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形象建设

2024-05-14

警察形象建设(精选6篇)

篇1:警察形象建设

警察形象建设

摘 要: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提高警察素质,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人民警察

社会形象

培养意识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作为一种具体形态的社会印象,乃是社会公众对警察群体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认知后所形成的关于警察群体特征的总体印象、普遍看法或评价。[1]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一、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意义

我们的人民政府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个团体,都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总的形象。这种形象可能是很好的、较好的或者不好的、很不好的。百姓心中有一杆秤,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感受来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形成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如何,不仅仅是对其现实活动的肯定或否定,表现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其今后工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而直接关系到这些社会组织能否顺利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可见社会形象是很重要的。[2]

人民警察队伍是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支执法队伍。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一方面担负着治安行政管理职能,一方面肩负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能。人民警察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总是密切关注人民警察的一举一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在自己的心目中产生一定的形象。这种形象是不同寻常的,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形象都会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公安工作、警察队伍本身,还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

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良好形象是取得群众对公安机关肯定与支持的重要条件,是衡量警察队伍好坏、能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标志。

4、人权意识。人权意识是反映公安民警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要求之一。在执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即使对待犯罪嫌疑人给与起码的人道待遇。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权观念越来越深入民心,人权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人权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公民的人权自由,是对新时期执法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应当在执法中将严格执法与维护人权紧密的结合起来,尤其在对犯罪嫌疑人时,更应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在对待普通群众时将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5、整体意识。警察是一个整体,警察个体形象如何,会给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给警民之间制造很大的障碍。树立整体意识,一是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形象的改善;二是整体利益大于部分利益,应从整体、全局着眼;三是整体利益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每个警察都要珍惜集体的荣誉,并引以为自豪,而且想方设法为集体增光添彩。“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个人民警察都应当从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出发,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积小形象为大形象,以个体美好形象带动整体美好形象的改善。

6、沟通意识。没有沟通,警民之间的关系就不复存在,更无法取得群众的支持。从人际交往来看,警民之间要想取得相互支持与合作,首先要相互了解,只有彼此了解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达到理解信任与合作。建立沟通要做到:第一,警务公开,警务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广大群众了解公安工作、监督公安工作,也是为方便群众到公安机关办事和杜绝或减少暗箱操作而形成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现在的警务公开正在步入良性轨道,公布了警务工作的内容、程序、时限、条件,审批权限等真正体现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直接要求的内容;第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使群众真正、完全了解警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了解他们同形形色色的犯罪斗争的艰难困苦和为确保一方平安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流血流汗的精神以及付出的代价,增加群众的直观感受,引起群众的共鸣;第三,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好的建议及时推广,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尽快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是无法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打消顾虑,以免引起误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尤其是干警违法违纪的问题必须认真查处,严肃处理,并且及时给予明确答复;第四,当群众存在误会时,应当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酿成治安事件或引发刑事案件。

(二)从行动上加强人民警察的形象建设

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严格培训,有效提高民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为此,要努力提高队伍的科技水平、执法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和口才交际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广大民警竞争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要以“治长”为重点,以“从严”为核心,建立健全从严管理队伍的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理并举,对民警实行“严治、严管、严教、严查”,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从源头上把住进人关,大力清理不合格人员,下大力气治理和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等问题,并将其与“治警打假”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队伍纯洁。

四、结语

总之,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性、纯洁性、公正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警察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警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队伍。

篇2:警察形象建设

李园春

(作者系泉州市公安局油城分局副局长通讯地址:泉州市泉港区生活区油城公安分局 邮编:362800)

摘要: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与警察组织形象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本文运用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紧密结合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具体实际,对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与警察组织形象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述。进而指出,提高从事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信访民警的自身素质与办信办文质量,对于塑造警察组织形象,实现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警察组织 公共关系 信访工作 队伍建设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与WTO运行规则的逐步接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可能继续增多,人民警察组织建设和执法领域也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将会通过信访渠道不断反映出来。警察组织的信访问题成为影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和警察组织正常运行、干扰党政领导和各级警察组织领导的突出问题。因此,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一项事关警察组织形象建设,事关警察组织职能目标实现,事关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全局的重要工作。笔者在基层警察组织曾经常参与信访接待和信访问题的处理,在泉州市公安局机关工作期间更是具体从事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对于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与警察形象建设的一些问题颇有体会。

一、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与警察组织形象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从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定位上看。

警察组织的信访问题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县级以上警察组织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警察组织处理的问题。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各级警察组织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也是警察组织依靠群众加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优化警察组织形象,促进警察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好坏,是一个警察组织运行状况、执法水平、队伍素质、民警作风和治安情况的综合反映。可见,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它不但与警察公共关系具有客体要素的相一致性,其工作的对象即公众包括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而且具有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是警察组织以公众为对象,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塑造组织形象为目标,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以警察组织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双向均衡为原则,以依法办事、诚实守信为基本信条与公众联系沟通,促进良性互动,谋求公众理解支持的活动。

2、从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职能上看。

首先,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体察民情民意的“寒暑表”,具有采集信息、监测环境的职能。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从诸多方面采集了公众对警察组织形象、警察组织行为、警察个体行为评价反映和态度意见等信息,及时监测了影响警察组织目标实现的公众情况和各种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次,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发挥政策的“调节器”,具有协调咨询、参与决策的职能。加强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是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警察组织的信访部门在行使直接调查处理信访问题,向下级机关交办信访问题并进行督促检查,向有关业务单位转办、督办和要求协办信访问题,纠正下级机关对信访问题不恰当的处理等四项职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沟通协调的过程;第三,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发扬民主的重要“窗口”,是警察组织联系其他社会组织、公众的桥梁,具有传播职能和形象塑造职能。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这种窗口和桥梁作用,把警察组织与社会公众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在警察公共关系中,就是一种通过传播沟通影响公众的活动。它在广泛收集公众对警察组织评价等各种信息的同时,也把警察组织的各方面有关信息传播给相关公众,使公众更好地了解警察组织,实现了相互沟通、释疑解惑、彼此了解。第四,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具有危机管理职能。产生警察组织的信访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是警察组织或警察成员素质低下,执法执纪不公,越权行政,有的甚至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这些问题极易造成警察公共关系的危机,破坏警察组织形象建设,有的甚至直接导致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任其发展,势必造成警民关系恶化,危害社会政治稳定的后果。因此,警察组织的信访部门在协调、组织、参与此类信访问题的调查处理,也是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管理。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预防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而且当这种危机发生时也可以为组织领导果断应对处理危机作好参谋。

