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等原因,使这个群体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消费状况调查以及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线索。

第一篇: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论文

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综述

摘要:以《中国青年研究》2000—2007年发表的关于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文章为分析对象,从文章数量、研究学科视角、研究内容与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总结了这一时期我国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就其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状况;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研究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伴随着我过教育体制改革后,我国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群体在消费领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选取2000—2007年间《中国青年研究》上刊发的关于大学生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以揭示这一时期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状况。由于《中国青年研究》是国内大学生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选择该刊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面貌。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2000年以来,《中国青年研究》共发表关于大学生消费方面的论文30篇。其中,前4年7篇,占23%,后4年23篇占77%。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消费研究越来越受重视。这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有关,也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有关,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消费研究的重要性。

(二)研究的学科视角

在2000—2007年《中国青年研究》上发表的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20%),其次是社会学(16.7%)和统计学(13.3%),教育学和经济学(10%)体育学和管理学(3%)。这表明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程度的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也开始显示其经济价值。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消费的经济学研究是服务于市场发展的必然,也有利于统计出大学生消费的内在规律,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再者,大学生的培养主要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研究视角开始受更多学科关注。在2005—2007年发表的论文中,高校大学生消费心理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同时,大学生消费开始受到社会学的关注,而且有扩大的趋势。2000—2001年几乎没有社会学的研究,2002—2005年共出现5篇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其中教育学研究占了3篇,但其他各学科的研究相对落后,造成各学科研究视角不平衡。

(三)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的形成离不开研究方法的运用,方法的使用是一个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按各自学科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即多种方法并存时选择其最主要的方法。2000—2007年《中国青年研究》上关于大学生消费研究的30篇论文中,定量研究有15篇,占50%,定性研究有7篇,占23.3%,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2倍以上,可见定量研究是大学生消费研究的主要趋向。定量研究中,运用到问卷法的有8篇,占53.3%,访谈法有2篇,二手数据4篇,实验法1篇;定性研究中,运用到历史比较法的有4篇,占57%,其它3篇,因此,问卷法和历史比较法是大学生消费研究方法的主要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主题与内容

30篇学术论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后,发现国内关于大学生消费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观念的研究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也即消费的决策过程,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消费心理实质上是一个消费购买的决策过程。”[1]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总是基于一定的消费心理。以消费心理为研究视角的论文有6篇,占20%,其研究结果总体认为,大学生消费心理既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也有理性特点。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希望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的成熟,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表示自己青春的活力。“消费误区引导下过度的消费,导致大学生中存在一部分高消费现象,具体表现在饮食消费的高档化、日用消费品的名牌化、娱乐消费的新潮化、人情消费的模仿化,”[2]这表明,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炫耀性消费心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同时,大学生消费在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的道德观念下又存在理性的一面。多数大学生在校学习目的是明确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重视消费的时代,很多大学生赞同勤俭节约的社会价值,认为勤俭节约是人所应当具有的一种美德。“说明大学生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抛弃这一传统价值观的在当代的社会意义。”[2]闫缨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为“趋同心理”,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压力下,相互影响并呈现趋同现象。

大学生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消费进行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用实验法去研究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成因和影响变量,统计学可以从许多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点等。就目前的研究的情况来看,各学科的研究视角不全,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深刻。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即通过支付一定的货币或信用以获得满足个人所需商品或劳务的过程。”它是大学生共有的一项基本活动,所以必然成为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内容。消费行为的产生受到多种人的消费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感觉、知觉、想象等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30篇论文中,有16篇涉及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占53%。从时间上看,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呈多样化、全面化。既有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的,也有具体研究某一种消费行为的论文。具体概括如下:

1.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一方面的文章共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37.5%,构成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的主题。如张志祥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趋势》中,把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归纳为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休闲及娱乐消费、人情消费四个方面。

2.大学生消费的某一具体消费行为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共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37.5%,也构成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的重点。包括手机消费、网络消费、租房、服饰消费、体育消费等。如史铮、黄新华的《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就专门研究了大学生手机消费现状、特征和心理。

3.特定群体的消费研究。这方面的文章共有2篇,主要有城市青年的消费研究和特困生群体的具体消费行为研究。如熊德的《城市青少年消费行为与品牌消费心理的调研报告》就研究了城市青少年对品牌消费的心理。

三、问题与思考

科学研究的最终任务是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而有效的认识,即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从研究论文的数量还是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视角来看,这段时期的大学生消费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反映出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的准确情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

