总体规模偏小,档次较低,年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餐饮单位没有1家。特色休闲农庄数量虽然近年来有一定发展,但特色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仍然较少。

3、旅店业

行业概况:全县50个床位以上的旅店业经营单位有2××大酒店和××大酒店2家。其中××大酒店经营场所面积5400平方米,从业人员70人,年营业收入180万元。××大酒店经营场所面积6000平方米,从业人员80人。

存在问题:××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范围流动人口极少,因此制约了旅店业的发展。

4、照相业

行业概况:全县从事照相经营的单位有宾佳乐照相馆等5家,经营场所面积540平方米,从业人员11人,年营业收入18万元。

存在问题:大部分照相馆、影楼仅能进行一般性拍照、摄影业务,技术含量较高的艺术制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5、美容美发

行业概况:全县有××发廊、广州名剪等22家美容美发经营单位,其中经营场所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有3家,共有从业人员75人,年营业收入60万元。

存在问题:大部分美容美发经营单位缺乏高档美容、美发设备,经营场所装修、设计简单、缺乏风格。

6、洗染行业

行业概况:全县有洁丰干洗店等10家洗染行业经营单位,从业人员14人,年洗染织物数量16800件,年营业收入17万元。

存在问题:大多为小作坊式,场地偏小,设施简陋。

篇2:××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商贸服务业,作为连结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先导性产业,是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的助推器,是决定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的商贸服务业从市情和行业的实际出发,在兴建专业市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商品的同时,不断深化商贸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商贸业向现代化迈进,努力繁荣城乡市场。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得商贸服务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我市经济的影响也日渐凸显,正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一个新的闪光点和经济增长点。

我市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和购买力,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商贸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其未来的发展也日益关注。苏宁电器永城店作为我市第一家全国特大型电器连锁企业,再次把我市的商业地位和城市商业级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市的商贸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标志着我市的商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市周边县(市)商贸业的激烈竞争之下,我市也应努力提升服务品质,积极构建消费规模和发展的新格局,这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

我市商贸服务业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市的商贸服务业经过3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商贸活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市的软、硬实力不断增强,一大批有实力、有能力的外地客商慕名前来,在我市投资兴业。全市商品销售网络日益扩大,商业网点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以大型批发零售网点为骨干、中小网点星罗棋布,辐射省内外的多成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业态的商业网点体系。

2009年,我市实现了生产总值262.9亿元,增长9.3%,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6.7亿元,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0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5051元,增长15.7%;城镇化率36.1%,增加2%。

在我市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据去年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全市现有各类专业市场30余个。2009,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62.3亿元,增长20.4%;2009年销售家电下乡产品42400台(部),销售总额7500万元,农民得到补贴资金940万元,销售和补贴居全省前列;2009年新建农家店99家,累计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624家,占全市行政村的84%,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做到了全覆盖。当前,我市初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镇乡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市场网络,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规范农村生产和生活资料市场秩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具体发展模式是:以东城综合区、西城商贸区、沱南工业区同步建设、共同发展的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通过产业的向心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环境的优化,功能完善的现代化东城区初具规模,集批零、饮食业、旅游等服务为主的西城商贸区已经形成。如,东城区的百花街、精品街、步行街、永煤先帅百货超市、神火购物中心、聚客隆超市、苏果超市以及西城区的淮海路、牌坊街、天顺商贸城、百汇商贸城、温州商贸城等大型、连锁型、聚集型的商贸消费场所已成为我市市民购物的主要去处,同时,也对附近地区形成了辐射带动的商业圈格局。其中,东城区的步行街、精品街等构成了目前东城区的中心商业圈之一——广场商业圈;永煤先帅百货超市、神火购物中心、聚客隆超市、苏果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主要位于我市人口稠密区或主干道附近,占据市内黄金位置,是目前我市主要的商业据点;淮海路、牌坊街、天顺商贸城及其周边无疑是西城区的核心商业圈之一,不但西城区的市民喜欢到此购物,许多东城区的市民也专程到此消费。

我市目前的东、西城区“双核”发展的商业模式(即作为传统商业中心的西城商贸区模式以及作为现代商业中心的东城综合区商业模式)正逐步得到完善,并形成国有、私营、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具备了以市级商贸中心为主体,社区商业中心为骨干,居民区零售点星罗棋布,并配之以商业步行街、批零市场的多业态、多渠道、多层次、多地域的复合商业网点体系。当前,商贸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承接城市发展步伐、推进小城镇建设、解决劳动就业、壮大财政实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

我市商贸服务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从商业规模和总量等方面看,我市的商贸服务业和城市建设整体框架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商业企业规模小,缺乏专业市场

我市的商贸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城区内现有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等多种商贸场所,虽然数量多,但市场结构、功能不完善,呈现出消费品市场多,生产资料市场少的问题。

我市商贸服务业在结构上缺乏成规模、层次较高的大型商业区,在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和辐射能力上稍显不足。其构成多数是以小规模的店面为主,中等规模及以上的商店在数量上较为欠缺。特别是大型购物中心方面,在营业面积、配套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和周边一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说,上规模的龙头企业不多,大量商业设施设置在多层住宅的底层,店面多数是以家庭夫妻店、独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存在,阻碍了商业环境品质的提升,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整体效益。因此,也使得我市的商贸服务业对周边县(市)消费吸引能力偏小,制约了我市商贸业发展的整体格局。

二、商品档次偏低,竞争力弱

据了解,我市很多市民都喜欢到郑州、商丘、亳州、徐州等周边城市购物,其原因就在于我市商店的品种种类不多,选择余地小,在外地可以买到在永城买不到的东西。而与此同时,我市的商贸服务业的购物主体绝大多数是本地消费者,并没有吸引到大量的外地消费者。

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虽然我市的中、高档消费品也为数不少,但仍然难以满足消费能力较强的部分中高收入水平消费群。到外地购物这种情况的产生,不仅使我市的商贸服务业流失了相当一部分的本地消费者,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市现有的商场、超市等购物场当一部分的本地消费者,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市现有的商场、超市等购物场所对外辐射面窄,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商业配套设施欠缺,综合性功能不足