3、从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与警察组织形象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看。

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做得好不好,信访问题能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直接反映了警察组织对社会公众的责任问题,直接反映了警察组织的运行效率和执法能力,直接反映了警察组织实践“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态度问题。一般而言,一个地方警察组织信访问题的多寡和信访工作成效的好坏,也体现了警察组织形象建设水平。一方面,警察组织如果善于倾听公众的呼声,体察百姓疾苦,多方施策,妥善处理好各种信访问题,必然会赢得社会公众的拥护支持,必将有力地促进了警察组织形象建设。另一方面,警察组织坚持从自身做起,真正从公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警察组织形象和民警形象塑造,大力提高各项警务活动运行效率,积极化解和消除各种不安定隐患,更好地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定,警民关系密切了,警察组织的信访问题必然会减少。既或是有公众反映了这样那样的信访问题,也能够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了解,很快地加于妥善解决,实现警察组织与社会组织、公众关系新的和谐。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与警察组织形象建设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表明:着力解决警察组织信访问题,有利于警察组织形象建设;加强了警察组织的形象建设,又有利于警察组织信访问题的解决,减少和遏制警察组织信访问题的产生。

二、信访民警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塑造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公众,推动工作。如果说人民警察信访工作是警察组织形象的“窗口”,那么,信访民警就是警察组织的形象大使。拥有一批素质优良的信访民警,是展示警察组织良好形象,顺利开展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的前提条件。信访民警要通过自身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感、法律、学识等方面的修养,塑造形象,以自已特有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信访公众,推动信访工作。

1、信访民警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信访公众具有影响力。

信访民警的道德情操包括政治道德、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信访民警的政治道德决定其在从事信访工作的政治立场、行为态度和价值取向。信访民警要养成良好的政治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地遵守长期为公众恪守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待人情真意诚,处事光明磊落。认真履行警察组织对社会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按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通过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加强自我修养,锻造自己的人格精神,以良好的形象去影响信访公众,使信访公众对你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重感和信任感,愿意与你交谈沟通,进而自觉地配合你解决信访问题。

2、信访民警要有深刻的情感世界,对信访公众具有亲和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警察组织的信访问题往往伤害了信访公众的感情。因此,信访民警必须有着美好的、健康的、高尚的情感,才能唤起信访公众相应的情感。要从各个渠道,培养发展、丰富自己的情感。深入信访公众,贴近信访公众,解决信访公众最盼、最急、最怨的信访问题。自觉实践“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宗旨观念,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在接待信访公众、与信访公众相处时要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切忌冷冰冰的,不痛不痒,没有一丝的人情味。要向任长霞学习,接待信访公众不仅要态度热情友善,以礼相待,注意倾听、认真记录。而且要细心观察,关心信访公众的冷暖疾苦,多说一些安慰的话,多做一些感人的事。从为信访公众准备的一袋药、一餐饭和在信访公众伤口上关切的抚摸,体现出她内心深处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展示出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信的人民警察良好形象。以自己充派的情感染公众,打动公众,对信访公众具有亲和力。

3、信访民警要有娴熟的业务知识,对信访公众具有感召力。

人民警察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业务性强。要准确地把握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所在,就要求信访民警必须具有娴熟的接访、办信、督查、调研的业务知识。倘若一个信访民警业务知识、法律知识贫乏肤浅,在与信访公众交流沟通时不知所云、不知所然。回答问题说不到点子上,只能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甚至有悖于常识与法律规定,就难以说服信访公众。不仅不能息访息诉,有时反而会引起信访公众的反感、愤怒,反而会添乱,加剧矛盾。因此,信访民警只有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善于观察问题的研究问题,从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在为信访公众释疑解惑,做化解矛盾纠纷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情理、合乎事理、合乎法理,对公众具有感召力。让公众信服你。

4、信访民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偏激的言行具有承受力。

信访公众之所以上访,相当一部份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有冤情、有委屈。因而在反映问题或接受调查时情绪易于激动,缺少理智,习惯于用形象和感觉来判断事物。有的甚至容易把一些心中的压抑和愤恨渲泄出来,产生一些偏激的言行。尤其是有些缠诉缠访公众,不愿接受信访部门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固执偏见。对此,信访民警一定要有心理承受力,要善于忍耐,制怒慎行。坚持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晓之以法,动之以情,讲明政策,说明利害。既或是对那些无理取闹、借机发难、诬告损害警察组织或警察成员声誉的言行攻击,也应冷静对待,根据事件的规模、程度、发展趋势,采取相应对策。切不可性情暴燥,图一时之快,鲁莽冲动。因言行不慎授人以柄,激化矛盾与信访公众产生隔阂,把自己也卷了进去,产生新的信访问题。

5、信访民警要有自如的协调能力,对信访工作具有推动力。

公众信访往往涉及几级警察组织,涉及警察组织各部门、各警种,有的还涉及与外地、外部门的问题。对于这些信访问题,信访民警要在警察组织党委、行政班子的领导下,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信访问题的主要矛盾方面,积极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信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善于协调不同警种、不同部门的关系,争取警察组织内部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要善于协调警察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社区的关系,争取与他们达成共识,形成内外沟通、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要善于协调警察组织、民警个人与信访公众个人的关系,争取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增进了解、化解矛盾。总之,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自如地运用协调手段,调动各警种、各部门的力量,依靠其他社会组织公众的力量,借助信访公众本身可以转化为我所用的力量,形成解决信访问题的合力,推动信访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办信办文质量,为实现人民警察信访工作目标和警察组织形象建设服务。人民警察信访工作中的接信接访、汇总呈报、交办督办、调查分析、答复反馈的每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信访民警的办信办文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警察组织信访工作的能力水平,体现了信访部门组织和信访民警的执法形象、服务形象、社会形象,影响了社会公众对警察组织形象的总体评价。因此,信访民警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办信办文质量,使信访部门真正成为上级领导了解掌握民情动态的重要阵地,成为警察组织向社会公众展现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