2000—2003年,大学生消费研究只是对消费的行为进行粗略介绍,论文数量很少。到2004—2007年,大学生消费研究对消费行为和心理方面研究数量开始增多,并涉及到新的研究方向,包括独生子女消费和非独生子女消费比较研究,贫困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手机消费研究等。在研究的视角上开始涉及其他学科,如社会学,教育学等。其中有80.5%的研究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但这些论文也只是根据一些统计资料进行经验描述,研究成果重复性研究较多,理论上积累和提高不足。虽有23.3%的论文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论述,但大都是教条式的论述,没有一点新意。

(二)研究的学科视角缺乏多样性

根据表2的统计显示,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学科视角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其次是统计学。教育学、管理学、体育学这三个学科所涉及到的论文并不多。这表明,从2000—2007年期间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各学科研究并不均衡:研究视角狭窄,相同学科间的研究者相互借鉴已有成果,研究深度不够。

(三)研究的方法缺乏综合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沦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学术论文中都出现了简单化的理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问题。有些调查研究成果论证过于简单,其中存在不经过理论——证据,概念——变量之间的关联。因此,缺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强成文

第二篇: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等原因,使这个群体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消费状况调查以及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线索。

一、调查与方法

(一)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调查问卷》,其问卷内容包括家庭收入、个人经济来源、勤工助学、个人消费、同学中高消费对自己的影响、因家庭贫困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若干问题。先在基础部学生会干部中进行指导性问卷填写,然后进行分析筛选,形成《大学生消费状况及消费心理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大一、大二、大三理工、艺术类本科生。调查方法:采取整体自填式问卷与随机自填式问卷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调查问卷720份,收回率占调查问卷总人数的72%;其中填写完整的调查问卷为718份,占收回调查问卷总人数的99.72%;男生占73.361%,女生26.639%。数据整理见表1:

其中Cronbach`sAlpha为可靠性系数其值为0.954,NofItems为调查表的项数即共39项内容。通过该统计分析结果说明:本次调查表的内容是合理的,结果是可信的。

二、资料分析

(一)学生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地处我国的西部,学生主要来源于西北、西南诸省,从学生的生源地观察西北、西南均属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从抽样问卷调查中统计看我校来自城镇的生源仅占本次调查的37.903%,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的生源占到了62.097%。具体情况见表2。

(二)家庭收于入状况

家庭收入状况可以反映出在校生的经济消费状况,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有9.14%的学生家庭收入低于我市的贫困家庭标准,(我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200元)另外,还有近33.4%的学生家庭收入接近贫困线。详细统计见表3。

(三)经济来源

通过对学生经济来源的调查(表4),可以观察出学生的经济自立意识、接触社会的能力及心理成熟状况。根据调查统计,艺术类学生高达80%、理工类学生达70.39%的同学全部经济来自于父母,调查说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现在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其主要原因,他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其次,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经济自主的意识不强,心理、人格等尚不能完全独立。

(四)消费调查统计

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统计,每月消费在200-400元的占63.2%,200元以下的占18.7%,400-800元的占16.7%,800-1200元的占0.7%,1200元以上的占0.7%。通过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其中月消费最高者达到1200元以上,而月消费最低者不足200元。其消费差至少达六倍以上。(见表5)但从表五我们很直观地看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家庭资助的生活费有近百分之50%的学生是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有部分学生每月用于学习方面的支出不足20元。

从消费调查中还可以发现除贫困生外,大学生的消费更趋于多元化:第一,生活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消费,这种需要在大学生所有需要中占的比例最大;第二,学习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履行学生这一基本社会角色而进行的消费,主要包括学杂费、书本文具等费用;第三,通讯消费,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大学生需要与外界建立及时、畅通的联系,手机、小灵通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通过调查发现,话费月均45.8元左右;第四,网络消费,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世界来实现与外界的情感交往和信息交流,他们通过互联网结交新朋友、发表新观点、获取新知识、了解新动态,因而网络消费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部份;最后,关系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获取社会认同、群体归属和情感交往的需要而进行的消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社会的个体有关于交往、归属和爱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当代大学生积极的通过物质、精神手段与外界产生紧密关系,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的关系消费。

三、消费心理分析

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的消费处在800元以下,少数学生达到1200元及1200元以上,随着物价的上涨,大部分学生以满足饮食方面的生活消费为主来维持学生的正常生活,基本生活上的费用几乎是每月消费总额的一半,也体现了学生追求生活其他元素的愿望,相比之下,这些费用多集中在手机、上网、服饰等方面。