随着我市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商贸服务业的新建项目也随之增多,但个别项目相关配套辅助设施不足,制约了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均衡发展。在我市努力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的大背景下,我市的商贸服务业不应仅局限于商品流通这一基本领域,还应围绕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等多个方面、多种消费模式于一体,积极培育新业态商贸项目,拉大产业链条。以我市东城区精品街、步行街等商业街为例,它具有结构、方式新颖,管理规范等特点,这种以商业街形式出现的商业中心也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纵观市内多条商业街,都仅仅是以购物流通为主,在旅游特色、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功能较为欠缺。

发展潜力巨大

2010年我市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占年目标72亿元的21.5%;家电下乡销售35108台,占年目标20000台的145%,已补贴资金667万元;向上争取资金75.6万元,占年目标30万元的252%;出口贸易26万美元,占年进出口目标4666万美元的0.6%;合同利用外资1976万美元,占年目标1350万美元的146%;境外劳务输出190人次,占年目标307人次的61%。

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为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尽的增长动力。在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市积极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保障供应,以兴商活市、加快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现代流通业和特色服务业为重点,认真实施“惠民三大工程”,诚信兴商,构建和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随着我市商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全市上下也充分认识到商贸业对于我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我市商业网点规划调研阶段工作于今年3月17日全面结束。我市商业网点规划是在我市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做出的,对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搞活商品流通市场,减少无序过度竞争,加强对商业活动领域的宏观调控,以及促进我市商业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商贸物流业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利润源泉”,而商贸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因此,2008年12月份,由市工商联、市工商局牵头,我市成立了物流行业商会,制订了商会章程和自律公约,这对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商贸专业批发市场、仓储设施,加快发展专业市场体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市初步规划了盛华物流园区,目前已有十几家物流企业入驻,还计划规划沱南物流园区,这是集仓储、物流、车辆、信息于一体的大型物流园区。此外,在文化路中段拟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科学细致规划,整合产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我市的物流业将获得快速发展,也必将为我市商贸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在我市商贸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第三产业之间既可以互相促进,又可以共同发展。其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市旅游景点建设的不断完善,来我市旅游的游客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08年,我市旅游景区门票收入较2004年翻了五番,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2009年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达130万人次,门票收入1500余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0%、35%。

未来发展建议

一、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商贸流通业

我们可以通过现有大型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为依托,构建空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商贸服务业体系。加快城区市级商贸中心建设,进一步细化和区分城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格局。在重点镇建设商业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区域商贸中心,一般乡镇所在地建设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小型商贸中心。在建设中,可以以粮食批发、水果蔬菜、板材、农资、建材、农机、糖烟酒等为重点,加快专业市场建设。

二、细化、区分各级商业中心

加快发展以大型商场为主的市级商业中心,承担满足市场中高层次商业需求的功能。为充分利用资源,可以在加大改造原有商业实施的基础上,发展新兴的商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商业零售业为特色的市级商业中心。在区级商业中心方面,应强调其与市级商业中心的整体协调发展,形成服务分级、内容互补、各具特色的商业中心。在居住片区级商业中心方面,应遵循布局均衡、功能分工合理、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完善居住片区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并结合居民点均衡布置。其中,临近市、区级商业中心的居住片区,可以采取设施共享的原则,可以不单独安排片区级中心。

三、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品市场

篇3:××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这一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 创造性地解决了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老百姓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 为全省、甚至全国金融服务缺失地区建立有效金融服务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此项业务运行一年多,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这项业务的发展情况, 积极探索和建立更加完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人行宁蒗县支行深入基层进行了调查。

一、业务运行发展状况

(一) 以农村信用社为依托和主导, 在金融服务缺失的乡镇建立农村信用社约时定期服务点

这项工作从2010年2月开始在宁蒗县宁利乡试点, 通过近三个月的试点运行, 随后相继在宁蒗县的翠玉、拉伯、西川、金棉、西布河、跑马坪、新营盘、烂泥箐、蝉战河、永宁坪十一个乡镇开通运行。其做法是:在无金融机构的乡政府所在地建立一个固定的营业场所, 搭建好办理业务所需的网络平台, 租用电信的网络, 每月在固定的时间里, 由农村信用社派专车和专人到营业场所为所在乡镇的老百姓办理金融业务。这项业务所要解决的是:服务区所在乡镇按正常经营无法达到商业性金融的盈亏平衡点, 而采取的约时定期服务, 使商业性金融尽量减少运行成本的情况下, 为这一地区的广大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

从2010年2月至2011年9月末, 宁蒗农村信用社共为辖内11个服务网点服务343天;参加服务人数1372人次;办理存款业务2072笔, 金额1102万元;取款业务44176笔, 金额2937万元;转账业务86笔, 金额17万元;并且创新开展了贷款在流动服务期间受理后回固定网点进行审批发放业务, 各项业务合计46334笔。通过这种服务共为全县11个乡镇, 775个自然村将近16万农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金融服务, 服务对象涵盖了全县12个少数民族。平均每月营业天数19天, 流动网点从业人员为45人次, 运钞里程达512公里, 服务半径达369平方公里, 服务频度为4.75次/周。按每名客户平时到信用社固定网点办理每笔业务需车费、餐费等65元计算, 通过实施定时服务, 为金融服务缺失居民节省近600万元费用。

(二) 以乡镇特约商户为依托, 以创新功能的POS机为载体, 以现代化的支付结算系统为平台, 建立农村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的形式, 固定的、常态的基本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支付便民服务点的具体做法是:依托现代化的支付结算体系, 在无常驻金融机构的乡镇选取信誉好, 资金较为雄厚, 销售农用物资和日常生活物资、各种手续齐全、信誉好的商户作为特约商户。通过在特约商户内安装专用的POS终端机。广大老百姓持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就可以在特约商户的POS机上提取农村养老保险金、农村低保金、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金额在1000元以内的各种惠农补贴, 也可在特约的商店购买各种农用物资、日常和生活用品, 以及交纳电话费、电费、查询账户余额等多项功能。

