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2024-05-12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精选6篇)

篇1: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浅议官员“三公”消费

“三公”是指: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财政部日前就“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向各地财政机关下发通知征求意见。《通知》要求,各地依法、及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通知》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做出统一要求,要求规范各级财政机关向同级人大送审的财政预算决算报表

以及部门预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同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和决算报表以及预算执行和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公开地方财政预算信息是各级人大代表的长久呼声,今天终于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实质性动作,财政预算公开为“三公”消费设障虽然只是一小步,但也足以让人兴奋一阵子。

众所周知,中国近年来的“三公消费”触目惊心、骇人听闻,备受社会各界诟病,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一个大众认可的数据是,政府行政开支在20年中增长了87倍,其中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车消费等三大项,每年已达9000亿元。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在广东省财政厅科研所举(来源:好范文 http:///)行的一次讲座中亦提到: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惊人。去年全国公车出行花了3000亿,吃饭招待耗资3700亿。2006年,31个省自治区的行政事业支出超出财政支出部分高达5780多亿元。“三公”消费加起来肯定超过七千个亿!

就以七千个亿为例,可以做多少事情?假如一个重症病患所需治疗费为二十万,这七千个亿可以救治三百多万人(可中国每年有多少人因没钱看病而死);假如一个大学生每年需要花费两万元,那这七千个亿可以让三千多万大学生免费上学;这七千个亿分到9亿农民身上,每个农民就接近800元,就能够让农民养老无忧,就能够消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乡二元社会,就能够实现公民的人人平等;这七千个亿还足够中国两年的军费开支……

人们之所以对“三公消费”引起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官员们用之不当。以出国为例,广东的谭日贵等人为期14天的所谓“招商考察”,没有半点与招商、政府工作有关的内容,竟是乘坐豪华观光轮、选购南非钻石、欣赏肚皮舞等。“三公消费”之所以成为“腐败重区”,源于领导的一支笔报销,源于“内部机密,不宜公开”,最终才导致含糊不清和行政朦胧的“三公消费”成了合情合理的“腐败”,成为个别人中饱私囊的取款机。

对于这种局面,客观讲,党和政府一直是反对的,也曾想方设法予以控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高喊着压缩的同时却在猛烈增长。何以如此?显然是因为没有从根子上解决,是光有好的想法而没有过硬措施或者说措施不力,所以才导致实现公务支出减少的目标只能是黄粱梦。要想美梦成真,就必须动大手术。长疼不如短疼:比如彻底取消公款接待制度,只允许公安等特殊单位保留公车,其它单位的公车一律去消。取消公车后,对乘坐公共汽车的,实行奖励;对乘坐出租车的,实行实报实销。进一步,对于随意“消费”的官员按“贪污”论处,若如此,“三公消费”的顽疾还会不能割除吗?!

公款是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公款是用来维护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和保障民生。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凡是爱国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可如果不在消灭“三费”上下功夫,真不敢想象我们的国家何时才会和谐?

篇2: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消费税法调节经济是从调节消费入手的,除了财政意义和历史原因外,消费税法主要通过对四类消费品消费的干预,来调节消费,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1.对不良消费行为的矫正功能

各国或地区普遍对含酒精饮料、香烟及其制品征收消费税,扩一展开来是对那些对个人或社会福利改善毫无益处的产品征税。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不仅对个人或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无益,而且往往会造成较大的外部负效应而不用或少用这些产品,人们就会节省钱用来购买别的商品,提高其生活水平。但政府不能直接限制人们消费这类物品,只有通过征重税来控制。这就是消费税的“寓禁于征”,也是消费税法对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2.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功能

消费税法通过对有害环境或资源消耗较大的物品开征消费税,增加消费成本,引导人们调整消费方向,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和对资源的消耗。因此,有人称消费税为“绿色税收”。

3.对收入分配的平衡功能

收人分配的不平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着。收人差距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反差过大,会引发偷盗、抢劫、谋杀甚至大规模的社会暴动。因此,国家需要对国民收人的分配进行适当调节以达到矛盾双方均能接受的平衡状态。消费税法平衡收人分配主要体现在对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的课征上。亚当嘶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中将消费品分为两类:必需品和奢侈品。他认为,对生活必需品征税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工资的提高,因此,对生活必需品征税会产生同劳动工资税同样的结果-扭曲市场价格机制。对奢侈品征税不同于生活必需品。虽然对奢侈品课税也会引起价格升高,但并不一定导致工资的增加。因为这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一般不会减少下层阶级的家庭消费能力。相反,有利于调节社会贫富不同阶层的收人分配不均状况[5]。消费税法将奢侈品列入征税范围,体现的不是像对不良消费行为一样的“寓禁于征”,它除了限制过度的奢侈消费外,是要让享用者以牺牲部分财产为代价。而在潜伏着不平等危机的社会中,富有者在满足奢侈消费的同时,缴纳一定的税,也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选择。消费税法据此调整着社会的收人分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消费税有一定的经济调节功能,并在矫正不良消费行为、保护环境资源、平衡收人分配等方面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对我们认识清和发挥好消费税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各国秕制比较研究课题组编.消费税制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15.

