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24-04-20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共11篇)

篇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浅谈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班级:汉语言121学号:12093129姓名:张颖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决策、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其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是:《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

“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表述是一致和衔接的,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发展。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却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在理论上更为明确、到位,对于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是我国改革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历史和现实表明,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是资源配臵最有效率的体制,也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最优途径。市场决定资源配臵的优势在于: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具有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生产的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和优胜劣汰的机制,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生产(供给)和需求的机制,从而可以引导资源配臵符合价值规律以最小投入(费用)取得最大产出(效益)的要求。因此,市场决定资源配臵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实践背景看,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而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都与政府对资源配臵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市场功能发挥不够有密切关系。

二、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升了市场在资源配臵中作用的判断,表明了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克服伴随而来的问题的决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任务之艰巨,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是要靠统筹改进制度和改革开放来保证根本解决。“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更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与作用。市场经济最能体现人民性,市场是由千千万万的民众参与的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舞台。这表现在参与市场交换活动的普遍性、选择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自由性、参与生产活动的自主性和制定规则的首创精神。我们强调市场在配臵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对亿万人民首创精神与自主选择的高度肯定。

“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了对中国社会制度的自信。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手段,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臵方式,是经济运行的一种方式,也是使市场供求能自由调节产需的运行方式得以实现的经济制度。但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不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某种社会形态。经济体制改革,是

经济运行机制及其管理制度的变化,不是社会性质变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创举。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表明了对制度与道路的充分自信。我们必须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更进一步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到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市场化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无不是在党领导下实现的。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这场史无前例的市场化改革,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决定》最大的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

二、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意义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看,改革开放35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臵已基本上通过市场进行。但是,在各个经济领域,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资源配臵违背价值规律要求导致资源低效配臵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干扰、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

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各项部署,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创业、创新的主体,是整个经济生机活力和蓬勃发展的基础。而平等的市场准入和产权保护、公平的竞争条件和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焕发生机活力的根本保证。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归根到底是要进一步解放对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束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当前不少行业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究其原因,同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妨碍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有很大关系。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相关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第三,有利于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现在政府治理与市场功能的边界不够清晰,政府越位与缺位并存。因此,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和企业能解决的,放给市场和企业;凡是社会中介组织能承担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这不仅有利于政府真正转变职能,把重点转到加强市场监管、增强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而且有利于铲除滋生公职人员受贿、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根源。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臵,是抑制和消除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

第四,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开放不仅使我国得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有力推动国内发展,而且为国内改革提供了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规则借鉴,成为促

进改革的重要动力和活力源泉。我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很大受益者。从对外开放范围看,我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主要在服务业领域开放。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的短板,也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相关领域投资准入限制,这有利于引入竞争,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之,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适应新一轮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形势的要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

经济体制改革是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想要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必须强化市场在资源配臵方面的决定性,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信通过市场化改革,能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得以实现。

篇2: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一次重大提升,是思想解放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我们全面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的指引下,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的。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愈加敏感、愈加复杂。例如,市场秩序不规范导致的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使得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加剧了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了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根子就在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还没有处理好,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科学体现。

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进一步科学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破解改革发展难题、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得出的必然结论。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从根本上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提供了行动坐标和检验标尺。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过多,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做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无论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还是深化财税、土地、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都要让市场的力量起到决定性作用,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政府要将职责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上来,使政府与市场密切配合,协调互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篇3: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 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这就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有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市场机制是指市场各主要因素, 即市场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市场供求指的是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及劳务和人们对商品及劳务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两个方面, 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供给者拿的是商品, 目的是换取货币;需求者拿的是货币, 目的是换取商品。供求关系实质上是商品和货币的换位运动。商品和货币能否实现换位, 关键在价格是否合理。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综合反映。供求变化在市场上引起价格的升降, 价格的波动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竞争渗透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 涉及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竞争, 才能使价格随供求的变化而波动;只有竞争, 才能不断刺激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使经济充满活力。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正是在供求、价格和竞争三大要素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二)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应把握两个方面

第一, 用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注入活力。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微观活动领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普照之光”决定着其他一切生产方式的展开及运行。在中国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决定其他一切体制机制的“普照之光”, 任何体制机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普照之下, 都要结合中国实际做出改变, 带有社会主义的特性。市场经济也如此。我们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 就是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来引导、规范市场经济, 既要发扬市场经济的优势, 又要避免市场经济的一些固有缺陷。这两点决定了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是走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 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 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二、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 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不是忽视更不是取消而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 政府要“有所不为”、“有所为”。结合时下政府取消审批、简政放权的改革来说, “消”和“放”都是“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是为了在加强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方面“有所为”。其实质是转变政府职能, 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 地方政府抓经济, 不是当“司机”直接开车上路, 而是要管好“路灯”和“红绿灯”, 当好“警察”。“路灯”就是为所有的企业照亮道路, 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 不厚此薄彼。“红绿灯”就是讲规则, 该走则走、该停则停, 也对所有企业也一视同仁。当好“警察”, 就是要加强监管, 对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 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等领域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 要严惩不贷。政府要从市场参与者、经营者的传统角色中摆脱出来, 转做市场的客观仲裁者, 将主要精力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为基础民生起到切实的兜底作用。

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是一个包括商品市场和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内部各类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 必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在过去35年的改革中, 商品和服务逐步放开价格管制, 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 极大促进了商品市场的繁荣。但是生产要素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流动。今后, 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主要指决定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下一步, 将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有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 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同时, 推进水、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发展成果和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 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只有真正让人民群众理解, 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 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王天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N].学习时报, 2013-11-18.

