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2024-04-30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精选8篇)

篇1: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摘 要】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是行政管理活动取得成效和行政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和关键因素,它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和维护党的方针、政策,惩治腐败,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着多种问题,没能完全地、充分地发挥出行政监督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 现状 问题 完善 建议

一、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行政监督这一概念,多年来一直是学界所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就如何定义行政监督,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解,例如美国学者古德诺曾在《政治与行政》中提出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的著名论断,其将行政从政治中脱离出来后,从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行政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论述[1];美国著名行政学家马歇尔·E·狄莫克认为,行政监督是行政机构中某些人对另一些人进行指导的工作,告诉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并且帮助他们去做;另一位美国学者凡德色尔认为监督系发动行政人员在最有效的情况下同心协力完成组织所担负的任务[2]。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3]因此,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着手从制度与实践两个层面建设行政监督体制。通过多年的努力,如今我国已拥有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该体制是由外部行政监督和内部行政监督构成的。

外部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为保证行政工作的正确性、合法性及社会效益而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我国外部行政监督系统,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各民主党派的政党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以及新闻舆论的监督。外部监督是内部监督的补充,有利于行政监督的完善及自我弥补。

内部行政监督,是在行政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有效的自我监督。我国内部行政监督系统,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专门监督和审计机关的特种监督。内部行政监督是行政组织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其主要工作和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内部行政监督是外部行政监督实现的有效条件。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内外双层的行政监督体制,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由于整个监督体系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并且监督体系庞大杂乱,行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难题、问题,“难监”、“漏监”、“虚监”的现象还大量存在。

二、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虽然非常符合我国国情, 但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现行的监督体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监督体系整体功能不强。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依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多元化的行政监督体系。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政府机关内外监督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的理顺,监督主体之间各自的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相互之间又缺乏沟通和联系。因此,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战,不能做到运行高效、分工合理、协调互动、严密有序的方针,往往使监督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或完成。

(二)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4]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中,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去约束监督机关和行政机关,监督更是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必要的独立性。首先,监督主体在监督实践中的实际权力较弱。例如,人大对法律的监督,理论上拥有的权力与现实中实际拥有的权力相差甚大。同时,政党监督、行政机关专门监督、司法监督也存在同样的在现实中权力弱化的现象。其次,监督机构的工作环境不够独立。监督部门的负责人一般是由同级党委或政府部门任免,因此同级党委或政府的主要领导不仅能在经济上控制监督部门,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监督部门的工作,致使监督部门形同虚设。

(三)行政监督缺少法律法规的引导。

行政监督的无法可依,使行政监督缺少必要的指导性依据,导致了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特别是在我国现行行政监督漏洞百出,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又比较匮乏,有些领域甚至还是空白的情况下,建立一整套有关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偏重事后监督,缺少监督的预防。

依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的阶段不同,行政监督可以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然而,在实践中我国的行政监督却是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往往是采取“亡羊补牢”式的监督,忽略了对行政机关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对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导致了大量的行政行为的偏错,而监督机构又忙于“纠错纠偏”,这种循环往复的结果就是监督机关的被动消极监督。因此,在行政监督中应当及时有效地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与执行中的错误和偏差,促进行政目标的实现,行政监督应该以“防患于未然”为主,同时加强行政过程中的控制,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位一体,提高监督效能。

(五)对行政人员的道德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主体的素质与监督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比较极端的功利主义社会时期,监督人员的素质一旦受到功利主义的侵入,往往就会出现腐败的现象。而目前就我国监督主体的道德监督上还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能够来对其进行限制或者约束。对行政道德的理解仅限于几条职业公德规范,甚至和行政法规混为一谈,道德监督成了法律监督的辅佐。因此,在探讨监督体制问题时,不能只顾着解决外部监督系统和内部监督系统存在的问题,建立道德监督机构同样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议

(一)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增强行政监督的整合力。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前国家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列为“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四项内容之一[5]。而在上文中我们也谈到行政监督体系的不协调以及没有协作的法规等问题。因此,要使各系统的监督主体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就必须要建立内部与外部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尉健行同志曾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集中力量查办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要加强同经济管理和监督部门的联系,加大对重点经济领域监督检查的力度,通过执法监察、专项检查和巡视等各种方式,主动发现大案要案线索。要健全查办大案要案的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协调小组的工作。各级纪检、法院、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部门要紧密配合,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 [6]而要做到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就应采取以下方法:首先,要确立行政监督权力机关的核心地位。其次,建立相互协作的制度,使各监督主体之间能够做到克服实际存在的相互封锁、排斥等错误倾向,达到相互相互配合的目的。最后,建立一个综合性协调机构,负责进行总体把握以及具体指导,从而达到综合协调的效果。

(二)加强行政监督立法。

有法可依可以对行政监督起到指导作用,也是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立法来完善和明确监督主体的各自权限、地位、职责及活动的方式、程序和范围等。要明确规定立法监督、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三项内容,并把执法监督和守法监督作为重点。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没有很完善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无法为行政监督提供一个系统的指导方针,因此,只有加快建设行政监督的立法规定,才能避免或者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我国现状、我国国情及行政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具有严密的、有高度可行性、具有专门的监督法律、法规的制度体系。特别要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这是一个制度能否真正被运用于现实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行政监督的正确实施和有效运行。

(三)增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就是要求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以保证监督主体能充分行使监督权。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的内部监督。然而实践证明,双重领导的内部监督体制由于监督主体的地位不高,很难容易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易导致监督效力弱化。而建立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相互协作关系,要重视创新行政监察部门的职权。

