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2024-05-05

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共9篇)

篇1: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全面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我村召开了由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了解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进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 报告如下:

一、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我村积极探索并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速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具体工作中,在管区建立了为民服务代理点,村级配备了为民服务代理员,基本实现了党的领导、行政管理、为民服务三位一体,形成了镇街、农村社区、农村管区、行政村四级服务网络。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是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现有资源,农村管区也充分利用了中心村的办公场所,这样既减少了新的投入,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充分利用了闲置资产,促进了资源的优化整合。

二是公共服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满足了群众需求。开展农村社区化服务,使村的公共资源得到了优化组合,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和政府公共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社区成立前,一,群众办事非常不方便,碰上复杂一些的事,费时费力,需求得不到及时反映和满足,公共资源明显失去均衡。社区建成后,这一问题就得到了较好解决。

三是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增强了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基层干部,直接和群众打交道,接受群众监督,给干部施 1

加了压力,增强了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有效地改变了原来事难办、办事效率低的现象。干部不仅在社区面对面为群众服务,还经常深入基层,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联系。自推行以来,我村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都达到了98%以上,受到了群众的赞誉。

四是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维护了农村稳定。通过农村社区建设,树立了基层干部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工作更有干劲了。社区进农村,也提高了落实政策的透明度和化解矛盾的时效性,群众的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得到化解调处,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和管区,大事不出社区和镇街。积极开展了平安社区创建活动。聘请了多名义务综合管理员,及时排除化解不稳定因素,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安定和谐。

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村的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农村社区化服务的认识还不深,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二是部分镇街认识不够到位,注重表面建设,忽视服务实质,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探索完善农村服务社区化建设。三是个别社区办公场所建设进展不快,设施和人员尚未到位,更谈不上开展服务。四是社区为民服务工作程序、服务制度、岗位职责还不够规范,社区服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培训,服务质量还不够高,牵扯到盖章批复的事宜在社区还不能即时办理。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建设农村社区重要性的认识。干部群众对社区的认识还有个提高和深化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使更多更广的群体参与社区建设,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干部也要提

高认识,注重研究,结合实际,从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民需求出发,真正建立起惠及农民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充实社区服务内容。一是进一步增加服务代理内容,把农民的实际需要列为服务代理内容。二是注重把为民服务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服务结合起来,将服务项目向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传递致富信息、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转移农村劳动力、收集社情民意等方面拓展,变事务性代理为生产性、发展性代理,变被动代理为主动服务。三是社区设立服务站点,最大限度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四是积极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增收能力。

(三)完善服务程序和规章制度,建立社区运转长效机制。一是对现有制度和服务程序进行整合、完善、规范、统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推进农村社区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社区群众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管理、运行、施政方式,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中心运行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好人员、经费问题,保证经费正常运转,防止社区成为空架子。四是建立健全互帮互助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与农村社区的有效对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的建设。

(四)加强选配和管理,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社区服务队伍。要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为民服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和监督,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承载功能。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特别要搞好社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道路、饮水、电网、信息、环境卫生等基础建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入,逐步改善社区服务条件,完善治安、体育、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使社区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真正体现便捷、实惠、高效的特点。2012年4月9日

篇2: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民政部关于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通知

(红总字〔2007〕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十字会、民政局:

自2005年起,中国红十字会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加大了在农村开展人道主义救助的工作力度,从关注农民的生命与健康入手,开展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制定《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筹集款物,开展帮助贫困农民参合、为贫困家庭重症患者提供救助、援建卫生院(站)、配备医疗器械、培训乡村医生、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实施健康新村工程等工作,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民函〔2007〕79号)精神,为进一步落实《中国红十字会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参与救助工作试点方案》(红赈字〔2005〕 75号)的内容,更好地发挥政府助手作用,继续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中国红十字会与民政部联合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

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红十字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指导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红十字会会员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广大志愿者为服务主体,以农村社区群众特别是易受损人群为服务对象,开展人道服务、宣传培训、募捐救助等关注农民生命与健康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扶贫济困――坚持以解决政府关注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主,为广大农民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服务。

2.政府支持、突出特色――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根据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选准切入点,开展具有红十字会特色的救助和服务活动。

3.因地制宜、资源共享――根据各地实际和自身条件,依托农村红十字基层组织、农村社区服务站、卫生站(点)和村委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宣传、培训等公益活动。

4.健全队伍、规范管理――在各级红十字会领导下,县、乡红十字会专(兼)职人员负责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建立以红十字会会员和志愿者、村委会及广大村民参与的红十字服务组织,明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组织开展服务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自上而下的红十字救助和服务网络。