1.坚持办信办文的实效性原则。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办信办文的实效性原则,首先要求信访民警在接受信访公众来访来信时要及时地登记、归类,根据公众所反映个案的具体情况,及时地呈报给领导批示交办或直接转办、交办给有关部门。对于不属于警察组织管理的问题,也应按照《信访条例》和《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暂行规定》所限定的时间内予以答复,决不能压着不转、不办。其次,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问题和苗头,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反馈、早控制。切不可瞒报、迟报、不报,贻误时机,造成危害。第三,信访部门在组织对有关信访问题的调查处理时,必须讲究方法,注重效率,不能久拖不办,久拖不决。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应当在调查研究之后及时形成,切不可只作调查不作报告。第四,对于信访问题的办理情况、办理结果,应在《公安机关受理控告申诉暂行规定》限定的时间内予以反馈说明。要强化督办手段,确立督办权威,提高督办落实的质量。对党委、人大、政府和上级警察组织关注、批示交办、督办的信访件,则应按照所要求的时限及时地呈报反馈或处理答复。

2.坚持办信办文的针对性原则。一方面,公安信访部门要针对不同时期事关稳定大局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者上级要求关注的具体问题,在信访阵地上实施监测预警,为领导提供具有针对性、综合性、前瞻性的信息。另一方面要针对一个时期的警务工作中心,围绕警察组织顺利实现职能目标的全局,收集、整理、分析反映在信访渠道上的公众对有关警务运作效能、警察组织形象建设等各种评价态度、建议意见的信息,为领导及时调整警务方式、实施警察公共关系战略、形象塑造战略提供参考。此外,坚持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办信办文的针对性原则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警察组织信访调查必须针对公众信访反映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展开,在其基础上的信访反馈也必须针对具体个案中信访公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和领导批示交办的具体要求,逐项逐条地回答反馈,而不是查非所疑,答非所问,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地把一些无关的事实情况塞进反馈内容之中。

3.坚持办信办文的客观性原则。真实客观地对信访公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真实客观地将调查结果提供给领导和相关部门作出决策;真实客观地将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告知信访公众,是解决信访问题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诚信公安,塑造警察组织形象,发展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要求。人民警察信访工作办信办文的客观性原则,要求信访民警在办信办文中,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对信访个案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信访个案诸当事人(包括部门)的行为、作用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使上级领导能够据此发现信访问题的症结所在,发现警察组织和警察成员存在的具体问题或者察觉信访公众进行信访活动的真实动机,为正确采取应因对策提供依据。而不是脱离实际,“盲人摸象”,满足于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或夹杂着个人的感情因素,不负责任地敷衍了事,应付过关。此外,信访部门对警察组织所面临的信访工作形势,特别是重点信访问题以及透过信访工作形势所反映的整个警务运行效率、警察组织形象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形势也应真实客观地综合报告给领导和有关部门。不能在初访重访、群体访、异常访和息访息诉的有关数字上玩文字游戏,报喜不报忧。

篇3:抗战后武汉警察社会形象的重塑

一、整肃警容,整顿警纪

以往警察入局服务,“毫未选择,以至于老弱残废,无所不用,及服装一项,又不一律整齐,穿着亦不合身,发鬓亦不修削,萎靡之精神,褴褛之服装,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人民之不生畏,处判案亦不见效,威信全失”[2]。各种萎靡行为确实有损警察威严。意识到了这一点,警察机构首先从外观上整顿警察精神面貌,以提升警察形象。老弱矮小、仪容太差者一概淘汰,并在装束上作了明确要求。

相对仪容不整、精神萎靡、行为不当,警察的某些积习更为社会痛恨。一些“游手好闲的地痞,或惯习无赖的流氓,一旦补为警察,违法和包庇的事情,就要做许多”,因此,“警察被视为地痞流氓、卑鄙龌龊之集团,被人民所恨所恶所轻视”[3]。如利用警察身份随意乘车、向戏院强行索票、赊欠物品、员警利用职权与人合伙搭盖房屋转售图利、贪污勒索等行为,武汉警察机构均严令禁止,以整肃警纪,维护警誉。另一突出问题则是各种收受陋习。以往衙役皂隶有在各节气向管辖区内商民索取及接受馈赠的陋习,积习相诏,在抗战前已引起了警政当局的注意,虽多次通令革除陋习,却一直未能杜绝。抗战胜利后,武汉警察机构根据内政部警察总署通令要求,针对沿袭已久的各种陋习陋规进行了整肃,倡导廉洁之风向。并对违反上项规定的员警,以实际行动显示了整顿的决心。通过以上整饬,战后武汉警察收受的情形有所减少,个人形象也得到了改善。

二、提高警察整体素养

武汉在抗战期间沦陷八年之久,警察机构复迁之初,曾接收大批沦陷时期的伪警,虽非全然不堪使用,但也距理想要求有相当差距,新招长警对警察业务更缺了解。为提高警察素质,首要一点就是对各级警察进行必要的教育。除了各类警察教育这一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之外,武汉警察机构还在专门警察教育之余,制订了系列措施,提高在职员警的整体素养,改善旧的警察形象。

1. 加强警察思想教育,整饬工作态度和方式。

警察人员是否具有坚定的信仰,对于维护国家稳定,执行政府政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武汉警察机构对所属员警无不从思想上给予了极度的重视,同时积极加强思想教育,纠正所谓的不正确思想及不当言论。另一方面,武汉警察局也努力树立警察服务社会的观念,对员警“常作精神之鼓励,并对各员警公私生活行为,严密监督与指导,使各员警能共体时艰,严守岗位,不为物质利诱,以精神克物质观念”[4]。员警家庭访问、轮调员警个别谈话、直接或间接调查各员警生活规律及思想行动进而纠正戕错等,都是战后武汉警政当局为达到以上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