对于消费在800元至1200元及1200元以上的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样的数据体现了这类学生缺乏合理的消费尺度,消费导向存在问题。以上参加调查的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原因归结为个人、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原因,从个人角度讲,就是学生对于金钱来之不易,没有产生实质理解,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生活,失去了自我正确理财的能力,远离家长独立的生活,在空间、物质上得到了一定自由的释放,使得消费观不合理,在家庭方面,尤其独生子女的问题,体现得比较严重,家长重点地照顾,尤其家庭条件优越的家庭,在消费结构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也应该引起强烈重视,虽然贫困,但是部分学生在消费上体现出来的行为,让人非常值得担心与深思,追求名牌,追求享乐,在心理上还自闭,思想压力过大,也直接导致消费不平衡,也就不单是消费问题,而是心理问题,这样的后果是可怕的。最后就是社会原因,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物质生活空间,拓展了消费,手机、网络、mp3、数码相机等一系列的产品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所以有的学生宁可一天只吃一顿饭,也会去上网或者买数码产品,这也造成了一些消费方式的误区,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学生的消费状况以及消费心理,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缓解消极的消费情绪,加强学生自身的理财能力,同时为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基础部)

参考文献:

[1]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市政发〔2004〕101号2004,8,16.

[2]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2.

[3]德尔·I·霍金斯等.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瘳桂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建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5(5).

[6]姚本先,桂守才,周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7]易小文,陈杰.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

作者:杨 军 林 伟 薛建航

第三篇:嘉兴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嘉兴市10所中学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嘉兴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以帮助嘉兴市中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消费动机;影响因素

一、问题提出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运动竞赛而对体育资料的使用和消耗。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可以改善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中学生的精神面貌。为此,本文以嘉兴市10所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体育消费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找出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共性和特点及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议,以帮助嘉兴市中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

二.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嘉兴市10所中学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表1 嘉兴市10所中学体育消费者性别、年龄、年级情况表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并对嘉兴市10所中学的1000名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回收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99.6%。

2.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访谈提纲,对嘉兴市10所中学的学生、家长、班主任、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

3.数理统计法。采用SPASS12.0软件对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以获取量化指标。

四.嘉兴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1.嘉兴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调查发现,嘉兴市中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认同率较高,达到90.6%,体现在对耐克、阿迪达斯等世界品牌认同率较高。

表2体育消费认同态度

表3 体育品牌的认可度

2.体育消费行为。调查发现,嘉兴市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如下:①项目选择:篮球、羽毛球、游泳是首选的项目,散步、慢跑、乒乓球、棋类也是较受欢迎的项目。②消费形式:中学生体育消费形式差异较明显。同学一起、家人一起比例分别占29%、32%,而个人独自锻炼的只占14%,说明中学生参与体育消费依赖性较强,个体主见性有待加强。③参加方式:以游戏方式参加体育健身比率最大,占59%,其次是健身娱乐方式,占57%。④消费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其次为消遣娱乐、调节情绪。由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对体育消费需求是多方面的,其消费动机也呈现多样性、多重性。⑤信息来源:电视、网络是主要来源渠道,其次是杂志、广播、报刊。

3.嘉兴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存在问题。①消费结构不合理。中学生体育实物型消费占50.4%,显著高于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中学生过于追求实物体验,导致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市场需求不足。②消费群体需求差异较大。在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频度、时间、消费支出等方面,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男性喜好技术性、对抗性的项目,运动装备要求较高;女性喜好时尚休闲项目。③消费心理不成熟。中学生体育健身娱乐,易受外界社会影响,盲目从众,爱赶时尚,从而表现出消费心理不成熟。表现在:男性喜好效仿明星;女性喜好塑造明星般的完美身材和形象。另外也存在一部分中学生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是为了增进与同学间的交流、学习。④中学生体育消费信息来源单一。电视、网络是学生体育消费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杂志、广播、报刊等则很少受到关注。

5.影响宁波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因素分析。①经济、时间因素。经济收入是体育消费水平的物质基础,中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体育消费仅依靠自身的零用钱。同时,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余时间较少,是影响中学生从事体育消费活动的主要因素。②社会因素。体育消费价格较高、周边环境缺少体育消费的氛围以及体育消费信息来源单一等都是影响中学生参与体育消费活动的客观因素。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和引导。体育相关部门及学校需做好宣传,积极正确引导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思想和观念。

2.搞好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结合学校、社区、居民区的特点,营造多功能、经济实用的健身娱乐场所,并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门票价格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3.提高体育消费产品的质量。中学生通过体育消费可以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健康才会再次进行体育消费,从而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消费的良性循环。

4.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同时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的规划、监督和管理。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市场规则,加强监督和管理,并优先保护体育消费者的权益,这样才有利于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最终形成体育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

作者:陈晓华

上一篇:兽药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