篇4: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其实,不仅国际社会对中国商业银行能否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放贷款仍存疑虑,国内的质疑声也未间断。那么究竟什么是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该怎样实现市场化配置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它也必然会带来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金融资源是稀缺的资源,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其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决定着经济能否健康高效运行。根据经济学理论,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参与主体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对金融资源进行分配、组合以及再分配与再组合的过程。据IMF统计,2013年我国储蓄率超过50%,位居全球第三,我国的金融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最有效地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途上,对更好地支持中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在是否按市场化配置资源争议较多的集中在这么一些问题上:

一是不同规模的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难易程度不同。

有人提出国有大型企业和项目可以比较容易地从银行得到贷款,而民营的小微企业贷款就相对困难,这就是金融资源配置没有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其实为社会稳定和充分就业,政府对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一贯是大力倡导的。当下一些商业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大项目可谓是一种“市场的盲目性”,是金融资源天然具逐利性和风险规避性的体现。大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规范稳健,融资规模大,违约率低,看来很符合银行的市场化贷款原则;而很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充分,贷款规模一般较小,且违约率较高。从当前银行按企业规模进行不良贷款率来排列,也得出同样结果。但这种“市场化的选择”不一定是理性的。大型企业、项目违约率低、但一旦违约则损失额巨大,小微企业则反之;大型企业、项目贷款集中、风险暴露滞后,而小微企业又反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分流大型企业、项目的融资,加之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原则会促使商业银行加快转向小微企业市场。工商银行目前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余额已达1.9万亿元,这是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对风险控制技术能力较强的银行的步伐还可以加快。商业银行对客户融资的选择只有注重安全性、效益性权衡,短期和长期的效益及风险的权衡,才能真正实现让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是认为市场化配置资源与银行的所有制结构有关。

甚至认为民营银行多了必然会更市场化配置资源。我赞成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准入更加开放,赞成中国金融机构所有制更加多元。但金融机构所有制结构与其是否按市场化配置资源关系并不必然。分析全世界百年来的金融史,千千万万银行破产了,应该还是私营银行占多数。虽然由于一些民营银行的资本和规模比较小,受贷款集中度监管的影响更明显些,只能支持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民营比例占多。不过一些地方民营银行参与大型国有企业及项目融资的热情相当高,埋怨自身无法介入的不公平。这与问题一又十分矛盾。金融业是具高度风险的行业,“想要赚大钱吗?你就开银行。想要亏大钱吗?你也开银行”。不管什么所有制银行,都是人经营的,影响来自外部,但须通过管理者传递。所有者、管理者行为扭曲,都会造成风险。

三是认为金融微观主体都去追求价值最大化,就是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在市场中是价值规律起决定作用的,那么各微观机构都追逐高盈利,是否是理性的市场选择呢?这几年的中国融资市场中,一些资源性企业,一些房地产企业可以给出高额的利息回报,然而融资的长期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追逐盈利中,收益和损失从正负两个方面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抉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低风险,收益和风险的合理匹配,是永久的难题。在抉择中,不同银行家的风险偏好,决定了他们的成功或失败。昨天和今天风险低,不代表明天风险低。将鸡蛋都放在今天“违约率低,风险率低’的一个贷款篮子里,一旦借款人偿债能力变化,巨大的违约损失率是金融机构不能承受的。当初按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一些企业和项目,若干年前还是牛气冲天、门庭若市,金融机构趋之若鹜;但今天亏损巨大,频临破产,成为金融机构的苦恼来源。因此在追逐市场效益最大化时,价值标准的时间长度必须成为重要因素。

此外,银行还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经济金融、讲社会责任是不是符合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企业为社会作贡献,通过辛苦经营,创造税利,反馈社会,造福人民是最光荣的职责。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将履行社会责任嵌入到银行发展战略中,这实质上是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协调发展问题。要追求建立一家基业长青的优秀企业,要追求成为一家最受尊重的银行,只追求短期的目标不能长久。

因此实现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金融市场化的初期过程中,并不一定出现充分有效竞争而导致企业和消费者福利增加;并不一定微观金融主体和投资者的行为都符合理性;并不一定在短期就会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的均衡基准价格。由于中国金融总量和结构失衡,由于不那么成熟的市场和参与者及创新,对金融的监管始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避免金融监管不足和过度?