(二)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自2008年起,在民政部确定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和部分列入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新农合及医疗救助试点县先行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2010年在全国推开。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重点抓总体规划、示范指导和推广进度,逐步建立信息服务网络;县(市、区)红十字会重点抓组织管理与具体实施,逐步实现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2.基本目标

(1)2008年,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县(市、区),要争取将红十字会工作列入政府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县(市、区)级红十字会开展这项工作的进度为:东部地区为20%以上,中部地区为10%以上,以后逐年增加10%。西部地区根据实际逐年推开。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红十字会可根据需要积极开展试点和推广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根据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民函〔2007〕79号)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利用现有的博爱卫生站、服务站,创办农村社区服务机构,也可将原有的红十字服务站按照要求进行改造、充实并开展红十字服务活动。

(3)开展“红十字关爱进农家”活动。以村委会和现有的服务站、工作站、活动站、卫生站等为平台,开展保健、咨询、登记、募捐、帮困、扶老、助残等服务。尚无活动基地的可联合有关部门,创造条件开展服务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增强服务技能,改进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发挥红十字会在农村社区的救灾、救护、救助等人道主义的服务作用。

3.主要任务

(1)人道服务

对孤、老、病、残、困等贫困人群进行帮困救助的同时,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符合红十字会宗旨的便民、利民、助民活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充实服务设施,改善服务条件,把公益性无偿服务、互助性低偿服务、市场性有偿服务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广覆盖的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网络,并且深入持久、稳定地开展下去。

(2)宣传培训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红十字会知识,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红十字事业。进行红十字基本知识传播,开展群众性的卫生健康知识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同时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参与无偿献血、艾滋病预防、遗体捐献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使农民增强防病知识,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改善家庭卫生环境,参与改造村容村貌环境,并且掌握应急救护技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募捐救助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募捐,将募集的款物用于扶贫济困,并遵照捐赠者意愿,救助灾区灾民和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组织村民开展邻里互助和为贫困家庭献爱心活动。

二、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制度

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支持,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人道主义社会救助团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将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纳入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农村社区工作的内容,并协调相关部门,为顺利开展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实现基本目标和总体目标搭建工作平台。

各级红十字会要把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工作规划和方案,落实相关措施,保障工作实效。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要建立健全检查指导、监督保障、总结表彰和定期向政府部门通报的工作制度;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要制定计划、研究措施,为尽快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创造必要条件。要对红十字会会员、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明确职责,拓宽农村工作知识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把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县乡两级红十字会、村委会、红十字服务基地和驻地军队及各行各业、广大农民群众齐抓共管、协调互动、优势互补的工作关系,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逐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典型引路,逐步推广

推进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制定整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以服务困难群体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提高农民应急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的。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开。要充分利用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的优势和红十字会博爱卫生院(站)、服务站、村委会的条件,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试点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筹集资金,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并加强对服务基地及红十字活动专项款物的监督管理,保证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

(三)总结经验,加强研究

各级红十字会在开展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的同时,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与当地民政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合理组织各项活动,特别要注意建立农村红十字会组织,招募和培训志愿者队伍,并在思想上激励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指导他们,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社区红十字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中国红十字会与民政部将适时联合开展创建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县(市)活动,进一步激励农村红十字组织和广大会员、志愿者。共同建立以服务时间和服务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励制度,制定评选奖励标准,大力宣传农村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人道主义事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民政部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篇3: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关键词:苏北地区,农村社区服务,问题与对策

1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以社区、家庭和居民 (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护人群、病人) 为服务对象。

2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以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为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快捷、综合、连续的集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

3 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与功能定位

(1) 具有公益性, 不以营利为目的。

(2) 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

(3) 以妇女、儿童、老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服务重点。

(4)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5)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训练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

4 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1) 政府领导、部门协调、卫生唱戏、社会参与的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市、县 (区) 政府部门都召开了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会议, 制定了相关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规划, 明确了目标、要求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基本建立。2004年以来, 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相继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站, 并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要求相继建立了“三部一室”, 即医疗康复部、预防保健部、后勤保障部和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 增添了相应的康复等器材设备, 服务站也由原破烂不堪的卫生室改建为100m2以上的标准业务用房, 建立了“15min健康服务圈”。

(3) 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观念基本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基本掌握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范围、要求及工作目标等相关知识, 扭转了以往“坐堂行医”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4) 相关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妇产、公卫骨干医师”、“乡村医生”等转岗培训基本结束, 相关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0%以上 (新聘用人员还没有培训) 。