农村信用社村镇简易流动服务点, 其服务是定时, 无法全部满足广大农民日常急需的金融服务, 广大乡镇没有固定的、常态的金融服务网点, 对广大老百姓生产生活还是具有较大的影响。对此人行昆明中心支行会同中国银联公司和相关的金融机构和部门创新结算手段, 创造性的运用POS机在宁蒗县试点建立惠农便民支付服务点, 解决不设立传统的金融机构解决农村基本的金融服务问题。这项工作从2010年6月11日开始试点运行, 到2011年3月正式向全县推广。到目前为止, 共在宁蒗县11个乡镇设立了24个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点, 基本上在无常设金融机构的乡镇平均设立两个以上惠农支付服务点。根据业务发展情况, 该项业务延伸到了宁蒗县四个乡镇的行政村一级。农村金融便民业务试点交易情况 (2010年6月10日~2011年09月30日) :通过这种方式共实现消费649笔, 金额78459.74元;取现36210笔, 1033781.86元;查询7986笔;缴费2103笔, 金额60832.06元;转账187笔, 金额154865.7元。累计办理业务47135笔业务, 如不设惠农支付服务点, 按每一笔取现需要平均需要65元计算, 共为这一地区的广大老百姓节约了2, 353, 610元, 并且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由于宁蒗县的试点成功, 2010年6月以后, 云南省向全省逐步推广, 截至目前已经在9个地州市的乡镇设立了375个惠农支付服务点, 累计交易笔数64446笔, 金额30, 993, 860.46。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通过建立约时定期的农村信用简易服务点和固定、常态化的金融惠农便民服务点相互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 创造性地解决了不设立常规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 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老百姓最基本的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使贫困地区对政策性金融刚性需求通过市场商业性金融的有效供给解决, 无疑是一个创举和突破。这样的创新形成“党的惠农政策入民心、百姓得实惠、金融业务得发展”多方共赢的局面。

为了能调查广大老百姓和地方政府部门对这两项业务的反映, 此次调查向所在11乡镇向广大群众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发出300份问卷调查顺利收回286份, 其中向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发放20份, 收回20份。通过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对两项业务的顺利开通能享受到就近取到现金, 为上学子女汇款等基本的金融服务感到非常的高兴;当地政府部门对两业务的顺利开通也表示出非常的欢迎;当地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对业务的开展表示高兴的同时, 积极关心和关注日常业务的运行情况, 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广大贫困地区老百姓不出乡镇就能享受到了最基本的金融服务

享受到了现代化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 不出乡镇就能办理取款、为子女上学汇款等最为基本的金融服务。

(二) 由于减少了接受金融服务的成本

党和政府的各种惠农补贴能通过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实实在在的补贴到农民的手中, 使党和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不打折扣。

(三) 极大地减少了县城内银行金融机构柜面的压力

县城内金融服务的质量明显提高, 居民办理业务的时间成本极大的降低。

(四) 通过银行卡的广泛使用

一方面使广大老百姓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支付结算工具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好处, 同时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 为银行卡在贫困地区的广泛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 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环境的不断改善

极大方便老百姓的同时, 也为进入这地区经商做生意的人们提供了方便, 一定程度上为实现贫困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尽快现实脱贫致富的目标打下良好的金融基础环境。

(六)

为金融企业拓展业务, 拓宽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两项惠农服务业务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宁蒗县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定时服务, 因服务乡镇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路途遥远, 由于严格按照对外公示的服务时间对外营业, 行车路线相对固定, 无形中将押钞时间和路线对外进行了公示, 服务和现金押运途中, 风险和安全隐患突出。

惠农支付服务点业务, 由于由特约商户办理, 各个特约商户的经营环境各不相同, 每个特约商户的素质不一样, 一方面对由于对金融知识, 特别是假币鉴别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导致业务过程中纠纷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 一定程度上特约商户充当了银行业务人员, 商户的经营风险和自身的人向安全隐患必然加大。通过问卷调查, 24家特约商户均对此表极大的担心, 有两户商户办理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后遭到过盗窃;有3户商户同客户就人民币真伪问题产生过纠纷。

(二) 由于宁蒗县特殊情况

国家财政部门在发放惠农补贴时候为广大群众能清楚地知道补贴资金的多少, 大部分采用了存折的形式, 一定程度上, 为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更加广泛的运用形成了制约。通过问卷调查60%的农民由于没有银行卡而不能享受到惠农支付服务业务带来的实惠。

(三) 农村信用社约时定期服务业务从短期来看出现亏损的状况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11个约时服务乡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低、金融资源缺乏, 金融缺失服务的经营成本、费用等大幅上升, 短期内难以达到保本经营点, 经营成本高;另一方面省、市各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资金补贴尚未兑现, 2011年宁蒗县农村信用社申报2010年金融服务缺失省财政补助资金380万元, 2011年网点营运费120万元, 至今补助资金还未到位。因此农村信用社对11个网点提供流动服务, 因固定资产投入、车辆购置和押运、微机设备购置和网络运行成本、服务人员费用等支出将导致新的经营亏损, 约时服务可能因新增亏损难以进行。

(四) 两项金融业务是一种由于金融改革造成贫困地区基本金融服务缺失而创新开展的一种权宜之计

无法提供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服务。随着国家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经济, 使人们尽快实现脱贫困致富, 对现代金融服务是最基本的条件的之一。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有99%的人们特别希望相关部门能在乡镇设立正常营业的金融机构;有100%的乡镇部门特别需要能就近办理正常的金融业务;100%的乡镇干部认为能在乡镇一级设立金融机构将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特别是招商引资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

四、思考与建议

近十多年来金融改革, 对于贫困地区的广大人民来说接受金融服务的不便应该是我们所必须付出的改革的成本。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下一步应该认真考虑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能同其他居民一样享受快捷的金融服务的问题, 以及让县域资金尽量周转, 循环于县域经济的体制问题。

构建贫困地区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必须是主导。因为市场调节失灵的地方, 政府必须使用看得见的“手”加以调节, 一味的指责商业金融的不负责任是错误的, 商业性金融必须按市场化的原则经营, 再经营政策业务必然再走回改革以前的老路, 这是行不通的。所以提出以下建议:

(一) 从长远发展考虑

贫困地区必须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最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问题。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解决商业性金融留下的盲区。这种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单独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 不必设立自上而下全国统一的机构, 其分支机构最基本要延伸到乡镇一级, 结算可以以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依托进行结算, 其业务范围可包括传统的存贷业务, 也可以经营政策金融业务和开发性金融业务, 现在所有国家出台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通过其实现。其资金问题可由省级政府担保向县内商业金融机构发行特殊的政府债券解决。