所以实现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还需要在若干方面继续推进和完善。

一是完善市场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促进市场参与主体向理性经济人转变。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是实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关键。通过制度、法规约束市场参与主体的战略偏好和经营行为,促进其按照理性的市场原则合理配置资源。

二是培养储户和投资人的风险意识,引导资金的理性流向。储户和投资人亦是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其行为偏好影响着金融机构的资源流向和配置。要通过对投资者风险教育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的监管,打破市场对投资理财存在金融机构隐性担保的幻像。对互联网金融理财的优势肯定的同时也要提示产品的风险。最终形成成熟理性的投资人群体,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完善资源配置市场化的一系列基础工作。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就是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民营银行的批准就是金融准入的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货币流通的市场化,加之上面所说的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金融市场的竞争和资源配置更加充分有效。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以及破产退出机制,降低市场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并培养其风险意识,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良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推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放宽民营资本进入条件,弥补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综上所述,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定价和经营转型,才能使微观经营主体更具活力,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外部环境才真正成熟。

尽管市场要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有时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一缺陷导致百年西方金融史中市场失灵不断重演,从郁金香泡沫、南海泡沫到30年代大萧条,再到前几年的次贷危机都是典型例证,另外,金融风险的滞后性加大了市场调节难度,中西方的金融史的案例,无数次证明了市场失效的理论,还有是金融风险的滞后性,在舞曲还没有停的时候,欢歌笑语中您能判断出谁是明天的“雷曼兄弟”吗?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离不开政府适当和理性的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维护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

篇5: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主题实践学习活动总结

根据总部文件的要求,为深入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内容,认真学习主题实践活动,公司总经理朱玉喜带领各部门领导、党员干部紧密结合本单位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查摆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学习、讨论,落实相关整改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如何,并将活动成效体现在推动实际工作上。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内容 针对总部文件的传达和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在总经理的主持下,多次召开会议认真学习、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内容,讨论我公司过去至现在的发展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改变。

所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

篇6: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性作用:

1.“凡是市场能够做的,都应该交给市场来做”

2.市场来支配社会人、财、物等资源的流动,决定其分布和流通形式

3.减少行政干预,为市场资源自由配置扫清障碍

发挥政府作用:

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对市场进行适当干预;

2.制定政策方针,指导国民经济走向;

3.出台经济法规,制定和完善宏观调控法和市场秩序规制法体系,做好国民经济的“守夜人”;

篇7: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始终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之路,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这是我国在制定经济政策过程中的一个较大飞跃。 三十年来,市场始终是在起“ 基础性作用”,而这个“ 基础性作用”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这就使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受到很大限制。 然而,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 决定”替代了“ 基础”,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发挥作用,那么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之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经济政策客观动态发展的结果

“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 决定》) 所作的说明中所谈到的重要问题。 也就是说在市场起基础作用的条件下,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仍然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而市场和政府在这两种提法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市场和政府的张弛度关系到整个的经济格局。 事实上,从计划经济到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连续性的发展性的经济脉络,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市场的作用逐渐增大,而政府的作用逐渐缩进。 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以政府为主, 市场为辅,市场经济则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这种调整都是由我国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这种动态的市场改革趋势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 经济体制总体思路的变化涉及到农副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外贸与财税体制改革等诸多具体领域,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不断的放权给市场。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基础性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原因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需要以市场经济完善为前提条件。 可是,我们处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各方面发育并不成熟,所以国家宏观调控显得十分重要。 宏观调控在经济运行中的较大比重是阶段性的,随着市场的逐渐发育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随之加大分量。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的配比在逐渐推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是弹性的动态作用过程,随着经济发展相互调和,相互作用。

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迈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因为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必须以国家宏观调控来加以权衡。 此时的市场经济,实际上还是遵照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以宏观调控主导。 对价值规律的尊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经济腾飞的起点就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可见,是市场和价值规律为中国带来了经济活力。 在实践中,我们得出政治对经济的干预过多不利于经济的蓬勃发展的结论,要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找到政府和市场之间更准确的关系定位。

三、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为了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

政府与市场是复杂的有机整合关系。 政府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但基础性作用的提法只能让人理解为价值规律等基本市场规律是参照,最终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使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力发生偏移,意味着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市场中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直接在市场运行中自发调节。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就不发挥作用,而是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带来政治体制上的一场变革。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紧密相连,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之后政府不是不起作用, 也不是作用减弱,而是更好的发挥。 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不再直接用权力涉足,而是在经济结构和经济要素间发挥更有效的统筹作用。