(四)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

“预防往往必打击更为重要。”注意加强行政监督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有利于改变我国长久以来的偏重于事后惩罚性的监督方式,有利于改变现行的监督体制事后“亡羊补牢” 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应当以“防患于未然”与加强事中行政行为的控制为主要任务,从而改变行政监督的消极被动的局面。而且,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及效果。

(五)注重行政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的直接实施者,也是行政监督体系中最主要的主体,因此,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对提高行政监督效是成正比的。作为行政监督人员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不仅要不断的接受业务培训,还要积极地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层次,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且拥有超高业务水平的行政监督人员。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行政监督人员完全依靠道德素质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而是要学习古代检察制度的“教之以礼,裁之以法”的监督思想,做到提高业务水平与道德素养的同时,更进一步的完善法律制度,使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使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章剑生.行政监督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8-03-20.[6] 尉健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J].中 国监察,2001,(20):4-8.

篇2: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摘要:行政监督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监督和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监督体制对于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以及维护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效能以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积极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我国构建高效、权威的行政监督体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完善对策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行政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列为“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四项内容之一。所以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一、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概述

公共行政学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行政监督进行了定义。狭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和行政系统内部专设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的视察和督导。广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行政监督体制是指有由公共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和建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日趋规范,日趋完美,在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与我国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中行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监督的制度化、体制化发展在促进政府依法办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务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发展较晚,并且整个监督体系庞杂,行政监督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我国行政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了许多明显的不足及问题。

(一)行政监督整体功能不强,缺乏合力

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多元化行政监督体系,监督主体、方式和渠道多,这是一个优势。但是由于多元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权责关系并没有完全理清处理,各种监督主体又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等问题,彼此又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了职责权限不清、职能要么交叉重复,要么监督缺位,以至于乱用权利力,推诿扯皮,互争管辖权等现象屡屡发生,这必然损害行政监督的权威和效率,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二)行政监督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

行政监督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法律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行政法制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法规,为加强我国的行政监督职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完善,监督法律制度不足。具体表现有:缺失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须的监督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部分领域甚至有空白,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另外还存在着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三)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的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但是就我国行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体系来看,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不独立,导致监督缺乏力度,从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主体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关受到同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这种领导体制,易导致行政监督主体的缺位、监督功能错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行政监督形式单一化,重事后监督,缺乏预防监督

行政监督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该遵循经常性联系性的原则,贯穿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全过程。依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的阶段不同,行政监督可以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只有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监督方式比较单一,监督主体一直将监督工作的重点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预防和控制,没有把预防为主作为行政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同时又缺乏应有的控制力度,以致造成行政偏差过多,陷入被动消极的不利局面。因此,有效的行政监督应该是问题发生前的预防和控制,建立起对行政权力使用过程的全方位监督机制,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为一体,提高监督效能。

(五)行政监督开放性、透明度不高,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在我国行政活动的公开化、透明性不高,使“暗箱操作”、“报喜不报忧”等现象频频发生,造成政府公开的缺失和非透明,最终导致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不畅通,使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此外,公民的参与及监督意识不强,当公民的利益受到主管行政机关的侵犯时,不能正确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利。

(六)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比较好。但是部分监督人员仍需提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思想素质不到位,办事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等,这些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行政监督体制的协调机制,增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

只有当行政监督体系发挥整体效能时,才会加强行政监督的力度和权威。因此,要建立内部与外部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使各系统的监督主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具体做法有:通过立法出台有关协作方面的制度,有力地保障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建立综合性协调机构,负责对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目标和活动过程进行总体把握、具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严谨的监督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条件,互通信息,联合合作,增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整合性。

(二)健全行政监督法律体系,实现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又是对这种权力及行使的保障。所以,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体系,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我国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行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等,使之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依法实行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保障。

(三)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行政监督必须要求监督机构相对于被监督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监督对象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体系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又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从而使监督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应该建立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提升行政监督部门的地位,将其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保证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构建全程行政监督体系,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要改变“亡羊补牢”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行政监督的根本任务所在。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既做好预防工作,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最终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五)增强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

政务公开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凡是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只有不属于国家机密都应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我们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对内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有效监督政府。对外加强宣传,让公民增强参与意识,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让人们知道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和坚决曝光违法乱纪行为,真正做到行政的公开和透明。

(六)加强行政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行政监督是通过行政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要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就必须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行政监督的高水平队伍。一方面,行政监督人员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业务能力,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事将原则,有道德责任感,培养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最终提高行政监督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8 [3]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 赵宇,杜克丹.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意义及对策分析[J].法治园地.2009 [5] 周帆,何家倪.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1)[6] 管博佳.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及改革路径选择[J].大众商务,2009,(3)

篇3: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刑事立案监督的相关立法

在我国, 刑事立案监督的相关立法包括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宪法层面的规定。宪法中对法律监督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 这个规定是我国构建刑事立案监督具体制度的重要依托。《宪法》第129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表明人民检察院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对所有法律的实施行使监督权, 当然也就包括对《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进行的监督。

二是法律、司法解释层面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11条的规定是人民检察院行使立案监督权最直接的法律依据, 其规定了: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不立案侦查的, 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此外, 《高检规则》第183条到第185条、第552条到563条和《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 (试行) 》第4到第11条就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作了具体的规定, 主要是对《刑事诉讼法》第111条的细化。