(二) 在没有设立金融机构的情况下

应认真推动上述两项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 保证广大农民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上这两项业务是一项创新的工作, 其正常的运行必然要得到多方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两项业务顺利开展我们得出这样的启示:各级政府部门主导是在贫困地区, 建立有效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作用是建立贫困地区有效金融服务体系的根本;商业性金融机构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是贫困地区建立有效金融服务的基础和保证。下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 农村信用社认真落实好党的惠农政策, 将约时定期服务作为贴近“三农”重要工作认真开展好, 进一步加大这项业务的投入, 保障业务的运行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即将更换金融IC卡有利时机, 逐步将农民的存折换成能在POS机上作用的金融IC卡, 扩大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的受众面。

2. 政府部门认真关心业务的发展情况, 服务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将惠农服务点的运行安全纳入日常的管理中, 与金融部门建立安全保卫的机构, 确保金融机构下乡服务和惠农业务特约商户的安全;另一方面, 对于亏损的状况经过审计确认后从财政资金中给予补贴, 保证金融机构办理这项业务的积极性。

篇4:××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铁时代;垫江;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垫江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距重庆主城区120公里。境内交通发达,沪蓉、渝宜高速纵横贯通,区间干道连接四面八方。随着渝万城际高铁的开工建设,垫江将处于重庆和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的中心,距重庆和万州均只有半小时车程,垫江迎来了“高铁时代”。“高铁时代”下垫江应如何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打造“渝川东部商贸物流中心”,近日笔者作了肤浅研究。

一、垫江商贸服务业现状

至2014年底,垫江限额以上法人企业188户,其中:限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119户,限上住宿餐饮法人企业69户;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亿元,增长10.4%;批发零售业销售额111.3亿元,增长16.9%;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7.7亿元,增长18.4%;进出口总额6.3亿元,增长18.2%;粮食收购176688吨。

二、垫江商贸服务业问题

1.经济总量不足。2014年垫江GDP总量224.1亿元,在全市排2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亿元,在全市排16位,可见垫江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商贸服务业经济总量不足。

2.区域结构欠佳。当前,全县商业区域结构主要特点是“城多乡少,城细乡粗”,县城商贸主体和总量比重较大。2014年底,县城限上法人企业数占全县37.8%,社零总额占全县56.4%。商业区域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商业投入产出效率。

3.企业规模偏小。目前,垫江县亿元级的商贸流通企业还不多,市场化水平较低,缺少以市场化为导向,集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商贸企业集团。

4.人才基础薄弱。垫江商贸流通企业人才专业技能较单一,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需要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需要大量既懂内贸、又懂外贸的人才,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还很短缺。

三、加快发展垫江商贸服务业对策

1.做大企业规模。以制度现代化为突破口,加快商品流通体制创新,提升企业规模。制定限上法人企业奖励激励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并积极申报限上法人企业。

2.抓好重点项目。利用高铁开通契机,推进垫江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宜居之城,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合理规划布局县城核心商圈、次中心商圈,建设以商业综合体为标志的现代城市商圈。在高铁站场至长安大道一带,建立商贸物流园区,集中布局专业市场和物流项目,形成产业大集群。依托垫江区位优势,打造一批在全市叫得响的休闲度假基地,主动面对高铁时代短线游、周末游等出游形态的新变化。综合开发高铁站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3.强化科技投入。坚持科技兴贸和科技创新,加快商业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尽快建成垫江商贸流通局域网,扩大与国内外著名商业信息网站的联系并与国际、国内商业信息网联网,发展网上商店和网上购物,扶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在商业物流中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技术,提高物流技术含量。

4.拓宽融资渠道。培植商贸流通企业上市,或通过资本市场的股权转让,参股、控股某些上市公司。在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和大型连锁超市等的建设中,也可考虑由主营企业发行公司或企业债券来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加强对全县商贸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对商贸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的贷款。

5.加强政策支撑。商贸物流重大项目用地要与工业项目同等对待,优先保障用地,确保项目及早落地和快速推进。加大财政投入,切实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商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对重点商贸项目和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政策,增强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力,提高招商引资决策速度。

6.加快人才引进。“以人为本”,努力造就大批现代商贸流通人才。引入人才市场机制,实行职业经理和职业管理人员市场化,形成商贸流通企业高管人员优胜劣汰循环,吸引一流管理人才来垫江经营商贸流通企业。提倡企业与高等院效等联合办学,开办新的专业,“量身订做”,培养选拔企业所需人才。商贸流通主管部门要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对商贸流通行业的引导、服务、技术支持和管理。

7.优化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服务问题,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突出并联审批,强力提升执行力,打造让投资者最省心的投资环境。

高铁,为垫江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为垫江的对外开放带来新优势,以高铁造势,乘势借力,超前策划,积极运作,垫江必定会成为高铁时代的投资热土,高铁时代的垫江商贸服务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四、结束语

本文简要分析垫江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在高铁时代下相关应对策略。垫江商贸服务业主要存在经济总量不足、区域结构欠佳、企业规模偏小、人才基础薄弱等几个方面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垫江商贸服务业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翁士增.高铁时代商贸服务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2(23):101-103.

篇5:县商贸流通业调查情况汇报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对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

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龙游是浙西商贸重镇,近几年来,在“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发展战略引领下,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业态呈多元化趋势,开放引进成效明显,对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现状及特点

一是商贸流通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6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8.34亿元,增长13.8,住宿和餐饮业4.19亿元,增长12.4。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4.67亿元,增长12.9,其中限额以上企业18家,实现销售额14.34亿元,增长46.9。全县商贸流通业完成增加值7.97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3.4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4。规模较大的专业市场有6个,营业面积2.72万平方米,员工3392人,营业额40.06亿元,利润4.1亿元。另有14个小型市场,分布全县乡镇、村。

二是流通业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连锁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已有连锁经营企业6家,营业面积2.72万平方米,员工708人,营业额1.94亿元,利润1617.9万元,有连锁门店76家。物流配送不断发展,有物流配送企业20家,营业面积1096万平方米,员工92人,营业额2932万元,利润46万元。全县有载货汽车1375辆,吨位5770吨,从业人员1700人。电子商务受到重视,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拥有自己网站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左右,部分骨干企业在内部生产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环节运用信息化技术。电子商务在科技、农业、劳动服务业等行业开始运行。百货业发展有序推进,有经营企业787家,营业面积5.69万平方米,员工4025人,营业额3.5亿元,利润3554万元。宾馆餐饮日渐繁荣,有752家企业,营业面积5.93万平方米,员工4426人,营业额3.7亿元,利润3700万元。美容美发业遍布城乡,共有262家企业,营业面积1.2万平方米,员工610人,营业额3001万元,利润1050万元。营业用房面广量多,在册登记的营业性用房建筑面积82.65万平方米,其中空置面积17.29平方米,空置率为20.92。