政府如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主要在于找出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问题的内在原因,在结构上各个击破防止出现市场盲目带来的危害。 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形式共存的经济格局。 在这种市场经济形势下,结合我国特殊国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必然不同,尤其加上中国从计划经济时期走来的经历,政府的经济职能比西方国家要用力多一些,而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实践收到满意效果。 中国30多年来不断提出改革,就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形势,解决突出问题。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有组织、有程序,依靠政府出台政策推进的。 在价格、财税、外贸、国企等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都是由政府助推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改革不仅依靠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 即使是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条件下, 政府也不可能直接退出经济领域,政治作为上层建筑要想在发挥更好的作用就要防止硬性干预,要渗透在经济职能中,通过经济要素整合,在微观层面助力。

要想更好的发挥政府在经济上的作用就要创新调控机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仍然要起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应该不同于过去三十年,而是应该按照当前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现实条件进行管理创新。 首先,我们要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突出国有企业优势,转变国有企业职能,由管资产到管资本, 适当的把经营任免权、重大投资发展权等权力下放,国企董事长可以不再由政府任命, 而是采取市场选拔机制,面向社会在优秀的企业家中竞聘产生。 其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效经验,以西方金融危机为警示,合理运作经济发展程序,在金融、贸易等方面大胆改革,在军工、高新技术产业注意保护经济安全。 再次,大力提倡混合所有制发展,增强企业的自主作用,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激活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命力。 最后,政府不断简政放权,对创新驱动型企业要放宽政策,激励低污染环保科技企业走上市场,减少行政审批手续,搞活中小企业,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增开自由贸易区,鼓励多元经济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市场的自由度和开放度,与国际市场接轨。

四、开放市场促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

在新常态下,政府的职能转变主要在于服务和监管两个方面,方法就是简政放权。 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中的生产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常态下明晰政府权力和职能,在经济领域,政府也要依法办事,用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细化政府的各项经济职能,以制造业为基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立第三方评估长效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一些含金量高的新兴产业按照平等快捷的原则直接进入市场审批。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创新市场监管方式,政府在市场外有效监督,事前监控。 继续推进创新驱动,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优化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高科技产业,科学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用奖励机制激发企业的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产业和金融深度融合。 推进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让科技与经济建设的高度融合,在金融、税收、法律体系上,为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篇8: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资本市场监管要保持中立、不应该有明确的价值偏向,这是任何想培植长久持续的资本市场的国家都应该坚守的基本原则。否则,如果监管者带有明显的价值偏向,为了宏观政策或其它目的使股市多涨或者多跌,那么,监管者就不可能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中保持公允,以致将泡沫吹大,发生市场危机。

我们常说,资本市场能比行政计划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这个结论当然有一个根本性前提,就是市场对资本的定价是准确的,资产的价格没有偏离基本面。价格是否准确之所以是核心,因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指南针,股票价格尤其如此。如果股价经常偏离基本面、长期虚高,那么,就会催化过多的投机,把社会资源过多地往泡沫化的行业配置,造成巨大浪费,也会让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过去一段时间,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是资金无法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可以多得泛滥甚至泡沫化,而实体经济中唱主角的中小企业却继续“融资难、融资贵”。于是,许多人把这个看似悖论的怪象说成是中国天经地义的特色:在其他国家行得通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联动,在中国就是行不通!

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现象是,试图不断通过包括媒体、政策宣言等手段培植“慢牛”股市。而且,说是通过“慢牛”来增加企业股权融资的比例、优化公司的融资结构,借此打通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通道。

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断表明的“慢牛”立场,会不会促使金融市场更加脱离于实体经济运转,使两者各自循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实体投资的回报难以为继而且风险也高,而相比之下,在“慢牛”政策导向下股市投资短期回报更高,并且因为有政府护航使短期风险也低,当政策是如此明确时,几乎所有企业和投资者都只对股市感兴趣、对实体投资没有兴趣。政府越是干预股市,通过媒体和政策引导股市,股市跟实体经济就越会脱离。

也就是说,一旦有意主导制造“慢牛”,监管部门无法中立,会使股价日益背离基本面。一旦股价独立于基本面天马行空,资本市场到实体经济的通道就不会畅通了。

从逻辑上讲,培植“慢牛”本身是一个悖论。如果知道政府希望未来两年里股市涨50%,那么大家都会马上就买股票,可能两周或更短时间内就实现50%的涨幅。由于股市的高流动性,股票买卖行为和股价完全由预期决定,所以“有計划”的“慢牛”必然变成“快牛”甚至“疯牛”,“慢牛”就不可能成立。

相比之下,商品市场可以按照计划者的意图去“慢牛”,因为其跨期流动性不高、成本高。以猪肉为例,假如政府希望两年后猪肉价格要涨50%而且大家都知道,那么,有的人会马上买很多猪肉并用冷冻箱库存起来,但库存成本会很高,每天需要空调和储存空间,尤其是猪肉的供应不会马上上升(养猪时间要八九个月),所以,在知道肉价“慢牛”的情况下,现货市场会出现跨期套利交易,使肉价马上上涨一些,但由于储存成本和供应有限,这种跨期套利的规模有限,那50%涨幅中的一部分会提前实现,但不会全部实现。