过往警察的工作态度与方式“有不合民主之处,以至人民对于警察多存轻视与畏惧的心理,执行法令有时或欠周到而不自觉,人民也有敢怒而不敢言的情形”。对此,警察当局力促“职员长警处事心平气和,养成‘打我不回手,骂我不回口,吃亏不报复’的习惯”[5]。以上观念的灌输,或多或少对警察的工作态度及方式产生了正面影响。发生在1947年的汉口市警察局高金玉警长因拦截肇事军车殉职事件,被视为警察界莫大光荣,市民认为“高警长负责执行职务,在今日社会之下,确属不可多得之干警。”还有市民致信《武汉日报》,称颂高警长事迹:“我们绝少听到过像这种忠于人类职守的勇敢工作者。这在今日,不但是警察界奇迹,也简直是武汉的奇迹。”[6]高警长忠于职守,不仅“激起了有识之士的正义感与同情心”,也使武汉市民看到另一种不同以往的警察形象。

2.开展工作竞赛。

为使员警充分认识自身责任,武汉警察机构开展了工作竞赛,既有警察技能及业务知识竞赛,也有促使警察养成自觉、自重、自治精神的竞赛。从工作技能及业务知识的竞赛看,包括“供职情形、进修、学识”三方面,每一方面又有几个具体的考核内容[7]。“力谋每一员警起居作息、待人接物等公私行为、习惯合乎新生活要求,自动随时检讨自己缺点和工作。”[8]

工作竞赛是为了提高警察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但武汉警政当局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希望每一长警都能有全面的提高。如为人民排难解纷,“难纷如何排解,即长警排解之技术如何,此种技术之表现非长于言词者不为功,是言词一科为警察必修之课”。为提高警察表述能力,警察局开展了讲演竞赛。日记竞赛则是武汉警方增进警察知识水准的又一措施,规定长警每日必须写作日记,更主要的是,“个别成绩最优者晋级或以雇员升充”的奖励,直接将日记写作的效果与个人利益结合,以更好激励每一长警对日记写作的重视与参与[9]。

3. 举办各类活动。

为“促进长警学科进度,提高文化水准”,武汉警察机构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开办图书室、组织长警读书会,以“充实长警之警察知识,使其养成利用暇余时间勤于读书、爱惜光阴而作警察学术上之研究”[10]。武汉警察机构还规定每一警察都须参加一项体育运动,丰富业余生活以“培养长警活泼有朝气之精神与锻炼强健之体魄,修养团体生活美德,并熟练特种技艺,充实生活力量”[11]。

此外,各地警政当局还通过创办杂志、举办讲座等活动,提升长警总体素养。抗战胜利后,武汉警政当局继续利用各种警察刊物,研究警察学术,交流经验。值一提的是,因为“警察思想尚未普及,故警察与民众多有未谅解之点”[12]5,一直以来,都有人提倡应在民众方面普及警察教育,“在小学和中学设置警察课程,使人民年幼时,就对警察有正确之认识,至年事已长,而无法获得教育机会的成年,则应施行社会教育,如刊行通俗警察画报,放映警察电影,使对警察有深刻之认识,而乐于协助警察”[13]。这种期望通过普及警察教育, 纠正长期以来社会对警察的偏见, 使民众对警察有正确、客观了解的设想, 无疑值得肯定, 但“在小学和中学设置警察课程”无疑不太现实。相比之下, 一些社会教育方式反而容易做到这一点, 因此, 战后湖北省会警察局就明确宣称其主办的《警声月刊》不仅是一本警察读物, 还是社会的通俗教科书, 负有民众训练责任, 以达到民众对警察有正确认识, 并在武昌首义公园开办社员联谊处, 对这种做法, 湖北省会警察局不无得意, 视为“警察大众化之首创”[14]。

三、改革人事制度,规范各项管理

旧观念认为警士为衙署差役, 优秀青年皆不愿从警, 以至警政建设难有成效。1947年6月, 内政部颁发了试行警员制方案, 武汉警察机构即依照办法开始实施。警员的任用标准高于长警录用标准, 除了任用已通过警察培训的编余军官外,还允许现任警长参加考试,合格后以警员任用。这就使一向不属国家公务人员的警长也能步入警官行列,而升任制度在理论上也可使位居最底层的警士有机会升为警长,而后成为警员,逐渐淘汰低劣长警,使警察地位得到提高,警察职业为社会认可。

篇4:论改革开放后警察形象的重塑

[关键词]警察;形象;重塑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警民关系一直处于转型期,对于这种转型,警察队伍中的一些同志还缺少应有的自觉。他们看不到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监督意识已经空前增强,反而却认为是现在的群众“不听话”、“不好管”、“爱挑刺儿”;他们看不到群众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反而却认为现在的群众 “口味高”、“难侍候”,甚至认为“现在的群众不如以前的好了”。这些观念和想法一旦在日常工作和执法过程中显现出来,就将极大地破坏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声誉。

一、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形象

现在警察形象在百姓心目中大不如前,有时甚至被称为“披着警服的土匪”、“合法的流氓”。之所以这样,首先是由于警察队伍里的一些大蛀虫如公安部原部长助理郑少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文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和收受巨额贿赂等等。像郑少东、文强等高职位的警务人员犯罪对人民警察形象是致命的打击,使警察的公众形象受到极大地损害。作为一个公众形象,警察应该是维护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守护神,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而少数的高级警务人员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为群众所深恶痛绝,严重地损害了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其次,近年来一系列涉及警务人员的事件将警察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让人失望的是有关部门在处理这些事件时遮遮掩掩,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公平公正,给出的理由往往让人难以信服。象一系列看守所、派出所等场所出现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如“喝开水死”、“做恶梦死”、“躲猫猫死”、“上厕所死”、“洗脸死”等等,给出的理由都让群众感到荒诞不经,难以置信,再加上事后查明所给出的理由纯属虚构,只是为了掩盖少数公安民警自身的罪责,造成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极大地不信任,使警察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威胁。部分群众对警察执法的公正性和能力水平的不信任,日渐趋向为普遍的社会心理。此外,一些警务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着装、执勤不规范,对人民群众态度生硬、冷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人情味,在执法过程中动辄暴力执法,违法办案,造成了警民关系的紧张。虽然实际上,大多数的警察都是在兢兢业业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腐败的只是少数,但是这些害群之马败坏了警察的总体形象,恶化了警民关系。因此,当前严肃整顿警察队伍,重塑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人民警察形象的重塑