二、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监督对象不明确。《刑事诉讼法》第111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权, 但是公安机关并不是唯一的立案主体。我国可以进行刑事立案的主体还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自侦部门、军队保卫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和监狱管理机关。但刑事诉讼法中仅就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活动的监督进行了规定, 对于是否对其他机关和部门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没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这些机关和部门特别是检察院自身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

二是案件线索来源渠道过于狭窄。是否能发现案件线索, 是人民检察院能否有效地开展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第一环节。目前刑事立案监督的案件线索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首先,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时自行发现的;其次是被害人提出控告或群众举报的。但是通过上述两个渠道获得的案件线索通常十分有限。由于被害人法律知识的匮乏, 或是怕被打击报复以及对检察机关立案监督职能不够了解, 很少向检察机关控告, 使得很多案件流失。[1]同时检察机关对立案监督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因此就难以及时地发现立案中的违法行为, 也就无法进行监督。

三是没有专门的立案监督部门。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部门和控告申诉部门是负责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部门。司法实践中, 均是由侦查监督部门对刑事立案监督案件进行实质审查。而侦查监督部门同时担负着审查逮捕、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三项职责, 因而不利于集中力量专门进行立案监督工作, 从而导致立案监督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三、对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的完善建议

为正确履行刑事立案监督职责, 规范监督行为, 提升监督质量和效果,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我国刑事立案监督:

首先, 应明确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的对象, 不仅应包括公安机关, 还应包括全部具有立案权的主体, 并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其实行监督的实体地位。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人民检察院的立案监督职能, 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

其次, 应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其一是要大力加强立案监督的法律宣传, 提高公民参与的法律意识。如设立立案监督举报窗口, 宣传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的职能, 选择一批具有相应法律知识的人员担任案件线索专报员和宣传人员, 构建通畅的案件线索报送网络。[2]其二是要加强与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 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工作或参与社会综合治理活动。人民检察院可与工商部门、税务机关、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单位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联合会议制度来构建工作衔接机制和线索移送机制。其三是要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知情权, 建立备案审查制度。公安机关应及时将立案和不立案的案卷材料报送检察机关审查备案, 以便人民检察院及时了解公安机关立案工作的动态。侦查监督部门受理刑事立案监督案件线索后, 统一由内勤人员负责登记, 再由部门负责人指定专门人员审查。立案监督案件办理完毕, 承办人应当将案件线索来源材料、审查报告、调查核实材料、相关法律文书等有关材料立卷存档。承办人应按照规定准确、及时填录立案监督案件案卡, 部门负责人应当认真审核。办结的立案监督案件, 应当向上级院报送备案。

最后, 应设立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部门。目前我国立案监督职能依附于侦查监督部门和控告申诉部门, 应该在人民检察院内部组建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部门, 只有建立专门的立案监督部门, 人民检察院才能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立案监督工作上来, 开展专项监督活动, 才能充分履行好立案监督的职能, 更好地对立案主体的立案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

摘要:刑事立案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的监督。人民检察院通过立案监督, 可以纠正侦查机关有罪不究、违法立案、以罚代刑等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立法不够具体等因素, 立案监督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就我国立案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立案监督,检察院,侦查机关,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平.刑事立案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经济, 2010 (10) .

篇4: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我国当前侦查监督机制概述及侦查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

侦查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的案件的审查以及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监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时期,同时,以下因素可能使维护稳定的形势更加严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促进侦查监督工作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侦查监督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二、我国侦查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侦查监督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侦查监督落实不到位

1.查活动监督的范围不够明确。现有的法律条文,强调更多的是对侦查活动合法性的监督,而没有明确将审查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纳入侦查监督的范围。这样不能及时纠正侦查机关的违法行为,使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的侦查监督缺失法律依据,造成监督不力,侵害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或者放纵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

2.查活动监督的法律效果不具体。《刑事诉讼法》第68、69、76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将执行逮捕、不捕决定和纠正违法情况书面通知人民检察院,而没有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拒不纠正违法,或者拒不执行检察机关所作决定所要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使得侦查活动监督显得软弱无力。

3.查活动监督的内容不完善。如《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前介入的范围,仅限于公安机关的重大案件。但在执法实践中,公安机关也会将一些难以界定的普通案件在捕之前交给检察机关请求“把关”。这种过于“依赖”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既不利于相互制约的功能发挥,也不利于办案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增加了检察机关审查批捕工作量

(二)我国现行侦查监督体系不健全,检察机关对侦查监督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1.前的侦查活动监督方式主要是事后监督,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法现象。由于侦查、批捕、起诉阶段分别独立,检察机关往往只有在行使审查批捕权、审查起诉权时才通过书面审查侦查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或者群众反映,发现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的违法情况。这种事后监督不符合侦查活动监督的真正内涵,直接影响了侦查活动监督的力度,也大多因为时过境迁无法取证,难以达到监督的实效。

2.国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以及侦查机关在侦查活动中的这种“完全独立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很难深入侦查活动中,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三)侦查活动监督人员的配备力量比较薄弱,整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侦查活动监督部门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很多侦查活动监督人员对繁重的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侦查活动监督的质量。同时,侦查监督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侦查活动监督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我国侦查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完善侦查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立法上,明确检查机关在侦查活动监督中的职权

1.立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知悉权。规定从公安机关受理案件开始就须向检察机关报送材料备案。

2.确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的参与权即规定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的,随时可以参与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调阅案卷材料,以便随时了解案情,使监督更高效。