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能看到另外一个现象也是过多管制所致,而不是中国社会天生的,就是各金融市场之间也相互割据隔离,比如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打不通、期货与现货价格打不通。金融资产跟商品不同,其流动性本来是最好的,哪里的资产价格错位,金融资金很快就可以跑到那里。所以,只有在跨金融市场之间的管制政策太严太多的情况下,各金融市场才会相互隔离。

篇9: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社会舆论对魏则西事件的评论与探讨

整个五月初,魏则西事件都占据在舆论头条的位置,网友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析说明这件事件所折射出的问题。笔者统计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我国互联网企业平台垄断信息提供,企业为利益误导就医搜索,传播虚假医药信息,缺少社会责任感。二是涉及到的税收利害关系,军队医院出租,成为违法医疗机构的保护伞问题。三是唯利是图的私人医疗机构将患者的生命当成了一盘生意,忘记医疗的本职是“救死扶伤”,其本质是社会服务性质。医生治病救人和盈利挣钱的角色不分问题。四是认为这折射出我国医疗监管里的黑洞和政府不作为的问题。最后还有民营医疗“莆田系”现象等等问题。

“魏则西事件”折射出来的众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社会对此事的看法各不相同,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仁者见仁,不做对错之分。笔者看到这个新闻时,思考了很久,认为魏则西事件的背后,其实是有着许多深刻社会现实背景与社会基础的。大部分网友看到的可能只是问题的表面,而没有考虑到事件发生的根源性和深层次的原因。

二、对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原因的探讨分析

1、事件产生的社会现实内在基础的分析与思考

以此事件为导火索,众多有关或者无关、有错抑或无辜的对象纷纷“躺枪”,无可奈何地被裹挟进几乎一边倒的舆论漩涡:因为魏则西事件,百度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社会各界首先将矛头一致指向百度公司并进行严厉的声讨谴责与痛批,继而整个网络环境产生蝴蝶效应,先是涉事医院,继而莆田系,进而整个民营医院产业,时至今日矛头甚至已然指向整个民营经济与市场经济……

首先想说的是,百度和莆田系医院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理性的想一想,仅仅把过错和责任的板子打在它们的身上是否公平?魏则西事件之所以发生,它绝对不是偶然的。从一开始生病就医,到后期医治无果通过百度搜索查到涉事医院,再到涉事医院采用外国淘汰技术的给他治疗,最后到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的整个过程中,都是有深刻的社会基础与现实的。这一连串的过程一起发生的作用才造成了魏则西不幸逝世,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不是这样的结果。目前网友们分析的大多涉及到的都只是事件产生过程表面的问题,但我们要知道外因只是引发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动力和根本性原因。正如有网友所言,魏则西死了,百度被骂了,莆田系成了黑心的代名词,但我们知道没有百度还是会有街边小广告,没有部队医院还是会有假药庸医。我们只有从产生问题的社会现实背景和基础的深层次和去思考,从根源上去寻找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所在,才能解决问题,才不会出现下一个魏则西事件的悲剧。

2、事件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与讨论

我们理性的反思和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初步分析得出,从基本层面上来看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是造成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深入的研究会发现,导致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患者魏则西也曾找过许多医院治疗过,但最终都医治无效,后来他才通过百度搜索到涉事医院,魏则西自己也曾怀疑过该医院的治疗效果,但看了百度的三甲部队医院的介绍和得到被权威媒体报道过的主诊医生的肯定保证,才坚定的抱着最后的希望去治疗。但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看到网上有一部分人猛烈抨击民营医院的无良道德,私人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的唯利是图,缺少社会公益的性质,更有甚者提出市场无能用的说法。这种声音是可怕的,它可能会阻挠来之不易的现有的医改进程,它反映出部分网友对市场没有充分的认识,错误的把政府监管市场无为的行为,错误地理解为市场无能,觉得天生逐利的民营医院就一定都是像魏则西事件中的那样,模糊的是事件本身,损害的只能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形象和发展基础。

同时也见到在事情发生后,很多网络大v发了抨击围剿百度、莆田系医院的激情慷慨的文章。大谈“谋财害命、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完全将一个市场不规范行为,描述成了互联网平台和民营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感,一心走市场经济,追求经济效益。但我们要认识到魏则西事件里,无论是某些免疫疗法的应用,还是百度的医疗推广,最根本的原因,是主管部门没通过有效的法律、行业,实现过程中监管,这是明显的医疗监管的黑洞,而且在实际上,因为监管和激励机制的问题,中国医疗黑幕不仅存在于民营医院,公立医院的科室也存在大量不合规的行为。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市场有问题和过错,市场本身并无过错,它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不完善和不规范。大家可曾知道,在美国同样的类似事件在谷歌公司上也曾出现过,但谷歌后来遭到重金处罚,并做了严格监管,之后几乎很少出现类似违法事件。