(一)扮演好人民警察的角色

公安部党委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等内容予以表述。以上表述虽然只有10个字,但内涵丰富,意蕴深刻,体现了我国公安队伍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根据公安部党委的上述要求,当前人民警察只有扮演好以下五种角色,才能重塑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一是信仰坚定的拥护者。人民警察要保持永远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和价值取向。忠诚是价值观的“核心和魂灵”,是每位民警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和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也是最高的价值取向和政治信仰。它可以提升人民警察的思想境界,激发内在动力,规范行为方式,保持正确方向。在日常工作中,人民警察要做一名信仰坚定的人,坚定执着地忠于真理,忠于事业,立足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时处处讲政治、讲原则、讲纪律,确保人民警察的内心价值不迷失方向。二是坚持宗旨的践行者。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实现其职业价值的根本所在。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安全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在工作中,一方面必须树立、强化亲民、爱民、为民的观念,端正工作态度,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便民利民惠民,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要重视和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听民情、解民困,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做人民满意的公安卫士。三是正义的捍卫者。公平正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公安机关是国家的重要执法部门,每一名公安民警更是国家赋予执法权利的公职人员。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和每一位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和实现价值的途径。只有做到时时处处坚持和维护公平正义,做到秉公执法,公正无私,才能保证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四是反腐倡廉的拥护者。古语云:“公生明,廉生威”,清正廉明是从事警察事业的基本要求。要做到公正廉洁,一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警队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二要树立正确的廉政观,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思想,做到“慎独”、“慎行”、“慎初”,执法工作中不越线,不越位,不越权,本着对组织和自己负责的态度,拒腐防变,廉洁自律。五是无私的奉献者。人民警察作为一支担负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武装力量,时刻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特殊的工作性质也就决定了人民警察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无私奉献作为警察事业的价值取向,随时准备献身使命,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1]

(二)重新调整警察的职能

在当前,我国警察的工作成绩主要是以破案率高低来衡量, 警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预防和打击犯罪, 比较少强调为社会服务。而现在,我国社会和民众对警察的要求越来越多, 越来越高,其不再仅仅局限于预防和打击犯罪,可能更多的是一些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如果现阶段,警察仍将逮捕犯罪分子视为主要任务, 把社会对警察其它方面的需求置于次要地位, 那么就极有可能使警民关系逐步恶化。参照国外的经验,可以把某些为公众服务的事情规定为警察份内职责, 将为公众服务的职能与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职能并重,尽力为公众排忧解难。譬如,像美、英、日等国的警察就承担了许多“份外服务”,如护送存款人员、照顾住宅和孤寡老人的安全、寻找失物、排解邻里纠纷、向学校派驻代表进行法制教育等等,从而使警察形象良好,警民关系有较大的改善。[2]

(三)营造良好的沟通和宣传环境

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塑造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离不开宣传这一重要环节。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都需要一个过程,沟通和宣传就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第一,要不断宣传公安机关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与预防犯罪、服务群众等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增强民警的职业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及人民群众对民警的认同感和信赖感,使警民在“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上达成共识。第二,要在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责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同时,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环境和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第三,要创新宣传形式,增进人民群众与人民警察交流的积极性,要开设和开通多样化的人民群众与民警沟通的渠道。[3]如举行“警营开放日”,制作卡通警察形象,设立警民论坛,征集交流话题,搭建警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民警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这样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定会大有改观。

三、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总体是好的,是值得人民群众信赖的,但整体形象有所下滑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全社会,特别是公安机关及其广大民警必须戒骄戒躁,不懈努力,力求牢固树立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构建一个和谐的警民关系。

[参考文献]

[1]阎国安.论新时期的新型警民关系[J].公安研究,2002(10).

[2]高望.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

[3]刘玉平.改善警民关系的研究[J].公安研究,2000,(2).

篇5:警察形象

视野。曾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篇报道:2004年11月17日午后,家住某市五一路,现年87岁的老太太,因为

一个人在家寂寞,就想出去走走,可年迈的老太到了繁华的五一路之后,就迷路了,找不到了回家的路,好心的群众拨打了110,警察迅速赶到,但是老太有些痴呆,只知道自己姓马,迷了路回不了家,其它的

全然不知。民警小刘和小张只好带着马老太沿着城区的几条主干道一路打听,最后绕市区走了两圈,将所

有的道都走遍了,才把马老太送回家。而马老太家人下班回来后,发现老人不知去向后束手无策、万分焦

虑时,看到老人在民警的搀扶下安然无恙地回来,家人十分感动,紧紧地握住明净的说:“现手在的警察

真好!”这句发自群众内心的话,也道出了警察形象的变化,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

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为了更好的发挥警察职能,必须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多管齐下,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可亲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什么是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

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警察形象则市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

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正意

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面貌,是民警内在素质

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塑

造警察形象,必须首先树立良好的岗位形象。

一、端庄的“警容形象”。即仪表形象。良好的新形象,应从警容仪表、言谈举止入手,从提高内在

素质着眼。这是第一步。人民警察端庄的的警容形象不仅要求公安干警在上岗执勤、执行任务是要着装整

齐,姿态端正精神振奋,更重要的是要求在执行各项勤务中,要文明办事,礼貌待人。做到:文明办案不

刑讯,文明管理不刁难,文明执勤不卡压,文明宣传不带刺。坚决消除少数干警在思想上存在的不健康现

象。

二、熟练的业务形象。是指每个公安干警都应具有的掌握本警种、本岗位的“应知应会”技能和实际

工作能力。如(1)组织指挥能力(2)调查研究审讯破案能力(3)语言表达能力(4)擒敌制胜能力。

三、严格的纪律形象,严明纪律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作好公安工作的保证,也是人民

警察必备的政治品德。只有严格人民警察职业纪律,才能有力的保证公安保卫工作任务的完成。在岗位执

勤工作中作到不侵犯群众利益、不贪污受贿、尽心尽职,从而树立一个严格的岗位“纪律形象”。

四、主动的“服务形象”。每个干警必须树立新型的主动的“服务形象”,在指导思想上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要在执法意识上更新观念。公安工作要转变职能,要正确处理好打击与服

务的关系,打击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工作方法上应主动求新为改革和经济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

务。

五、丰富的“知识形象”。要树立丰富的知识形象就要求每个干警不仅要掌握各项公安业务知识,同

时要掌握一定的专门科学知识。

人民警察良好的岗位形象塑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靠一朝一夕,不能单看一时一事,更不能

随意应付,必须进行长期的修养和锻炼,坚持系统的学习和提高。要以文明执勤、礼貌待人、规范化作业

为体现,塑造公安干警良好的岗位新形象,推动警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向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靠拢,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

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工作,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了

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的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不良风气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

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

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但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伤害了警民感情。

2、日常执法工作不力。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公众需求产生较大差距,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和无法适应

形式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在群众中造成

极坏的影响;三是公安宣传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

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

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4、缺乏现代法治能力。这是警察素质和警察文化的软肋。不少警察我行我素,不管不顾,普遍缺乏人权

观念、程序习惯、取证能力和公关意识,个别警察甚至还大言不惭地挑衅公众说:“我就这样,你能把我

怎么样!”