3.确检察机关的建议权。即检察机关可以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方向、侦查手段、收集和固定证据提出建议和意见,公安机关应采纳。

4.确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监督处分权。即要赋予检察机关《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的法律强制力;规定公安机关接到《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后,必须限期做出处理;规定拒不执行检察机关的决定所要承担的相应的行政后果和法律后果。同时,完善关于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法律规定,强化对监督对象不履行职责或者不积极履行职责的进一步监督措施。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督方法,明确改革方向

针对目前侦查监督存在的事后监督现状,应推行同步监督的机制,即将侦查活动监督工作贯穿于从公安机关受案到侦查终结的全过程。坚持提前介入制度,掌握侦查监督的主动权。司法实践中,对以下几类案件,应该及时做好提前介入工作开展侦查活动监督、引导侦查工作。一是重特大犯罪案件,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枪击等案件;二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如强奸案;三是特殊主体犯罪案件,如盲、聋、哑、间歇性精神病人犯罪案件;四是案情复杂的经济性犯罪案件。以上几类案件侦查监督部门派员提前介入可以更好地保护侦查人员依法、及时、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共同抵制各种干扰因素。侦查监督部门要派人深入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第一线,开展侦查活动监督,要求侦查机关开展补充侦查和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对强制措施施行情况开展监督等职责。

今后侦查活动监督工作的改革方向应该是:构筑较为完善的侦查监督机制,突出检察机关在侦查监督中的引导侦查、引导取证作用,确立侦查相对独立于公诉又以公诉为工作落脚点的意识,形成检察机关引导侦查并使之服务于公诉的监督机制。

(三)强化侦查监督能力,促进侦查监督队伍建设

1.提高侦查活动监督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新执法理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自觉恪守检察职业道德规范和检察纪律。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真正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规范每一个执法细节,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树立起检察机关良好的执法形象。

2.高侦查监督活动人员的执法水平。结合工作新需求、新任务,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继续将岗位练兵作为提高侦查监督能力的重要抓手,注重抓学习、强素质,抓练兵、强能力,提高执法水平。

3.强侦查监督人才库建设,强化侦查监督理论研究,为侦查监督工作科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要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建设,将群众工作能力作为侦查监督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各种专项培训,提高执法办案一线人员掌握群众心理、使用群众语言、协调处理群众诉求、引导说法群众以及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篇5: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及对策建议思考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新时代下,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的现代管理要求。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行政文化和行政手段重要性,提高我国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弥补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文章将重点分析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应用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推动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在不断变化,通过有效的行政管理现代化手段能够创新传统的管理模式,还能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党的十九大会议隆重召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明确,通过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与转变,当前政府职能使政府机关单位的内部机构得以优化,有效地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通过对当前管理现代化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利用更加科学明确的行政手段和管理体系来推动我国行政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一、行政管理的根本含义及其属性

行政管理是指行政机关通过法律的规则为基本依据,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和管理,提供更加系统的服务。通过制定的约束和标准,能够让行政相关群众的活动可以限制在探究行政管理内,各级政府需要对管理的主体进行明确,对管理的内容进行细化,如何管理是其中最关键的点。首先,管理的主体就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主体一般是政府、事业单位,在实际操作中的相关部门通过实际管理能够加强法律上政府和部门的工作,将其统称为行政机关。管理的对象一般是指行政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对行政管理人和行為人进行控制,从管理的角度上按照法律表现方式,对整个行为标准和行政主体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同时也要通过相关的依据、程序、法律机制等来对管理进行细化,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中通过对管理与行政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等明确应该由法律来进行。

二、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角色定位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政府在当前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的问题,在经历了数次体制改革后,并没有发生十分彻底的转变。当前的工作实践过程中,政府仍干涉过多,没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改革进程很困难。同时,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虽然基本建立,但是在政府行使职能过程中也会推迟,加大干预,审批和考核手段过于繁杂。当前政府对社会市场干预过多,导致政府的传统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仍然运用行政权力来使社会资源得到配置,这样能够使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质量也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和需求。近年来,各种协会机构和社会组织通过相关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政府主导的特点,但部分还具有官方背景、政府色彩严重,所以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对政府运行的监督仍不到位

民主意识的觉醒,带动了人们民主政治观念的提升,当前,人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十分高涨,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大与群众的沟通,通过增强政府透明度来增加政府公信力。但是部分政府的监督措施流于形式,在表面上没有形成制度化、法制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在整个监督过程中,人为因素依然起的主导,并且当前监督渠道单一、人才素质不一、缺乏必要的刚性等使得当前政府运行的监督不到位,相关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不够也使政府监督管理的透明度不高。

(三)行政管理方式落后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我国目前应用的管理办法依旧相对落后,在行政审批过程中项目比较多,办事繁琐,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部门权责不一,出现问题互相推诿。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也导致行政成本过高,群众办事费时、费力。多年来我国采用大部门制的方式已经将相关小部门进行了整合,但从整体上看,效果依然有限,在很多地区依然有不合理的部门设置问题,特别是在管理经济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依然受到很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整合管理形式。

三、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向

(一)实现行政管理的法治化

在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行政管理的各种活动、各个行政环节以及行动行为都要在法律的调控之下进行,通过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等要求来提升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法治化能够对当前行政管理的流程进行明确,也能使其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提高,使当前行政管理更加有保证。当前需要应用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让政府中部分相互推诿、腐败、滥用职权的现象彻底铲除。所以,要实行行政管理法治化,必须要通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才能实现现代管理的有效性。