三是开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县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71.53,其中出口9243.32万美元,增长64.49,进口1515.96万美元,增长132.05。市场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引进了世纪联华、福泰隆等知名连锁经营企业的经营门店,在极大改善购物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管理模式的提升。在“引进来”的同时,部分企业开始跨县、跨省“走出去”经营。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商贸流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对经济建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体现不够,各级对商贸流通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抓工业经济发展的力度。对商贸流通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而商贸流通业涵盖范围广,产业门类多,经营分散,大企业、大项目少,客观上对制订和实施扶持政策带来了难度。

二是发展特色不明显。商贸流通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放手发展多,引导发展少,导致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到位,经营业态散乱,经营理念落后,显现散、乱、小的经营格局突出。多数业态经营企业经营内容相同,经营方式雷同,同质化竞争十分明显。缺少特色市场、特色商业街、特色专业店、特色商品和特色经营模式,竞争力不强。

三是流通业态明显落后。现代流通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经营业态仍占据主导地位。商品零售业规模偏小,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大型商品零售企业还未形成。餐饮业档次较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经营方式急需改善。商贸业业态结构调整滞缓,发展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服务业信息系统、仓库、交通工具等设施不配套,与生产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市场结构总体框架不合理,消费品市场数量比例偏高,生产资料市场和要素市场明显不足。

三、几点建议

1、制定规划,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扶持政策。要导入经营城市理念,象抓工业一样抓商贸流通业,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合理引导产业发展。进一完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市场(大型超市)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建设、乡村便利店、星级宾馆、等级酒店酒家及其他新型商贸流通业业态。

2、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建设。

结合工业产业培育发展状况,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以产业发展培育为导向,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以专业市场建设为载体,促进产业发展培育。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发展生产资料和要素市场建设,按照各类专业市场建设计划,将市场建设项目纳入对外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同等奖励政策及扶持政策。

3、加快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按照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积极采用电子数据交换、企业管理、电子订货、供应链管理、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先进的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适应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需要。

4、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加大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培育,以“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为契机,抓好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培育,鼓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面向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农村流通网络。鼓励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便利店,逐步将“农村放心店”工程建设及校内商店纳入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连锁经营范畴,鼓励连锁经营。

5、整合提升传统流通业态。根据卫生部对餐饮业量化定级管理要求,加大对小餐饮业的整治和管理。结合城市改造,建设美食广场。对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引导分等定级评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提高其管理水平。鼓励推出本地特色菜肴,培育品牌餐饮企业。加大现有市场改造力度,对市场设施、卫生条件逐步进行改造完善,做好市场搬迁及迁建工作。对农副产品市场鼓励向“农改超”方向发展。

6、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竞争。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不法行为,规范商业零售业促销行为,树立诚信经商风气,严格商品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商贸流通业诚信经营。

**县经济贸易局

篇6:县商贸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我县商贸企业发展现状

1、总量快速增长,发展主体不断壮大。随着存量商贸企业的做大做强,国家惠民政策的拉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入驻,以及对市场主体的全力服务,我县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迅猛。截止xx年xx月,我县新增商贸企业xx个,其中个体户xx个,法人企业278 个,全县商贸企业累计达到xx个,其中个体户11435个,法人企业506个;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88个以上,法人企业34个以上。

2、经济贡献增大,主体地位不断提高。2012年我县商贸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同比增长16.3 %,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实现12.7亿元,同比增长21.9%;xx年我县批零住餐商贸企业共实现税收9520万元,同比增长 45%;xx年全县商贸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约1.9万个,同比增长5%。商贸企业在财政增收、提供就业、居民致富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推动我县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增长,构建和谐远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品质明显提升,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一是人才培养力度得到加强。三年来,我县xx餐饮公司、鸣凤宾馆、国酒等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参加了我县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的工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及全县企业管理创新培训,通过与知名教授、业界精英交流互动,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市场走向,培养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决策者战略规划与掌控全局的能力;二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全县90%以上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企业人才进入企业核心领导层,涌现出一批以远安国酒、中百仓储为代表的龙头型商贸企业和以聚凤鸾餐饮、鸣凤宾馆为代表的成长型商贸企业;三是品牌创建力度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县商贸流通企业不断重视自身发展,加大对商贸流通品牌的创建力度,涌现了聚凤鸾、马婆等知名品牌商标;四是提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我县国酒、鸣凤宾馆2家商贸企业已达到四星级标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拟建五星级标准企业项目1个,目前正顺利推进之中。五是知名零售企业不断入驻。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引进知名零售企业进驻我县,已成功引进中百仓储、雅斯、世纪华联等购物广场,即将引进武商集团、北山超市等知名零售企业。通过知名品牌的创建、大型企业的引进以及本主企业的提档升级、理念更新等举措,将为我县商贸企业的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更好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4、市场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全县商贸市场中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城乡市场呈现出以大型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存的竞争新格局。在城镇,大型、较大型超市数家鼎立,服装、电器以专卖形式形成“一条街”的经营规模。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全县新建成商品配送中心2家,日用品销售店88家,农资销售点40家。随着邮电通信业和快递业的快速发展,网购消费规模正迅速扩张。这些市场的规模和经营品种与本地经济结构及生活消费水平相匹配、与交通状况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构成了信息通畅、网络齐全、品种繁多、供货及时的物流及销售系统,极大的满足了城乡居民需求,方便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二、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出台政策扶持

(一)制定出台了《xx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xx年,我县率先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共有包括实施商贸企业成长工程,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连锁经营商贸企业,鼓励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改善商贸企业的融资环境,优化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加大商贸流通业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商贸企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九项具体扶持政策。

(二)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xx年,市人民政府也出台《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共有包括完善政策规范体系,加大财税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信贷资金支持,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发展,降低市场准入标准,宽限延长出资期限,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健全企业信用制度,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搞好企业要素保障,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完善成长激励机制,强力推进治乱减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等十九项具体扶持政策。今年,我县也出台了从鼓励个人创业和集体创业、扶持科技人才创业,鼓励本地企业吸引外地企业来远安设立法人机构,鼓励企业在我县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加大金融支持,实施税收优惠,优化准入环境,强化创业培训,强化社会保障,支持农业市场主体加快发展,规范收费行为等十一个方面对发展市场主体给予扶持的政策。

