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益服务

2024-05-08

农村公益服务(精选十篇)

农村公益服务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多元福利范式,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模式

儿童作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 其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我国近些年来在致力于儿童福利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 但是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 现行的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制度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本文主要通过在山东棠之上公益文教的实证调查研究, 从志愿者组织的角度来探究增进留守儿童福利的途径和留守儿童志愿者服务模式。

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根据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 万人, 占农村儿童的37.7%, 占全国儿童的21.88%。和“五普”数据估算的2443 万名留守儿童数量相比, 十年间约增加1.5 倍,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增长迅速, 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持续攀升, 未来几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会继续增长。 这一现状要求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 发展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保护留守儿童的权益和健康成长。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单亲看护或隔辈看护, 由于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又忙于农活, 很少与孩子们沟通交流, 很容易造成他们敏感脆弱、孤独感强、不愿与人交流等心理问题。 志愿者大部分是大学生或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士, 综合素质较高。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会利用自己的专业文化以及社会知识, 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 给予他们关怀和温暖, 让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 志愿者服务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当家庭、国家等主体缺位或福利供应不足时, 志愿者组织可以起到一定的补偿和辅助作用。 但是志愿者组织不可能覆盖到所有留守儿童所在的地方, 它的补偿作用是很有限的, 要实现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一目标还是要家庭、国家等福利供应主体通力合作。

2 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模式的路径探索

本次调查的棠之上公益文教中心所属社区地处山东东部, 位于鲁南山区。 由于耕作条件恶劣, 多山地、沙石地, 人均收入低且附近地区经济不发达, 就业机会非常有限, 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进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他们年龄尚小, 各方面还不成熟, 经常以寄宿、寄养或隔辈看护的方式进行抚养。 棠阴镇全镇只有颜村小学一所学校, 全校共140 人, 而这140 人中有70%都是留守儿童。 2012 年棠之上公益文教中心成立, 志愿者进入支教中心进行志愿服务。 本文将文教中心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将留守儿童对志愿服务的评价作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 结合当地和志愿者服务的实际, 从福利多元主义的角度去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模式, 以期更好地增加留守儿童福利。

山东省棠之上公益文教依托志愿组织来对该地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1 山东省棠之上公益文教志愿组织较好的发挥了 “福利多元主义”范式下各福利供应主体的作用, 形成了良性合作关系

志愿组织由于其服务主体的广泛性、无偿性、活动内容的灵活多样性和奉献性, 与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相对于其他福利供应主体来说, 能更好更灵活地服务农村留守儿童。 棠之上公益文教深知只依靠志愿组织自身的力量不可能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 所以它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来沟通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以期形成合力。 棠之上积极对所在社区进行调研并向政府建言献策, 同时努力通过政府资格审核。 对于家庭, 棠之上有定期的家访制度, 通过家访拉近与家长的距离, 获取更多的信息, 以便更好地合作。 在社区方面, 棠之上与所在社区村委会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市场方面, 棠之上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2.2 志愿者活动管理高效, 信任度高

山东省棠之上公益文教的志愿者管理者、 志愿者审核管理、志愿者物资管理和志愿者人际关系管理, 不仅实现了志愿组织内部的高效工作, 而且也赢得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信任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与普通的儿童相比需求会有许多不同, 而且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环境条件等的不同, 一个地方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由于其志愿活动主要是支教、图书管理和调研, 所以要求的志愿服务期长短皆宜, 需要的志愿者素质类型也不同。 通过公选出来的志愿者组织管理者, 统一协调志愿者组织内部的各种事宜, 外部的沟通协调, 以及组织内外的人际关系, 实现公益支教的预期目标。

2.3 善于利用网络平台, 整合内外部信息资源

现在的时代无疑是网络的时代, 网络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网络为社会各个领域的人创造了一个互通有无的沟通环境, 这就为具有相同志向和价值理念的人提供了便利。 山东省棠之上的志愿者组织利用知名的交流平台 (如百度贴吧、QQ交流群、微博、微信、人人、豆瓣等) 宣传志愿者组织本身, 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进行志愿者招募, 利用官方微博或网站及时反馈捐赠物资的使用情况和志愿者活动执行情况, 定期更新工作心得, 及时解答有意愿参加志愿活动的人的问题, 保证网络沟通流畅。 利用邮箱、聊天视频软件进行简历的审核和网络面试。

3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福利多元主义局限性造成的政府责任缺失

在福利多元主义的主张中福利供应来源众多, 强调各主体间的平衡合作。 但是这些主体中除政府外都不能系统有保障地向需要社会服务的人们提供足够的福利供给, 而且福利多元主义一直强调的将其他主体纳入福利供应体系的主张, 会让政府推脱掉许多它本应承担的责任。 对于留守儿童亦是如此。 志愿组织的福利供应作用是很有限的, 要想更好的增进留守儿童福利就需要在政府认真承担福利责任的前提下, 改变福利供应方式, 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福利生产中的合作伙伴关系。

3.2 影响志愿组织独立性

福利多元主义把志愿者组织纳入福利供应体系后, 就倾向于让志愿者组织承担更多的福利责任,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但是随之而来会出现许多问题。 志愿者组织之所以受学界的青睐,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其自身的独立性, 不依附于任何权利机构或利益组织, 这样会更公正客观地提供志愿服务。 但是随着志愿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为保证志愿组织作用发挥的正确性, 就必然需要规范完善的责任机制和审核机制。 而责任机制与审核机制又一定会影响志愿组织的独立性。

