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5-07

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通用8篇)

篇1: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

研报告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金融业是促进榆林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大制约因素。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迫在眉睫。最近,根据省政协的通知精神,我市政协财农委组织人员,对全市金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调

研组先后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情况通报,召开了金融界人士座谈会,并走访了有关金融机构,企业界人士和农村,了解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查找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提出加快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榆林金融业的现状

(一)榆林金融业机构建设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类21家,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4家大型股份(国家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榆林分行、中国银行榆林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榆林分行;3家银行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榆阳农村合作银行、神木农村合作银行、府谷农村合作银行;9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联合社;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长安银行榆林分行、交通银行榆林分行、招商银行榆林分行;1家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榆林分行,构成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本框架。其中法人机构12家(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法人机构9家。从业人数5064人,营业网点544个,其中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325个,邮政储蓄银行79个,农业银行61个,占营业网点的%;从分县情况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榆阳区、神木、府谷、定边、靖边和横山县,分别为106、60、72、52、48、40个,占营业网点的%。当然全市仍有14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靖边、佳县、绥德和子洲县。平均每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资源;城市网点密度大于农村,农村网点人口覆盖率小于城市。近期,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西安银行等多家银行考察榆林市场,拟在榆设立分支机构,榆林银行业金融机构队伍将进一步壮大。

根据陕政办发[2008]108号和陕金融发[2008]1号文件精神,我市积极支持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共16家,已开业经营的有10家,其余6家正计划于年底全部开业。目前正在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有34家,其中已经报省金融办待批的有18家。

2009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4家,152个机构。其中财产险公

司15家,寿险公司9家。全市县级支公司40个县级营销服务部81个,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在乡镇设立了79个保险机构。全市保险从业人员6597人,较年初增加702人。

(二)货币信贷运行情况

2009年三季度,全市各银行金融机构执行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榆林经济的冲击,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榆林市存款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信贷投放呈现扩张趋势。

1、存款增长再创新高。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增长%。储蓄存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全市企业存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从总量看,全市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和活期储蓄)呈上升的趋势,定期存款(包括企业定期和定期储蓄)呈下降的趋势,存款活期化趋势有所加强。9月末,全市活期存款余额为亿元,占全

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定期存款余额为亿元。受经济面逐渐好转影响,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增速出现下降,企业加大生产投入,企业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贷款增势明显。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同比多增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增幅%,同比增长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增幅%,同比增长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同步增长,9月末,全市短期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同比多增亿元,主要是农业贷款增加较多(较年初增加亿元,同比多增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同比多增亿元。在总量增长的同时,信贷结构得到优化。各类金融机构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不断提高信贷投入效率,支持农业生产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12全文查看

篇2: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二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紧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将其纳入法律制度的约束之内。与此同时,要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扩大小额信贷组织融资来源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消除一些体制上或制度上的障碍。三是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功能定位。小额贷款公司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在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个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服务农业和(来源:好范文 http:///)农村经济中求得自身发展和壮大。四是坚持小额贷款公司和市场化动作。要建立在市场商业化的基础上,按照现代金融机构的原则进行经营,追寻资金可持续运营的成功模式。

(五)大力开展农村金融创新,开发真正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产品,努力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高效的金融创新服务。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目前,广大农村仍以农户经济为主,但是今日农户正朝着现代新型农民转变,传统的种养加工户正向种养大户、订单农业、进城务工经商农户和小型加工户转变。其经营范围已渗透到农产品加工、制造、运输、商品流通及各类产业化等领域。随之而来,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显现出多元化。因此,要从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继续推行农村小额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应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开发出更灵活,更适应农民需要的贷款品种。比如:为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可拓展教育类、培训类、创业类贷款,帮助农民自主创业;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可尝试开办农户投资型、消费型及住房类贷款,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资金需求,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对资金需求比较大的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可尝试推出大额联保农业贷款,水利设施改造、低洼地改造中长期贷款,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优秀农村民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篇3: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各项宏观调控政策, 借中部崛起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契机, 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试点改革, 促使金融结构体系不断趋优,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农村融资比重不断上升, 其整体效益明显提高,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果。

从2007年以来,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资产得到不断的增加, 从2714.9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5069亿元, 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 机构数目减少, 且从业人数也下降, 但总体也呈上升趋势, 2011年, 新增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64家, 总资产达到101.7亿元。 (见表1)

贷款余额增长较快, 从2010年河南省小额贷款余额为31.79亿元, 到2011年达到64.87亿元, 环比增长104%, 2012年第一季度更是高达69.90亿元, 根据郑州市中心支行数据, 其中大部分资金以金融创新等形式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进行融资, 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科学设计贷款品种, 如“一次核定、总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到期归还”的循环授信模式;商丘永城的“信贷+担保协会+风险补偿+保险”模式;濮阳范县的“订单+信贷”模式等, 根据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制定贷款模式, 从而解决农村企业融资的供需矛盾。

河南省自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以来, 共成立了约500~600家规模不等的小额信贷企业, 本次调查, 小额贷款公司与农村合作银行主要面向全省, 或者当地“三农”资金需求与及农村经济较为活跃的县域地区进行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一共吸纳社会2011年共吸纳社会资金9.37亿元。

值得强调的是2008年, 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设立取得突破性进展, 2家村镇银行正式开业, 2009年, 有5家村镇银行开业, 46家小额贷款公司, 及1家资金互助社开业, 2010年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全省小额贷款公司开业数量居全国前列, 并成立了20多家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 已有多家机构分别向国开行、中行、郑州银行等融资, 且数额较大。辖内小额贷款公司一般聘用具有银行从业经验的人员出任总经理或客户经理, 并根据业务量情况聘用数量不等的业务人员, 管理团队日益专业化, 农村金融服务在不断的趋于完善。