(二)实现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才是我们社会的主人。中华民族风云激荡500年,我们从乌托邦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砥砺前行,不畏艰难,运用有效地行政管理途径来实现的。所以需要进一步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实现行政管理民主化,满足当代行政管理的要求。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制定合适的行政管理手段,通过对人民民主权利的尊重,在行政决策中积极听取民意,让群众参与到行政决策中来,让我国行政管理更加人性化,也能够借助群众的支持来使当前行政管理的效率得以提升,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目标。

(三)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范围十分广泛,要实现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将行政管理科学化,清除一些僵化的、落后的管理手段,通过对每个管理方式和管理办法进行细化,才能使国家的政府职能明确。通过专业化、科学化的行政关系体系,使我国现代行政管理全面性可以提升,通过与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法律学家等综合进行探讨来制定新的行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措施,也要结合西方国家成功的发展经验,因地制宜,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制定适合我国的行政管理手段,采用各种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动,使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得以建成。

(四)实现行政管理的效率化

行现代化行政管理的核心是指当前行政管理的效率得提升,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也是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内系统的优化,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论来制定与实际发展情况相贴合的行政管理体系,必须要实现效率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定要提升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通过更加高效、精准、细致的工作使办事流程减少,让群众少跑路信息多沟通,这样才能满足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四、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原则

(一)掌握财政资金合理分配的原则

在行政管理中,财政管理是其中的重点,很多部门并没有重视财政管理的有效性,在其分配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不但造成了财政的浪费,也降低了相关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要想实现当前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就要明确当前财政分配的原则。要从公益事业、公共事务、人员薪金等多方面来明确如何花、该不该花、能否达到理想的收益等角度来进行综合的审查,并且要提前进行相关财政支出信息预算,保证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到实处。通过建立相关的财政监督部门和审核部门,使当前财政的分配使用原则得以明确,也使我国财政资金管理更加科学。

(二)运用电子行政的原则

随着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网络已经广泛使用各行各业,通过网络信息的全面性和智能性能够提高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我国行政管理也要运用电子行政的原则,将互联网技术与政府管理体系中通过科学的决策和民主手段来让更多的民意被执政者听到,这样才能进一步使当前行政管理得到有效性提升。同时,政府也需要开辟相关的公共平台,加强群众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不断根據民众的意见进行变化,来将当前政务公开,也让行政管理的效率化提升。所以需要加强电子系统和网络行政的投入,通过树立多种现代化管理方式来使电子行政的有效性提升。

(三)遵循民主化的行政理念

我国必须要遵循民主化的行政理念,按照民主化的现代管理原则来进行相关行政工作,按照人民的理念来管理才能维护群众的基本利益,也才能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性的行政管理体系才是当前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府需要听取群众的意见,让群众支持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向前发展。如果我们忽视群众的声音,只重视自己职能的使用和发挥,忽视决策的透明化和系统化,这样会使得我们失去民意,长此以往,政府的公信力将会丧失。所以,当前一定要提高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让群众自己参与到政府的行政管理中,来使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行政管理手段得以提升。

(四)树立开放的行政原则

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还需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即围绕政府组织部门的内部机构建立适应性强、功能齐全的组织机构,做好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减少职能重复的部门,重视其管理制度的建立,引导部门积极参与各项决策的讨论中,以开放性的态度进行现代化行政管理。开放性的原则还体现在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坚定广言纳谏的原则,来对当前政府行政措施进行明确优化,让每一个部门的行政管理方式的全面性提升,促进我国科学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建立,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满足我国当前法治化和制度化的管理需求。

五、实现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

(一)合理划分现代行政管理范围

我国地域广阔,在全国范围内中有数十个省,还有100多个市县,这就使我国行政管理体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正在建立时需要更加高效和简明。科学的行政管理划分能够加强我国国家和地方之间的联系,政策传达更加明确。所以,需要对当前行政管理的范围进行合理划分,让国家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得以保持,也是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主,让其行使行政权力更加轻松。在进行管理范围划分时,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政府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划分,让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通过这种手段,能够使当前政府的权责更加明确,避免权责交叉和职能不一的情况,使当前政府部门的管理作用发挥,促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

(二)合理设置行政部门,提高行政效率

我国信息管理系统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权威的决策机构,促进当前行政执行机构的效率提升,通过合理设置行政部门,能够使当前行政的效率增强。我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已经不是难事,但为了避免过多行政部门交叉,出现无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和工作习惯,需要通过合理设置行政部门的方式使其提升,同时也要在当前建立起自动化的办公环境,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使行政效率提升,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群众相关事宜,也能使我国行政管理更加科学。通过技术的有效支持能够满足当前的基本需求,也能使我国现代化管理的行政手段得以明确。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民主观念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能够使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效率提升,也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行划分,促进政府职能关系转变的速度加快。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不能主导市场,而是需要让政府引领市场,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也需要将职能下放给各个企事业单位,让群众和社会组织有决策权和自主权,积极地进行参政议政,满足我国现代化的基本需求。在内部政府的上下级权力的使用,要对不同级别和不同部门的需求制定灵活的部门条例,通过建立符合当前现代化行政的问责条例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让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应用于整个现代化行政管理过程中。