3.3 人员招募与选拔机制不健全

招募即是“一个确定志愿者并把他们安排在适当位置以满足组织目标, 同时也通过志愿者岗位满足志愿者自身的发展目标的过程”。 由于这一志愿者组织成立时间不长, 知名度不高, 但是计划要进行的志愿者活动需要的志愿者数量较多。 所以为了能尽快运转起来, 放低了志愿者招募条件, 审核不严格。 随之会出现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 个别志愿者没有责任心、耐心和影响志愿者活动执行的现象。

3.4 缺乏对志愿者的科学培训和有效管理

由于大部分报名通过审核的志愿者没有相关志愿服务的经验, 对于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活动还不够了解, 而且也不具备志愿活动需要的专业技能, 很容易造成由于理解不到位出现的偏差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适当的培训不仅形成志愿者团队的战斗力, 而且明显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稳定率, 降低流失率。 由于志愿者培训需要资金、场地、培训师等一系列的支持, 而“棠之上”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只能省去这一环节。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由有经验的志愿者帮助新志愿者尽快熟悉环境工作。 但是这种方式太随意也不够系统科学, 很容易影响活动的执行力。

3.5 志愿者组织正式注册门槛高

由于“棠之上公益文教”是一个民间志愿者组织, 政府设定的许多高门槛都把它拒之门外。 社会上存在很多像棠之上这样的民间志愿者组织, 由于不能正式注册就不能得到很多资源支持, 经常难以为继。 政府规定要成立一支志愿者组织,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主管机关挂靠, 才能到民政主管机关办理登记。 这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志愿者组织来说,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挂靠单位”而不能合法登记注册, 只得沦为“黑户口”, 这既不利于志愿者组织的正常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 又造成了管理上的盲区。

3.6 资金短缺问题

这个志愿者组织起初是创始人和其他几个志愿者捐款创办起来的。 虽然随着志愿活动的开展,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这个志愿者组织, 并有许多爱心人士捐赠图书、衣物, 但由于乡村人没有捐款志愿意识, 志愿者组织又刚刚起步花费很大又不能及时获得外部支援, 资金一直很紧张。 由于资金短缺, 承诺的志愿者补助和活动需要的基础设施设备经常不能到位。 有时候资金难以为继时, 只能通过志愿者自愿捐款来维持。 但是随着补习班和公益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 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志愿者组织发展的一大短板。

4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建议

4.1 在福利多元主义的背景下认真履行政府责任

不论到什么时候政府仍然是社会福利的主要承担者。 对于公民福利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应当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 将政府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公民福利, 同时为其他福利供应主体发挥作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4.2 保护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

在建立规范完善的责任机制和审核机制时, 应特别注意不让政府部门或其他组织与志愿组织产生直接的隶属关系或利益关系。 在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时应首先保护其独立性。

4.3 健全招募选拔机制

一个完善的志愿者招募选拔机制是为志愿者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有利保障。 随着志愿者组织招募经验的积累, 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 将招募选拔的流程逐渐规范化。 招募选拔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主要包括报名、简历筛选、面试、确定四个方面。 在招募选拔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基本原则与基本工作方法, 尽量做到公开公正。

4.4 探索志愿组织自主盈利模式

大多数的志愿者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 政府和社会热心人士提供的外界资金支持必不可少, 然而探索新的资金支持方法是持续发展方向。 根据对“棠之上乡村公益文教”的具体情况的分析, 最适合的盈利模式是公益商店。 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学校跳蚤市场的摊位, 业务量及影响扩大后, 可以在学校超市或者店铺租借一个店面, 由专人志愿者管理。 主要从事旧的学习物品、棠之上社区学生的手制物品、以及志愿者个人捐助的出售。 还可以依托棠之上的摊位及资源在学生之间进行旧书旧物置换。 也可以建立棠之上公益商店的宣传网络, 借助微博、人人网、qq群等网络资源和志愿者的人际网络资源以及大学生联合社团建立整个枣庄的销售渠道。 利润所得的60%用于棠之上公益文教计划的教育课程;40%用于建立枣庄大学生的NGO行动参与基金。 设立一个奖金, 激励大学生自行设计、实施自己的NGO计划。

4.5 降低注册门槛

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完善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和志愿服务系统的民间组织, 政府可以考虑适当放宽注册限制, 使更多的志愿者组织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 当然同时也要严格审核发起人, 不能让一些假志愿者组织有机可乘。

4.6 建立长效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建立信息化平台, 保障志愿者培训体系长效运行。 在现代社会, 建立一个集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考核以及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是提高培训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志愿服务信息的共享, 让更多的有志愿服务意愿的人参与到志愿者组织中来, 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利用长效稳定的培训机制来保障志愿者基本素质, 并注重对核心志愿者的培养, 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的潜能, 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万国威, 李珊.“留守儿童”福利供应的定量研究—基于四川省兴文县的实证调研[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12) :43-49.

[2]段成荣, 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5 (1) :29-35.

[3]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0.

[4]颜凯.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对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12-6.

[5]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5) :85-90.

[6]彭华民, 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6) :40-48.

[7]孙金旭.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D].济南:山东大学, 2006.

[8]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 2008 (5) :67-72.