根据央行公布的中国金融运行情况 (截至2012年3月底) , 新型农村机构发展加快,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11年末, 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在内的各类新型农村机构共计4969家, 其中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占比86.2%, 比上年新增1668家, 贷款余额4447亿元, 一季度新增贷款531亿元, 目前, 河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已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区, 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处于领先地位。

二、目前河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分析, 当前河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小额贷款公司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

1.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性质定位不清晰。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由省级政府审批的以从事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金融组织, 仅以规范性的文件难以形成明确的法律定位, 另外, 根据银监会、人民银行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 不吸收公众存款, 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定性为一般性的工商企业, 因此其中相当一部分无法享受到如农村信用社那样的金融优惠政策, 需要指出的是, 这类金融机构没有《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这也造成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推高了经营成本, 影响了发展后劲, 不利于稳健经营。

2.“只贷不存”模式下发展后劲不足。

根据调查,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能吸收存款的主要原因是客户担心他们卷款逃跑, 因此,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贷款资金为自有资本、捐赠款项、少数的银行融资三个途径, 通过调查的几家小额贷款公司其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已超过了75%, 这大大的制约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后续的资金放贷和未来的发展, 在调查36家金融机构中只有3家得到了中行, 郑州银行, 平顶山银行的贷款融资, 当前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处境令人担忧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确, 在开展横向业务联系及同业协作方面也处处受阻, 严重阻碍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生存的压力以及利益的驱使, 会出现非法集资以扩大贷款规模的情况。

3. 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不利于其稳健经营。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依靠自有资本发放贷款, 对象主要是“三农”服务的资金, 以及以低收入为主的家庭小微企业, 这类贷款缺乏有效的财产抵押, 农业产业受到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 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且农民自身属于经济弱势群体, 自身财产收入不稳定, 且难以评估,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容易导致逆向选择的情况发生;其规模小, 资金有限, 难以抵御较大的经营风险;在所有调查单位内, 只有5家金融机构拥有其自身的风险控制系统, 且不成熟, 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个人信用评价不完善, 很多贷款公司由于刚成立不久, 很多的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 另外, 在贷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技术分析, 没有合理的信用评级体系, 这样难以控制其不良贷款率, 不利于降低其经营风险。

4. 缺乏有效的监管。

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于没有《金融业务许可证》不算是真正的金融机构, 因此不属于银监会监管, 但又是在央行大力倡导下发展起来的, 因此中间存在着监管的灰色地带, 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只有引导性政策, 没上升到法律层面, 也没有完整的法律监管体系, 因此其只能作为金融体系的部分被边缘化, 游离在正规的金融体系之外。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

5. 其他问题。

国家明确指出, 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的主要投向是“三农”和小微企业, 根据调查的数据, 小额贷款公司确实有一定比例资金用于“三农”和小企业经营需求, 但是由于利益驱使下, 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其他方面如企业注册验资等;另外, 小额贷款公司还存在变向吸收存款的现象, 调查显视, 一部分机构接受熟人交来的资金, 且个别小额贷款公司存在贷款数额是其注册资本的2~3倍, 中间必然存在隐性资金来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定义为“正规金融组织”, 纳入银监会的监管体系当中, 并将其成立的法律依据写入相应的法律中, 在这方面, 当前政府正在努力当中, 河南省颁布《河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相应的监管体系的做法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好评。这将对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使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有了法律保障。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进行多元化融资, 有步骤的进行吸收定量存款, 只贷不存的运行模式下, 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融资杠杆比例, 适当放宽股东限制,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坚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 同时坚持产权经营主体的民营性, 坚持服务“三农”, “小额、分散”的市场定位, 且适当放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放宽资金的使用范围, 实行监管的非审慎性原则。

3.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纳入征信系统, 这样有利于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进行评估, 同时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 可聘请专业人士, 充当顾问,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风险控制系统, 参于相关的论坛交流, 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 根据审慎性原则选择贷款对象, 不盲目放贷, 适当的扩大利率浮动范围, 不断的推时利率的市场化。创新金融产品, 找准市场定位, 建立合理的贷款定价模型, 拓展抵押贷款与资产转让等贷款风险业务;进行人员培训, 聘请专业的人士参与管理。

4.明确监管主体,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机构的专业能力, 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 密切合作, 发挥自身管理的优势, 同时注意防止行政权力对信贷市场的干预, 以一个部门牵头, 其他部门进行合作配合的模式, 同时将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家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 打击非法集资, 变向吸收存款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 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摘要:在金融体制改革下,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成为弥补农村金融真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河南省36家金融机构实地调研分析, 得出当前河南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存在性质定位不明确, 融资成本高且风险控制能力差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法, 以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 为相关机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三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龙平华.贵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1]龙平华.贵州市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2]刘国防, 齐丽梅.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12) .[2]刘国防, 齐丽梅.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12) .