对于市县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我县也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细化措施强化贯彻落实,有力确保了商贸流通业的更好发展。

一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根据《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对内新进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中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大个体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截止目前,我县共有限上企业89家;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是专业市场发展卓有成效。根据政策,对新建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商贸企业,在用地上,县政府按土地纯收益的30%支持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县级服务性收费按下限的30%收取。安泰建材市场在用地上享受到了该条扶持政策的建设资金33.9万元。目前,星河水岸、鸣凤水岸、盛世广场、矿山设备专业市场以及聚凤鸾旧城改造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或前期准备中。

三是连锁经营发展成效显著。根据《意见》中对连锁企业新开设经营面积在1000平米以上的直营店,每开设1家,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先后有宜昌万福超市、宜昌东方超市、世纪华联购物广场、聚凤鸾餐饮服务公司等共获得奖励资金18万元。

四是商贸企业茁壮成长。根据《关于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对年实缴税金首次超过100万元、300万元和500万元以上的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由县政府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对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按实际销售规模、缴税规模及增长幅度等主要指标进行“优强企业”评比活动,对“优强企业”,由县政府进行表彰。

三、加强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解放思想,转变经营观念,探索企业发展新思路。各商贸流通企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企业自身实际,正确审视企业的发展环境、重新定位企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注重资源投入,苦练基本功,扎扎实实的选准项目、运作好项目,为企业谋求持续健康发展的空间。

(二)强化学习,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一是企业业主要带头学习。企业负责人要充分挥表率带动作用,培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二是要搭建学习的平台。要积极为全体员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创建学习的平台,加强实践锻炼,满足干部员工的学习需要。三是要重视员工培训。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专业化培训,重视与兄弟单位的互动交流。极大地提升员工的胜任岗位能力和素质修养,为企业的发展储备深厚的内生动力。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商品和服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消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开展“名品进名店”、“品牌产品下乡”等活动。推动特色商业街建设,扶持“老字号”的创新发展。配合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和带动家具、家电、家纺、家饰等消费。

篇7:××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市商务局

一、全市商贸流通业运行主要特点

(一)商贸业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末,全市批零住餐业限额以上单位共234家,比2011年末增加100家,零售额亿元以上企业26户,比2011年增加10户;全市商业网点面积141.3平米,营业面积5000平米以上的商业设施48个,各类商品市场26个,农贸市场32个,北斗星城、雨润广场、嘉华国际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也将投入运营。

(二)商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近2成。2012年,仅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就达4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26.1%;2013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27%。

(三)商贸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以2012年为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5.4亿元,分别增长279.9%、194.1%。

(四)商贸业税收占服务业2成以上。以2012年为例,仅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实现税收6.38亿元,占服务业税收27.07亿元的23.6%。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逾2万。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亿元,增长16.8%;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6亿元,增长13.7%,人均消费品零售额2.1万元。

二、市级财政扶持政策及执行情况

2007年为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皖中南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出台了《铜陵市人民政府促进流通业发展若干政策》,决定市财政每年预算内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约定第一年安排600万元),专款专用,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同比例逐年予以增加,重点扶持影响大、带动和示范作用强,能够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流通重点项目。

此后根据重点工作部署,印发了“铜陵市引导绿色消费促进政策”(铜商联[2008]39号)、“铜陵市推进地产蔬菜直销和周六车载蔬菜市场工作意见”(铜政办[2011]88号)、“铜陵市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铜政办[2012]52号)、“铜陵市推进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建设工作方案”(办[2012]73号)等,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农贸市场改造、社区直销店、“五位一体”放心体系建设和猪肉储备等商务领域民生工程。2010-2012年共使用市级流通业专项资金441万元。

市级外经贸政策也存在落实问题。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实施意见》(铜政办[2012]68号),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期2012-2013年,但至今没有兑现。

最近出台的《铜陵市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铜政[2014]7号),进一步缩减了对商贸业和外经贸的支持,商贸业仅保留2条(农贸市场改造和公益性直销菜市场建设补助、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补助),外经贸仅保留1条(每年不高于20万元的外经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贸业方面,城市容量和人口规模小,流通业企业普遍散小弱,近两年新增限上单位以住宿餐饮业为主,专业市场特色不强,新建商业网点规模档次类同、同业同城竞争,商旅联运的休闲项目少、辐射能力不强,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明显不足,商贸业与皖中南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差距较大。

外经贸方面,铜陵有色“一俊遮百丑”,市属企业外贸规模居全省末位,近6年来引进企业开展外贸的仅4家,而且外贸额小,与以开展加工贸易为重要特征的“承接产业转移”不相符,“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有待强化。

政策引导方面,2012年马鞍山市委1号文件明确商贸业政策16项、外经贸政策10项,合肥市政府2013年明确商贸业政策38项和商业企业增产增效专项奖励10项、外经贸政策20项,池州市政府2013年出台“商贸活市”战略扶持政策8条20项,芜湖市政府2014年出台的外贸政策据说是以5000万以上资金支持外贸和口岸经济发展。而我市没有适应形势变化相应增加增反而锐减。此外,我市商业网点规划执行问题导致网点建设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现象。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1、倡导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商贸流通业既是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是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重要环节。结合城市内涵变化,以发展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为方向,主

动融入区域大市场,提高商贸流通业规模化、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其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

2、优先发展休闲服务、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3大新型业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大项目投资力度,规划和扶持建设一批集旅游、购物、休闲、美食、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shopping-mall。加强商旅互动,把特色街区作为商旅结合的重要载体,围绕营造文化氛围、绿化氛围、亮化氛围和美化氛围改造建设特色街区。充分利用现有商业综合体,积极引进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支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城市)”。建设以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以服务生产和消费为目的的物流配送体系,着力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商贸物流业集聚区。

3、突出抓好骨干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集聚)街区3大载体。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落户,鼓励现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兼并重组,扶持本土企业增强集聚能力,根据税收、销售额等指标分类开展重点商贸企业认定,并建立市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树立专业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理念,以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区域性商贸中心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骨干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街区的集聚辐射效应和“城市名片”效应。