农村公益性服务工作报告(模版)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目标责任。20xx年,我镇将农村公益性服务纳入全镇重要工作,强化了做好农村公益性服务工作的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别与农技、农机、水利、水产、文化、村镇建设等6个服务中心负责人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计生办和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之签订),将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管理责任完成情况与工资相挂钩。

二、完善工作方案,规范了项目设置。为了使我镇农村公益性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年初,我镇分别制订了农业(种植业)、农业机械、水利、水产公益性事业服务考核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公益性服务工作责任、服务项目、岗位设置、管理和考核办法。

(本文“农村公益性服务工作报告”由 好范文、工作报告频道提供参考)

三、依法公正操作,规范合同管理。我镇按照《合同法》的规定,由镇政府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与服务组织或人员签订了服务合同,有些服务中心(如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还与服务人员签订了劳务合同,约定了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经费标准、时间要求、考核估算、兑现办法等事项。

四、建立考核体系,规范日常管理。为了提高全镇农村公益性服务的服务质量,我们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公益性事业服务台帐和公益性事业服务情况考核台帐。我镇对每一个项目建立了服务台帐,对服务人员提供的每一项服务,都由农民在服务台帐上签字,镇政府定期对服务台帐上的各项内容进行抽查,作为服务合同考核的依据,避免了因平时管理失控而造成重大损失。在年终组织县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农村公益服务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评,严格按考核结果兑现服务费,真正做到“农民签单、政府买单”。

五、设立财政专账,规范经费管理。20xx年,我镇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对“农技、农机、水利、水产、文化”等服务中心兑现“以钱养事”资金,结合平时日常管理和年终考核的结果,按规定将服务合同金额预拔和结算兑付到每一承担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我镇签订“以钱养事”服务合同的单位有5个,合同预算资金xx万元(其中:农技xx万元、农机xx万元、水利xx万元、水产xx万元、文化xx万元),年底实际发放xx万元(其中:省补贴xx万元、镇拨款xx万元。分解到各中心为农技xx万元、农机xx万元、水利xx万元、水产xx万元、文化xx万元)。

六、服务人员观念大转变,工作热情大大增强。20xx年,我镇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观念教育,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示范等形式,使服务人员在思想上树立以公益服务为职业,增强干好公益服务的信心。大多数服务人员做到以公益服务为已任,以农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一心一意扑在公益服务工作上,如农技服务人员xx,在稻飞虱防治关键时期,成天顶着烈日,指导农民用药,为达到最隹防治效果,他手把手教农民配药,对没有劳力的农户,他亲自下田打药。在他的努力下,稻飞虱没有给xx镇造成大的危害。

农村公益服务 篇3

取得的成效

1、农业服务主体从行政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开展服务,改革前,各服务主体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乡镇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上,好多工作内容与其自身应履行职能不相吻合,只能以服从了之。改革后通过合同化管理,服务的内容明确,服务时间相应集中。

2、服务的对象更加贴近。根据考核内容绝大部分都是基层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服务效率的好坏,取决于农民服务方式由过去常坐办公室转为上门服务,工作作风由原来“面上跑”变为“点上蹲”,服务的内容由过去“只管种不管收”转为“全程服务”,排忧解难的效率提高,接触农民机会多了,贴进实际了。

3、更新了服务人员的思想观念,破除了“铁饭碗”的思想,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由于采取合同化管理,所有人通过转身份,单位转性质,各服务人员责任感增强了,时时处处都是小心谨慎,靠混日子拿工资现象确实少了。

4、通过合同化考核,服务水平提高了。由于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把竞争和资格准入机制引入农村公益性服务领域,人员由原来依赖财政拨款和收费变为依靠发挥自身专业,参与市场竞争求生存、求发展,使农村公益性服务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的才干体现出来,自身技能缺乏,自身感到压力较大;二是通过合同内物化条款,以钱养事,钱随事走,做到多劳多得,有劳有得,使各项服务工作更具体,为农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相应提高了。

存在问题

1、服务主体管理体制不顺。既然是基层政府与服务主体签订合同,应该说不存在其他隶属关系。现在的局面是上级业务部门也在管,基层政府也在管,实际导致谁也没有管到位,一定程度上导致基层服务主体存在依赖性,形式上转制了,而心理上还心有余悸。

2、“以钱养事”资金没有成套管理办法。现在不是没事干,也不是没钱服务,重点是怎么管,现在实行的人头和物化资金,实际上在下面形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观念,只要写在合同上的资金都是我的,养人占据了重要部分,而谈起服务来说无钱,乱补乱吃现象相当严重,局部服务主体个人待遇远远超过公务员水平。把历年随之增长的养事资金变为自己的家庭收入,危及了一方稳定。

3、原有资产和债权债务管理混乱。按严格的意义上说,新签订的服务主体帐务应重新建立,过去资产和债权债务必须从严锁定和按程序管理,说的都在管,实际上好多没有管,导致资产流失和债务新增现象存在。

4、竞争上岗流于形式。按要求在一个服务主体内容,为提高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应该进行竞聘上岗,让一大批有技术,善管理的人才充实服务岗位,服务人员虽然退出了编制单位,除退休(退养)人员,绝大部分还是那些工作人员,人员无法流动,新的技术人才没有得到充实,全体法人还存在组织安排现象。

5、考核兑现难操作。也应该从一定资金中抽出与做事的完成情况挂钩考核,而养事资金应该是按合同内容进行分项考核拨款,现在成了人头平均要,不够物化资金填补,年终钱用完。

6、缺乏管理制度,导致考核及财务混乱,一是没有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按要求及属性,应采用企业的会计记帐或者具有民办中心特色的帐务处理,现依然采用事业单位记帐,无法按合同内容考核;二是钱拨后基本成了生米做成了熟饭的局面,无法控管;三是缺乏人头经费与物化工作挂钩一系列管理措施。真正财政资金失去了监管。

7、社会保障政策不明朗。服务主体人员身份转了,社会保障要求有部分已经落实,但各地各单位,存在标准不一,执行的内容不一,到退休年龄时保障金不一致,会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还有中途伤亡及抚恤按什么政策落实,都没有明确界定,现在各乡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主体人员反正我改革前是吃财政饭,出了问题找政府,观望思想相当严重。