(5)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相继开展并日趋完善。2004年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内容也由原来的“以医疗为中心”逐步过渡到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逐步由虚到实, 工作也不断由机构内逐步转到社区、家庭。

5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5.1 地方政府领导不到位

大多数市、县 (区) 政府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只是趋于形式的开开会、发个文, 而没有真正地按行文要求去落实、督查, 致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缓慢。

5.2 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市、县 (区) 的管理体制和新医改的相关内容及政府的投入机制相违背。如某市某区将仅有的5所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中的4所改制为国有企业, 1所卖给个体老板经营, 还在某市将所有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转为个人所有, 致使相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及党的惠民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也给政府部门减少或不投入提供了“理由”, 严重阻碍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

5.3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严重不足

苏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市、县 (区) 的财政较为困难, 对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不能如期按标准到位, 机构的发展只能靠机构本身, 导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不为了增加收入而仍以医疗为中心, 有的市区就连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资金也难以足额到位, 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只玩资金循环游戏 (在省政府检查时将足额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下拨到相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检查结束立即抽回) , 使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力开展, 同时也失去了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心目中的信任度。而本应由政府提供房屋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因县 (区) 、乡、村无这笔资金, 而导致一部分合格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不得不由乡村医生集资所建, 从而加大了乡村医生的管理难度, 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大的困难。另外, 一再推迟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也是因为经费无保障所致, 这是涉及国家政策和民生的大问题。

5.4 缺乏方便、快捷、共享、健全的操作平台

到目前为止, 苏北的所有地级市都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让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享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尤其是居民健康档案及慢病管理 (高血压除外) 软件系统, 致使各县 (区) 各自为政, 自行开发, 质量低下, 使医务人员不能正常操作, 使健康档案 (活) 、双向转诊等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虚假上,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5.5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不足,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般在30~50人之间, 服务人口在3~5万人, 而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致使日接门诊100~200人、日占用床位20~40个, 导致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得不把工作重心放到医疗上, 从而相应减少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时间, 降低了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同时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专业人才, 现有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也只是通过短期培训, 有正规国民教育学历的公卫人员是少之又少, 正规全科医学人才至今尚无, 因而无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全方位的需求。

5.6 群众的认知度不高

苏北农村经济条件差, 农民总体文化层次较低, 对健康及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求不高, 不能积极主动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个别的还有抵触情绪, 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受限, 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6 对策与建议

6.1 开发领导层, 强化政府职能, 明确领导责任

转变政府领导观念, 强化政府职能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 要让政府领导知道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也是领导责任之一, 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

6.2 健全管理体制, 理顺管理关系

按照新医改精神及相关规定建立公有、公益、事业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 这是搞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6.3 落实国家政策, 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力度

将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按国家相关政策应由政府埋单的经费按时足额拨款到位, 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自食其力的以医养医转到政府养医, 把工作中心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 这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保证。

6.4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定向培养和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人才稳定机制、培训机制及人才吸引机制, 为搞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1) 定向培养本地的适合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 (2) 实行优惠政策, 吸引本科院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使高学历专业人才“请得来, 留得住, 用得上”。以改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

6.5 开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系统

卫生行政主管理部门要主动牵头开发全省乃至全国统一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系统, 建立方便、快捷、共享的操作平台, 以便统一标准, 统一管理, 减少浪费,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6.6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

篇4: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关键词:民族;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8-02

甘肃省临夏市水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临夏市东关街道办事处。该社区共有居民1 281户、5 351人,其中流动人口占48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98%,因此,是典型的人口结构复杂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该辖区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具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较低,无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各项工作中面临的难度较大。

本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目前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该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从而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二是深入调查受访对象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状况;三是总结社区居民对于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评价和建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希望可以及时了解目前社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情况及居民的实际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亮点工作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水泉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一主题,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和打造社区“爱心金桥”党建品牌为载体,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一)树立党建品牌,搭建党群连心桥

水泉社区于2009年7月创建了社区“爱心金桥”党建品牌,组织社会力量救助孤寡老人、病残家庭、贫困大学生等弱势群体。近年来向340余户贫困群众发放面粉、衣物、助学款等共计8.2万余元。同时,筹资9万元帮助3户特困危房户对危房进行了新建;筹资4.2万元开展“情暖斋月”的爱心救助活动,向辖区520多户困难群众发放面粉780多袋;筹资2.8万元对辖区新村1 100平方米的路面进行了修补硬化,方便了群众的日常出行。通过实施“爱心金桥”这一品牌活动,旨在以社区阵地和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为桥墩,爱心和奉献为桥身,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二)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在社会管理方面,水泉社区一是把惠民政策落实工作当作一项关乎民生的大事,按“四议两公开”和三级公示、三榜定案的要求,不断规范工作程序,保证了惠民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狠抓社区治安和矛盾纠纷治理工作,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三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促使辖区内宗教健康发展。四是努力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认真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劳务输出、物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针对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我们共发放了调查问卷80份,收回问卷78份,有效率达到了97.5%。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对象中女性居民为48人,男性居民为30人;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其次为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分别占23.08%和19.23%,可见水泉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社区居住时间方面,受访社区居民主要集中在10~20年、5年以下这两个时间段,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30.77%,这与该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等因素分不开。