[3]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3]谢志忠.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面对投资风险较高的影视文化行业,传统金融机构的态度一向比较谨慎。根据《投资者报》记者统计,不论银行信托,还是券商保险,多数机构在试水影视后暂停了相关业务,不过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机构,北京银行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的道路上却默默坚持了十年。

评估欠缺,风险难控,由于没有固定抵押、专业保险与融资担保,以“轻资产”运行的影视产业常令传统机构望而却步,但是,文化的大发展少不了影视的繁荣,作为受众最广、传播最快的文化形式,如何控制影视投资风险,发展文化金融,成为传统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影视文化金融业务,《投资者报》记者日前也独家专访了北京银行。

文化金融服务不断升级

10年来,北京银行始终坚持服务文创的市场定位,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文创发展之路。2006年正式开启金融支持文创产业课题研究;2007年与北京市文促中心签约,设立50亿文创专项授信额度;2008-2009年创新推出“创意贷”品牌;2010年,全国首家文化创意特色支行落户北京宣武门支行;2011年,与文化局、广电局、礼品商会签约,业务纵深发展;2012-2013年在南京、上海、长沙等分行成功复制“创意贷”文化品牌;2014年与北京市文投集团及其下属基金、担保、小贷、租赁、置业、创新孵化工场等建立全面合作;2015年北京银行与北京市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北京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携手再创“文创普惠贷”品牌,为初创型文创企业量身打造特色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9月,北京银行作为唯一一家金融机构与全国首个文化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提出未来5年向实验区提供至少1000亿元意向性授信,支持实验区及入住文创企业的发展。同时北京银行行长张东宁提出支持实验区发展六大金融服务举措,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短期及中长期十大落实措施:一是将红星支行、大望路支行两家支行设立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金融服务中心”;二是创新“文创普惠贷”产品,推出标准化表单审批;三是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向实验区文创企业宣传普及金融产品;四是设立由总-分-支三级构成的实验区专职产品研发团队;五是定期发布针对实验区文创企业的创新产品及模式;六是在实验区推广文创投贷联动产品,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七是与政府共同探讨设立文创发展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八是与朝阳区企业数据库进行对接,为优质文创企业制定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九是为实验区文创企业设立“一站式服务”,搭建综合化服务平台;十是协助朝阳区委宣传部搭建实验区金融服务体系,为实验区企业建立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

张东宁行长同时还提出为实验区打造全面金融服务方案,方案围绕文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特别根据上市前后差异性需求,推出四大基础服务和八大升级专案,分别为“基础结算服务”、“授信融资服务”、“外汇业务服务”、“员工增值服务”。八大升级专案则包括“资金管理专案”、“财务顾问专案”、“供应链业务专案”、“理财规划专案”、“债券承销专案”、“上市服务专案”、“私人银行专案”和“高端信用卡专案”。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北京银行文化金融贷款余额39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100亿元,支持近3500家文创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累计投放贷款和市场份额在北京地区连续多年第一位。

服务灵活切合行业特性

快速开展调研,深入了解运营模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北京银行的专业效率在业内广为称道。2010年,由于投产大量影视制作剧,唐人公司自身运营资金出现了无法支撑的局面。获悉公司举步维艰,北京银行上海分行普陀支行的客户经理第一时间对上海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调查,与企业财务人员面对面沟通,全面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并评估。

通过多方面了解分析,北京银行的客户经理建议企业可采用应收账款质押方式提供担保,并火速签约,以版权质押方式向唐人影视提供总额1亿元人民币意向性授信额度。

服务用心是北京银行的另一大特色。创意企业不比流水线工厂,管得太死不仅失去活力,还可能伤害服务的企业。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创作自由,据悉只要授信额度内,融资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配每部片子所需资金,省去了另外筹集资金的麻烦,给企业一定的灵活度和腾挪空间。

严控风险专业创新

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当多数机构对影视投资风险知难而退的时候,北京银行能够走到如此长远,自然也少不了对专业的深刻挖掘和对市场的细致把握。

为了保证回款,控制风险,北京银行通常会对“打包”贷款范围内的影片和电视剧都进行全面商议,选取不同类型、不同档期、不同成本的影片打包,通过分散风险提高贷款的“保险系数”。而贷款发放也会按照投资方的投款比例进行发放,并对付款凭证等相关手续进行严格审查;而为了保证回款及时、资金安全,银行和融资方一般会约定从院线获得的票房回款直接回到北京银行的专用账户,以真正做到严格把控风险。

身先士卒,敢为人先,不断突破创新。正如探索文创企业的新方式、新渠道,北京银行通常会要求团队真正深入企业了解文化、运作模式与行业特色,并与银行的特色结合起来,这也成为其产品、贷款方式、业务管理和服务团队建设等不断能够实现突破的重要基因。

而今,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国家大数据战略、自贸区建设等各领域次第开花的全新发展机遇,以及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金融变革的全新趋势,北京银行行长张东宁提出了“打造百年老店,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也会将继续以“文化金融”品牌服务文化强国战略。

篇5: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9-11-16 09:45:19

翟居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调动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晋城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新农村蕴涵着金融业发展的巨大商机

从我市一年多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不仅证明了“三农”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为晋城市金融业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启动,为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介入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市初步创出了现代文明、城镇带动、工矿支撑、生态家园、旅游拉动、移民搬迁、凝心聚力七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相继启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基础得到巩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国家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政策的激励下,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2006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较历史最高年(1998年)减少约20万亩的情况下,总产突破17亿大关,达到17.0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单产突破250公斤大关达280.6公斤。总产及单产分别较1985年增长96.32%和88.5%,年平均递增3.3%和3.1%。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我市目前共有各省各类龙头企业1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5家,全市目前共建农村专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9个,覆盖农民3万户。同时还推出了21个“十一五”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投资额共计1.82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目前,全市2270个行政村,通公路的2251个,通电的2268个,通电话的2256个,安装有线电视的村2095个,通达率分别达到99.16%、99.91%、99.38%和99.29%;饮用水通过净化处理的村有516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826个,养殖区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村65个,有沼气池的村480个,分别占到行政村总数的22.73%、36.39%、2.86%和21.15%。

上述发展不仅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金融业支持“三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二)农民人均收入出现持续增长,为金融业推出面向农村和农民个人金融产品提供了

良好的市场基础。

到2006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39元,比上年增长9.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5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2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3874元,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4.1%。