完善“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建议

1、理顺管理体制。既然转制了,就应该严格按市化运作,实行合同化管理,将过去的多头管理,规范为甲乙双方共同协议管理,做到管理、考核、兑现一体化。

2、完善保障机制,消除后顾之忧。一是将原改革前人员严格社保要求执行,特别要执行养老、医疗、抚恤等政策;二是对后流进人员按现行市场化运作,或者进行政策合一,确保保障政策到位。

3、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按竞争上岗完善法人治理,在额定岗位的前提下,由法人代行竞聘服务岗位。对竞争不上人员发给基本生活费。通过竞聘增加服务的使命感,同时确保人才、技术良性循环,为提高服务水平营造条件。

4、理顺服务单位的财务管理。服务组织看起来是企业性质,但用的资金绝大部分是财政专项资金。一是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统一规范处理程序。二是凡属养事资金一律由基层财政部门专管,各服务中心实行报帐制。三是严格管理物化投入资金。按照合同细化考核,按内容考核结果拨付,按进度拨付,由综改办统一审核拨付。四是管好锁定债权债务和固定资产,在原有台帐基础上,定期核兑,严格监管。

5、细化人头和物化资金管理。一是人头经费按基本生活和绩效报酬进行分别管理,绩效报酬严格与合同内物化完成情况评定计酬。二是物化资金按考核内容评定,拨款,工作考核到项目、到时段,效果考核到兑现资金拨付上,必要时还可以根据需要整合物化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6、开展试点,撤并或整合服务主体。现在体制基本上照搬过去单位,换了牌子,实际上一些服务内容职能已经被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所替代,可以实行整合。

7、归并办公场所。办公场所实行国有化,可以设立统一的服务大廳,实行一个大厅办公服务,一个窗口服务。一是便民为服务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节约开支。通过归并,减少对办公场所的投入,同时也可以减少过去存量资产管理的费用。三是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将一部分存量资产进行拍卖处理,化解原乡镇债务。

8、完善配套激励机制。按照合同化管理考核,对服务水平高、效果好、管理好的组织及个人给予政治上、经济上鼓励,对其他自愿流出和未竞聘人员制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使服务人员也有奔头、有干头、有出路。

(作者单位: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财政所)

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策

公益事业即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服务的部门、企业及其设施。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农业税和各种向农民征收的费用完全取消后,农民负担彻底减轻,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活力。但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年沉积的落后的农村公益事业与现实的要求反差越来越大,而过去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从农业税和其他各项收费列支。免征农业税后,公益事业成了无米之炊,资金和劳力不足, 组织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和矛盾, 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大问题。

一、农村公共服务现状

1. 乡村道路状况差。

“十五”期间,山西省交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89592公里,其中县乡路13717公里、村村通水泥(油)路75875公里,占到全国同期建成的农村沥青路、水泥路总里程的近三分之一,是该省建国51年的5倍,全省100%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83.6%的建制村通了客车。尽管如此,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与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问题集中表现在:(1)全省乡镇至村、村与村之间客运班次少、密度小,农民出行时间基本没有机动性。(2)乡村客运市场中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的客车供给严重不足。大量报废车、非客运车充斥农村交通市场,农民乘车安全无法得到保障。(3)乡村客运候车设施供给不足。全省已建成的乡村客运站中,大部分站点因道路改道、客流等原因被闲置或挪作他用,农民基本是在日晒雨淋的露天环境中候车。(4)通村公路等级较低,通水泥路的行政村所占比例不高,且通村水泥路的里程占各村道路总里程的比重较低。

2. 医疗卫生条件差。

通过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地方病防治工程”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山西省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健康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1.97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都较2000年有了大幅下降。但是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阻力,山西省农民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60%以上,而用于农村公共卫生的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不足6%。首先,医疗设施不完善。村级卫生所大部分达不到国家的卫生标准, 业务用房与生活用房混为一体;诊断室、处置室、治疗室、防保室、药房不分;药品品种少;医疗设备简陋等, 难以满足农民就医需要。第二, 农村卫生人员素质低, 人才匮乏。山西省1198个乡镇卫生院, 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卫生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不到一半。在乡村医生队伍中, 绝大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办卫校培养的“赤脚医生”, 年龄多在50岁以上, 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医学基础差, 接受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不足, 加之半农半医的职业特点, 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现有的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 也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或农村工作, 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的提高。

3. 文化教育设施落后。

首先,在大多数乡镇,根本没有图书室、阅览室以及文化宣传窗等文化设施。乡镇农民主要业余文化生活就是看电视,但由于村里所建的闭路电视网点都是个人经营,以盈利为目的,播放商业片为主,难以成为党的文化宣传阵地。村里根本没有图书、阅览室,村订的党报、党刊一般不能及时到达农民手中,农民读到的“新闻”都没有时效性可言。

其次,农村的学校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普遍存在,导致教育投入相对较低,因而农村的学校大多校园狭窄,校舍简陋、陈旧。二是教学设备缺乏。随着“普实”工作的开展,农村中学的实施设备有了较大改善,但不少农村小学仍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有的农村小学连地球仪、录音机等基本教学仪器设备都没有,更谈不上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有能力的教师都流向县城以上的学校,本专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来,所以农村的学校缺老师,更缺好老师,由此导致生源不足,很多学生家长宁愿多花好几倍的钱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读书,最终造成学校因没有学生而关闭,家长因为供孩子读书不堪重负。