(二)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在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的调查中,超市、餐饮、理发店、洗衣店、家政服务所占比例分别为65.38%、53.85%、38.46%、23.08%、19.23%。结合数据可知,洗衣店、家政服务所等便民生活设施相比还不够完善。针对社区提供了哪些医疗服务设施这一问题,备选项中综合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门诊所)所占比例分别为7.69%、46.15%。由此可知,水泉社区门诊所的普及情况良好,且基本上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就医需要。

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水泉社区扎实开展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全面整治辖区的市容环境卫生,通过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执行社区干部分片责任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式,社区环境已有显著改善。针对社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少、环境卫生时好时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3.8%、37.9%和18.3%。

在对社区治安状况的调查中,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治安管理还是比较认可的。其中,在已发生的治安突发事件中,主要以车辆被盗、街面扒手、非法违章扩建、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为主。

为了解社区文体娱乐建设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调查:(1)问及社区附近是否有学校时,80.77%的受访者回答有幼儿园,同时26.92%和19.23%的受访者回答有小学和初中,15.38%的受访者回答不太清楚。(2)关于社区开展文娱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经常开展、很少、没有、不太清楚所占比例分别为5.2%、29.9%、47.0%、17.9%。经过了解,水泉社区提供的文体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报纸宣传栏、健身设施等方面,因此,这方面服务还有待完善提高。

水泉社区在就业方面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有就业指导培训、积极提供就业机会等;在社会保障领域提供了帮助低保对象申请享受国家低保政策、上门慰问探望、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服务等。针对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情况,10.2%的居民认为非常满意、24.6%的居民认为比较满意、49.5%的居民认为基本满意、15.5%的居民认为不满意。

通过对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大多认为社区居委会办事效率较高,比较能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对社区公共设施、环卫设施、医疗保障设施、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等服务是比较满意的,环境绿化、劳动就业服务、家政服务、治安、文娱活动等社区公共服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基本上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但社区利民便民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社区开展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使社区环境明显改善,但周边污染顽疾仍是影响居民生活的弊病。(3)社区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缺乏创新和特色,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需求。(4)社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社區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和素质还有待加强。

(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切实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建立与实际需要相适应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水泉社区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1.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水泉社区主要是依托政府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的要求和街道安排的工作为主。因此,面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应当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个人等投入到公共服务事业中,弥补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局限,保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例如,可以为老人、残疾人提供各种应急、上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托幼、小饭桌、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

2.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水泉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附近有汽车站、市场等,人流量大,环境卫生情况时好时坏。要切实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第一,应当更新环卫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确保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使用;第二,可以通过发放环境保护知识手册等方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第三,应当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维护中来,对于卫生环境较差的路段,可以通过制定惩戒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力度,综合多种措施积极治理这一问题。

3.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要解决未就业、失业居民的就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首先,社区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引导未就业、失业人员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社区要切实加强社区未就业、失业人员信息的收集、整理,建立信息库,及时将社区得到的就业信息送到社区居民面前[1]。再次,社区要根据实际就业的需求,定期开展多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未就业、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最后,社区可以结合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实际情况,鼓励、支持和引导未就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向餐饮、修理、服务、零售等第三产业发展,既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步。

完善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于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能够不折不扣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因此,社区在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方面,一方面,要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涉及惠民政策的内容实行“四议两公开”,保证惠民政策的正确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动态管理,对不符合低保补贴条件、因户口迁移等原因不再享受惠民政策的家庭和人员要及时进行核销,同时,对新申报通过的低保户、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和人员要保障其应当享受的惠民待遇。

4.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目前,社区工作人才缺乏的困境在该社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普遍较低,还要承担包括计划生育、社会优抚、环境卫生、城市低保、社会治安、民事调解等多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要解决这一难题,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科研机构来培养社区公共服务专业人才;二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具有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参考文献:

[1]牟红.成都市青白江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47.

[2]罗振宇.我国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以成都市青白江区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为例[C]//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276.