3、对市场行为与政府监管行为的正确认识

市场行为的罪恶,首先归因于监管的失察、行业自治和监管、激励机制带来的问题,公立医院的垄断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我们观察民营医院的行为,他们大部分行为都在模仿垄断而强大的公立医院。正如中华医疗协会的秘书长庄一强如是指出:“我们国内的一些公立医院目前还不是真正的‘公立医院’。另外,我们国家目前只有60%以上的民营医院是盈利性的。”市场本身趋利性是一个常识:任何企业资本通过市场获得回报是天经地义的,但政府应该要做的就是保证和规范市场的合理运作,加强市场的监管,让市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转,不损害公众的利益和权益。现在网上有一部分声音却直接把政府监管市场的行为,错误地理解为市场无能。我们不应该借“魏则西事件”来打压和抨击民营医院的发展,难道我们就此否定医疗产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回到公立医院大一统的过去?这无异于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防止因噎废食,恰恰相反,更要大力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医疗方面非常有必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才是医改之正道。

三、关于现有医疗改革路径的策略探究

1、完善市场规范运作,加强政府监管与优质资源的提供

无论是“百度竞价排名”还是医院“科室外包”,一些涉医单位之所以“见利忘义”,都反衬出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加大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就是要将那些“谋财害命”的医疗机构及相关医疗人员清除出医疗行业,以防“劣币驱逐良币”。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要认识到“加强政府监管”只是治标,“增加供给”才是治本。据有关数据表明,随着小康社会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目前我国社会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患者对多层次医疗服务的需求亦日渐增加,公立医疗资源紧张,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民营医疗力量的补充是必然选择,政府应该为病人提供可选择的机会。需要适当增加民营非营利医院的市场份额,以弥补公立医院的空缺。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拓宽了医疗服务的筹资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医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承担和缓解卫生需求的压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2、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国家和政府近些年来鼓励社会资本充分进入市场,我国的民营医院的占全国的医院的比例在不断地上升,但同时依旧可以看出民营医院在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上与公立医院还存在差距。国家政策现在也在持续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但如何让追求经济效益的民营医疗来平衡医疗事业的公益性?解决这种困境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些民营医疗机构才能真正的壮大起来,那些优质医疗机构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让市场去选择,让民众去选择,达到公立医院、非营利民营医院提供基本医疗,后者是前者的同盟军;而营利性民营医院则应该是提供个性化的高端医疗服务以及差异化医疗服务。这样民营医院的医疗水平就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医疗患者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不再歧视民营医院,一味迷信权威,涌向大型三甲医院。

3、采用医疗运营市场化,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

为了避免医生的角色冲突:治病救人和盈利挣钱的角色不分。我们也可以采取市场化的做法,运用先进的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其中台湾的长庚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民营医院成功范例。长庚模式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医务和经营分离。简而言之,在医疗专业体系内的医生、护士主要对医务负责,效忠本身专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经营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包括行政管理、运营保障等事务。由于所有权明确,这样既保证了资本通过医疗市场获得回报达到盈利的目标,资本也努力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确保了医院医生服务病人的社会服务性质。医生也不会小病大看,一心捞钱。

不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药费贵、检查多,是百姓看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也是医疗机构改革着力解决的难点。而要彻底解决这类问题,让医疗运营市场化,政府采取相关改革,让医院之间产生竞争,让市场来决定药费和检查费,再加上政府的合理监管,一切慢慢将进入良性循环。

4、提升对企业信息的整合利用,建设统一企业信用管理系统

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信用,建设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提升对企业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分析能力,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等手段,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进行公示、警示,对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进行限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信用约束措施,使违法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我们既要加大医疗行业的监管力度,更要大力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政府和市场分别作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干预作用相结合,才能真正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持续有序地向前迈进。

四、结语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它深深的刺痛公众敏感的神经,引发社会民众对医疗、对信息、对社会等等的不信任与担心。虽然有关部门也介入调查并对相关涉事企业提出了严格的整改要求。但魏则西的死,不能白白的牺牲掉,他不仅仅应该是促进对对涉事的平台和医院的整改,更应该是给我们留下的反思与思考,让我们反省问题产生的根源,反思背后的制度是否有改善的空间。市场本身无错误,不论是私营互联网平台,还是国家权威互联网平台,不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不正是因为这样,市场才需要政府来监管,才需要进行市场改革,才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吗?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非常清晰地阐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逐步完善市场在经济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文章以2016年5月发生的魏则西事件为例来对事件发生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基础进行探讨与分析,基于市场经济的角度下对事件的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和论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性的观点,并对如何改革我国医疗体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魏则西,市场,政府监管,改革

参考文献

[1]边驿卒.魏则西事件,说百度冤的请看下谷歌[EB/OL].http://news.ifeng.com/a/20160502/48656025_0.shtml.2016-05-02/2016-5-30.

[2]福建日报.魏则西事件下的污名化狂欢要不得[N].福建日报,201-05-08(2).