(四)建立科学和有序的行政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涉及到我国多个部门的方方面面,范围比较大,种类比较多,所以汇总过程十分复杂,必须要使用相应的制度和准则对其进行约束。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混乱,可能会降低行政管理的效果,所以需要明确行政管理的制度,通过协商、奖惩、监督、决策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地改革。国家和地区成熟的行政管理理念相結合,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建立现代化行政管理体系,我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必须要朝着法制化、制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避免行政矛盾和纠纷,一定要加强人民群众和行政管理有效性,通过科学的制度引领使行政管理的积极作用发挥,也能够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增强。

(五)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服务观念,实现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的一面镜子,其工作素质与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我国政府的形象,所以当前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通过多种措施来使阳光、诚信、亲民的政府形象得以凸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自己的管理专业技能,遇到群众要细心耐心的服务,重视与其他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联系,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整体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明显的改变我国现代化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增加考核制度来进行奖惩,来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力量,采用多种监督渠道来加大信息收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促进我国行政管理更加透明化。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和人民置于相同位置,要重视了解到自己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也要返还给人民,所以有效的监督和行政管理手段能够推动我国廉洁政府的目标达成。

六、结语

篇6: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及对策建议思考

行政非诉执行是法院执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在行使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就很有必要对这项职能的运行进行检察监督,确保行政非诉执行制度的落实。本文针对当前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存在的难点,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开展此项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难点

(一)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缺失

法律对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规定较少,而且模糊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察机关监督法院开展行政非诉执行工作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相关规定均是指导性法律条文,没有规定相关程序流程、具体适用范围,致使检察机关在监督过程中缺乏依据。

二是人民法院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检察机关难于监督的具体行为,对这些行为何时介入、如何审查、如何评判等,均没有相关规定。

三是救济途径不明。

对于法院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实施补救,没有相关规定。目前,检察机关对于发现的问题普遍适用的是发出检察建议,但是收效甚微。

(二)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作用弱小

自检察机关重建以来,检察机关对行政非诉执行进行监督的案件少之又少,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职能作用弱小。究其原因,除了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检察机关发现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案件途径少,无法保证线索来源的数量,导致无法进行有力度的监督,监督效果十分有限。

二是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人员力量不足,缺乏相关经验,且没有相应的工作业务,造成经验不足。

同时,相关知识及指导性案例缺失,没有制定统一明晰的办案流程,没有开展该项业务的基础。

三是检察机关没有紧密内外部力量,合力不足。

在开展该项工作过程中,对内是单打独斗,没有充分调动检察机关其他部门的力量,未发挥集体的力量。对外,与法院及相关行政部门缺少联系和沟通,缺少相关知识的宣传,严重影响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案件线索来源。

(三)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模糊

一是监督范围时间长度不明确。

有的认为应该从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受理之后到执行结束,有的认为应该从法院接到受理申请之日起到执行结束。

二是监督范围的空间广度不明确。

有的认为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只能控制在法院受理、执行的工作环节,有的认为一旦受理了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检察监督,也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三是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流程、程序设计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监督内容混乱,严重影响检察机关开展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效果。

(四)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途径单一

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面临的新课题,各种制度均不完善,带来现实的种种困难。其中,由于调查方式方法程序缺乏依据,仅仅依靠发出检察建议纠正,导致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途径单一,难以操作。与传统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不同,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没有经过检察机关这一程序就办理完结,整个过程均没有检察机关参与,十分不利于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除了极少数控告申诉案件涉及非诉执行以外,要进行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检察机关就只能主动去发现非诉执行检察监督事项,对于目前检察机关人力资源配置及人民法院、检察院的关系而言,检察机关主动去翻阅非诉执行案件的渠道还未畅通。

二、加强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策略

(一)夯实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

首先,制定、完善行政非诉执行的相关立法,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使行政非诉执行具有比较明确法律依据、规范的操作流程,从根本上解决法院开展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受理和审查工作中的不规范问题。要使检察机关在开展行政非诉执行监督工作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对相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其次,完善检察机关对行政非诉执行进行监督的相关立法,使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具有比较明确的法律依据、规范的操作流程,从根本上解决检察监督无法可依、监督不规范、监督流程缺失的尴尬局面。

(二)加大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力度

一是强化行政检察监督职能,重视开展行政非诉检察监督工作,制定监督流程,配备具有相关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

二是加强行政检察部门与检察机关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最大限度整合力量,寻求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最好方法。三是大力宣传检察机关行政非诉执行监督职能。

(三)明确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范围

一是加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受理环节的监督。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收到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案件材料后进行必要审查,确定是否予以立案,在这一过程中,检察机关应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逾期不受理等问题进行必要监督。受理环节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监督主体是否适格,对申请人的法定职权、事实依据、具体行政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法定程序等方面进行监督;其次是对主要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程序的合法性、适用法律的准确性、处罚的公平性等方面进行监督。二是加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执行环节的监督。检察机关不仅要从程序方面进行监督,而且要从实体方面进行监督,要加强审查把关,有效开展监督。

(四)拓宽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途径

检察机关对行政非诉执行进行监督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案件当事人主动申请的方式进行。在司法实践中,与行政机关相比,行政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对具体的行政行为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没有辨别能力,也不知道可以运用哪些救济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出现不懂得去哪里申诉,或者因为面对困难而不想申诉、不敢申诉的情况,从而导致当事人主动申请的案件数量极少的后果。因此,除了当事人主动申请外,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必须在拓宽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途径上下功夫。检察机关应发挥其主动监督的职责,通过新闻媒体、社会舆论以及履行其他检察职能时积极发现线索,及时发现问题,依职权启动监督程序。