由此得出,当前我市农村广大农民正在经历着由“温饱型”小康向“宽裕型”、“富裕型”小康的重大转变,这也是金融业开辟农村市场的良好时机。金融业不仅可以为转型期的农民提供个人理财、结算工具,同时,随着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逐步到位,金融保险行业也可以借此大力开拓“三农”保险,提高面向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

(三)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为金融业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贷投资导向和代理业务市场。

2005-2007年全市共安排各级各类财政资金30.6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支持农业生产资金10.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亿元,用于社会事业资金13.9亿元。财政投资既帮助金融业进一步确定了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政策投资导向,也为金融业拓展代理政府投资农村经济项目创造了条件。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近几年,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看却并不乐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仍是困扰新农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表现: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虽然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占全市机构网点总量的70.43%,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只有1.94个,而城市则达到了2.96个。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虽然平均每个县(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54个、每个乡镇(办事处)的银行业网点平均2.94个,但乡镇银行网点资产管理规模偏小、大部分的金融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市区金融机构。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部分县区仅有1-2家国有银行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已高达4万元。五是农户贷款难、新农村建设“等米下炊”和各银行金融机构放农业贷款难、“有米难炊”的两难困境。我市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足够的服务“三农”的原始信息的积累,也缺乏放贷必须的担保物,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很多大银行退出农村市场。

一面是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另一面,从我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看,也普遍存在着以下隐忧:目前建、中、工行已成功实现上市,农行的改制上市也正在进程中。上市在给国有银行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为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带来直接的经营服务压力。对股东银行要保证相当的股东投资回报,银行业绩的增长、盈利能力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头戏。而对已有目标市场的占领方面,几大银行已是用劲浑身解数,市场蛋糕的总量虽然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在逐步加大,但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银行业绩的进一步提升则遭到了明显的阻滞压力。银行在经营方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挑战,一是银行的高存差。截止2006年末,晋城市各金融机构的存差规模已经达到363.16亿元,大量银行资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信贷项目和渠道而不得已转为上存资金;二是银行信贷的高集中度。几大银行不约而同地将信贷资金投放的竞争重点放在了全市仅有的几家大企业上,对这些大企业的信贷竞争不仅不能促使银行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还极容易滋生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大企业拥重自挟,与数家银行谈判压低服务价格,银行则屈从于业绩提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降低服务价格,对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全市平安金融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各金融机构应主动出击,面向市场,找准商机,在积极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与“二次创业”,争取“双赢”的局面。

三、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各级部门积极有效地配合,按照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要求,各司其责、共谋发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政府部门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发展适合“三农”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稳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政府部门要适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利用政府的公众形象,广泛向社会推荐各项新农村建设优势项目。应势力导、采取主动,凝聚政府财政、金融银行机构、境内外投资团体与个人、民间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等各级、各种个体资金形成合力,投入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国债投资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投资重点应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公路的建设。这是保证我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在金融环境的建设方面,则应密切关注国家对农业银行的改制、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规范转型、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农村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上。目前国家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辅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构想。我市要全力关注其发展动向,顺应改革形势,引领农村金融改革风气之先,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助一臂之力,也为新农村建设燎原之势添一把干柴。

(二)财政、人民银行、银监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快监管力度,为服务“三农”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财政部门要积极贯彻中央有关扶农助农支农惠农政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投入的比重,在财政预算与执行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同时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民间和外部资金进入农村市场,进而形成支农资金的多元化。

人民银行、银监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增强功能。综合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完整配套、科学高效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包括“三农”贷款定价机制、“三农”贷款风险分担转移机制、农村金融合作与适度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农村金融有效监管机制、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机制、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农村信用和支付清算机制、“三农”信贷投放考核评价机制、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机制和改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机制等。加快推进各类农村金融机构

内部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改革,打造一批运行高效、竞争有力、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强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市县两级人民银行要用好用活现有的再贷款政策,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监督检查,严格审核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状况、风险情况和还款能力,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同时还要发挥窗口指导功能,鼓励国有银行将相当的资金投入到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中;各级政府也应通过建立农业产业投资项目库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对有一定经营基础的重点龙头农业经营实体进行扶持。

(三)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搞好金融创新,完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在支持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共赢”。

1、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当前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加大对“三农”中有效益、有市场的产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和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进。

2、利用银行本身管理投资项目的品牌优势,积极争取开办代理财政资金支农项目贷款管理。

3、积极开办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贷款。跟踪政府支农推荐项目,及时进行可行性及盈利性分析,一旦确定即可提供项目资金贷款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新型承贷组织的贷款方式;积极探索粮食、生产资料市场放开后,适合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下的粮食收购、大件农机具的贷款新方式;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户住房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要很好地总结和完善近几年推行的农户小额贷款和“信用工程”工作,处理好风险防范与方便快捷的矛盾,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

4、树立“无大不强”、“无小不稳”的发展理念,研究市场,探索创新,推出金融服务小企业的信贷品牌。乡镇企业、农业企业天生具有小企业的特征,但规模养殖种植、秸杆气沼气等项目却是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绿色行业。在国际银行纷纷履行“赤道原则”的今天,努力开拓面向“三农”的绿色信贷,不仅利国利民利行,也能借此树立金融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应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建立适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制度。量身定制小企业评级、授信办法,多方完善农村抵押担保机制,为乡村企业获得金融信贷支持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在建立农民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国外小额农户贷款管理经验,采取农户联保等形式,面向农民发放小额农户贷款,降低单个贷款管理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5、大力开拓“三农”保险市场,重点是创新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需求、适应农村发展的各类保险。可积极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促进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小额贷款人意外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村机动车辆保险、火灾保险等险种,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要结合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进行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多样化、最适宜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构建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一揽子多功能、有特色的银行资金结算、理财产品与工具。积极开展国债销售下乡、代发基金下乡、代理保险下乡等市场开发活动,拓宽农民投资和增收渠道。金融机构可将在城市范围内已日趋成熟的金融产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心理进行二度创新,为农民提供额度消费信用资金和分期归还信贷资金的“农民信用卡”,适合乡镇小批发、零售市场和乡镇物流市场需求的资金清算卡等,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周转率。