[2]张守文.税法原理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⒈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81-82.

[4]刘继虎,陈云良.法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

篇3:浅议住宅消费信任问题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蜕变,房地产市场营销也经历了由供不应求的空白阶段到推销导向、产品导向再到客户导向的飞跃。然而即使是客户导向、整合营销,开发商往往关注知识营销的方法和手段,只是考虑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和消费者的沟通,实现对消费者的影响,并最终实现销售提升和市场的占领,却忽略了消费者的内心价值感受。随着各种营销手段的成熟和多样化,消费者已经逐渐麻木和警惕,房地产业的信任缺失问题成为阻碍房地产业发展的屏障,而与购房者关系密切的房地产营销领域更是成为了信任矛盾的主战场,发布与实际成交价格有明显差异、不真实的房地产销售参考价格;以抬高销售价格或者虚构已成交信息等方式拒绝购房者购买可供销售的商品房(即捂盘)等违规行为的不断披露,房地产纠纷的层出不穷严重的打击了广大购房者对开发商的信任,更挫伤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因此,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进入客户关系营销,在开发商大讲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的时代,如何提升房地产市场的信任度,如何将房地产市场营销向信任营销发展,建立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和谐关系变为推动房地产市场营销发展的重要课题。

1 住宅消费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住宅消费行为是一个以丰富的营销知识作为研究基础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随着房地产市场营销对客户关系的建立和位置以及客户需求的重视而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在住宅消费行为的理论研究方面浙江工业大学的虞晓芬教授颇有建树,其出版的《居民购房行为分析与我省(浙江省)住宅需求发展趋势研究》和《我国居民购房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分析了在结束福利分房后,中国居民住房消费特征和影响购房行为的各类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根据对住宅消费行为的研究重点的不同,将目前关于中国住宅消费行为的研究总结如下:1)对住宅消费函数的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消费函数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特点而进行的理论研究。主要目的是建立特定市场的住宅消费函数,以预测住宅消费的发展趋势。该领域的研究在近几年进行了较多的实证。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政府和开发商都有较多的指导意义,但是对宏观的意义多于微观,对于消费者自身的心理等个体特征的研究不够深入。2)住宅消费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住宅消费的个体特征、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对住宅消费者需求评价体系,以求建立一种模型用于指导开发商的投资评价和市场定位。该领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消费者个人需求的分析上,运用住宅消费者需求评价体系,不需要其他楼盘的资料,便可以对将开发的楼盘进行评价,找到目标消费者,并且综合地了解所开发的楼盘与所处的地块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有一定的决策指导意义。3)住宅开发商客户关系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更注重开发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以及客户对住宅商品的感知价值的评价。主要的研究领域集中在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的研究上。该领域的研究更多地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等综合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量表测量项目的确定,问卷数据的分析来探讨影响住宅开发企业的顾客价值和顾客关系的因素,讨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开发商建立长久的客户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2 消费者购房信任相关概念

2.1 购房信任定义

从前面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每个学科,不同角度对信任的理解各有不同。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个体,因此将信任看作是人的特体特征;社会学关注宏观的社会问题,因此将信任看作是一种社会结构;经济学关注宏观层面研究经济交还问题,因此将信任看作是一种经济选择的机制。

本研究主要讨论的是营销领域消费者对企业/组织的信任,营销领域的消费者作为一个社会人,既有个体的特点,又具有社会性,同时作为经济人,也会有计算的心理。因此对消费者信任的定义应综合借鉴这三方面的因素。

通过阅读和分析学者们对于消费者行为以及购房行为的研究成果,笔者将消费者信任含义归纳为:购房信任是消费者基于对住宅开发商可靠性和可依赖性的判断并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在维度划分上采用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个维度;其作用的结果是消费者满意和消费者忠诚。

2.2 购房信任维度

1)消费者购房行为的认知信任是直接基于住宅产品的产品本身、品牌和服务等因素而形成的一种体验感受,它们正好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住宅的个性化需求,这种信任是基于认知的理性思考而产生的信任。它可能会因为消费个体本身兴趣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2)消费者购房行为的情感信任是在使用住宅产品和享受住宅产品相关服务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住宅产品、品牌和服务等因素的特有偏爱,是基于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

2.3 购房信任结果

1)消费者购房满意。

对于消费者满意概念的解释有很多。Howard和Sheth(1969年)认为,消费者满意是消费者对其所作的付出与所得到的收益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心理状态[4]。Kottler认为,“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依据这个定义,满意水平是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如果效果低于期望,顾客就会不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与期望相匹配,顾客就满意,如果可感知效果超过期望,顾客就会高度满意或欣喜”[2]。

虽然学者们对于消费者满意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者满意的特性,即主观性、层次性、相对性和阶段性。不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评判。即使同一消费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也会因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而作出不同的满意评价。

