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024-05-07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共14篇)

篇1: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摘要:礼貌准则作为语用准则之一,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一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一原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礼貌具有文化特性,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和认识礼貌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讨,就会发现,不理解礼貌现象的文化特性,必然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

关键词:礼貌准则 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1.礼貌准则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礼貌这一概念一旦进入到语用研究的领域,就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可关于它的早期研究却很少,只有Lakoff(1973)等极少数人去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Brown&Levison发表了他们很有影响的代表作《语言运用中的普遍问题礼貌现象》(1978)后,礼貌才真正成为语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交际学和会话分析等也对礼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和论述。

在西方主要首推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son的面子理论,在东方文化里有影响的礼貌理论应首选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准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都是用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这一普遍现象的,即礼貌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这种存在正如哲学上所说的: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具有特殊性,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都具有差异性,即礼貌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是受到该文化规则制约的。所以作者认为,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挖掘出礼貌的真正特征,并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

2.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这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其二是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例如,一位中外合资公司的女秘书工作很出色,她的经理十分满意,对她说:“Thanks a lot,That is a great help.” 秘书回答说:“Never mind.”她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用了英语的never mind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以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套语。这里,秘书显然用错了表达式,导致语用失误,而例中那位女士的谦虚客套也正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将与中文字面对等的英语词生搬硬套到谦虚客套话中。

(2)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例如,汉语“谢谢”的英语对等词是“thank you”,这是任何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但如何在社交场合正确使用“thank you”,却颇有学问。在受到别人祝贺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答语,但汉语则会说出过奖、过奖、惭愧一类的客套话来应答。如果按汉语直译过去,来一句you flatter

me 或 I feel a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

3.现象分析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人们讲礼貌,在互相往来的时候,不仅要互敬互爱、彬彬有礼,而且常常使用敬词与谦词来表示互相尊重。敬词用来褒扬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事物、行为,以表示恭敬;谦词用来贬抑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以示谦虚。家庭亲友之间称谓的敬称与谦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敬称多用于称呼方亲属,在与别人谈话或通信中称对方的亲属,常使用“令”、“尊”、“贤”三个字,以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令”字是一个敬词,表示美好的意思,如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尊”字与“贤”字也都是敬词,但在用法上与“令”有差别。“尊”字只限于对方的长辈或年长者,对平辈则用“贤”字。如“尊父”、“尊大人”、“贤兄”、“贤妹”。在交际中,中国人重视对别人讲究尊重,对自己讲究谦逊,如果违背了这种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就会出现语用失误。“老大爷,你几岁了?”无论这问话的语气如何客气、礼貌诚恳,这种方式违犯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缺少应有的敬词,一般应该是“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又如“A:Your skirt is really lovely.B: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one.”此对话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B是按照汉语的习惯回答别人的称赞。中国人听到赞美词时,往往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西方人会因自己的话被断然否定而感到对方不礼貌。所以,英语交际中,过分的自谦反而会引起误解与不快,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贬己尊人的现象。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他主张“爱人”,即一切人的互爱,同时又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思想又是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缺“仁”则不“礼”,不礼则不“仁”。那么欲达到“仁”与“礼”的要求,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却对汉语的称呼语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布朗(Rager Brown)和福特(Marguerite Ford)把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划分为三类,即:相互称名;相互称职衔、姓;一方称名,另一方称职衔、姓。一般说来,朋友、熟人之间相互称名,陌生人或只是一般认识的人之间相互称职称衔、姓,但有时这种界线不太分明,美国人很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称呼关系就会发生变化。然而,汉语称呼语就复杂得多,而且汉英称呼准则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国家里,小辈可直呼长辈的名,如果学生与老师关系密切,也可直呼其名。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人向来有尊敬长辈的习惯,“上下有义,长幼有等”,称呼语就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祖先与长辈的名字绝对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顾曰国,1992)。一个人的礼貌语言、举止会反映出他的教养和修养。如果有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换一种婉转的说法,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而会引起对方的误解或反感,也应避免使用。拿“老”字为例,美国人怕老,就千方百计忌讳“old”一词,常借用其他的词来委婉地表示“老年”这一概念。Home for adults(养老院)、an adult community(老人区)、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Elder Hostel(老人团)等等。而中文化提倡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老人们不惧老,社会也不忌讳“老”字,人们反而爱用“老”字表达尊敬和爱戴,如“您老”、“刘老”、“老先生”等。在许多情况下,“老”字常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有威望的意思。“老师傅”、“老总”、“老干部”、“老教授”,这些词是对老人、上级的尊称,显得亲切、文雅有礼。另外,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经常会遇到某些场合需要双方作出礼貌的反应,如问候、告别、道谢、恭维、婉拒等。这类言语行为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道歉”是为补救某种无礼的言行,进而恢复双方的融洽关系。如何道歉,怎样接受道歉是语言社会里礼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里,接受别人的道歉经常说“没关系”,但在英语里,“It doesn’t matter”是不能用来表示接受道歉的,而应说“That’s all right”、“That’s OK”或“No problem”。