(五)注重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的监督效果

篇7: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食品药品监督执法的前沿,能否严格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能否全面准确的贯彻落实,关系到监管的各项职能能否高效运转,影响着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能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在具体的行政执法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人结合从2012年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以来的体会,浅议我局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我局食品药品行政执法工作情况

(一)全县食品药品监管对象概况

全县现有餐饮服务单位734家,其中:已取得了《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服务单位436家,实施备案登记管理的小餐饮298家。全县有学校食堂129家(含幼儿园),其中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是63家。全县开展营养餐的学校125家。经营保健食品单位176家,经营化妆品单位286家。药品经营单位107家,县级医疗机构5家,民营医院1家,中心卫生院5家,乡镇卫生院17家,村卫生站450家。

(二)我局食品药品执法队伍建设情况

我局现有机关行政编制13人(其中领导职务4人),在编在岗人员10人;下设稽查执法队,执法类事业编制10名,在编在岗5人(其中3人为2013年4月底录用),全局(含稽查队)取得行政执法证的人员现有9人。

我局历来重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和考核管理,执法人员在执法中做 1

到了文明执法,公正执法,严格执法程序,公正办案,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开展食品药品行政处罚工作的情况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1、开展了重点整治与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节假日突击检查与不定时检查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对集贸市场和全县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主要以餐饮服务单位进购的粮、油、米、肉类、饮料等为重点,严把餐饮消费环节进购食品质量关,对宾馆、饭店、集体食堂、农家乐、旅游景点等进行了严格的检查。

2、狠抓农村食品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制,促使各乡镇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进行日常监管,并要求农村红白喜事5桌以上的集体就餐,必须实行备案制度,使农村集体就餐的食品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控制。

3、加强学校食堂和全县营养餐监督管理,督促学校食堂办证63家,规范营养餐125家。一年来,累计出动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督检查执法人员512人次,执法车辆128台次,监督检查餐饮服务环节单位480户次,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有57户,责令整改55户,下达监督意见书55份,现场销毁过期变质食品约150公斤,立案调查处理12户,给予立即整改,执行罚款共计35000元的行政处罚。

药品、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重点开展了“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铬超标胶囊剂药品专项监督检查、“特殊药品”专项监督检查等。共出动车辆164车次,稽查执法人员328人次,监督检查县、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和村卫生站224家,药房102家,督促下架不合格囊剂药品85个品种18910盒。立案查处案件 35件,其中:药品案件15件,2

医疗器械22件,办结37件,罚款78000元。今年3.15集中销毁去年过期失效药品、医疗器械和没收药品医疗器械60个品种共5200盒(瓶)。

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开展了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专项检查共查13家经营单位,不符合要求的7家,责令整改7家,对其中问题严重3家进行了立案查处,罚款共计3196元,依法扣押不合格保健食品20个品种42盒,并进行了销毁处理。

(四)举报投诉及行政复议和诉讼情况

受理食品、药品举报投诉8件,其中:药品4件,食品3件,保健食品1件,办结8件并回复举报当事人。移交假药案件7件给高县公安局处理,刑拘25人,现已判决2件,取保候审1件,起诉阶段4件。没有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发生。

二、食品药品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的执法队伍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求。一是执法人员编制少,加之缺编,不到10个人的执法队伍面对的是2000户左右的监管对象,监管工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现有执法人员中,专业人员不到半数,而执法过程辨别食品、药品真伪等需要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因此急需补充专业人才。

(二)技术装备落后,检验手段单一。我县没有专门的食品药品检验所。执法人员对食品、药品的辨别大多是靠看。目前仅有快检设备一套,用于现场简单的检验处理,但检验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对于需要有准确检验结果的一是由质监等部门检验,二是抽样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这已成为阻碍我局执法效率的突出障碍。3

(三)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是对保健品、化妆品监管出现了“法律空白”。卫生部于1996年3月15日发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和1989年11月13 日发布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变化,但新的法律法规还未颁布实施。因此对保健品、化妆品监管工作只能滞后。二是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不健全。比如地沟油的检验标准至今未出台。对“老油”的使用管理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各地的处理情况不一致。三是执法环境不宽松。比如对无证经营又达不到备案管理条件的小餐饮,这些经营者多是下岗职工、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经营收入是唯一的生活来源。在执法时困难重重,处理不当容易引起不稳定因素。但餐饮服务有证和无证并存的现象又不利于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这将是监管部门以后需逐步解决的问题。

(四)是餐饮服务业主遵纪守法意识差。业主行业自律意识差,不按规范操作,有的甚至出现道德缺失,掺假售假等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强,鉴别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餐桌食品安全缺乏社会公众监督。

(五)食品安全执法部门之间未真正建立起协调配合机制。比如情况通报制、信息互通制度等未建立。出现了案件移交给其他部门后处理结果不知晓的现象。

(六)新一轮机改后将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2012年国务院召开两次会议研究部署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于年底的机构改革中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为重点改革的部门;今年5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上提出“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务院 4

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视。按照新一轮机改的要求,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移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这意味着我局监管面进一步拓宽,监管对象增加几倍。这对监管执法队伍、技术设备等要求更高。尤其是目前乡镇无延伸站所,全县未建立起电子监管网络,完全靠监管执法人员“跑路”执法,工作覆盖面达不到要求,监管频次达不到要求,监管成效更达不到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强化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食品监管机构队伍整合。这是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我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现有人员和编制现状,结合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任务的实际工作需要,建议尽快增加人员编制,增设乡镇站所,配备专业人员,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监管力量。