笔者结合住宅市场的特点,对于消费者购房满意的定义为:消费者购买住房后的可感知的结果与购房前的期望之间相比较后的一种感觉状态的水平。

2)消费者购房忠诚。

综上所述,消费者忠诚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a.从心理角度来讲,忠诚的顾客往往对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产生一种高度的依赖,这种依赖可能来源于消费者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任感,也可能来源于消费者在使用产品及服务过程中感受到的有用性、满意度和性价比等,还有可能来源于消费者的个性因素。b.从行为角度来讲,忠诚的顾客一般会产生重复购买的欲望和行为,同时还会主动向其亲朋好友推荐企业的产品和服务。c.从时间跨度上来讲,忠诚的顾客会关注并支持(包括在购买及向他人推荐)企业及产品,而且这种关注和支持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结合住宅市场的特点,笔者对消费者购房信任定义如下:消费者对特定住宅开发商的高度信任和偏爱,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该开发商的住宅产品作为首要和最基本的购买对象,并乐意传播有利于此品牌的各种口碑。

3 结语

通过对消费者信任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和研究,结合住宅市场的消费特点,提出了住宅消费行为之下的信任的定义、维度和结果。可以说是对住宅消费信任问题的初步探索,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Dasgupta,Partha S.Trust: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Relations[M].New York,NY:Badil Blakwell,1988:49-72.

[2]谢凤华.消费者信任前因———维度和结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清议.2005年国内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37.7[J].观察,2005(5):36.

[4]刘清峰.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中的消费情感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金玉芳.消费者品牌信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篇4:浅议农村消费环境

[关键词] 遵义市 农村消费环境 农村居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消费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主要以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北部,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之一。全市有人口732.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86%。但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却不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消费市场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对促进遵义市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遵义市农村消费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消费不均衡现象加重

随着遵义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在逐年增加,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所改善,但城乡居民的纯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相对较低。2001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为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1.5%,而2006年则为27.4%。同时,两者之间的消费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从2001年~2006年一直保持在1:3.6~4.0之间(见下表)。

2.消费层次较低,恩格尔系数过大

据统计,遵义市2006年农村居民纯收入2453元,比上年增加135元,增长5.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8%。而评价农村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则高达51%,比上一年增加了5.1%。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其收入大部分用于食品类等生存型消费支出,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支出较低。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较差

一是与生活相关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首先,在遵义市的1761个村中,有558个村没有自来水,农村居民的饮用水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其次,169个村没有通车,致使当地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减少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外面的产品也运不进来,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再次,这几年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户用电质量得不到保障,且有些地方电费较高,农村居民难以承受,因此农村中的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不高。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农村居民未来消费支出预期增加,消费倾向降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在农村则更为薄弱。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为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农村较普遍,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致使农村居民不敢大胆地去进行消费,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三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商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是有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市场,掺假制假,假冒伪劣等现象仍很严重。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农村交通、信息相对闭塞,农村居民收入较低,农村居民在购物过程中理所当然把价格低廉的产品作为首选,这就为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生存提供了空间。再加上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弱,于是一些不法企业和商贩也就把目标瞄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农村居民消费者,致使劣质产品充斥农村市场。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06年抽样调查显示,有52.1%的农村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农村消费市场最严重的问题,种子、农药、食品仍然是让农村居民最不放心的三大商品。

四是农村消费设施落后。近几年,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仍然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由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有的地方要么是电视信号不好,要么是电压不稳,要么就是没有自来水,致使农村居民不敢购买电视、洗衣机等。另一方面,通讯、网络建设设施也较为落后,有些地方还没有通上电话,许多地方根本就接收不到手机信号,这些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居民了解外来信息,从而也就得不到必要的生产指导和市场销售信息,产销之间脱节,农村居民盲目生产、农副产品积压和销售难的问题时常产生,这也就从客观上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需求。

4.消费观念落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村,人们很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联系。一般来讲,婚丧嫁娶、建房、过生日、孩子参军、上学等,都要置办酒席,互送礼金,人情负担较重。另一方面,在农村,人们在平时一般都是比较节俭的,而一到节假日,则是过度地进行消费。最后,一部分农村居民愚昧消费开支较大。近几年,农村居民手中有了一定的积蓄,许多农村居民不是把这部分钱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而是用于建造庙宇、修造坟墓,这不仅浪费了大量钱财,而且促长了不良消费习惯,如迷信消费等。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