7、支持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支撑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银行资金运转服务系统,向农民推出符合农村社保要求的保障资金结算卡,同时为农村社保机构提供资金管理配套管理系统服务,在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运行管理的同时拓宽银行对社保领域的服务渗透。

篇6:我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左志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2011年2-3月份,我们对全市金融机构进行了走访,对娄底辖区内所有县市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通过听取当地领导对金融工作介绍以及各县市区财金办关于金融工作的相关汇报,实地查看了一批优质企业,广泛获取了各方面信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存贷余额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655.75亿元,比年初增加71.58亿元,增长12.25 %;各项贷款余额399.32亿元,比年初增加61.27亿元,增长18.13%,加上表外资金支持,全年共新增贷款116.65亿元,比年初增长34.5%。

(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金融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一是市场体系相对完整。我市目前已大体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二是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功能较为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招商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已确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娄星区农信社改制组建娄底农商行的工作正加紧进行;全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当前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8家,期货公司营业部2家,保险机构19家。同时,其他类型金融机构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2家,全市担保行业协会也即将组建。三是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市金融工作办协同市人行、娄底银监分局,监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同时加大对保险证券业的监管服务以及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规范整顿工作,有效维护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市金融工作注重把抓好日常监管与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紧密结合起来,把金融垂直监管与地方协调服务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市级金融安全区标准,冷水江市成为全省第四个省级金融安全区。目前正推动娄星区、双峰县等积极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

二、我市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金融总量相对偏小。2010年全市各项存款总额在全省占比为3.94%,居市州排名第11位;各项贷款总额在全省占比为3.47%,居市州排名第7位。目前我市尚无本土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有限。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偏小,是我市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这也说明当前我市金融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融资结构不尽合理。从金融主体看,目前银行业是我市金融业的绝对主体,证券、保险等产业发展仍不够充分,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产业相对滞后。同时我市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我市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直接融资规模偏小,融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民间融资亟待规范。民间融资快速增长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很大一部分不规范融资行为。有部分投资公司参与非法集资,吸取当地资金流向外地,导致储蓄存款快速下滑,构成了对正规金融业务的挑战。加之目前民间融资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恶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亟待加以规范引导。

三、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我们的调研分析,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三大机遇:

一是我市融资需求旺盛给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从全市宏观形势来看,我市正处在“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必将催生出一批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加之2011年我市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将形成较为旺盛的金融需求,为全市金融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我市产业集群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提供的良好发展基础。我市经开区、万宝新区等产业园区积极对接长株潭并做好产业配套,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引进培育,必将催生出一批优质融资主体。我市十大产业集群的培育为全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必将推动我市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金融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将着力构建和完善中央地方两级金融监管体系,理顺金融发展权利和监管责任。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对娄底经济金融发展的关注度、认同度不断提高;“3+5”城市群建设这块金字招牌,带来了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这无疑为我市金融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条件。三大挑战:

一是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当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东和北非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日本海啸地震冲击、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资产泡沫、货币升值等不稳步、不确定因素较多,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动力不足,复苏形势十分复杂,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也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使的货币政策面临诸多两难。从国内政策来看,2011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提出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在总量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面临更大的政策压力和宏观风险,这必将对我市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增加相当的难度。

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带来的挑战。对接融入长株潭对娄底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将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长株潭特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回波效应”或“极化效应”可能导致对我市发展的“抑制性覆盖”,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困境和尴尬。加之 “3+5”城市群中其他兄弟市州在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同时,必然会竞相出台扶持金融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重大举措,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力争在新的一轮竞争中率先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我市当前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金融业发展赶超进位面临挑战。

三是我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带来的挑战。与长株潭等市州相比,我市经济总量的相对不足,使我市在引进金融机构、享受金融改革先试权和提升金融规模等方面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相对不足对我市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从我市当前经济结构来看,我市属资源型城市,工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贷款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大企业信贷集中度高,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明显不足,总体需求旺盛与需求结构不理想的矛盾,加大了我市金融业兼顾执行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谋求自身发展的难度。

四、对策与建议

支持我市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加大金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认为应重点在扩大融资规模、引进金融机构、培育地方金融产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加大力度,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金融意识,制定中长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一是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站广泛宣传金融知识,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宣传月活动。同时对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形成正确的金融意识,必须始终坚持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发展原则,既要强调当前我市金融总体发展不足或“滞后”,也应尽力避免不顾实体经济实际需求而去简单模仿与照搬发达地区的最新金融产品技术。二是根据国家、省金融产业政策和规划,结合我市发展实际, 采取政府主导、专家团队运作、社会各界参与的方式,开展《娄底市金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娄底金融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二)加大信贷投放,确保合理融资规模。一是引导驻娄金融机构正确解读国家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意图,鼓励驻娄金融机构积极向总行、省行反映我市企业资金需求,争取上级行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最大限度争取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和规模。二是支持和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运用联合贷款、搭桥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引进异地资金来满足娄底辖区内的资金需求;全面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解决好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强政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统一向银行推介。四是加大调度考核力度。制订出台《娄底市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分细则》,构建考核评价体系,量化考核指标,实施按月调度,完善考核奖惩约束机制;同时适当扩大奖励范围,将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纳入考核当中。