[3]张传发.魏则西留下的“医改考题”如何作答[EB/OL].http://news.zgswcn.com/2016/0509/704650.shtml.2016-05-09/2016-5-30.

[4]树恩.独家评论:魏则西事件中最危险的五大言论[EB/OL].http://fashion.ifeng.com/a/20160504/40160227_0.shtml.2016-05-04/2016-5-30.

[5]李拯.魏则西事件百度的中枪掩护了多少人安全撤退?[EB/OL].http://fashion.ifeng.com/a/20160503/40160060_0.shtml.2016-05-03/2016-5-30.

[6]崔庆贺.评论:魏则西事件,什么最不可原谅[EB/OL].http://news.163.com/16/0505/07/BM9LV6IL00014AEE.html.2016-5-7/2016-5-30.

[7]张雪霖.从魏则西事件看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社会性[EB/OL].http://news.cqyy.net/newsshow-227385.html.2016-05-19/2016-5-30.

[8]张曙霞.魏则西事件后:中国人的健康何处安放[N].瞭望智库,2016-05-19(15).

[9]杨舒芳.魏则西事件背后的百度信息平台的一场罪与罚[EB/OL].http://it.sohu.com/20160501/n447158955.shtml.2016-05-01/2016-5-30.

篇10: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评价;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13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88

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传统意义上的小学语文作文评价的方式是,学生把作文完成后上交到教师那里,教师一次性的完成静态的等级评价。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给每个学生的作文写眉批、横批、最后的评语加等级。若将作文评价法移植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中,其效果又会怎样呢?本文就作文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对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影响做三个方面的探究。

一、静态评价变动态评价

学生的作文评价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在一个班级中有四五十名学生,由于每名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能力、作文习惯等都不同,所以写出的作文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教师要一篇一篇认真修改:指出错别字、修改病句、加上评语还要打上等级。可是这样费时费力的评价效果却不明显。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大多只是看看最后的评语与等级,作文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高。可是把这种静态的评价若变成动态评价,然后移植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中,将会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

效果一:小学生的数学作业与语文作文的共同之处是都有书写的好与差之分,都有过程的书写。作文批改时间大多是教师在办公室批改,而学生在教室上课,所以说作文评价是静态的。而小学数学作业,可以在课堂的后十分钟,当着学生的面,指出他的做题过程是否正确,其书写好的方面和需要纠正与改进的地方。这样做就符合小学生喜欢受到教师表扬、喜欢永争第一的心理特点。当你看到学生因为改错而有进步时,教师也会找到教育教学的成就感。加之,动态的作业评价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天天坚持这样动态的、当面的、个体的评价,会让学生的作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进步,这正全诠释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进步一大步。

效果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的作业呈现也是千差万别,即使是简单的数字运算,有的智力低下的学生也可能无法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作业评价就显得颇为重要。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是对学生的“双基”教育: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学生的作业中我们能看出,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自卑,每天的作业只是为作业而作业,并未起到作业是对所学知识巩固这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动态的作业评价,可以将作业分层而设、因人而异,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做作业变成一件趣事。基础薄弱、智力偏低的学生可以将作业题目简单化、作业数量减化;反之,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将作业题目的难度增大,变得具有挑战性,这样他们才会感兴趣,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爱上作业,爱上数学。

二、等级评价变语言评价

小学数学作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判断正误:对的打钩,错的打叉,然后打上等级,学生的数学作业就算已经评价完成。但如果把数学作业的评价也变成像作文评价一样,写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改正的措施与办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习数学的效果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超越了一般学生,于是教师的作业评价中总有一个要求,别的学生做五道题,只要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答案正确就行。可是教师对这个特别的学生作业中总会写一句:“这个题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请把你知道的全写出来。”就这一句话,点燃了这个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在他后来的一年内学完了全部小学数学课程。小学生好玩,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有的学生为了拥有更多玩的时间,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总是三心二意、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有时步骤都对,可是答案是错的,有时寥寥草草应付差事。这时,教师在学生的数学作业本上如果能像给作文下评语一样,写出他的作业亮点和不足,学生看见评语会知道下一次做作业时注意的方面,这样作业效果会更好。记得去年二年级的一个调皮男生,最喜欢读我给他写的数学作业评语,他把作业完成后,每天就在我的办公室门前翘首企盼:“教师,数学作业阅了吗?给我写了什么呀?”这是他每天的台词。从这一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语言评价的期许。等级评价只是生硬的A、B、C,语言评价则充满了人情味,包涵了教师的关爱与指导,更加人文、可感,学生更加愿意接受。

三、教师评价变师生共同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作业评价,只是教师在做判断,评价只是教师单向的指向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长此以往,教师为批阅作业而累,学生在等待教师评价的过程,无所事事。数学作业评价效果甚微,如果把教师的单向评价变为师生共同评价,那么,学生会在评价中增加知识,拓展思维。

(一)生生评价

数学作业可以让同班同学、同桌来评价。学生把作业互相交换、互相批阅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别人的长处(书写认真、解题方法新颖),潜意识里就会学习别人的优点,因为人生来都有上进心。同时,学生看到他人的不足,实际上也暗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学生就会自发的暗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向班级中某某同学看齐。这是单向的教师对作业评价中永远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师生评价

这里的师生评价:就是拿出班级中好、中、差三种数学作业,当然这里的作业全部是匿名作业。全班同学和教师一起评价,大家讨论、评价作业,找出这三份作业中师生共同学习的优点,指出我们今后需改正的错误,师生一起成长。

小学数学作业的评价有很多种,这是我们常说常新的话题,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海.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77).