(二)健全纪检机构,强化内部纪检监察工作。我局是行政执法部门,为了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促进本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工作,应及时配置纪检组长和工作人员,强化反腐倡廉和纠风工作,加强对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监督,督促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公正执法。

(三)增添专业设备,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各乡镇的电子监管网络。配备专业检测检验设备或者建立食品药品检验中心,配备快速检验检测车和执法车辆,提高执法效率。1-2年内建立起覆盖各乡镇和部门的电子监管网络,与省级电子监管体系接轨。

(四)建立对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考核机制。除了把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对乡镇的目标考核外,还 5

需要配套资金和人员。对乡镇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考核要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风险金考核制度,使对乡镇的考核机制逐步完善。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餐饮、药品、保健食品的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倡导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提高经营业主的自律意识和消费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大对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增强企业法人的第一责任意识和指导从业人员掌握操作规范。三是以多种形式普及药品、餐饮、保健食品的科学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

篇8: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 纳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必须按照财务部的相关制度对财务信息进行披露。而目前, 我国关于纳税信息的披露仅仅局限于几个会计科目:资产负债表中的“应缴税费”;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税费返还”和“支付的税费”, 随着信息在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仅仅这3张表中的四个科目对纳税信息的披露确实没有反映企业缴纳税款承担纳税义务的状况, 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纳税信息需求。而且无法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反映和披露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而且, 披露内容零散, 信息质量低下。

(二) 纳税信息披露不充分

1. 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交税金只能反映企业应交而未交的应

纳税总额, 而对于本年度实际缴纳的税额以及实际应该缴纳的税额并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予以真实的反应。现金流量表中所支付的各项税费项目也只能反映企业已交纳的各税总额, 而这其中已缴纳的税额是指企业在本年度实际交到税务部门的金额, 可能包括去年未交的税额, 这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 我们无法从这些数据得到企业真实的纳税信息。

2. 就增值税而言, 只有在资产负债表的附表中有一个“应交

增值税明细表”以及利润表附注中的适用税率项目, 而且增值税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比性。

二、我国企业纳税信息披露问题的成因

我国企业未能完全披露纳税信息主要由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是受“保密原则”的影响, 其二是受经济体制的影响。

(一) 受经济体制的制约

我国的经济体制, 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个阶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是主要的活动主体, 会计的服务对象应该说主要是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因此, 我国的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会计信息, 不但要满足作为投资者的国家主管机关的要求, 同时也应当满足作为政府财政了解企业税收负担是否恰当的需要。我国的企业作为国家税收的主要缴纳和承担者, 每年交纳的税款占其收入的比重是多少、是否影响到它的正常经营, 我国的企业财务报告均没有给予应有的充分的完整披露。同时又因为国家既是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 也是税收的征收者, 即税赋的缴纳和征收都是国家, 所以纳税信息的披露相对来说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二) 没有明确的操作标准

对于一个较规范的现代企业来说, 客观上一般是愿意披露税务信息的。然而要真正做到税务信息披露, 在技术操作上面临着不小的问题。其一是缺乏必要的标准。在标准缺失的情况下, 无论个别企业披露再多的内容也只能是摆设, 无法真正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其二是缺乏相应的软件支持。税务信息广义上属于财务信息的一种, 但又不完全包涵在财务信息中, 税务信息还有许多其他的流通渠道。仅从财务信息中筛选税务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建立起相关税务信息来源的数据库。而要建立这样的数据库不是个别企业可以完成的任务, 必须由政府主导方能实现, 但目前还缺乏条件。

三、完善我国企业纳税披露的建议

由前文分析可知, 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及其附注对企业纳税信息的披露不充分, 不完整, 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 针对目前纳税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 开发建立相应的纳税信息披露软件系统

目前, 企业的税务信息都是在财务系统中录入, 通过财务报告予以反映, 我们可以通过政府主导, 企业配合开发独立的税务软件系统, 在每个企业建立独立的税务信息的数据库, 这样, 我们就可以更方便更详细的了解企业的税务信息。然后通过政府建立披露的标准, 这样就可以为我们的奖励和惩处提供依据。

(二) 建立纳税信息披露的信用与奖励机制

建立信用体系, 健全奖励机制。树立诚信意识, 倡导公共道德,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而信用是契约的基础, 只有树立“以义取利, 以德经商”的诚信意识。企业才能立足于市场。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 包括纳税信息, 只有在法制和公共道德的共同作用下, 才会有质的提高。我们要建立一定的信用体系和奖励机制, 对于自愿披露纳税信息的企业进行鼓励。

(三) 加大对企业纳税信息披露违规的执法力度

我们除了从政策上面规定企业纳税披露的具体措施外, 还必须认真落实这些规章制定的执行, 严格执法, 保证相关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对于会计准则规定要披露的纳税信息, 应该要求企业必须进行披露, 对于披露不完整或者不真实的企业, 有关部门应该严格执法, 进行严厉惩处, 并将惩处结果共享, 以警示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此外, 还要加强和完善公司外部的治理结构, 形成全面、严格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以便保障企业纳税信息披露口径的统一性, 保障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洪梅春, 张谷镛.企业会计准则[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汪佑德.增值税现金流量披露的缺陷[J].湖南财政与会计, 1999, (10) .

[3]郑志超.浅议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实现路径[J].技术与市场, 2008 (, 5) .

上一篇:《芳华》电影观后感下一篇:春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