(4)“脸”、“面子”与求同准则。中国人最讲“面子”,希望自己有“面子”,希望别人给“面子”,这样才会“有脸”、“露脸”,否则就会“丢脸”、“没脸”,中国文化中的“脸”主要指与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种社会正价值。“面子”一词源于汉语,西方社会学家从50年代才开始研究这一现象。戈夫曼(Ervin Goff 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基于戈夫曼的“面子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face-work),布朗(Penelope Brown)和列文森(Stephen Levin-son)建立了他们的礼貌模式。他们区分了两种面子: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积极的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与喜爱;消极的面子指的是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即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阻碍。交际中要尊重别人的面子,照顾这两个面子,礼貌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语用手段。人们遵循的往往是“求同准则”,即以接近为基础的策略,通过表明自己与对方之间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来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或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对方的行为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如果违犯了这些准则与策略,就会让人“丢面子”、“丢脸”,也就出现了语用失误。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my skirt? B:Well,the color is beautiful.B的回答十分巧妙,他可能不太喜欢A的裙子,但他没说“I don’t like it at all.”而是采取了回避策略,这样避免了冲突,给A留了面子,避免了语用失误。

结语

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通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真正特征,才能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模式与交际规则,人们的言语活动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霍尔指出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不能持想当然的态度,要克服那种自然态度倾向,加强对话意识,顺利完成共同点较少的强、弱语境交际之间的转变。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高度注意风俗上的差异,对自己出国时要入境从俗,而对外国客人这方面的语用错误要给予谅解。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3]George Yule.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Leech,Geoffrey.PrinciplesOfpragmatics[M].NewYork:Longman,1993.[5]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J].外语研究,1999,(4).

篇2: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趣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语言文化的内涵层次和言语的行为层次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社会交往诸多方面出现的语用失误实例的分析,指出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交往时,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注意英汉的文化差异会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作 者:王立英 傅晓熙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刊 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年,卷(期):9(3)分类号:H030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社会交往 文化差异

篇3: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1. 西方社会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G.Leech提出一套各社会、各群体共享的普遍性的礼貌原则及其相关的一系列准则,[1]然而,各社会各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有共同之处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事实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讲究。[2]Leech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礼貌原则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是因为礼貌原则乃至其涵盖的准则和实施方略都因文化而异。至少,中国社会中人们遵循的礼貌原则,无论在其内涵还是方略等方面都与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迥异。G.Leech的礼貌原则是在Gir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Leech认为,Grice的合作原则不足以解释言内之意“sense”和言外之意“force”之间的关系。

2. 中国社会中“礼”的概念

中国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与其传统的“礼”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中国社会中的礼貌原则是“礼”制约下的行为,包括言语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中国社会中“礼”的概念,在西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传统上是以差序格局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并以群体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中国社会,“礼”的基本精神是天地人伦的上尊下卑。因此,在礼的制约下,与“礼”直接相关的“面子”或面子功夫是一种扮演社会角色、做给别人看的功夫,是一种印象“装饰”[3]。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

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礼貌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讲究,尽管礼貌现象在各种文化里都是普遍的。但是,在不同文化里,讲究的礼貌或遵循的礼貌原则可能大相径庭,就中西文化而言,在中国人眼里被看做是礼貌的言语行为,在西方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比如在中国,人际交往要“客气”一番。“客气”一词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词,也很难翻译。礼貌周到,别人请吃饭要“客气”一番,说声“太麻烦”或干脆说“吃过了”,得需别人请几遍方才接受邀请,而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接受邀请与否直截了当。这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就很自然了。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经常会发生障碍,这些障碍不仅同发音、语法、词汇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语言学家所说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常有的现象。[4]它是由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提出来的,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作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根据托马斯的观点,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言语用失误是指说话者所说的英语不符合操英语本族人的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方式,按母语的语意和结构套用英语。社交语用失误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语用失误通常发生在称呼、问候、介绍、寒暄、邀请、拒绝、请求、恭维、道歉等言语行为中。

三、英汉礼貌现象的语用差异

1. 谦虚准则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讲“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中国人的“谦虚”,本质上与Leech提出的“谦虚”准则有所不同,中国人之“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卑己尊人”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惯常遵循的则是“尽量贬低自己,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的“谦虚”准则在中国社会不仅不适合,常常构成对中国人的面子的威胁之力。下面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中国人在馈赠礼品时,可能会贬低所赠之物从而达到卑己尊人的目的。这种场合他们可能说:

礼物很轻薄,不成敬意,请笑纳。

(This is nothing much/a mere trifle, but please accept it.)

在类似场合,西方人可能说:

It’s not much.It’s just a trifle, I picked it up a bargain basement sale at Macy’s last week.I thought maybe you could use it.

表面上,两个句子都有贬义,然而,按中国人的习惯,后者是他们所接受不了的,因为它构成对中国人的面子的威胁,因为这一句话的语力是“我买的便宜货对你是合适的”。这句“自谦”语虽然达到“贬己”的要求,然而违背了“尊人”的准则。在中国文化中,他人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卑己是为了尊人。

2. 称呼上的差异

因为社会结构文化取向的不同,英汉称呼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受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传统理论,以及血缘、宗族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国社会的称呼系统也比西方复杂得多。[5]如中国人不允许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而要称其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而英美人恰恰相反,希望别人称呼他们的名字,以示亲切。

四、结语

总之,礼貌原则是各社会,群体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但必须承认,它的内涵、方略、准则及侧重点等众多方面都会因文化不同而出现差异。中国人认为是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则认为是不礼貌的或不可理解的,反之亦然。如果对这一点认识不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达到有效交际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各社会群体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多大程度上有共同之处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尤其就跨文化交际来说,对其差异的探索十分重要,只有掌握了双方礼貌概念的异同,才能避免交际中的误解。

参考文献

[1]Leech, 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 1983, 参见第6章.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87.