5、警察管的太“宽”,乱用、滥用警力现象存在。作为强力机关,警察的限制甚至打击功能

已经很强,再把其它的限制、打击任务交过来。就会使公众把各方面、各部门的毛多一股脑地集中到警察

身上,警察机关和警察个人就更难做事,不能一遇到什么事情就警察拉上去,造成警察与公众的对立,从

而损害警察形象。在这种“啥事”不好办,警察往前站“的社会管理格局中,警察确实管的“宽”,你或

他的想象能好吗?

(二)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群众对警察的期望过高,把警察当成“神”来看,以为警察是万能的,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群众容易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

非议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

。这些有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鱼目混珠,损害形象。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城管、财税、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

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4、保障不力,经费不足。公安经费一直是困扰公安问题的问题之一由于经费不足。致使正常工作无

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文明的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民警超负荷工作,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警察的形象应是公仆形象,让人民满意的形象。因此,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民警的

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树立起成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改善警

民关系,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使人民警察高大

形象在群众中得到升华。

(一)内强素质。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一个部门形象是自己树立的,警察形象的好坏不是

由别人吹捧或批评所决定的,是警察自己掌握着形象毁誉的“切换键”。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

决定因素,外因只是个条件,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警察形象中的仪表形象、社会形象是外在的,而服务形象、执法形象是内在的,内在形象决定和制约外在形象,而内在形象又是由

素质决定的,警察与民众的接触最频繁,在这频繁的接触中如何保持威严、高效、文明、廉洁的“警方形

象”要靠每个民警的自身素质。

1、要提高民警思想认识,增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形象意识。

(1)服务意识。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服务”决不是警务工作份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必须

履行的职责,是应该提倡的职业精神和美德。因此,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

身的多元职能的机关。群众对好警察的要求是很基础的,他们心中的好警察不是百战百胜的巨人而是态度

好的尽职的警察。微笑是打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把钥匙,警察作为人民的公仆,更应该带着这把钥匙去

打开人民心中的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全心全意做个人民好公仆。

(2)宗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只有增强宗旨

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更

好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

(3)“诚信意识”。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心为善并付出实践,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

任。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公安机关的信用是政府信用的重要组成部

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公安机关既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信

用体系的示范者、实践者。

(4)法律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尊重法律、保障人权”是现代警察所必须树立 的执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执法为民,实现司法公正,在群众心中树立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的

文明形象。

(5)形象意识。形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象反映素质,折射作风,表现文明,影响生育,影响

环境,所以有人说:“形象重于生命。”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既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公安机

关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公安大讨论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和民警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形象,要靠制度规

范和制约。只有通过对公安机关工作、行为、装备进行规范,有效提高队伍的工作效能,重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才能有效改善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共治。制度问题也是影响警察形象的最深层次问题。举

个例子,公众对管车、管驾驶员的警察意见很大,---------为什么一定要让警察来管?不能交给其他部

门吗?如果警察只在发现问题是才有权扣证、处罚,车主、司机就不会给警察塞钱,因验车而腐败的警察

不会出现;同时依法追究发给合格证件者的责任,不就同时把验车发证的人也监督起来了吗?这样的制度

安排,警察减少腐败机会,减少很多任务,却也强化了交通管理。小平同志讲,还是制度最可靠,一个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也干了坏事,一个不好的制度,即使是好人也不可办坏事,我们要依法治国,就必须要

懂得这个道理。一要继续贯彻落实“五条禁令”、《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加强警容风纪形象建设。警容

风纪是警察形象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展示警容风貌的窗口。人民警察讲究礼仪,保持严整的警容,目的

在于展示公安机关的优良作风,做到举止文明,令行禁止,朝气蓬勃,雷厉风行,在行为举止方面显示人

民警察的威严,铸造成新时代的人民卫士。二是健全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有效提高民

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三是,建立健全人事

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

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

形象。

3、解决经费保障,改善警察形象。媒体关于警察特权作风以及乱罚款、乱检查、乱收费等现象的暴

光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产生几乎与办案经费不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办案经费短缺,汽车要加油,民警

要出差,咋办?无奈之下,只有吃“杂粮”---------罚款了。罚款一旦由手段变为目的,就会背离作为

辅助惩罚手段的初衷,成为一些警察谋求私利的工具,从而助长某些警察的特权意识,极大损害了警察形

象。所以重塑警察形象,关键还在于煞住乱罚款、乱收费、乱检查的歪风。而这又要以充分的财力保证为

前提的。解决经费保障,让警察不再有后顾之忧,势必极大地调动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确保社会

安定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治安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改善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

4、提高公安工作绩效,努力创造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使老百姓真正的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样

才能树立人民警察良好的社会环境。

5、落实警务公开制度,加强和促进工作作风,促进形象转变。警务公开是把为人民服务承诺落到实

处,使为人民服务具体化和规范化。实施警务公开,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和警察合作的盲目

性,增强了公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警察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形象建设。

6、提升警察在外来工心目中的形象。细心、耐心地为外来工办实事,不急不躁,缩短与外来工距离,改变以往在民工心目中的形象。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除了警察自

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发挥外因的作用,促进内因发展。从而提高警察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公

众支持。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能力,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深入社区、农村,充分

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请人民监督员、设立民警违纪举报投诉电话,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改进警察队伍中的不良作风,促进人民警察形象建设。