4. 其它公益事业发展缓慢。

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直是农村公益事业的薄弱环节。山西省于1992年启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以下简称“农保”) 工作,但十多年来成效甚微。据调查,由于缴费基数低、不能连续交纳和农保金总额低等原因,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保参保人仅130万人,占到总农业人口的不到6%;全省农保基金累计结余额近6亿元,每个参保人仅132元;2006年全省约有4万余人领取了农保金,其中月领取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到85%,大大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由于这种农保基本没有保障作用,截止2006年底累计有5万农民入保以后又退保。

近几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在民政部门的支持下,农村一些乡镇兴建了敬老院,解决了老年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为老年农民安居晚年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解除了老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可是,现已修建敬老院的乡镇比例较低,敬老院相应的设施、设备缺乏。上述数据和事实说明,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保障覆盖率还远不适应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1.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上级往往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取消农业税后,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使农村公益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就达813亿元。但是,据有关资料统计分析,尽管中央和省级财政在支付“三农”发展资金方面的支出呈增长趋势,但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医疗卫生、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公益事业性方面的支出占全国“三农”支出的比重还是逐年递减。而中央财政的这部分支出基本为转移支付性支出,到村一级数额有限,加上地方财政因历史包袱沉重,普遍无力支付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支出,因而,农村公益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2. 公共财政“厚城薄乡”。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税收和财政体制实行偏重城市和忽视“三农”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在我国城市公益事业的建设全部是由财政拨款进行的,而各级财政计划用于农村公益事业的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资金在流向农村的过程中经过层层截留和克扣,到农村已经很少了,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农村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任务就基本落在农民头上。虽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农民的收入增长还是比较慢,增幅也不大,其年均纯收入仍然远低于城镇居民,经济承受力很低,因而致使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3. 管理主体缺位。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后, 出现了农村公益事业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状况。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直其他单位, 但人手、经费都不足, 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吃紧的情况下,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 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 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三、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农村,资金是关键,因此要增加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工作。首先,要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把用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并按一定比例逐年加大县(区)级投入,不断改善广大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力加强了对农村的投入,但是,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约束问题将长期存在,“工业反哺农业”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指望财政支农资金一夜之间能完全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其次,要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要整合各种财政资源。长期以来,涉农资金分散掌握在财政、教育、卫生、建设、科技、农业、林业、民政、交通、水利等众多部门。在乡镇调研中基层干部向笔者反映,涉农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像撒胡椒面,使用效益低下,因为农村公共设施等公益事业存在规模效益。因此,捆绑使用支农资金非常必要。另一方面,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坚持标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1)调动企业、私人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和居民个人在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农业生产中所需的各种技术服务、大型农业机械的提供和服务、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一般性的农村医疗和服务,农产品供产销联合体的组建等都可以由企业来提供,企业按照“使用者付费”的原则或其他形式取得相应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社会捐赠、民主管理”的方式,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除了各级财政划拨外,还可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2)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对于那些使用范围限于本社区的农村公益设施,如农田灌概、病虫害防治、湖泊的渔业资源利用、乡村道路等,由于其受益群体相对固定,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3)充分发挥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作用。可以建立社会团体捐助、企业赞助、个人捐助等多渠道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例如,农民协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农民互助性质的民间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可以在自愿、联合、共享、互助的基础上提供一部分农村公益事业。

总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农村公益事业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

2. 区、乡政府要转变职能,由领导型的管理模式向服务型管理模式转变,积级引导和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

税改后,组织资金和劳力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管理乡村“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逐渐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老板捐赠、民主管理”的农村公益事业运作方式。各级政府组织应该重视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强化政府提供农村公益事业性服务的责任,遵循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对一些农业技术类和管理服务类的公益事业,实行“花钱买服务”的办法,增强活力,提高农村公益事业服务质量和效率,确保农民受益。

3. 规范“一事一议”操作程序。

通过“一事一议”解决集体公益事业的资金问题,是与农村税费改革配套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旨在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义务工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所面临的筹资筹劳问题,引导农民自主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要搞好一事一议,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把好以下几关:

首先要把好预算关。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区别轻重缓急,讲求实际效益,确定当年应办的、必办的项目。不能不顾实效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能强行按上限筹集资金和劳务。其次要把好程序关。村里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按照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拿出项目预算,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向乡经管站提出一事一议申请,经乡经管站核实后,由乡镇分管领导和村干部一道针对农户签名是否属实,筹资项目是否必须,程序是否合法有效签署意见,建立责任档案,堵塞“无事滥议”,“有事乱筹”现象的发生。审核通过后,村里填写正式表格。最后,乡经管站将相关资料、审批表上报区农民负担监管部门进行审批,区监管部门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及时作出答复。第三要把好监督关。重点抓住事前项目的审查,事中资金使用,事后决算、专项审计几个环节。此外还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凡是通过“一事一议”筹款的,其目的、意义、用途要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其它形式向群众解释清楚,让大多数群众参与讨论决策,充分体现群众自觉自愿原则,筹集的资金要规范运作,做到账目清楚、支出有据,并及时向群众公布支出情况。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要求。

虽然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激发了农民的活力和创造热情,但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以及农村公益事业的逐渐萎缩,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之间的贫富分化也越来越严重。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真正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统筹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J].决策探索, 2004 (4)

[2].雷锦霞.加强山西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1 (1)

[3].彭本旺.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J].科技咨询导报, 2007.11

[4].赵兰.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J], 希望月报, 2007 (9)

[5].曾维涛.一事一议制度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J].探求, 2006 (1)

[6].丁克勤, 罗勋华, 赵铭.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研究[J].财政与发展, 2007 (4)

[7].杨开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投入之我见[J].财政与发展, 2006 (3)

公益服务感想 篇5

感,我也学到了一些处理问题的技巧,与人沟通的技巧,受益匪浅。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

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

参加这类公益实践活动,对于我们十分重要,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

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我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