[3]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刊载于张文达和高质慧编的《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9, 273-296.

篇4: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现象 对策

一、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人们虽然掌握了英语的单词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但在交际中仍然会存在交际障碍或误解。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说话不得体、不合时宜而导致的失误,并非一般遣词造句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这种失误就是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如果犯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这样就可能会使对方产生误解,导致交际障碍,双方不能顺利进行交流和沟通。要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这种语用失误问题。因而,探讨这一课题,对英语教与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最早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1983年撰写了《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为日后分析文化迁移和语用失误建立了理论框架,同时为研究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的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并非常规的遣词造句过程中产生的语言运用问题,而是说话没有掌握好分寸或表达的方式不恰当、不符合文化习惯等造成交际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他研究发现导致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是母语的迁移。

笔者主要阐述常见语用失误现象,分析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并基于情况分析提出实施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有效对策,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尽量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二、常见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现象

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指的是由于未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造成表达的不准确和不规范。

(1)寒暄。见面打招呼、彼此问候,中西文化相同,但表达方式却有所不同,容易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吃饭了吗?(Did you have dinner?), 你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或你到哪里去了?(Where have you been?)。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人们见面应该使用的是简单的问候语,如:Good morning, Hello, Hi, How are you doing?/ How have you been? Lovely day, isnt it? 等等。

(2)感谢。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例如:A: 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 B: Never mind.由于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错误使用 never mind, 导致了语用失误,其本意表是没关系/不用谢,误用了Never mind,事实上Never mind在英语中表达道歉,于是A困惑,自己没做错事,只是想表达感谢。B却使用Never mind表达不用谢、不客气之类的意思,实际上应该说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

(3)赞扬。交际的功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而闲聊。例如,在中国,人们广泛使用“帅哥”、“靓女”等词汇赞美男士或女士。但是在英语国家,如果一位男士使用handsome赞美另一位男士的容貌,对方不但不高兴,反而会吃惊。原来在英语国家一般说来男性之间是不会互相赞美容貌的,除非双方是同性恋。

中国人对于别人赞美的回答,常常表现出谦虚和不好意思,却是另外一个交际障碍。当来自英语国家的人称赞一位女士漂亮的外套:“Your dress is very beautiful.”这位女士应该欣然接受赞美,并礼貌地回答“Thank you”,而不是谦虚或不好意思地说:“Really? I bought at the big sale. Its very cheap.”这会让英语国家的人难以理解,难道自己没有欣赏能力?

(4)滥用完全句。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所提出的会话含义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 CP)。也就是说,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事实上为数不少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倾向使用完全句忽略特定语境中的言外之意,从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不得体,带来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例如:Teacher A: Have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Student B: Yes, 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此例中B应该回答Yes, I have.如果死板地用完全句应答,听起来让人觉得对方不耐烦,也有失语言的合作原则。

2.社交语用失误。正像托马斯所指出的那样,相对于语用语言学判断提出质疑,学习者经常对社会语用判断更敏感,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基础。社交语用失误主要由不同语言所依附的文化差异或社交文化习惯引起的。英语学习者如果欠缺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社交语用失误也会经常出现。

(1)语言习惯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胡文仲(1994)在《文化与交际》一书中指出:“所谓惯用法,就是英语国家的人惯常使用的方法。”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语言运用习惯,即使英语学习者已经掌握语言的基本表达框架,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

(2)欠考虑语境因素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语境是语用分析中重要的因素,它影响人们说什么、怎么说及其他人如何作解释。因此不同的语言交际对象和不同的交际环境需要我们清楚地明白语境信息以便采用不同的语言交际策略。

(3)母语负迁移影响导致社交语用失误。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 transfer) 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 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规则和表达习惯套用到英语中,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令听话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造成误解。

三、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文化差异是目的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会造成负迁移,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另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大都脱离了语境学习英语,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英语文化环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缺乏不同文化习惯差异的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笔者对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归纳如下:

1.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差异。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语用迁移易造成交际中语用失误。目的语文化除了受《圣经》影响外,更多源于非现实题材的神话、寓言故事,如源于希腊神话的“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而母语文化许多是源于中国的经典书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方民族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倾向的思维方式也不相同。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思维模式是螺旋形的,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西方人则善于逻辑思维,思维模式是直线形的,一般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而构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甚至误解,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3.价值观的不同。中西方国家使用的语言不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也有所不同,因此,就有了价值观的不同。英语国家以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为核心,人们强调个体,注重个人价值,强调自我独立精神,不愿谈论有关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提倡谦虚,注重礼貌和伦理道德,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所不谈,会谈到家庭、事业、婚姻等话题。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双方的价值观取向,必定会给彼此的交际造成障碍。