1.结合本地区情况,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首先,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遵义市大多数地区都是属于山区,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发展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绥阳县以畜牧、辣椒、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赤水市确立了竹、药、畜、果四大主导产业,遵义县以畜牧、辣椒、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及余庆、湄潭、凤岗的茶叶和务川、道真的中药材等。这些措施对于优化遵义市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遵义市农产品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其次,要抓好各地的龙头企业。从政策上加以扶持,资金上给予信贷支持,技术上进行指导,促进农产品商业化的进程,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再次,要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加强农科教的结合,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扩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覆盖范围,以此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遵义市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资源的开发和投资来拉动,但这两者都是有限的资源。为此,农业的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采用多种途径节地、节水、节约能源,既要适应市场高层次需求发展有机农业,还应建立起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趋向协调。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一是加大政府在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解决农村用水、用电和交通不便的问题。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的力度,做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为家用电器在农村普及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加强对乡村道路的改造,为农产品的外运和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制度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是要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一方面,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帮助农村建立连锁店、服务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使不法商贩无机可乘,农村居民也能得到价廉物美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尤其是农资市场的打假和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制假售假的生产经营者。对于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是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在乡村一级建立市场信息网络或通过广播电视等,向农村居民传达市场信息,使之了解市场,进入到农产品的流通领域中,根据市场变化,改变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更好的进行生产和消费。

4.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在家务农的农村居民的种田水平。通过科技下乡、广播、电视、发放有关科学种田知识的小册子,帮助农村居民掌握先进的种田技术,改革种植方式,从而提高其收益。其次,要提高外出务工农村居民的就业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增收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收入。但是,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一般在城市里做的都是力气活,收入并不很多。为此,必须加强对进城农村居民工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拓宽其就业的渠道,为其就业创造条件。

5.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健康的、良好的消费观念

第一,生态意识教育。要高效、合理的使用农村现有的有限资源,保护环境,就必须对农村居民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只有农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才会自觉地去保护环境,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第二,消费观念教育。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从思想上接受科学消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鼓励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摈弃那些非科学的、愚昧的消费行为。培养其把握消费的意识及合理进行消费决策的能力,以减少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第三,权利意识教育。使农村居民明白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和职责,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提高农村消费者识别真伪的能力,使其能自我保护。

参考文献:

[1]2001年~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006年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胡代书:遵义市农村消费现状及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2006-12-12).http://lbj.zunyi.gov.cn/ cms/cms/website/ fagai/jsp/page.jsp? channelId=4979&infoId=16549

[4]张枝:试论农村消费环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3),64

[5]陈潮鹏:完善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的探索.(2007-6-19). http://www.yspworld.com/Support/ Show_Article.asp?ArticleID=48682

篇5: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浅议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及其改善对策

专业:旅游管理 姓名:赵金瑞 学号:06411352

指导教师:张伟兵

摘 要 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消费中存在着种种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破坏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迷信性消费和恶习性消费,其结果是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旅游体验。这些不合理现象统称为“旅游消费的异化现象”,其产生原因在于政府推行的旅游发展战略不当、旅游供应商的经营策略不合理、旅游消费者的畸形消费心理等等。笔者认为,应该从改进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和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三方面入手,并积极响应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发展和谐旅游,抵制消费异化。

关键词 旅游消费 异化 消费异化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旅游消费中的异化现象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给旅游消费带来了机遇,我国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8年国内旅游总花费分别是3522.37亿元、3878.36亿元、3442.27亿元(非典影响)、4710.71亿元、5286.00亿元、6229.73亿元、7770.62亿元和8749.30亿元。[1]虽然在2003年由于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当年的旅游指标略有下降,但从总体上看,增长趋势一直没有改变。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达19000~27000亿元。国内旅游呈现一派繁荣之际,来我国旅游的国际游客人数亦呈迅速上升态势(表1显示)。目前,中国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占世界总量的4.8%,旅游创汇占世界总量的3.8%,约为美国的1/5,西班牙的1/2,法国的3/5。[2]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20年中国将接待海外旅游者1.35~1.45亿人次,约占世界总量的8.4~9.0%;国际旅游创汇530~760亿美元,约占全世界总量的2.7~3.8%。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也预测,2020年中国将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1.37亿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目的地,约占世界总量的8.6%。[2]同时,中国还将成为第四大国际旅游输出国。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对扩大内需、活跃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发展前景。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代旅游起步比较晚,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观念还不够成熟和理智,在旅游活动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合理消费现象。例如,旅游者不尊重甚至侮辱导游员的人格尊严,更有甚者对异性导游员进行性骚扰等;在“食”方面,要求餐饮服务方提供褐马鸡、白鹤等国家保护动物的食物制品或与宗教禁忌相冲突的食物等;在“住”方面,追求宾馆的星级、设施的豪华考究,对水、电、纸张、日用品等进行过度消耗等;在“行”方面,追求交通工具的档次和内部座次的级别,追求交通工具的“身份和符号价值”而盲目进行“自驾车旅游”之类的炫耀性消费;在“游”方面,为追求旅游的“原生态性”,侵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旅游禁区)或宗教禁区,不正当地使用交通工具或制造异常声响,干扰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或宗教活动的正常秩序,甚至奢望在景区、度假村提供赌博、色情等方面的服务,实现

[3]一时的低级庸俗享乐与放纵。本文将这些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不合理消费现象统称为“旅游消费的异化现象”,通过详细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对旅游消费异化的若干政策性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旅游业沿着可持续的和谐消费之路健康发展。

1[1]