(三)引进和培育各类境内外金融机构。完善政策措施,着手制订出台我市新设金融机构奖励办法,同时要取得市委、政府领导对引进新设金融机构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请市委、政府领导到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总部走访联络,促进政银合作,吸引更多金融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新组建金融机构。一是引进成长性好、经营有特色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娄设立分支机构,目前重点做好招商银行、华融湘江银行等的入驻工作。二是吸引境内外保险机构来娄发展,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家日益放开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有利形势,制订出台鼓励险资入娄的优惠政策,积极跟踪中国人寿100亿险资对湖南投资的相关事宜,抢占地方政府引导险资投入的先机。三是在推动证券期货机构发展本身业务的同时,重点引导和组织证券期货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充分发挥证券机构的优势,推动企业上市进程。同时重点跟踪动力煤、焦炭商品期货交割库设立的政策动向,探索争取立项在娄底设立动力煤、焦炭商品期货交割库的相关调研准备工作。

(四)培育本土金融主体,构建地方金融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组建。稳妥有序地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2011年拟成立5家,以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同时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制度及行业年审制度,加强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二是试点组建村镇银行。各县市区要有针对性地加大与主发起行的联络与洽谈力度,力争双峰、新化两地今年村镇银行组建有实质性突破。三是健全地方融资性担保体系。坚持规范与发展、整顿与扶持并重的原则,着手组建娄底市担保行业协会,开展再担保机构组建的可行性调研,大力推进地方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努力建设富有成效的地方融资性担保体系。四是支持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以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机制转换、遗留问题解决为要求,支持农信社大力依法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今年全市农信社要全面启动改革工作,力争娄底农村商业银行于明年春节前挂牌开业。全市要在2012年底前按中国银监会三年行动规划纲要(2010-2012)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改革工作。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企业上市培育扶持工作。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若干意见》(湘政发〔2010〕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制订出台《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一是认真研究创业板市场的最新动态、加快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给予上市专项基金扶持引导和产权明晰、改制重组等税费减免支持,尽快形成一批拟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业的“娄底板块”。二是积极跟踪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最新进展及我省建立OTC市场和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资料库的相关信息,积极搭建金融机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与我市优秀中小企业和项目对接的平台。三是加大债券发行力度,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制订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四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市股权投资业发展的意见》,完善工商登记、机构投资和税收等相关政策,推动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搞好股权投资与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探讨研究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大力发展和引进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或投资机构。

篇7: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8月中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周玉生的带领下,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赴全椒县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通过出台政策,建立机制,培育典型和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专题宣传月等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我市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

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共流转土地8.58万亩,占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0%,其中近二年流转的土地占总数的80%以上。

调查表明: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地转包;二是土地出租;三是土地入股。除此以外,还有土地转让、土地互换等其它形式。

我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已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在全市流转的8.58万亩土地中,转包、出租、入股、转让、互换五种形式都有,其中转包、出租和入股共8.17万亩,占95.2%,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户之间,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全面参与,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据统计,目前流入种养大户的土地有3.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1.6%;

流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2.05万亩,占23.9%,流入到农业龙头企业的有0.35万亩,占4.1%。三是流转面积规模化。土地流转由以前的分散零星流转开始转向规模集中连片流转。据调查,全市涌现出以合作社、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等为主体的100亩以上种养殖大户17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土地流转的有17家,流转面积2.05万亩,仁和集镇的芦龙农事服务合作社、金集镇的益民新型农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500多亩,种植大户承接流转的有159人,面积3.57万亩。承接流转面积100亩以上的有6.5万多亩,占总流转面积的76%,其中500亩以上流转的达到33957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左右。仁和集镇的宣有林、冶山镇的张献国流转土地超过5000亩。四是流转程序规范化。通过完善制度、开展培训、加强宣传、搭建平台等一系列措施,我市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基本做到土地流入流出有申请、村组有审核、市镇有备案。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签订土地流转合同3946份,合同面积达47260亩,占2009年总流转面积的83%,基本上采用了统一提供的规范性文本,土地经营权证、流转合同都在镇土地流转中心备案存档。五是流转服务组织化。随着市、镇、村三级管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我市土地流转已经开始由自发、口头形式向规范化、组织化发展。目前,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刘荣祥同志为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挂牌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15个镇(街道)都成立工作领导组、土地流转中心和管理办公室,各镇行政服务大厅增设了服务窗口,各村(社区)都配备了土地流转信息员。据统计,三级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人员已经达到260多人。

二、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1、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后,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种植面积。仁和集镇芦龙农事合作服务社集中流转土地近3000亩,通过小田改大田等措施对部分土地进行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近25%。

2、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满足了一部分有技术特长、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聚,扩大了规模经营面积,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大通镇的项永祥户原是跑运输的,积累资金后,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建成了我市新兴的蔬菜规模生产基地。冶山镇张献国办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便弃工从农,今年租赁流转后的土地5000多亩,除了进行水稻、玉米种植外,还引进了太空莲藕、油桃等经济作物,引领当地农民向高效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3、增加了农民的直接收入。我市绝大多数土地流转费在每亩500元左右,国家有关惠农补贴仍归农民享有。因此农民把土地流出后,不但在农田方面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而且可以安心地经工经商,或外出务工,或在本地企业就业。金集镇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700多户农民入社成为社员,将2468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可得到450斤稻谷,而且还可以参加合作社的保底分红,部分农民平时也可以在合作社做工获得一定的报酬。入社社员年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务工经商、外出打工户均增加收入5000多元。

4、培育了新的经济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有实力的种养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股份合作、农事

服务等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永丰镇的华福昌户,2009年从市良种场流转土地504亩,与有关企业实行订单生产,一年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种植大户。

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很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既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又解除了农民离土离乡的后顾之忧,使更多的人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打工。据统计:全市2010年离土不离市的农业劳动力约12万人,占全市农业总劳动力的38%。