四、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

1.加强目的语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是为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的,那么,文化知识的教学显然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跨文化知识渗透方式而不是单一讲解方法。加之,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英语教材缺乏合理性,因而教师要增加目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常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识渗透,不断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引导其熟悉目的语文化,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让学习者知道一种语法规范并不是只有一种交际功能。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者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当英语学习者充分地明白和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对语言影响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和鼓励学习者通过书籍、图片、歌曲、电影等多种渠道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习者可多与目的语国家的人士交往,即使是通过网络,也可以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创设目的语的语言环境。语言学家Little Wood这样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就越模糊。”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语言环境,不断开展交际活动,锻炼学习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他们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语用知识。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大都没有机会接触目的语环境,不习惯在母语环境中去运用目的语,因此,教学中可利用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各种方式尽量创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习者近真实地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场景、社会风俗习惯等,潜移默化地加深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印象,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注重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对比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实际情况看,很多语用失误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因此,加强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显然,只有当学习者善于将母语同目的语进行对比,足够地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差距,如文化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词汇用法的差异、句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差异等等,学习者才能更好地避免母语和目的语的混淆,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当然,这也同时对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但自身懂得跨文化背景知识,而且能够指导学生通过母语和目的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目的语,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国的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策外,还需改善教学模式,灵活整合教材,二次开发校本教材,利用语料库,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加有针对性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2]张小燕.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谈英语译员的交际意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4):129.

[3]刘春阳.浅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9):87.

篇5: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实例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指与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况,即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进行的条件.“语用失误”不是指英语学习者的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文中列举分析了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以期对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帮助.

作 者:李庆予 作者单位:江苏淮海工学院,大学外语教研部,江苏,连云港,22200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7“”(33)分类号:H3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学 英语学习者 语用失误

篇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引言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成功地进行交流,语言是基础,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尤为重要.

作 者:沈明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刊 名:成功(教育版)英文刊名:SUCCESS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关键词:

篇7: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英语学习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生通过努力为自身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学基础,但令人尴尬的`是语言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他们在实际交流中语用失误频频.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王琼 WANG Qiong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浙江,杭州,310012 刊 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7(6) 分类号:G04 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意识   社会语用能力  

篇8: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从语言学的角度定义,“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 目的语或者母语)进行的语言交际。而在这类交流中,当听话者从说话者话语中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或语言情感不同于说话者的意图时,就出现了语用失误(Thomas,1983)。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持续升温和加速,英语作为全球运用最广泛的语言交际工具,继续在中国的对外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英语作为目的语进行学习的高校学生,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更应具备良好的外语语用能力。

自2010年起实施的中美“十万强计划” (即“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旨在向中国输送约十万的美国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和了解中国,同时为中国高校学生搭建了一个跨国沟通的平台。在对高校英语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同时,也为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研究提供了更新更真实的素材。本文将根据语用失误概念的提出者——托马斯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将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其主要诱因;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起到引导作用。

二、对十万强计划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分类和归因

笔者根据托马斯的语用失误研究理论的“二分法”,将跨文化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为两类: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1.语用语言失误的现象和归因。语用语言失误即对目的语言使用存在偏差,尤指将母语的会话策略(包括结构、语用意义等)直接套用到目的语会话中而造成的语用失误(转引自何自然1997)。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可归结为:语言知识的欠缺,中文和英语中存在大量相应但不等值的词汇,学生对这些词汇的了解不够全面,便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语言失误的出现。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案例A : 一位 “ 十万强计划” 学生大使( S t u d e n t Ambassador以下简称SA)想邀请来自美国爱荷华州学习团的几位学生(Foreign Students以下简称FS)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SA:Would you like to watch TransformersⅢ with me someday this week?

FS: Wow! Cool! But where did you download it?[Surprised]

中文里的“看”在英文中有多个对应的表达。“watch a movie”表示在家里看电影的DVD;而去影院看电影,一般说“see a movie”。SA将“看电影”的“看”根据母语经验直接翻译成“watch”,FS误以为SA下载到了这部刚刚上映的电影,因此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案例B:一位美国高中生询问学校图书馆的网址并与学生大使发生以下对话:

FS: So may I have the website address of the library?

SA: Sure.It’s three W point W X P O L Y point C N (www.wxpoly.cn)

FS: Er…Sorry.May I beg your pardon?

用汉语口述网址时,我们将“www”读成“三W”,将分隔符“.”读作“点”。这位SA因缺乏英文语言中网站的读法的知识,根据母语经验直接将“www”翻译成“three W”,将“.”读作“point”。而在英文中,“www”读作 “triple W”,“.”读作“dot”。因此美国学生无法听懂, 这便造成了语用失误。

对语言行为的表达失误及对语言意图的理解失误。

拥有同一种字面意思的汉语和英文表达,在中文和英文中往往表达不同的语言意图。对这种语言意图的误读是语用语言失误出现的另一诱因。

案例A:外出参观时,FS帮忙SA将一箱水搬上大巴。

SA: Thank you very much!

FS: You bet.

SA:[What an arrogant man!]

“You bet”普遍解释为“对呀”、“当然啦”。但美国人习惯用它来回应感谢,表达的意思是“这有什么”。而SA将“You bet”解读为普遍的中文含义,误读了FS的言语意图,认为FS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

案例B:在餐厅吃饭时,学生们听到一首歌,觉得很棒。

FS: Damn! This song is awesome![Humming]

SA: Well,I think it is not bad.

Damn在汉语中对应“倒霉”、“混蛋”等消极的意思。 “Awesome”恰巧有“令人畏惧的”的意思。所以SA错理解为“倒霉!这首歌真可怕。”并出现语用失误。但在美国“Damn”也可表达为惊叹,awesome也可解释为“棒极了”。FS实际想表达的意思是“哇!这首歌真棒!”