[2] 张富道.浅谈小学作业评价[J].西部教育参考,2007(89).

篇11: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静态评价变动态评价

学生的作文评价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在一个班级中有四五十名学生,由于每名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能力、作文习惯等都不同,所以写出的作文是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教师要一篇一篇认真修改:指出错别字、修改病句、加上评语还要打上等级。可是这样费时费力的评价效果却不明显。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大多只是看看最后的评语与等级,作文水平并没有大的提高。可是把这种静态的评价若变成动态评价,然后移植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中,将会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效果一:小学生的数学作业与语文作文的共同之处是都有书写的好与差之分,都有过程的书写。作文批改时间大多是教师在办公室批改,而学生在教室上课,所以说作文评价是静态的。而小学数学作业,可以在课堂的后十分钟,当着学生的面,指出他的做题过程是否正确,其书写好的方面和需要纠正与改进的地方。这样做就符合小学生喜欢受到教师表扬、喜欢永争第一的心理特点。当你看到学生因为改错而有进步时,教师也会找到教育教学的成就感。加之,动态的作业评价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天天坚持这样动态的、当面的、个体的评价,会让学生的作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进步,这正全诠释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进步一大步。

效果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的作业呈现也是千差万别,即使是简单的数字运算,有的智力低下的学生也可能无法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作业评价就显得颇为重要。我们九年义务教育是对学生的“双基”教育: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学生的作业中我们能看出,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非常自卑,每天的作业只是为作业而作业,并未起到作业是对所学知识巩固这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动态的作业评价,可以将作业分层而设、因人而异,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做作业变成一件趣事。基础薄弱、智力偏低的学生可以将作业题目简单化、作业数量减化;反之,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将作业题目的难度增大,变得具有挑战性,这样他们才会感兴趣,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爱上作业,爱上数学。

二、等级评价变语言评价

小学数学作业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判断正误:对的打钩,错的打叉,然后打上等级,学生的数学作业就算已经评价完成。但如果把数学作业的评价也变成像作文评价一样,写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改正的措施与办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习数学的效果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超越了一般学生,于是教师的作业评价中总有一个要求,别的学生做五道题,只要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答案正确就行。可是教师对这个特别的学生作业中总会写一句:“这个题你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请把你知道的全写出来。”就这一句话,点燃了这个学生探究数学的热情,在他后来的一年内学完了全部小学数学课程。小学生好玩,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有的学生为了拥有更多玩的时间,在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总是三心二意、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有时步骤都对,可是答案是错的,有时寥寥草草应付差事。这时,教师在学生的数学作业本上如果能像给作文下评语一样,写出他的作业亮点和不足,学生看见评语会知道下一次做作业时注意的方面,这样作业效果会更好。记得去年二年级的一个调皮男生,最喜欢读我给他写的数学作业评语,他把作业完成后,每天就在我的办公室门前翘首企盼:“教师,数学作业阅了吗?给我写了什么呀?”这是他每天的台词。从这一例子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语言评价的期许。等级评价只是生硬的A、B、C,语言评价则充满了人情味,包涵了教师的关爱与指导,更加人文、可感,学生更加愿意接受。

三、教师评价变师生共同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作业评价,只是教师在做判断,评价只是教师单向的指向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长此以往,教师为批阅作业而累,学生在等待教师评价的过程,无所事事。数学作业评价效果甚微,如果把教师的单向评价变为师生共同评价,那么,学生会在评价中增加知识,拓展思维。

(一)生生评价

数学作业可以让同班同学、同桌来评价。学生把作业互相交换、互相批阅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别人的长处(书写认真、解题方法新颖),潜意识里就会学习别人的优点,因为人生来都有上进心。同时,学生看到他人的不足,实际上也暗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学生就会自发的暗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向班级中某某同学看齐。这是单向的教师对作业评价中永远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师生评价

这里的师生评价:就是拿出班级中好、中、差三种数学作业,当然这里的作业全部是匿名作业。全班同学和教师一起评价,大家讨论、评价作业,找出这三份作业中师生共同学习的优点,指出我们今后需改正的错误,师生一起成长。

小学数学作业的评价有很多种,这是我们常说常新的话题,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海.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小学数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77).

上一篇:真情相约约定幸福下一篇:门的杂想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