据调查,目前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大多数农民恋土情结较浓,加上各项农业补贴,土地收益得到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即使外出务工、经商,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从而限制和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是个别镇村认识不到位。一些镇村干部对于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流转机制不够完善。有的镇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双方的管理约束机制、调解纠纷仲裁机制等不够完善。

三、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责任,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中,镇村干部的作用发挥非常关键。他们熟悉农户家庭现状、当地的产业特点、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农民的思想动态,做工作的针对性强。因此,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把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

流转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一些促进土地流转的措施,落实镇村干部工作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考虑拿出指导性计划,分解到各地并列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2、加强宣传,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一要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宣传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使土地流转的基本政策、原则、程序家喻户晓,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二要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可以利用的资产,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健康、有序开展。

3、强力推进,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根据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大胆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一要大户示范带动。大力培育种植、养殖大户,依靠大户的示范效应,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要合作社合力带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要招商引资带动。建议将土地流转工作与招商引资工作有效对接,互为促动。要大力引进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到我市兴办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四要科研单位带动。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市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租赁农民土地,建设产业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五要鼓励有一定规模种植和养殖的大户和合作社挂牌成立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农业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篇8:10年我市农村金融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深化乡镇卫生院的配套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探索乡镇卫生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强化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七月份起,农工党对我市撤乡并镇后乡镇卫生院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铜陵县农村中心卫生院4个,实有床位90张,人员1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5人;乡镇卫生院12个,实有床位87张,人员13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人。卫生院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硬件设施等较薄弱。钟鸣镇中心卫生院服务区人口5万,有职工58人,其中医技人员30人,退休人员8人。大专学历20多个,本科学历2个(均为在职教育,唯一中级职称是药房人员,可用人才少。妇产科一骨干由于收入少,辞职后到浙江私立医院打工。检测仪器、化验设备陈旧,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产品,不能满足正常需求。只有一台X光机设备是上级部门划拨的。妇产科和外科病房在一起,无隔离设施。职工住房和病房混居,不符合卫生防病要求,极易引发事故。年业务收入130万元左右,除去人员工资(包括退休人员近90多万元(其中县财政补贴35%和一些材料成本外,所剩无几。人员培训、设施更新等工作是空白。院周边环境卫生差。

朱村、董店等一般卫生院情况差一些。朱村卫生院家属住房破旧,医疗设备简陋,连心电图、X光机、B超、普通生化化验等基本医疗检查设施都没有。卫生院冷冷清清,只有2个值班医生留守。董店卫生院条件尚可,房屋也是新盖的,但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都在等着撤乡并镇后卫生院下一步如何打算。医技人员学历低,连院长也只是市卫校毕业,只有朱村卫生院院长一人有中级职称。卫生院职工年龄都在

35~45岁左右,很大一部分人员都是前些年通过关系调入,没有多少技术,大多只是初中水平。这使得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与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形成不了技术等级差,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就近就地治疗的要求。我市大通、顺安、新桥卫生院情况和钟鸣差不多,其余卫生院普遍经营困难,难以正常运转。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常规设备缺乏和人员素质不高是主要因素。由于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乡镇卫生院技术比不上县医院,价格又高于个体医生,服务态度又没有村卫生室好,所以一般乡镇卫生院业务下降,发展困难是必然趋势。②管理机制死。乡镇卫生院竞争不过个体诊所,真正的原因不是房屋、不是设备、也不是技术,而是卫生院职工本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内部管理中最能影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因素就是院长的人事处罚权和分配方式。职工违反卫生院的管理制度,构成辞退条件的,院长依照规定将其辞退,这是院长应该具备的基本权力,也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乡镇卫生院的职工都具有集体或全民所有制正式工作人员身份,人事管理权在县人事局。院长对本单位的职

工只有任用权而没有人事处罚权,也就是说,职工违章违纪,不分性质和情节,只要不违法,就不会掉饭碗。这种软弱无力的管理使规章制度对职工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是造成劳动纪律松弛、工作责任心差的根本原因。这种个人收益与付出不对等的分配方式严重地挫伤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惰性。由于缺乏有效的纪律约束,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肯定不如人意。社会群众对卫生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的下降,病人自然会流向个体诊所。③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卫生院所担负的社会职能却在增强。医疗单位既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又是经营单位,既不能整体推向市场经济,又必须面临并适应市场经济的矛盾。政府对农村卫生政策的滞后,使乡镇卫生院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履行好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管理三大职能。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的核心地位未得到保障,其三大职能中的预防保健、卫生管理两大职能未得到发挥。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虽明确提出以农村为重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卫生院建设,但在实际中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依赖上级的专项扶持上,各地的财政拨款农村卫生经费只占其

微弱比例或只有少量的专项投入,如数量极小的重点装备款项。乡镇卫生投入缺乏法律保障,各级人大机构未对本地区财政预算卫生投入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是疫情来临之际才想到卫生部门的职能作用。由于搞好防保工作会减少临床收入,而预防保健本身又不赚钱,防保组在卫生院往往被忽视,地位低,难以发挥其作用。卫生院防保组由于没有准确定位,防疫人员的工作时常处于尴尬境地。许多工作经费(如