2.社交语用失误的现象和归因。社交语用失误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双方社会、文化背景等差异而造成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引起严重的误解,甚至导致交际中断(同上)。笔者归纳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由以下三类:

(1)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不同。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思维模式造成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卡普兰于1966年提出( 转引自余玉萍,2006)汉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为螺旋形,喜欢“兜圈子”;而英语使用者的思维属于直线型,较为“直截了当”。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思维模式上的差异,便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误。

(2)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文国家和英语国家价值观尤其是生活理念存在差异,导致双方会话时的话题内容发生文化冲突,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出现。

案例:一名FS感冒并发了低烧,SA出于关于进行慰问。

SA: I heart that you have a fever.

FS: Yes.I think I am a bit better.However my head still hurts.

SA: You should put on a coat and keep yourself warm. Don’t forget to 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pills? I can fetch some Chinese medicine for you.I am sure it will be helpful.Or we can contact a doctor for you.

FS: Thanks.I just need sleep right now.[Embarrassed]

SA: OK,have a good rest.Take care!

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体独立性”,不会过多干涉彼此的生活。SA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病的FS的关心, 而这种嘱咐让这位已经是大学生的FS感觉到没有必要甚至是过度的干涉。也会让FS感觉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遭到了质疑。

(3)生活中不准确的真实语料造成的文化误导,真实语料即指语言学习者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于课本编排、有真实意义的语料。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学生接触到真实语料的途径增加。与此同时,语料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却无法得到保证。部分语料甚至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误导。

三、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综上所述,语用失误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需引起重视。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国内英语学习环境的局限,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不足不易暴露。通过“十万强计划”, 对大量语用失误的现实素材进行收集和及时更新,归类分析其诱因,不仅能在语用能力培养中有效避免语用失误, 也将有助于教师对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并做出革新。

参考文献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余玉萍.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10):92-93.

篇9: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关键词:bạn 语用失误 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一、语用失误

根据英国语用学家Jenny Thomas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983)一文,“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by what is said)。一般认为,语用失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语言语用失误及社交语用失误。前者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后者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涉及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在言语交际中,如果发音不准或是词汇、语法方面出现错误,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对方会认为我们“说得不好”;如果没有按照对方的语用规则说话而造成错误,那么对方可能会认为我们“表现不好”,继而可能会中止交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用规则、交际模式。在与越南人的交际中,我们可能会很自然地将汉语语用规则、交际模式套用在越南语中,这很容易造成尴尬。我们认为合适、得体的言谈举止,在越南人看来却可能是不合适、不得体的。由此可见,语用规则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人们为保证交际畅通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礼貌原则

格赖斯(Grice)在《逻辑与会话》中提出了“合作原则”(1967年)。合作原则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始终都怀着一个共同愿望,即双方话语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他们都遵守某些合作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

(一)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4个会话准则

1.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不多不少。

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有根据,要真实。

3.关系准则:说话要切题,不说与话题无关的话。

4.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辞。

(二)利奇(Leech)对合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礼貌原则”(1983),具体为6个礼貌准则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多让别人得益。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利,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表扬别人。

4.谦逊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表扬,夸张对自己的批评。

5.一致性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性。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方的反感,增加对方的同情。

总而言之,礼貌原则要求说话人在说话时要尽量多让别人得益,让自己多吃点亏,从而在交际中让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能力得到肯定,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三、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所以跨文化交际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跨文化交际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做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的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小至个人差异,大至文化差异,而礼貌原则是考虑这些因素的同时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它可以使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避免语用失误,从而保持友好、和谐的交际气氛,使交际顺利进行。

四、“bạn”的语用失误

越语“bạn”作名词是“朋友、友人”的意思,但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bạn”作人称代词的情况。“bạn”作人称代名词,可以指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要根据具体语境才能确定。但在言语交际中,它通常是作为第二人称来使用,它是单数形式,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都可以用。它是一个中性词,既不表示褒义,也不表示贬义,所以大致和汉语的“你”相一致。

我们知道,在汉语中,人称代词对情感的指示作用是不明显的,汉语主要依靠语气、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情感。汉语的一个“我”就要对应越语“我”的多个语法形式,我们很难接受越语那一套人称代词,学的时候不易,用的时候更不易。

下面是笔者在越南留学初期经常遇到的一种对话模式,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在使用“bạn(朋友)”时常见的语用失误,暴露出我们不善选用人称代词的缺点。如:

(在公车上,越南某男青年和笔者闲聊,男青年比笔者大几岁)

Chàng trai:Chào bạn!Bạn đến Việt Nam để làm gì?

男青年:你好!你(朋友)到越南做什么?

Tôi:Chào bạn!Tôi đến Việt Nam học tiếng Việt.

本人:你好!我到越南来学越语。

Chàng trai:Bạn học tiếng Việt ở đâu ?

男青年:你(朋友)在哪里学越语?

Tôi:Tôi học tiếng Việt ở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TP.Hồ Chí Minh.

本人:我在胡志明国家大学学越语。

Chàng trai:Thế ạ ? Em học tiếng Việt bao lâu rồi?

男青年:是吗?你(妹)学越语多久了?

Tôi:Tôi học tiếng Việt một măm rồi.

本人:我学越语一年了。

Chàng trai:Thế ạ ? Em nói tiếng Việt giỏi quá!

男青年:是吗?你(妹)说越语很好了!

Tôi: Cảm ơn bạn.