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在公益活动中,我看到了成绩,当然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

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

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

肯定是受益的。

通过这次社区公益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

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

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

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完善服务体系 彰显公益特色 篇6

近几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了“公共明珠镇创建工程”、村落文化“星光工程”及文化进百村等一系列举措。区文化馆作为实施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部门,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彰显公益特色,树立起在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众形象。

一、坚持公益性办馆理念,立足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

充分发挥公益文化的主体主导作用是鄞州区文化馆一贯坚持的办馆理念。公益文化只有进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进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1.要坚持“三贴近”,保障“人人享受”文化权益。万物人为本,成事民为先。国办公益性文化就要彰显公益特色,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坚持“三贴近”就是要坚守亲民、悦民、便民、利民的文化服务理念,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共创共享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精神。

2.要坚持“四基”原则,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四基”建设,首先要帮助基层精心设置文化活动内容,坚持文化活动与和谐文明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扩大文化对农民群众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其次要科学制定活动方式,逐步形成以现有文化设施为阵地,以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为依托,以重大节日、庆典为平台,以大型广场活动为主体,以文化下乡为补充的新格局。再次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强化文化辅导。辅导培训是公益文化落实“二为”方针、密切文化与基层群众的关系、发挥公益文化的主体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3.要构建并发挥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作用,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广场等等的建立,为社会公众提供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展示为形式的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

二、建立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大餐。

为了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近年来,鄞州区文化馆制定相关制度,设立文化馆文艺精品奖,用专项资金资助、扶持、奖励创作活动,扶持重点舞台艺术作品的生产。鼓励文化馆的业务干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调动他们的创作激情和潜力,为人民群众打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宁波特色、富有现代意义的精神产品,努力在专业和群众文艺创作的质量和数量上取得突破,以此推动基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自2003年至2008年,文化馆累计荣获国家级奖项17个,省级48个,市区级143个。其中越剧小戏《喜开门》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铜奖;少儿舞蹈《梨园小顽童》获全国“蒲公英大奖——全国首届儿童舞蹈”创作、表演双金奖;美术作品《红果·秋熟》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铜奖;儿童剧《我长大了》获浙江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鄞州区文化馆把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大奖的文艺表演精品节目,组成一台戏,下乡巡回演出,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为了更好推进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区政府统一部署,专门成立了“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普查工作联络辅导员,对全区22个镇、乡(街道)407村进行普查培训,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普查工作。其中梁祝传说、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宁波走书四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红帮裁缝技艺》《金银彩绣》《彩船制作技艺》准备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建立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鄞州区文化馆坚持以公益性活动为主体,全面提升各类活动档次和品味,为基层群众提供精神文化食粮。近两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共举办各类公益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达60多场次。特别是大型节庆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全区文化活动的品牌。如2006年承办了中国廉政曲艺晚会——中国曲艺家送欢笑下乡活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笑星姜昆、牛群、戴志诚、李金斗、巩汉林、师胜杰等登台亮相。一个接一个的精彩节目,使数万观众一饱眼福。鄞州区文化馆还承办了“知荣知耻、共育文明乡风”文艺巡演启动仪式,为此编排了一台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到全区20个村、社区巡演,丰富了村落、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展示“鄞州风采”,鄞州区文化馆相继承办了“星光工程”文艺汇演和“星光大舞台”文艺展演。来自全区22个镇乡(街道)的业余文艺团队,创作表演了反映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面貌、新气象、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表达了全区各镇乡(街道)和各行各业“共建和谐鄞州、共享全面小康”的崭新风貌。2007年上半年鄞州区文化馆还先后承办了“2007中国和谐游浙江开游仪式暨宁波和谐城乡游启动仪式——地方文艺展演活动”“金盾之光”迎春晚会、《爱洒人间》慈善文艺晚会及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国庆”等节庆文艺展演活动等。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鄞州区一直坚持下来的又一文化品牌。特别是近三年来连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进百村”活动。以“人人享受文化”为主题,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送文化下乡与乡下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全区上下联动,每届直接受益人数达30多万人次。

四、建立培训辅导服务体系,为繁荣农村基层文化播下“种子”。

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点。目前,鄞州区新建立镇(乡,街道)村两级文化联络员制度,吸收并认定镇级文化工作指导员52名,村级文化员763名。通过镇村文化指导员、文化员配合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联络文艺骨干,建立文艺队伍。为实现鄞州区文化馆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文化工作下移的目标、充分发挥文化馆业务辅导职能和优势,制定了由文化馆各业务干部,对一至几个镇(乡、街道)进行业务上的培训辅导的制度。为了使培训辅导更有针对性,文化馆于年初出台了“培训辅导早知道”,分门别类列出了培训辅导菜单,镇村业余文艺骨干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培训项目,报文化馆汇总。然后由文化馆确定培训辅导项目、内容、形式和时间,通知到骨干本人。这种采取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学什么的“菜单式培训辅导”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相继举办了鄞州区中老年健身舞师资培训班、摄影创作理论培训班、戏曲表演培训班、声乐培训班、美术书法培训班、广场舞蹈培训班、大型活动组织策划培训班、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培训班及镇乡文化站干部培训班、文化指导员培训班、村文化员培训班等43期,参加培训达1089人,培训面覆盖全区22个镇乡(街道)407个村。通过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辅导,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繁荣农村基层文化播下“种子”。现在鄞州区已建立镇乡(乡、街道)、村业余文体队伍1000余支,业余文体骨干4万余名。