[3]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夏学贤.济南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建构[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何琼.“两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武汉市发展社区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0.

篇5: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xx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农村社区及社区工作人员考核的实施办法

(2009年7月21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xx镇委、xx镇人民政府关于农村社区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解决当前农村社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特就农村社区及社区工作人员考核制定如下办法。

一、考核对象

21处农村社区及工作人员。

二、考核内容

农村社区运行及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情况。

三、考核办法

镇里成立由专职副书记任组长,常务副镇长及组织、宣传委员任副组长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全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工作人员的考核。考核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每月至少统一检查两次。考核基准分为100分,实行分类计分、按项扣分、个别加分的的办法考核,每项标准分减去扣减分为该项得分,扣减分超过总分的该项为零分。每季度公布一次考核成绩,季度平均分作为年终社区和社区服务人员总分。共分六个方面内容:

(一)出勤考核(25分)

1、各社区要严格执行社区工作服务时间。迟到、早退每发现一次扣当事人2分,扣社区服务中心1分;旷工每人次扣当事人5分,扣服务中心每人次2分;每月发现两次社区工作人员迟到、早退或请 1

假超过5天的(特殊原因除外),扣当事人5分,扣社区服务中心3分,并扣除当事人当月社区补助。

2、上班时间要着工作装,佩戴工作证,服务热情。督查发现不按规定着装一次扣当事人2分,扣社区服务中心1分。

3、按时报送签到表和社区日记。周六上午由社区主任负责送镇社区服务办公室,每漏报一次扣社区服务中心5分,扣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次1分。如发现上报内容不实扣社区服务中心5分,扣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次2分。

(二)自身建设考核(15分)

4、社区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学习,学习要有记录。社区工作人员每季度学习笔记不少于3万字。检查发现少学一次扣社区服务中心5分。每少一次学习记录,扣社区服务中心2分,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次0.5分;学习笔记不达标者,扣社区服务中心3分,当事人5分。

5、镇里组织的社区工作人员专题培训班,无故不参加者,扣社区服务中心每人次1.5分,当事人2分。

6、对社区服务人员每季度组织一次业务知识考试,考试成绩90分以上的不扣分,每下降5分,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扣除1分;社区工作人员平均成绩90分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不扣分,每下降5分扣除社区服务中心3分。

7、凡督查中发现上班时间工作人员玩电脑游戏的,一次扣社区当事人5分,扣社区服务中心3分。

(三)社区服务考核(30分)

8、镇里每半年组织一次社区知识和服务情况民意测评,凡社区服务区域内居民社区知识认知率低、居民满意率排在后三位的,扣社区服务中心6分,社区工作人员3分。

9、对社区群众前来办理的服务业务,要快速及时准确办理,做到件件有落实、有回应。如果发生群众投诉现象,每次查实后,扣社区当事人5分,社区服务中心3分。

10、镇里每半年对社区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产核资,如发现资产流失,视情况扣社区服务中心5-10分,分别扣使用人3-6分。慈善超市对有需要求且手续齐全的农村困难户,要及时救助,所放物品如发现有变质的,扣服务中心5分,社区工作人员每人扣2分。

11、社区内农资超市、便民超市和便民食堂运转正常,每有一处缺失扣10分;发现运转不正常的扣5分。

12、社区内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法制宣传、咨询服务、民间纠纷调处、志愿者服务、图书借阅等工作开展及时有效,并有档案记录,每有一项服务未开展或无档案记录的扣服务中心3分,扣社区工作人员2分。

13、社区工作人员承担镇直部门单位工作职责的,能在社区处理的要及时处理,阶段性工作要利用社区服务剩余时间或周六处理。周六不到岗上班的,每发现一次,扣社区有关人员5分。

(四)社区宣传考核(10分)

14、社区工作职责、人员分工、办公时间、热线电话、服务项目、办事程序等未通过公开栏向社会公布的,每一项扣社区服务中心3分,社区工作人员1分。

15、每月至少向党委提报两次社区服务典型,不达要求的每月扣社区服务中心2分,扣社区工作人员1分。

16、社区所提报服务典型新闻被镇《xx工作》或上级新闻单位采用,市内采用的,每篇次在季度考核中社区服务中心加2分,社区工作人员加1分;潍坊级采用的每篇次社区服务中心加5分,社区工作人员加2分;潍坊市级以上采用的社区服务中心加10分,社区工作人员加5分。

(五)社区党建考核(10分)

17、社区每个党员联系5个住户,定期走访沟通情况,并有走访档案记录。未联系或未走访的扣社区党员当事人3分;有联系名单没有档案记录的社区中心党员每人扣1分,社区服务中心扣2分。