本人:谢谢你(朋友)。

此例中,我和男青年在公车上偶遇,刚开始聊天大家都比较拘谨、客套,对称时都用bạn(朋友)。交谈之后,男青年知道了我在越南胡志明国家大学学越南语,是个学生,比他小,他就主动更换人称代词,用em(妹妹)来称呼我,用anh(哥哥)来自称,以表示热情、亲近、喜欢,而我却一直称呼对方bạn(朋友),称呼自己tôi(我)。这两个中性词和对方使用的表示亲近的词是不平等的,因此在对话中,对方很可能觉得我不高兴、不热情或是不礼貌,这就导致交际的中止。很明显,在与越南人的交际当中,我自觉地将汉语的语用规则、交际模式套用在越南语里了。我认为用“朋友”称呼对方是合适的、得体的,但在越南人看来这却是不当的、失礼的。在交际中,我让别人吃了亏,违反了礼貌原则。这个时候,如果我用anh(哥哥)对称,用em(妹妹)自称,才是明智的、礼貌的。

可以看出,这里的语用失误主要是不分场合滥用“bạn”造成的。总之,我国越语学习者存在着过多使用“bạn(朋友)”作为人称代词来指称对方的现象。本文以“bạn”一词为例,说明如果一味地按照中国的礼貌原则和习惯行事,不遵守越南人的语言习惯、语用规则,不了解中越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语用失误,从而产生误解,破坏交流气氛,被对方认为不礼貌。所以在中越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怀着双方话语能互相理解、共同配合的愿望,深刻了解中越文化差异,遵守语用规则、礼貌原则,才能有效地交流。

参考文献:

[1]武青春.越汉人称代词语用功能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6.

[2]庄姝颖.礼貌原则,格赖斯合作原则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3]李慧艳.从“Please”一词的语用失误谈礼貌原则与跨文化交际

[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唐兴红,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5]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1).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10: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语音层面的语用失误探析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语音层面的语用失误,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音节结构、重音和语调、节奏和押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导致的发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

作 者:唐红芳 TANG Hong-fang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2) 分类号:H0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音   语用失误  

篇11: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

从跨文化视野看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列举大量语用失误的案例.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种种原因,以期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失当和交际误解,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作 者:郑雪 ZHENG Xue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刊 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5)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语用学  

篇12:语用失误与外语文化教学

语用失误与外语文化教学

成功的交际不仅要求语言使用者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还需要运用此文化的`语用规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产生大量语用失误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探讨语用失误的界定及分类,分析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文化教学策略.对于日常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曹锦萍 CAO Jinping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2刊 名:安阳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5)分类号:H319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文化教学

篇13: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差异, 尤其在全球化过程中这样的差异尤为明显。文化差异体现在科技、经济发展、日常生活各个领域, 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总会引起一些语用失误从而使人们产生误解产生交际障碍。而很大一部分语用失误的产生来源于中西方礼貌的差异。为了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变得更顺利, 善用礼貌原则了解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在交流中有意识的避免这些失误变得尤为重要。

2 礼貌原则和语用失误

2.1 礼貌原则

礼貌是交际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 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因此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会产生一定的语用失误。这些失误不同于无法错误, Jenny Thomas (1983) 认为, 语用失误比语法失误更让母语者难以接受。因为语法失误仅仅停留在语言本身, 母语者能根据说话人的语境进行理解, 而语用失误可能导致说话人的意图表达错误, 从而使对话双方产生误解。因此礼貌原则在日常交际中十分适用。

在20世纪70年代末, 西方的礼貌研究就已开始, 之后很多语言学家对礼貌在交流中的作用做出过很多探讨。H.P.Grice (1989) 提出的合作原则是西方对礼貌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最早理论。它致力于尽可能满足对话中对话双方所需, 但又不要产生无用的信息。它包括四个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相关性准则和方式准则。Leech (1983) 认为合作原则并不能完全对对话进行解释, 因为对话者双方时常发生故意违反某个准则以求表达言外之意的情况, 所以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 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准则。其中六类为“A.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B.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C.赞誉准则:减少对他人的贬损。D.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E.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F.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 (Leech, 1983:32) 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面子在如今已经被定义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自我形象”。 (Brown&Levinson 1987:61) 面子包括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这又是礼貌原则的一大扩展。

相应的, 在中国, 对礼貌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了。早在古代中国, 儒家学说就提出了一个字“礼”, 通常在英文中被译为“politeness”。中国现代关于礼貌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主要侧重于研究中西文化在礼貌方面的差异。Mao Luming (1994) 做过一个研究比较中西方“面子”一词的差异。面子在西方多侧重于个人形象, 而在中国侧重于个人与大众的趋同, 强调集体利益。顾曰国 (1992) 指出了跨文化交流的四个特征, 即:相互尊重, 谦逊有礼, 热情大方, 不卑不亢。他也把他提出的原则与Leech的礼貌原则做了比较。他认为他所提出的准则更适用与中国国情。

相比较之下, 中西方国情不同, 礼貌的含义一有所不同, 因此语用失误的产生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2.2 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从产生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的正确使用不仅仅局限于语法的应用正确, 而扩展到了如何恰如其分的使用语言。要正确的分析语用失误产生原因, 了解语用失误是非常必要的。Jenny Thomas是第一个提出“语用失误”这一术语的人。她认为“在对话活动中, 当听话人没有成功接收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图时, 语用失误就发生了。” (1983:94) .

