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新现象

2022-09-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了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我们进入了一个以信息碎片化为基本特征的“微时代”。微电影是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人们新的欣赏习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影视艺术形态。

一、微电影:后现代文化

后现代思潮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反抗现代化。它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去中心化。观照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是要消解一切意义、价值、深度,无历史感,走向平面化。杰姆逊曾说:“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1]后现代社会同时是一个消费时代,接受资本和商品的逻辑支配。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变成技术的一部分,我们越来越进入到一种快餐文化消费模式。媒介即信息。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说过:“我们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媒介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将会带来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微电影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

二、微电影具有的后现代特征

1、视觉与消费

微电影是后现代的消费文化,是以图像为主的视听文化。面对这样的视觉性文化,我们所要做的首先就是看。本雅明在讨论波德莱尔的时候,提到过浪荡游民和休闲逛街者这两类形象。街道以及百货商店为他们构筑了一个小型世界,他们有了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肆意的游走在人群中,他们的“看”也可以变得很正当。这种“看”有着移情的效果,商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消费欲望。本雅明这样说:“这种处境如同能补偿很多侮辱的麻醉药,极乐地渗透了他的全身。闲逛者所迷恋的这种陶醉,就是对顾客潮水般涌向之商品的陶醉。”“移情就是休闲逛街者跻身于人群中所寻求之陶醉的本质。”[3]我们观看微电影同样是这种视觉消费的体验,它所携带的图片化的信息给我们带来感官的享受,通过数码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是丰富多彩、惊险刺激或幽默快乐的画面,它们带给人们感官的刺激。

2、移情:满足人们情感需求

就像上面所说的一样,人们可以通过视觉体验来获得满足,他们的感情通过这些事物得到了某种程度上客观地呈现,从而形成一种移情的效果。微电影在这样一个阅读浅表化、文化平面化的环境之下应运而生,自身就带有视觉消费的多重性。有的人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微电影接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得到思想上的震撼和教育,获得一些思考。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仍是明确单一的内容、新奇另类的故事和平面浅显、没有深度的叙事。微电影合理转化了人们的情感需求,重视大家的情感诉求。微电影是大众文化,青年人是它的主要受众。因此微电影综合利用解构、戏仿、拼贴、黑色幽默、狂欢等各种后现代叙事策略,颠覆传统审美价值,制造矛盾荒诞和视觉奇观,具有娱乐魔力,释放观众现实压力。但是它依然有它内在的情感表达,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不论是消解它们还是建构它们,都能代表观看者不同的情感表达。例如从优酷的“11度青春”系列到“@爱情”的婚姻系列,微电影以其特有的叙事方法聚焦的仍是观众可以共鸣的事情。它没有传统电影的宏大叙事的野心,只是想表达对身边人、事、物一些小的感悟。

3、快感体验

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网络不断催生着新的流行。人们无法持久对一件事情的热情,每天面对着泛滥的信息,泡沫般的不真实,一件件事物流行的时间越来越短。而大众审美的趋势追求的就是这种快感的体验,从微电影上来说,这种快感可以从时间、情感和互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微电影的一个区别于电影的重要特点是时间短,相较于传统电影的仪式感,人们看微电影追求的是快速的视觉享受,快感即时而强烈。从情感上来说,在这几分钟里,我们不需要长时间的猜测剧情、等待结局、为人物命运担忧,我们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将一个故事看完。但是这种情感的来去也是十分迅速的,我们这些情感表达的深度和意义也就没有了。从互动上来说也是如此。传统媒体的时代,进行审美批评的一般都是批评家,但是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参与者。看完微电影之后,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感觉发表评论、转发甚至和网友相互讨论。他们的意见能够得到快速的表达,体验到一种参与话语传播权利的快感。人们可以享受到这种参与性、互动性、及时性的快感。

三、反思后现代性

如果说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思,那么后现代性本身也存在需要反思的问题。文艺是时代的产物,对于文艺的优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不能因为身处后现代社会,就将一切文化都套上无深度、无意义、平面化的模板。更不能用一个时代的批评方法来概括一切艺术的发展。虽然,文艺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但是我们依然要用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它。如学者唐小兵所言,我们讨论后现代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思维方式而不是思想内容的问题。我们现代社会之所以具有如此多的后现代性特征,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文化自然也就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文化的特点。以微电影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出现,就是一种开放、多元的互联网时代下由青年人所引领的社会风尚,一种新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新景象。微电影的流行正是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多元、表达自由的大数据互联网环境中产生的,呈现出无限开放的趋势。

所以,在上述的观点中,对微电影后现代性特征的描述,并不是批判的、否定的、绝对的,而是发现它的符合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特点。在弄清楚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照微电影的发展脉络,对其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在这样的时代,它不可避免地带有碎片化、浅薄化、商业化等缺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其视为下一个创新、改变的起点。

摘要:微电影产生于科技进步的网络时代背景下,依托于新媒体平台传播,属于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新现象。本文通过对消费时代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简单分析,探讨微电影所具有的视觉与消费、移情以及快感体验等相关的后现代特征并对其进行相关的反思。

关键词:微电影,后现代,大众文化,移情,快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2] 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3] 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4页.

上一篇:浅析色彩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下一篇:60例脊柱外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