18、社区党总支每半月召开一次总支成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社区党员代表会议,研究社区建设有关问题,并做好会议记录。每缺一次扣服务中心5分,扣社区工作人员每人2分。

19、组织社区党员开展岗位创优、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活动,活动未开展或无活动记录的扣服务中心5分,扣社区工作人员2分。

(六)社区环卫(10分)

20、落实社区卫生责任制,卫生区责任到人,并有检查记录。责任分工不明或检查记录不全的扣社区服务中心3分,扣社区工作人员1分。

21、社区坚持每天至少打扫一次卫生,长期保持清洁。社区内部服务场所卫生不整洁的,每发现一处扣社区服务中心5分,社区工作人员每人3分。

22、社区所在中心村卫生由社区牵头负责,社区要有固定且位置合理的垃圾存放场所,社区及周边垃圾定点存放,及时处理。中心街及社区周围200米内每发现一处“三大堆”,扣减社区服务中心2分,社区服务人员1分。

五、考核结果使用

1、每季度考核成绩与社区工作人员补助挂钩,社区工作人员凡季度考核总分90分(含90分)以上的,按规定标准发放补贴;每降低5分,扣减补助的20%;70分以下的不再发放补助。

2、季度平均分作为每个社区及工作人员的年终分,排名前7名的社区作为全镇先进社区、排名前10名社区工作人员的作为社区工作先进标兵,年底公开表彰奖励。

3、季度考核连续两次倒数第一的社区主任予以免职,社区书记在全镇通报批评;社区工作人员连续两次排后3位的,扣减全年奖金及社区补助。

4、考核排名后两位的社区,社区主任及党总支书记通报批评,社区主任予以调整,扣除奖金30%-50%;排名后5位的社区工作人员,除通报批评外,扣发奖金的30%-50%,视情节给予辞退或停薪处分。

5、凡市委、市政府或市级有关部门督查社区人员无故不在岗或运转不正常造成较坏影响的,取消社区及工作人员评先树优资格,工作人员社区补助自被查之日停发,并对当事人给予3000元、社区主任2000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给予组织处理。

六、其它事项。

1、社区卫生、社区警务及志愿者考核参照该办法进行。

篇6: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自2009年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以来,县农业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结合自身职能,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现就2011年相关工作及2012年思路简要作如下汇报: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通知》(???[2009]102号)精神和县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现场会等要求,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配强配足工作人员。由科教信息科牵头负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相关科室根据职能参与其中。

二是完善村级农技站建设。制定并完善了村级农技站的工作职责和评定标准,全面指导村级农技站建设。对村级农技站的人员提出要求,明确站长由村主要领导兼任,配备农技员、防疫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等“多员合一”专(兼)职村级农业公共服务协管员。各行政村均设立了农技服务站,确定一名熟悉农业生产的村级农技指导员(兼农民信箱联络员),目前全县共建有226个农技服务站,配备村级农技人员 678名。

三是强化“三资”管理。投入280多万元,统一购置了电子触摸屏等设备。将“三资”管理电子触摸屏安装到每个村,实现村村覆盖。村民通过点击触摸屏,就能查询本村集体资金收支和资产资源承包、租赁情况,使公开具有直观效果,由定期公开转为常态公开,实现详细公开、真公开,发挥更好的民主监督的作用。

四是做好信息发布。2011年由村级农技服务站发布《农情动态》19期、病虫防治简报15期。并依托县人力社会资源局“村级就业用工电子屏平台”发布各类农情农事信息85条。及时将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

二、2012年工作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对村级农技站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巩固已取得的成效,并不断拓展服务内涵。

二是继续推进工作向乡镇村服务延伸。依托我局现有农民信箱、农经网、农情动态等平台,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我县的覆盖面和到位率。全年发布各类农业技术及信息150条以,平均每周更新1次。

篇7: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绩效考核的通知

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

根据《海安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我局决定在3月下旬组织对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第一季度绩效考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分工与时间安排

1.社区卫生服务站季度绩效考核由县卫生局委托各镇卫生所和举办主体分工协作实施,其中:基本医疗与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由举办主体负责,公共卫生、社会评价等由各镇卫生所负责,服务站综合管理由卫生所和举办主体共同负责。

2.3月20日~3月31日,由全县各镇卫生所牵头,会同各举办主体共同组织对辖区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季度绩效考核,考核统一采用《2011年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绩效考核评分表》(详见附件1)进行打分。