一些中国语言学者对语用失误也做过定义。何自然认为 (2009) 语用失误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应用的错误, 而是语言选择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在所处的语境下是否适合。

3 礼貌原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失误分析

中西文化有所不同, “在亚洲文化中, 面子非常重要, 它与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联系密切。西方文化中, 面子更强调个人而不是集体。” (Marina, 2007:319) 因此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发生语用失误, 因此了解失误发生的原因很重要。

3.1 社会生活中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话者间交流中尤为常见。该文对打招呼、告别、表扬和邀请别人时几个场景易发生的语用错误进行了举例分析。在中国, 人们见面打招呼除了“你好”“早上好”外, 人们常说“你吃了吗?”“你要去哪?”这对中国人来讲, 这仅仅是用来应酬的话。但在西方, 询问别人你吃了吗, 你要去哪这类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 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中国人在同外国人讲话的应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下面是一个学生和他的外教的对话:

A student in China greets his foreign teacher Regan

S:Hello!Mrs.Regan.Are you eating?

T:Hello!But eating or not is my private problem.

在这段对话中, 这位学生对西方文化并不了解, 虽然他问的问题在中国很常见, 但外教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所以他让外教觉得不愉快了。这个学生可以这样与外教谈论天气, 因为在西方, 天气是一个很好的聊天话题。

在告别时, 中西方的表达方法也有所差异。在中国, 人们常说“再见!”“请慢走!”但在西方, 人们听到“请慢走”这样的话会觉得很困惑。他们会疑惑是否他们走快一点他们会觉得不舒服。

当受到表扬时, 中国人通常倾向与用否定句。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谦逊有礼。但在西方国家, 人们更倾向于说“谢谢”。例如:

A foreigner praise a dress bought by a Chinese people.

F:How beautiful dress!

C:No, no.It isn’t beautiful at all.

这样的回答使这个外国人觉得很尴尬。在西方国家, 当人们面对别人的称赞时, 他们一般不会自谦, 他们会很乐于接受这些称赞。因此, 当中国人与西方人聊天时, 如果他们称赞你, 你应该说, 谢谢。他们会很乐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交际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1) A:You look smart in your sweater.

B:Thank you.

2) A:Whose cloth do you like better?

B:I don’t think there’s much to choose, but on the whole I prefer yours.

A:I’m glad to hear that.

这样的对话建立在交流双方都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上, 只有双方对彼此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 交流才能顺利进行。

在接受别人的邀请时, 语用失误的状况也常发生。在中国, 当别人邀请你做某件事时, 人们往往习惯稍微推辞一下表示礼貌。但如果一个西方人遇到中国人礼貌性的推辞时, 他很可能并不清楚对方是否接受了他的邀请, 从而觉得很困惑。下面有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刚搬到美国不久, 她的邻居邀请她参加下周五社区举行的聚会, 他们产生了以下对话:

N:Mrs.Liu.Will you attend the party of community next Friday?

L:Oh, thank you!I will try to attend it.

N:I invite you to the party, are you willing to go?

L:I will try, thank you.

N (angry) :I just want know do you want to the party?Yes or no?

在这段对话中, 这位女士对美国文化还不是很了解, 她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回答了她的邻居。但是在西方国家, 当别人邀请你做某事时, 你应该先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 类似于“我很愿意去”或“对不起, 我哪天很忙, 不能去”。如果仅仅回答“谢谢你, 我尽量去”则会让对方感到很费解。

3.2 礼貌原则下人际关系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语用失误不仅仅体现在社会关系中, 在建立人际关系时, 不同文化背景产生的语用失误也会引起人际关系的紧张。在称呼语中, 中西方很很大的不同。陈夏芳 (2002) 将称呼语定义为“说话者用来代替接收者的词或词组”。称呼语在日常交流中被广泛应用, 也是礼貌的一种表现。对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建立或保持某种关系非常重要。

在中国, 人们对亲戚的称呼通常跟辈分和年龄有关。例如, 父亲的兄弟叫做叔叔, 叔叔的妻子叫做婶婶。如果叔叔是父亲的第二个兄弟则叫二叔, 他的老婆叫二婶。所以, 像大哥、三姐这样的称呼语在中国很常见。在西方, 人们对亲戚的称谓就有所不同。人们更喜欢称呼亲戚的昵称以表示亲密。例如:John叫做Johnny, Sam叫做Samual, Liz代替Elizabeth.

因此, 如果在西方, 你称呼你的哥哥为二哥, 人们会觉得听起来很奇怪。即使对老一辈的人称呼他们的昵称也不是不礼貌的事。在中国, 对不是很熟悉的人的称呼常常加上职业。如在学校, 学生们称呼姓王的老师为王老师。在医院, 常常听到李医生等的称呼。但在西方, 老师、医生一般是对某种职业的总称。一般不用于对人的称呼。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女士、先生来称呼别人。中国人对长辈的称呼常常加一个“老”字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例如:老张、老李、张老、李老。但如果这样的称呼直接译成英文就是“Old Zhang”, “Old Li”和“Zhang old”“Li old”, 西方人认为年龄问题是个人隐私, 这样称呼会觉得这是对他们年龄的讽刺, 是不礼貌的。

不同文化中的禁忌语有所不同, 在中国, 询问别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在如果到了西方国家, 这些话题一定要特别注意, 尽量避免。因为这些问题涉及隐私, 在西方是不礼貌的。例如:

一位中国人搭美国人的车回家, 在车上他们有这样的对话。

A:Be careful, there are so many cars on the road.