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等等需要防保组自己去筹集;由于配置不足而工作量增加,防保组人员难以负担;县级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机构是卫生院防保组的业务指导部门,其工作需要防保组配合,但配合监督执法对防保组来说,却是合理不合法的。因此,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为了糊口,基本上放弃了卫生管理职能。④医药费用的大幅度上涨降低了农民医疗消费意愿及能力,使乡镇卫生院病人就诊数量逐年减少。药费的逐步上扬,使大部分低收入的农民有病而不愿就诊。小病不就诊或在村卫生站、个体医处就诊,大病却愿到上级医院就诊。乡镇卫生院已不是农村患者就诊的首选目标。⑤由于其体制因素,各级政府未将乡镇卫生院的退休人员纳入社保统筹管理,而是由卫生院自行负担。沉重的包袱,使部分乡镇卫生院只能维持其基本的工资发放,其他如设备更新换代、人员进修培训、房屋扩建都处于停滞状态。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是卫生院发展的重要时期,乡镇卫生院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乡镇卫生院建设作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投资力度加大,个人、民间资本也出现了投资参与的强烈意向,乡镇卫生院整体上划县级管理,使经费有了可靠的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乡镇卫生院提供了相对稳固的服务对象,使乡镇卫生院的卫生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这些都成为卫生院发展的机遇。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乡镇卫生院首先要加快体制改革与创

新,探索产权制度改革,吸收社会资本,建立一个权责明晰,富有生机的管理体制,使乡镇卫生院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当前农村卫生工作恰逢三大发展机遇。其一,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为农村卫生改革探索了经验,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卫生工作及农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村卫生问题没有解决,就等于整个卫生问题没有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为农村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是新时期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也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三,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明显增强,已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来解决农村卫生问题。可以说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第二、要转变经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就近、方便的优势,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结合我市情况,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抓好几项工作。①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改革农村卫生管理体制。要扩大基本医疗服务覆盖面,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进医院,康复返社区,让老百姓能够方便、经济地就医。

②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要通过有效手段和措施,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强化横向和纵向的管理指导。要充分发挥县医院对全县的医疗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中心作用,乡卫生院与县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制度,村卫生室只诊疗常见病和多发病,形成技术上的纵

向合作。乡卫生院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真正落实“六统一”。要将健全卫生服务网络和整顿农村卫生市场结合起来,允许在农村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卫生机构,但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卫生机构,要在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农村医疗市场。③乡镇卫生院必须全面引进竞争机制,要改革现行的分配制度,采取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强力分流富余人员,减肥,消肿,轻装上阵;深化乡镇卫生院的配套改革,首先要努力探索乡镇卫生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乡镇卫生院通过实行合作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职工全员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营模式。卫生院的干部职工既是经营者和劳动者,又是卫生院部分产权的拥有者,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紧密结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紧密结合。同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在全区或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在中心卫生院内部对副院长、科室主任以及一般医护人员实行层层聘任制。按照因需设岗、以岗定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笔试、答辩、群众测评、组织考核等方式选拔聘任。按照职权划分,将乡镇卫生院撤并后新规划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人事任免权交由所属中心卫生院院长及院委会。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搞活激励机制,实行全成本核算和岗位效益工资制。其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经营型”院长的培养选拔,使乡镇卫生院院长成为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管理人才;要切实加强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力争在

短期内解决乡镇卫生院人员无学历、无职称、无资格的问题。④完善农村卫生经济政策,也就是完善农村卫生补偿政策。采取定项和定额补助的办法,把乡村卫生队伍巩固好,使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在巩固的基础上更加健全。这里包括县级医院、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补偿政策问题,同时把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列入补助政策范围,形成完整的医疗预防保健的刚性补助政策。同时要转变观念,转变卫生投入方式,改革财政拨款体制,投入多少经费就要产生多大的效益。

第三、强化公共卫生职能。①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创新适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求的健康教育形式和途径,从而改变广大农村居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健康水平,是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在全县启动健康教育镇、村创建工程。每个健康教育村都有农民健康教育学校、卫生宣传牌、读报栏、卫生报刊和农民健康教育档案;每个家庭都有卫生园地,内有卫生读物、卫生公约、文明卫生家庭标准等资料。健教村每月上一次卫生课,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试,年终评比一次文明卫生户。要组织医卫人员上街头、进集市举办街头卫生科普展览,开展卫生咨询,散发卫生科普材料,摆起流动宣传牌,举办义诊等活动。通过多形式、广覆盖的健教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了有关知识,健康教育的先导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②重视疾病防保工作。农村卫生院防保组是我国最基层的预防保健机构。它直

接面对老百姓,提供预防、保健服务。农村乡镇卫生院是在建国后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而设置的直接面对农村人群的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由卫生局统一领导。卫生院内设立的防保组由

县级卫生防疫站、皮肤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等地方病防治机构给予业务指导。具体业务是:承担本乡(镇的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妇幼保健、社区卫生健康教育及其他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以及五大卫生(劳卫、环卫、食卫、学卫、放射的基础性管理,是一个集卫生服务和卫生行政执法为一体的综合机构。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其任务与要求也在逐年提高。近年来,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卫生院的防保组队伍得到不断充实,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应当在法律、政策上对乡镇的防保工作给予保障;防保组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通过改革调整布局、减少数量、控制规模、精简人员、完善功能和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又要保证必要的经济投入,促进乡镇公共卫生机构良性发展,保证农村居民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乡镇卫生院防保组经费预算应纳入县财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状况、居民收入情况、服务人口、服务面积、服务数量等制定补助标准,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补助。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还应重视基层防保人员的卫生知识及卫生防疫指标的更新,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必要的培训。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防保组的功能如何定位,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由于撤乡镇,有的乡镇有了两个以上的卫生院,其中有的可以改制为乡医院,但是必须有一家公共卫生院。如果因为没有公共卫生院,乡域卫生工作包括卫生行政、卫生监督、疫情报告、疾病控制、初级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我市

经济社会健康。乡卫生院是乡村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乡村初级卫生保健中心,乡村社区卫生中心,乡村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中心,就不是乡村医疗中心。可见乡卫生院责任重大。

我国卫生工作以农村为重点的方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其内涵和目标则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上一篇:工作笔记下一篇:园本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