3.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重性精神疾病治管工作等)考核统一采用《2011年海安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分表》(见附件2)进行考核。

4.社会满意度测评由卫生所协同村委会,统一采用《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满意度调查表》(详见附件3)进行测评。

5.局督导组届时将分工下基层督查指导绩效考核工作。各镇卫生所与举办主体协商后,将各镇考核时间安排表传真或发电子邮件至局相关督导组、局社妇科和局疾控科。

6.考核结束后,以各举办主体为单位进行汇总,并填写《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考核结果汇总表》(详见附件4),经举办主体和卫生所负责人共同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由各镇卫生所负责将纸质报表和全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绩效考核工作小结(电子版)在4月10日前报县绩效考核办公室(设在局基药办)。县绩效考核办公室将组织对考核结果抽查复核。

7.《2011年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绩效考核评分表》镇卫生所、举办主体、服务站各一份;《2011年海安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分表》镇卫生所、服务站各一份;《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满意度测评表》由镇卫生所存档;《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满意度测评结果统计表》(附件4)镇卫生所、举办主体、村委会、服务站各一份。可现场直接复写,也可在检查结束后下发复印件。各单位绩效考核资料要妥善保存,定期装订存档。

二、关于考核打分的几点说明

1.综合管理部分。

收费价格、基本药物价格公示,收费价格和人员公示本次不列入检查;基本药物价格公示重点检查是否张贴了县统一印制的两张常用基本药物价格公示表。

2.公共卫生服务部分。

(1)计分方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得分按照33%的比例折算计入《海安县社区卫生站绩效考核评分表》第二部分:公共卫生服务(33分)。

(2)考核重点:包括市项目考核评估存在问题整改到位情况、一季度工作任务序时完成情况、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病治管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201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料档案整理归档情况以及3月10日全县公共卫生工作推进会会议精神落实情况等。

3.基本医疗与基本药物制度部分。

(1)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2010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宿站),目前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的扣4分,执行情况不好的,扣2分。

(2)基本药物配备:此次检查仍执行“不得少于150种”的标准。

(3)中药、中成药≥30种:尽量配备,统一不扣分。

(4)本期门急诊人次、医疗收入、基本药物使用量等3个重点医疗工作指标计算:本期指标=全年指标数*(现有统计数据所涉天数/365天)

(5)医保和新农医结报系统中基本药物品规和价格的维护:统一抽查5种,有一种不符合,扣1分。

4.社会满意度测评。

(1)原则上要有村委会人员一同参预测评工作。

(2)测评主要通过走访调查、电话抽访两种形式进行,原则上各占50%,由考核人员在相应的序号上打“√”,电话抽访要填写电话号码。调查对象由考核组随机确定,要尽可能考虑不同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等因素。对调查对象提供的信息要严格保密。

(3)社会满意度计算:满意和基本满意合计项数/有效应答项数*100%。

三、本次季度绩效考核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校验考核和第一季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督导同步进行。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办将组织县级公共卫生单位专业人员进行分组督导。各级督导考核必须书面反馈考核结果,明确责任人跟踪落实整改举措。

四、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站绩效考核将按《海安县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和此次通知精神执行,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今后有新调整的,以卫生局正式通知为准。

五、本次社区卫生服务站绩效考核工作联系人:综合管理、基本医疗与基本药物制度、社会评价丁维春 ***;公共卫生服务史友进 ***;报表上报张晓敏 88833605 haxygb@163.com。

附件:

1.海安县2011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绩效考核评分表

2.海安县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评分表

3.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满意度测评表

4.海安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社会满意度测评结果统计表

5.海安县2011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绩效考核结果汇总表

海安县卫生局

篇8: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1 资料与方法

从徐辛庄卫生院2006年及2010年门诊处方 (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口腔科及中医科) 中, 各随机抽取处方4872及6710张, 分别相当于全年门诊量的1/6左右。

2 结果

见表1。

3 处方分析

2006年抗生素使用率为39.5%, 其中口服抗生素使用率为32.2%, 远高于静脉抗生素使用率7.3%;2010年抗生素使用率为38.3%, 其中抗生素口服率为25.6%, 注射率为12.7%。2010年较2006年患者数量有大幅提高, 静脉使用抗生素增长较为明显。与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及合作医疗报销有关, 以往在村医务室输液的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等患者现多来我院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相关论文报道相比, 抗生素口服率及注射率都相对较低。原因可能为徐辛庄卫生院为社区医院, 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患者主体。儿科患者相对较少也与之相关。但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抗生素使用率不超过30%相比, 尚有一定差距。且处方中仍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2010年口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为2%左右, 注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为5%左右。主要表现为用药剂量及次数不当。比2006年不合理用药口服率3%及注射率8%相比均有所下降。说明基层医师已开始重视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徐辛庄卫生院联合用药情况较少, 与基层医院患者病情较轻有关。