(三)主要建议

1、加大商贸业和外经贸财政扶持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大力度的“铜陵市商贸流通业发展若干政策”,围绕商贸业3大新型业态发展和3大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扶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商贸业集聚区,大力鼓励商贸业知名

企业利用我市现有商业综合体建设区域性总部或组团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集聚区;先兑现2012年68号文件明确的外经贸扶持政策,再出台我市外经贸发展政策,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境外参展、出口信用保险、技术和设备进口等国际市场开拓活动。

2、提高商业网点规划执行刚性。严格执行《铜陵市商业网点规划》(2013-2030),为避免商业同质同业恶性竞争,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建设听证会制度,对计划改造或新建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合理发展和有效控制大型商业网点。

篇8:××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要求, 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 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为了配合改革的稳步推进, 本报告在总结16个试点县改革成效的基础上, 分析了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按照省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 围绕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提出了统筹协调, 创新五大保障机制, 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的意见建议。

财政“省直管县”本身并不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而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状况,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进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针对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正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的一项具体措施。

一、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2007年, 我省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后, 省、市、县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得到一定改善,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明显缓解。一是由于省财政按财政体制直接结算到县, 省对县级财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省财政对试点县的项目资金扶持和转移支付力度都明显加大。改革两年来仅省对试点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到位, 就比改革试点前增加了1.5亿元左右。二是县级征收的各项税收收入市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 县级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增强, 财政收入加快增长。三是县级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及各项政府性基金收入市级不再参与分成, 原市级参与分成部分留归县级。这些措施使得试点县一般预算收支和可用财力总量增加都十分明显, 如2007、2008两年, 直管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3.4%, 比非直管县高4.4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56.2%, 高出非直管县11.6个百分点, 人均财力年均递增28.4%, 比非直管县高出3.4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加对试点县落实各项增资政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消化历年财政赤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减少了管理层级, 财政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后, 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 简化了工作程序, 省情下达和县情上达更加便捷畅通。财政收入报解、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资金留用、债务管理等方面直接由省到县, 省与县财政的互动集中表现为“四快”, 即项目申报快、指标下达快、资金调度快、政策措施转达快, 显著提高了财政管理效率。同时, 由于减少了管理层次, 加强了省与县的信息交流和联系沟通, 省上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也有了更及时、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宏观调控更加准确有效。

(三) 资金调度及时快捷, 县级财政支出均衡性明显提高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后, 试点县各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直接拨付到县财政, 减少了中间环节, 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 县级资金调度总量明显加大, 增强了县级财政的资金调控能力, 资金调度困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存量, 及时安排各类支出, 并兑现了部分历年结转专项, 加快了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县级财政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明显提高。

(四) 试点县财政运行成本降低

随着改革后县级财政资金调度能力的增强, 县级理财水平也随之提高。不仅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提高, 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也在减少, 管理成本较改革试点前明显降低。如从2007年开始, 静宁县彻底结束了以前一直靠贷款发放工资的局面, 仅此一项, 每年可减少贷款利息支出将近500万元。

(五) 增强了县级政府调控经济的自主权, 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后, 过去由于管理层次多、办事效率低、权力下放不够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同时, 由于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项目信息直接落实转达到县, 使试点县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有更充分的自主空间。县级对省上有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导向的理解也更加正确及时, 项目筛选申报有的放矢, 促使县级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 充分利用省上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带动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试点工作中反映出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甘肃省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的实施, 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 行政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不对称, 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不顺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在财政管理方面省财政直接到县, 市级对县级没有了直接的财政管理权。但是行政管理仍然是省管市、市管县, 造成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对称。如县级的人事、审批等诸多行政权仍由市政府部门直管, 县级财政收入的目标仍由市级来确定与考核、项目申报要经过市级“中转”、日常财政工作中发生文件重复下达、会议重复召开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方面的单方突破, 其他相关各项配套改革还没能跟上, 导致工作程序难以理顺, 许多工作难以协调。

(二) 经济发展滞后, 县级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2003年的体制调整一样, 把原体制下不尽合理的利益格局带入了新的体制。对原体制基数的延续, 使地区之间财力不均衡的状况继续存在。特别是由于我省大部分县是农业县, 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税取消后, 财政收入大幅下降, 财政增收的空间有限;同时, 由于人口基数大, 就业渠道窄, 财政供养人员增加快, 财政支出的基数大、刚性强, 一些县无法全额兑付干部职工的津贴及工资附加等。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试点县干部群众期望值较高, 特别是对增加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领域财政投入的呼声强烈, 但是因省内财力总量不足, 试点县财政困难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 县级对教育、卫生、医疗、文体、广播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仍然明显不足, 县级财政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市级配套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 配套资金无法落实

目前, 国家政策要求和省、市列办的各项实事、项目, 都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按照试点方案, 市级财政对县的配套政策以2006年为基数, 2007年以后新增配套政策的市县负担部分将全部由县级承担, 县级财政配套责任增大。

由于近几年解决民生问题政策出台较多, 原由市财政承担的配套支出快速增长。以镇原县为例, 经清理, 2008年市财政应补助试点县配套资金3228.6万元, 减去市财政实际配套367万元, 省财政补助110.3万元, 尚缺项目配套2751.3万元, 只能从新增收入和省转移支付补助中解决。同时, 县财政要保证省和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需求, 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步伐, 地震灾害后庆阳市实施的农民告别窑洞工程建设项目等, 都需要县财政配套一定数额的资金。2008年由于财政债务负担重, 县级财力有限, 落实配套任务就显得非常困难。