2、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作用,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一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二要大力宣传公安工作,既要宣

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

要树立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信赖警察。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 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

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暴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六是要开设与民沟通的渠道。如设立警民论坛、征

集交流话题、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警民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加强沟通,促进理解,树立形象。

3、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全面建设警察新形象。社区警务贯彻“预防为主,警民合作”两大原则,实

行“以社区为导向”、“以服务为导向”、“以治本为导向”等三个导向,具备“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

关系伙伴化,警务对策前置化,警务活动社会化”四大特征,摆脱了单纯依靠警察、单方面、采取单一的

限制甚至打击方式管理社会、保障安全的思路。一方面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也符合警察新形象 的要求。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见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

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

性、纯洁性、公正性,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形势的发展,更好地完成公安工作的光荣使命。公安机关必须

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警

篇6:警察形象建设

旅游行业有句老话,叫做“人人都是旅游形象”,意指参与服务、接待,甚至于景区内的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景区的文明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景区的评价。我们在警察队伍中提出“人人都是警察形象”,也正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一名警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体现着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

“人人都是警察形象”其实也是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警察公共关系强调的是通过警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让警察了解民众的呼声,提高执法、服务水平,同时,也让民众增进对警察的了解和理解,从而产生信赖,支持、配合警察工作。“人人都是警察形象”是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运用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开展的成败。本文拟从为什么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人人都是警察形象”这一提法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涵义以及如何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等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为什么要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

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重要,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只有让每一位警察都认识到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警察公共关系变成每一个人自觉、习惯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在警察公共关系中的作用。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公安民警,打击犯罪,服务群众,一切按章办事,依法执法,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工作如此繁忙,哪还有空搞什么警察公共关系,树什么警察形象?所以,认识问题不解决,也就不可能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警察公共关系!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公共关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公安工作特殊性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公共关系活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商家也好,小商家也好,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招数推销自己及产品,以求建立信誉,树立品牌。何况你这么大的警察队伍,做的事又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公安机关是多少社会问题,多少社会矛盾的焦点啊,打架了,着火了,被偷了,被抢了,被骗了,发生交通事故了,他不怪自己,也不怪别人,就怪你公安,怪你工作没做好,怪你打击不力,防范不当,服务不周!你不公关,不主动与老百姓联系、沟通,不争取大家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行吗?

比如说巡警、交警和110民警,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三班倒,正常工作的时间,必须强迫自己休息,正常休息时又必须强迫自己打起精神上班,不停地倒时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论寒暑日夜,不分刮风下雨,也不管是不是节假日,反正轮到你值班,你就得去!110调度室的同志,有哪个没失过眠,又有哪个神经没衰弱过!这还不算什么,他们还经常要承受各种指责、误会,甚至谩骂!民警们心中的委屈与痛苦,你不说,谁知道呢?不知道,理解、支持、关心又何从谈起?

公关公关,公关的对象是什么呢?是人,公关实际上是攻心!古人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得民心着的天下!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也就是争取民心的活动。在整个警察队伍里,一线民警最难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每天都与群众正面打交道,每天都在公关,攻心,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千难万难,跟人打交道最难!因为人千奇百怪,性格各有特点,问题各不相同,要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谈何容易!与他们打交道你必须要懂法、懂礼仪、能说、会说,还要有组织、指挥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打动人心。

群众一报警,民警就得去,而且每次面对的人和事都不相同,每次处警都有一批人围着,你说什么、你怎么说、你风度如何等等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警察队伍的形象!你如果没有一点公共关系了理念和方法,随意、盲目处理问题,行吗?

有一天,两名民警骑一辆摩托车巡逻,因为塞车,民警按了一下喇叭,旁边有一位开车的群众不肯,说吓了他,拦着民警要求道歉,态度十分恶劣,民警从大局出发,当着围观群众的面向他道歉,他还嫌声音小,又要求大声点,没办法民警只好照做。这件事在队伍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论,有的说该道歉,有的说不该,问题是,如果当事民警掌握了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和方法,会不会有更加恰当的处置呢?

有一基层派出所,有一次接到报警,说有人死在垃圾桶旁边。赶去一看,人还活着,赶紧送医院抢救。治好后,既不付钱也不出院,结果医院不高兴了,找到派出所,说医药费我不要了,请警察同志一定帮忙把这人弄出去!警察去了,那人说,出院可以,但你得好事做到底,给500元钱,就走!没办法,所里几位同志硬凑了500元给他。可没过几天,又来要钱了,躺在派出所大堂,不给钱不走,民警拉他走,他说民警打人。

警察每年死伤那么多,一天到晚值班、巡逻、破案、追逃,既辛苦又危险。为什么行风评议还经常列在后面呢?就是因为群众对你不了解,没接触,没感情,即使有了解也多是负面的东西。所以,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工作特殊性决定的,警察面对的问题太多,太复杂,如果没有一点警察公共关系的能力,工作便容易陷入被动。

2、形势发展的需要

有的人认为公关就是宣传,就是拉关系,吹呐吧、说好话、歌功颂德,将这一工作庸俗化,将说与做对立起来,认为只要做得好就行了,说那么多干嘛?形势的发展要求你警察既要做,还要说,既要做得好,还要说得好!由于公安工作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愈来愈强调对警务工作的知情权,加上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满足民众的知情需要,警务工作必定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现在媒体如此发达,你靠封锁是不行的。发了大事,如果你警方保持沉默,各种猜测、炒作、小道消息就会跳出来占领市场,扰乱人们的思想,给社会稳定带来影响。所以,既然你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你与群众的利益关系密切,就不要躲,也不要怕,躲不掉,怕没用,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掌握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和方法,全面拓展警察公共关系,积极主动开展公关活动,主动引导舆论,牢牢掌握公安新闻舆论的主动权,提高警务工作的透明度,以正视听。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警情通报制度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运作的,并且规定只要不涉及秘密,不影响公安机关破案,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都应该及时向社会通报。

去年12月6日,XX镇接连发生两起绑架勒索案,当时连续有两个小孩被绑,全镇一时流言四起,大人、小孩人人自危,搞得人心惶惶。经过民警努力,几天后,案破了,小孩被安全解救,公安分局在XX市场专门搞了个案情介绍会,数千群众前来参加,了解事实真相后的群众自发为民警鼓掌、鸣鞭炮,场面感人。