2001--2008年我国旅游收入统计表收入(亿元)10000.009000.008000.007000.006000.005000.004000.003000.002000.001000.000.******2008年份国入国入际(内(旅亿旅亿游元游元收)收)

二、旅游消费异化的内涵及表现

(一)异化的来源及含义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在《经济学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手稿(1857一1858)》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他认为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了深刻的概述。异化劳动包括四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

[4]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其次,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的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再次,人同自己的人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人同人相异化。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

[4] 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二)旅游消费中的“异化”

异化是人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甚至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同理,异化表现在旅游消费里指的是旅游消费的目的、行为和方式背离了旅游活动的根本目标,即旅游是人类追求自身文明进步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讲,旅游作为一种消费活动,是现代大众文化的一种休闲方式,它是以人为主体、消费为手段、休闲为形式、景观为对象、文化为内涵、身心的放逐与回归为目的的一种赏心悦目、增长见识、[5]自由自在的活动。现阶段我国旅游消费异化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用以满足不健康的、非正常的、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种种畸形消费行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物质消费的过度和意义消费的错位。他们把旅游中追求不正当消费当作是真正的满足,使本来是满足人类旅游需求的消费活动变成支配人的旅游行为,并进而损害了自然界和人类的共同利益——造成了物质的损耗浪费和旅游者身心的疲惫,以至于有的游客在旅游结束后说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3]

(三)旅游消费异化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如前所述,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旅游者的消费观念还不够成熟和理智,在旅游消费活动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破坏性旅游消费

(1)盲目开发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景区环境的破坏。有些开发商以旅游开发为名,在景区大办宾馆、购物店,城市绿地被侵占,水面被填平。他们甚至对稀有树木和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名贵花卉乱砍乱挖,损坏珍稀物种,破坏自然景观。有些旅游景点本来拥有珍贵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但在开发过程中,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大兴土木,不仅破坏了自然风光,而且破坏了人文景观,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环境负效应。首先,集中过度的旅游消费,超过了当地的旅游承载能力,造成对旅游资源和景区环境的严重破坏。旅游者成群结队地乘着汽车来到旅游区,造成拥挤、噪音、垃圾、废气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旅游旺季,大量人群带来的拥挤和混乱,众多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超过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对旅游区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其次,缺乏引导和规范的行为使旅游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游客人为地涂抹刻画、脚踏手摸等不良行为对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带来破坏,随意丢弃废弃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对景区自然环境带来破

[3]坏。这些由旅游发展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时,人类必然要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

2、炫耀性旅游消费

炫耀性旅游消费指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追求奢侈、豪华、消费过度攀高,其目的已不在于满足自身正常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是把旅游消费当作一种标志与象征,炫耀自己的财富、身份与地位。有些旅游者一味地乘坐豪华游轮与豪华客机,住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在旅游地疯狂购物。在他们眼里,似乎只有在很多方面大大超出其他旅游者,[6]才能心满意足,才能体验到旅游的快乐,甚至达到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经验”。这些人的旅游消费已经与其实际需求大大脱节,显然,他们的旅游消费已被异化了。旅游行为固然具有消费攀高的倾向,但一味过度攀高,甚至在旅游消费上展开竞争,就是非理性的、不正常的异化行为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富起来的人群,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和特权阶层公费旅游人员构成出境旅游和高尔夫旅游等高端旅游消费的主体。国家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出境旅游已进入世界花费最高的国家行列。旅游花费中购物占了极大比例,旅游活动变成了境外购物,异化为寻求旅游生活高消费的方式。通过这种旅游消费游客得到的不是休息放松,而是随着炫耀性消费之后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心理上更严重的紧张。

3、攀比性旅游消费

部分旅游者缺乏明确的旅游目的,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出游时间和方式时缺乏消费经验,盲目跟风、攀比。这种攀比性旅游消费主要表现为一般人向先富群体看齐,低收入者向高收入者看齐,他们往往不考虑自己的消费需要甚至消费感受,盲目追求流行时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3]尚去模仿别人的消费方式,与邻居、同事和朋友进行攀比,从而形成普遍消费动机。这就导致人们在旅游旺季盲目赶往旅游热点景区,超负荷的接待与经营无疑会加速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与破坏,致使旅游体验质量降低。在旅游途中,往往团队中一个或几个购买某种旅游产品,大家的消费欲望就会立刻被调动起来。攀比性旅游消费突出表现为大众自费旅游者本着“求名”心态,不顾自己旅游实际感受和精神享受的求荣性跟风消费、攀比消费。这种以假期为主的短时段集中或超前消费,不但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和扩大消费总量,反而会造成奢侈、浪费等不合理消费风行。

4、迷信性旅游消费

这种旅游消费又称为愚昧型旅游消费,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旅游过程中把大量钱财用于满足某种虚幻的精神寄托上。这些旅游者遇庙就拜、逢佛烧香、许愿还愿、寻仙讨药,把大把大把的钞票投入功德箱,甚至把佛像请回家中供奉。迷信是一种传统的病态文化,在文化层次较低的社会群体中尤为盛行,往往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经营者抓住旅游者的迷信心理,打着旅游开发的幌子,四处建造“神庙”,频繁举办“庙会”、“鬼节”等,把迷信活动当作娱乐性旅游进行大肆宣传和经营,这无