4 分析原因

4.1 目前基层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开始陆续加入到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卫生院等基层医疗队伍中来,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有的诊疗、操作等技术水平。但年轻医师较多, 又缺乏主任等上级医师的指导, 所以在抗生素临床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4.2 医师为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导致医疗纠纷等风险会放宽抗生素使用条件。

如社区较常见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 虽然患者并未出现咳浓痰、痰量较前增多及呼吸困难加重等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的症状, 但临床往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且常选用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药物, 以免因为患者的症状无明显减轻而招致患者及家属的责备。

4.3 农村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较为薄弱。

有的患者患普通感冒就要求医师为其开某种抗生素, 并且要求开比较好的抗生素。甚至按照以往在村医务室的就医习惯, 要求打一针消炎针, 以为这样会好得快点。实际上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90%左右, 而抗生素对其治疗是无效的。盲目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不仅无明显疗效, 而且会产生耐药, 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据2009年国家药品监督局公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上显示,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 抗生素所引起的比例占55.2%。

4.4 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在诊疗前对药物敏感性降低, 医务人员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得不在治疗过程中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应用强度。

如有的患者因某种疾病于二级、三级等上级医院就诊, 病情稳定后来我院继续治疗, 面对患者病历本上使用的氨曲南、加替沙星等抗菌药物, 我们基层医师常感到束手无策。只能与患者及家属商量如愿意在我院治疗, 用某种与之作用类似又符合病情的药物替代。

5 解决措施

5.1 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医师相关知识培训。

定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1], 并通过网上继续教育、全科医师培训、去上级医院进修等提高业务水平, 丰富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经验。严格执行诊疗规范, 明确用药指征, 应用适宜的药物, 适宜的剂量和疗程, 以达到控制感染或疾病的目的。防止毒副作用发生和耐药的出现。

5.1.1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 尿常规、胸片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且一般在抗生素使用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72~96h, 应考虑停药。但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及支原体感染等应适当延长疗程。

5.1.2 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轻症患者口服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感染开始就予静脉给药, 确保疗效, 以免延误病情。尽量避免皮肤、黏膜等局部感染使用抗生素, 特别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苷类等。为确保药物疗效, 青霉素、头孢类、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半衰期短者, 应一日多次给药;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可一日一次给药。

5.1.3 抗生素的使用应注意配伍禁忌。如青霉素与氨茶碱配伍会使青霉素失活, 药效降低;红霉素与生理盐水配伍会析出结晶、沉淀;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沐舒坦配伍会产生白色混浊等。

5.1.4 为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青霉素类、头孢类应严格按药品规定要求做皮内过敏试验, 打破以往头孢类不做皮试的常规。

5.1.5 对老年人、孕妇、新生儿及肝肾疾患者有其它特殊病种者应特别注意到其生理、病理特性及个体差异, 准确选药, 适当调整剂量。如老年人肾功能生理性减退、新生儿肝肾功能均未发育成熟等特点均应引起足够重视。

5.1.6 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应有医师进行疗效、数量及副作用的统计, 用以指导合理用药。对初诊者需认真询问过敏史, 对阳性过敏者, 病历须作醒目标记。

5.2

农村卫生院的医师应转变医院的思维、工作模式, 加强社区医师服务意识, 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减少由于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所导致的医疗纠纷。开展家庭医师式服务, 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5.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紧密的特殊团体, 它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患者, 而是辖区内所有居民。

社区医师有义务给予他们一些健康知识, 提高他们的健康素质。通过进行医疗知识讲座、健康宣教等方式提高群众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5.4 针对药物敏感性降低, 细菌耐药问题, 应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基层医师应尽量选用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并定期进行处方抽查, 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摘要:目的 通过对徐辛庄卫生院门诊处方抗生素使用率情况做调查, 找出不合理用药原因及解决办法, 从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方法 分别从2006年及2010年处方中随机抽取门诊处方, 做抗生素使用率调查, 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2010年就诊患者数量较2006年有很大提高, 抗生素使用率略有下降;我院抗生素使用率仍偏高, 且仍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结论 通过调查, 找出徐辛庄卫生院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关键词:社区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卫生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S].2007.

[2]抗生素使用规范[EB/OL]中国化工仪器网, 2010.

篇9: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工作情况的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上一篇:医院护士年度考核个人总结201下一篇:有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