二、关于“人人都是警察形象” 这一提法在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的涵义

警察公共关系的拓展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几个人的事,它体现在每一个民警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都是警察形象”是指警察的整体形象要靠个体去体现,要全员出击,人人都来参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公安民警这么多,群众不可能都认识你,他可能只跟几个打过交道,只认识几个人,而这几个人的言谈举止,执法服务水平,很有可能就是他眼中的警察形象。哪个交警服务热情,态度好,外地司机见了,得出的结论是,民警很友善,很亲民!不是说你一个人很友善,很亲民,而是说整个地方的警察。一个人的表现可能会影响到他对整个公安队伍的印象!同样,如果他遇到一位态度粗暴,素质低下的民警,他就有可能对整个队伍得出相反的结论。

所以,不管你属于哪个警种,哪个部门,也不管你是男是女,只要你是一位公安民警,你在日常工作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因为你与群众打交道时的一言一行都蕴含着公共关系,都体现着警察形象!

近年来,我们搞警务公开、警务规范,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其实也是从深层次上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展示新时代的警察形象。要真正实现警务规范的目标,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民警从维护警察形象的大局出发,在执法和服务的各个环节,一丝不苟的做好工作,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警务规范。

无须讳言,在我们的警察队伍中,没有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或者有之却不愿为之努力的人还大有所在。有的人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群众面前大喊大叫,咋咋唬唬;有的人不注意自己的形象,执行警务时警容不整,邋邋遢遢,让人看了厌恶;有的人特权思想严重,开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随意闯红灯;去别的单位办事,有人就是不愿按人家单位的规定登记,人家说两句,就要动手打人;这边交警对群众骑摩托车不戴头盔查得很严,那边却有人穿着制服,大摇大摆,不戴头盔骑摩托车上路等等,不要小看了这个别民警的所作所为,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点点滴滴,潜移默化,有时会从最广泛的角度,最深的层次上毁掉人民警察的形象!

三、关于如何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

要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立足岗位,从小事做起

要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意识,实践“人人都是警察形象”,关键还在于立足岗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了这些小事,小事可以说明大问题,有时征服一个人就靠几件小事,有时毁掉一个人也就是因为几件小事。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往往一笑泯恩仇,但也有因为一句话没说好,而将小事酿大,不可收拾的!古人云: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民警应该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其中蕴含着的可能是事关人民警察形象的大事!特别是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一线部门,民警在和群众打交道过程中的一次标准的敬礼、一个和善的微笑、一句亲切的话语,都将极大的温暖群众的心!

2004年,我局出入境管理科办理各种证件90多万证次,无一例群众投诉!有的只是各方的赞誉,他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小有名气,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关键是全科民警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要依法、文明、热情服务,大家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服务其实也是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为了提高服务水平,他们请专业人士进行礼仪培训,还开展了“假如我是一名办证群众”的换位思考活动,真诚为民服务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每一位民警的日常工作中。以前XX分局XX派出所有个民警叫XX,辖区老百姓都说她好,是不是她做了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呢?没有。其实,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帮人办办身份证,户口本什么的,简单、枯燥,但XX没有因为工作简单、枯燥就随便、马虎,相反她对简单、枯燥的工作注入了极大的热诚,群众来了她笑脸相迎;群众有疑问她仔细回答、耐心解释;遇到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她又主动利用休息时间上门服务,可以说,她所做的都是所谓的小事,但群众就是从这些琐碎的小事中看到了一个人民警察为民服务的精神!不少群众把XX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将派出所当成了自己的家,辖区警民关系非常融洽。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我们每一位民警都能像出入境科民警和XX那样,立足岗位,从小事做起,依法、文明执法,热情为民服务,这种力量集中起来,将汇聚成多大的能量啊!

2、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自身素质有外在、内在两方面的含义,外在素质要求民警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穿着打扮得体,待人接物、行为举止大方恰当等。而内在素质则要求民警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体、心理健康等,而内在、外在素质综合表现出来的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表达:

一是微笑: 一个善于用目光和笑容传达美好感情的人,可以使自己富于魅力。微笑是一个人拥有自己、推销自己最理想的名片。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永远受欢迎,没有人愿意和那些整天愁眉苦脸得打交道,更不愿相信、帮助那些人。与群众打交道,不能没有真诚的微笑。警察的微笑,可以帮助警察在威严中透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

二是聆听:聆听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在公安实际工作中需要聆听的地方很多,来报案、有投诉等,都需要我们耐心的聆听。不要急着和人争辩,先听完别人想要说的,要有耐心,即使他在骂你,你也要先听他骂完,让他先出气再说。要淡化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前几年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的山西运城交警乱罚款一事九很荒唐可笑。交警随便拦个运煤车,二话不说,罚款!司机问一句罚款翻一倍,再问一句,罚款再翻一倍。完全没有别人说话的余地。

三是沉着:遇事冷静,不慌张、不急躁,特别是与有重大、突发警情,参战民警更不能紧张、慌乱,群众都眼巴巴看着你,在紧急情况下,公安民警就是靠山,就是安全感,民警要用自己的坚毅、沉着感染群众,如果你也跟着大家一起紧张,束手无策,群众就会对你失望,场面肯定失控。

在笔者参加的某次重大恶性案件的处置中,发生了民警因紧张走火两枪的事件,虽然没产生严重后果,但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四是尊重:人有贫富的差异,但人格是平等的,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尊重别人,会给你带来乐趣和帮助。有的民警在处理警务时,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因人而异,见到有钱、有身份的人就热情无比,见到一般群众,特别是见到外来打工人员就态度粗暴。

五是真诚:不要高高在上,充当救世主;为群众做了一点是,不要老想着要别人感激你、称赞你。警察公共关系的拓展讲究的是互动,不是你说我听,而是互相沟通。

要心里装着群众,真正对群众有感情,不要装样子,欺骗群众的感情。任长霞的事迹为什么感人?就因为她是真心关心群众,能够沉下心来听老百姓述说,替老百姓解决问题。

上一篇:搞笑中带点可爱的经典语录下一篇:学校人员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