[5]疑对迷信活动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后果可想而知。

5、恶习性旅游消费

恶习性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钱财用于那些完全无益于身心健康的、[5]直接产生社会公害的活动。这种消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嫖”和“赌”。虽然旅游不是造成“嫖”、“赌”的根本原因,但旅游的暂时性与异地性,往往会诱发旅游者道德感的弱化,即责任约束松驰和占有意识外显,从而使其产生非份之想。有些人认为:现在生活好了,“饱暖思淫欲”乃人之常情,旅游就是要到没有熟人的异国他乡尽情放松,要摆脱日常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奢侈一点、放荡一点才有情趣可言。这种心理一旦被不法经营者利用,其结果就是某些旅游者在异域的灯红酒绿中肆意地偷食人间禁果。这种恶习性消费行为既违背了社会道德,又亵渎了旅游原有的精神文化品位。

三、旅游消费异化的成因

(一)旅游发展战略不当:过分强调旅游的经济功能

改革开放初期,国际旅游接待因在赚取外汇、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首开我国发展旅游经济之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旅游需求发育并蓬勃兴起,其刺激内需、回笼货币的经济优势使我国旅游业正式获得了产业地位。199

1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年,在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正式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定位为产业,并将其列为第三产业的重点而加快发展;在199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旅游业被确认为应积极培育的国民经济新的[7]增长点。中央政府和国家政策对旅游经济的重视及旅游业自身具有的经济优势,普遍引起各省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4个省市区把旅游业作为地方经[8]济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旅游经济的重视和强调,使旅游活动最先因其经济效益而得以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起步,并取得世界瞩目的发展地位。对于旅游活动经济功能的强调、追求、重视和企盼,促使各级政府纷纷投资,希望能在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带动下,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正是政府对旅游经济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尤其是基层政府中“发展唯一,量化第一,经济至尊,效率至上”的唯经济主义观念,催生出一批人造景观、政府工程,其中有的有过短暂的繁荣,有的只以破坏资源收场。

[2]以上做法,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旅游环境、降低了旅游体验。

(二)旅游供应商的经营策略不合理

一般而言,旅游景区的资金投入越大,投资方就越追求利润回报,他们往往会利用一切手段刺激旅游需求和消费,片面追求游客数量,形成供给对消费的诱导。加上媒体、旅行社和导游等中介机构的宣传诱导,使旅游者追求个人自由的旅游需求异化为受供给方诱导形成的消费“欲求”。我国的旅游服务质量一直差强人意,特别是作为重要服务中介环节的导游服务,游客的评价和满意度都比较低。在旅游旺季、游人拥挤的景区,旅游各供应商常常无法按照旅游合同提供质量合格的旅游产品,更别说考虑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和感受,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游客创造满意的旅游经历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旅游供应商之间往往会达成合作协议,千方百计诱导游客疯狂购物、大肆消费。随着旅游者的大规模涌入,外部世界的不良意识也悄然而至,打破了旅游目的地原有的相对“均衡”状态,加剧了一系列社会病态现象的出现,如赌博、卖淫、走私、贩毒、诈骗、偷窃、抢劫等,成为旅游地文化不正当地商品化和庸俗化的催化剂。不光当地的手工艺品脱离了传统风格和制作技艺而被成批生产,传统的民间习俗和庆典仪式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被“失真”地反复表演。为了索取小费,身穿民族服装的女服务员强拉客人与其举行“婚礼”,这类闹剧在某些民俗村愈演愈烈,有的甚至掺杂进色情[9]服务的成分。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旅游消费想不异化都难。

(三)旅游消费者的畸形消费心理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发达国家不仅将消费产品推向世界各地,更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推向世界各地。在消费主义倡导的高档消费、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等观念的驱使下,人类对各种资源的掠夺和浪费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和贪婪。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目前我国大众在消费理念、消费选择上表现出浓厚的浮躁、虚荣、攀比和从众心理。他们往往不考虑自己的消费需要甚至消费感受,盲目追求流行时尚去模仿别人的消费方式,与邻居、同事和朋友进行攀比,以自己在旅游消费生活上的不输于人、高于人而获得心理的畸形满足。这些人认为旅游就是寻找刺激与快乐,就是放浪形骸,就是吃喝玩乐,而快乐的程度与花钱的多少与玩弄的花样成正比,只要花钱越多、旅游愉悦就越大。在他们眼中,旅游就是要潇酒走一回,玩出花样、玩出快感,于是“灯红酒绿”、“酒色财气”、“吃喝嫖赌”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旅游消费中的一部分。此外,旅游消费中的挥霍性消费行为与深植于中国人潜意识里的贫困情结关系密切。长期以来,受贫困情结困扰的人们在走上富裕之路后,贫困情结不但没有随着富裕程度的增高而自行消失,反而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变式——挥霍性消费行为表现出来,他们挥金如土,似乎是要证明自己已经永远告别贫困,不再恐惧贫穷了。上述畸形消费心理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疯狂购物、消费超高,以及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参与赌博、色情等典型的消费异化活动。