五、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公共文化环境。

近两年来,鄞州区相继推出了创建“公共文化明珠镇”和“星光工程”两项工程。并把特色文化建设与“两级创建”活动相结合,把特色文化建设列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指导全区镇(乡,街道)特色文化村(社区)、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民间艺人创建活动,深入基层搞好特色文化定位,激励辖区居民以创新精神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为配合基层镇村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鄞州区文化馆相继组织举办了“我爱鄞州我爱家”“希望的田野”“家家乐才艺展示”“特色文化村(户)”大展演、大奖赛活动。评选并命名“十大农民歌星”、星级行政村落和公共文化明珠乡镇。

在打造特色文化的同时,鄞州区文化馆还注重公共文化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作为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服务基层单位,完善并建立了“免费开放日”制度。除特殊演出时间外,文化馆所有场地设施、活动项目免费向全区市民开放,并对特殊人群进行特别服务,即对未成年人、60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提供针对性的全天候免费开放式服务,并常年开展常规性的拥军、助残文艺慰问演出活动,为营造良好公共文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同时鄞州区文化馆自2005年开始实施对外来农民工服务工程,每年为外来农民工举办文艺演出专场,不仅为他们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还为他们提供参与文化活动、展示自身才艺的平台。

多年来,鄞州区文化馆在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尽可能量化的、完整涵盖公共文化服务各个方面的指标体系。他们每年对文化馆内部以及各镇(乡、街道)、村(社区)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情况等等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文化馆各部室绩效挂钩,以增强各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从而保证了基层群众得到真正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农村公益服务 篇7

关键词:一事一议,账务处理,筹资筹劳

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 有利于纠正乡村强迫命令和保证对公共资源使用过程的全程监督管理, 改进基层干部作风, 密切党群关系,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而要办好公益事业, 关键要管理好项目建设, 规范项目的账务处理。为了统一和规范我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账务处理,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福建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管理暂行办法》及上级有关文件规定, 并结合我区实际, 现作出如下安排。

“一事一议资金”科目核算内容

属于一事一议工程建设项目的各项资金, 必须设置“一事一议资金”科目, 明细账根据资金来源渠道设置来核算。完整准确的反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上级部门专项投入等各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结余情况, 切实加强对各项资金的监管。

乡镇财政一事一议专户账务处理。

乡镇级一事一议专户收到村上缴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款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一事一议资金——**村筹资筹劳款”。回拨时作相反会计分录。

乡镇级一事一议专户收到区财政部门下拨的财政奖补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一事一议资金——**村财政奖补资金”。下拨时作相反会计分录。

村级财务一事一议会计处理。

下面以莆田市秀屿区XX镇XX村修建村道为例, 详细介绍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处理。

例:莆田市秀屿区XX镇XX村2011年为修建村道向村民筹资筹劳。工程总造价预计60万元, 资金来源:村民筹资筹劳20万元、村集体弥补2万元、财政奖补10万元、上级有关单位拔入的村道建设资金10万元, 社会捐赠18万元。工程经验收结算59.8万元。

1、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经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和镇政府审核并报区减负部门、财政局税改办批准同意后

借:应收款—各户村民200000

贷:一事一议资金—村道—村民筹资筹劳款200000

2、收到村民交来的“一事一议”专项筹资筹劳款

借:现金 (银行存款—某信用社) 200000

贷:应收款—各户村民200000

3、村级将收到的筹资筹劳款缴入镇一事一议专户时

借:应收款——一事一议资金200000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某信用社200000

4、村级收到镇资金回拨时

借:银行存款—某信用社200000

贷:应收款——一事一议资金200000

5、收到社会各种捐赠资金时

借:现金 (银行存款—某信用社) 180000

贷:一事一议资金—村道—捐赠资金180000

6、收到财政部门拨入“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某信用社100000

贷:一事一议资金—村道—财政奖补资金100000

7、收到上级部门拨入专项 (“一事一议”项目) 用途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某信用社100000

贷:一事一议资金—村道—上级投入资金100000

8、收到集体弥补一事一议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某信用社20000

贷:一事一议资金—村道—集体投入资金20000

9、购入材料、支付劳务报酬或支付工程队工程款时

借:在建工程—村道598000

贷:银行存款—某信用社 (现金) 598000

10、项目完工验收结算形成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村道或其他支出、管理费用 (没有形成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村道

同时

借:一事一议资金—村道—村民筹资筹劳款200000

一事一议资金—村道—捐赠资金180000

一事一议资金—村道—财政奖补资金100000

一事一议资金—村道—上级投入资金100000

一事一议资金—村道—集体投入资金20000

贷:公积公益金598000

一事一议资金——资金结余2000

对于一事一议结余的资金, 由于数额少, 可以不做账务处理, 留转以后公益项目使用。

11、村民投劳, 不需要支付劳务报酬, 可按照当地的工价作价, 发生劳务投入时

借:在建工程—村道 (工程验收后转入“固定资产—村道”或“其他支出”或“管理费用”)

贷:公积公益金

农村公益服务 篇8

一、“一事一议”面临的制度层面的问题

农村“一事一议”实施以来, 从制度层面分析, 具有以下问题:

1.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理论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非公共产品, 非公共产品由市场决定, 而公共产品由国家和政府决定。公共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 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或财政模式。公共财政要求对所有的地区 (包括城乡企业) 和公民 (包括城乡居民) 均应实行无差别的“国民待遇”。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运行的基础是政府公平、平等、大致均衡地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根据市场经济“公共财政”的要求, 农村公共产品也应由国家提供, 这是不需要论证的基本常识。中国由于受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 广大农村的公共事业投资除了国家投资以外, 很大一部分长期靠农村自己解决, 这对广大农民是不公平的, 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2. 制度设计的理论选择与现实操作带来矛盾。