B:How to drive is my problem.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我们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美国人很不高兴。他不喜欢别人对他开车方式进行评价。但在中国这是一种好心的提醒, 是对别人的关心, 这也是中西方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4 结束语

从上文看来, 语用失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打招呼、道别、称赞和邀请他人等等, 在称呼和禁忌语言中等本文中所举的例子也有所体现。该文通过对中西方对礼貌观念的差异运用礼貌原则来分析中西文化不同所产生的语用失误。并对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分析, 能够使交流双方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意识的尊重对方的文化和礼貌习俗, 以防语用失误的产生。望基于礼貌原则的语用失误分析能对日常跨文化交流提供可用资料, 使交流更顺利。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nson 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Grice H 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3]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 1983.

[4]Mao L R.Beyond politeness theories:“face”revisited and re newed[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 (12) .

[5]Terkourafi, Marina.Toward a universal notion of face for a universal notion of cooperation[M]//Kecskes, Istvan.Horn, L·R, Explorations in Pragmatics.Berlin, 2007.

[6]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 guistics, 1983 (4) .

[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

[8]何自然, 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陈夏芳.称呼语的社会语用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2.

篇14:语言礼貌现象的语用学分析

【关键词】礼貌;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

一、概述

自从1978年布朗和利文森第一次发表他们关于礼貌原则的论文以来,礼貌现象就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他们的理论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所传达的礼貌原则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理论支持,该理论本身也得到了不断的评论,同时也启发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Meier 于1995年提出的“修复工作”(Repair Work)以及陈荣2001年建立的“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

二、礼貌现象的语用学理论

礼貌源自生活,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人们在交际中的礼貌。在西方,“面子”首先是由Goffman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解释性的概念。Scollon 和Scollon在1995年指出,“面子”是从亚洲普遍的礼貌原则而来,比如“没面子”。语用学中关于礼貌现象的研究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利奇(Leech)的“礼貌最大值”(Maxims of Politeness)及布朗(Brown)和利文森(Levinson)的“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理论。

1. 利奇(Leech)的“礼貌最大值”(Maxims of Politeness)

虽然很多学者反对,但是利奇的“礼貌原则”依然被很多其他学者看作是是对“合作原则”及其相关的最大值的补充甚至是“挽救”。礼貌原则质疑甚至批判合作原则的缺点:合作原则并没有充分考虑礼貌的合宜。另外,合作原则中“最小化”和“最大化”也受到质疑。利奇的“礼貌最大值”包括以下几个“最大值”:

1)策略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人的麻烦,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他人的利益。

2)慷慨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自我的利益,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的麻烦。

3)赞扬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我的赞扬,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对自我的批评。

5)合作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最大值:最大程度地减少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生疏,同时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感。

2. 布朗(Brown)和利文森(Levinson)的“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理论

布朗和利文森的理论基于三个基本概念:面子、面子威胁行为和礼貌策略。该理论有一个前提:所有社会成员都有“面子”,也就是每个人的公众形象和一定的理性能力。布朗和利文森区别了“面子”的两个方面: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都可能受到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面子威胁行为分为讲话者的(Speaker’s或S’s)和听话者的(Hearer’s或S’s)。面子威胁行为的“重量”(weight)由三个因素决定:讲话者和听话者的社会距离(D)、听话者较之说话者的势力(P)和强加的程度(R)。三者之间的关系是W =D(S,H)+P(H,S)+R。厘清三者关系对开发其语用价值意义重大,这个公式表明了讲话者和听话者对话时的语用关系。

布朗和利文森也提出了一些避免面子威胁行为的策略,这些策略也分为两种: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具体来说,积极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听话者的正面面子需求,通常是一致的、随和的、和熟悉的表达。另一方面,消极礼貌策略是对应听话者的负面面子,主要是一些受限的、正式的和疏远的表达。

3. 陈荣的“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模式

在中国,陈荣提出了“自我礼貌”(self-politeness)。“自我礼貌”模式与布朗和利文森的礼貌理论在几个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例如两个理论都认为讲话者都有面子的需求。二者的区别在于陈荣认为社会生活中有些言语行为如果不加以修正就会威胁到讲话者自我的面子。陈荣称这样的言语为“自我面子威胁行为”(Self Face Threatening Acts)此外,陈荣还提出了一些缓和“自我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力度的方式,也与布朗和利文森的他人礼貌理论(other-politeness)相似。这些方式包括:1)大胆地讲话;2)加以修正;3)非正式地讲话;4)控制自我面子威胁行为(陈荣,2001)

三、结论

“礼貌”和“面子”的概念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由来已久。尽管不同文化对礼貌的要求不同,礼貌似乎深深地扎根在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中。它们不但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对象,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对它们表现出很高的研究热情。在西方,利奇、布朗、利文森和很多其他语言学家已经在该领域进行了很多卓有建树的研究。在中国,也有一些学者用西方语言学家的理论来对汉语语料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汉语语言现象的理论研究,同时反过来也对相关的语用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Chen,R. 2001 Self-politeness:A Proposal Journal of Pragmatics 33:87-196.

[2] Leech,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

[3] Levinson,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上一篇:挫折与成功作文素材下一篇:市委办公室重点工作班子述职报告