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改善对策

(一)改进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根据党中央 “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兴发展战略,并结合我国人民的心理实际,政府应适时调整旅游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和谐旅游,抵制消费异化。本文所指的“和谐旅游”是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全面协调发展的旅游,它除了强调人类旅游活动要与环境友好、与生态和谐之外,还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公平问题及旅游消费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问题。和谐旅游要求旅游者在其旅游消费活动过程中,应从保护人类共同的旅游资源及旅游消费环境出发,合理、科学地消费,以达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消费各子系统间的和谐统一。总之,和谐旅游是西方消费主义的死敌,它将有力地抵制旅游消费异化。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和谐旅游。其实,自1995以来,国家旅游局以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倡导和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评定和检查标准(表2)显示:“创优”重视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建设,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重视城市精神文化内涵的培育,而不再仅仅着眼于个别景点和旅游设施的开发。实践证明,“创优”活动能够使城市的旅游环境、旅游功能、旅游开发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得到很大的改进和提高。[8]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农家乐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提倡物质消费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注重精神发展的活动,使旅游能够真正成为旅游者追求精神自由,并促进环境、生态、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文化活动。

表2 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2 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规模3 城市旅游业投入和专项政策支持4 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机制5 城市旅游业的管理体系6 城市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7 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8 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9 城市的旅游教育和培训10 城市的旅游交通11 城市的旅游区(点)开发与管理12 城市的旅游促销与产品开发13 城市的旅游住宿设施14 城市的旅游住宿设施15 城市的旅游餐饮16 城市的旅游购物17 城市的旅游文化娱乐18 城市的旅游厕所19 城市的旅游市场秩序20 城市的旅游安全与保险优秀旅游城市评定与检查标准120100最高得60分8040200项目分类1

资料来源 :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

(二)大力开展消费教育,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当前,要扼制消费主义思潮的泛滥,摆脱消费本身的异化,就必须揭露“消费异化”对自然的破坏,让更多的公民(潜在的旅游者)认识消费异化的危害,形成全民性的消费忧患意识,引导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而培养大批理性而自立的旅游消费者。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和谐旅游消费观的形成,旅游消费的知识、技能,旅游消费中矛盾和冲突的应对策略等。对旅游者的教育可以分为:“游前”教育、“游中”教育、“游后”教育。首先,“游前”教育是一种“未雨绸缪”式的预备教育,对此,学校、家庭、公民所在的单位、社区、大众媒体等责无旁贷。其次,“游中”教育主要是旅游服务提供方,包括旅行社、景区等对旅游者进行即时的、现场的教育,包括对其消费行为的指导、劝说和纠正。最后,“游后”教育主要是旅游组织者(如导游员等)对旅游消费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积极的消费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对消极的消费行为进行适[6]当的批评。同时,还应结合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等伦理和精神色彩较为丰富的旅游活动,引导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注重物质消费的节约、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发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展等,将“和谐旅游”贯穿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三)完善旅游立法、强化旅游管理,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只有创造积极向上的旅游消费环境,提供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旅游消费商品与旅游服务项目,才能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消费所带来的乐趣,并使旅游者的个性化消费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而良好旅游消费环境的营造,需要旅游活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1、旅游产品价格的政府监管化。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对定点供应商的旅游商品进行分类、分等级,鉴定质地,并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加贴中国旅游局的标贴。切实做到旅游产品货真、价实。同时,还应强制定点供应商向行业主管部门交纳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

2、旅行社利润来源的渠道良性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对现有旅行社实施改造、分化、组合,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以及小型旅行社通过代理制形成网络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体系,使旅行社朝着有利于竞争与发展的方向转变。

3、导游员薪酬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合理化。旅行社应建立一套既能使尽职的导游员获得其应有的回报,又能使导游员必须为其违规行为支付全部损失的激励机制。

4、导购佣金的合法化与公开化。定点单位提供佣金必须计入销售成本,旅行社则将其列入营业收入。旅行社合同可按约定从佣金中提出一定比例作为导游员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严禁导游私自收受回扣。笔者认为,旅游全过程中的费用结算要由组团社的全陪直接支付或打入公司帐上,尽量不让地接社导游经手团款,地接社在团队的操作与服务过程中,只收取合理的的司导费和佣金。地接社导游只负责景区的引领和优质讲解,使客人的旅游真正实现“物超所值”。

5、加强旅游地的文化建设。旅游的异地性决定了旅游者势必要在特定的旅游环境(生人环境)中与旅游景观、旅游服务、风土人情等结成独具特色的关系,而一旦离开“熟人环境”,旅游者很容易产生道德弱化倾向。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旅游地的文化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引导旅游消费活动沿着可持续的和谐消费之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Z].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

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2]