就目前中国发展的实际而言, 国家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与农村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事一议”是中国目前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投资的一种现实选择。农业税取消以后,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也是中央追求的目标之一, 而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政策就必然与防止农村负担反弹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关系。 (1) 上限过低。根据《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 “一事一议”筹资实行严格的上限控制, 多数欠发达省份规定年人均筹资不得超过15元, 即使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东规定不得超过20元, 这种规定是国家出于防止农民负担加重的本意, 但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能力和规模。 (3) 对违犯“一事一议”政策的主体缺乏惩罚措施。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要考虑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合法性, 而且要认真研究政策对象是否配合, 关键看是否充分考虑到政策对象的利益分配。如果对积极参与者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不配合者进行一定的惩罚, 对利益受损者进行一定的补偿, 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便大大减少。这就要求建立一个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农村“一事一议”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村级组织和村民两方而的政策主体, 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 对村级组织没有激励只有约束, 对村民既没有激励又没有约束, 势必难以调动两者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4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 全国农村“一事一议”筹资费人均仅1.6元, 按人均筹资15元的上限和议办一事匡算, 真正开展了“一事一议”的行政村的比例, 仅为10%多一点。

二、“一事一议”在实践上面临的问题

以上是从制度上分析“一事一议”的缺陷, 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 也可以看到“一事一议”面临一些实践难题。

由于宣传不到位, 使一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对“一事一议”这项国家政策认识不到位, 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与乱收费增加农民负担混为一谈。有的村干部把“一事一议”当做是一种形式, 走走过场, 做做样子, 最终还是少数人决策。有的村干部把“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视为一般村有资 (下转41页) (上接20页) 金, 进行挪用与贪污, 极大败坏了“一事一议”这项国家政策。

目前农村的基本状况使广大农村开会难。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很多农村成为了空心村, 空心村就是大部分的青壮年精英到城市打工或直接在城市买房成为实际的城市人, 而在农村家里的就是一些老人、妇女与孩子, 这些留守人员的议事能力有限且参与议事意识淡薄, 由于在家庭中没有做主的权力, 很难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常找借口避开会议。外出务工人员关心的是在城市的收入与发展, 对于村中事务他们的关注度下降。农村的实际状况就使按规定要求由2/3以上村民参加的村民大会很难举行。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有些地方村干部不按农业部《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规定的议事范围、审批程序执行, 违规操作、随意扩大议事范围。甚至根本不存在的项目冠以“一事一议”的名义进行筹款, 使得农民负担加重。

三、最终解决农村公益事业问题需要公共财政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认为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投资问题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 就目前而言, 首先应该做好“一事一议”工作;第二步, 条件成熟以后, 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

目前“一事一议”应该做好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加大宣传和引导的力度, 让广大群众了解此项政策, 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一事一议”的积极性。议事形式多样化, 因地因时制宜。资金来源多元化。“一事一议”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和国家主导的作用, 并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筹资渠道, 多方筹资, 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积极引导社会资助,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农村“一事一议”运作程序, 加强资金监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调动各方积极性。

做好“一事一议”是目前解决农村公益投资问题的现实选择, 而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最终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投资问题还是需要城乡一体的无差别的公共财政。

城乡公益事业一体化是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城乡公益事业发展, 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 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 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使农村的公益事业发展达到与城市大体相当的水平, 实现城乡公益事业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做到由“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向“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 就要坚持城乡一体化改革取向, 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政策, 当然, 城乡公益事业一体化并不是城乡同质化、完全平均化。即使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未来公益事业发展水平很高了, 由于城乡之间不同的特点, 城乡之间的公益事业仍会存在一些差异。

农村公益服务 篇9

2016年27日,深圳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组织举办了深圳市环保公益组织交流座谈会,暨“深圳垃圾分类”公益服务联盟发起会。会议宣布由13家公益组织和分类中心、深圳晶报联合发起的深圳生活垃圾分类公益服务联盟成立,审议通过了“垃圾不落地,深圳更美丽”联合倡议书。

近年来,深圳不少公益组织积极投身垃圾分类推进,作出了显著贡献。但由于成立时间短,自身力量有限,经常遇到缺场地、缺资金、缺资源等困难,加上大家力量分散,在垃圾分类推进上很难形成合力。基于上述因素,分类中心决定携手晶报,联合13家公益组织共同发起成立深圳垃圾分类公益服务联盟,旨在整合公益组织,形成集群力量,规模化推进垃圾分类活动,同时也为政府实质性支持公益组织打造一个相对畅通的管道平台。

小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篇10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提出,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 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然后更进一步提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缩小区域差距”“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教育公益性是指教育或教育收益能使一个国家的大多数甚至全体公民无偿享有 (无排他性的) , 属于公共产品 (公共服务) 。它具有普惠性、整体性与长期性的特点。所谓普惠性, 是指从受益对象上来讲, 教育的公益性要涵盖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所谓整体性, 是指从受益范围上来讲, 教育的公益性符合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整体利益。所谓长期性, 是指从受益时间上来讲, 教育的公益性符合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长期利益。

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益性的原因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首先, 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三农”的教育, 能够培养新型农民, 落实科教兴农政策, 加快新农村建设。其次, 农村职业教育能进行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 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最后, 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教育需求, 提高农民群体的职业技能, 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体现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政治性。

要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 政府和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 实现途径如下:

一是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二是政府努力创新办学机制, 由政府主导、鼓励全社会不同机构共同参与举办;此外, 政府也应相应加强统筹规划作用。三是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 实施财政补助等政策时适当向农村职业教育倾斜。四是最能体现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的措施, 是推广免费政策, 实行免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上一篇:加强检修公司安全管理下一篇:企业债券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