(四) 试点运行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办法在以下方面与现行管理体制不相适应, 还需要明确和规范:一是目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管理方面仍按原体制实行市级财政统筹管理。二是省直管县仅仅是财权的直管, 事权管理依然维持省对市、市对县的管理方式。由于市级政府承担管理区域内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职责, 但又不参与直管县税收分成, 特别是对于一些涉及全局的工作, 如为民办实事项目、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 要在包括直管县在内的全市范围内统筹开展, 市级财政明显承担着与财权不相匹配的支出责任。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划分需要进一步理顺。三是市县收入划分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地区没有实行比较彻底的分税制体制, 市级集中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收入,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后无法改变这种局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新体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四是省市部分经济部门对财政省直管县政策执行不到位, 大部分项目计划仍逐级下达, 滞后于资金拨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时效。部分专项资金仍通过市级财政下达, 增加了各级衔接对账的业务量。五是省上对县乡财政的激励性机制缺位, 很难持久调动基层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另外, 实行财政省直管县以后, 对县级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试点运行情况来看, 县级财政在管理思想、手段和技术等方面, 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完全到位, 不能适应改革后的工作要求, 突出地表现在省直管县对资金安排的自由裁量权大, 自身管理改革跟不上, 又缺乏原有市管县体制下的有效约束机制, 省级财政对省管县的监管工作责任和压力明显加大。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建议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使省对市、市对县的两层管理改为省直接管理县的格局, 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为达到发展县域经济, 协调城乡关系, 逐步消除地区间横向财力差异, 实现省以下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在下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必须统筹协调, 建议通过创新各项保障机制、完善配套改革等措施, 以充分发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积极效应。

(一) 创新各项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

在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 还需要在保证省级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建立和创新以下各项保障机制。

1.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工作协调机制。

对于目前运行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试点办法, 合理划分三级财政工作事项, 明确市级财政对县级财政支出的保障责任, 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关系。对财政收入安排考核、项目申报、转移支付及专项资金补助、资金调度、财政结算、工作部署和检查等各项工作职责都应予以明确, 使改革彻底到位, 从体制上解决省、市、县三级财政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顺的问题。

从目前各试点县反映的具体问题来看, 特别要注意协调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县级财政收入目标的下达和考核, 省财政应根据全省和各直管县经济发展目标, 结合各直管县的收入计划建议以及国税、地税部门收入计划, 提出各直管县年度财政收入指导性目标, 项目申报也应直接上报省财政审核。二是在行政尚未直管的情况下, 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市级财政在对直管县财政的指导、检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职责和义务, 尤其是收益或效益跨行政区域项目方面的安排、协调和支持义务。三是尽快明确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等遗留问题的相关管理办法, 以便直管县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更好地操作和落实。

2. 完善市级配套资金的保障机制。

对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运行后新发生的配套资金, 需由市级承担的, 应明确分担比例, 以确保直管县不因改革而增加额外的支出压力。特别是要明确今后市上出台政策而增加的支出的承担办法, 防止市级因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将支出责任向县级转移。

3. 建立和规范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建议同步考虑与财政“省直管县”体制相关联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完善问题, 解决体制遗留问题, 在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建立规范的财政收入归属机制, 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基本对等, 规范各级财政收入划分格局, 改善县 (市) 发展环境。对于目前试点县与市之间的收入划分不合理的问题, 要本着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的原则, 保证税收来源地的财政利益不受损失。从而保证直管县应得利益, 避免市级通过不合理的体制集中财力。

4. 建立合理的省对市、县的财政激励机制。

在财政“省直管县”体制前提下, 为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 建议:一是制定激励措施, 对支持省直管县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市州给予适当的奖励。二是要建立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省对县考核指标体系, 客观评价县级财政运行质量情况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础上, 可采取超收返还、以奖代补等多种激励方式, 激发财政省直管县加快发展, 加强管理, 缓解财政困难的内在动力。

5. 建立健全省对县的监督管理机制。

针对财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后省级管理半径增加的新情况, 为避免省级财政对直管县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问题, 建议加强预算、国库等涉县业务的管理力量, 并实行省对县财政预算审查制度, 从源头上加强对县级财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直管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指导县财政管理与改革工作, 促进县级财政科学、合理地安排预算。同时, 协调审计部门, 将直管县财政运行情况列入省、市审计监督范畴。

同时, 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债务负担较重、新债不断发生、大量的政策性债务难以消化的问题, 建议加强对基层债务规模的监管, 督促县级政府设立偿债准备金, 有效防范财政风险。

(二) 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为妥善处理好省直管县改革财政先行一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实行省直管县除了财政体制要进一步调整外, 建议其他相关配套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如涉及审批权、人事权等行政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 省直相关部门及省财政厅各业务处室都应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

1.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改革试点。

建议借鉴浙江、湖北、河南等省份的改革经验, 进行以下放经济管理权为核心的“强县扩权”试点改革。通过清理划分, 给条件好的县市更大的自主权, 削弱市级对县的经济干预, 增强省级政府的经济协调能力。

2. 认真清理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

省直各部门及省厅各业务处室应主动适应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对不符合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规定和要求的规章制度, 予以修订和完善。在工作部署、制发文件、项目安排和专项资金分配上要明确到县, 保证省管县体制改革的顺利运行。

3. 规范配套资金办法。

建议取消各种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或省财政厅同意的要求县财政提供配套资金的项目。对配套项目, 每年进行清理, 对不合理的明确予以取缔。切实减轻县级财政压力, 着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鼓励、引导和支持各试点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不断提高县级政府财政保障能力。

4. 深化县乡财政综合改革, 不断提高理财水平。

受财力所限, 县级财政尚未实行部门预算, 目前也未建立真正的综合财政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仅局限于工资统发, 大量的专项资金依然沿袭旧的支出办法, 支出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县级财政要积极创造条件, 与省市各项财政改革接轨, 大力推进县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是积极实行部门预算, 逐步建立完整、规范、成熟的部门预算管理体系。二是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 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 促进政府采购制度化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专项资金报账制。四是综合运用收支两条线等财政管理手段, 按照“量财办事、综合平衡”的原则, 加强预算执行的规范性。五是全方位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 在坚持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原则下, 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 改进县乡财政管理水平。同时, 还应积极精简县乡机构人员, 减轻财政负担, 切实缓解县乡财政收支压力和困难状况,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 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为全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 建议省财政加大对县级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专业培训、会议、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分专题对实行财政省直管的县级财政和财务工作相关负责人员及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之能更好地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促进试点县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6. 积极进行行政省直接管理县体制改革的前期研究和探索。

为解决财政省直接管理县而行政尚未实行省直接管理县二者不配套、不协调带来的诸多问题, 建议积极进行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期调研, 为进一步深化全面的省直管县改革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本文是2008年立项的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完善财政体制, 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2007年, 甘肃省在16个县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 省政府决定再增加25个试点县, 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41个县。本调研报告以分析16个试点县在改革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 提出了在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试点中, 应该创新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上一篇:作文难忘的一节课下一篇:技工学校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