孙克勤.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22-23 [3] 王镜,马耀峰.消费主义与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 J ].生态经济,2007年第6期,74-77 [4] 马克思(Marx,K.).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人民出版社,2002年,216-228 [5]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年,46—48

[6] 李菊霞,林翔.关于引导我国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思考[ J ].商业研究,2001年第6期,76-78 [7]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37-38 [8]

张俐俐,刘丹萍.旅游行政管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1—155 [9]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19—223

A Research on the Alien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Its

improved measures

Name:Zhao Jinrui

Tutor:Zhang Weibing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unreasonable phenomena in Chinese vigorous tourism consumption, such as destructive consumption, swanky consumption, compared consumption, superstitious consumption and vicious consumption,which have caused the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duction of tourists’ experience.These unreasonable phenomena were called “Alienation phenomena of tourism consumption”,which were attributed to the following causes:the inappropriat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the unreasonable policy of management adopted by tourism suppliers and the abnormal psychology of tourist,etc.The author put out that these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which were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directed by the government,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concepts of tourism consumption, creating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tourist.Besides, we should respond to the “harmonious society” positively to develop harmonious tourism resisting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Key Words: tourism consumption

alienation

篇6: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2012-03-01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中国保监会近日召开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专题会议,保监会副主席杨明生出席会议并指出,要充分认识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险监管机构、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要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切实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杨明生指出,现在中国的保险市场处在一个新兴的、快速成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往往也是一个问题集中暴露的时期。2011年10月,保监会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挂牌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开展了深入的调研,基本摸清了当前我国保险市场上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各项工作的现状,确定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以维护好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合法权益为目标,构建多方参与的工作格局,遵循“依法保护、重点保护、合理保护”的原则,不断强化行业合规经营和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做好制度建设、投诉处理、侵权查处和保险消费者教育等工作,着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改善保险行业形象,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杨明生强调,当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重、任务紧,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保险监管部门、保险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要搞好部门之间的协作、上下联动协作、对外的联络协作。要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以他律为主;要坚持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结合;要坚持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杨明生要求,保险监管机构要从预防性保护、过程性保护和事后救济等三个层面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是要完善工作制度和监管组织体系。目前,保监会已研究起草了《保监局局长接待日工作办法》、《关于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的通知》,征求意见后即可修改下发。下一步还将出台关于保险消费者投诉处理、理赔服务标准、人身保险业务经营和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制度。二是要建立监管指标,强化侵权查处和投诉处理力度。建立保险服务质量监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明确理赔时效、理赔结案率、诉讼率、投诉率、客户满意度和违法违规率等指标的涵义并建立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对各保险公司服务质量的评价,并向社会披露,以规范保险服务行为,提高保险行业服务质量和能力。要组织并督促财产保险公司全面清理2011年年底前未决的积压赔案,严肃查处保险消费者反映的各类侵权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查处拖赔、无理拒赔等行为,加大对保险公司处理消费者投诉事项的督办力度,促进矛盾纠纷妥善解决。三是要推动建立健全保险纠纷调处机制。目前,已有23家保监局辖区设立了89个保险纠纷调解机构。到今年9月底,各保监局所在地原则上均要建立调处机制。四是要组织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保险监管机构要组织行业各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大力宣传普及保险知识。

杨明生指出,保险行业协会要从维护行业信誉、改善行业形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与保险监管机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对接、与消费者协会的保险投诉事项处理对接、与司法机关的保险纠纷案件“诉调对接”的“三对接”机制,协调成员公司解决好与保险消费者的争议。二是要督促成员公司切实做好与保险消费者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发挥自身优势,统一公布成员公司的有关产品信息、服务标准、服务承诺和理赔时效,方便保险消费者查询和选择。三是要通过建立诚信服务标准、树立诚信服务典型、倡导诚信服务文化、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不断提高行业的诚信服务意识。要指导成员公司每年开展一次保险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活动。

杨明生强调,保险公司要将公平对待保险消费者的理念贯穿到制度建设、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大工作投入,不断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要系统梳理现有的规章制度、保险合同和条款,对不利于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要尽快修改;对违反法律和监管规定的,要立即废除;对未执行落实法律和监管规定的,要尽快建立健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销售环节切实履行说明义务,保障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使保险消费者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保险合同的保障范围、收益风险和除外责任、理赔手续和服务承诺、投诉途径和办理时限等涉及自身权益的重要信息。三是要定期开展积压未决赔案的清理工作,切实按照法定时限履行相应的赔付义务;各公司每年要开展一次保险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活动,并根据测评结果,不断改进业务经营和服务水平。

会上,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负责人通报了2011保险消费者投诉情况及当前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形势。2011年,中国保监会和各保监局共受理各类涉及保险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投诉5261件。涉及财产险投诉的主要问题有理赔服务质量不高、不严格执行条款费率、拒保交强险和交强险搭售商业险等。涉及人身险投诉的主要问题有欺诈误导、健康险理赔纠纷、退保纠纷等。

上一篇:律师职业介绍下一篇:保卫人员双体系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